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问话可能是针对文件中的用语提出来的.我就文件中这两者的用法说两句:
文件中一般由党组织提的要求,特别是政治学习类的,要求较办严格的,一般用“党员”,例如:保先教育要求党员认真开展政治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当用于要求较为宽泛的时候,常用“党员干部”,例如:“党员干部”要积极工作,关心群众,而且这里的党员干部是指“党员和干部”,党员干部还有一解是“是党员的干部”,这种提法很少,常用于强调党员的什么什么事,如“党员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
有关勤俭节约的论文范文
勤俭节约-(节约作文) 我们的祖先,在从前的艰苦生活中,学会了勤俭节约,以他们为榜样,勤俭节约便成了我们中华人民的美德传统。
对于我们在校生,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但话虽如此,可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做到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做到勤俭节约,使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和谐而又节约的学校? 勤俭节约一词,相信还会有不少同学在疑问:什么是勤俭,而什么又是该节约的呢?要弄清这一点,还需要从浪费的根源说起,比如说我们最常见:每天都要接触的水。
有人认为水多得是到处都有,用完了这一水池,它还会从山上流下,地下冒出。
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其实,我们人类在处于缺水危险,虽然说地球的3/4面积都是水,但可供人类食用的淡水是很少的。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还有我们吃剩的饭菜,有的同学吃不完了就随便乱倒。
如果是吃不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相应地买少一点,这样我们既省了点钱,又不浪费粮食。
粮食的短缺,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家可以计算,如果每个同学每天需要1斤米,那么我们一个学校有1000个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大米,一个月就3万斤。
可想而知如果更多呢?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过余浪费。
还有许许多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上需要节约的。
只要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和谐、节约的人,那么我们的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和谐又节约的学校。
..................... 勤俭节约永远是传家宝 一支支用废旧报纸制作的铅笔摆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桌面;人民大会堂使用了节能型“阶梯式开关灯”;参加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的胸卡也比往年“瘦身”了三分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府先行的点滴之举,是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与会期间最真切的感受。
连日来,如何把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成为政协军队委员们议论的又一热门话题。
勤俭节约,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勤俭节约过时了吗?委员们的答案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不仅没过时,而且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杨惠川委员说,勤俭建军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依靠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指导思想,战胜了敌人。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土窑洞,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事实上,我党我军也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走向强大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把节俭看作‘寒酸’、‘小气’,我对此不敢苟同。
”冯延龄委员说,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在集中精力搞建设,许多地方需要花钱。
作为人民子弟兵,一定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风气。
勤俭节约,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古人云: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事实证明,勤俭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动力,奢靡则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更是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这是军队政协委员们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朱增泉委员认为,军人要随时准备效命疆场,惟有经过艰苦磨砺,才能培养出军人特有的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意义。
李宝祥委员说,居安忘危,放松警惕,极容易使人滋长贪图享乐的思想。
生活中,放松思想改造,最终被“糖衣炮弹”打倒的事例不胜枚举。
新形势下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应是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吴光宇委员谈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要人们当“苦行僧”,再去重复过去那种穷苦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求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富而不奢、努力上进、锐意进取。
这里体现的,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高雅的生活情趣。
勤俭节约,关键要从自身做起 “勤俭节约,不是说说就行的,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段达球委员的发言在委员们中间引起共鸣。
坚持勤俭建军,关键在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从本单位抓起。
高金钿委员说,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能在群众面前做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榜样,群众就会信服他、跟着他做。
罗东进委员认为,珍爱资源、过紧日子、开展群众性的勤俭节约活动,人人有责。
广大官兵只要人人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坚决抵制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风气,就是用具体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曾长期从事军队后勤工作的温光春委员认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已经不是过去简单意义上的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而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瞄准战场、适应市场,进一步加快军队联勤改革步伐,实施资源的精确化配置,精确掌握需求信息、精确分配资源、精确运...
勤俭节约作文
节约美德不可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
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
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
《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其中“俭”就是节俭。
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
“节约”符合“天德”。
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
《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
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
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
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
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
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
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
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
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
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
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
**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
”**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
”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
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
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
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
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
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
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
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
讲享受、高消费...
