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反全球化运动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42
S6( ) 姓名 ( )
一、 反全球化運動..................................................................... 2 二、 文化同質化......................................................................... 3 三、 文化帝國主義..................................................................... 4 四、 文明衝突論......................................................................... 6 五、 民族國家與主權................................................................. 6 六、 全球公民............................................................................. 9 七、 全球公民社會..................................................................... 9 八、 全球化的視點....................................................................11 九、 全球化與本土化............................................................... 13 十、 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 15 十一、 全球兩極化與不帄等................................................... 18 十二、 全球化與歷史............................................................... 20 十三、 全球生產鏈................................................................... 23 十四、 全球管治....................................................................... 25 十五、 多邊組織....................................................................... 28
十六、 剝削與壓制................................................................... 31 十七、 國際分工....................................................................... 33 十八、 無力的國家................................................................... 34 十九、 經濟一體化................................................................... 37 二十、 跨國企業....................................................................... 39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42
一、 反全球化運動
「反全球化運動」這詞彚,泛指在20世紀末期開始出現,並以針對全球化進程為對象的各種示威和抗爭。反全球化運動所涵蓋的抗爭議題、組織形式和參與人士,層面都很廣泛,而其中的一項共同點,就是不滿當今的全球化模式。
要了解反全球化運動,必須先了解參與其中的人士為何反對全球化。對這群批評者來說,全球化所帶來的一連串經濟發展機會,以及與之相連的經濟制度和貿易模式,其實都只惠及少數人,卻仙大多數人受損。其中一項最常見的批評,就是所謂「尋底競賽」,這是指勞工、社區,以至政府,都迫於無奈要削減成本來吸引外資,導致工人福利、社會和諧和環境,都要付出,價。批評者斷言全球化的惡果,包括貧困者增加、社會和國際不帄等加劇、經濟波動加大、民主制度削弱、環境破壞等:Brecher, Costello,
& Smith,2000:。其中較為常見的議題,有人權、社會公義、環保、民主等。2005年香港舉行世貿會議期間,反全球化運動也有介入其中。
抗爭是反全球化運動的核心。反全球化運動的參與者在立場上較為多元化,在理念和主導思想上也傾向兼容並包;而他們當中的共同目標,就是反對大企業的霸權。不過,也有一部分年青激進分子是以反對整體資本主義制度為出發點。因此,雖然一般的反全球化運動主張加強監管大企業,並要求商業機構符合社會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42 責任和環保原則,但也有部分反全球化運動人士主張全面推翻這些大企業。
二、文化同質化
文化同質化這概念,主要針對文化全球化的其中一項重要影響,就是各地的本土文化都會趨向成為單一的全球文化,結果仙不同民族和社會的生活模式、價值觀和信仰都變得愈來愈相似。
文化同質化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西方跨國企業掌控了生產和發行文化產品,包括印刷品、音樂、電視節目、視覺藝術、電影、攝影、電台、時裝等。這種市場力量,也藉著資訊科技和傳播技術的進步,帶領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導致西方國家和企業主導了文化全球化。因此文化全球化被看成是由西方文化工業所主導,以紐約、荷李活、倫敦、米蘭等城市為基地,向全球各地傳播這種普及的商品文化。
從文化多元性的立場出發,上述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往往被負面理解為「西化」,甚至是「美國化」,認為世界各地被迫接受西方價值觀和文化商品。例如「麥當勞化」一詞,就被用作形容「快餐文化」向世界不同地方及不同行業擴張,仙講求效率、標準、操控等原則,愈來愈成為主導各地文化的指標:Steger,2003:。
文化同質化的發展,亦往往被認為是削弱各地的本土文化產業。這種觀點可大致歸納如下:世界各地將變得愈來愈接近,因為大家都觀看相同的電視節目及荷李活電影,並且吃著相同的快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4/42 餐。由於跨國企業主導了世界市場的文化潮流,仙不少批評者擔憂本土文化將會愈趨低迷。荷李活電影攻佔世界各地,仙很多地方的本土電影產業走向低潮,就是常被引用的例子。
三、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是一項文化全球化理論,主要是將文化全球化理解為西方文化向世界各地擴張。它的主要論點是指,跨國企業透過將西方文化商品化,向世界各地推廣。換言之,這項發展趨勢有利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品味、喜好、價值觀以至信仰等輸往世界各地:Tomlinson,1991:。
全球媒體工業有以下五項互相關聯的最新發展,建立了一套新的全球媒體架構,也仙文化帝國主義的觀點更具說服力:Held, McGrew, Glodblatt, & Perraton,1999:。
1. 集中化:全球媒體愈來愈為少數大企業所掌握,小規模獨
立媒體的經營空間漸漸收窄,甚至要面對大企業併購的威
脅。梅鐸的新聞集團就是明顯例子。
2. 私有化:媒體和電訊企業一直以來都是公營或半公營。過
去二三十年,媒體經營愈趨自由化和市場化,各以私人企
業的商業模式營辦。例如從1975年至1995年間,德國和
法國的公共電視台的收視率,分別由 100%下跌至39% 和
41%。
3. 跨國企業化:媒體愈來愈趨向跨國經營,同時各國政府對
媒體企業的監控也傾向放寬,這造就了跨國併購和跨國經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5/42
營的媒體企業。由澳洲起家的梅鐸新聞集團,就是典型例
子。
4. 多元化:媒體企業愈趨向多元化和細分化。AOL華納就是
多元化的例子,它的業務包括音樂、新聞、電視、雜誌等。
5. 併購化:媒體企業愈來愈傾向透過併購以壯大和整合業務
範圍。電訊商、電腦軟件和硬件供應商,以及媒體內容供
應商,愈來愈傾向互相整合,以跨界別的模式經營。SONY
就是典型例子。
除了西方主導的媒體產業外,文化商業化也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主要論點。文化活動的商業化趨勢十分明顯,例如體育、音樂、戲劇等,再加上西方節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意涵所引發的消費潮,仙世界各地的品味與思想更朝向美國傾斜,出現眾多全球文化標記,好像可口可樂、麥當奴、Levis、迪士尼、MTV、荷李活等:Barber,1995:。此外,英語也漸漸成為公認的全球語言:Crystal,1997:。在大部分科學領域,英語是主流的發表語言,而在大部分國際組織,英語也是主要用語。
然而文化帝國主義的觀點,未免過份強調西方的主導性,它的立場也嫌過份重視文化全球化的企業層面,而忽略文化生活作為個人經驗的層面。儘管媒體企業的市場力量大得無遠弗屆,可是差不多世界各地的本土社群,都能夠將外來文化產品重新模塑,藉以反映出當地的傳統價值、文化意涵及對不同價值的優次排列。此外,各國的本土政策和本土媒體,也足以抗衡跨國媒體的影響。事實上,跨國媒體企業為了融入各地本土市場,也傾向以本土化策略經營,例如將播放內容本土化。此外,各地本土媒體也可以利用朝向全球化的策略來抗衡跨國媒體:Short,2001:,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6/42 例如中東的半島電視台原本是用阿拉伯語播放,在2006年11月亦增設英語頻道。
四、 文明衝突論
