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并不是我们自称,而是外国人对我们的称呼。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因此,中国又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之国”。
华夏民族认为自己居住的地区是天下之中,因此,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国”。因此,华夏民族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华夏民族。
汉朝时期,中国异常强大,四处侵略。吞并了很多国家,消灭了很多异类。那些外国人很是害怕中国人。那是中国的朝代是汉朝,因此它们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在当时是含有敬畏的意思。
晋朝时候,很多外国人在中国造反,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他们称自己本民族的人为“国人”,称中国人为“汉人”。这时期,汉人这个称呼明显带有贬义,有“二等人”甚至“三等人”的含义。
后来很多外国入侵中国后,都把中国人称为“汉人”。这个名称往往有歧视的成分。例如北齐时期,鲜卑人把中国人称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钱,很低贱。
时间长了,中国人也往往自称汉人。尤其是唐朝,那时候,汉人多为褒义。
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元国、满洲清国等入侵中国后,依旧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带有歧视色彩。
满洲清国在90多年前被中国人推翻。当时中国人有时自称华人,有时自称汉人,后来有人提出五族共和,汉族这个称呼才广泛使用。汉民族的语言自然就是汉语。
一、百年王朝一水系——说说“汉”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繁衍与发展,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中国国内最大的水系,更是孕育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而在陕西西南部的宁强县,流淌出一条同样亘古悠久的河流,她穿越了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她的名字就叫“汉”,历史上叫做“汉水”。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便拔剑自杀。项羽一死,刘邦即得天下,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汉水的源头。
这就是中华历史上有名的汉朝,她历经了东汉和西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历经了二十四帝,共406年。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也不过290年。可见“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同一般。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条名叫“汉水”的流域。
至于这条水为什么叫做“汉”,则有待另文考证了。
二、千年文化从“汉武”——说说“汉”的文化形成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其影响最广,渊源最长的当属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了。时至今日,我们还到处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气息。要追溯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发展,我们还要从秦朝说起。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就做了一件让历史震惊的大事:焚书坑儒。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灭顶之灾,诚如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所分析的那样,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木士,六艺从此缺焉。本以为由此便可以长治久安的秦王朝,很快就消亡了,前后不过十五年的时间。我们再看看前后兴盛了四百多年的汉朝,汉武帝上位之后,同样做了一件惊天地的大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这两者都是站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上,但历史却对他们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儒家思想由此而兴盛发展起来,成为了汉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延续了一个王朝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带动和发展了一种文化。随着汉朝的发展和强大,汉文化也随之广泛传播,最终遍及大江南北。当汉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时期,汉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文化,历史证明也的确如此:在汉以后,中国历史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其中元和清都是外族入侵,他们虽然占领了领土,改变了国号,可依然很快就被淹没在浩瀚的汉文化中,最终丢失了他们自己。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元朝在中国建立政权后,把汉人排在第四等,阶级分明,民族排斥,结果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没有了。后来,清朝接受这个教训,对民族不排斥了,汉人、满人共享政权,也就是说接受汉文化,所以满清后来就很强盛。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可有人在给他的信件上写着“爱新觉罗启功收”时,启功先生幽默地批上一句“查无此人”给退回去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汉族,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了。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是这种文化在强盛的汉朝得到了强盛的发展,经历的数百年的巩固,到后来就再也没有哪个时期哪个君王像“焚书坑儒”一样将她消灭或改变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汉以后中国虽然历经了数个朝代,却始终是继承和发展了一种文化——汉文化。
三、深远影响看今朝——“汉”文化现象举例
穿越浩瀚的历史,汉文化就像一首诗歌,在起、承、转、合中不断延续,壮大,其产生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论是在中华大地,还是在国外,都非同一般。现在,本人试着罗列一些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来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和说明。
汉族
相信众多的中国人在填写自己的履历表时,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汉族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中华民族之一”,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汉文化延续的现象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的汉朝,汉族是指汉朝的主体人群,是而随着汉的不断繁荣,汉文化随着政治的扩展不断被更多的人群认可和接受,“汉族”一词的意义也由原本的单纯的地域意义而含有了一种文化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融入了这个群体。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如“汉子”、“好汉”、“汉奸”等。这些词语在现时的生活中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人群特点,汉子不再只指汉族的男子,而对于背叛国家的人,不论他是哪个民族的人,都该是“汉奸”……
汉化
汉化一词我想该是近代才出现的词汇,但是汉化显现早就有之。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露华浓”一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可称为归化的音意兼顾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体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特有的汉化处理功能。而到了现在,汉化现象随处可见,如超人 (superman)、超级明星 (superstar)、超市 (supermarket)、毫微技术 (nano-technology)、千年虫 (millennium bug)、热线 (hot line)、冷战 (cold war)、绿卡 (green card)、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等。而目前最热门汉化现象该是英文软件的中文化,与此相关的词汇还有“汉化软件”,“汉化包”等。
