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思想道德论文
中国伦理美学史上,第一个张扬人格境界美的是孔子。继之,孟子又高扬人格境界美的旗帜。在孔、孟先哲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赞赏与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这就是他倾心赞扬的不可动摇的人格威严。他认为,人格修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从他指出的这条人格修养途径,再结合他擅长、推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看,他最推崇和渴望的人格境界是尧、舜、禹、周公等圣贤者那样的完善人格。而对于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格,他也极力肯定和赞许,诸如管仲的才华、功业、颜回的执着、常乐,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勇敢、憨厚,等等,无不表现出某些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所以他也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他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的千古名句,视仁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将人格美推向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强调要“与人为善”。他还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6)等做人的原则与规范。这些都是孔子讲仁爱、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全社会人人若能这样去做,去要求,就会形成协调、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在与自然、社会、文明的关系中生活,就要懂得爱,学会爱,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在21世纪,毁灭人类比建设人类要容易得多~因此,不要让人类世界充满仇恨。人类应该化解所面临的矛盾、冲突,逐渐实现和平大同的理想社会。
齐鲁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把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作为治理国家,使人趋仁向善,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具体包括:自省、自尊、自强、自立、诚信、礼让、孝悌、勤俭、淳朴等等。
(一)、自省自尊,自强自立
齐鲁先贤十分注重自身德行修养,讲究自省、内省。《论语?里仁》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谓,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做到象贤人一样;见到不贤之人,就应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类似他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他还对弟子们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意谓,我还没见过发现自身的错误而能从内心自责的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8)意谓,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就能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内自省”、“内自讼”都是自我反省的修身原则与方法。
曾子发扬孔子“内自省”、“内自讼”的道德修养原则与方法,从“为人谋”、“交友”、“传习”等方面,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说(9),逐渐成为人们品行修养的重要原则。每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贤德的要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
孟子在德行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曾子内自省、内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存心”、“自反”、“养气”等修养方法。“存心”,指存有仁义之心而不丢失;“自反”,即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养气”,指修养“至大至刚”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反躬自问、正义在握的阳刚之气、大丈夫之气。
孟子注重从人的情感、心理入手进行道德修养教化,主张通过制“恒产”,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情感、心理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以道德理性化育人的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与“理”交融,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为我们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
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在孟子看来,要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民众有此“恒心”,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浮动,日常行为就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10)。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可归结为如何实现其“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
人的良心源于义,起于德。墨子曰:“万申莫贵于义。”(11)切莫以利害义。一个人的“义”多了,“德”多了,就会行德行善,也就会有了良心。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良心,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的尊严,古来就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自尊,是人的一种美,是无价的,是人最宝贵、最高尚的东西。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没有自尊是不行的。自尊,是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了,就会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就不会向他人卑躬屈膝,就会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情感体验,就能独立自主地待人处事。人与人之间,经济有贫有富,地位有高有低,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存在人格尊严上高低贵贱的差异。然而,有些人在人的自尊与金钱之间划了等号,将人的自尊用金钱来折算、交易,于是,在这些人身上,自尊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和国格了。
《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志向远大,奋发向上。就是不知足、不满足,不满足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人若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生气,积极向上;社会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活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国家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生机盎然,兴旺发达。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成功者,总是求上、求优、求高,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并且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一步一步奔向目标。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勇于进取者的处世态度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自信者的思想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所有的,我无不具有”;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就会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是一种为国家、社会、人民、事业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清人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说的“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薄之时,务须咬牙地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这句话,却颇值得国人思考。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百折不挠,具有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者能正视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失败,不动摇、不泄气,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败的巨大动力。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个国家与民族,凡是能够坚持生存、持续发展者,都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近代史上的中国被动、挨打,甚至沦为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意识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中国越来越落后;今日中国蒸蒸日上,国际地位倍受世人瞩目,其原因之一,就是唤醒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振奋了开拓进取的民