老党员勤俭节约实例
节约美德不可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
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
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
《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其中“俭”就是节俭。
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
“节约”符合“天德”。
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
《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
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
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
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
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
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
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
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
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
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
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
**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
”**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
”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
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
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
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
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
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
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
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
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具体措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司(局),全国老龄办,部直属单位: 1月17日,****作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印发**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中办发电[2013]3号)。
民政部党组要求部直属机关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严格执行,做出表率;各级民政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提出贯彻措施,精心抓好落实。
经部领导同意,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在民政系统开展“民政为民、带头节俭”教育 ****在批示中指出: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
联想到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的重要批示,情系各类困难群众,为我们作出表率,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
**的批示对民政系统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在全国民政系统开展“民政为民、带头节俭”的教育,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领会****批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勤俭节约在民政系统的特别意义,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二、进一步安排好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等群体的生活 联合财政部门,督促各地尽快将2013年困难群众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发放等有关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安排逐户逐人认真排查各类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情况,应保尽保,不留空白。
各级民政部门按照1月15日全国民政系统视频会议的要求,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加大巡查力度,随发现随救助。
从实际效果出发做好2013年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群众家中。
三、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批示过“节俭春节” 领导干部要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表率,按照勤俭过节、文明过节的方针,安排春节期间各种活动。
不安排、不接受任何没有实际意义且铺张浪费的拜访、联谊、会餐、宴请等活动。
不安排、不接受任何公款赠送土特产、过节礼品、旅游观光等。
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和细枝末节,防微杜渐,自觉维护民政部门的形象,经得起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监督。
四、领导机关、重点单位带头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 各地到部机关汇报工作的同志,在机关食堂和部机关干部职工一起就餐,不作宴请接待安排。
部机关到各地检查调研、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民政部党组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具体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民政部门的具体规定。
在全国民政系统全面落实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窗口单位的工作,最大可能降低公务接待支出,严控“三公经费”。
鼓励争做厉行节约的模范,严防成为铺张浪费的反面典型。
五、加强“民政为民、带头节俭”的舆论宣传 在民政系统大力营造“民政为民、带头节俭”的舆论氛围,组织民政系统的各类媒体以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
注重宣传各级民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采取的节约措施,民政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对民政行政机关、所属单位、干部职工的反映和期待。
以实际行动和真实报道树立民政部门勤俭节约的良好形象。
六、做好落实****重要批示的督导检查 部直属机关以及各级党组织、纪委、驻部(厅、局)纪检组监察局(室),及时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强化日常监督,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对做得好的予以肯定,对未做到的督促做到,对违反规定的责令整改,对情节严重的严肃处理并予以通报。
各省、区、市民政厅(局)学习贯彻**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情况和工作建议,请及时报告民政部。
勤俭节约的作文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
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
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
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
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
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
“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
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
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
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还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很难。
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
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
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
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
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
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
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
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
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
但是对于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认识我们崇尚的美德
关于我如何勤俭节约的作文2000字
勤俭节约-(节约作文) 我们的祖先,在从前的艰苦生活中,学会了勤俭节约,以他们为榜样,勤俭节约便成了我们中华人民的美德传统。
对于我们在校生,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但话虽如此,可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做到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做到勤俭节约,使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和谐而又节约的学校? 勤俭节约一词,相信还会有不少同学在疑问:什么是勤俭,而什么又是该节约的呢?要弄清这一点,还需要从浪费的根源说起,比如说我们最常见:每天都要接触的水。
有人认为水多得是到处都有,用完了这一水池,它还会从山上流下,地下冒出。
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其实,我们人类在处于缺水危险,虽然说地球的3/4面积都是水,但可供人类食用的淡水是很少的。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还有我们吃剩的饭菜,有的同学吃不完了就随便乱倒。
如果是吃不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相应地买少一点,这样我们既省了点钱,又不浪费粮食。
粮食的短缺,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家可以计算,如果每个同学每天需要1斤米,那么我们一个学校有1000个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大米,一个月就3万斤。
可想而知如果更多呢?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过余浪费。
还有许许多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上需要节约的。
只要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和谐、节约的人,那么我们的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和谐又节约的学校。
..................... 勤俭节约永远是传家宝 一支支用废旧报纸制作的铅笔摆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桌面;人民大会堂使用了节能型“阶梯式开关灯”;参加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的胸卡也比往年“瘦身”了三分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府先行的点滴之举,是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与会期间最真切的感受。
连日来,如何把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成为政协军队委员们议论的又一热门话题。
勤俭节约,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勤俭节约过时了吗?委员们的答案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不仅没过时,而且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杨惠川委员说,勤俭建军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依靠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指导思想,战胜了敌人。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土窑洞,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事实上,我党我军也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走向强大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把节俭看作‘寒酸’、‘小气’,我对此不敢苟同。
”冯延龄委员说,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在集中精力搞建设,许多地方需要花钱。
作为人民子弟兵,一定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风气。
勤俭节约,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古人云: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事实证明,勤俭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动力,奢靡则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更是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这是军队政协委员们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朱增泉委员认为,军人要随时准备效命疆场,惟有经过艰苦磨砺,才能培养出军人特有的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意义。
李宝祥委员说,居安忘危,放松警惕,极容易使人滋长贪图享乐的思想。
生活中,放松思想改造,最终被“糖衣炮弹”打倒的事例不胜枚举。
新形势下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应是军人必备的特殊品质。
吴光宇委员谈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要人们当“苦行僧”,再去重复过去那种穷苦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求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富而不奢、努力上进、锐意进取。
这里体现的,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高雅的生活情趣。
勤俭节约,关键要从自身做起 “勤俭节约,不是说说就行的,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段达球委员的发言在委员们中间引起共鸣。
坚持勤俭建军,关键在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从本单位抓起。
高金钿委员说,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能在群众面前做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榜样,群众就会信服他、跟着他做。
罗东进委员认为,珍爱资源、过紧日子、开展群众性的勤俭节约活动,人人有责。
广大官兵只要人人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坚决抵制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风气,就是用具体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曾长期从事军队后勤工作的温光春委员认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已经不是过去简单意义上的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而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瞄准战场、适应市场,进一步加快军队联勤改革步伐,实施资源的精确化配置,精确掌握需求信息、精确分配资源、精确运用保障力量,以尽可能...
