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犨(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说:“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中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史籍《新唐书》中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魏氏的血缘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原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他的儿子玄嚣生子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觉得好奇,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兴奋的喜悦,便一脚踏去,没想到这一踩却有了受孕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来得有些蹊跷,恐怕会带来不吉利,就将他弃置在门外的小巷里。说来也怪,经过那儿的牛马,都避开这个弃婴而不践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树林里,好让狼和野兽叼去,但是很不巧,树林里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无奈,就顺手将他扔到结了冰的沟渠上,这时有飞来的鸟张开它们的翅膀为他盖着垫着,使他不至于冻。直到这时,姜嫄才感到这个孩子有些奇异,大概是上天所赐,于是把他抱回家中,认真地哺育起来,并且将他养大。又因为他生下来一再遭抛弃,所以给其取名为“弃”。
弃在孩提时候,就有着像大人那样高远的志向。他在游戏的时候,种植的麻、菽都长得很好。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作农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其他人都效法他,使该部落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这时掌管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知道了这件事,便提拔他为农师,教人民耕种,使整个部落联盟都蒙受他的好处,因此有功于当时。帝尧颁布命令:“弃,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饱食,你做后稷(即农师),播种百谷,使老百姓免于饥馁。有功当赏,现封你于有邰地(今陕西武功西南部),以原来的官号‘后稷’做为称号,另外以姬做为姓,成为一方诸侯。”后稷在虞舜氏主管部落联盟事务时继续主管农业,又受命与益佐助夏后氏禹治理洪水。邰的附近有雍水、杜水等流入渭河,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从事农业最理想之地。从此,后稷便在这里率领本部落的人种植“百谷百蔬”,发展农业,使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部落,其势力和人口也都有较大发展。后稷这一族兴起的时候,在唐尧、虞舜、夏朝的时候,都有好的德行。
后稷的裔孙不窋在夏朝的中后期失去了农师职务,逃奔到戎狄这个地方。大约在商朝初年,不窋的孙子公刘虽然处在戎狄之地,但又继续从事后稷的工作,致力于耕种。他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旬邑),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这时,他的部众已有很多,贮积的粮食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发展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这时远近的人都来归附他。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全部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等部族为掳掠财物,先后来攻打他们,古亶公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当他们要得到土地和人民时,整个部落的人都愤怒了,想要反抗。古亶公父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他就和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定居于岐山(今陕西岐山)下的“周原”。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都归附古公于岐。其他地区的人,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定居岐山后,古公扬弃戎狄的习俗,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将人民分为几个邑落居住;又设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亶公父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古亶公父在世时曾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大概在姬昌时应验吧?”公季的儿子昌继立后,遵循着后稷、公刘的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成规,笃行仁政,尊敬长者,慈爱幼少,礼遇有贤德的人。他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无法抽空进餐,那些包括姜尚等在内的才士就因为姬昌礼贤下士,才效命于他。姬昌在商朝末年,为西伯(伯同霸),受命专管商朝西部征伐。他在位五十余年,开始扩充周之实力和领土,做消灭商朝的准备。姬昌逝世后,被追尊为周文王。
周文王逝世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周文王子姬旦为辅佐,以召公爽和周文王庶子(一称第十五子)姬高等佑助王师,继续从事周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周朝虽然建立,但周族在当时人数较少,为加强周之统治,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周文王姬昌庶子公子高,受封于毕邑(今陕西咸阳东北部),为公爵,史称毕公高。此毕公,即《史记》中所谓“周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周文王绪业”之毕公。