族精神,恢复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自强自立、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豁达大度,宽以待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胸怀,就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以直报怨;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事业者,总是胸襟旷达、宽怀大度。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好偏激,好极端,妒嫉心强,其感情必定是贫乏的;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一叶障目,自尊好强,好斗,好报复,对其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便不会宽容别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利益的纷争上,多想一些他人,少想一点自己,将“多欲”变为“少欲”、“寡欲”或“无欲”,将“有私”,变为“大公无私”。这样,心灵就会变得美丽、纯洁,心胸就自然开阔,就能容忍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采取换位思考法,将心比心,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又会如何,此外,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什么事都动肝火,发脾气,要做到小利不争,小岔不发,远离纷争。争强斗狠不算勇,多一个冤家多一道墙,与他人能以和相处,自然就能宽容起来。
知识贫乏,就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博能养气。”一个人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就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就能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生活方式采取容忍的态度,从而在心态上、观念上显得大度、有器量,决不轻易批评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从未遇见过的新现象;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就能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避免经常使人犯错误的“一孔之见”,自己的度量就会日渐宏大。
心胸狭窄,则要力戒浅薄,不怀愤怒,不记小冤。“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2)意谓,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对不同意见,要记人之善,记人之功,力避吹毛求疵,忘人之过,不苛求,不求全责备,不以苛刻显示自己的精明,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倘能如此,则可开胸扩量。如果带着恨意与不满,就无法宽恕。
刚愎自用,则要养气,学会一个“忍”字,不争一时之短长。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学会容忍、宽恕他人,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
一个人有了自爱、自尊、自立和自强意识,要见之于行动,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永不屈服于周围的邪恶,并下决心消除它。持之以恒,不断加强个人的修养,就定会成为强者、成功者。
正直的人,待人真诚,就有好的人缘。宋人程颐曰:“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要向别人敞开心扉,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地关闭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并且这种好的情绪会感染对方。真诚、正直的人,老实、坦率,表里一致,待人实在,敢讲真话,不圆滑,不伪善,与
人为善,不给他人亏吃,不弄虚作假,所以这类人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信任和尊重,也就会有好的人缘。
要好学、多闻、博识,知己不足,不耻下问,有了成绩,不自满,不骄傲,虚心待人。正如《孔子家语?疏证》所言:“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
?刘向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意谓:爱人,何人不尊~”汉
君子之言,少而实,可靠可信;小人之言,夸夸其谈,不负责任,说的好听,虚而不实。“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3)君子待人以德,小人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只讲一个“利”字。
(三)、尊重他人,讲求礼让
齐鲁自古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礼义”、“礼尚往来”。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左传? 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意谓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14)。“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意谓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不懂礼就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义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义就必然会出现。礼义、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义,不会礼让,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不讲礼让、礼节、不懂礼貌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不讲礼让,不讲文明、公德。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不讲礼让,不讲方式、方法,心中只要有不满、不平和烦恼,就要寻找一切机会将其宣泄出来;不讲礼让,就是不愿做一个正直、高雅、文质彬彬、有修养、遵纪守法的人。总之,人们不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了,而是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钱欲,这是一种人性的沦落。
愚昧无知,不懂规矩、方圆,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者,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者,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者,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总之,这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要不尚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尊老爱幼,讲求孝悌
尊老爱幼,讲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齐国大力推行敬老养老之制,专设尊老养老的机构,委托官吏专门负责。规定:七十岁以上者,一子免除征役,每年国家赠送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者,二子免征役,国家每天供应酒肉。死者国家置办棺椁。鼓励老人的子女,精作饮食,询问老人要求、嗜好,以尽赡养之责。还规定:国都城邑设问病医官,以君王旨意对病者慰问:九十岁以上者,每天一问;八十岁以上者,两天一问;七十岁以上者,三天一问。重病者,向上报告,君王亲自慰问。
管仲尊老爱幼之制还体现在制定法令、举贤授能之中。在选贤“三选法”中,
于父母,把“孝慈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列为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准;而把“不慈孝不长悌于乡里”(16),作为惩恶之依据。《管子?幼官》载,“第二次会集诸侯下令曰:?要赡养孤老,供养常病者,并收养孤儿寡妇。?”《管子?大匡》曰:“诸侯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老尊贤,三者无一,可以诛伐。”在诸侯会盟时,将尊老爱幼、孝悌之道,列为诸侯及其世子必须遵守的法令条款。《管子》中有关尊老养老、慈幼、恤孤、赈困、接绝等对人的多方面的关心、爱护、救助,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齐国贤相晏婴继承管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罢徭役、薄赋敛、反奢侈、倡节俭,做到“老弱有养,鳏寡有室”(17)。齐国历代君王诸如威王、宣王等,
18),蔚然成风,形敬老养老,尊贤重士,“哀怜鳏寡,抚养孤独,赈济贫困”(
