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读后感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p#分页标题#e#,就在社会主义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都记托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的日子的向往
不能成为现实,在当时雄霸天下的社会不会有太平的日子,而21世纪的今天,人人都是守财如命,人心险恶,所以,这种社会永远不会出现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