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父爱
说到爱,人们往往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是母爱。母亲慈祥的微笑,关心的唠叨和细心的照顾总是使我们感动,使我们难以忘怀。默默的父爱则容易忽视。因为它不像母爱那样,父亲常常留下的是辛勤背影和一脸严肃,在这表面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下,幽暗之处藏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发着沁人心脾气息的东西——爱。
一天,中年男人扶着年迈的父亲去公园散步。公园里群鸟起舞着。父亲指着一种鸟问道:“这是什么?”中年人回答道:“是画眉鸟。”父亲又问:“这是什么?”中年男人答道是:“画眉鸟。”这是父亲又问:“这是什么?”中年男人想可能是父亲年龄大了,耳朵不好使,便有道“是画眉。”可没完,父亲又问着相同的问题……就这样反反复复,到了这第10次,中年男人没耐心了,大声吼道“是画眉。别再问了!”父亲却显得格外平静,一点儿也没生儿子气的意思,用着带有慈爱的语气讲道:“三十几年前,在你四岁时,我牵着调皮的你来到这里。因为好奇而显得十分兴奋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足足有25遍,每次我都耐心地回答说:‘是画眉。’因为想你还小,好奇心强嘛!”这时儿子一下子扑倒在父亲身上哭得泪流满面,像个孩子似的。
我们每每看到生活中,电视中儿女要离家出外谋生时的离别画面。母亲低低地哭着,一句又一句地叮嘱,而父亲总是最后只说一句“好了,该走了。”如此平实,谁又知道这短短一句中的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多少的痛和爱?他多想也大哭一场,可他没有。他的爱在默默中绽放着,只闻见一阵幽香。
┏ (^ω^)=☞
运用情节突变法的800作文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们在枝头唱着歌。
这时,一对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四处寻找可落户的地方。
真没想到,它们竟决定在我家的房檐下做窝了。
它们天天找草衔泥,忙忙碌碌,不几天,窝就搭好了。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了……那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燕子窝,常常引发我的好奇心:这个窝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天,终于耐不住诱惑,我找来了一个梯子,请爸爸帮助摆在房檐下。
我爬上去,站在上面,向里张望。
突然,从燕子窝里伸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唧唧地叫着,把我吓了一大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
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麻雀。
真没想到,麻雀占了燕子窝!一定是麻雀看燕子窝里很舒服,又没有主人,就强占了人家的住处。
想到这儿,我不禁担心起来,明年燕子回来,到哪儿住呢?会不会发生一场“燕雀大战”呢?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醒了生命。
那对可爱的小燕子也回来了。
它们来到自己的窝边,不停地飞来飞去,显然已经发现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飞了几圈后,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
我望着那对燕子,心想:“燕雀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忽然,两只燕子一齐飞向蓝天。
我想:大概是找它们的伙伴来帮忙!可是它们飞回来时的举动,马上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飞回来的燕子只有两只,而且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草和泥。
它们要和麻雀做邻居了!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但我由此想到了许多。
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居,是因为它们把原来属于自己的鸟巢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家,而看做是鸟类共同的家。
人们如果像这对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迟到 高中作文 有突转情节
两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机会相遇?若如几何图形中两条平行线,无论等待多少轮回,终究有缘无份;若如十字路口,在人群车辆穿梭定格的瞬间,彼此认出对方,这一生已无憾;若如人桥,彼此相遇却不觉对方,然而背对着朝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走去,有份无缘。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迟到》。
从小青梅竹马,一路相扶到长大。
他说,有一天我会把水蓝色的婚纱穿在你身上,因为你是世界上最美的新娘。
她,为了一句承诺,一句年少是玩笑的承诺,她等待,她泪眼看者不同的女人在他的生命进进出出,她始终相信她会等到,即使他总是迟到。
一辈子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当他终于买到那套水蓝色的婚纱狂奔到医院,他终究还是迟到了,而她,一生的等待无果,眼角的泪痕还未干。
这是一段让人哀伤的故事,于是我也为她流下眼泪。
倘若要问爱情究竟有多坚强?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然而很多事却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手中抓住的幸福,往往总是不曾看到,眼光从不施舍给眼前的幸福,总是抬起头,想要抓住沿途的幸福。