毕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区。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后,都葬于此。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裔孙沦落为平民,有的与当地戎狄融合,有的向东迁徙。毕公高的裔孙有个叫毕万的人,觉得晋国国君也属姬姓,算是同姓国,就想到晋国谋个一官半职,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阳)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这卦相很吉利。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后裔必定会繁盛的。”毕万入晋,受到晋献公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由毕赵夙御戎车,毕万为右乘,率兵讨伐霍、耿、魏三个小国,并攻灭了他们。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做为封邑,并任用他为大夫。毕万的子孙就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亲族于魏(今陕西兴平马嵬坡)建立魏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国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魏城。周惠王十六年,即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灭掉魏国,魏国子孙就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这是魏氏中以国名为氏最早的一支。
当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或许这段话是魏氏发达之后,人们的附会之辞,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么说,毕万裔孙自入晋受封魏邑之后,逐渐显贵,最终竟与赵、韩二姓大夫瓜分晋国,称孤道寡二百余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国发生内乱,次年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重耳在诸侯国之间到处流浪,长达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封魏犨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晋悼公时,魏犨孙魏绛(世称魏庄子)将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故城)。晋昭公时,魏与韩、赵等大夫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魏桓子驹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实上的魏、赵、韩三个诸侯国。周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自称诸侯,是为魏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和赵、韩为诸侯。
魏国占据晋国经济发达地区,魏文侯又是贤明君主,治国有方。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确立封建法制;用西门豹治邺;任用卫国人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师事卜子夏(孔子的弟子)、田子方(子贡的弟子)、段干木(子夏的弟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武侯时,继续拓展文侯的事业,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使魏国初具霸主规模。
战国时魏国和秦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谓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魏国势力较强,对秦占有优势。魏文侯时,任用卫国人吴起为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认为吴起善用兵,为将廉直公平,尽得士卒的拥戴,就任命他为西河战区的最高长官,让他担负起抗拒秦国的重任。吴起镇守西河,表现卓越,使秦兵不敢向东用兵。魏惠王时,秦孝公决心改变落后局面,要与中原诸国争雄,以恢复秦穆公时为诸侯霸主的地位。他采纳卫国人公孙鞅的变法主张,变更法制,整饬刑罚,对内奖励农耕,对外奖励作战有功将士,并以军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禄。秦国因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时,魏国由于与赵、韩的同盟破裂,又与齐国争雄,国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时,为避秦国之逼,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继续称霸,但在赵、齐、秦的联合打击下,疆域不断缩小,国势衰弱。到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在战国七雄中独霸一方,各国不能与之抗衡。魏国由于地缘之故,屡屡受到秦国的进攻和蚕食,尤其是秦昭襄王采纳大梁人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秦与齐、楚结好,向三晋(魏、赵、韩三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时称三晋)大举进攻,魏国的灾难加重。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挽救不了魏国覆亡的命运。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从魏文侯元年至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国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从公元前403,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二百年,共历九位国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子魏武侯击(公元前395~前370年)→子魏惠王莹(公元前369~前335年)→子襄王嗣(公元前334~前319年)→子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子昭王遬(公元前295~前277年)→子安僖王圉(公元前276~前243年)→子景闵王午(公元前242~前228年)→子王假(公元前227~前225年),这就是郑樵在《通志》中所说的“二侯七王”。