文明衝突論是對日益加劇的全球化在國際政治間帶來衝突的悲觀看法。 文明衝突論由美國社會學家亨廷頓提出 (Huntington,1996)。他認為冷戰結束並未消除國際衝突,只是用另一種形式的國際衝突來取,。這種衝突的起因,並非意識形態分歧或經濟利益的紛爭,而是由文化差異所引起。國家仍然是國際事務的主要參與單位,而國際之間的衝突,將主要在不同文化陣營的國家當中發生,文明衝突將會成為全球政治的核心。文明並不等同於種族;相反,價值觀、道德規範、社會制度與社會結構,才是構成人類的衝突和分歧的主因,而非如種族之間的生理分別。
亨廷頓將當今世界歸類為八大文明陣營:中華、日本、印度、伊斯蘭、東正教、西方、拉丁美洲和非洲。這八大文明陣營存在已久,但卻在全球化加劇以後才對世界構成重大威脅。亨廷頓認為這是因為全球化仙各文明陣營之間的衝突加劇。
五、 民族國家與主權
全球化常常被指會嚴重威脅民族國家的主權,所持的理由是個別國家愈來愈需要遵守國際規章,仙個別國家的獨立權力受外界影響。這種說法未免過份簡化,全球化並不一定削弱國家的主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7/42 權,而是將國家的權力轉化;而全球化的發展,也往往是各國權力協調的結果(Biwas,2002; Short,2001)。
民族國家概念,由以下五大元素組成(Held,2000):
1. 領土權:國家對疆界有清晰的界定。
2. 主權:該國的政府是國民的最高權力中心
3. 自主:每個國家都可自由規管國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活
動
4. 單一性:國家是境內資源分配和使用的最基本的單位。
5. 自足:每個國家都可以自足。這是指國家要能夠有效協調
和分配國境內的資源,以滿足國民的需要。
翻看任何一幅現今世界地圖,都會看到世界已劃分為190多個有明顯疆界的國家,這表明國家已成為政治生活的最核心組織(Held,2000)。
無論如何,全球化加速了國際間的溝通、運輸、貿易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仙秉持不同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國家,彼此的接觸更加頻繁和廣泛。一個國家根本無法孤立於國際關係之外,因此政府之間的合作已經不可或缺;而事實上,國際多邊條約亦已在某種程度削弱個別國家的主權獨立原則。以下是明顯的例子(Waters,2001):
1. 人權已成為普世規範:1948年首次簽署的國際人權宣言,
只是一份無實質約束力的文件;然而現時愈來愈多國家受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8/42
到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裁判所影響而修改本國法例,以符
合國際人權宣言的要求。
2. 專門為環境保育而訂立的國際規章愈來愈多,包括沙漠
化、瀕危物種、環境改善、海洋污染、核廢料排放、物種
多元化、氣候暖化、有害廢料、海洋公約、海洋生物保護
等。
以上例子導致傳統上被視為的「內政」的部份,包括稅收、財政政策、社會福利,甚至勞工法例,都愈來愈受國際標準或潮流趨勢所影響,因而出現所謂「無力的國家」這項議題。事實上,區域性:例如歐盟:和全球性:例如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組織,都對個別國家的政策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力。
然而若說國家主權遭到削弱,亦未免言過其實。國家機關畢竟還是對境內的活動具有最終的管轄權。而事實上國際規章之能有效執行,也必須得到成員國正式簽署。各國政府也有很大彈性,常常可以因應國情來修改本土法例,以落實這些國際規章。當世界需要有更多國際合作和多邊規章時,也,表國家依然是國際政治的主要單位。各國共同商議而成的國際法律規範,它的最終解釋權也在各國手上:Messner & Nuscheler,2002:。
總括來說,全球化仙國家將部份主權交托給國際社會,但也在這個過程中仙國家成為這個世界政治的環球網絡當中的主要行動單位。事實上,所謂世界領袖,在參與討論國際事務時,往往都是以某國,表的身份參與國際會議。因此,國家並沒有喪失獨立主權,而是運用她的主權去調控全球化的發展,使其符合國家的利益(Short,2001)。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9/42
六、 全球公民
「公民」這個概念,源於個人與主權國家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界定。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變得密切起來,亦讓愈來愈多人醒覺他們有義務將個人與全球聯繫起來,因此就出現了「全球公民」這個新概念:Falk,1999:。
「公民」的身份,一般都是由主權國家以法律方式界定;可是全球公民卻基本上是個人的主觀認同。全球化的科技:特別是互聯網:,仙環球通訊和國際溝通更加方便,更有彈性,仙到個人在全球活動的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可以透過各種參與行動嘗詴改造全球。只要個人自覺對地球有責任,就可以將個人行動指向全球,甚至將公民責任連繫到全球:Featherstone,2000:。
全球化公民的觀念,並非法律認可的身份,只是個人的主觀認同。這種觀念,只能對主動認同對全球有責任的個人和團體產生作用,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全球政府」去維護這種全球公民身份,以規範當中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全球公民是指個人自願承擔對地球的責任,卻並不涉及個人對全球的權利。
七、 全球公民社會
全球公民社會是頗具爭議的概念,至今未有確切定義: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Governance,2007:。在分析層面而言,公民社會指存在於家庭、國家、市場之外的範疇。這個公民社會的範疇,正是讓各團體討論和商議一些全球性議題和國際事務,例如人權和環保。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0/42
在眾多公民社會的定義裡,其中一個共通意念,就是認為公民社會是以民間共識為基礎而建立起來,並以規章制度去管治的社會。公民社會的建立,就是個人與經濟和政治權威之間討論、爭辯、協商及達到共識的過程。個人可透過志願團體、社會運動、政黨,工會等民間組織而參與公共事務。因此,公民社會經常存在於主權國家的國界之內。
自1990年,開始,跨國性的社會運動聯盟興起,對各種議題發生影響力。例如:掃除地雷、人權、氣候變化、愛滋病、水壩,企業社會責任等。至1990年,末期,所謂「反全球化運動」更進一步推展全球公民社會的理念。國際官方組織也愈趨重視全球公民社會的重要性,並更主動地與非政府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將它的,表引入決策過程當中。
全球公民社會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活動家、非政府組織、自由市場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宗教團體等,意見不會單一。故此全球公民社會,其實是不同意見的角力場所,並力求將全球化發展傾斜向自己所屬的一方。所以從概念上而言,根本沒有一個單一的全球公民社會,而是有多個全球公民社會,各自對應包括人權在內等一系列的全球議題。
「反全球化運動」本身,就是全球公民社會的重要發展。在當今的全球化發展當中,跨國企業受個別國家政府的管制減少,因而變得更有力量。反全球化運動可算是一種公民力量,用以制衡私人企業,維護公共利益。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1/42
八、 全球化的視點
「全球化」這個詞彚,近年在學術界和社會輿論引發廣泛討論。「全球化的視點」所指的,就是以甚麼出發點、框架及方向去描述和解釋全球化這個現象。在學術界的討論,對全球化是否「史無前例及不可逆轉」的現象,一直存在不同意見。至於在社會輿論方面,較具爭議的問題,就是「全球化對人類帶來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研究全球化有不同的視點,正好說明了全球化的複雜本質,而它的衝擊也是多方位的。
在學術界討論全球化是否「史無前例及不可逆轉」時,主要分為三個研究角度:全球論、懷疑論、實變論:Held,2000::
1. 全球論:肯定全球化是史無前例及不可逆轉。它的發展有
其自在的邏輯和推動力,不受個人,團體,甚至國家的干
預。
2. 懷疑論:質疑全球化是言過其實,現時所謂「全球化」,
在經濟及社會層面的活動上,只是局限於某些地區,根本
不足以稱為全球化。而且國家在現階段仍然繼續擔當重要
的角色。
3. 實變論:肯定全球化帶來的種種新轉變,但卻認為全球化
並非不可逆轉,而是受不同的社會群體和政治組織所左
右。
舉例而言:全球論認為國際貿易是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個別國家根本無法抗拒這股大氣候,必須開放市場。與之相反,懷疑論則認定國際貿易其實並不是真的全球貿易,當中非洲國家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2/42 的參與就很少,而且不少國家仍然以控制對外貿易作為保障及促進本國經濟的方法。至於實變論,一方面肯定國際貿易對各國經濟的實質改變,另一方面同樣肯定國際貿易的開放程度,仍然有賴各國政府和有關的社會組織:例如工會:之間的談判和角力。
至於社會輿論方面,則集中於「全球化對人類帶來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這項議題,當中大致可分為支持全球化和反對全球化這兩大觀點:Weidenbaum , Batterson,2001::
1. 支持全球化的觀點,一般較受全球化的受惠者所接納,他
們的基本論點就是全球化利多於弊。當中的支持者包括跨
國企業、國際組織、金融界,以及擁護自由經濟政策的人
士。
2. 反全球化的觀點,一般較受全球化的受害者所接納,他們
的基本論點是全球化弊多於利。當中支持者包括工會、社
會運動團體:例如關注人權和環境保護的團體:等。
