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骈文《温岭赋》 东瓯故地,浙东名邑。濒东海之滨,三面环海;枕雁荡之脉,一地多山。南接温州,北连宁波。沿岸迤逦,处黄金海岸之隅;岛屿密布,扼南北航道之险。面积适中,近千平方公里;人口密集,超百十万之众。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阳光充足。水产丰富,“虾仁王国”,名副其实;水果繁茂,“高橙之乡”,名至实归。“玉麟西瓜”,屡获殊荣;“宫川蜜橘”,榜上有名。水利建设,成效卓著;渔业捕捞,规模庞大。
青史浩繁,文脉久远。石器时期,初显人类繁衍之踪迹;西周时代,凸现制陶工艺之文明。秦属闽中,汉归临海。明置县制,民国始名。自古学风兴盛,人文荟萃之地;从来民风淳厚,社会安定之乡。半世盛名,戴复古之诗才,声噪文坛;三仕三隐,谢方山之耿介,名闻朝野。一生磊落,王居安为官刚正不阿;两代英烈,张元勋抗倭勇悍无敌。花山九老,避靖难而结诗社;梅庵七翁,寻雅韵而起文苑。墨池谁染,王右军之遗踪;楹联孰题,何绍基之真迹。盘山古道,徐霞客履踪犹存;曲径幽亭,王十朋诗迹仍在。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
天赋其秀,熔海陆之形胜;地赖其丽,得自然之真趣。旅游景区繁集,名胜古迹遍布。重峦叠翠,太平秀色,映五桥之风月;深壑绝涧,大溪形胜,带三峰之云烟。长屿硐天,雄伟险奇。风貌各异,神工疑似鬼斧,诧世界之少见;特色鲜明,人文融入自然,惟中国之独有!方山雄踞,呈绝巘峭拔之势;狮峰俏立,露巉岩突兀之状。岩如金鸡,姿势逼真,迎旭日而高啼;洞若羊角,形貌神似,送夕阳而轻咩。佳木葱郁,锦屏山之清幽;幽邃莫测,南嵩岩之神奇。山势峥嵘,野山和乱岩争秀;洞貌狰狞,观夕与双门竞幽。兴教寺金碧璀璨,佛门圣地;道源洞古柏参天,道学渊源。石夫人峰娟娟秀色,独擅东南;滨海风光悠悠诗情,誉驰神州。石塘古镇,名播宇内。千禧曙光,大陆初照之地;世纪足迹,华夏风情之岛。沙细滩软,实为天然海滨浴场;波平浪柔,堪称人间避暑胜地。
日出东海,春风浩荡。崛起温岭,吐艳竞芳。借旅游促发展,英明之举;以文化树品牌,正确之策。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知灼见;创业方显真英雄,高瞻远瞩。试看明天温岭,定当锦绣辉煌。
学文言文有什么好处
中学生学文言文的好处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
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1、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
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
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
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2、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
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
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3、增加人文积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
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
”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
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
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4、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是什么时期的作家
茅盾,现代作家【茅盾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
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
求对联的格式,怎么分平仄?什么地方可以活用平仄?给我举几个例...
对联基本原则: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
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
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
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此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
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
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
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
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
有没有现代骈文!