毕万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平民为不忘亡国之恨,就以故国魏为姓,形成以国名为氏最后的一支。
2、源于芈姓,出自战国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姓芈,秦昭襄王时先后五次任国相,受封穰侯,后改姓魏。
3、源于冒姓,出自南宋人魏了翁,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宋《稗录》记载,南宋蒲江人(今四川成都)魏了翁,原姓高,养于姑父魏氏家,遂改姓魏。
4、源于李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人魏校先世本姓李,居苏州葑门的庄渠,弘治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5、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的姓氏,也采用汉族的姓氏,由于音近、省字等原因,有以魏为姓的。
北魏时期氐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其后代以汉字魏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佤族斯内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见于明朝魏实。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另,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纳”,按阿拉伯语发音有庆贺、祝贺、颂扬等意,较适用于取名;在古代进人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du,也可简译为“黑纳”。魏黑纳恐是中国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氏在西北地区亦为大族。据《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记载,魏氏在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仅在清道光年间,在咸阳县志中记载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氏五十户之多。魏氏回族,在中国革命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牺牲的有湖北两阳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
此外,在土家族、蒙古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魏氏。
二、魏姓得姓始祖:毕万。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氏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毕万仕晋(今山西),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三、魏姓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长,行二,生没未详,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十五都乾农乡尽林里,铁蛇冲发派于明正统年间任武昌通判致仕乐,归后复从兄九万仕楚至乱离知其时,不可为故果于避世漱石枕流风格,古朴览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于斯土常兴文敏公为知己友,敏公爱子淑才貌学两优纳为东床后没,葬益阳鹅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没未详,葬益阳章公山与夫合冢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晋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宁乡荥阳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孙,字树玉,号立斋,原籍南昌府新建县铁柱宫,由贡兴托吉安府教论遂家於府城城隍阁侧。宋祥兴元年创业於卢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为淳塘始祖。宋湻佑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时生,元皇庆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时没,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佑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时生,元延佑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时没,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间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的主要内容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的主要内容:京城破落户子弟高二,因踢得好脚气球,被端王(即后来的徽宗)赏识,徽宗即位封其做了殿帅府太尉,这高二于是改名高俅,从此祸乱朝纲,为四大奸臣之一。
高俅前去上任,因与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之父曾有过节,便故意为难王进,王进不得不带着老母逃走,行至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收留二人在庄上,王进收史太公之子史进为徒,将十八般武艺尽教与他。
半年后,王进执意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离了史家庄,史进在史太公死后继承史家庄。
这华阴县不远是少华山,山上有三好汉,白花蛇杨春,跳涧虎陈达,神机军师朱武,要去华阴县借粮,途经史家庄,史进降服三人,四人结拜为兄弟,不料风声走漏,官府派人前来捉拿,史进烧了史家庄,和三人杀退官兵,自己逃走。
