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曾说,每当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于是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说,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有着一种沙漠的味道。炽烈,悲壮,平淡中带着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爱之人总是不能在她身边多做停留。但她拥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运气,她遇到了愿意给她自由并一心一意爱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带三毛到沙漠中寻找化石,自己却不小心掉进泥淖里,三毛抢救一夜才让荷西从死亡边缘逃脱,彼时已经天亮。三毛问荷西,还要不要找化石了?虚脱了的荷西说,要!看到这里我无奈却也会心地笑了。不羁的三毛有一个愿意陪她流浪,疯狂的丈夫。虽然三毛说,我从未真正爱过他,爱情也是结婚后才开始的。但这两人的爱情真的羡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侣有着浪迹天涯的梦想却停留在出发点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属撒哈拉安顿下来,就这样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荷西给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还说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欢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写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记录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闭的撒哈拉,电不常有,电视常年无法打开,许多住民甚至从未见过镜子,照相机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后的撒哈拉,奴隶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实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给人主持婚礼;动乱的撒哈拉,有战争,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一个风一样自由不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有一个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遥远的地区,以及许许多多个或温暖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