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作文素材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
**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
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
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
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
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
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
励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600字作文
节俭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只有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我的身边有许多有节俭的习惯的人。
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的人。
从他们的家中就可以看出:家里的生活必须品是一样也不少,装饰物却一样也没有,家具每一样都比我的年龄大,一个一个都像是老古董。
所有的东西只要还能用,就一定不去买新的。
还有那一辆自行车:漂亮的油漆早就已经剥落了,已经露出了斑斑的锈迹;刹车也早就不灵敏了。
要不是还有两个旧轮胎和一个笼头,谁还认得出这是一辆自行车呀!以前,自行车骑着走,现在,爷爷奶奶老了,车也旧了,索性就推着走,现在只当自行车是载物的工具。
难道是爷爷奶奶买不起一辆自行车吗?不是的,爷爷说:“只要还能用,干吗还要买新的呢?”瞧,我的爷爷奶奶多节俭啊,要不是他们的节俭,我们又哪有现在的好日子呢?我的同学中也有有节俭的习惯的人。
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她的文具袋上已经有好一大片墨渍,虽然不太好看,但是她还是在用。
再看看我的那一个才有几个墨点就被弃之不用的笔袋,我的脸竟然有些红了:既然还可以用,那为什么还要买新的呢?以前,我也总觉得节俭只是一句口号,节俭就是吝啬的同义词。
而我身边的一个个有着节俭习惯的人带动着我,他们告诉了我节俭是为了节约能源,让社会有更大的进步。
其实想想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节俭,可以铺张浪费。
我要让节俭不仅仅是我的口号,更要让节俭成为我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在21世纪,中国大大小小的官有成千上万,但真正对党,对中国忠心的又有几个?“铺张浪费”是中华名族自古以来不提倡的作风,大家提倡“清廉为荣,腐败为耻”。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铺张浪费的人又何指一个?从六零年饿过来的人吃馍馍下意识地用捧捧起来,生怕馍坨坨掉渣渣对不起肚子。
**生前最注重勤俭,一件睡衣,邓妈妈戴着老花镜补丁上面追补丁,看的人鼻子直酸到心疼。
尚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可耻,人人得而诛之。
就拿去年的大年夜来说吧,每个饭店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套餐。
可那名字听起来怪怪地,叫什么“鸡年鸿运”、“招财进宝”、“岁岁平安”……等。
你知不知道这些套餐价格可不斐,一套起码八千八百八十八,有的一万甚至是一万以上。
可就有某些虚荣心强的人,为了图个吉利,让人家知道自己是个大款,就大摆宴席,而且不是一桌一摆。
一摆起码就是两、三桌,这样一来,自己的钱花出去了,可别人菜没吃多少,可那些人还会心疼自己花出去的冤枉钱吗? 可是,我们的领袖**主席就不一样了。
他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年年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但是在1943年12月26日,**50岁生日。
在中国,50岁生日可谓大寿,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搞个庆典,但**严辞拒绝。
因此,**的50寿辰就在战火硝烟中悄悄地度过了。
1953年12月26日,**60岁生辰。
这是花甲之寿,中国人自古至今均极为重视,**也看重这一转变,因为自花甲往后,他就可以称老人家了。
但是,**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自个儿庆贺一番。
**不是不想热热闹闹地过生日,他也是中国人,当然也很重视这一节日,但他觉得自己是领袖,不能在生日这件事上带头搞庆典。
因为在他看来,国穷民困之际大吃大喝无疑是伤天害理,而且中国人重视生日送礼,如果党内盛行此风,也会败坏党风、政风。
因此,从延安时期起,**便公开反对搞生日庆典活动。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
”在党内,他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搞生日宴会、不准收受礼品、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这么说了,不仅是要求别人,更是要求自己。
因此,他一贯反对人们为他祝寿。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
(1)①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甲同学主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正确的,但勤俭节约并不意味着减少消费。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乙同学认识到了消费的重要性是正确的,但扩大消费需求并不等于铺张浪费。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与扩大消费需求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①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②我们要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要正确行使监督权,敢于同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行为进行斗争。
③我们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有序参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该题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中“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题,第(1)问,属于判断分析题。
对材料中提到的两名同学的言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他们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在哪里,并用学过的原理进行分析。
最后做出一个总的概述,阐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与扩大消费需求二者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他们的关系。
第(2)问,从公民个人的角度,如何督促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工作作风。
该题实际是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运用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知识,特别是重点回答民主监督的措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谈谈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