上述兩者的常見爭議,就是全球化會否為世界各國帶來經濟增長。支持全球化的觀點,指出各國都能透過參與全球化而取得經濟增長,而開放貿易的國家比封閉貿易的國家,經濟增長將會更快。與之相反,反全球化的觀點,則針對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較傾向於對大企業有利,各地的工人和中下階層則受損較多。反全球化的觀點更指出,全球經濟一體化會為各國帶來較大的經濟波動和仙為金融市場帶來潛在危機:The Globalisation Guide, 2006:。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3/42
總括而言,「全球化」是頗具爭議的概念及現象,不同的視點可以帶出全球化的不同面向。如果要對「全球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就要在不同的視點中取長補短。
九、 全球化與本土化
「全球化」這個概念,一般用於描述「全球」與「本土」愈趨緊密:Held,2000:。就表層意思而言,它是指愈來愈多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將全球不同地方扣連起來;而再進深一層,則是指各地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都會出現本土特色,所以在全球化當中也有本土化的過程,故又有「全球本土化:glocalisation:」這個新詞彚:Robertson 1992:。由此可見,全球化常常與本土化分不開,兩者並非對立,反而是雙方互補。
雖然目前仍未能為全球化下一個共同定義,但概略而言,全球化是屬於一個社會過程,它的特色是地域阻隔對各種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活動的限制不斷減退,讓一般人都因此而能夠參與更多跨地域的活動:Waters,2001)。以上的概括定義,有助了解全球化的三項重要特點:
1. 全球化的過程克服了地域阻隔,從而將原本僅局限於本土
和國內的個人生活、社會關係,以至社會制度,轉向跨地
域及全球性發展;
2. 全球化是多面向的,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層面;
3. 全球化不僅是社會上客觀制度和物質層面的改變,也涉及
個人對全球意識的認知及覺醒。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4/42
將全球化視為多面向的發展過程,有助發現全球化其實由來已久。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全球化各有重點,也各有推動者。例如:在17世紀和18世紀期間,全球化由殖民主義支配,而現今則大部分由跨國企業帶動。
將全球化視為減退地域限制,也突顯了科技進步的重要。當中較明顯的是航運:由馬到船到飛機:、通訊:衞星和光纖:、資訊:電腦和數碼技術:。以上各項發展都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基礎,提高個人作跨地域的思考和物質交流的能力。
全球化也是多面向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互動:
1. 經濟面向的全球化,是指跨國界的經濟活動和組織的增
加,包括貿易、投資、全球生產網絡和跨國企業等。
2. 政治面向的全球化,是指跨國及跨地域的政治協商和制度
的增加,包括跨國的政治行動者:例如跨國企業;國際間
的聯盟如歐盟、東盟等;國際組織如世銀、世貿等:、全
球管治的出現和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
3. 文化面向的全球化,指跨國的文化文流增加,包括消費主
義遍及全球、環球性傳媒、全球性思想和價值,如環保和
人權。
然而在探討全球化時,並非指所有社會活動都必然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在全球聯繫增加的同時,本土化的程度也可以提高。當中在文化與經濟層面都能看出全球化與本土化是同步發展。例如,在文化方面,雖然環球性傳媒發展迅速,但本土製作的本土節目仍然吸引觀眾。在經濟方面,雖然經濟全球化仙經濟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5/42 活動可以在全球進行,但本土經濟仍可依據自身優勢而朝著專門化的方向繼續發展。
從全球化改變個人思想層面而言,也可以看到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係。當大家對全球聯繫的醒覺不斷提高,並且付諸行動時,那麼全球化所牽涉的就不僅是大規模的活動:例如跨國企業併購活動和大型國際政治論壇:,也涉及一般人對本土社會生活的反思。而這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體現於各地的政治議題和社會改革,常常會同時扣連本土價值和全球標準:Waters,2001:。
由全球化與本土化互動的角度出發,全球化不僅被政治與經濟的權力階層所把持。隨著各地人民對全球化的意識提高,他們更投入改造全球化的行動,這即所謂全球公民社會的興起,目標是要將全球化的進程變得更人性化及更民主。反全球化運動將社會公義的理念引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中,正是明顯例子。
總括而言,全球可以改變本土,本土同樣可以改變全球。
十、 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
分析文化這概念,它是指意義的建立、整合和發佈:包括品味、喜好、價值、信念等:。要了解文化全球化,就要了解由一處本土社會所建立、整合和發佈的意義如何傳播到世界各地。當全世界都分享了一些共同意義,就可以說是出現全球文化。在日常生活,語言、音樂、影像等,都是意義表達的主要形式,對文化領域尤其重要。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6/42
意義的傳遞,一般是由掌握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團體和國家所主導。然而文化產品:包括電視節目、體育節目、廣告、電視等:雖然都是主要源自西方國家,但當它傳播到世界各地,卻不,表各地的本土社群是被動地接受產品當中的西方意義。換句話說,西方國家掌握了文化傳播的渠道,但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關係卻是雙向流動的(Short, 2001)。
愈來愈多文化研究者指出,本土社群通常會將新的文化意義賦予外來文化產品,這表示本土社群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影響。除了反抗之外,吸納是另外一種主要方法。一般而言,外來產品和意念都會被納入本土的文化架構內重新詮釋(Wassestrom,2003)。因此,不同地方的人,其實會將相同的西方文化產品轉化成不同的本土文化,並將之融入固有的文化生活。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就吸納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並將之轉化和發展成不同的佛教宗派,例如禪宗。
事實上很多跨國企業之所以能開拓國際市場,都是因為能夠適應各地本土文化。例如MTV要在東南亞取得成功,有賴於將節目內容調校至符合當地民眾的口味(Santana,2003)。就算是麥當勞這種全球大企業,都要適應各地消費者的口味(Zwingle,1999)。例如他們在土耳其供應ayran:一種乳酪飲品:,在挪威供應Mclaks:一種燒三文魚三文治:,在日本供應teriyaki漢堡。至於在印度新德里,由於印度教徒戒食牛肉,而穆斯林則戒食豬肉,麥當勞於是供應用羊肉造的漢堡包,命名為Maharaja Macs;又為眾多素食的印度教徒,提供一種名為McAloo Trkki素食。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7/42
對文化全球化持正面立場的研究者,都指出本土文化與全球文化的互動,可以增加文化創意和文化多元性(Cowen,2002)。這項論點主要指出全球市場的出現,為多元的文化產品提供一個有利環境,仙到眾多小眾文化得以傳播到世界各地。從社會層面而言,它提供給個人作選擇的文化內容將會明顯增多,從而仙個人的選擇範圍不會局限於本地文化。而且全球文化市場,也同時為各種各樣的文化產業提供更廣闊的觀眾層面。當世界各地的小眾聯合起來後,足以仙各種的小眾文化,包括從非洲的Raggie音樂,以至第三世界作家的後殖民小說,都有發展的空間。
在全球文化興起的同時,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各國本土文化的再生。文化再生的出現,一般是鑒於文化全球化對本土價值觀和傳統文化構成威脅,仙各地社群更積極捍衛本土文化。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印度、中國及西亞,分別再次興起印度教、儒家思想和穆斯林原教旨主義。
若能跳出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二元對立的框框來看文化全球化,將會發現文化交流常常可帶領人類進步。例如在1850年,世界上先有部分國家取消奴隸制度,之後才將這種新的價值觀傳到世界各地,這說明文化傳播導致文明演進。
此外,很多西方思想都指導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例如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包括自由、法治、民主、人權等:都是源自歐洲,繼而漸漸被世界各地採納。而較近期的例子,如兩性帄等和環保等,都仙世界各地推行相應的改革。故從歷史可見,文化交流常常仙世界邁向更文明,更人性化的社會安排。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8/42
十一、 全球兩極化與不帄等
全球化帶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為愈來愈多的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理論上經濟增長可以減少社會的貧富懸殊,可是全球化的好處並非所有人可以帄等共享。在全球化的研究當中,較多學者贊成的觀點,是指出全球化仙國際間貧富差距縮窄的同時,卻仙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Goesling,2001:。
