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
用了十天时间,时切时懒,时紧时松地至今天看完了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虽是公认的名著,但在我看来要比托氏的另一篇名著《战争与和平》逊色多了。无论从爱情,无论从哲学观点、社会学、上层建筑或经济基础各方面讲都没有什么太新奇的看法或观点以及思想。《安娜·卡列尼娜》的整篇很少有激动人心的地方,很少有唤起人们激情之处。对我最有影响的,最给我激情的是吉提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垂死时表现的感情和行为,确实让我潸然泪下了。我被吉提的纯洁、善良、贤慧和同情心所感动。至于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不知怎的开始时对她产生很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她为自由,为母爱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不使人同情和感动。可是逐渐地,越来越对她淡漠起来,甚至当她卧轨自尽时也没有产生激烈的感情的潮水,而是那样近乎无动于衷。我想这是小说结构情节拖沓冗散造成的,著作确实太散漫了,把人的神经弄疲劳了。对于列文这一人物,感觉似乎形象不很鲜明。总的说对小说的人物都没有很鲜明的形象烙印,情节像一串有许多脱节之处的链绳,总不能紧密地连接成一个完整无间的线索,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一孔之见:有了《战争与和平》,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是没必要诞生的,两者没必要共存,而后者似乎是多余的,因它已被前者包括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