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一: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的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
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对自己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感情!
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二: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请问怎么写博文?是什么格式,都写什么内容,最好发个例子。
当我在外打拼多年,身心略显疲惫回到家乡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了一股浓浓的暖流。
感觉仿佛有一杯甘甜在滋润着我心田,又似有一盏明灯照耀在我身旁,激励着我的斗志和激情。
而当我将目光投向家乡的山水云间、花草丛间、人物群间时,我的心中又变得豪情满怀。
那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老师的关怀、母校的扶助、家乡的恩惠,一直是我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烙印,让我感叹这个文明社会充满爱心,因为爱心传承变得更加文明,也就让人心中一直满怀感恩心,感谢人间洋溢和谐情。
曾经幼小的我,生在农村,家境贫寒,没有享受过太多童年欢乐时光,有的只是生活的艰难困苦。
小学毕业的我,虽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镇上的重点中学,但因家里太穷,没指望再去念书。
记得离开学已过了十多天了,一次在外拾柴回家,看见家里来了位陌生人,一问才知是镇上中学的罗老师,爬了几十里山路来做我父母思想工作,让我去念书。
他在我家呆了好几个小时,详细了解了家里情况,知道家里确实困难后,当即表示一定想办法解决部分学费问题。
并给父母说,家里困难是要克服的,但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将孩子教育好,孩子以后有出息了,家里情况不就会慢慢有所改善吗?他的一言一语,至今一直留在我脑海中,让人明白,贫穷不是过错,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改变这种面貌的勇气和希望。
他的话终于感动了父母,最终我又背上行囊,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求学之路。
上中学那几年,老师一直给我很多关心和照顾。
生病时无微不至关照我,成绩下滑时努力鼓励我。
学校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减免了部分学费,让我不受经济困惑太重,能安心读书。
在他们全力关照和鞭策下,我终于完成了初中、高中阶段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省一所知名大学。
拿到大学通知书那一天,我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父母的希望、自己的付出终有成果,可以再创人生辉煌。
忧愁的是一大笔费用不知又从何而来。
恰好那时,村主任听说我考上大学的消息面临学费困难时,说不用担心,村上会给予一笔奖励的,毕竟村上考上大学的太少了,得鼓励鼓励。
一句话,说得心里踏实好多,暖洋洋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是充满了爱的光芒,到处飘荡文明之花,到处都是热心肠。
是呀,没有家乡的扶助,没有母校的关怀,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我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温暖如春的昨天,让人有信心有能力站在这充满温情、充满和谐的今天。
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去营造祖国大家庭到处洒满阳光、爱心如潮的明天,这是新时期每个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品德,要将爱心接力棒一站一站传递下去,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明和谐。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早已有些脱离实际。
因为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来说,可能不知他们身在何方,远在何处,无法回报。
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要做的并不是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回报,也许他们根本不需要我们回报。
他们希望的是我们能尽力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是要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去关爱、去温存那一颗颗创伤的心灵。
不图回报,无私奉献、博爱宽容是这种精神的内涵。
共建和谐,共创文明,人人有责,每一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要承担责任,这个社会才有前进的动力,才会变得文明和谐。
当然,一个人要承担责任或是要去感恩,做一个文明之人,并不是一定要去做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能用心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
比如向困苦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向危急病人捐献血液、给失落孩童以鼓励自信等,并不都是难以企及的事情。
也许你的一句激励、一句赞美、一份包容、一份热情,换来的是他人更加阳光明媚的前程。
人人都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助人之难、解人困惑,汇集起来的力量也将是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这也必将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文明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社会也就变得更加和谐。
人间真情不变,爱心持之以恒。
世间情谊不断,点亮和谐音符。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将变得博爱真诚,做一个社会文明的人,你就赢得文明社会喝彩,持有一份责任之心,你将变得更加坦率果敢。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去营造我们更加美丽、文明、和谐的社会新生活。
参加春节民俗活动心得体会300字范文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
姐姐忙着洗衣服,换床单,我帮妈妈一起忙着擦玻璃,拖地板打扫卫生,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
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打扫完卫生,家里一下子变的干净整洁还漂亮。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包饺子,给我们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而忙碌着,而我们却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
我们的年夜饭和往年一样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我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留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爸爸妈妈目瞪口呆。
可爸爸妈妈是不会说我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我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
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我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
如果你问我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却不是我能接受的,看完春节晚会,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我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找出我们新年的衣服,打扮整齐,和一家人一起去拜年。
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尽了尾声。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
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度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骄傲和自豪,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列举我国民俗与汉字有关的例子
汉字民俗 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著密切关系。
旧时的射虎??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
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合体字:中国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为一个字,以祈求吉祥,常见的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
谐音字:华人喜欢利用汉字的同音特点用谐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谐音为幸福的“福”,走兽的“兽”谐音为长寿的“寿”。
九九消寒图: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俗在每年数九的季节写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这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为一个笔画填充颜色,到数九结束完成全图。
民俗之秋,在这个季节里,有许多民间习俗。
请举出两个例子并说明其...
