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考新闻评论写作2017
新闻评论写作
主编曾建雄
以下纯个人观点 2017年4月份考生 背要点时最好结合下面的解释背,一些要点下面的解释往往会考一些小选择,特别是书上为了让我们好理解而举的例子 只是列出一些重点的,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我们在看书时自己识记 注意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第一章
1P36(重点)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差异P39(了解)
3、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P40-43(重点)时新性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现实针对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各种理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
4、新闻评论的定义P46(名次解释)
5类新闻
6、新闻评论的划分P48
7、曹仁超P49(名次解释)
8、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P53-61
第二章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写作特点及代表作
2、早在18世纪,英美等国的报纸就已经建立起社论P65(了解)
3、普利策奖社论版对页P65 李普曼P66(名次解释)
4、美国与欧洲的电视评论发展状况P67(了解)
5、邸报上没出现报纸新闻评论原因P68(了解)
6中文外报—中国新闻评论产生的源头
7、《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地位P68
8、循环日报与王韬P69(名词解释)(重点)
9、戊戌变法与梁启超P70
10、时报新民说时评P71(名次解释)时评历史地位
11、了解每个人与各自的文章
12P69 戊戌变法时期报刊评论中唱主角的是政论P71 时评的崛起是一个标志,它表明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主流由政论向新
闻评论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P71
13、时间创办人报刊
第一份中央机关报P75
第一份日报P75
第一次国内革命出版时间最长的日报P76
14、《大公报》与张季鸾《生活》与邹韬奋(识记)
15、1957年6月8日,,标志着“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P82
16、两刊一报P83(名次解释)
17、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发展新趋势从内容与形式P84
第三章
1、选题是决定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步骤。P87
2、李德民的话P88
3、新闻评论选题(名次解释)分为2种P884、选题的主要依据P89(重点)
5、林放微音P91(名词解释)
6P92
7、选题的具体途径P92-99(重点)
8、确定选题的基本原则P101-102(重点)
9、选择适宜评论角度的技巧与方法P102-105(重点)
10、评论角度P102(名词解释)
第四章 以下几章背的时候不要记混
1、新闻评论标题P109(名词解释)
2、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特点P112-114 解释也重要(重点)新闻评论标题以提示和传递相关的核心意见信息为主旨
3、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作用P114-116(重点)
4、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P117-120标题制作的首要要求。
5、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技巧P120-125(重点)注意第四点的文章标题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闻评论标题《“办班”热缘何高烧不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2017年4月真题)
第五章
1、论点 论证 论据(名词解释 理解)
2事实判断 P134价值判断P135 具体判断 P139普遍判断P139(名次
解释)
3、事实性依据 P144理论性依据P146分类(重要)P146-147
4、论据的要求P148-152(重点)
5、论证的主要方法P155-162
6、演绎法 归纳法 类比推理 例证法 ,,,(名次解释及划分)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识记)
第六章
1、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P165-169(重要)
2、新闻评论的分析 综合 务虚性评论 务实性评论(名次解释 了解)
3、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P176-177(重点)
4、说理论述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P177-183及名次解释。
如: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属于(2017年4月真题)
5、新闻评论的开头P185-190新闻评论的结尾P191-193(重点)
6、新闻评论说理的艺术与文风问题P195-202(重点)
第七章
本章为重点,简答题和选择题都爱出本章出题
社论
1、在报纸的各种评论文体当中,社论被认为是一种高规格的权威性评论,被誉为“标明报纸政治面目的旗帜”,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
2、社论P207(名词解释)(重点)
3、国内报纸社论大都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权威性“重槌敲响鼓”是社论的基本特点P208
4、邓拓:“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状和形式,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P207(2017年4月真题)
5、社论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P208-209(重点)
评论员文章
1、评论员文章(名次解释)评论员文章其规格低于社论,但高于短评、新闻述评等报纸。P212
2、评论员文章的类型P212-215(多选 名次解释)观察家评论名次解释(2012年4月真题)
3、特约评论员文章也有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P215
4、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P215
