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登鹳雀楼(带拼音)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bái 白 huáng 黄 yù 欲 gang 更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 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r ì 日 h ? 河 q ióng 穷 s hàng 上
yī 依 rù 入 qiān 千 yī 一
shān 山 hǎi 海 lǐ 里 c?ng 层
jìn 尽 liú 流 mù 目 lóu 楼
, 。 , 。
范文二:拼音《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báirìy?shünjìnhuángh?rùhǎiliú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qi?ngqiünlǐmùgangshàngyìc?ngl?u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sh?w?njitshì
【诗 文 解 释】
x?yángx?ch?njiànjiànm?irùliánmiándeqúnshünhuáng
夕 阳 西 沉,渐 渐 没 入 连 绵 的 群 山,黄 h?bynt?nghuìrùhàohàndedàhǎisu?rányǎnqiány?piànzhuàng河 奔 腾,汇 入 浩 瀚 的 大 海。虽 然 眼 前 一 片 壮 ku?dànyàodǎküiqiünlǐshìytkànd?gangq?nggangyuǎnnàhái阔,但 要 打 开 千 里 视 野,看 得 更 清 更 远,那 还 xūzàidyngshàngy?c?ngc?nggüol?u
须 再 登 上 一 层 层 高 楼。
cíyǔjitshì
【词 语 解 释】
jìnch?nm?ixiaosh?qi?ngjìndádàojídiǎngangzài
尽:沉 没,消 失。穷:尽,达 到 极 点。更:再。 shǎngx?
【赏 析】
huánghūnshífyndyngshàngguànqual?uwànlǐh?shün
黄 昏 时 分 登 上 鹳 鹊 楼,万 里 河 山,jìnshōuyǎndǐx?yángytzàiyáoyuǎndetiünjìjiànjiàn尽 收 眼 底;夕 阳 也 在 遥 远 的 天 际 渐 渐
ch?nlu?shǒuarjùsh?suōwànlǐyúzhǐchǐshǐzhǐchǐyǒu沉 落。首 二 句 诗「缩 万 里 于 咫 尺」,使 咫 尺 有 wànlǐzh?shìcüngmángzhuàngku?qìshìxi?nghúnm?arjù万 里 之 势,苍 茫 壮 阔,气 势 雄 浑。末 二 句 shìjìngjiadeshynghuáchūr?nyìbiǎobi?yǒuy?fünx?n是 境 界 的 升 华,出 人 意 表、别 有 一 番 新 yìjìyǒugüozhünyuǎnzhǔzh?xiōngj?ny?uyùz?z?jìnqǔ意,既 有 高 瞻 远 瞩 之 胸 襟,又 寓 孜 孜 进 取 zh?shynyìyǒuqíngyǒulǐyǒur?nshuōsh?jìshuōlǐ之 深 意,有 情 有 理。有 人 说“诗 忌 说 理”,yìngdüngshuōsh?gybùyàoshyngyìngkūzàochōuxiàngdì应 当 说,诗 歌 不 要 生 硬 枯 燥 抽 象 地 shuōlǐ?rbùshìshuōsh?gybùn?ngxuünyángzh?lǐzàizha说 理,而 不 是 说 诗 歌 不 能 宣 扬 哲 理。在 这 shǒush?lǐsh?r?nbǎdàolǐh?jǐngwùqíngshìzìrántiy首 诗 里,诗 人 把 道 理 和 景 物、情 事 自 然 贴 qiydìr?ngh?zàiy?qǐshǐr?ngǎnjiàobùdàotüshìzài切 地 融 合 在 一 起,使 人 感 觉 不 到 它 是 在 shuōlǐ?rshìlǐzàiqízhōng
说 理,而 是 理 在 其 中。
quánsh?sìjùarliánduìzhànggōngzhtngqìshìlián
全 诗 四 句 二 联,对 仗 工 整、气 势 连 guành?uzh?ngyǒulìw?itángsh?zhōngzh?bùxiǔzh?zu?贯、厚 重 有力。为 唐 诗 中 之 不 朽 之 作。
《绝句》
,唐,杜甫
jiüngbìniǎoyúbái
江 碧 鸟 逾 白
jiüngbìniǎoyúbáishünq?nghuüyùrán江 碧 鸟 逾 白, 山 青 花 欲 燃。 j?nchūnkàny?ugu?h?rìshìgu?nián今 春 看 又 过, 何 日 是 归 年, zhùshì
注释
yúgangduō
逾:更多。
yùhǎoxiàng
欲:好象。
ránránshüo
燃:燃烧。
gu?gu?qù
过:过去。
h?sh?nyüo
何:什么。
yìw?n
译文
jiüngshuǐbìlǜshǐshuǐniǎodebáilíngxiǎnd?gangjiü
江 水 碧 绿 使 水 鸟 的 白 翎 显 得 更 加 ji?báishünfyngq?ngcuìyìngchand?huü?rxiàngránshüode洁 白,山 峰 青 翠 映 衬 得 花 儿 像 燃 烧 的
huǒy?yàngh?ng
火 一 样 红。
j?nniándechūntiünyǎnkàny?ugu?qùlebùzh?sh?nyüo
今 年 的 春 天 眼 看 又 过 去 了,不 知 什 么 shíh?ucáishìwǒhuíjiederìzǐ
时 候 才 是 我 回 家 的 日 子。
shǎngx?
