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读后感
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我找到了许多令人回味,品尝,甚至流泪的美文。在学过的那么多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晓风的《行道树》。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行道树的命运无疑是值得人同情的,本该在山林中玩弄着风和云,但是它们却必须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向飞驰而过的汽车行礼。但是它们没有丝毫的怨恨,是它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神圣的使命,“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文中的话蕴含的哲理,也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和摸索。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文中的这句话:“也许所有人都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掩卷沉思,当我们都沉浸在污浊当中时,又有谁来制造清新呢?喜爱历史的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棵棵行道树,当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种污浊当中,偏偏就有救世之臣来制造清新,屈原、岳飞、文天祥、杨继盛、张居正、史可法、康有为、梁启超……众人皆醉我独醒,或许他们也可以沉淀下去享受,但他们不求回报地奉献出自己的那一片清新。一个时代,总要有人去迎接太阳!
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缺少了太多像行道树那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在浑浊的的社会中干净下去。人们可以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出卖自己的灵魂,正义和诚信已不值钱。但是我相信,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行道树出现的,来带领整个民族,整个世界前进。正如同文中所说:“我们这个城市总要有一些人来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立在飞尘中又如何,只要心中是正义的,即使旁人再污浊,也丝毫影响不了我们,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把旁人也带向光明,改变这个混乱的社会!
我愿意做一棵行道树。
行道树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行道树》,是以“我们”为中心,写了“我们”这些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顾名思义,“行道树”就是马路两旁的高高耸立的绿树。它们在喧闹繁华的尘世之中,头顶没有凉凉的白云;身旁没有丛丛的花草;脚下,也没有清清的小溪。有的只是城市中的烟尘。它们被人忽视,没有人会去赞颂它们,欣赏它们。于是,它们懂得了“痛苦中的深沉”。再无怨恨,依旧吸进的二氧化碳,散发的是清新的空气;依旧默默地立在两旁,装点着这繁华的都市;依旧带着笑容,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么?不在乎旁人是否注意自己,只是一味地微笑地挺着胸膛,静静地努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点缀着世界,尽管也有寂寥,但同时也有“寂寥里的欢笑”。我们中国的雷锋!不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吗?一个沉默的英雄,中华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也没有无私奉献过,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别提奉献了,有时我连小小的事也做不了,因为我并不想做。我现在还无法像雷锋叔叔那样舍己为人。但是难道我连一棵树都不如吗?行道树,用它们所能拥有力量为人类奉献着,我也有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奉献我所能做的小小的事:为穷苦的人捐资;给可怜的人多一点慈善爱;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只要我,哦,不!是我们只要从小小的事做起,今后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大大的事!就像,一排行道树一样。
行道树读后感
《行道树》节选自台湾着名女作家《张晓风自选集》,是一篇着名的哲理性散文。课文中的行道树指种在城市马路边的树。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以及和人类破坏环境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明是写树,暗是赞人,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象行道树默默无闻地为行人遮阴,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美化环境,无私奉献一样,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努力工作着。他们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他们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却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他们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他们象行道树一样值得人们尊敬和赞美。作者正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
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她歌颂的是以苦为乐的勇敢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的形象。告诉人们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