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德育教育的发展,既决定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方向,又成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决定青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不是知识与智力,而是思想品德,是政治态度,理想情操,世界观,事业心等,他们做出造福于人民,还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由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决定的,加之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最佳时期,易受感染,可塑性大。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 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二)、 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
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二、知、情、行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
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需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经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窗们正面宣传提倡什
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勤奋激发学生本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经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本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思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实在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成效。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只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非常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必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有两位女同窗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
不是武断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窗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窗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经过这次班会,同窗们认识到同窗间,要互相“包容”,只要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成效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搜集相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
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厚,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改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世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窗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窗们从奉献中体会到本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只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本身,勤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
他们才算真正逐步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觅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范文二: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
对于我们大山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德育并非不需要理论知识,但实际更无奈。如要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无法向学生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给学生讲道理,学生听得倒明不白。因农村孩子在家里要参加农活劳动,体会过农活的辛苦,没办法了,我只好问学生,农活辛苦吗。长大后想不想干农活,不想干应该怎么办,这样总算是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读书。说实话,用这种教育方法连我自己都没弄明白算咋回事,对于电视,小学那么多统考科目,学生考不好,老师有不负责任的嫌疑,学生要考好试,能有多少时间看电视呢。作为大山中的孩子,真正的德困生很少,主要是学困生多。对学生来说,学德密不可分,德也要体现在努力学习上。由于生长的环境自由,父母的约束力差,学生的玩心远远大于学心,因此如何让学习的学心大于玩心,是学校、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当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人格也是必不可少的,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以我个人的经历,我认为农村小学的班级德育的方法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 办好家长学校,努力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二、 学校要协调好校园周边环境,让学生在干净的环境中学习
三、 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达到变通自如的境界
四、 坚定不移地坚持《小学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底线
五、 学科中结合实例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
六、 针对小学生忘性大,多开,开好主题班会
七、 做好保姆和老师的双重角色
八、 合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九、 加强爱国主义和自豪、自信、自强、自立明辨是非能力
范文三:德育教育的方法
浅议学校教育中的德育
洛阳市洛龙区第三实验学校教师刘群周
作为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地搞好德育工作,使之有条不紊的开展, 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德育呢?
第一,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地讲, 就是既要 进行理论教育, 又要使学生有相应的实际行为, 把提高认识与实践 锻炼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贯彻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该向学生进行科学的人 生观理论教育, 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只有树立科学的 人生观,才能进一步坚定信念, 坚持真理,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 中具有清醒的头脑, 认清正确正确政治方向,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 影响,在进行理论教育时,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增强理论 的说服力。
其次,应该向学生进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明确 首先行为标准, 中小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首先规范的行为, 往往与 他们缺乏正确的首先观念, 不了解道德的规范, 以及正确的道德判 断能力分不开的。 因此,必须进行道德的启蒙教育,以增强学生遵 守道德的自觉性。
再者,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活 动,并且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为此, 必须重视在学生中严格要求学
生遵守纪律, 树立学生责任感, 增强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毅力,同 时, 还必须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用自己的 手和脑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在实践 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认识。
第二,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所 谓下面教育,就是在进行德育时,要运用先进思想和道行为规范, 并有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不断前进,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用新生的, 健康的事物, 吸引学生向光明的未来一步一步的前进, 生动活泼地 发展,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解决人的 认识问题也必须循序渐进,善于疏导,消极地限制,堵塞是不能从 思想上解决问题的,孔子的学生颜渊毛病孔子说:“ |老爷子循循然 善诱人”说明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学生前进,实践证明, 循循善诱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一条精华。
贯彻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首先应该讲前途,讲理想, 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志向, 与此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关于模仿的特点, 为学生树立各种 榜样,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在进行德育时必须以表扬为主, 要重在鼓励, 对于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更应该及时加以表扬, 要注 意利用学生本身的正面因素加以引导,以增强其进步的信心和决 心。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循,必要的规 章制度正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的一种基本要求, 对于违反规章 制度的行为听之任之, 实际上就是放任自流, 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