出自《水浒传》第二回。
拓展资料:王进,是《水浒传》中人物。
北宋年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名武师王升的儿子,家传使棒绝技。
高俅未发迹时,曾学使棒,为王升打伤,从此结仇。
后高俅当了太尉高官,曾借故要置王进死地,乃携老母逃离东京,路过史家庄,传授史进武艺,然后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安身。
首次出场在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他也是"九纹龙"史进的师傅。
史进出场于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是水浒传108位好汉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史进因身上纹了九条青龙而得名,史进打败了在家乡附近少华山上当强盗的好汉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结识。
不料被猎户李吉告了官,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
后因之故,而一起投奔梁山,史进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天微星。
史进受招安后随大军南攻方腊,于睦州昱岭关死于庞万春箭下。
写一本关于村镇的历史,叫村志或村史,哪个更好
史氏辈份排名是从浙江宁波溧阳侯34世史师仲,公元1082年开始的。
比孔氏1232年早150年,比诸葛氏1312年早230年。
河南宁陵县黄岗乡魏营村史氏字辈 容清恪文德,方正家里传,永昌广仁化,明绍念培元。
天泽公七子楷裔一至十八世:讳:英宗仲硅忠枉荣龙希溪士子奇登朝 字:茂叔至有赤宗从弘廷元国曰承兆允 十九世至五十八世:讳:廷鼎经国典,诗礼振家传;世笃忠贞志,永怀孝友全;祖先衍教泽,奕载知长源;斯道克遵绍,为人得大端。
字:昌盛秉巍遥,贻谋昭展章;日星同炳耀,云汉益辉光;立业维经济,成名定显扬;飘来典继序,义法存纲常。
元代时,有大将史天泽南征,先锋史冲病死,其后人守墓故成村-史家村 村有500多户史姓族人 辈份: 文-中-应-光-可 一-向-永-本-庭 运-继-连-仲-培 桂-凤-崇-长-明 相-德-广-学-步 国-庆-乃-道-宏 湖北枣阳县与河南省唐河县交界处的史家山 “存兴宣祖德,修纪复能常,勤俭田园阔,诗书意味长”。
直隶任丘史氏字辈排行(第18至38世) 济存明俊美, 立德树万长 世继忠良显, 大道贻天方 江苏丰县:迁丰后长房11世~30世 :一惟克敦宗九运复肇宏友恭延绪广蔚起焕家乘 迁丰后二三房13世起:以宽厚作基,用忠孝为先,志经德蔚起,庶百世永绵31世起长二三房共用:乐遵砚祖训,教诲见天真,业隆声誉远,品端由学纯 山东龙口市(原来为黄县)史家字辈是:应、成(承)、云、耀、国、可、秉、吉、孟、兴、殿、振、文。
家谱**被毁不知属哪一支,请知情者告,非常感谢! shixyu@126.com 广东史氏辈份排序为:庭盛经国典,诗礼振家传.忠才孝友全.湖北史氏 兴彬文宣政 庭嘉良邦承 正维宏载纪 名肇泰履绍 毓德敦本业 尚志先忠孝 家声振诗书 方克成永著 山西沁源籍史氏字辈:文德商朝 贞英显贵 奇呈全宗 褒直崇本 谨守秉良 烈光继熹 永兴平乐34世开始:师水弥之称 孙公可均齐 如添文史永 尚学德义世 维昌绍承久 济美习庭训 纯采名高扬 慎终仍复初 大中其允从 昭文锡光又 昌言顺汝求 时敏同秀茂 泗阳史氏(东支)辈分从59世开始 传家以厚 为善其昌 贤良恒永 慧敏业隆 宽容安泰 洪延茂盛 江苏泗阳桃源(西支)史氏53世始:民国21年初冬六次重修,辈分排序:鸿维岚慎守广居硕修聿至效法从先用恒乃嗣。
河北沧州史家楼支祧字56世开始:锡汝林焜淑 铭清树炳坮 祖恩贻泽远 万世永承昌 忠信振国运 孝友传家本 和善秉先久 端品在淳良 贤达惟圣学 文方保济祥 江苏如皋 朝际诸闻氏,曾封侍郎常,孝有传家法,诗书训子方,功名惟得喜,仁义启中堂 扬州名次:宗元以继 克效迪思 积美致庆 英才云仍 新田清水洞名次:光明正大 弥显道德 永世昌荣 山东栖霞分支50世开始:大本汝先树 峻德志克明 统绪务可继 延世善永存 湖南永兴48世开始:昭久济美习 庭顺财明高 河南南阳新野县史营村字辈为:清俭则德正 代传永留芳 学业遵家训 文章大显扬 功名冠金榜 俊杰朝玉堂 安庆怀宁史家的辈分是:友玉 万金良载记,应汝永承芳,世进谋贻远,家传善至昌,才名昭简策,经络定朝堂,作述咸茨大,其祥发自长。
史浩裔赣南名字派:君子廷文粤东清,发达湖海福禄兴,宽宏远大贻谋允,碧玉陵云现龙光.山东文登迁徙东北辽宁阜新的族谱字辈:丰永万洪廷 振庆喜田耕 品茂学习正 史氏郓系惟良公世孙通用排行字:惟良公系溧阳侯四十世孙 郓系排行字十九世系溧阳侯五十八世 史氏郓系惟良公世孙由十九世至七十八世通用排行辈字:仁积高增久 裔仍衍祚长 勤思祖懿训 骏业可重光 华茂昌道远 荣厚嘉保祥 兆兴庆恒殿 万玉承繁连 立声传杰圣 贵满继先修 启建同寿朝 昭穆遵贤令 湖北当阳字辈:家世昌子袭,云汉兆金章,文明承先祖,定国永安邦(音)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乡城南史村字辈如下:师水弥之卿 孙公祖必仕 本立自元考 起宗在节义 纪汝应国中 祖述宪章裔 世贵端良彦 贤美承家桂 山东烟台莱邑 传说迁自“小云南” 字辈:长兴严得 继其承学 化希文廷 庆德芝树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古城乡元山坪史氏字辈 俸万正玉宏,秉学章仲廷,绍怀清敬礼,儒连必可兴。
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区、南召县、镇平县。
1999年12月也修撰了《南阳史氏族谱》。
现摘录部分辈字:安凤国文 廷昌金章 天锡鸿德。
重庆奉节(四川奉节)崇德堂 祖上从河南邓州史家营过来,现有十五代,谱为:敬作正大光明 克绍宗功祖荣 书礼传家多孝 环宇同乐太平 志学吉运祥成 秉尧邦显国盛 崇化万代建树 永维本立常青 山东莒南 从山东日照迁入,祖上辈分:继运振明立,江西省上犹县赣南名字派:君子廷文粤东清,发达湖海福禄兴,宽宏远大贻谋允,碧玉陵云现龙光.四川资中县金李井 富贵从新启英俊显高明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乡万溪史家坊 本孎溧阳,迁居豫章,昭日经济,树木其芳....汝应国中,文明日盛,永世 昌 河南省柘城县,为溧阳传。
24世开始字辈如下:克明存恪慎、作则以才尊、功著昌茂久、允中布化均、 星辰如群灵、怀海福彩云、红光亮满堂、长青传万春。
贵州有关县(市)史氏辈份列于下,供参阅:贵定县从54世开始为:政事言宾德,勋猷盛典忠,恩惠廉明义,泰略信元功,宗位斯陈靖,廷学各秉君。
贵定另有两支以字排辈是:(1)从56世开始为:斯...
三国魏史司马懿是如何死的?
事实是病死的,他在曹芳时候,杀掉了大司马曹爽,然后独揽大权,没有几年就病死了,包括《三国演义》和《晋书》都是这么说的(《三国志》没有司马懿转)。
拓展资料: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参考:百度百科“司马懿”
怎么写家史啊?给几篇范文吧...