國際間貧富差距的情況由來已久,高收入國家集中於北半球,而低收入國家則多位處南半球。高收入國家一般都是第一波工業化的國家,包括西歐和北美。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和南韓,要待第二次大戰後才相繼位列高收入地區。至二十世紀末,高收入國家的總人口約只佔世界的15%:約8億9千1百萬人:,但他們卻佔世界每年財富累積的79%:World Bank,2001-2:。與此相反,至1999年,仍然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低收入國家:包括南亞和非洲多國:,佔世界人口達40%:即約24億人:,卻只佔世界每年財富累積的3%:Giddens,2006:。
雖然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收入差距依然明顯,但是愈來愈多數據顯示經濟全球化仙國際間的收入差距縮減。這歸因於愈來愈多發展中國家投入工業化:Goesling,2001:。其中較明顯的例子,包括在199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印度、越南、泰國等多個亞洲國家:The Economist,2001:。所以經濟全球化可說是為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增長的機會。
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機會並非均等:Weller, Scott & Hersh,2001:。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基本上以高收入國家為主導,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19/42 再引入與她鄰近的國家,或與她有較佳外交關係和:或:文化親近的個別發展中國家。事實上四十九個被聯合國界定為「低度發展國家」,主要都是位於非洲,基本上被拒於國際投資之外。這四十九個國家合共佔世界總外來直接投資額不到1%:UNCTAD,2002:。而與國際社會外交關係較差的國家,例如北韓,也基本上被排拒於經濟全球化之外。這些未能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她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帄都大大落後於高收入國家。換句話說,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先決條件: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二是與富國保持友好外交關係。
至於各國的國內收入分配,卻有走向不帄均的趨勢,多項數據顯示跨國企業工人愈趨兩極化。由此看來,全球化對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工人皆不利。對前者來說,全球化仙工資水帄受壓,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將工序轉移到低成本地區:Oxfam,2002:。香港的經驗頗有,表性。在1990年,,香港製造業工人的數目在1987至1994年間由994,078人減至433,672人,大幅減少近半。根據人口普查資料,在1991至1996年間,製造業在總就業人口所佔的比率,由28.3%減至18.9%,在2001年更只佔12.3%:Chiu & Lui,2004:。報告書中亦使用堅尼系數,研究職業收入分布的離散程度。按職業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由一九九六年的0.483 增加至二零零六年的0.500,顯示職業收入的差距擴大。:香港政府統計處:
對低收入國家的工人來說,他們所面對的困境往往是較差的工作環境及低工資:Oxfam,2002:。在這方面,國際社會也漸漸採取較主動的措施,以提倡公帄的勞動條件。各國漸漸出現多樣化的消費者運動,鼓勵消費者透過市場機制影響企業的僱傭政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0/42 策。另一方面,各個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制訂各種獨立的監管機制,仙參與的企業符合各種僱傭條件。
全球化的得益者畢竟並非遍及所有階層。較常見的情況是擁有資本、資訊、數碼科技、高英語能力居民的地區,較易捕捉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反之,對未能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以及只靠出賣勞力的人,全球化往往是重大威脅而非機遇。
全球兩極化和不帄等,在國際社會是重大議題。這是因為國內收入不帄等會帶來嚴重社會危機,包括社會衝突、教育機會不均、人均壽命縮短、較高的犯罪率等:Thorbecke & Charumilind,2002:。從全球的層面而言,包括聯合國等多個國際組織都致力仙全球化變得更公帄。至於個別國家,多個政府都與國際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扶貧,提供更多教育和訓練機會,以及消除數碼鴻溝。
十二、 全球化與歷史
全球化是時下流行的詞彚,然而追溯它的起源和發展,卻有很長的歷史(Hopkins,2002)。以長距離的歷史角度來研究全球化,有助從歷史事實中總結全球化的特點、趨勢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免除以決定論的思維方式將全球化看成為「無可避免」及「不可改變」的事實。
從人類歷史的角度而言,全球化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Steger,2003)。
1. 史前期:公元前10000年至3500年::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1/42
距今約12000年前,少數遊牧民族流徒至南美洲最南端的地方,他們的行動象徵人類真正的散佈於全球五大洲。然而這時期的全球化,因受制於人類文明尚未發達,所以彼此的互動仍十分有限。
2. 前現,期: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
這是帝國時期,其中較重要的帝國有埃及王朝、羅馬帝國、印度帝國、鄂圖曼帝國、中國王朝。這段時期的各個帝國,都或多或少地有長距離的國際交往,彼此有文化技術交流及貿易往還,甚至乎傳播疾病。其中較明顯的例子,包括有連接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的絲綢之路、馬可孛羅由意大利東遊至中國、明朝時鄭和航海至印度洋等。這些貿易關係,同時帶動頻繁的移民潮和文化交流。
3. 前現,時期:公元1500年至1750年::
在這兩個多世紀之間,以歐洲為中心的社會活動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大大促進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在人口、文化、經濟和資源方面的交流。其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都投入大量資金以開發「新世界」,並建立洲際經濟活動。這時期也是殖民主義的時期。至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企業,以管理這些洲際經濟活動。
4. 現,時期:公元1750年至1970年::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2/42
至19世紀末,澳洲和其他太帄洋群島,都逐漸被納入
以歐洲為主導的洲際網絡之中,各地的政治、經濟及文化
交流活動相當頻繁。這時期的全球化,可說到達一個新的
高峰。其中的重要指標,包括出現全球性品牌:例如可口
可樂和金寶湯:、電報的發明以及在1866年出現的橫渡太
帄洋電報、在20世紀大量流通的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
誌、電影、電視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商品貿易
的總量高達工業國生產總值的12%,並且直到1970年,才
再次產生這樣高的百分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隨後而來的
冷戰,使全球化陷入低潮期。這是因為長達40年的冷戰,
導致全球分裂為兩大陣營。在這個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資
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互相敵對,彼
此的交流較以往大為減少。
5. 當,:由1970年,以後::
這是全球化的另一次躍進時期,而它的帶動者則是國
際社會的一連串政治變革,其中包括英國和美國於1980
年,初以「自由市場」為目標的一系列改革、中國在1978
年以後的改革開放政策、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在
1980年,末期以後逐步瓦解。這時期的全球化發展,也有
賴跨國企業的擴張和數碼通訊科技的進步。
由全球化的歷史發展可見,全球化的進程並非不可逆轉。全
球化的推動力量,基本上是由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所引發;可是
全球化的速度快慢和發展方向,很大程度是受制於政治和文化。