而对于汉化现象,也有专家提出了相对的意见。台湾的中央研究所有专文论述了文化的“平铺发展论”,认为各种文化应该是平铺发展的,汉化现象过于以汉文化为中心,对其他文化进行同化,合成,从而造成了对其他文化的“文化摧毁”。关于其理论的是与非,大家可以一起来研究探讨。
规范化语言文字演讲稿
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 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 范。
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 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 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 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 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 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 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 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
语言规范化是语言规划的一个 重要内容,其具体工作有:标准语的确定,制订正音法,术 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出版规范词典,制定正字法,字母或 拼写法的改革,字符改革,出版规范语法等。
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 他语言影响,古语残存以及使用语言的人常常在习惯爱 好、语言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 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 活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不规范现 象首先表现在语音上。
在汉语普通话里,读音上分歧很 多,如:血xiě——xuè,削xuē——xiāo,剥bāo——bō,秘 mì——bì等。
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
首先 表现在一个意义的不同说法,如“暖瓶”可以说成“热水 瓶”,“看”可以说“瞧”、“瞅”、“?”,“星期日”可以说“礼拜 日”。
其次表现在异体词上,如:煞车—刹车,稀罕—希罕, 朦眬—蒙眬,毋宁—无宁,执勤—值勤,相片—像片,爱滋 病—艾滋病等。
最后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 造词如某些小说中出现的“哑静、期盼、楞生、路道、土尘、 拉躺、克抑”和乱简称如“男牛鞋”(男式牛皮鞋)、“政攻” (政治攻势)等方面。
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
其中最 突出的是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如将“建”写成“■”, 将“展”写成“■”等。
语法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现象。
如“除非 ……”格式有两种用法,既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 能离婚”,也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形成 毫无益处的分歧。
此外,如“和、同、跟、与、及”等词在用法 上怎样详细分工至今没有解决。
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 况,如lingerie一词,仅美国出版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 词典》就标注了25种读音;forget的过去分词可以是for- got,也可以是forgotten;语法方面也有许多分歧,如既可 说There is some paper,a dictionary and two notebooks on the desk。
也可以说There are some paper,a dictionary and two notebooks on the desk.由于语言中存在着分歧 和不规范现象,因此需要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
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四世纪印 度语言学家波尼尼就是一个语言规则的制订者,他在《梵 语语法》即《波尼尼语法》中,用3996(■说4000多)条规 则,描写梵语的语音和语法,对梵语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 用。
在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 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 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欧 洲,文艺复兴以后,拉丁语的地位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各 个新兴民族国家的本地语。
为了“保卫”和“纯洁”这些本 地语,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学院。
1582年,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就成立了旨在净化意大利语的秕糠学会,它帮 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的基础方言,并在1612年出 版了有名的《秕糠学会词典》。
不久法国也相继成立了法 兰西学院,该机构的章程宣称“本院宗旨是:全力以赴规 范我们的语言,使其纯洁、富于表现力,并对文艺和科学 进行充分描述。
”并经过多年努力编成了《法兰西学院词 典》(1694年)。
实际上,19世纪以前所有的语言学都是注 重规范的。
希腊和拉丁语法学家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他们 希望建立一套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和说话的永远不 可改变的规范准则。
这也许是人们总是把他们的工作轻 蔑地称为“前科学的”的原因。
但甚至在19世纪,许多杰出 的新语言科学的奠基人也都深深地卷入了语言规范问 题。
丹麦的拉斯克花了许多时间为丹麦语设计了更合理 的拼写系统,并且就此题目于1826年出版了整整一部书。
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奠基人,象格里木和施莱赫尔,就德 语的正确性这个题目写了许多文章。
19世纪下半叶,新语 法学支配着语言学,他们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保罗在其《语言史原理》一书中,用一整章来探讨标准语, 而诺林写了一篇透彻的文章,研究语言的正确性问题。
在 英国,语言学伟大的奠基人斯威特终生都活跃于“拼写改 革协会”。
在20世纪,梅耶详尽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叶斯 柏森在其《人类、民族和个人》一书中,以两整章的篇幅讨 论“正确性的标准”这个题目。
语言规范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必须要有客观根 据,特别是在选择标准语时,更要注意这点。
标准语是一 个民族的经过加工、规范的共同语。
它是在某个方言的基 础上形成的。
这种作为共同语的根源的方言叫做基础方 言。
在同一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种方言...
关于中国汉语言文字感受和认识的一篇文章
汉字是非拼音化文字,但不一定比拼音化文字"初级"(如英语),这曾是我国语言学界的重大误区.过去我国学术界甚至还准备把汉语现有的形式逐步改造成拼音化的文字,这实际上是不成熟的想法.从客观事实来看,汉语言文字伴随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几千年来基本的语言模式没有变,直到现在还长盛不衰,可见其生命力之强.有人会说,汉语复杂,这是它的缺点,尤其在电脑上最明显.其实这也是相对的.有专家认为,我国现在的计算机语言程序实际上是走入误区.因为完全采用了拼音化文字,造成学习\使用的又一重困难,尤其是那些没有学过任何一点外语的人.更甚的是老年人,致使"电脑"对于他们来讲几乎成为"天书".比如电脑程序里的YES和NO,用汉语的"是"与"否",完全能够代替.那么为什么现在都用拼音化呢?主要是我国在研制时照搬了国外的东西.比如汉语的输入,在"五笔"未发明之前,有人认为汉语不适合在计算机中输入;自从"五笔"发明后,以胜于雄辩的事实否认了这一观点.甚至发现有些情况下汉字输入比英语要快.因为所有汉字都可以归纳为五种笔画,而英语有的单词却要许多个字母.这一点据说有科学调查的依据.