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孝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孝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使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对父母老人若缺乏由衷地敬爱,仅在物质方面赡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性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0)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有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孔子认为孝悌的品性对政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风气渗透进政事,就等于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当官才算从政呢,他的学生有若发挥他的思想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这就把孝悌与政事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先声。孔子的孝悌思想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不受血缘伦理或政治理念的制约。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出则孝,入则悌”。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首先是从父母兄弟那开始的。敬与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高尚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不断地保持和发扬,就会具有仁的品德与行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观点,就是要人们象尊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仁。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
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美丑。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推而广之,延伸到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风气。
四、勤劳节俭,淳厚质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勤劳节俭,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果实,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虞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齐国,管仲、晏婴“禁侈尚俭”之风,传为佳话。墨子倡节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3)、“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24)
据《说苑?反质》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我们的国家很小,而可供使用的财货也并不多,然而众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华得很,我想加以禁止,你看可行吗,”管仲答道:“我听说,君王品尝一下味道,众臣就会大吃大喝起来;君王喜欢穿戴、讲究服饰,众臣便会跟着盛行开来。现在您吃的是桂花羹,穿的是纯紫衣、狐白裘,这就是众臣生活奢华的原由啊。有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既然您想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何不从自身做起呢,”桓公说:“好~”于是重新制作了纯布衣、普通帽子,并穿戴着这样的衣帽上朝。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大兴勤俭节用之风。
春秋末期,各诸侯君王和贵族大臣无不争豪斗富,竞相追求奢侈豪华生活,风靡一时,齐国尤甚。当时的齐景公大兴土木,筑路寝、长庲、柏寝之台,观赏台榭池苑之美,喜欢穿戴华丽的服饰。例如齐景公穿的鞋子,饰以金银、珠玑和美玉,沉重到仅能移足。冬天就穿着这样的鞋子上朝(25)。
上行下效。齐国的权贵们无不沉湎于高台池苑、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中。晏婴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鲜明地提出:“廉者,政之本也”(26),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穿缁衣,吃粗粮,居陋室,驾驽马,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衣裘、车马、封邑、新宅,“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7)。晏婴穿的是“缁布之衣,麋鹿之裘”;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其家人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锦”;居住在条件差,潮湿喧嚣的闹市附近;出行时,“栈轸之车,而驾驽马”。
《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均载录,晏子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想在高处为他另建大宅,晏子则以“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而辞绝。后来,齐景公便趁晏子使晋,为他在原址扩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并把周围的百姓驱赶了。晏子返国以后,面君坚辞,拒不进住。最后只好恢复旧居原貌,把老百姓请了回来,仍与民同邻。晏子“乘敝车,驾驽马”以朝,齐景公要赠送给他“辂车乘马”,又被他辞绝;齐景公屡次要赐之封邑、予之“千金与市租”,也均被晏子再三谢绝,始终不受。晏子说,君王让我统领朝廷百官,我节制自己的服饰饮食之养,是考虑国家与人民;即使这样,我还是忧虑众臣奢靡而不顾及其行为啊。
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他认为“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28)。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正所谓,为政清廉,国泰民安;为政污贪,不战自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载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无所不被污染;它清洁之时,无所不被洗涤,故而长流不息。人们若能象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克勤克俭,廉洁正直,其声名便会永驻人间。 参考资料:齐鲁教育
范文二:思想道德——论文
论社会公德培养教育
颜金域 11电商(本)2班 11320120230
(成都东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 邮编611844)
【摘 要】: 本文重点论述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原因,并提出
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搞好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5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道德; 社会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 、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 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提出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第一, 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 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 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 系由量变到质变,由此带动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使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 级更迭。然而生产力仍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而且是政治主体、文化主体、道德主 体。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基本类型,有其独特性。而其特殊之点在于公德具有着恒广性。任何昌盛发达之邦, 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 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 P247)。物质文明愈发达,道德水准就应愈高,社会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处 理日常生活关系时,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样才会使人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 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 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 。 古人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尚且能
如此,可是何以进入 了20世纪90年代的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却出现了物质文明日益发达情况下的社会公德“礼崩乐坏”的现 状呢?
