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心得?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是主要金融范畴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它不仅提高了我专业素质,让我懂得了货币与货币流通、金融市场、金融调控、货币政策、凯恩斯理论等等,使我受益匪浅。
学这门课,首先一定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要素已经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大提高,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可以找到科学认识金融问题的入门钥匙,把握金融动态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其次,就是怎样去学好这门课程,虽然货币银行学是一门公共课程,但其内容有极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涉及的各种原理、范畴、方法等与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及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掌握好其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经济工作当中去,必须结合现实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来理解各个理论。在这方面,老师经常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让我们对理论的理解由浅入深,而且也提高了我们学这门课的兴趣。上课认真听,课后好好复习,虽然很老套,但它确实很受用。毕竟上课听明白的东西并不代表课后仍然清楚这些知识,而且人的记忆力也具有短暂性,更加需要课后及时巩固和复习,特别是经过讨论过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把思路放宽,尽量早地去和老师、同学讨论,一个人冥思苦想很可能在一个死结上纠藏,他人的想法、经验、相关资源能帮你打开思路。要利用好网络资源,毕竟我们是处在一个急速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及时了解些国内外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们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1.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3.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5.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6.一般性政策工具——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7.法定存款准备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8.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0.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故称之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1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13.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
14.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15.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16.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17.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18.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9.货币政策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0.松紧搭配——各国政府同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政策干预经济时,就会形成“松紧搭配”,即松或紧的两大政策进行匹配运用。
21.稳定物价——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22.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通过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方法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23.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2.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
⑴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回购协议市场利率、票据市场贴现率等。操作指标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性,既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二是灵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确的作用于操作指标,使其达到目标区。
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汇率。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②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手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③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祝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3.如何理解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和局限性?
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①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②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4.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哪些基本环节?金融市场发挥怎样的作用?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5.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货币银行学》是电大金融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的理论及相关业务;金融市场的分类与认识;货币供求理论及其均衡;通货膨胀的发生及治理;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所选教材(《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内容全面翔实,同学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学精实属不易。怎样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里就个人的体会,简单介绍几种学习方法,供参考。
一、以点带面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普遍联系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