5、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领P217-219(重点)
6、评论员文章写作前提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P219
7、言之有物是新闻评论的共性P219
新闻述评
1、新闻述评P221(名次解释)
2、新闻述评的特点P222-225(重点)
3、新闻述评的类型P227-228
4、新闻述评的写作要领P229-233(重点)
编者按语
1、编者按语P233(名次解释)作用P234
2、编者按语写法和作用与中国古代的史学与文学点评较为相近P234
3、将编者按语同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这一形式发表意见的报纸是《中外纪闻》(2017年4月真题)
4、编者按语的性质及类型P235-237(名次解释 多选)
5、编者按语的功能P237-240(重点)
6、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P241-245(简答 名次解释) 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的编者按语是(2017年4月真题)
7、编者按语的基本写作要求P245-246(重点)
短评
1、短评P246(名次解释) 短评作为一种评论文体最常在报纸上发表(真题) 短评配合新闻报道发表,通常代表编辑部发言表态 撰写短评的大都为媒体从业人员(2017年4月真题)
2、戊戌变法时期报纸上唱主角的是政论,辛亥革命是短评,社论、短评等称谓,大体涵盖了时政类评论和新闻性短小评论。P247 3短评的主要特点P248-253(重点)轻型武器
4、短评的基本写作要求P254-258 短评要想写的短小精炼,注重在选题立论方面多花力气 短评的开头能否做到简洁、精炼和精彩,对全文的长短优劣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5、“只争朝夕,以快取胜”是短评的一大特点P257
专栏评论
1、专栏评论P258(名次解释)
2、专栏评论最早兴盛在20世纪初叶。中国报纸专栏评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时间 地点 人物 报刊(梁启超)P259 3、20世纪60年代的专栏P259
4、专栏评论的基本类型和区别P260-264 各专栏小言论的地位 如在国内众多报纸的专栏小言论中,最具代表的是《人民日报·今日谈》P261(真题)
5、专栏评论的主要特点P265-266
6、专栏小言论的特性及写作要求P267-268
7、论坛型专栏评论的特性及写作要求P269-270 与专栏小言论评论相比,论坛型专栏小言论评论文章的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真题) 杂文
1、杂文P270(名次解释)文学性与政论性
2、鲁迅的杂文集都是按照年代顺序编的P271
3、杂文和随笔等短小言论的主要特点P273
4、杂文的基本写作要求273-275 有人把杂文比作“带刺的玫瑰” 鲁迅提倡“白描”对方法:“有真意,去粉饰??”,他写的杂文堪称经典。是驾驭语言的大师??
第八章
1、广播评论P278(名词解释)
2、广播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本质是新闻媒体、资讯媒体,“新闻立台”是广播媒体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3、广播评论的特点P279-281
4、广播评论的“通俗”体现在多个方面P281
5、广播述评P281(了解 名次解释)
6、音响的作用P281(了解)
7、广播传播的是声音符号。声音符号系统由有声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组成。P282
8、广播电视节目形态P283(名词解释)
9、P284-286(什么时间出现了什么节目形式 特别是标志性节目)
10、广播评论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P286
11、广播媒体通常采用四种评论方式P287
12、口播评论(名词解释)主要类型(名词解释)及特征
13、音响评论(名词解释)P295
14、新闻谈话节目P302(名词解释)及特点P304
15、广播评论的具体操作层面考虑,实施选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P305-307
16、口播评论、音响评论、新闻谈话节目的制作P308-312(记下要点,解释理解)选定谈话嘉宾是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一环
第九章
1、电视评论P315(名词解释) 视听结合的政论 形象好对政论
2、新闻专题 新闻评论P315(名词解释)
3、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和优势P316-318
4、电视评论是记者采用现场报道和实时评论相结合的方式
电视评论的主题和内容是处理声画关系的依据,评论工作者应选取典型、直观的镜头画面,遵循“双线互补”的传播模式,电视评论以视觉为主 阿尔金的话P317
5、电视评论传播方式形成的基本特点P319-321
阿伯龙的话电视评论的要素
6、电视评论的类型(名词解释)他的另一特点-缘事立论,因事说理
7、突显现场直播的最典型的实例是伊拉克战争的新闻P327
8、现场报道和评论的一般流程P327
9、电视评论的特征P327-328
10、电视评论被誉为电视媒体的灵魂和旗帜
11、电视评论节目形态的变化记住什么时间什么节目地位P330-331
12、电视评论节目样式(名词解释 了解)记住所举例的电视新闻节目特点
13、电视评论的播报语态了解每个阶段的代表节目P340-342如引领“以人为本”的话语内容,亲民贴心的话语方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首推《南京零距离》(2017年4月真题)
14、电视评论的主持风格P342-343
15、电视评论制作方法P344-356
16、电视评论文本写作的语言特点P348
17、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P353-354
18、电视评论编辑基本要领P356
19、电视直播评论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P356需要把握P356-357
第十章
1、网络评论的主要形态及名次解释P360-361 门户网站的两种评论(真题)
2、网络评论传播方式变化成因P362
3、网络评论的写作要领
4、网络论坛、博客的特点及成因P365-367(了解)
5、微评论形式及名词解释P368
6、微信评论的传播特点和运作方式P370
7、新趋势P371-373
第十一章
1、新闻评论作者的政治立场与理论修养P376-378
2、新闻评论作者的学识和人文修养P379-383
3、阮次山P382常识 梁文道P383(名词解释)
4、合格的新闻评论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与业务能力包括P384-389
5、《微言大义》栏目P390 多面手两个舆论场《壹周立波秀》P391(名词解释)全能型记者 复合型记者P392