人的一生就是一趟单向旅程,不能退票,更不能转票。
沿途无论有什么吸引你的事物,如若不能抓住,下一秒你就永远失去。
但是就像一些野花,这里错过,下一站或许还在等你。
当烟卷了手里的花儿,去摘玫瑰,去摘百合,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手里满是腥红的血,才发现自己怀恋的是那淡淡的野花香。
但毕竟已是终点,该下车了。
如果你正在迟到,那就加快步伐吧!如果你正在拥有,那就珍惜吧!记住,珍惜和把握。
用有趣、好奇、简单、情节、神、热的编故事
一种有趣的编故事方法 汪星人卡卡酷爱阅读,这会儿正聚精会神地坐在窗下看《麦琪的礼物》。
我知道,这是卡卡第N次阅读这篇小说。
尽管读了好多遍,但是,每次读完,卡卡都会忍不住擦擦两眼泪花,而后,微笑着合上书页。
我知道,这篇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是一曲“含泪的微笑”,谁读了都会被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的爱情所感动。
这种感人的艺术效果,完全得力于欧·亨利的表现手法——突转式结尾法。
这时,卡卡来到我身边。
我猜得出,它会提出一个阅读中的问题让我解答,我微笑着等待着。
卡卡轻轻地搂着我的脖子,“老师,我们写作文总是平铺直叙,一开头就能让人猜到结尾,而这篇小说,结尾却出人意料,余味无穷,每次阅读,都让我深受感动。
老师点拨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吧,卡卡先谢谢老师了!” 我揪揪卡卡的耳朵,“不客气啊,谁让卡卡这么虚心好学呢!老师就‘知无不言’、‘诲人不倦’了。
” 我告诉卡卡:欧·亨利是一个很会编故事的作家,他的《麦琪的礼物》也给咱们实践了一种有趣的编故事方法——突转式结尾法。
“突转式结尾法?”卡卡睁大着眼睛,它应该是第一次听到吧。
我接着刚才的讲解:突转式结尾法,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地方时,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全篇。
这样突转式结尾,就成为极有份量和力量、极有感情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笔墨,成为全文情节发展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
就像这篇《麦琪的礼物》,明写主人公德拉忍痛割爱卖美发,搅翻商店买表链;暗写杰姆也在为心爱的妻子买礼物而花尽心思,卖掉金表。
据此推理,在明暗双线的交汇处,本应出现一个“美梳”配“美发”或“金链”配“金表”的美好结局,可情节的发展却恰恰相反,双方的珍贵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
意想不到的结果,却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这一突转,怎不使读者暗自称奇呢?更使人称奇的是:它使男女主人公都得到了纯真圣洁的爱情。
这就是‘突转式结尾法’神奇的艺术魅力。
“哦,原来是这样!这种技巧是不是很难掌握呀?”卡卡很感兴趣。
“任何技巧,我们要了解它,都不难。
难的是,如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技能,为我所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 “就是就是!”卡卡连连点头,“老师讲一讲,这种技法该怎样运用呢?”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对卡卡说:俗话说得好:“编筐握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头难起,尾难收”。
写好一个故事的结尾与开头一样很难,但又十分重要。
故事的结尾结好了,可以让读者回味无穷,获得美的享受,让文章更完美,更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深化主题,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像一顿美餐最后吃到一个苍蝇似的令人作呕、前功尽弃。
而突转式结尾法,就为作文的结尾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运用突转式结尾法,要预先设计好故事的结局,而后倒过来思考:按照事情的正常发展,人们预测的结尾会是什么样的,而预先设计的结尾一定是逆转了读者预测的。
接下来动笔行文,不动声色地叙述,就像流水般,慢慢蓄势,提高“水位”,加大落差。
到了结尾处,转折要突然,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激起有力的浪花,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老师讲得真好!为了加深卡卡对突转式结尾法的理解,请老师再结合范文讲解一下好吧?”卡卡总喜欢“理论联系实践”。
我当然同意,便随手递给卡卡一篇小说《跳伞》。
跳伞 一架小型飞机正飞行在4000米高空。
突然,飞机发生了故障。
驾驶员紧急通告机上的五名乘客:马上跳伞逃生。
同时,不无遗憾地告诉大家,客舱里只有四个伞包,五个乘客中必须有一人做出牺牲。
这五个乘客,分别是富翁 、牧师、官员、教师和一个年轻的登山运动员。
情况十分危急,三分钟后飞机将坠毁在崇山峻岭之中。
富翁首先抢到一个伞包,边往身上背边说:“我不能死,我要是死了,百万家财无人继承,怎么行呢……”说着就慌忙跳了下去。
牧师也抢了一个伞包,他说:“我是上帝派来拯救人们灵魂的啊,我如果死了,谁来传达上帝的旨意呢?”他也惊慌地跳了下去。
官员也不甘落后,嘟囔着“我要领导市民奔幸福的生活,他们可离不开我呀”,跟着跳出了飞机。
这时,教师催促登山运动员:“年轻人,快背上剩下的这个伞包跳吧,你的人生道路还很长!” 运动员说:“你是人们尊重的教师啊,我不能丢下你,咱俩要一起跳!” 教师急了:“孩子,别管我!一个伞包是无法救两个人的。
正因为我是教师,我才更应该把生的机会留给你。
没时间了,快跳吧!” 运动员边快速地帮教师背伞包边说:“咱一起跳!这里还有两个伞包,不知是哪位,刚才背着我的登山包跳下去了。
” 卡卡看到最后,捧着肚子笑起来,差点笑得在地上打滚。