其次, 要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就是在进行德育时, 要发挥学生思想品质中进步的因素, 用身躯的因素地战胜消极落后 的因素。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应该看到每个学生 都有积极因素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的一面。 他们是积极因素与消 极因素统一的整体, 同时这两种因素是在不断运动着, 而在一定条 件下互相转化, 一个学生积极因素的扩大, 消极因素就相应的缩小,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正确反映了德育 的规律的。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首先要全面看待每 一个学生,不能搞片面性,形而上学。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才能有促进其转化的基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进校的第一天起, 就要关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扬他们身 上所有好的东西。 ” 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落后的学生身上也有闪 光点,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 ”这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解决 的一个思想问题。在全面看待学生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因势利导、 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转化 的条件, 给他们提供发挥积极因素的机会, 使积极因素析一面能够 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巩固壮大。 为了把教育变成自我教育, 还应该 由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 并能够独立地用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取得正确思想的胜利, 教师对此应该及时表扬巩固 学生的自我斗争胜利的成果。
再者,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主要指是在进 行德育时,要在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力量的基础上,要求对学生进 行认真的管理和教育。
德育是教育学生的工作, 教育者必须端正对学生的态度, 在尊 重学生的基础上, 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培 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认真管理与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 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 ”他在谈到对学生的尊重与要求 二者关系时又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 一个人” 这种对个人要求和对个人尊重相结合, 并不是两种各不相 同的事情,而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并且,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 求, 就表示出对于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 而在我们的尊重 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 要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尊重学生的态度, 只有真心被单地爱护 学生、关怀学生, 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取得学生的信任做到以 情动人。有经验的教师说:“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是打开学生心 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深刻的体会,那种动不动就粗暴训斥, 或者挖苦讽刺漫骂, 甚至体罚学生的做法, 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 心,从而伤害学生前进的动力,造成师生对立而失去教育基础。 其次,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该合理, 并且坚定不稳, 贯彻到底, 所谓合理要求, 一方面是指要按照党国家对学生的具体体现, 如培 养目标、学生守则、中、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
学生,不能超越这些界限故意刁难苛刻学生,另一方面,对学生提 出的要求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只要求合理, 就必须严格执行并进行监督检查。绝不能放纵姑息,当然,在严格 要求学生的过程中也必须具有尊重学生的态度。
总之,教育教育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过程,只要我们有 耐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范文四: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教师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教师德育工作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利于以后的德育实践。
关键词:教育说服法、情感陶冶法、榜样模仿法、实践锻炼法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并且根据我旗当前的现状,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们好奇、敏感、浮躁、任性、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会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但有些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双眉紧锁,脸似铁板,便是严厉深沉。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紧张拘束,而且可能引起误解,陷入僵局。因此,教师可以把微笑这种无声的技巧运用到德育工作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博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自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多边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 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要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如果离开教师的指点,良好品德言行难以形成一种集体风气。比如在做广播体操时,总会有几个顽皮的学生不认真做,虽然每次回到教室,我都反复强调要他们认真对待,可这些学生偏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我就每天用眼神来暗示他们、提醒他们。没几天,他们就自觉、认真起来了。
三、 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情”统一,以下几方面值得教师注意。一是形成要多种多样。比如参观女儿山烈士纪念遗址、参加生产劳动(清扫街道、捡垃圾)、社会服务(慰问孤寡老人)、军训等,并且做到校内校外相结合。二是活动主题要明确且富有教育意义,重视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三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正视社会现实,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能回避,更不能责怪学生,应指出克服困难弥补缺陷的责任所在,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组织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通过组织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知、行、情”的统一,从而形成中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品质。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现代德育强调“知、行、情”的统一,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道德品质。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品质与教师的个性化道德品质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教师的个性化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化品德
