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专业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以及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下文是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欢迎阅读!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气象管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称《气象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气象信息传播、灾害防御、科学研究以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气象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把地方气象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增加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气象工作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投入建设的气象监测预报、信息处理、预警联防、雷电监测防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业务系统等气象事业项目,其资金主要由本级财政安排。
第五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各级规划、建设、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监督、邮电通讯、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工作。
第六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
\\\(二\\\)为气象灾害防御、农业综合开发、海洋综合开发、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气象服务;
\\\(三\\\)开发和推广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气象实用技术等科技成果;
\\\(四\\\)开展气象科技合作交流,发展气象科技信息产业;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和省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的气象业务活动,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及本省管辖的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必须报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八条 下列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经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一\\\)按照国家或省规定的项目审批权限应当向省以上报批的;
\\\(二\\\)单项设备金额100万元以上的;
\\\(三\\\)气象探测、通信、预警、联防、服务等全省性布点项目;
\\\(四\\\)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九条 禁止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气象探测场地、仪器设备、通信电路等设施,干扰气象业务专用频道和信道。
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予以修复。
第十条 因重点工程建设和实施城市规划,确需迁移气象台站或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并承担全部迁建费用。
迁移气象台站的,新旧站址气象对比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对比观测期内,建设单位不得动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对现有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探测场地,应当予以改善或重建。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措施,并抄送同级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
第十二条 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未经同意或未采取措施的,不得建设。
因树木生长等自然环境变化对气象探测环境或设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有关组织或个人有义务按照气象主管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第十三条 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按照职责统一制作和发布。
禁止其他组织和个人向社会公开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四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时间或版面,每天播发、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
视频、声讯、互联网等其他媒体传播公众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公众媒体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台站和发布时间;需要补充或订正的,应当及时增播或插播。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按照国家或省规定的比例提取,用于发展气象事业。
公众媒体不得相互转播、转抄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禁止公开报道供政府内部决策使用的气象信息。
第十六条 举办团体性社会公共活动使用和报道的气象信息,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
商业宣传、新闻报道等引用气象信息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禁止虚拟气象信息诱导消费者或引致商业效应。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和应急方案,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第十八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依照标准确认气象灾害类型。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台风、暴雨、雷电、洪涝、干旱、寒潮、大风等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及时报告气象主管机构。
其他部门的监测台站,应当及时向同级气象主管机构提供防御气象灾害所需的气象、水文、风暴潮等监测信息。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所需经费和工作条件。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计划,制定增雨、防雹、防霜和消云雾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具备省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
实施飞机、高炮、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遵守作业规范。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设备和弹药。
第二十一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
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场所、电力设施、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可能遭受雷击的建\\\(构\\\)筑物及设施,应当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并实行定期维修、检测。
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依法进行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检测;经检测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专业设计、施工和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等级。
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专业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技术人员,应当经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组织制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加强气候生态环境保护。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开展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组织气候和大气成份监测、分析、评价,定期发布气候状况公报。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海洋综合开发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的气象资料,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鼓励开发专业化的气象科技产品,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和经分析加工的气象资料等气象科技成果,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二十六条 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用户需要依法提供专业、专项气象资料和信息,实行有偿服务。用户不得擅自转让气象资料和信息。
第二十七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施放热气球、氢气球等低空飘浮物的管理。
施放低空飘浮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气象主管机构技术资格认定,遵守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气象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不报备案的,给予警告;经责令仍拒不备案的,处以20xx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擅自传播、转抄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公开报道政府内部决策使用的气象信息的,给予警告、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信息的,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影响的,处以20xx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虚拟气象信息进行宣传、报道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无资质、资格或超越资质、资格范围,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专业设计、施工、检测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用户擅自转让气象信息的,给予警告,处以20xx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施放氢气球等低空飘浮物业务的,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气象主管机构及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擅自批准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建设项目的;
\\\(二\\\)非技术原因造成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
\\\(三\\\)因工作失职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的;
\\\(四\\\)伪造气象资料的;
\\\(五\\\)不符合资质、资格条件予以核准、同意、确认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
气象对农业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无时无刻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 农业生产与气象是息息相关的。风、雨、雪、雹、 冷、热、光照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集中表如今对江南早稻育秧期有影响的春季低温连阴雨,对晚稻抽穗杨花有影响的 寒露风,北方冬麦区的小麦干热风,对水稻、高粱、玉米和大豆等有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对农作物收获有影响的华南及江淮秋雨和干旱、雨涝、霜冻、高温、冰雹、 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里,中国的农作物因遭受水旱、 风雹、霜冻等 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积达3300公顷,其中成灾的面积为1400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以上。由此可见,认识和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规律,积极采取防御措施趋利避害,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