“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先渲染情况急迫:飞机三分钟后会坠毁;再凸显矛盾:五个乘客,四个伞包,必须有一人付出牺牲;接着是人物自我表演:富翁为了百万家产抢先跳下去了,牧师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跳下去了,官员为了人民跳下去了;剩下一个运动员、一个教师,他们会...
小学五年级8单元作文~场面描写作文500字
小编为各为小朋友准备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小时候的回忆是最美好的,虽然有作业,虽然需要学习,但是那段时间是无忧的,我们在下课的时候可以和同学玩耍,现在的条件好了小朋友们家里都有了电脑,空闲时间可以看看电视,玩玩游戏,但是要注意玩归玩学习归学习,可不能边玩边学哦,那样学不好也玩不好。
每个页面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可以翻页查看。
清脆的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出了教室,来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
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
做完自编操,一种快节拍的音乐一响起,我们立刻像蚂蚁似的分散到各自活动的地点。
我来到了体育室下棋,遇到了对手向剑南。
你一兵,我一卒,在我快被向剑南“逼死”时,赴主任过来了。
我立刻向赵主任“求救”。
赵主任不慌不忙,目不转睛盯着棋盘,想尽力找出向剑南棋局的破绽。
突然,他眼前一亮,把向剑南的“车”吃了。
这下子,向剑南拿我没办法了吧!可是,赵主任刚走开,向剑南又向我展开了“攻势”,没有“援兵”,我再次陷入了“绝境”,最终“全军覆没”了,真惨!过后,我想赵主任之所以能不慌不忙地把向剑南的车吃掉了,是因为他能开动脑筋,平时又多练习。
而向剑南后来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是因为他经常利用课间十分钟和同学切磋棋艺,而我只是和同学在走廊里玩耍。
这次大课间活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下棋,都要学会利用时间,勤加苦练,才能有所收获!古人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啊!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老师刚一说“下课”,我们就像小鸟一样拥出了教室。
这下,本来冷冷清清的校园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操场上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们看,双杠那边男同学和女同学正在赛杠,男同学一队,女同学一队,男同学已经摩拳擦掌地准备“战斗”了。
快看,第一组的同学已经开始比赛了,男同学犹如一个个猛虎,一开始就想给女同学来一个“下马威”,女同学也不甘示弱,一个个如同灵巧的燕子。
男同学怎么也追赶不上她,她却越跑越快,一会儿就把男同学“打败了”。
“哈哈!”咦?那边是谁在笑?原来是几个三年级的同学在打沙包,只见边上的同学猛地从底下一抛,眼看就把中间的同学打着了,突然中间的同学猛地转身,来了个“海底捞月”把沙包抓住了。
这一次两边的同学改变了“战术”开始“掉包”,把沙包抛得很高,中间的同学可能是太急了,猛地一跳,结果不但没抓住沙包,自己还被罚下了场。
那边,四个小女孩在跳皮筋,她们就像一只灵巧的小燕子,普通的皮筋被跳出了很多花样。
上课了,同学们又拥进了教室,操场上空荡荡的,校园内又恢复了平静,课间十分钟结束了。
愉快的课间清脆的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出了教室,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
打乒乓球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活动。
你看,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
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像子弹出膛一样,直落在小钢的案子上,这时,只见小钢敏捷地往后紧退几步,用拍子轻轻一削,那小小的乒乓球就旋转着飞到对方的案边。
“好球”小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
“丢沙包”是同学们十分爱做的游戏。
操场上这一组,那一组,玩得多带劲!你看,两边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动猛攻。
那是谁呢?躲闪沙包的动作是那样敏捷!噢,原来是小梅同学。
她左躲右闪,蹦来蹦去。
突然,沙包从背后飞来了,只见她转过身来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
“胜利了!胜利了!”同学们高兴地嚷着,蹦着跳着,心里是多么欢畅!“晴空霹雳!”打排球的同学猛一发球嘴里还喊着,一场排球激战也在课间开始了!我们的课问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啊!〔评语〕短文共写了三种活动内容,有详有略。
但有两点应该注意:(1)除了这三样活动外,一定还有其他活动,应该在文章前边概括一下。
(2)这三样活动在操场什么方位进行应该交待。
拔河比赛“加油,加油!”操场上响起了一片助威声,这是四(1)班和四(2)班的同学正在紧张地进行拔河比赛。
前两局双方战成一比一平,第三局刚开始,四(1)班就先发制人,只见他们一个个像小老虎似的使足了劲,双手紧握大绳,身子后倾,双腿使劲地蹬着地。
四(2)班的同学没有防备,那大绳子一寸一寸地拽了过去。
“四(2)班加油!四(2)班加油!”场地上爆发出一片呼喊声。
顿时,不知从哪来了一股劲,四(2)班同学有的咬着牙,有的紧绷脸,有的屏住呼吸,个个瞪圆眼,用足劲。
只见那大绳一点一点向四(2)班方向挪。
突然,绳子不动了,比赛进入了僵局,这时,操场上又响起了加油声。
鼓劲的同学挥着小红旗,有节奏地喊着:“四(2)!一二!四(2)!一二!”双方大约相持了七八秒之后,四(2)班同学齐心协必,迸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猛地一拉大绳,红标志一下子过了河界。
”二班胜利了!二班胜利了!”同学们唱呀,跳呀,心里十分欢畅。