范文二: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章,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暂时放弃那些精确的定义,那么,我想说,新闻评论无非是针对新闻,表明观点。这是两层含义,其中就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律及其相应要求:即,第一,要符合用文字来表达观点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第二,要符合新闻传播和接受规律。下面分别来说。
一、表达观点的规律和要求
1.观点的集中与思考的集中
集中的反面是分散。初学者一般出现最多的问题,正是观点的分散。观点和与观点相关的材料呈分散状态,一篇评论读后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似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更有甚者,往往使人不知所云或不得要领。
一篇评论,或数百字,或上千字,从头到尾,持续地、坚定不移地表达一个观点,而不是不相关联、不相统属的多个观点,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它是写作训练养成的能力,既是一种思考能力,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观察的分散,正是思维的分散造成的分散。写作中的人,思想是活动着的,写作行为本身,也在不断触发、展开着思想。一个新闻事物,可以触发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思考,也会自动地连结作者记忆中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的思想材料,比如相关的事件与观点。这是初学者写作时容易“散”的一般性心理基础。
而写作训练养成的经验,这时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做出选择和判断:选择“涌上心头”的其中一个观点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想材料。这里相关性判断就是一个严格的把关程序,不相关的或相关度不高的,就要坚决“忍痛割爱”。如果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支持和论证那个观点,就自然实现了观点的“集中”。当然,除了那个主要的观点,文章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可能出现其他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和那个主要的观点之间,一定应该是有上下统属、支撑关系的,而不是平列的,不相统属的。
朝阳【wlsh0908】整理
观点的集中,其实表现为作者在某一个方向、某一点上的持续、连贯的思考能力。一些初学者的评论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在多个平列的点之间跳跃,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持续、连贯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有在集中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思维的集中,一方面体现为思维的连贯,另一方面体现为表达的连贯——即句子、段落关系的连贯。对于自己写下来的文字,不妨做一下审视:哪句挨着哪句?为什么这一句接那一句?上一段与下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或者是推论的关系;或者是引申的关系;或者是解释的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相互支撑,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总之要有确定的关系,有可以理解的,并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关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这样揣摩。有了这样对句子、段落关系的审视意识,写评论时的思维和表达也就会自觉地集中,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人们往往说到的“线索”就在这种句子、段落的关系中。有了某种确定的、可以理解的关系,一篇文章就是线索清晰的;没有这样的关系,人们实际上就找不到线索。而线索,正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和读者一起引向作者论点的引导标志。
2.如何实现观点明确
观点的明确,要在结构和语言两个层面上实现。
实现了观点表达的集中,观点的明确就实现了一半。因为,一些评论文章的观点不明确,往往是因为表达不集中,即由于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扰和结构的混乱而显得观点不明确。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的观点即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在结构这个层面上,也就证明了观点的明确。因为,清晰的结构指向观点,并引导人们理解观点。混乱的结构干扰人们对观点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明确性。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直接表达观点的,也有间接表达观点的(比如,通过概括、陈述和疑问的句子);有具体的语汇,也有抽象的语汇。一般说来,明确的观点,总是体现为对事物的具体判断。而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评论似乎整篇都在“谈论”某个事物,却始终没有对这个事物作出一个具体判断——是或非,善或恶,可能还是不可能,值得还是不值得,它与其他的事物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没有这些具体的判断,就没有明确的观点。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明确的观点总是“及物”的,即它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的。针对性的明确,也是观点明确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观点的明确,就是要落实在对相关事物的判断上。明确体现观点的语言形式,就是这样一种判断。所以,要大胆地写出这样一些判断句。
朝阳【wlsh0908】整理
从组织语言的技术角度来说,要体现观点的明确,还要注意语句之间应该有明确和正确的逻辑关系,比如:主从、支持、阐释等关系,否则,语句之间就会形成干扰,令读者感到困惑。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积极的、动态的建构过程。读者总是通过已期阅读到的信息来“提前”理解全篇。如果作者给出的信息不适当,就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读。而这种先期产生的错误理解又可能指导他理解后面的信息,直到理解失败或者造成理解的低效率。 这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是非常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美国学者布鲁克·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所著的《批判的思考》一书中有一个案例,摘引了一位读者在报上表达的观点:
很高兴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欣赏我们的政府体制。还有,我支持建立强大的国防。但是,不论站在哪一方的战争抗议者均不在此列,因为他们关心生命。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可怕的混乱中。为什么?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踏出国门杀死别人也许是保护你自己的方式。
从其零散的语义来看,这段话涉及的是关于美国是否应该派兵入侵阿富汗或伊拉克的论争。那么,他到底是什么观点呢?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同学觉得他是反战的立场,有的同学则认为他是支持美国进行战争的。也有同学认为他是比较矛盾的。其中,“但是”这个转折连词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理解。而在我看来,用一句通俗的话评价这段话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用专业一点的话说,从思想到表达,没有得到合理的组织。这种造成多重理解——乃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的文本,在评论中是应该避免的。
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
除了要符合意见表达的一般规律,即议论文写作的规律之外,新闻评论写作另一层面,就是其新闻性,即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上:
1.内容方面的新闻性
在内容方面,新闻评论至少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或者是评论的对象,或者是评论的论据。一般来说,新闻评论首先应该以新闻信息作为评论的对象。但是,也还有一些新闻评论的对象,虽然并非新闻信息,但却是人们当下都在思考着的问题。新闻评论针对的这两类对象,也是新闻评论的两类选题。
新闻评论之所以以这两类选题当家,是因为新闻评论传播的对象,也像新闻报道传播的对象一样,是新闻媒体的受众,他们往往就是同一群人。人们阅读新闻报道,自然会对报道中涉及的事实的意义、价值、可能性、相关性、矛盾性、冲突性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产生期待。新闻评论就是满足这种期待的。
朝阳【wlsh0908】整理
所以,新闻评论不应该是没有针对性的空发议论,或针对陈年旧事的议论。(中国古代的议论文,确实有针对历史事实或历史问题做翻案文章、重新评价的传统,比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辩》、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欧阳修的《纵囚论》、苏轼的《贾谊论》《晁错论》等。)那些议论即使再深刻,也没有在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的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信息作为与当下新闻阅读的连接点,一篇评论就会显得过于静态,与新闻传播的动态节奏不相符合。
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而人们的思想认识却不大可能更易过快。新闻评论实际上就是人们用相对稳定的思想认识来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作出具体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认识水平上可能会出现重复。但正是在这样的判断中才能发现:那些真正新闻的事物是什么,那些真正值得认识和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2.形式方面的效率性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到新闻的受众,要适应新闻传播和接受的一些形式规律。在表达方面的效率性就是其中的一个规律。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而让读者尽早地接触到论点,尽可能突出地表达论点,就是其效率性之一。这需要在形式方面,即文章内在的结构中精心安排。
文章的结构问题,就是构成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比如,在文章开头部分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叙述,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但是,如何使叙事更有效率?如何更快地把作者的观点表达或暗示出来,以尽快抓住读者?这里面就有值得注意,并需要反复练习、摸索的地方。叙事不能过于沉闷、迂缓和枝蔓。在叙事中,哪些要素和细节要写进来,哪些要素和细节不必写进来,这都要着眼于它们与论点的相关性。如何把必要的叙事性内容巧妙地分散到后面的议论之中,以避免叙事过长造成的节奏沉闷,这也是需要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节奏中把握的分寸。
我认为,上面这些就是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最基本要求,即针对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要求。而认识的深刻、观点的新颖、运用材料的丰富、语言的精彩,都还不在其中。那些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朝阳【wlsh0908】整理
范文三:对新闻评论的写作范文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1
更多信息请查看文秘知识
2
范文四:新闻评论的写作[精选范文]
新闻评论的写作
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者,3,立意新颖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众
新闻评论的概念念 新闻评论,是新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总虚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答记者问的实例 再再上一个大台阶——国家计计委主任陈锦华答中外记者问时间,一九九六年三者月八日上午十时月
地点,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今天民,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在,新新闻发布会上,首先向中外外记者介绍了“八五”成就就和“九五”计划及二?一一?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 .