什么时候统一汉语言文字
汉字在先秦就有,春秋叫雅言,后来又改为通语,官话,辛亥革命时期叫国语,现在的台湾地区也叫国语,新中国改称普通话。
国语运动标志着白话文在书面语中打败了文言文,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在口语中占了统治地位,两者共同促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在社会统一的时候,统一是语言发展的总趋势。
汉语书面语的统一到元代时已经完成,口语的统一直至今日还未统一。
汉语口语之所以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主要是缺少经济力量。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方言是不能用人为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灭亡。
目前语言文字的使用还有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异体字,异形词,都应该逐步规范掉。
这属于文字的改进,而不是文字的改革。
以上是凭去年考研时的材料和回忆整理的,希望对LZ有用~~
汉语言文字是什么专业
文学类专业,一般属于师范性,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汉语言它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
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
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
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
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
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
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
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
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
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
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主要学科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相关学科:新闻学、传播学、文秘教育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对外汉语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
★对此回答满意请及时采纳~~!你的采纳对我很重要。
...
就传承的一面而言,汉语言文字具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上最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题目是:书香校园 在炎炎夏日,有一种东西能为你送去清凉;在那寒冬腊月,有一种东西能带给你无限温暖;快乐时,它与你一起欢舞;悲伤时,它抚平你心中的伤痛.它是谁?它就是承载着人类历史的代代文明,传播着古今中外的人文风情的书,一种没有浮华的外衣,却用它独特的触角——文字,镌刻历史,凝聚智慧,一直魅力四射的精神食粮! 读书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如我忠实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工作之余,开始有意识的读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书籍,每读到一本好书时,就像有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沐浴着我,牵动了我的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是啊!书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颜色的天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书的广褒是任何传媒途径也不能比拟的. 读过夏洛蒂·布朗特的《简爱》,折服于Jane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为了实现自我的坚持.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在实现自我时的状态,虎头蛇尾是经常,半途而废也不稀奇.我们离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的坚持.《简爱》教会我,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畏艰难一步步实现它.透过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再现了百年前那烽火连年的时代,人们对战争前后的态度.是怨天尤人,还是努力适应;是死守旧制,还是尝试改变;是做旧制的俘虏,还是做新制的勇士.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了一切.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来创造的,我要学习郝思佳做生活的强者,勇敢的面对改变.《谁动了我的奶酪》系列及《穷爸爸富爸爸》等都是把新鲜的处事态度带给我们,让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把握机会.书,让我懂得了生活是自己的,用自己积极态度赢得好生活. 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嘹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与书为舞,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教师的使命. 书籍中,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们超脱的情怀,甚至平民百姓、推车卖浆之流的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都会我们的生命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使我们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使我们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使我们的教学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我想,如果没有书香滋润,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乏味与孱弱,我们的教学将是何等的死板与无趣.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恒抱希望的心,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炼,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宁静中,让我从那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让我有一种摆脱了世俗的喧闹的踏实与坦然.给人生铺砌了一条五彩斑谰的路途.那飘逸的梦想,时时温暖着我的人生. 在这金秋季节,XX中学迎来了首届校园读书节,全校上下掀起了一阵“多读书,读好书”的喜人热潮,它象一阵旋风,将缕缕书香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看到这情景,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没有书,世界将回怎样?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政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又记起于谦那句诗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无一点尘”.他告诉我们,书是人性的净化器,给人心灵荡涤, 使人大彻大悟.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人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在浩瀚无边的书的海洋里,鱼龙混杂,良莠难辩,这样便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取起精髓,去起糟粕”,即读好书,读益书.在书的社会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即有善者,也有恶棍.然而,一本好书总是把真善美之人放在最高的席位上,并以此端正读者的人生态度,使人价值纯粹;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我爱读书.曾几何时,我置身书海“不可自拔”.《雷锋日记》使我明确人生存的...
2012华中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我2012年想考华科的汉语言文字
一、关于规范使用普通话1. 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沟通交流2. 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3. 提倡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4. 纠正学生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5. 校园内或使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6. 办公室内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研讨7. 会议中应使用普通话8. 与家长沟通中使用普通话二、关于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1. 写规范字。
2. 不适用二简字3. 不写错别字4. 不写自创字5. 纠正学生或其他人的错别字6. 纠正别人使用的二简字7. 学校的板报墙报要正确使用规范汉字。
8. 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汉语为什么叫“汉语”,为什么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