第二, 公德的培养教育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德的培养教育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已明确 了全体国民共同遵守的国民公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培养教育关系 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德教育建设得好,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 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开放也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生动的公德环境,来适应改革开放 的形势。公德的教育又是社会其他道德培养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公德建设搞好。以下是搞好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5点建议。
(一)
(二)
(三)
(四) 应完善公德教育一整套制约机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强国的堤岸。 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正本清源,肃清“**”造成的思想上的余毒。 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 要建立社会评审体系和制度,整个社会对每个公民进行道德评价。
所谓自然法是自然万物的理性法则其实质是道德法则,它在人和社会中的充分实现便是法。因此,它不但是法律制定的最终依据,还是评价法律好坏的最高标准。道德与法律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道德与法律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第三, 结论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话题,由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维模式,致使它不着重于思考法律与道德的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是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关于道德与法律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道确的法律强制等在西方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是不同学派都予以接受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中,从“以礼入刑”到“原心定罪”等立法和司法原则也一直以此为不可动摇的理论前提。而恰恰是在德法的功能以及德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个问题上,西方文化中很少有争论,都主张社会的法治,而在中国则引起广泛的争论,儒法之争就是在这一意义上的争论,即道德与法律作为工具,谁更有利于统治的间题,结论是德主刑辅、明刑弼教。
【参考文献】:
1、王小锡、王易.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2、魏续臻. 《知荣辱 树公德》.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年1月.
3、徐惟诚. 《社会公德手册》.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8月.
作者简介:颜金域,女,成都东软学院11级电商(本)2班30号.
范文三:思想道德论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摘 要: 崭新的大学生活让我们这些还有点朦胧的新生感到新鲜却又不知所措,在学习、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去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但是,人的思想总是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的经历而丰富的,结合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的感受,所见所闻所思,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追求。 关键词:(适应转变、树立理想、把握人生)
经过高中的学习拼搏,我跌跌撞撞地跨入了大学生活,大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与其说欢声笑语地来到大学,到不如说,我的心里多少夹杂了一些不安的思绪。那是,因为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之前的那些颓萎经历总让人打不起精神来,加上专业的陌生,使我一度时间里提不起很大的兴趣,然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我陷入了迷茫中。在多达十来门课程里面,我居然只对《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有所偏好,可能是因为在高中喜欢文科的缘故呗。听到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课后,我感到了学习中的一丝快乐和一些安慰,我认为,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单纯的考试,可以肯定地讲,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大一新生陶冶了思想、净化了生活、认识了人生,让我们这些新生在大学里怎样为人做事处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灯标。我在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 ——适应转变、健康成长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我是一个男生,我所经历的坎坷生活,让我养成了内向的性格,遇到挫折常常是失望和沮丧、自暴自弃、自怨自叹,在学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后,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精神面貌也有了笑靥,性格也开朗活泼一些了。很有感触地认识到,所有的爱与恨、悲与喜、哭与笑、内向与外向都在缓缓落幕时,才恍然大悟地明白原来的这些心理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心态的缘故。 二、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1、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开关”。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2、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结合个人的实际和专业的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计划,充实学习内容,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和业务知识。不仅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不仅要学得进,还要拿得出,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学业成果。
3、勇于开拓创新,永葆学习中的生机和活力。大学学习生活中,担负着专业学习的重任,面临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以往学习的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要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上如何更好地、较深层次地、更广领域地摄取知识,把学习这“第一要务”体现在业绩中,使大学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活力。
三、大学生在于不断地修养人格 ——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我认为,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这些修养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我们做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程,能
使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
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范文四:思想道德论文
独 生 子 女 教 育 漫 谈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学校 郑改娟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注重和加强对其的人格教育、苦难教育、爱心教育、协作教育、能力教育和亲情教育。
1、人格教育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许多专家 、学者和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的任务。“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反对谎言、贪婪、假心假意、夜郎自大。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人诚信,以诚相待;对己严缜,谦虚谨慎;善于不断反省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人生的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2、苦难教育
每个民族都在培养自己的后代,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强者,能自立于人世间,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少一点怜悯和照顾,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是未来事业成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培养锻炼意志,最好的老师就
是各种艰难困苦。吃苦是一种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苦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资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因此,我们在提倡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提倡孩子吃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苦难教育,并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忆苦思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只有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尤其是生活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创造社会财富并非易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3、爱心教育
