《千家诗》最初是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收录律诗和绝句1270多首。后来分别出现了谢枋得编选的七言《千家诗》和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后来有人将五言和七言这两种《千家诗》编成合刊本,成为流传最广的诗歌教材。清代通行的《千家诗》包括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共220余首,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风格浅近易懂,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风靡各地,广受欢迎。《千家诗》在清代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千”,是蒙学中最普及的读本。这几天,整理了一些古代蒙学教材,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家诗》等等,忽然发现自己是多么的饥瘦,我感觉我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古代小孩子的教材,知识量是那么惊人,很多知识连我这个读到大学的中文系学生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感觉,仿佛一把利剑,狠狠地刺进我的心头,我的头像是被雷电击到一般,无比疼痛。活了二十年,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是那样欠缺。当然,很多人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无知,连其中的篇名都没有听说过。这是谁的错呢?大概是自己的错。可能并不是自己的错,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个人告诉过自己,还有那么多经典的书。 我记得以前上课,讲中国语文教育史的老师从说过一件事,印象十分深刻。他说,他曾经接待过一些台湾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台湾的学生出口就是《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而作为老师的他,竟然没有办法用中国古代经典来与之交流,而自己说自己的“阶级分析法”。作为一名中国人,竟然对自己的文化知识哑口无言,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几乎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我们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没有主动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小时候没有人教,难道长大之后自己就不会动一动,每天背一两段,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感到饥瘦与无力,就在于我们对传统丢失的太严重了。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教育的原因。因为不是一个人两个中国人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一个民族对此都很缺失,这就不是一个人的原因能解释的了。我们的小学教育,从中华民国开始,就摒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致力于对西方的学习,就教育制度而言,除了保留了考试制度,已经是全盘西化的了。然而西方的教育方法未必是符合中国特点的,一种证明失误的教育,就造出了我们这群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怪物。 汉语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背诵也不仅适用于汉语,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也是十分实用的。譬如辜鸿铭,这个被近代的人称作“怪物”的文化巨匠、语言天才,他的尚方宝剑就是背诵。所以,他一生学会了九门外语,尤其以英语和德语让人惊讶,英国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曾经说,辜鸿铭的英文写作,完全可以与英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作家相提并论。而他的德语,德国一位作家则说,有史以来,能够以标准的德语与之交流的只有辜鸿铭一人。 辜鸿铭的语言学习,在前面《关于语言学习的几点看法》一文中已经谈到,背诵是第一选择。辜鸿铭学英文,是从背诵莎士比亚的戏剧开始的,他尤其喜欢英国诗人米尔顿的《失乐园》,于是将其倒背了五十遍。学德语亦然,他背的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从辜鸿铭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背诵的重要性。而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教育政策,恰好就是抑制背诵的,虽然是好意减少了学习负担,可是却办了坏事,是人们的背诵能力和记忆力下降。 中国古人的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据说,苏老泉和一位朋友谈话。朋友说:“我家的孩子读书一遍就会了。”苏老泉说:“谁家的孩子读书要读第二遍。”近代历史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的陈寅恪先生,就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天才。据说,七十年代周扬去拜访他,他一出口就引章据典,甚至连在那一本书那一年版那一页都说的清清楚楚。陈先生老年得了眼疾,双目失明,看不清楚,不能读书,只得靠别人念给他听。听完之后遍所有的都记住了,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 辜鸿铭和陈寅恪,为什么会有如此让人惊讶的学识和成就,早年的背诵不是最主要的也是很关键的。我们今天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