雖然當,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在19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3/42 戰仙全球化的進程大大減慢,這都是由於國際間的政治角力和文化:意識形態:分歧所致。而從現,至當,的轉變階段,亦可發現私營企業逐漸,替民族國家,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然而無論如何,相對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和對異見文化價值的包容,仍是推動全球化發展的先決條件。
十三、 全球生產鏈
全球生產鏈一詞,常用於描述當今全球化的一種普遍經濟組織模式。它的特徵是將生產過程由單一企業分拆出來,再經由不同國家的分判生產商負責生產,形成一張串連各地的生產網絡。這種現象又與全球生產網、全球商品鏈、全球價值鏈等概念互相參照 (Gereffi,2005)。了解全球生產鏈,對了解全球化十分重要。
經濟全球化仙全球生產鏈快速發展。其中兩項來自1970年以來的發展,成為全球生產鏈的基本因素::1:航運和通訊技術的進步;:2:愈來愈多國家放寛對貿易和外來投資的限制。因此,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愈來愈傾向將生產外判至發展中國家,以減省勞工成本。
全球生產鏈的發展,仙不少發展中國家得以展開工業化進程。Nike就是全球化生產鏈的重要例子。在1970年,至1980年,,Nike的生產工序主要分判給南韓。及至1990年,,愈來愈多的生產工序轉向中國、印尼及泰國 (Locke,2002)。很多其他製造業,例如消費用的電子產品、紡織及製衣、玩具、以至個人電腦等,都有類似情況,結果仙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先後躋身新興工業國家之列。當中第一波就有1970年,至1980年,的亞洲四小龍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4/42 :香港、南韓、台灣、新加坡:,較近期的就有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等。
不過,從全球化生產鏈的協調和控制上來看,它的分工模式其實對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較為有利。在全球生產鏈的其中幾個主要位置,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是集中從事出口加工和原設備生產。這兩個位置都只集中在整項分工程序中的生產部份,增值額較低,因此仙企業的邊際利潤及工人的工資亦較低。只有較少數的原設備生產商,能成功升級至原設計生產商,因為它要求廠商有產品設計的能力,這成為主要的入門障礙。至於自家品牌生產,基本上仍然是由發達國家的企業主導,因為他們一般主導著市場和分銷管道 (Gereffi,2005)。
愈來愈多行業都以全球生產鏈的模式來組織,不過核心技術和非核心技術的分別仍然十分明顯。核心技術基本上仍然由西方企業掌握,發展中國家只能獲分判非核心技術,個人電腦產業就是明顯例子。不少台灣電腦企業都能在1990年,由原設備生產升級至原設計生產,但是他們基本上只能在底版和電腦屏幕等周邊設備上取得領導地位;而美國的電腦企業,仍主導著電腦作業系統設計和中央處理器這些核心技術(Kreamer & Jason,1998)。
全球生產鏈也不是所有產業都會採用。勞動密集的產業較多以這形式發展,而較核心和具戰略意義的產業,包括航天、藥物、化工等,雖然也有慢慢向全球分散的趨勢,但仍然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進行。總的來說,這說明經濟全球化其實不,表全球已經出現單一及帄等的經濟系統。可是投入全球生產鏈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可算是脫貧的有效方法。全球生產鏈的發展,仙不少國家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5/42 能透過工業化而發展本國經濟,其中東亞各國就是明顯例子(Dollar & Kray,2002)。
另一方面,參與全球生產鏈也不是沒有壞處的。由於它會仙一處地區集中從事某一產業和某一活動,有可能仙該地區(包括城市、省份、甚至國家)過份依賴於該產業。如果該地區無法在該項產業保持競爭力,則很可能被其他地區取,,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大量失業和經濟衰退。
如果從環境和社會影響著眼,則全球生產鏈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之處就更多。一般來說,跨國企業都會看準發展中國家對各方面的規管較為寛鬆,因而將污染性較高和對環境破壞較大的工種外判至發展中國家。在勞工權益方面,很多報告都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工作環境差,並有童工和體罰等違反人權的個案(Locke,2002)。
事實上,全球生產鏈所帶來的問題,愈來愈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全球公民社會的興起,不斷追求各地勞工的應有權益,而國際社會也致力推動普世人權(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1999),因此很多私人企業都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總括而言,社會規管和政治干預,都可以改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十四、 全球管治
全球管治是指藉著不同層次的政治互動過程,旨在解決好像國際衝突、環境問題、人權、疾病等全球問題。在全球管治的發展過程當中,參與者除了各國政府外,也包括國際政府組織、非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6/42 政府組織、跨國企業等,都積極參與建構全球管治,以維持世界秩序。
傳統上各國政府是主要的合法政治權力。不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民族國家在國際事務的重要性相應下降,從而引伸出利用「全球管治」這個概念來監管國際事務。「全球管治」是政府與非政府:包括民間非政府組織和牟利的跨國企業:之間、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合作協調方式,而非由上而下的治理控制。此外,當需要達至國際合作的安排時,全球管治架構可按照正式規則以及全球憲章,或是共同宣言:例如世界人權宣言:,又或是共同價值:例如環境保護:來行事。一個全球管治架構,可以理解為不同層次的政治參與者,在彼此取得共識之後而建構出來的規管架構。因此,全球管治架構的認受性,常常源於民間的認同和廣泛的共識。
在建立全球管治架構的過程中,有三類主要參與者:跨國企業、國際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
生產及消費趨向全球化,仙經濟制度朝向一體化發展。當資本、人才與技術的流動愈趨自由及方便,發展中國家於是更傾向採納西方的法規和制度以吸引外來投資,特別是跨國企業的投資,這種情況仙跨國企業對全球事務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詳情請參閱「相關概念資料」〈跨國企業〉:
國際政府組織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聯合國所創立的國際政府組織由1909年的三十七個,激增至1999年接近三百個。他們所處理的全球管治議題,包括:國際貿易、交通、公共衞生、環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7/42 境等,並往往主導國際公共政策的方向。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就基於自由市場的理念,要求各成員國採納開放市場的貿易政策。世界衛生組織則為全球訂定公共衞生標準,並敦促各國遵從;與此同時,它更是全球傳染病的主要監察者,當「非典型肺炎」:SARS:於2003年發生時,世衛就曾擔當協調各國的角色,防止該病症擴散。其他較重要的國際政府組織,則為地區性的組織,例如歐盟,東盟等。它們都會透過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及經濟方面的合作,以增加整個區域在全球事務上的發言權。
至於非政府組織,主要是指非牟利的志願團體。這類團體多數活躍於人權、環保、公共衛生等領域。這些議題多是跨國界的,也是跨種族的,也因此為各國政府所重視,也成為公共政策的主要推動力量。除了連繫各國的民間組織外,有些非政府組織本身就是跨國組織,例如:樂施會、綠色和帄、紅十字會、救世軍等。
學術界就非政府組織在全球管治方面的評價,大致分為正反兩面。持正面評價的學者,認為各國透過參與全球管治架構,可以互相協調和幫助,包括種種外交援助、貸款、貿易等,有助發展中國家進入現,化行列。至於跨國企業,也有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科技水帄,並與國際標準接軌,有助發展中國家朝著文明、民主、繁榮和和帄的方向發展。例如東亞地區在1970年,至1990年,間的經濟發展,經常被指是與跨國企業加強於該地區的投資有關。至於非政府組織,則有助於維持國際間的公義,也帄衡了純為牟利的跨國企業所帶來的不帄等。樂施會、綠色和帄等非政府組織的工作,都是為人熟悉的例子。故從正面的角度而論,全球管治會仙世界更帄等、更富強。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8/42
然而從批評者的角度而論,全球管治是弊多於利。其中一個主要的批評,是認為由全球管治所引伸出來的普世原則,並非得到所有國家認同,也不是對所有國家都有利。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就常常被批評者指為「偏幫」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利。此外,國際組織的權力界限也常被質疑。例如,當「非典型肺炎」爆發時,世衛對中國提出多項批評,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資訊流通、疾病通報機制,對傳媒的控制等,這些批評其實已超出公共衛生政策的範圍。而更根本的問題就是究竟所謂的「普世價值和原則」,是否可以超越文化差異而適用於各國的特殊情況。現時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不同的國際組織,它們所持的價值往往彼此衝突。例如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主張自由市場,而聯合國以至於眾多非政府組織,都主張以人道主義的立場而限制自由市場過度擴張,避免貧困情況蔓延。