答记者问的采写 第一,提问要为读者着想,力求是读
读者当时想问、未问、欲问的问时题题。第二,物色和选准答问问
1 / 2
者。答问者不仅要具有权威性,而且要熟知某一权问问题表象及其实质,答问时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时来来。物色这样的答问者,答答问才有说服力。
答记者问的特点者 ,1,,有助于读者、听众、观众众明白某一问题的实质,明白某项决策的精神。,明22,采用提问、答问的形式。,式3,提问在很大程度度上包含着记者的主观性。。,4,答问包含着各级领领导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就某一决策性问题向读者宣传、解释的内容。宣
答记者问的概念记 答记者问,是各级领导人、记有有关方面负责人或专家、学者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学一种报道形式。一
提问、答问内容,是有关读者亟需问了解和关心的问题,或有了关关领导机构需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的问题。众
2 / 2
范文五: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2(新闻评论的特点(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3(新闻评论的种类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4(新闻评论的写作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5(常见新闻评论简介与实例(1)社论代表报纸对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最重要的评论形式。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代表着同级党委说话,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各级党的机关报,经常借助社论的形式,对所属党委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发表指导性的意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论是报纸的重型评论,还常用于表示欢迎、纪念、庆祝之类的场合。,实例,人民日报社论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去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一年来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表明,**主席的这一讲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重要讲话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个讲话完全是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既考虑到全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也照顾和维护了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不可动摇的明确原则和坚定信念,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因此,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拥护。一切支持和拥护中国统一的有识之士都热切期待以**的八项主张为基础,努力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我们同台湾当局在统一问题上斗争的焦点。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就在**讲话发表之后,李登辉不但不作应有的回应,反而跑到外国,充当外国**势力的一张牌,大肆进行制造“两个
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直接损害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这些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去年两岸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是由台湾当局一手造成的。在这个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总理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一贯的原则立场,这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真诚愿望。**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台湾领导人产生方式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都改变不了台湾领导人只是中国一个地区领导人的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和郑重宣示,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虽然李登辉力图为其分裂祖国的图谋披上了一件“民主”的,但其实质仍是企图把台湾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绝不容许改变。任何改变这种事实的图谋都是徒劳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会答应。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尽管出现台湾当局的严重干扰,在过去的一年中,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和经济合作仍然得到较大发展。事实有力地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符合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1996 年是我国实施第 9 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也就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97年和 1999 年,中国政府将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继续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进一步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同时,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那些搞“台湾独立”的势力的。