充满爱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善于关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会关心他人。但对独生子女的爱要注意掌握好“度”,“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对独生子女付出的爱绝不仅仅是“奉献”,而是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加倍回报。对孩子播种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爱、认识爱、传递爱,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予爱,而从未教孩子们去体会、珍惜爱,孩子们自然就不知道去爱他人,去理解、宽容他人、善待他人。仔细分析部分孩子缺乏爱心的缘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对自己孩子太多爱心,把孩子应具备的起码爱心吞噬了。这种“过犹不及”之爱,只会助长孩子对“爱”的麻木,成为产生“自私”的温床,因此,我们应注重强化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
4、协作教育
职场不相信眼泪,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被强制磨合。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横行。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社会要改造独生子女们。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为他们“人工合成”伙伴关系,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这是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根本原则。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5、能力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不要以为孩子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子女依赖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够独立,过量的保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6、亲情教育
家庭教育,特别是亲子关系的改善是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方面。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实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一道宽厚的河道,承纳生命,承纳世界。亲情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是子女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在医治青少年的心灵创伤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疗效。用亲情的纽带去拓展子女教育,让孩子在亲情中去学会感动,学会捕捉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真诚,学会责任。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么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呢?又怎么能产生责任意识呢?
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
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
浅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小学 郭利利
德育教育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大纲指出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明理—激情—导行”是思品课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环节,而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又在导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呢?
首先,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其次,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下面就如何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
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目前我班46人,都分别担任过班级的小组长、少先队的小队长等以上的干部职务,而且个个干得都很出色。同学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故事团,他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饭后、活动课时间带领10名团员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实验班的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我校自编的五爱情感“四 字书”,背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实验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
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 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实验老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三年级90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36%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爱好,二年级80%的学生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阵地。
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真正使德育教育在发展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思想品德建设论文:
浅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小学
2009年3月
郭利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学校 郭海峰
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大脑又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心理学家梅里把脑的活动比做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比喻非常恰当.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是要能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的学习发动机保持最佳状态.
如何能够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呢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不再是主体作用,而是引导主
体――孩子们的作用,是主体的服务者. 孩子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各式各样的,从而,学习"发动机"也是千姿百态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保养好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的"发动机"类型各异,那么就存在着有的发动机先天性能优越,有的发动机天生不尽人意.那么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作两项巨大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是使学习的发动机保持良好运转.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所以,我认为,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应该从三个方面操作:
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像小学语文书本课文《蓝树叶》,《校园里的画》,《蜜蜂引路》,《丰碑》《放弃射门》等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利用这些事迹,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蓝树叶》,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蜜蜂引路》学会仔细观察,谦虚好学;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
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等;那么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各种各样的发动机都良好运转.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长,外向内向,好动好静,都没什么不好.因此,我们不需要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需要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 我有一个学生雨轩,小姑娘长得漂亮,性格文静.她妈妈总是当着孩子面嫌她太胆小,说她以前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总是觉得孩子还不够优秀,周末还让她学这学那.我通过观察,发现这孩子其实很内秀,学习认真,乖巧,但是不喜欢妈妈说她胆小,在她的画里也告诉我她很苦恼,没有时间玩.于是,我在课堂上不露声色地鼓励她,发现她并不是不敢举手,胆子也不小,只是更加善于绘画表达而已.我告诉她的妈妈,雨轩已经很优秀,她的性格文静内向,跟活泼外向一样,也是一种健康的性格.,但是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她已经算是很不错.对孩子要求不能太高,不能老是说她这不行那不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么小就厌学,那就什么都学不进了.她妈妈点点头.