〔评语〕本文重点写了第三局比赛的精彩场面,写了比赛双方的表现,也写了场外的观众。
四(1)班把“大绳子一寸一寸地...
浅谈怎样让作文叙事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引人入胜、富于变化的情节,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不感到疲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其实,作家笔下的素材并不见得都是曲折复杂的,可是经过作家生花妙笔的点染,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感受,甚至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见,要让原本平淡的情节变得曲折有致、有起有伏,就需要借助构思表述的技巧与方法。
要让文章波澜起伏,可以借助的方法很多,有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张弛法、离合法、蓄放法等。
在此我们重点介绍三种方法。
本期主持: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 平智炜一、张弛有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能有张有弛,那么一定会富有节奏感,而不至于平淡无奇。
著名作家孙犁在《荷花淀》中就以张弛有度的方式很好地展现了情节,作者先是描写水乡恬静美好的风景,给人以平和之感,接着笔锋一转,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硝烟弥漫,紧张而刺激。
先弛后张,很好地展现了荷花淀里游击队与敌人机智周旋的特色场面。
一张一弛,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极具可看性。
[习作]选举风波临近期末,要选优秀干部了,全班共四个名额,星期三下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产生。
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可第四名的张楠和第五名的王云选票一样,而王云又偏偏是班主任李老师的外甥,这下子,本来很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推测,只好凭老师那一票来定乾坤了。
大家议论纷纷,究竟谁当选一下子成了全班的焦点话题。
“我看,应该选张楠,因为他无论哪方面都比王云强。
”“就是的,我看最后一票非他莫属了。
”“那不一定,你们可要知道,王云可有个最大的优势,他是……”同学们看着王云那洋洋得意的样子,都有些愤愤不平了。
也不知是谁竟然组织起几个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封“敦促书”,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平静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
有的同学拍案叫绝,称赞写得好,有的同学诚惶诚恐,扯着嗓子喊:“还是别写了,这不是等着挨批吗?”还有的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议论着,不知谁还煽风点火:“这下可有好戏瞧了,看老师怎么收场。
”看着讲台上的信,我不由打了个冷颤。
上课铃响了,第一堂就是班主任的课。
李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教室静得有些叫人害怕。
大家既希望老师看到那封信,又怕老师看到那封信,值得庆幸的是,李老师走到讲台前,放下提包和课本,正好压在那封信上。
我松了一口气。
开始上课了。
同学们一个个缩着脑袋,用书挡着脸,看起来好像在读书,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老师的举动上。
老师一面向黑板,同学们就从书缝里偷偷地打量着老师。
老师一边领读课文,一边踱着步子走到教室后边,同学们的眼光也跟了过去。
老师一抬头,同学们“呼啦”一下子又都转了过来,读书声也洪亮了。
老师转过身往教室前面走,同学们听着老师的皮鞋声一点点逼近,自己却又不敢扭头看一眼,生怕老师从起伏不定的读书声里察觉到点什么。
我的手心一阵冷汗。
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长吁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好像落了地。
可李老师并没马上走,开口打破了这寂静:“通过反复比较,慎重思考,我认为张楠的工作成绩突出,我的这一票给张楠。
”同学们一下子都震惊了。
既而是一片掌声。
“不好!”谁喊了一声。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把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讲台上。
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不要让老师发现那封信。
”但事情好像偏偏要和大家作对似的,就在老师拿起提包起身刚要走时,那封信随着提包带起的风飘到了地上,大伙刚刚放松的弦一下子又绷紧了。
李老师捡起信,打开看了看,笑着说:“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很高兴有这么多知音。
”我心里上下翻腾,不知是宽慰,是惊喜,是懊恼,是信任,还是敬佩……[点评]这是一篇巧设悬念,妙用突转,张弛有度的记叙文,全文波澜迭起,自始至终牵着读者的心。
开头以李老师的一票投给谁制造悬念,同学们的议论和王云的神态掀起了波澜,“敦促书”更是推波助澜,然而老师竟然没发现精心设计的“敦促书”,大家收紧的心立即又松弛了下来。
老师将票投给了张楠,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了,谁知“敦促书”又飘到了地上,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最后老师的笑语化解了所有的紧张和矛盾。