赏析
jiüngbìniǎoyúbáishünq?nghuüyùránzhashìy?fú
“江 碧 鸟 逾 白,山 青 花 欲 燃”,这 是 一 幅 xiüngqiànzàijìngkuànglidefyngjǐnghuàrúbǎom?yúzhǐ镶 嵌 在 镜 框 里 的 风 景 画,濡 饱 墨 于 纸 miànsh?n?ngcǎiyútúzhōngyǒulìngr?nmùmísh?ndu?demai面,施 浓 彩 于 图 中,有 令 人 目 迷 神 夺 的 魅 lìmànjiüngbìbōdàngyàngxiǎnlùchūbáilíngdeshuǐniǎo力。漫 江 碧 波 荡 漾,显 露 出 白 翎 的 水 鸟,l?tchìjiüngmiàny?pàiyír?ndefyngguüngmǎnshünq?ngcuì掠 翅 江 面,一 派 怡 人 的 风 光。满 山 青 翠 yùd?biànbùdeduǒduǒxiǎnhuüh?ngyànwúbǐjiǎnzhíjiù欲 滴,遍 布 的 朵 朵 鲜 花 红 艳 无 比,简 直 就 xiàngránshüozháoy?tuánwànghuǒshífynqǐmíshífyncàn像 燃 烧 着 一 团 旺 火,十 分 绮 靡,十 分 灿 lànyǐjiüngbìchanniǎolíngdebáibìbáixiüngyìngshynghu?烂。以 江 碧 衬 鸟 翎 的 白,碧 白 相 映 生 辉;yǐshünq?ngchanhuüpüdeh?ngq?ngh?nghùw?ijìnglìy?ga以 山 青 衬 花 葩 的 红,青 红 互 为 竞 丽。一 个
yúzìjiüngshuǐniǎojiajiüngshuǐdebìsachandǐ?r“逾” 字 ,将 水 鸟 借 江 水 的 碧 色 衬 底 而 yùxiǎnqílíngmáozh?báixitd?shynzhōnghuàlǐ?ry?ga愈 显 其 翎 毛 之 白,写 得 深 中 画 理;而 一 个
yùzìz?zàinǐr?nhuàzhōngfùhuüduǒyǐd?ngtàiyáoya“欲”字,则 在 拟 人 化 中 赋 花 朵 以 动 态,摇 曳 duōz?liǎngjùzhuàngjiüngshünhuüniǎosìjǐngbìngfynbi?多 姿。两 句状 江、山、花、鸟 四 景,并 分 别 fūbìlǜq?ngcōnghuǒh?ngji?báisìsajǐngxiàngq?ngx?n敷 碧 绿、青 葱、火 红、洁 白 四 色,景 象 清 新,lìngr?nshǎngx?nyuamùktshìsh?r?ndezhǐyìquabùzài令 人 赏 心 悦 目。可 是,诗 人 的 旨 意 却 不 在 cǐjǐnjiyxiàqùbǐlùdǒuzhuǎnkǎi?rtànzh?此,紧 接 下 去,笔 路 陡 转,慨 而 叹 之。
j?nchūnkàny?ugu?h?rìshìgu?niánjùzhōngkàn
“今 春 看 又 过,何 日 是 归 年,”句 中“看 y?ugu?sünzìzhídiǎnxitsh?shíji?chūnm?xiàchūjǐngsa又 过”三 字 直 点 写 诗 时 节。春 末 夏 初 景 色 bùktwaibùmtirán?rktx?suìyuartnrǎngu?q?yáoyáo不 可 谓 不 美,然 而 可 惜 岁 月 荏 苒,归 期 遥 遥,fyidànyǐnbùqǐyouwándexìngzhìquafǎn?rgōuqǐlepiüo非 但 引 不 起 游 玩 的 兴 致,却 反 而 勾 起 了 漂 b?degǎnshüng
泊 的 感 伤。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绝句》
,唐,杜甫
姓名:胡又丹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日
范文三: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主要原因在于这首诗有着激励人的作用,因此而常常被人们引用。本文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由师达教育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其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On the Stork TowerWang Zhihuan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
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艺术手法: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景入理势4,全文对仗 作品评价:1,《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2,《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3,《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4,《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5,《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6,《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作者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
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上这篇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师达教育~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范文四: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悯农古诗
* 古诗草
* 古诗小池
范文五:古诗登鹳雀楼的诗意_登鹳雀楼原文教案_作者王之涣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言]
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古诗登鹳雀楼的诗意_登鹳雀楼原文教案_作者王之涣。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古诗登鹳雀楼的诗意_登鹳雀楼原文教案_作者王之涣。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分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