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
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
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
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
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
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
”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
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 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
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
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
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
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
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
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来修理一下,以准备稻谷丰...
九纹龙为何大闹史家村?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的原因:因犯罪而逃命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偶尔投宿史家庄,看见了史进在练习武艺,评论史进练得只是花棒上阵无用,史进大怒要挑战王进,被王进轻松击败,于是史进心服口服拜王进为师,半年学会了十八般武艺。
又过了半年,史太公死去,史进成了史家庄之主。
又三、四个月后,少华山中三位头领朱武、杨春、陈达来华阴县借粮,史进活捉了陈达,于是朱武、杨春自缚来降,史进深感其一起,遂与少华山结交。
史进,小说《水浒传》中108将第一个出场,史家村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
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
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聚义少华山之后,由于刺华州太守未果而身陷囹圄,后于五十八回“吴用赚金领吊坠,宋江闹西岳华山”获救,少华山众全伙上梁山。
梁山好汉征讨方腊时,“九纹龙”史进在昱岭关前中箭身死。
歙县周家村村史,起源那个朝代,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
”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
林县都有什么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辖4个街道、13个镇、3个乡:振林街道、开元街道、龙山街道、桂园街道;临淇镇、姚村镇、河顺镇、任村镇、东姚镇、合涧镇、横水镇、陵阳镇、原康镇、五龙镇、采桑镇、东岗镇、桂林镇;城郊乡、石板岩乡、茶店乡。
振林街道 面积8.12平方千米,人口34521人。
辖12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电厂居委会、南池居委会、闫家台居委会、东营居委会、西营居委会、林隆居委会、人民街居委会、桥西居委会、向阳街居委会、常青街居委会、南关村、李庄村、西花园居委会、商业街居委会。
桂园街道 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8234人。
辖7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兴达居委会、东关居委会、桂园居委会、安居居委会、汇丰居委会、红旗居委会、阳光居委会、曲山村、大菜园村、小菜园村。
开元街道 面积11平方千米,人口32000人。
辖9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行政街居委会、仓口街居委会、瓦窑街居委会、兴林居委会、小池居委会、新区居委会、开元居委会、东门里居委会、下申街村、逆河头村、水车园村、北关村、学府居委会。