习作的情节设计环环紧扣,张弛之间不但凸显了人物形象,而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训练]1.请以“激烈的比赛”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激烈”是关键词,如果比赛一边倒毫无悬念,那肯定不够激烈,因此比赛肯定是有起伏、有变化的,那么随着比赛的进行,人物心情忽而紧张、忽而放松就可以通过张弛有度的方法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效果。
2.请根据以下内容,将场景描写具体。
这是我学游泳的第三天,教练让我独自下水,一开始我信心满满……二、巧设悬念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
跪求记叙文经典的题材!!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
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
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
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
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小学3年级作文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怎么写?
一、选材要新。
什么样的题材叫新? 我想题材新,主要是反对材料的千篇一律、百人一面。
比如写《我的某某同学》这个题目,如果所有的同学都是写“助人为乐”、“勤奋学习”这些事情,就显得很空洞、乏味。
又比如《记一件小事》这个题目,也许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好人好事”这个题材,那你就应该避开这个写作角度,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从自己生活中的特殊瞬间入手,捕捉在这一瞬间中的新意。
或者调动自己的“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富有生命力和新鲜感,笔下的文字也必然充满活力,活蹦乱跳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行的都是命题作文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我在上面举的两个作文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能够别出心裁的赋予“命题作文”以新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命题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设置了一堵厚厚的墙,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气横秋、毫无生气。
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
” 当然,严格上讲,题材没有新与不新的区别。
只有写法上“新”与“不新”的区别,如果细节的刻画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或者看待题材的角度有新的变化,同样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而言,这个主题——父爱——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了,而他所运用的材料,也谈不上新颖独到,但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文,关键还是熔铸在其中的真情,以及他在细节刻画上的体情入微,所以能摇荡性情、感人至深。
其他的,像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风筝》,莫不如此。
因此,我反复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细节描画的到位,感情的熔铸,这些因素比题材的选择往往来的重要。
(在五十、六十年代,中国的文坛曾经盛行主题决定论,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压制了中国文艺的发展。
) 现在,普遍在提倡新概念作文,学生都象脱笼的鸟儿,一旦获得自由,就一味的锐意求新,在求新的同时,往往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谓“变而未达,况而愈下”,宿病未除,又染新疾。
好的文章需要分寸感——语言的节奏感,感情投入的恰到好处,层次分明的叙事时间等等,而这种“分寸感”不是仅仅依靠浮夸矫饰、趋时骛新所能达到的。
很多所谓的“新文体”、“新文章”,只不过是旧衣架上的一袭华丽的袍子而已。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血有肉,而且也需要有主宰这篇文章的灵魂。
二、构思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构思要新就是指在安排材料上巧妙,要有曲折,有变化,不要平铺直叙。
凡事必然有一个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
如果能真实地再现事情的冲突和变化,便会使文章生动感人。
如一位同学在写《我尊敬的一个人》时,把一个经常掏垃圾的老人误认为是“财迷老头”,后来通过三次矛盾冲突,揭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他的高尚品质。
另外,在构思上,还有几个常用的方法。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
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
……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这是“抑”。
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
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
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此外,还可用...
