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区别:有两种答案,可供选择
答案二:1、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2、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3、唐诗寄情于景,而宋诗寄情于理。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4、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主要表现在艺术上,呈现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顷向,这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5、全宋诗的数量惊人,超过全唐诗。
范文二:论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论唐诗与宋诗的区别和联系
标
姓 名:
学 号:
授课老师: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主情”与宋诗“说理”间绝然的差别,唐宋诗本一脉相承。
当然唐代是诗发展的黄金时段,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但能否可以说唐诗就胜于宋诗呢?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各具特色。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词,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二者孰优孰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范文三: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通过形象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具体面目没有描绘出来,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将诗写好。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以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范文四:唐诗与宋诗的区别.doc
1,年代不同,一个是唐,一个是宋;2,体制不同,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范文五: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
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
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
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
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
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
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53495.html
宋朝理学盛行,理学以儒家为主,揉合佛道,追求心性天人的道理,
文人思想因此也受理学影响;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宋时词盛,故以词抒
情,说理则用诗。此外,宋代文人喜结社,如苏轼与其门人,称苏门四学
士等,故以诗论事,论人生等。大抵以爱情为题材的诗,宋比唐少;又因
国家以议和为主,也没府兵制的抽丁服役或从军,故也少如杜甫的批评战
事的诗或唐的边塞诗。综合而言,宋诗有以下的特色:
1. 宋诗重说理:论史则别出心裁,如王安石咏昭君的诗;离别则表达
人生观,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写景也透露哲理,如苏轼之
【赠刘景 文】等。 文】等。
2. 宋诗重学识:理由见上文。 故用典頗多,後來更發展至黃庭堅領導
的江 故用典颇多,后来更发展至黄庭坚领导的江 西詩派。 西诗
派。
3. 宋诗重自然真趣:描述自然多见喜悦,常用拟人法,使景物生动而
友善, 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如王安石【书湖阴
先生壁二首】其一。 蘇軾【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新城道
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山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4. 观察入微:景物描述细腻,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以
桃花三 兩枝,蔞蒿蘆芽點出初春,以鴨游於江知水暖,都是觀察細
膩的表現。 两枝,蒌蒿芦芽点出初春,以鸭游于江知水暖,都是观
察细腻的表现。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CN&sl=zh-
TW&u=http://laiwaichun.tripod.com/sung.htm&ei=BBxCTeGDJoHjrAfJ7LRD
&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1&ved=0CBkQ7gEwAA&prev=/search
%3Fq%3D%25E5%25AE%258B%25E8%25AF%2597%25E7%259A%2584%25E7%
2589%25B
9%25E8%2589%25B2%26hl%3Den%26prmd%3Divns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
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 如宋初的白体
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
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
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
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
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 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
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 欲买舟一游
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
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
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
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
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
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
即富于理趣。
至 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
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 人只是叙事
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
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275879.html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
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
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
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
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
《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
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
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
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
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
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
适于言情,故宋人
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
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
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
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
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
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钱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中有切中肯綮之论断:“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
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
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
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而宋诗比较严肃,说理性较强。宋人抒情多以词抒发。
http://k.pconline.com.cn/question/2123418.html
唐诗则是以抒情为主。
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B%E8%AF%97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
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
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
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
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
和知识分子双重身分,“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
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
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
促成。
宋诗议论化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
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
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
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
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
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
“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
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
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
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
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宋诗之于唐诗的发展
? 题材进一步扩大,宋诗向日常生活范畴上进一步拓展。
? 整体风格追求平淡。
? 在诗歌技巧上进一步精工。
?用典:突出表现在江西诗派为首的诗派群中。
? 句式音调以奇拗为主:如黄庭坚的诗中常出现拗体,连用三个平声或仄声,在句
法音调上也力求陌生化的美。
对偶讲究自然,如陈师道《观月》。对偶: 七言律诗,尾联可以不如对,中间
四句需对仗,唐诗当对则对,不当对则不对。 宋人对偶讲究公切,如王安石的
诗。
评价
从狭义的中国古典诗歌来看,诗发展到宋朝犹如“二世祖”,但即使再成功也走不出前代的
阴影,怎么写也会被与唐诗相对照,认为不可能超越唐诗。
宋诗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
色。学的是唐人的风貌,开拓的是精髓。
唐宋诗是诗史上的两座高峰,全唐诗48,000 多首,全宋诗有60 万到70 万首,清
诗是全宋诗的十倍多,但只有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最终与唐诗“双峰并
峙,而水分流”。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
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
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
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
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宋诗选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CN&sl=zh-
TW&u=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anfa_songpoem.htm&ei=BBxCTeGDJo
Hj
rAfJ7LRD&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6&ved=0CFQQ7gEwBQ&prev=/s
e
arch%3Fq%3D%25E5%25AE%258B%25E8%25AF%2597%25E7%259A%2584%25
E7
%2589%25B9%25E8%2589%25B2%26hl%3Den%26prmd%3Divns
宋詩選學習補充資料宋诗选学习补充资料
一、宋詩的特色: 一、宋诗的特色:
1、從藝術旨趣和風格看,宋詩主要向理想、顯露和精細方面發展 1、从艺术旨趣
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
2、宋詩傾向議論化、散文化、以才學為詩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以才学
为诗
3、派別多 3、派别多
4、詩話多 4、诗话多
5、宋詩之弊:模擬、詩話、詩派 5、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
二、宋詩與唐詩: 二、宋诗与唐诗:
時代时代 性質性质 表現表现
風
格
风
格
作法作法 詞評論词评论
唐詩唐诗
主情,近三百
篇 蘊蓄主情,
近三百篇 蕴蓄
韻流言外
韵流言外
多
比
興
多
比
兴
婉而微婉而微 詩論少诗论少
宋詩宋诗
主理,遠三百
篇 發露主理,
远三百篇 发露
意盡其中
意尽其中
多
賦
多
赋
徑以直径以直 詩論精诗论精
三、宋詩比唐詩之勝點: 三、宋诗比唐诗之胜点:
不勝點 勝處不胜点 胜处
(一) 消失了唐代悲壯的邊塞派的作風 整鍊規矩,無唐詩之不工穩之病 (一) 消失
了
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整链规矩,无唐诗之不工稳之病
(二) 消失了唐代感傷的社會派的作風 描寫越發細緻,無唐詩粗率之病 (二) 消失
了
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粗率之病
(三) 消失了唐代哀豔的閨怨宮怨詩的作風 描寫特別沖淡,無唐人一味豪邁意氣之
病 (三) 消失了唐代哀艳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描写特别冲淡,无唐人一味豪迈意气
之病
(四) 消失了唐代纏綿活潑的情詩的作風 宋詩中有一種充滿畫意的詩(題畫詩)
(四) 消失了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