1 登高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中国各地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习俗列举5个左右的例子地名和文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廖凌娜供稿/丽华责编)
举例说一下方言和民俗的关系(400字以上)至少2个例子
方言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民俗的研究。
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
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 (社会技术); 口碑(语言艺术) ;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
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
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
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
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
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
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又如在晋北,由于气候寒冷,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小,产量很低,粮食以黍米为主;晋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糕”。
曾有“早晨稀饭煮糕,午饭蒸现糕,晚饭火烤糕”的顺口溜,又由于“糕”与“高”谐音,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民俗。
从而产生了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的方言词。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
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
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
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
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
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 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
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
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
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
“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 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
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
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
以看见为题 作文范文
《看见》在一个荒废了的小院子里杂草丛生,荒草中长着一朵白色而娇弱的花。
某人偶然路过,拍下照,发到微博上。
回家后又发表微博:“此花虽不美,却能为窗台装点几分清新。
”博文下是被摘下插在窗前花瓶中的花。
他本意是暗示自己也有浪漫情怀,也是一个小清新。
然而,临睡前再次点开微博,在他的那篇博文下却又许多人在斥责他的“残忍”,谴责他不该摘下那朵花。
那朵花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人维护它,赞美它难能可贵?他不懂,觉得许多人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那天晚上,他做了个梦。
他又来到了那个荒凉的小院子中。
然而,院子依旧,杂草却好似瞬间没了生机,从绿油油变得枯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心有些不安,一会想到这院子其实有主人,杂草是被主人用农药毒杀的;一会又想到这里有吸食生灵精气的鬼怪,他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唉!”一个叹息声在他脚下响起,把他吓了一跳,也打断了他的胡思乱想。
“你为什么叹气?”他眯了眯眼,终于找到了那颗叹气的“黄叶草”。
“还不是你的错!”叶子枯黄的杂草似是无比的气愤,想要高声怒骂,却又没有那么多力气。
他有些心虚,又带着点不解:“我没做什么啊?”“你还好意思说!”黄叶草颤巍巍地摇摆着叶子,显见是气到了极点:“你把我们院中唯一的一朵花给摘走了!在我们小草心目中,她是怜惜我们杂草,愿意呵护我们、给我们芬香,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美丽,让我们杂草快乐地一天天长大的花之女王!别的花都不愿意来我们院子,只有她是自愿的,与我们一同冬眠,一同苏醒,结果呢,却被你给摘走了!”他的心也随着草的颤动、随着它话语里的深意而微微颤了。
他都做了些什么?是啊。
如果他当时肯停留一下,仔细看看这个院落,用心感受,哪里看不到那朵花的可贵呢?是他不肯唤醒自己的灵魂,只愿意敷衍自己,敷衍别人……“把我们的花还给我们!到明年春天,说不定我们一起努力还可以看见女王!”
过年时三个关于民俗中有谐音的例子
1、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2、年节时,若不小心打碎碟碗,会说:“岁(碎)岁平安,岁岁平安。
3、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4、过年吃年糕,寓意生活像芝麻开花——年年高,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5、压岁钱,民间传说有一种叫“祟”的怪物,每年除夕就会出来捉小孩儿,于是老人们便在小孩脖子上挂八文钱,以驱“祟”,俗称“压祟”。
而“祟”与“岁”谐音,故将“压祟”称“压岁”。
虽已无镇邪之意,但美好祝福却与以前无异。
6、年画中出现的大公鸡被民众说成是谐音"吉",吉利的意思。
举几个家乡民俗的例子,说明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变异性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精神条件都在改变,民俗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被改变的状态,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
传承性 由于民俗是针对一个地区内,有一定的范围,所以相对而言被外界影响的不是很大,而且加之民俗是一种经过积累而形成的文化,禁得住时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