统一不会一蹴可就,但也不能无限期拖延,更不能容许少数人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不能容许制造“台湾独立”。台湾当局必须立即停止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不仅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这样,两岸关系才能正常发展。目前,海峡两岸中国人都面临当今世界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应当不失时机地共同携手,振兴中华,建设一个统一和富强的中国,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青年报 1996 年 1 月 31 日(2)编辑部文章以报纸编辑部名义,代表报纸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冉舷低车姆治龊吐凼龅钠缆坌问健,哪谌莺恳话惚壬缏鄹螅壬缏鄹ぃ婕昂吐凼龅奈侍飧妫扔邢质敌裕钟欣砺坌浴,匾院腿ㄍ杂肷缏垡谎奔湟蟛蝗缟缏燮惹小,际道纠畹腔愿恪疤ǘ馈笔翘ㄍ遄畲蟮奈,铡度嗣袢毡ā?编辑部 《解放军报》 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和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的公告发表后,台湾岛内一片混乱。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由李登辉鼓吹“**”、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倒行逆施造成的。真正的危险是听任李登辉继续搞“**”,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将给 2100 万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绝不允许的。早在去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希望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这八项主张引起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赞许,他们呼吁台湾当局以“前瞻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用,作出善意的回应。”可是,坚持“**”的李登辉罔顾海峡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并说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李登辉的言行严重地毒化了两岸的气氛。他大搞“**”是台湾的最大危险,也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李登辉的言行不仅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使台湾岛内的“**”势力日益猖撅。岛内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大量移民出走,仅去年一年就有 67 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台湾有识之士指出,去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台湾岛内的分离意识陡增,社会矛盾加剧,人民对当局丧失了信心,经济活动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除了股市连续暴跌?鹑诜绫?鹬猓康夭谐?泊τ诘兔宰刺,ㄍ宓木媚芊癜谕盐;叱龅凸龋丶谟诘鼻昂,苛桨兜慕粽徘槭颇芊窕狻,灰谔ㄍ甯惴至训幕疃惶觳煌,梗颐欠捶至训亩氛簿鸵惶觳换嵬,埂,绦爬畹腔缘奈,盏缆纷呦氯ィ敲矗陨砣鄙僭稀?谐?列〉奶ㄍ寰媒延星巴究裳裕ㄍ迦嗣癖亟钍芷浜Α,畹腔匝刈拧疤ǘ馈钡牡缆芬丫阶咴皆叮至炎婀耐寄币坏?吨钍凳浜蠊俏颐撬辉秆约岸窒远准摹,颐羌岢趾推酵骋坏姆秸耄蔷霾怀信捣牌褂梦淞獠皇钦攵蕴ㄍ逋钦攵酝夤屏Ω缮嬷泄骋缓汀疤ㄍ宥懒?钡耐寄薄,绻谐蝗粘鱿终庵智榭觯颐墙磺信春次拦业耐骋弧,颐鞘撬祷八闶摹,?)评论、本报评价员文章这是新闻评论中的一种评论形式。其规格和重要性仅次于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篇幅一般也比它们小。评论论述的范围广泛,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有些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有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实例,开垦第一生产力的肥田沃土本报评论员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党和政府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九五”计划第一年的年初开幕,是意味深长的。在刚刚过去的 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庄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认识这次科普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中央正是基于 21 世纪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的考虑,高瞻远瞩地把科学普及工作纳入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部署之中了。科学普及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应该在民族振兴的背景下理解。当代和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其竞争的焦点,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现实物质生产的高技术项目。然而,这样的高科技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生长呢,有利于高科技生长的政策如何能够长久深入人心呢,科学技术是在人民中生长的,而人是按照自然规律一代代延续的,只有在全民族的生活中确立爱好科学、重视科学、信仰科学的科学精神,才能保证在民族的生命传递中持续不断地产生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由科学普及而创造的全民科技素质、全民的科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普及是为科学技术的生长开垦沃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充分理解在青少年中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竞争。当代国际科学技术之争,争在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也争在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物质生产中实现的基础。世界的科技竞争,既在“峰尖”上较
