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央行网站刊出了央行、银监会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将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款比例都给予了调整。 《通知》的最大看点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在改善型的二套住房首付款比例下调上。在不实行限购的城市,其实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与三亚市以外,其他城市都已经取消了限购政策,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于首套房首付款来说,去年9月30日的央行和银监会的通知中规定: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2月2日的两部门通知中实质是下调了5个百分点。 而二套房首付款比例的下调幅度和条件惊人之宽松。《通知》说,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有两点之宽松令人愕然:一是去年“3·30”房贷新政曾将这一比例降低至40%。这次再降10个百分点。二是“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还可以以首付款30%贷款购买第二套。大家知道,第二套商业性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最高时提高到60%,现在竟然降低到30%,一两年内下调30个百分点,也是令人醉了。 另一大看点是,《通知》指出,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结合当地不同城市实际情况自主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同时,将利率和首付款比例最终确定权赋予地方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后,相信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都会顶格执行,分别为20%和30%。利率,牵扯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应该不会定的过低。 央行、银监会两部门在春节将至时祭出房贷新政大招,目的在于促进楼市去库存。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1853万平方米,较2014年底的62169万平方米增加近亿平方米。待售面积与月均销售的比值,也从2014年底的6.0上升到6.8。住房库存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降低房贷门槛,刺激首套房刚需和二套房改善型需求,达到既满足百姓刚需与改善需求,又达到去库存、消风险一箭双雕之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说好了,加大供给侧改革呢?为何又从需求端刺激呢?更加严重的是,通过与去杠杆背道而驰的做法—加杠杆办法去库存是否可取需要具体分析。 首套房适度降低首付款比例,适度加杠杆没有多大问题。房价再跌,对刚需自住房影响不大,自住房反应不会灵敏。贷款者该月供多少还要月供多少。不过,在首套房贷款未结清情况下,对二套房负债如此加杠杆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将会出现去库存有效果了,而风险泡沫无穷加大了。利用加杠杆手段去库存风险是存在的,而且与去杠杆背道而驰。 消化房地产库存还是要从供给侧开刀,深刻领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这就是说,还是要从住房供给侧的开发商大幅度降房价入手来促销售、去库存。 当然,这种降价是市场供求规律使然,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库存应该增大到让开发商先捉急的地步后,就会自然而然、自动自发开始降价。绝不能“皇帝不急太监急”,开发商对库存大没有感觉,而政府却替开发商捉急从需求端开始刺激。这正好中了开发商的圈套,也破坏了市场机制和供求规律,扼杀将要出现的供给侧降价销售去库存好苗头。 总之,房地产去库存要依靠供给侧改革,而不能再在需求端刺激。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这篇接地气的文章终于说清楚了
用包子来举例,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去芜湖。
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
一天早上,朋友带我去那里吃包子,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所以,回来就写了一篇长微博。
后来觉得当时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现在重写一遍。
现实是:很多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
于是,从需求侧做文章,号召人们买包子,并促进包子外销。
但从效果看,人们买包子还是不踊跃,而且外销也基本饱和了。
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
于是,目光转到了供给侧。
一看供给侧,问题来了。
原来包子做的就有问题,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
这样,新的思路就有了。
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
这个思路对不对呢?当然对。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结果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很多人还是不买这包子,而是弄两个馒头夹点咸菜就完了。
一问,问题清楚了。
你们为什么不买包子吃馒头?因为我们买不起,包子10块钱一个,这一笼就100块(夸张点,为了好算账)。
而馒头5毛钱一个,两个一块钱就搞定了。
嗯,看起来还是需求的问题。
但需求的问题在哪呢?哦,对了,价格,价格,10块一个包子实在是太贵了。
于是,找到了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路不就上去了吗?但没想到,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这包子贵啊,我也知道10块钱一个包子人们买不起啊。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一个包子里,税就占了5块。
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块钱,房租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你知道我一个包子才赚多少钱吗?两毛钱!我怎么降这个价啊。
现在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了吧?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
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说的,企业生产什么什么不挣钱,消费者买什么什么贵的不得了。
结论是什么?就是我前些天说的: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
所谓中间地带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让企业无法生存;二是垄断国企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而效率又太低,靠价格垄断生存,抬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
如国际油价由140多美元跌到了现在20多美元,可是国内汽柴油价格仅仅下跌了约30%,是美国的2倍多,政府和垄断国企都得利,但抬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样的,房价这么高,土地和税费占了大约70%,这个钱都被政府拿走了,而高房价带动了几乎所有物价的上涨,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政府应减税降费。
媒体炒作的所谓供给侧改革,纯粹是瞎忽悠!泱泱大国,每年培养出的博士全世界第一,为何不搞点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呢?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进行什么方面的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
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
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
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
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
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
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
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本文并不严格区分这几个概念,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狭义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
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
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是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问我就对了 按我说,现在需要的不是倾侧改革,更需要的是需求侧的改革,或说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一起改革。
我举一个小例子,你们就明白了。
如,患者与医疗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就是改医疗或医院,提高医院的供给质量,但是还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看不起病,是吗?而需求侧改革就是提高,各种人群,有病后可以进医院看病,不至于小病不治,积疾成疴,因病返贫。
又比如,现在的房子的供给很多啊,也卖不出去,但是好多需求的人(需求侧)买不起,还在颂着古代诗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你的明白!...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
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
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
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
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
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
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
阐述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改革实质 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
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结构 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改革角度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改革重点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
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
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1.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通过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改革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两年来,财税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推进财税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现实而严峻。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
这些都是十分复杂而牵动全局的改革,但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管住权”“管住钱”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具体内容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
谈一谈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要着重强调"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学派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供给侧学派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 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
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或者说是我们的质量标准定的太低,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2.消化过剩产能刻不容缓。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局部造成环境污染,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
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
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
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
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什么 只有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认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
"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
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呼吁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三是房地产去库存。
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
一是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三四线城市要加大栅户区和旧城改造力度,鼓励货币化安置,三是倡导、引导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比率。
四是补短板。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
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
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降低银企间融资杆扛比率,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教育: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
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将被进一步打通。
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2.医疗:民间资本涌入解决"看病难" 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
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3.住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题写一篇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