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
当我这边万事具备时,领导打电话来了,说上级领导要检查的资料很多,就不听课了,我心里有一丝的失落,转念一想,就当作有领导在场,于是我精神饱满走进课堂,前面半节课进展顺利,一切按照预设进行:(一)建立1千克=1000克,我们以前学习质量单位“克”,关于克,你知道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测,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4块约重1千克肥皂,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
紧接着让学生举例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
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的体重请举手?举手只有两个事先称过的同学。
(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天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
我先叫最瘦的小杨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小杨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
直到大家猜到了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
我说:现在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大叶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
(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
)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个小扬那么重,有80多千克。
”我看到了大叶的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管你们屁事。
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呀……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大叶的“胖”上,场面失控了。
我的头一下子大了,心里想幸亏领导没来,要不怎样收场,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地一拍,“要笑,是吧。
请他上来。
让他笑个够。
”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不过,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致,游戏草草收了场。
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
原因在哪里?想起大叶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一、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
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调节气氛,又让其他人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己的体重。
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大叶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
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
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二、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
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道德的。
(我的弦外之音应该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己的过错。
)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首先人的体重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讨论,选择对象,测量有关数据。
最后得出计算人的标准体重一般公式。
通过上面的活动悟出:任何一种物品的质量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它们的“标准体重”。
接着出示:1、连一连一头牛 200千克 一个梨 9千克 小明 35千克 一个西瓜 50克 一只鸡 1千克 一袋大米 50千 克通过上面例子让学生比较,初步明白这些物品符合实际情况的质量范围,为积极参与下一题竞猜物品的质量提供依据。
2、谁是竞猜小能手 。
(事先在卡纸上画各种食品和动物)游戏开始,我宣布竞猜规则:竞猜者要说出此物品最重和最轻是多少,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裁判,优胜者拿走该物品。
(卡片) 如:一个西瓜重( ),要求学生说出,最小的西瓜可能是多少千克,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千克。
这样的设计由开始的节外生枝,到最后学生积极参与竞猜物品的质量。
也许可以掀起一个高潮。
想到这里,我心情不再低落了,事先称了几个体重比较标准的同学。
预备两种方案在第二节课(另一班)实施,结果这个班的学生根本没有出现上面的情况,猜体重的游戏开展的热火朝天。
把我带来台秤派上用场,用来验证他们猜测结果。
最后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质量。
正是我昨天晚上所期待的结果。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老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
小学数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1、素材真实性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
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
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
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
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
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1、编制原则(1)客观性原则。
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
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
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
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
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
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
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
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
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
“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
“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
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
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复习过渡引入新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新知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
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
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哪些?
《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课。
1.出示例4 :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4㎝ 2㎝ 6㎝ 3㎝ 你能根据图中数据,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吗? 各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 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
3 : 6 = 2 : 4 外项 内项 提问:你能说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所写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
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请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根据比例基本性质)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应的判断;也可以把者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数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四.达标检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没组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比例式。
6:9=9:12 0.6:0.2= : : =6:4 0.6:0.2= : (2)、下面各组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2、3、4、5 、 、 、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那些收获和体会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的5~8题。
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理解比例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提问: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口答) 4﹕3=2﹕1.5 =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 吗? 3.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5.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提问:题中“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了所谓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
也就是说,放大前后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不同比例的。
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组成哪些比例? 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同学们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你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写设语。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第一步计算依据是什么? 6X=54 X=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厘米。
解答后教师说明:【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追问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适当的追问学生思考过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比例过程中的作用。
2. 做“思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所谓“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就是说“两个外项的乘积是1”。
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推知“两个内项的积也是1”。
所以另一个内项应该是的倒数.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1)( )叫做解比例。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根据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1.8和0.6,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是( ) 4)把、0.5、20%、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是()。
(2)、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6、7、8三题。
怎样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怎样编写小学数学教案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1、素材真实性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
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
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
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
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
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1、编制原则(1)客观性原则。
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
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
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
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
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
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
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
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怎样写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
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如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怎么写
怎样编写小学数学教案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
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
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
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
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
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
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
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
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
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
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
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
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 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分析 速求啊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
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梁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