考场作文怎么拿高分
紧扣话题拟妙题 近年来中考作文大多为话题作文。
相对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而言,话题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但常常见到话题作文的考卷上,或因粗心不写题目;或因懒于思考直接用原话题;或缺乏创新,拟定的题目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整篇文章产生不良影响。
要知道,一个巧妙的题目不仅能调动阅读老师的阅读兴趣,而且能让阅卷老师很快捕捉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为进一步理解全文奠定基础。
当然,拟题是需要技巧的,或以题揭示中心,或以题引人深思。
或借用修辞,或巧用诗句,或展开联想,例如,以“梦”、“梦想”为话题,下面这些题目都令人耳目一新。
《想做英雄》《我生活在梦想的盒子里》(以题揭示中心),《现实和梦想有多远》(以题引人深思),《梦如潮水》《给心灵插上翅膀》(借用修辞),《手可摘星辰》《梦想与人生齐飞》(巧用诗句),《种子的梦想》《化作轻风》(展开联想)。
求真求深立新意 考场作文在立意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立意不真或空喊高调,矫揉造作;或编造悲剧,博得同情;二是立意不深。
叙述生活,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生活中潜隐的哲理;三是立意不新。
不能多角度审视生活,品味生活,尤其是不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心灵体验。
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注意以上三点,就能在作文立意上独显风格。
下面这篇习作之所以能得到认可,就是因为在立意上求真,写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独特的心里感受,同时也挖掘出了生活背后令人深思的哲理。
“……面对这一切(指学业上所遇到的艰难痛苦),我想逃避,但看到父母眼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我又不忍心这样做。
无意间,看到李敖说的一句话:‘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仅仅十三个字,就彻彻底底地征服了我,让我心中树起一座标牌,上面清晰地刻着‘苦’字,然后是一个前进的标志。
其实,真正地习惯了苦的生活,反而变得充实起来。
一天忙碌之后,感觉如同沐浴后那样舒坦、惬意。
”多个角度选新材 考场作文选材,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贴近自身生活。
用亲身经历的事或真实的内心感受作为材料。
切忌文章大半篇幅引用或概述他人文章内容,这样,会因缺乏自我而得不到认可。
(二)贴近社会生活。
选取具有时代色彩的新鲜材料,凭借材料本身的现实意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许多同学生活积累、阅读积累都比较欠缺,作文时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不能旁征博引,文章显得很单薄。
而那些能用丰富材料表现中心的文章,常常能得到好评: “听说拿破仑是从炮兵干起,卓别林是从跑龙套开始,本茨是从手工组装创办了‘奔驰’公司,麦当劳(创建初期时)每一位员工要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洗厕所,连总裁也不例外。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财富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智慧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成功则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相形之下,有许多人似乎对小事不屑一顾,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傲气与浮躁,缺少一种从基层干起的务实精神,这正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最大忌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吴一尘)短短一段文字,小作者选用了四个典型材料,一句警示之语,不仅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实,文章中心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别具匠心巧构想 所谓构思主要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文章的中心。
也许围绕一个话题,同学们会有相同的立意,但如何更好地表达,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遇到这种,同学们最好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构思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甚至还可以采用童话、寓言、戏剧、故事新编等独特新颖的形式。
尽量不用自己不擅长的文体。
个性语言展风彩 著名作家丁玲曾说:“没有美的语言,就没有文学,至少没有好的文学。
”可见语言表达在作文中所占的分量。
但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语言呢? “懦夫苟安于温室,勇者跋涉于险峰。
”(《尝试的魄力》罗赛)“当你失败时,守住你的信念,保护好你的尊严,做次勇敢挑战者!是跪着,是站着,你自己选。
”(《放弃与坚持的距离》白梅)“感谢你赐予我的关爱。
天冷时的问候,病床前的照顾;书桌前的关心,临走时的叮咛;高兴时的分享,郁闷时的谈心;成功时的喝采,失败时的鼓励,笼罩着我,滋润着我。
