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
题目:扬州方言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
⑵国家政策的导向 近年来,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扬州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扬州方言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3)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 文明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党和政府对扬州古城文化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扬州方言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准确描写扬州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二是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扬州方言词语运用的异同;三是研究扬州方言语法特点,初步建立扬州方言语法研究架构。
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扬州文化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整理扬州文化典籍,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整理出版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扬州方言特色。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扬州方言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网易”“新浪”“雅虎”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扬州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 明清地方志中散见的方言语料.
(2) 王世华.扬州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9.
(3)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和指导组编.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4) 王世华.《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85,(1)42
(5)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中国语文,1985,(6)415-416
(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方言,1987.(4).
(7) 李建.谈谈《背影》中的橘子.中学语文教学,1987,(11).15.
(8) 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90.
(9)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98-105.
(10)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续).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 (4).119-125.
(11)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91-99.
(12)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102-106,111.
(13)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3).211-222.
(14)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4).299-309.
(15) 吴继光 李建.扬州地方文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91,(4).75-79
(16) 王世华.扬州话的声韵调.方言,1992,(2)115-119
(17)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本字考.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130-146.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8) 吴继光 李建.扬州曲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盐城师专学报,1993,(2).52-55
(19) 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3).161-175
(20) 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1)何自胜 李建.《扬州风月记》词语例释.滁州学院学报,2006,(6),15-16
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写了扬州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并在扬州方言语法规律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研究及其成果无疑对本课题研究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扬州方言特点研究”这个领域内,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要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既研究几者各自的情况,又进行彼此间的关系和整合研究;研究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调查,探究扬州方言的本质特征。
(2)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以往的研究一般从文化人层面上分别进行,有时研究仅仅限定在“城里”“几个人”这个特定范围内;研究的重点不同。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关注城里几个老文化人的方言特点的研究,本课题则着重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区域人群的语言特点,对重点人群扬州方言语言特点进行精细化研究,试图作出较为清晰和相对合理的描述;研究的维度不同:以往的研究或是偏重于纯粹的语音、词汇研究,专门就语音、词汇等问题进行探讨,本课题则着力于整体的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切口不同。以往研究主要从语音、词汇入手,本课题研究主要从市区老扬州人的语言现实入手,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学术成果,对扬州方言的本质特点进行全方位研究。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⑴有助于探索并构建扬州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体系。
⑵有助于探索并扬州传统文化研究、保护的途径和模式。
理论价值:
⑴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并从学术层面解决扬州方言本质特点问题。
⑵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扬州传统文化挖掘、研究、开发何保护问题。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环境:国内外纯朴踏实的语言学研究的风气,为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行业基础:全国不同地区方言研究专家进行方言调查的成熟做法和他们积累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报告
1.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这里所研究的扬州方言,范围仅限于扬州大市所辖的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开发区,不含江都市、仪征市、高邮市和宝应县。
本课题拟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本质特征、词汇和语法特点。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
(1)揭示作为官话的江淮方言中的扬州方言的独特规律;
(2)为研究扬州地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建设文化扬州提供学术支撑;
(3)提高扬州市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为普及普通话构筑良好的平台。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研究的内容:
扬州方言词语、语法规律
研究的重点:
扬州方言词语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⑴2006年1月—2006年7月,设计论证阶段。达成目标:成立总课题组,拟拟定工作计划,制定研究方案,确定方言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并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阶段成果:填写评审书,完成申报工作。
⑵2006年8月—2006年12月,实施调查研究阶段。达成目标: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在不同年龄段(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学历段(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开展方言调查研究具体实施各子课题调查研究。阶段成果:撰写与子课题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⑶2006年12月—2007年7月,中期论证阶段。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国家、省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各子课题完成研究论文。
⑷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鉴定结题阶段,达成目标:通过课题的终期评估鉴定,顺利结题。阶段成果:各子课题完成实验报告和终端研究报告。总课题组完成总课题研究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论著。课题负责人:李建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取定量分析法研究扬州方言的语音特点,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扬州方言的词汇、语法规律;及时收集、记录、分析关于关于扬州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共时和历时情况资料;及时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的研究还辅之以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方法。
利用现有的扬州方言文献,研究扬州方言,这一课题区别于其他研究课题的最大特,即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