龙山街道 面积8.32平方千米,人口27241人。
辖9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龙山居委会、利民居委会、沙岗居委会、环山居委会、光明居委会、运通居委会、新华居委会大学路居委会、新兴居委会、西街村、其林台村。
合涧镇 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58496人。
辖31个村委会,372个村民小组:三羊村、万羊坡村、郭家园村、合涧村、河南园村、上庄村、王家村、刘家凹村、郭家岗村、庙平村、小寨村、河西村、茶饭庄村、石板沟村、豆村、东山底村、稳政村、大南山村、北小庄村、道棚庵村、肖街村、八达村、大付街村、小付街村、木篡村、小屯村、辛安村、马军池村、南平村、路家岭村、墁坡村。
原康镇 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9764人。
辖36个村委会,284个村民小组:原康村、大安村、东掌村、东坡村、寨南背村、李家村村、小池口村、南沟村、南觅村、连家坡村、西华村、南小庄村、牛窑沟村、砚花台村、秦家岗村、宋村、下园村、岸下村、大荒村、栗园村、三宗庙村、曹家沟村、宋村岗村、柏尖沟村、小场村、椒楝峪村、圪当村、番良村、申家洼村、田家井村、红土甲村、石家庄村、口上村、重兴店村、九龙村、龙口村。
桂林镇 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40026人。
辖33个村委会,239个村民小组:三井村、东油村村、西油村村、小店村、董街村、流山沟村、翟街村、纸坊村、大店村、古善村、南屯村、朴池村、七泉村、张家庄村、琅沃村、南山村、平辛庄村、鹤山村、元家庄村、张街村、桂林村、王街村、南马巷村、北马巷村、千家岗村、陡峪沟村、雷街村、桃科村、河西村、兴泉村、丰乐店村、坟沟村、官街村。
临淇镇 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88053人。
辖46个村委会,403个村民小组:孔峪村、胡山坡村、小岭村、牛庄村、临淇村、杨村、陈庄村、吕庄村、崔庄村、北河村、南园村、联庄村、洪泉村、党街村、石门寺村、小庄村、郭家屯村、蔡家堰村、后寨村、前寨村、关爷庙村、下峪口村、李家寨村、荒庄村、淇阳城村、邢掌村、石圪当村、社书村、后坡村、河东村、付村、张家岗村、梨林村、秦家岗村、苇涧村、欠十步村、黄落池村、官岭村、草庄村、西张村、南河村、南庄村、东张村、占元村、白泉村、龙泉村。
五龙镇 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64359人。
辖28个村委会,292个村民小组:栗家凹村、上庄村、罗圈村、渔村、岭南村、荷花村、合脉掌村、西蒋村、牛家岗村、陈家岗村、薛家岗村、泽下村、石阵村、文峪村、长坡村、河头村、花地村、花营村、七峪村、城峪村、碾上村、马兰村、桑峪村、南沃村、阳和村、石官村、丰峪村、岭后村。
东姚镇 面积172平方千米,人口55367人。
辖39个村委会,316个村民小组:东姚村、东沟村、南沟村、南巷村、北巷口村、马平村、南窑村、安家峪村、冯举沟村、石大沟村、辛村、东坡村、早阳岗村、洪河村、北坡村、董坝村、长沙村、马安山村、黄虻峪村、黄路坡村、白象井村、下郊村、陈仓沟村、齐街村、芬草峪村、李家厂村、合顺厂村、梨园村、西北泉村、老里沟村、下庄村、西良村、李家湾村、上庄村、伯文村、西峪村、谭家村、玉崇村、大庄村。
采桑镇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49009人。
28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南采桑村、涧东村、南景色村、六家峪村、北景色村、北采桑村、秦家窑村、呼家窑村、下川村、南峪村、河北村、舜王峪村、沙河村、狐王洞村、大岭沟村、棋梧村、王家庄村、西岗村、柏峪村、幸福庄村、南岗后村、秦家坡村、付东沟村、天井沟村、土门村、葛木村、洪峪村、宋老峪村。
横水镇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82961人。
辖51个村委会,418个村民小组:横水村、范家庄村、桥东村、小庙凹村、东横水村、晋家坡村、乔家屯村、杨家窑村、马家庄村、焦家湾村、翟曲村、辛庄村、窑头村、常路郊村、九家庄村、西河村、河北村、西下洹村、东下洹村、东屯村、卸甲平村、小崔脑村、南屯村、寒镇村、涧西村、铁炉村、马店村、吴家井村、杨家庄村、上台村、北台村、西沟村、后白壁村、前白壁村、张家井村...
顺义一共有多少个镇?多少各村?