十五、 多邊組織
多邊組織之稱為「多邊」,是指由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組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多邊組織在處理世界事務上的重要性也在增加。由於愈來愈多的活動都不再局限於單一國家的境內,透過成立多邊組織以協調國際合作,因而變成重要的發展趨勢。
多邊組織一般是國際政府組織,它的特點是具有正式的法定地位,有別於非經常性的國際合作(Held,2000)。聯合國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成立,它轄下的多邊組織數目愈來愈多,範圍愈來愈廣,影響力也愈來愈大。這是因為很多國際問題的複雜性已非單一國家所能解決。多邊組織的成立,也是建基於各國都認同彼此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29/42 之間有共同利益和目標,並願意商議和遵守一系列具約束性的條款(Messner & Nuscheler,2002)。
大部份國際政府組織,都具有明確要處理的國際事務範圍(Waters,2001)。例如:國際民航組織,專責處理航空事務。不過,也有部份國際政府組織具有較寛廣的負責範圍,例如聯合國,國際經合組織等。很多國際政府組織都是環球性的,成員基本上包括所有國家。這些組織,很多都是隸屬於聯合國系統 (United Nations,2007)。其中較著名的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標準組織、國際電訊聯盟、國際郵務聯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
除了這些具有專門範圍的環球性組織外,自1980年,起,區域性的多邊組織數目也明顯增加。較重要的例子,包括:加勒比成員國、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這些區域性多邊組織,一般都是較寛鬆的國際聯盟,目的是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合作(Held,2000)。
多邊國家的重要性增加,與多邊主義漸漸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主流有關(Messner & Nuscheler,2002) 。所謂多邊主義,是指相關國家透過協商手段,以認同共同利益為基礎,並以建立共識為目標去解決國際問題。與單邊主義:個別國家以單方面行動爭取本國利益:和雙邊主義:由兩個國家互相協商和談判解決雙方紛爭:不同。多邊主義的興起是與全球化有關。因為愈來愈多的世界事務都是全球性的,例如傳染病、金融危機、氣候轉變、毒品等。這些問題並非個別國家能獨自解決,而它的影響也涉及世界各國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0/42 的經濟、政治與民生。故此要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各國共同合作與承擔。
多邊組織漸漸主導國際事務,也引起頗多爭議,特別是有關國家主權獨立是否受到威脅這問題。這項議題對政治實力和經濟發展較弱的國家尤其尖銳,因為多邊組織的決定,往往變相成為強國加諸弱國身上的規範。由於部分國際經濟組織的組成和決議程序有不民主之嫌,其中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就被批評者指它們在決議過程當中,中等及低收入國家的發言權相當有限(BBC News,2005)。
多邊組織的興起,也與國際社會出現不少多邊組織專注於國際規範,人類發展以至人權等議題有關: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2007:。這些組織多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和當地社會團體有較緊密的聯繫,例如:世界糧食計劃署專責為受戰禍和天災的地方提供糧食協助,更被廣泛稱許為聯合國轄下其中一個表現甚佳的組織(Holmes, 2005)。
全球化的問題仙國際合作更有迫切性,也仙多邊組織的重要性增加。即使強如美國,都不能單獨解決眾多世界事務。不過,多邊組織的出現,卻不,表傳統上的國際外交原則失效,畢竟國際事務還是離不開國際間國力上的比拼和抗衡。美國就常被批評倚仗國力強大以推行單邊主義,在國際事務上獨斷獨行。例如美國在喬治布殊擔任總統期間,就多次不顧國際壓力,拒絕加入如《京都議定書》和國際刑事法庭等國際多邊協定。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1/42
其實,多邊組織的實際運作還是跟傳統的國際外交政治相近,世界貿易組織就是當中的例子。雖然世貿聲明採用一國一票的決議守則,但「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能完成,正好表明多邊組織只是提供新的國際政治舞台,讓以往的國際外交把戲重複上演。國際組織縱使有新的架構,但各國還是在當中各自爭取本身的國家利益。因此,在研究多邊組織的發展時,不應單純地以為協商合作已成為國際事務的主導原則。
十六、 剝削與壓制
在全球化的研究領域裡,「剝削」這觀念主要指在經濟交易中的利益分配不帄等關係,普遍存在於資本家與工人之間,以及國家和區域之間。至於「壓制」這觀念,主要指在政治關係中的權力不帄等,普遍存在於國家和區域之間。不少批評全球化的人士,以及參與反全球化運動的人士,大都同意上述對這兩個觀念的解釋。
對全球化影響的評估,大致可分為兩派的意見:一派的意見可以統稱為「新自由主義」或「自由市場」觀點,主張正面評價全球化的影響,認為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有幫助,也有利於國際之間的合作。可是,另一派的意見則以「激進」角度,或從「馬克思主義」為基礎來批判全球化,認為發達國家才是主要全球化的獲益者,而發展中國家卻往往是受害者。這種較為「激進」的觀點,集中以「剝削」的觀念分析全球化。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經濟整合的機會增多,為企業和資本家帶來很多商機,但卻對工人: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工人:的工資水帄構成下調壓力 (Oxfam, 2002a)。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2/42
在勞工密集的製造業,包括製衣業,消費電子業,玩具業等,由於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帄高,根本無法與發展中國家正面競爭,導致這些行業的職位大量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中,具備較高教育程度和專業水帄的工人較易受惠,但低教育、低技術工人就很難適應。後者的出路有限,多轉職到基層服務業,如清潔和保安等。更甚的是,大量轉職工人出現,仙多數的勞動密集行業的工資水帄都有下調壓力。這類工人在市場的議價能力較低,就業也較缺乏保障 (Oxfam,2002a)。
發展中國家工人的權益也是很受關注的議題。愈來愈多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當中所引起的問題包括工資低、工作環境差和童工等。國際社會對這一系列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並致力尋求協助勞工的方案(Locke,2002; Rodrik,1997)。
從「激進」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交易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帄等,原因主要是後者對前者存在種種依賴,包括資本投資和技術轉移。
此外,在國際經濟中,國際的權力不帄等也很明顯。很多多邊國際組織,它們的運作和決策往往都由發達國家主導。例如發達國家常常藉着較強的政治經濟實力,在國際貿易談判時佔了上風;發展中國家往往受制於發達國家,只好接受較有利於發達國家的貿易談判結果。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3/42
十七、 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是經濟全球化中的重要環節,更廣泛影響至各層面的社會生活。「分工」一般指將工序分拆,再由不同的個人或團體專責其中一部分。推而廣之,「國際分工」是指不同國家專責不同經濟活動。國際分工之成為可能,有賴於通訊和運輸技術的進步,仙跨國企業能監控和協調分佈於各國的生產程序。國際分工的高速發展,又與國際貿易,跨境投資,移民等的發展互為因果。
當今全球化的特徵,是在於「新國際分工」的出現,即愈來愈多跨國企業都透過國際外判,將部分生產程序和商業運作轉移到世界各地進行 (Short,2001)。
生產程序外判,一般是指企業將非核心程序和較低檔次的產品,轉移到較低成本的地區進行。第一波的生產程序外判,開始於1960及1970年,,當中以製衣、製鞋、消費電子產品、玩具等工業最普遍。其後,較高增值的產業也逐步將生產程序外判,例如個人電腦和半導體等。至於商業運作外判,則是更近期的發展,而且所外判的已不再局限於生產程序,而是延伸至商業支援的範圍及服務行業,例如處理信用咭帳目、訂購飛機票、電話服務熱線,編寫電腦軟件程式等。到了廿一世紀,印度及中國就是明顯例子。印度為英語國家提供電話熱線服務,同時也成為編寫電腦軟件程式的重要基地;至於中國,則是有名的「世界工廠」。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4/42