每一台发动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必定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也会导致校园里千篇一律的单调局面.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各自的个性,适当引导,才能够永远保持百花齐放春满校园的美好景象,才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各有特色,尽可能达到最佳运转状
思想品德建设论文:
独 生 子 女 教 育 漫 谈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小学 郑改娟
2009年3月
思想品德建设论文: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小学 郭海峰
2009年3月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案例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柴湾学校 郭利利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学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
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 ——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 ,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 (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 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
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 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 (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 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 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先以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 (让学生以 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 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
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 (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 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范文五:思想道德论文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数字传媒系 动漫二班
学号10341117王金哲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快速提高,然而道德修养和品质成为了现在教育的一大难题。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关键字:教育, 品质, 道德修养;
(一)认识思想道德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人类的意识,同时,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具有认识、调节、导向、激励等功能。
案例;如我国云南傣族泼水节。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
二、道德的功能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道德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发展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大体一样,社会越发展道德的社会作用就越大;但道德对社会发展也反作用。道德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会有不一致。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品质建设
当今社会无不在说道德的问题,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了教育中的严重问题。2010年十月的李刚门事件无不成了媒体上的热条,从而也是对道德底线的触摸, 还有富二代飙车族撞人事件,等等一系列的触犯社会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这是为什么,这依然成了警示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加强。
一从诚信开始
大学生是否具有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直接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如果不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甚至连最起码最基础的诚信意识和品质都不具备,则无论如何谈不上健全的人格,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远大理想信念就会失之空泛,也就失去必要的道义保证。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因为诚信意识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生长和健全。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案例 一位中国学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毕业时成绩优秀,当他在德国四处求职时,却被多家大公司拒绝。于是他决定选择一家公司求职,没想到,仍然被拒绝。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带着困惑,小心翼翼地询问原因,没想到德国人给这位中国留学生看了一份记录,记录他乘坐公共汽车曾三次逃票被抓住。中国学者还说:“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几率是万分之三。这位高才生居然被抓住三次逃票,在严肃的德国人看来,大概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例说明明礼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二锤炼自身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然而现在由于父母的溺爱,许多大学生都失去了原本的天性,道德缺失,品质也是越来越差。生活方面更不用说,在校园不再理会校规,在社会上忽视道德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聊天玩手机,这严重损坏大学生原有的形象。其实大学生是一个修养水平较高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技学水平,拥有健康的体魄,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溺爱,造成了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道德修养教育的忽视。
大学生的形象不只是外表,而是表现在内在,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时代大学生,就应该有这时代的精神气质,拥有健康的道德修养,就应该努力的塑造培养符合大学生的形象,所以必须是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自爱、自强、自尊,等等,在这些有益身心健康体魄的方面融为一体,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把握时间,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 勇敢的面对美好的明天。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正确树立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态度
中国上下几千年,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精神瑰宝,优良的传统道德,但是中华民族道德的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革新与保守,积极与消极,作为当代大学生四有新人的我们,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变。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
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普通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案例 中国的强盛之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中国的不断变强,无数的革命先驱在传统和外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面,去分析、鉴别、取舍,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起义,**带领下的全国解放,**的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的取舍创造,把中国从水火中解救出来,当然在当中不可避免的有错误,有失败,但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在一个世外桃源中生活,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道德传统的矛盾两重性,制约与促进。中国在这个矛盾体下在不断创造,进去,壮大中成长。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名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不仅要继承好的传统也要改造坏的,吸收本民族的也要吸收外来的传统。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一般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它的建立和发展对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应。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马克思
(一)为人民服务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它有着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集体利益为先
1“集体”的含义。“有着共同目标和利益的群体”,其基本特征是:组织的有序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义务的双向性。集体不能混同于“小团体”、“地方保护主义”等。
2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注意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最初是由斯大林完整表述的“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包含如下三层意思:①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
3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一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既不是产生于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形成,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是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以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 在现代化建设中,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因而它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共产主义道德,是反对和抵制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五,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有着重要的责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公民的基础道德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提倡和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1、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践行度。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信用,一个古老的名词,亦是众多内容中的基础,意即言必行,行必果,遵守诺言。在现代社会中,信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还考验着人们以经济需要为目的的诚实、守约的能力。 个人信用制度在2000年前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
案例 200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开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服务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城市。悄然建立的个人信用制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在观念上,从“无债一身轻”变成“借钱也光荣”,因为只有信用良好的人才能借到钱。其次,还可以促进人们知法、守法,因为守法、守信比任何一次可以获得暴利的机会都重要。并且,个人信用制度还是一种资源,一旦你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别说向银行借钱,可能连房子都租不上;反之,你就能以自身的良好信用来抵押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这种奖惩分明的制度为公民指明了
经济活动中的社会道德方向。
几千年的道德修养与传承,孕育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而且在先辈们的不断努力下,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藏。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要诚信,自信,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中华道德传统,努力去建社祖国的未来,做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