顺义区辖3个街道、7个地区、12个镇:胜利街道、光明街道、仁和地区、后沙峪地区、天竺地区、杨镇地区、牛栏山地区、南法信地区、马坡地区、石园街道、高丽营镇、李桥镇、李遂镇、南彩镇、北务镇、大孙各庄镇、张镇、龙湾屯镇、木林镇、北小营镇、北石槽镇、赵全营镇。
www.xzqh.org 胜利街道 辖16个社区:幸福西街社区、义宾街社区、义宾楼第一社区、义宾楼第二社区、前进社区、太平社区、胜利社区、双兴西区第一社区、双兴西区第二社区、西辛社区、西辛第一社区、东兴小区第一社区、东兴小区第二社区、东兴小区第三社区、双兴东区社区、幸福东街社区。
光明街道 辖8个社区、1个家委会:滨河社区、裕龙花园社区、66055部队家委会、建新北区第一社区、建新北区第二社区、建新北区第三社区、建新南区第一社区、建新南区第二社区、裕龙六区社区。
仁和地区 辖23个村委会:石各庄村、前进村、复兴村、太平村、庄头村、石门村、沙井村、望泉寺村、军营村、梅沟营村、沙坨村、河南村、胡各庄村、杜各庄村、杨家营村、塔河村、吴家营村、米各庄村、窑坡村、陶家坟村、平各庄村、北兴村、临河村;林河开发区。
后沙峪地区 辖16个村委会:西泗上村、古城村、罗各庄村、西田各庄村、燕王庄村、西白辛庄村、吉祥庄村、马头庄村、后沙峪村、前沙峪村、东庄村、火神营村、铁匠营村、枯柳树村、回民营村、董各庄村。
天竺地区 辖2个社区、10个村委会:莲竹花园社区、莲竹花园第二社区、天竺村、薛大人庄村、楼台村、岗山村、龙山村、桃山村、杨二营村、花梨坎村、二十里堡村、小王辛庄村。
杨镇地区 辖3个社区、42个村委会:杨镇第一社区、杨镇第二社区、杨镇第三社区、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张家务村、齐家务村、杜庄村、东庄户村、老庄户村、二郎庙村、沟东村、东疃村、红寺村、下坡村、下营村、安乐庄村、汉石桥村、沙子营村、小店村、辛庄子村、田家营村、高各庄村、王辛庄村、井上村、荆坨村、侉子营村、李辛庄村、松各庄村、破罗口村、别庄村、徐庄村、良庄村、大曹庄村、周庄村、沙岭村、曾庄村、白塔村、东焦各庄村、于庄村、东庞里村、西庞里村、辛庄户村、大三渠村。
牛栏山地区 辖1个社区、20个村委会:康乐小区社区、北孙各庄村、龙王头村、富各庄村、北军营村、 卢正卷村、相各庄村、官志卷村、范各庄村、后晏子村、前晏子村、蓝家营村、姚各庄村、半壁店村、张庄村、下坡屯村、史家口村、金牛村、先进村、禾丰村、安乐村。
南法信地区 辖16个村委会:东海洪村、西海洪村、南卷村、三家店村、东杜兰村、西杜兰村、北法信村、焦各庄村、大江洼村、刘家河村、南法信村、十里堡村、马家营村、哨马营村、冯家营村、卸甲营村。
马坡地区 辖1个社区、21个村委会:马坡花园社区、向阳村、西丰乐村、东丰乐村、小孙各庄村、大营村、西马坡村、北上坡村、肖家坡村、东马坡村、向前村、秦武姚村、白各庄村、荆卷村、良正卷村、庙尔卷村、衙门村、泥河村、石家营村、毛家营村、 姚店村、马卷村。
石园街道 辖8个社区、2个家委会:五里仓第一社区、五里仓第二社区、石园西区社区、石园东区社区、石园北区第一社区、石园北区第二社区、石园南区社区、轻汽家委会、燕京啤酒厂家委会、石园东苑社区。
高丽营镇 辖25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南王路村、北王路村、西王路村、唐自头村、于庄村、张喜庄村、东马各庄村、西马各庄村、夏县营村、河津营村、南郎中村、后渠河村、前渠河村、闫家营村、水坡村、羊房村、文化营村。
李桥镇 辖1个社区、31个村委会:樱花园社区、李家桥村、英各庄村、张辛村、临清村、南半壁店村、后桥村、庄子营村、洼子村、头二营村、三四营村、西树行村、西大坨村、北河村、沙浮村、王家场村、沿河村、芦各庄村、史庄村、吴庄村、永青庄村、郭庄村、南河村、北桃园村、南桃园村、安里村、苏庄村、官庄村、堡子村、沮沟村、北庄头村、南庄头村。
李遂镇 辖16个村委会:宣庄户村、魏辛庄村、后营村、前营村、葛代子村、沟北村、柳各庄村、李遂村、西营村、东营村、李庄村、崇国庄村、陈庄村、赵庄村、太平辛庄村、牌楼村。
南彩镇 辖1个社区、26个村委会:彩丰社区、前薛各庄村、后薛各庄村、南彩村、坞里村、双营村、小营村、洼里村、望渠村、道仙庄村、东江头村、西江头村、于辛庄村、大兴庄村、太平庄村、水屯村、九王庄村、前俸伯村、后俸伯村、河北村、杜刘庄村、北彩村、柳行村、黄家场村、桥头村、前郝家疃村、后郝家疃村。
北务镇 辖15个村委会:北务村、郭家务村、陈辛庄村、林上村、仓上村、道口村、王各庄村、闫家渠村、南辛庄户村、于地村、庄子村、小珠宝村、东地村、珠宝屯村、马庄村。
大孙各庄镇 辖39个村委会:大孙各庄村、客家庄村、西辛庄村、户耳山村、宗家店村、柴家林村、顾家庄村、小故现村、田各庄村、吴雄寺村、小宋各庄村、小塘村、南聂庄村、王户庄村、龙廷侯村、老公庄村、大坝洼庄村、小坝洼庄村、大塘村、佟辛庄村、薛家庄村、前岭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