量,也在这个基础上较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国际竞争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实际上已经在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了。从目前我国现状看,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低,15 岁以上文盲、半文盲 1(8 亿人,科盲人数更多。面对愈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所作为,就难以在面向下一世纪竞争中取胜。科学普及,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事业,对于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一本优秀科普著作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人生的历程中,科学展示给我们的世界,是光明澄澈的,是和谐的,是令人有信心的。这样一个世界图景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心灵,促进着我们的人格健康成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反,愚昧和迷信的精神氛围则不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建立起人的尊严和信心,甚至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消极的、扭曲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迷信和伪科学的沉渣泛起告诉我们,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结束。科学普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培养人的素质,也是在争夺人的精神阵地。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1994 年 1 月 2 日就曾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科普事业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这个文件中,科普工作被看作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国家还将进一步组织制定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到国家“九五”计划,并逐级纳入各部门和地方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新形势下科学普及事业的政策基础。正是这样的政策基础,为在过去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民族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保证。广大青年不仅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对象,他们作为最活跃、最富朝气的力量,也是科学普及的生力军。科学普及工作,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如果说,数百、上千个高科技项目尚可依赖政府的力量的话,那么,在亿万人民中进行科学普及,就必然是一项群众化、社会化的事业了。在这项事业上,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担当起历史责任。不久前召开的共青团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艰苦创业的决定》中,要求团组织带领青年农民围绕科技兴家,努力掌握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要深入开展大、中学生科技文化服务和扫盲行动。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以及各类科技扶贫活动中,广大团员青年为科学普及发挥着积极作用。到本纪世末,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工作,将使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初步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一个科学普及的新高潮即将到来,它是中国人跨越世纪的前奏曲,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个高潮,推动这个高潮吧~,实例,评论分裂国家 本性难移——评李登辉最近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李登辉为了改变他破坏两岸关系的形象,最近大谈要“缓和”两岸关系。他甜言密语,提出了一些极具欺骗性的主张,甚至吹嘘说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只有他最有“胆识”。对李登辉的各种“缓和”假象,有必要加以揭穿。李登辉近期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谈话是在二月十日和二十三日,他在谈话中表示,在此次变更台湾领导人的活动中他如果当选,将“全力推动”“终止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定,营造和平环境,开展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关系”、也不排除两岸领导见面的“可能性”等等。在这里,李登辉根本不谈一
