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非纯理论研究)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描述的研究,一类是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前一类主要采用统计的方法,后一类则需要使用实验的手段。
一篇科学研究报告(论文)的工作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研究过程,二是论文撰写,这两个部分高度相关,但也略有不同。研究过程大致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搜集数据——得出结论”,其中问题的发现和假设的提出都要依赖对文献的分析,而数据的搜集是为了证明和完善假设,数据搜集的方法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研 究方法,数据搜集的过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研究的实施过程。在数据搜集完成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反思和观照最初提出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修改与完善。 而被证明的假设就是结论。尽管现在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设计研究法不强调精确的假设,但其毕竟是在科学研究普遍方法的基础上改良的结果,不可 能完全脱离一般方法,所以,也应大致遵循上述过程。而从文献中分析抽取出来的结论通常适合作为假设,若要作为最终的结论,则显得有些不够说服力。
研究报告(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就是研究报告的撰写,报告是对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述,主体是阐述研究的结论。而为了证明结论的可靠性,需要用到研究中搜 集到的数据。同时为了说明这些证据(数据)的可靠性,还需要对数据搜集的方法(研究方法)与过程做简要描述,这就是论文之所以要交待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原 因。
有些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复杂度,所要揭示的规律都是人类活动的高级规律,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因此,在相关数据的搜集、分析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这就直接导致了研究工作复杂度的上升,增加了研究完成的难度。所以,选题不宜太大。
论文结论的撰写也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是把结论写成工作汇报,常见的如“经过对.....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完成了........” 等。结论是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和特点,直接概述就行了,不需要表白自己做了多少工作;二是把结果写成结论,结果一般是指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如频度的统计,相 关性的分析等,而结论是对这些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是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归纳。
有两类因素会制约研究论文的质量:一是方法类的,这主要是影响到研究的规范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常见的问题就是论文缺乏数据(证据),大多都是自话自说的论 证方式,结论不可靠。另一类是总结类的,这主要是制约研究结论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常见的现象就是研究论文很规范,数据也很翔实,但总结出来的结论却缺乏深 度,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现实,是一种“八股”式的研究报告。第二类因素的形成原因也包括两方面,一是作者概括能力欠缺,无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炼出规律。 二是作者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长期、深入的了解,缺乏对数据的敏感度,就像一个外行拿着X光片却无法发现问题一样。
综上,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只有既保持对某个领域的长期关注,又扎实掌握研究方法的人才能真正写出好的研究报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