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民俗文化概览
丽水畲族
三月三歌会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丽水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西岩都要举行大型的三月三歌会。这个传统发展到 现在,东西岩周边各县的畲族村也轮流举行三月三歌会。在奇峰峭壁的簇簇山兰花、百合花的映衬下, 身着五彩服饰的畲族姑娘聚会在一起,山歌悠扬荡起,婚俗原汁原味,真是让人心醉神迷。
遇上光线好的时候,漫山翠绿中点缀着鲜花,游人像是浸沉在五彩的海洋中,而别具一格的喜庆活 动更能激起摄影人的创作热情。
祭祀
黄帝典礼
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觞百神飞升之地,黄帝祠宇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将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
遂昌城隍庙灯会
在遂昌县城的东隅,有一座庙宇宏敞的城隍庙,明末以来,庙内一直供奉着民族英雄史可法。旧时香火极盛,甲于—郡,特别是祭城隍活动胜过全省各县,闻名遐迩。据传,史部千余人兵败退守遂昌,与追兵血战,誓死不降,全都战死,尸体被投在溪流深潭之中(后人称之“千人潭”),这千余人,报国
未成,冤魂不散,自奉史可法为城隍,让冤魂重归旧部。故遂昌城隍庙又称“史公祠”。城隍庙立例每年元宵节设灯市娱神。灯会由城乡东、西、北、南、小南五隅轮流举办,正月十二日开始,至十七日结束。届时,各铺居民将上年所预认的“祭”、“灯”送庙悬挂、陈列。城隍庙香烟缭绕,祭祀隆重,史可法神座前摆供品五十大盆,大者为全猪、全羊,小者有山珍海味及用五谷制成的工艺品。灯彩名目繁多,有宫灯、珠灯、纱灯、明角、龙头六柱、玻璃灯等等,灯彩多达上千盏,挂得殿堂内外密无空隙。入夜灯烛辉煌,绵绣交辉,观者络绎不绝。城乡闹元宵的灯队,必至庙内敬神、舞奏。是时,灯张乐作,火树银花,光耀如昼。俗云:“看了遂昌城隍庙的灯,别处不要跟;望到遂昌城隍庙的祭,别地不必挤”。杭州“天虚我生”先生观看了灯市,曾即席吟诗以志盛事,诗云:“百队洋灯侍宴回,银花火树一齐开,瑶阶召取金龙舞,万朵红云上殿来”。遂昌城隍庙元宵节的祭祀城隍、设灯娱神活动,十分考究,别具—格,据说这一形式是从会稽严助庙里来的,并融会了本地的风俗习惯,出于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尊敬,形成了延续数百年的盛大灯会。五十年代后,设祭祀神等内容已革去,迎灯、舞龙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宅基焰火节
焰火节,在缙云县北部的宅基村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相传该
村经常焰火节,在缙云县北部的宅基村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相传该村经常发生战火和火灾,百姓叫苦连天,有高人指点,每到戊子年首戊子日施放社火娱神,祈求神仙保佑,可以避凶纳吉,发族兴村,首次焰火节在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一戊子日举行发生战火和火灾,百姓叫苦连天,有高人指点,每到戊子年首戊子日施放社火娱神,祈求神仙保佑,可以避凶纳吉,发族兴村,首次焰火节在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一戊子日举行。其间因战乱等各种原因停办,直至民国戊子年(1948)正月二十四戊子日才恢复。
民风民俗承载传统文化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
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
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
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与当地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的风俗习惯的例子
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有力.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西周宗法制的现实风俗例子西周宗法制在现实中的例子,如中国农村的...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是宗法制.周朝是依照严格的宗法制度构建起来的.宗法制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才完备的制度.对比商朝我们知道,商朝末期确定了嫡子继承制,而到了西周则更加完善,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的世袭特权.)宗法制的表现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周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意思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采邑与卿大夫.卿大夫曰家.卿大夫立其宗之庶者为官.卿大夫以宗室弟子为之.“侧室”和“贰室”不同的学者理解各有不同.基本上即此意.而士则以其子弟为隶役.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再到士,层级严格而明确,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宗法制的核心是为了维护嫡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宗族内分大宗和小宗,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礼记·丧服小记》有这么一段话,是对西周宗法制的描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具体而言,周天子是最大的大宗,他的大宗的位子(王位)由他的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儿子则被分封为诸侯,获得土地和爵位.这些诸侯奉天子为大宗,他们为小宗.而对诸侯而言,他们的诸侯地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卿大夫.在诸侯领地内,嫡子是大宗,而没能继承爵位的卿大夫是小宗.同样的道理,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内也是嫡长子继承,袭爵者为大宗,不袭爵者为小宗,变成了士.如此传递下去.士的嫡长子为士而别子则为平民,丧失了贵族身份,也称为国人.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周天子 嫡长子 别子 诸侯 周天子 诸侯 诸侯 嫡长子 嫡长子 卿大夫 诸侯 周天子 卿大夫 嫡长子 嫡长子 别子 卿大夫 士 诸侯 嫡长子 别子 士 平民 天子 大宗 诸侯 小宗 大宗 卿大夫 小宗大宗 士 小宗 大宗 小宗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没有选贤机制.与宗法制相对应的是宗庙祭祀,在宗法制的每一个层级,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强调嫡长的位置,嫡长所在,即是宗庙所在.宗法制与分封制也是相一致的.被分封者是根据他在宗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当然,分封者与受封者存在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而异姓贵族之间则通过婚姻为纽带联系起来.总之,西周进一步完善了血缘宗族等级制,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西周王族贵族为核心的统治.
历史上有没有通过践踏少数名族风俗来打压他们的例子
云南的有云南十八怪,摘下草帽当锅盖,背着娃娃谈恋爱,四季衣服同穿戴,竹筒能做水烟袋,粑粑饼子叫饵块··········大理古城建筑,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房子基本上都为瓦房。
四旧里面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每一个代表什么,每一个...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
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
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
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
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
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
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
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
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
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
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
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
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
小腿上缠有裹脚布。
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
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
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
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
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
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
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
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
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
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
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
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
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
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
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
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
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
“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
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
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
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溧水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