的形成。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化品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应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可见,中学教育尤其德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个性化道德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最关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每天与教师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必然把教师作为观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讲课的风度,教师的字体,学识水平,自身修养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教育效果。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行在自己的教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会信服,才能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时时审视自己的言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发挥自身的个性化道德力量。教师应做到,一要言行,以身作则,使学生觉得可信。二是以科学诚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使学生觉得可敬。三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平易近人,使学生觉得可亲。一位可信、可敬、可亲的教师在学生中会形成一种“人格场”。而教师在“场”中实施品德教育,会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在现代中学德育过程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它主导着中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学德育过程,既是一个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过程,又是真正考验教师德育水平的过程。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范文五: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地位之重要有目共睹。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健全人格教育,要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现在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大。但由于受个人生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心理假成熟期”,所以,强制灌输、生硬填塞效果不理想,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根据他们现在的心理特点,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极自然的状态下体会到“善”的含义,领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生的伟大真谛,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广开途径,全面育人
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是首位。加强德育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书育人,学科渗透
各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语文、社会、思品等学科有明显性的德育内容,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目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数学、科学等学科有隐性的德育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挖掘,以便课堂上有机地搞好德育渗透。此外,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同火热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由学校引向社会,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如政治课上可播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纪录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活动育人,形式多样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机。教育活动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活动上明目的、讲时机、有效益,必能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教育。以有效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组织“学校是我家”演讲比赛,组织“公民道德”征文比赛和纪念“五四”演讲比赛、国旗讲话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好校会、班会、团队会,搞好队的活动。全体教职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选拔德能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是关键。因为只有班主任思想品德高,学生才会“亲其身”;只有他业务能力强,学生才肯“信其行”。 教师既要有严父般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关爱。因为爱心是化开顽石的熔炉。
3、搞好“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电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之一。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思想实际、成长规律,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使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思想,陶冶情操。
(三)实践育人,提高能力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模仿能力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常使他们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正是在与外面社会的接触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基于这一点,实施德育必须相机诱导,把握学情。如利用学雷峰活动月就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第一周让春风吹进教室,培养学生爱班如爱已的意识;第二周让春风吹绿校园,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卫生大行动;第三周让春风吹进家庭,可结合“孝心”教育,让各班召开“我为爸妈做了什么”的主题班会,鼓励他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第四周让春风吹到社会上,可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清理垃圾,实践育人,久而久之,必将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以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学校德育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健全的人格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树立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
爱国主义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是对祖国一种深沉的感情,是一种开拓进取、自强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熟悉伟大祖国五千年来走过的曲折辉煌道路,可以从中汲取爱国的营养,了解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仁人志士为中国独立富强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统一祖国、建设祖国而奋斗的英雄事迹,可以从中培养爱国的情怀;了解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进步,可以从中获得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力量。
俗话说: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有校风。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令人肃然起敬,顿生自豪;一首高亢的国歌,嘹亮激越,威武雄壮,学校把升国旗、唱国歌、敬国徽、说普通话这些爱国的基本标志,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强化学生的祖国意识、国家观念,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健全人格教育。
有了爱国的感情,就有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就能形成以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学校风尚,学校不仅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氛围,还能表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及凝聚力。学校风尚一旦形成,就会造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心理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而充满生活情趣的德育活动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如果活动没有重点,那就很难理出头绪来。纲举目张,有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人格教育这条线,就可以把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带动起来。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各类活动都可以作为人格教育的载体。
人格教育是塑造学生形象的教育。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是学生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现,文明的举止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完善自我意识。一个学生即使比较充分地接受了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具有完美的个性。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只会在较高层次上做出价值取向,而缺乏适应日常社会生活问题能力的人。抛弃了低层次的做人本领,高层次的价值取向也终究会落空,很难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德育是一种整体教育,是一种开放教育。它具有多层面、多触角的全方位性。学校只有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格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增强对祖国的深刻认识,巩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促进学生形成和完善健全人格,才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之花才会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