个中国的原则,不谈两岸统一,而是坚持在强化“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强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立场、坚持将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变为永久性分裂的前提下,来谈海峡两岸的“终止敌对状态”和“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来谈什么“和平协定”。这同**主席去年一月三十日重要谈话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是根本不相同的。**主席主张的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的。就是说,结束敌对状态是为了达到两岸的和平统一,而李登辉则是要在坚持分裂基础上的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和“互惠互利,共同繁荣”。一方是主张和平地走向统一,另一方是企图和平地走向分裂,两者截然相反,难怪他的这些话一出笼,港台就有报纸指明这不过是一种拉票的花招,而不是真有什么善意。但是,就在他把“缓和”曲高唱入云的同时,李登辉也不时改变腔调。他忽而借口两岸经济发展不同,不能谈统一,还声称只有大陆改变了政治制度才谈统一,并拍着胸脯称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甚至一再信口开河说,大陆是因为看他“搞得太好”,“眼红”了才对他开展批评,还说大陆被台湾的“民主”吓死了。有一次他竟声称要统一就要“强化国防”和“提升台湾国际地位”,即加紧到国际上去收罗武器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二月二十三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更公然表示要“走中道,不搞独、不搞统”,并称讲统一“非常难”。谁都明白,这里的所谓“走中道,不搞独”是虚晃一枪,其实质,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事实上的独立”,就是“独台”或“**”,而“不搞统”,才是货真价实、不加掩饰的肺腑之言。曾有台港舆论提到,李登辉很懂得“生存法则”,当外部环境不利的时候,他能不断变换自己的颜色隐蔽下来,待站稳脚跟再露出原来的面目。岛内现在进战吃紧,正是李登辉不断变换说词,把自己隐蔽下来的时候。但是,不管他怎么朝三暮四善于变色,精于伪装,但李登辉分裂国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而所有这些变化,也无非是他自己曾私下透露过,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上“一手利刀,一手蜜糖的战略”的不断运用。不过,李登辉这些拙劣的表演,只能把自己越抹越黑, 但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他确是在搞“台正像他讲了 130 多次反“**”,独”一样,李登辉的骗术,已经越来越不灵了。(新华社发)(4)短评、编后一种简短的评论形式,一般配合新闻发表,评论新闻,或提出所包含的重要问题,或借题发挥。它的篇幅比评论短,内容更集中,分析更扼要简明。报纸上的短评、编后属于小型评论文章,起着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实例,一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试点18 城市又增 32“姐妹”本报讯 记者莫新元报道:根据国务院有关“从 1996 年起,将 18 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扩大到 50 个大中城市”的指示精神,又有 32个城市进入了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行列。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在 2 月 13 日于南昌召开的“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试点城市工作研讨班上指出,这一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自 1994 年 2 月 9 日国家经贸委第 9 部门选定 18 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增资、改造、分流、破产。据对 18 个城市的最新统计,截至 1995 年底,18 城市共增资减债 101亿元,其中的 9(36,是靠落实所得税收入返还政策实现的;18 城市列入“双加”技改导向项目计划 212 项,总投资 367 亿元,专项贷款 179亿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23(5,、30(6,和 27(5,,技改投资向优强企业倾斜;18 城市共从企业分离非生产性机构 4218 所,分流富余人员
140(67 万人;通过兼并破产,18 城市共使 646(28 万元资产、770(37 万平方米土地、16(4 万职工得到优化配置,有 103 户企业依法破产终结。陈清泰说,扩大后的 50 个试点城市,包括了全国 35 个大中城市,大部分是省会城市。试点的目的在于要用较少的资本增量带动资本存量的盘活。因此工作重点要着眼于资本存量,用好现有的政策。据悉,今年城市试点工作分三阶段进行,4 月底方案准备完毕,5 月份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年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短评深化改革又一重要举措为什么要在若干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呢,因为这项试点对于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适应了当前从着眼于搞好单个国有企业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转变的要求。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原有体制下形成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已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必须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不能以企业为单元来进行的,只能以城市为依托。其次,它适应了当前企业改革必须与各项配套改革相结合的要求。改革深入到今天,再就企业讲企业改革又难以奏效。诸如社会保障问题、结构调整问题、要素市场问题,以及健全规范中介组织问题等,都不是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而城市作为一级政府和一级财政,则有可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综合配套地推进各项改革。第三,它适应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国有经济资本结构的要求。以城市和当地政府为依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把推动企业转机建制与优化国有经济资本结构结合起来,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实例,二“镇化”经销化肥走正道去年生产五十六万吨,非法经营者没能买走一克本报讯 记者赵志文报道:我国最大的尿素生产厂家之一——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牢记支农的宗旨,模范执行国家化肥销售政策,去年生产尿素 56 万吨,非法经营者没能买走一克。该公司对化肥销售实行严格管理,层层把关。他们按上级规定,将每月实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自考新闻评论写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