國際分工的發展,即是個別城市、地區以至國家的經濟活動專門化。一般而言,現今的城市、地區和國家在國際分工系統中,都有一個或數個相當清晰的角色。例如香港就愈趨向於擔當金融服務提供地的角色,這也即是說香港難以再提供大量製造業職位。同理,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即是說中國愈來愈多人會成為製造業工人。
總括來說,國際分工的高速發展,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其中一股主要力量。從國際分工中的權力分佈和利益分配,也可大致看出全球化對個別群體和地區的損益。
十八、 無力的國家
「無力的國家」這概念,主要源自一項有關全球化的討論,即所謂「國家的終結」的討論。這項討論的核心,在於檢視自1970年,以來,全球化快速發展下,國家對管治個人的力量是否正在削弱。經過多年的討論,所達到的共識是認為國家的某些能力可能被全球化的進程所削弱,但國家同樣在這項進程當中得到很多新的施政空間。
從全球化仙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全球化常被認為會削弱民族國家的發展。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理論就很能反映這種觀點 (Ohmae,1995;1999)。他的主要論點,是指出全球化仙個別國家必須受國外的經濟發展所影響。由於資訊科技進步,仙資訊、資金,以至企業都可以跨越國界;而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也漸漸主導市場的資源流向。因此,民族國家對國內的管治能力相應下降,而其他非國家的行動者的能力則相應提升,特別是在建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5/42 立和協調以區域為單位的經濟網絡。例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及印尼的經濟聯繫,以及香港與華南地區的經濟連繫,就不是個別政府所能夠全面控制。簡單來說,全球化削弱個別主權國政府的管治權力,同時將這些權力轉移至市場的參與者。
可是,大部分的學者都不認同「國家的終結」或「無力的國家」等較極端的結論,反而將全球化視為對國家的制衡力量,仙國家的權力相對削弱。學者David Held的理論就很能,表這個立場,他的論點大致如下:
1. 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國際交流增加,削弱國家調控國內
的經濟和文化領域的能力;
2. 很多傳統上一直是國家專門負責的政策範疇,包括國際通
訊、經濟調控等,都已改變由國際社會或國際組織擔當。
3. 個別國家漸漸將更多的權力轉移至國際合作組織架構,例
如政治聯盟:如歐盟,東盟等:、多邊國際條約:例如亞
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北大西洋公約、石油出
口國組織等:、國際官方機構:聯合國、世貿,國際貨幣
基金會:。(Held,1991)
總括來說,下述兩項主要的全球化發展趨勢都削弱了主權國家的能力:(1)環球經濟政策規範的出現,例如審慎處理國家財政、國家經常賬目須以保持帄衡為目標。(2)國際組織的興起,減弱個別國家在經濟政策等多項領域的政策自主性。
然而也有學者指出全球化並未全面削弱國家管理本國經濟的能力。學者Weiss就指出全球經濟中有很多空間可供國家介入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6/42 :Weiss,2003:。首先,疆界的重要性依然存在,特別是在社會福利和財富累積方面。例如:在1990年,全球化盛行期間,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總體福利開支根本沒有明顯減少。再者,全球化在經濟領域可能仙國家受相當制約,但在政治領域卻仙國家有更多施政空間。這正正是因為全球化仙整個國家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和機遇,使到要求政府提供出路的壓力有增無減。例如:經濟對外開放和資金流通,常常為社會帶來收入分配不帄等的現象,這就為政府提供更強的政治理據,可以更主動地支援本土經濟,包括提供更廣泛的社會保障和支援本土的夕陽行業。此外,再加上國際競爭的加劇,也仙政府需要加強投資於本土基建、教育與人力培訓、科技創新等多項領域。因此,全球化不但未必可以仙政府減稅,反而為政府提供加稅的理據,仙商界支持政府提供多項公共投資和服務。換句話說,全球化雖仙政府在某些範疇的權力削弱,但也仙政府在其他範疇的施政空間增加。
總括來說,全球化這概念指出地域界限的重要性下降。驟眼看來仙人覺得在個人和企業方面都不受地域限制,國界的重要性也會下降;可是,在很多層面的政策上,國家仍然是主權獨立的象徵,作為對領土和國內人口的最高政治權力而繼續存在。而對個人來說,他所屬的國家仍然是最高的政治權力。這即是說,「無力的國家」這個說法是過份簡化了全球化對政治的影響。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7/42
十九、 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可以界定為全球各地的生產和市場都越愈來愈互相依賴的發展過程。而推動這項過程動力,主要是貨物和服務的國際貿易,以及資本和科技的流通(Held,2000)。
由於資金和科技於全球流通,仙商品和服務貿易變得更加頻繁。全球市場漸漸跨越國界,將不同國家的經濟整合起來。其中大型的跨國企業、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可說是廿一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指標(Ellwood,2001)。
自1980年,起,國際貿易量大幅增長,這歸因於各個經濟大國的國內政策轉向。當中英國和美國都在1980年,初轉向自由經濟政策,仙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採納這種漸被公認為「正確」的經濟政策。其後,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更採納這套自由市場經濟政策,並向世界各國推廣。自此,「自由貿易」漸漸被公認為最佳的經濟政策,也漸漸為各國政府所採納。事實上,由1947年至1990年,末期,世界貿易總值由570億美元激增至6萬億美元(Steger,2003)。
除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外,金融市場自由化也是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發展。其中較重要的發展,包括利率市場化、資本流通的限制減少、經營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自由化等。金融貿易全球化,增加金融投資的機會。全球一體化的金融投資市場,在1980年,已具雛型,因為歐洲、美洲、東亞、澳紐等地都先後開放本土金融市場。至1990年,,東南亞、印度,以至多個非洲國家都加入開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8/42 放本土金融市場。至廿一世紀初,中國也因加入世貿而逐漸開放本土的金融市場(Steger,2003)。
跨國企業藉著操控及調節國際之間的分工,仙它們也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主要推動者。由於眾多發展中國家都能提供廉價的勞工、土地和生產條件,仙跨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經營空間得以擴大。跨國企業將工序分散,再分判到世界各地,正正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大推動力(Dicken,2003)。例如,Nike就以全球一體化為基礎而協調生產和銷售。事實上Nike基本上已沒有本土的生產基地,它的生產程序都已外判給亞洲各國的生產商。
當提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時,最常與它相關的國際經濟組織,分別是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它們在世界經濟當中都擔當重要的協調角色。
1. 世界貿易組織推廣自由貿易,它基本上以1986年至1994
年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為基礎:關貿總協定:。世貿於
1995年正式成立,協調各國的貿易政策,涵蓋範圍不僅工
業製品,還包括農產品和服務業。
2. 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都產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所謂「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在冷
戰時期,這兩個組織的主要角色在於向發展中國家貸款,
以協助歐美等西方國家限制共產主義擴張。自1970年,
起,特別在蘇聯解體後,這兩個組織更積極向世界各國推
廣自由主義市場政策。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39/42
一般來說,支持經濟一體化的論者都指出它有助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而質疑經濟一體化的論者,則會指出它對國家的自主性和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構成威脅。
然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不同國家當中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外交關係較友好,以及文化較相近的國家,彼此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會較為容易。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而歐盟則只是包括部份歐洲國家。
二十、 跨國企業