现代骈文《温岭赋》 东瓯故地,浙东名邑。
濒东海之滨,三面环海;枕雁荡之脉,一地多山。
南接温州,北连宁波。
沿岸迤逦,处黄金海岸之隅;岛屿密布,扼南北航道之险。
面积适中,近千平方公里;人口密集,超百十万之众。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阳光充足。
水产丰富,“虾仁王国”,名副其实;水果繁茂,“高橙之乡”,名至实归。
“玉麟西瓜”,屡获殊荣;“宫川蜜橘”,榜上有名。
水利建设,成效卓著;渔业捕捞,规模庞大。
青史浩繁,文脉久远。
石器时期,初显人类繁衍之踪迹;西周时代,凸现制陶工艺之文明。
秦属闽中,汉归临海。
明置县制,民国始名。
自古学风兴盛,人文荟萃之地;从来民风淳厚,社会安定之乡。
半世盛名,戴复古之诗才,声噪文坛;三仕三隐,谢方山之耿介,名闻朝野。
一生磊落,王居安为官刚正不阿;两代英烈,张元勋抗倭勇悍无敌。
花山九老,避靖难而结诗社;梅庵七翁,寻雅韵而起文苑。
墨池谁染,王右军之遗踪;楹联孰题,何绍基之真迹。
盘山古道,徐霞客履踪犹存;曲径幽亭,王十朋诗迹仍在。
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
天赋其秀,熔海陆之形胜;地赖其丽,得自然之真趣。
旅游景区繁集,名胜古迹遍布。
重峦叠翠,太平秀色,映五桥之风月;深壑绝涧,大溪形胜,带三峰之云烟。
长屿硐天,雄伟险奇。
风貌各异,神工疑似鬼斧,诧世界之少见;特色鲜明,人文融入自然,惟中国之独有!方山雄踞,呈绝巘峭拔之势;狮峰俏立,露巉岩突兀之状。
岩如金鸡,姿势逼真,迎旭日而高啼;洞若羊角,形貌神似,送夕阳而轻咩。
佳木葱郁,锦屏山之清幽;幽邃莫测,南嵩岩之神奇。
山势峥嵘,野山和乱岩争秀;洞貌狰狞,观夕与双门竞幽。
兴教寺金碧璀璨,佛门圣地;道源洞古柏参天,道学渊源。
石夫人峰娟娟秀色,独擅东南;滨海风光悠悠诗情,誉驰神州。
石塘古镇,名播宇内。
千禧曙光,大陆初照之地;世纪足迹,华夏风情之岛。
沙细滩软,实为天然海滨浴场;波平浪柔,堪称人间避暑胜地。
日出东海,春风浩荡。
崛起温岭,吐艳竞芳。
借旅游促发展,英明之举;以文化树品牌,正确之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知灼见;创业方显真英雄,高瞻远瞩。
试看明天温岭,定当锦绣辉煌。
...
要一篇现代诗范文
重 量白萩(台湾)醒来发觉藤萝满地果实已是累累还有什么话可说我是岩层怀着男人的固执而你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一个小小的缝隙一点小小的温情今日已蔓延成我人生的全部重量{赏析}青春易逝,韶光不回,是处在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不能感悟的。
但要把把这种瞬间的感慨传递给他人,诗歌无疑最好的载体。
然而把青春梦一般的消失写得这样富有立体感,让人可触摸,并顿生惆怅之情,却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力所至。
首节写“醒来”,这是幅度极大的时间跨跃:“我”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了儿女成群的中年,就像那如今已果实累累的满地藤萝一样。
当年,“一粒小小的种子”被风偶然吹进岩层的缝隙中,然后发芽长大,如今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变成了“我人生的全部重量”。
这真是光阴荏苒,青春不归啊!诗中流露的万千感慨,以及那淡淡的怅然若失的情怀,都紧紧包裹在诗的迷离和朦胧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诗构思精巧,比喻独特,可谓同类题材中的精品。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王晓维)
现代诗怎么写 要范文
1,现代诗的特点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2,范文《雨巷》作者: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后作者: 席慕蓉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静静盼望 搜寻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经过不可知的泥淖在暗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 终于都会汇成河流...
请教骈文与散文在古今的优缺点和地位。
骈文的兴盛是其实在南北朝,尤以南朝为最。
骈文的特点:1,讲究对偶,多问四六句;1,语言方面讲究平仄;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
骈文太追求完美了,让人不太容易接受。
散文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当时的儒学和迷信为特征的文学合流,使许多的文人墨客的思想陈腐,行文变得板滞繁缛密丽。
进入建安时期后,散文才冲破了这种窒息沉闷的局面,文体,文风都有了改变的发展。
散文的故事性比较强。
求一篇现代诗歌鉴赏范文
你好,以下是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的鉴赏。
《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
《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
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
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
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 (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
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特性。
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希望能帮助到你。
满意请采纳~谢谢!!!...
