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区扶贫办关于如何扶持牧区中小户脱贫致富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扶贫办《关于对如何扶持牧区中小户脱贫致富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办及时下派2个工作小组,深入巴音胡硕镇9个嘎查村,走访调查了60余户中小牧户,听取了广大中小牧户生活状况介绍及脱贫想法。结合管理区实际,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巴音胡硕镇下辖的9个嘎查村共有贫困户803户2339人,占管理区农村牧区人口比例为22%。此次调研走访的60余户中小牧户中,人均草场面积258亩,户均426亩。饲养牲畜共计3800余头只,其中:羊3600余只,牛200余头,人均19头(只)。除7户住房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坯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2007年度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多为牧业收入,近三年来,因受旱灾影响种植业无收益。2008年初,我办及时将因灾特困户607户1425人纳入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了特困家庭基本生活稳定。
二、近三年扶贫项目情况
一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2005—2007年,共对管理区巴音胡硕镇3个嘎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3万元。
二扶贫项目效益情况
整村推进方面。2005—2007年,在整村推进项目中,累计购进基础母畜2529只,扶持贫困人口177户628人,户均扶持母畜12只,人均4只。当年人均增收300元左右,扶持后与扶贫前人均800元左右相比提高了2倍。贫困农牧民80%的生产资料、农牧机械得到更新和改善。
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2006年,我地实施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计培训农牧民200人次(其中:化工38人,美容美发46人,汽车驾驶69人,电气仪表18人,厨师15人,平面设计14人)。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文化技术水平,为转移进城务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训后的90%以上农牧民通过向二、三产业转移,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三、对扶持中小牧户致富的措施
一调整养殖业结构,实现“减羊增牛”及“多种养殖”
巴镇9个嘎查村草场面积共有65万亩,适合放牧草场54万亩,人均仅160余亩。由于草场退化及禁休牧政策的实施,“减羊增牛”成为目前重要的扶贫之路。走访的大多数牧户认为,人均草牧场只有200余亩,养羊收益渐少,调整养殖结构势在必行。由于多年自然灾害,目前自备资金不足,受扶持愿望迫切。在这方面,巴镇霍伯尔钦乌拉村的牧户郭凤云深有感触,2007年,他将自家100多只羊全部卖出,利用这部分钱购进20头牛,当年收益虽少,但2008年初已接犊11头,估计年内收益将达4万余元。以往每年他家羊的净收益只有1.5万元左右。比较来看,饲养牛成本低,短期效益虽不明显,但有持续增收潜力。
面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一部分牧户及时调整了养殖种类,在养牛、养羊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养禽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巴镇9个嘎查村共养鹅5.8万只,涉及13户农牧民,鹅的死亡率在15%左右。在实地调查过程了解到,养鹅基础设施差,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均是导致鹅死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村民购进雏鹅时,未与销售方签订单,鹅的出栏周期为4个月,销路问题须提前解决。在与温都尔敖包村及舍伯尔图嘎查负责人交谈时,他们结合村嘎查草场退化严重且水滩少的实际情况,想联户集中养猪。
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管理区耕地以黑钙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结构良好,腐殖层厚度40cm-60cm。为切实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使之得以休养恢复,建立人工饲草料地是扶贫开发可选之路,而水利设施是建立人工饲草料地的必备条件。由于地下水埋深往往超百米,工程投资大,需要扶贫投资给予补贴,以利于调动广大中小牧户加快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建得起,发展种植业用得上。
目前,巴镇九个嘎查村均有一定数量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各村民也有自耕地,发展订单农业前景看好。走访调查中,霍伯尔沁乌拉村、德勒哈达村均想规模种植马铃薯、胡萝卜,发展订单农业。霍村现有耕地8000多亩,滩地占30%左右,完全可以形成规模种植。德村有移民时耕作的高产饲料地,具备种植马铃薯、胡萝卜的条件。但目前两村迟迟没有实施是因为建设水源井缺少资金,实现浇灌尚不具备条件。
三切实转移牧区人口,实现农牧民增收与环境改善“双赢”目标
在入户调查走访过程中,巴镇9个嘎查村中,已有360余户1100余人转移进城。自然环境差及人均资源相对少的霍伯尔沁乌拉村、舍伯尔图嘎查、温都尔敖包村、呼仍陶勒盖村、有近40%的村民已转移入城,多转向巴镇、锡市、霍市、赤峰市。上述村常住人口中,仍有近10%的村民有转移愿望,且多以20—40岁群体为主。做好转移农牧民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能力,才能实现农牧民增收与环境改善“双赢”目标。
四、扶持牧区中小牧户脱贫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与监察力度。如今,广大农牧民对禁休牧政策已家喻户晓,但对管理区农牧民转移政策还处于稍有了解,不甚明确状态下。加强此方面宣传力度,通过入户宣传,选树典型的方式,宣传鼓励广大农牧民转移出居住地,入城谋发展。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提高服务能力,做好转移进城镇农牧民生活医疗住房保障、就业培训、从业税费减免、子女就学等方面工作,保障农牧民入城后稳得住、能脱贫。针对广大农牧区养殖户缺少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饲养畜禽销路不畅的实际,加强防疫技能培训,增强乡土防疫人员防疫能力。
二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进程。按照集中发展战略要求,妥善安置进巴镇、哈场、贺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使农牧区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拓宽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二要通过深入调研,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短、平、快”为主的专项培训。三要进一步抓好异地扶贫和劳务输出工作,扶持贫困群众异地脱贫致富。通过调查摸底,完善劳动力资源档案,编制务工需求信息,准确捕捉和定期发布劳务信息,认真做好劳务输出组织和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四要选派干部,鼓励支持能人带队到外地谋生,开辟新的致富途径。
三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扶持广大中小牧户致富。调查走访了解到,广大中小牧户缺少资金及技术支持,难以摆脱贫困现状。一是通过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适合我地的高产饲草料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等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农牧户在种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实现产业扶贫增收。二是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科技增收项目,稳步实施优质西门塔尔牛扶持到户,促进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积极开展相关部门结对帮扶村嘎查工作,建立帮扶效果与部门领导工作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四是要积极培育壮大各种行业协会、营销、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提高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并积极寻找可靠的销售渠道,让广大农牧民饲养的畜禽实现产销两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