”(《给母亲的一封信》栗宛) 节选的几段文字都是很美的语言,但它的美不完全在于词句的华丽。
或叙事,或抒情,或慷慨议论,或哲理沉思,都是小作者平时写作所形成的个性化语言的集中体现,显得很自然。
在考场上,自然而个性化的语言最能博得赞赏。
不要为增加文采而矫揉造作否则会弄巧成拙,失去自我。
http://www.jinzuowen.com/Article.asp?fid=3&articleid=722http://www.stu.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3&rootid=176346&id=177514考场作文高分解密 —— 各位老师,大家好! 小小考场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简单的一张试卷决定着人生的坐标。
透过考场烟云,解读考场作文高分的密码,让我们一起走进“冲关作文”。
今天,将从三方面和同学们交流: 一、寻找考文低分的病根。
二、认清考文自身的特点。
三、...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
[解题过程] 作文如何写得新颖? 一、选材要新。
什么样的题材叫新? 我想题材新,主要是反对材料的千篇一律、百人一面。
比如写《我的某某同学》这个题目,如果所有的同学都是写“助人为乐”、“勤奋学习”这些事情,就显得很空洞、乏味。
又比如《记一件小事》这个题目,也许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好人好事”这个题材,那你就应该避开这个写作角度,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从自己生活中的特殊瞬间入手,捕捉在这一瞬间中的新意。
或者调动自己的“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富有生命力和新鲜感,笔下的文字也必然充满活力,活蹦乱跳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行的都是命题作文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我在上面举的两个作文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能够别出心裁的赋予“命题作文”以新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命题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设置了一堵厚厚的墙,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气横秋、毫无生气。
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
” 当然,严格上讲,题材没有新与不新的区别。
只有写法上“新”与“不新”的区别,如果细节的刻画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或者看待题材的角度有新的变化,同样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而言,这个主题——父爱——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了,而他所运用的材料,也谈不上新颖独到,但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文,关键还是熔铸在其中的真情,以及他在细节刻画上的体情入微,所以能摇荡性情、感人至深。
其他的,像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风筝》,莫不如此。
因此,我反复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细节描画的到位,感情的熔铸,这些因素比题材的选择往往来的重要。
(在五十、六十年代,中国的文坛曾经盛行主题决定论,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压制了中国文艺的发展。
) 现在,普遍在提倡新概念作文,学生都象脱笼的鸟儿,一旦获得自由,就一味的锐意求新,在求新的同时,往往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谓“变而未达,况而愈下”,宿病未除,又染新疾。
好的文章需要分寸感——语言的节奏感,感情投入的恰到好处,层次分明的叙事时间等等,而这种“分寸感”不是仅仅依靠浮夸矫饰、趋时骛新所能达到的。
很多所谓的“新文体”、“新文章”,只不过是旧衣架上的一袭华丽的袍子而已。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血有肉,而且也需要有主宰这篇文章的灵魂。
二、构思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构思要新就是指在安排材料上巧妙,要有曲折,有变化,不要平铺直叙。
凡事必然有一个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
如果能真实地再现事情的冲突和变化,便会使文章生动感人。
如一位同学在写《我尊敬的一个人》时,把一个经常掏垃圾的老人误认为是“财迷老头”,后来通过三次矛盾冲突,揭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他的高尚品质。
另外,在构思上,还有几个常用的方法。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
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
……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这是“抑”。
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
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
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
《窗外有蓝天》的作文!