骈文,赋.诗.骚.词.各有什么文体特征
1、诗: 是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我国保存最早的诗集是《诗经》。
可以看出那时的诗的体式是很自由的。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歌谣。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文人的参与等等因素的影响,“诗”的内容和体式也都不断发展。
到了唐代,有着严格的行数、字数、平仄限制的格律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格律诗主要有两大类: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至七字。
绝句每首四句,是律诗的一半。
“绝,断也。
”我们可以理解为:把律诗斩掉一半就是绝句。
律诗和绝句还严格讲究音节的平仄和上下句的对仗。
我们平时说的“唐诗”一般指这些诗。
请比较下边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登颧雀楼 (五绝)王 勃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词:也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
为了便于歌唱,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在唐宋时代,熟悉音律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叫“填词”。
后来一般词人不再理会音律,只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使词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纯粹的文学形式、诗的别体了。
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词”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数、字数及平仄限制,但没有律诗绝句那么严格。
与“诗”的最明显区别是句式的多变,有时一个字便是一句。
(现代诗也有长短句,但与“词”是不同的。
现代诗的长短是完全自由的,“词”是有固定的行数、字数及格式要求的。
)另外,词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更通俗易懂。
并且较长于表现纤柔缠绵的情感。
“词”的不同风格的标识是“词牌”。
如“菩萨蛮”、“卜算子”、“满江红”等。
每个“词牌”代表一个特定音律节拍,古人用“词谱”记录之,相当于现在的乐谱。
只是早已失传,今已无人能解。
只能从中了解词的句式结构和平仄变化而已。
即使如此,“词”仅作为一种文学,其光芒也足以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了。
现与大家一起欣赏两首词:鹊桥仙.七夕(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 剪 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4、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其它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
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留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
现代诗怎么写(具体或举一点例子)
云 云,是个调皮的女孩, 喜欢画画. 总是?画出一幅幅的画, 漂亮又生动. 瞧,那双辫的小女孩, 调皮又可爱, 在玩跳绳呢. 这可是云的作品呢! 哎呀,一阵微风吹过, 画散啦! 别别,再仔细看看! 云又画了一幅画啦! 好长,好美丽! 画中有个小雪人, 有着萝卜鼻子. 会不会被小兔偷吃呢? 还有一双用香蕉做的眼睛, 弯弯的,笑咪咪的. 可我还是担心,会不会被调皮的猴子偷偷摘去吃啦? 哎呀呀,那只是一幅画呢!不会被吃的啦! 云画的太逼真啦! 瞧,云的画, 好逼真, 好漂亮, 好生动啊! 狗 我喜欢你们----狗 你们那炯炯有神的眼睛 那威武,健壮的身躯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你们的工作 你们一丝不苟 你们是人类最真诚的朋友 我佩服你们这个优点 等我有幸听懂你们的语言,会说了你们的语言 我一定会去你们的王国 教那些胆怯的狗 教那些逆来顺受的狗 怎样才是真正的狗 狗不是用来做装饰的 他们不会当一个在你的眼里是一个毫无生命的狗 虽然他们对你是最忠诚的 狗,人类忠诚的朋友 狗,把主人当作最信任的好朋友 狗,他除了不会说话,他的任何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和人类一把你想先的话,写的优美点,类似于散文一句一行左右就差不多了。
回答者: 旎缓缓 | 二级 | 2010-11-29 16:49先写一篇散文 然 后 把主谓宾每个分一行 多写 “啊!” 在然后学郭小四写点装比字 感叹一下 末尾一定得是 “。
” 这样就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 现代诗连诗都不算 太恶心了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现代诗的格式你因该知道吧!并且现代诗的每个小节的意思是可以跳转的,但主题不可以变,不一定要向文章一样需要连贯、过渡。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