《窗外有蓝天》系列一这是一朵被仲夏的雷雨无情拍打着的鸡蛋花,在一个平常无奇的日子,蓦然映入我的眼帘。
在略显灰暗的天空里,它倔强地地怒放着,纯白无暇的花瓣在这灰色的背景下熠熠地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明明是大自然中的一朵再寻常不过的花,却能在这样的苦难的打磨下顽强地绽放。
看着它,我有些汗颜,我们,尤其是我,又当如何呢?一直以来,我非常敬重海伦·凯勒,奉为我心中的圣人。
她用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把缺陷变为力量,化苦难为精神食粮,取得了举世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流芳绵延。
她用她不停奔走铸就的精神世界向所有的人——健康和残疾的人诠释苦难的意义,教会人们如何面对苦难:只要坚强只要努力,再苦难的生命也能绽放生命的美好,也能看见属于自己的蓝天。
海伦·凯勒是人类当之无愧的榜样。
被称为“轮椅上的巨人”的霍金,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就是这样一位遭受疾病沉重打击的科学家,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谱写着感人的生命赞歌,他用他一生不停研究打造的傲人辉煌告诉人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苦难,只有在苦难面前不言放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再看看经历过地震、洪灾的人们吧!这些天降的毫无征兆的苦难忽然向他们袭来时,他们难道就没有绝望吗?有的,一定是有的。
面对触目惊心的灾后家园的残骸,面对妻离子散亲朋不再的痛苦,没有人能在一瞬间抚平心中的创伤。
但是苦难并没有使他们就此倒下,一蹶不振,在苦难打击下的他们却更加坚强,为了新家园为了新梦想而不断努力。
阳光总在风雨后,当苦难彻底地离去,迎接他们的是一方蔚蓝的天空。
再回首看窗外,雷雨早已离去,雨水冲刷后的天空显得更加蔚蓝。
人生的洪流中总会有像雷雨一样突如其来降临的苦难,纵然是再大的苦难我们也不能倒下不能放弃,要昂首挺胸,笑对苦难,待所有苦难都过去,你看,窗外又是一片蓝天。
还是那个雨后,还是那多鸡蛋花,依旧是平常无奇的日子,它倔强地地怒放着,纯白无暇的花瓣在这灰色的背景下熠熠地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窗外有蓝天》系列二有人说,窗是枷锁。
笼中的鸟儿因为窗而无法翱翔天际,窗里的草木因为窗而无法伸展枝条。
窗扼杀了自由,窗粉碎了希望。
也有人说,窗是隔阂。
清新的空气因为窗而混浊不堪,明媚的阳光因为窗而黯然失色。
窗禁锢了生机,窗阻遏了发展。
而对于成千上万中国学子,“窗”的保守性,封闭性则体现得犹为明显。
中华大地上的莘莘学子,自古以来心底就有一片向往的蓝天。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的仁爱,墨的非攻,道的无为,法的严苛,无不抒发满腔的治国热情。
现如今的天子骄子,身处腾飞的二十一世纪,当祖国与世界接轨时,或留学海外,或探索宇宙,或投身科技,组成时代的潮流。
只可惜,中国传统观念下的教育体制,还没来得及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了。
中华儿女们遥望湛蓝的天空,渴望载着自由纷飞的梦想翱翔蓝天。
近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来,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与渗透,国民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教育水平的偏低使得中国教育一直被民众诟病,甚至是抨击。
它就像是一扇窗,锁住了中国学生的思考力、探究力和创造力,直接导致中国学生更强的竞争力,而最终缺乏新世纪发展所急需的新型人才,也直接制约中国的发展。
但,我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更不是一味诋毁中国教育体制,更不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只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之人,更饱含一颗爱国之心,渴望着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而我们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国家比较,人们在片面地评判时往往忽略了中国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优势: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排名在世界前列,这是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基础扎实,待人礼貌,这是传统国学深深扎根的缘故。
我们国家没有高犯罪率,没有高离婚率,因为中国教育教会我们忍。
忍,才能厚积薄发。
这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只因它不常开启,不免被尘土污垢,瑕疵阻碍了我们去开拓进取。
只有不断地修缮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窗外必清澈、深邃,并充满无限希望。
何为窗,何为禁锢;何为蓝天,何为自由。
其实,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推开窗,既拥有窗内的宁静祥和,又融合窗外的碧瓦蓝天。
窗不是禁锢,而是在封闭的空间里开启遥望蓝天的通道。
《窗外有蓝天》系列三 “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之人追逐幻影” ——题记那些翩飞的绚烂的蝴蝶大概永远都不屑于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叫飞蛾的生物吧。
就如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那些歌舞升平的贵族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在贫民窟中艰难维生的穷人的生活一样。
灰白的双翼,畸形的触角,多毛的身体。
这种生物,仿佛注定是丑陋、卑贱,遭人厌恶的,他们生活在某些不为人知的阴暗肮脏之地。
但这看似注定将庸庸碌碌苟且偷生的卑微生物,心中却暗自向往着光明。
只要时机得当,便从那光明无法照亮的地方迅猛腾飞,义无反顾地舒展身体、张开双翼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使用情节突转法的一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