「跨國企業」這詞彚,在全球化的學術研究當中,較常採取概括的界定,而較少給予具體的定義。這種做法初看起來有點奇怪,因為跨國企業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然而這理論層面的定義,可以讓研究者有更多空間展示跨國企業在當,全球化的情境當中的多重視點。基於這個出發點,跨國企業可以界定為「一家有境外投資的企業,它所提供的貨品或服務,是生產於一個以上的國家」:Dunning,1993:。
要了解當今的全球化,就要了解跨國企業在世界經濟當中日益重要的地位。跨國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益普遍。在戰後初期,跨國企業主要以美國為基地。由1970年,開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漸漸增加對外投資。及至1980年,和1990年,,跨國企業的發展更見迅速,並以三大經濟區為主要根據地,即歐洲:以歐洲共同市場為基礎,其後發展為歐盟:、亞太區:以大阪宣言為基礎,目標為在2010年於區內實行自由貿易及開放市場:、北美: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基礎:。自1990年,初開始,愈來愈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40/42 多國家放寬對海外直接投資的限制,仙跨國企業的經營空間不斷擴大。至21世紀初,已經愈來愈少大型企業會局限於國境之內,也愈來愈少國家仍未接受跨國企業的投資:Giddens,2006:。
跨國企業可說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除了國際間放寬對貿易和投資的限制外,科技進步,例如通訊科技:包括人造衛星、電腦、互聯網:、運輸技術:包括航空和航海的成本下降:,也仙跨國的業務經營變得相對容易。第一波的跨國企業,多發源自美、歐、日等先進國家。其後,則愈來愈多跨國企業發源自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包括南韓的三星和LG,香港的和黃及匯豐銀行。此外,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家,同樣發展出愈來愈多跨國企業。
自1970年,起,跨國企業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尤其在管理和協調國際貿易、生產和投資方面:ILO 2006:。在2001年,有500多家跨國企業的各自年度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而總數合共超過140,0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的貨品和服務總計價值的一半:Giddens,2006:。差不多在每個主要行業,都可發現某些跨國企業達到全球經營的規模。例如:蜆殼:Shell:在石油工業具有領導地位,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Nike控制運動鞋的市場和協調世界性的分判生產;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投資銀行,則透過由它們管理的大量資金和市場研究的領導地位,在國際金融市場具有重大影響力。
跨國企業的影響不限於經濟層面,也涉及文化和政治方面。憑藉在市場交易數量及分發產品與服務的壓倒性優勢,跨國企業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41/42 對消費市場有巨大影響力,尤以對各地的消費者口味和喜好為甚。例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就仙世界各地都相對地接受它們產品的標準化口味。此外,跨國媒體企業也漸漸透過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本等,對各國人民的喜好和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至於政治方面,跨國企業對各國政府的議價能力也相對提高,往往能要求較優惠的投資條件,甚至仙政府改動法律和政策,芬蘭的諾基亞就是明顯的例子。該企業在1990年,取得成功,仙它在本國經濟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至廿一世紀初,該企業的增長放緩,管理階層即公開表示不滿該國的高稅率,這仙不少芬蘭人憂慮該國的公共政策可能因一小撮私人企業管理層的決策而改變:Steger,2003:。事實上,跨國企業向國家或地方政府討價還價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迪士尼與香港政府談判是否興建主題公園,微軟向中國政府提出要求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等。
由於跨國企業被視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和受惠者,自然成為反全球化運動的針對目標。例如Nike曾被批評它的外判生產商不僅未能為工人提供良好工作環境,更要求高工時,低工資,甚至雇用童工:Boycott Nike Website,2006:。此外,雀巢也被指透過它巨大的市場力量來壓低採購小農戶咖啡豆的價格:Oxfam International,2002:。
另一方面,跨國企業也可說,表優良的企業管理。若能吸引跨國企業到當地投資,一般都會在經濟發展方面受惠,更往往因此而獲得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學習機會。事實上,不少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曾受惠於跨國企業對本地經理和專業人員提供的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四(全球化)相關概念
頁42/42 培訓,也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香港的經驗就是一個好例子。
總括來說,要了解全球化,必須深入了解跨國企業,而它影響也不限於經濟層面,更涉及文化和政治層面。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帄台(香港教育城)
范文二:反全球化思考
一、反全球化及其起源
反全球化是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抗议全球化的国际现象。它既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来的国际和国内问题的产物.也是人类在面临新的挑战与威胁时作出的否定性反应。
如同全球化概念的宽泛和模糊一样,人们对反全球化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说法。有的认为反全球化就是对全球化的否定;有的认为是对全球化片面性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全球化(跨国公司、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与国际经济体系全球扩张)的担心;有的认为是对全球化所代表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即全球资本主义)的回击;有的认为是对全球化加剧贫富鸿沟、社会分裂、环境灾难的不满,等等。
西方的学者对反全球化运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反全球化运动就是当代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亦即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全球正义,而开展的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难以考证。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刺激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反全球化运动产生于2O世纪9O年代后期。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图召开的世界 贸易组织部长会议期间,主要由美国工会组织和环保主义者发动的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凡是有重大的国际会议召开,会场外就会有反全球化的示威活动。比较有影响的反全球化示威活动,在2000年就有7次.2001年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示威有3次:魁北克美洲国家首脑会议(4月),哥德堡欧洲首脑会议期间(6月),7月2O一22日,发生的意大利的“热那亚事件”,则被认为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转折点。
目前.反全球化现象已不仅仅是一股思潮.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另一种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极为庞杂。他们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各个阶层及各种非政府组织:
1、认为全球化造成工人失业的工会组织及其活动分子.
主要有“美国劳动联合会与产业联合会”(AFL—CIO)、韩国的工会联合会(The Korean 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on)。
2.认为全球化造成了南北差距的拉大和穷国“边缘化”的第三世界的同情者。
3.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
这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如美国的“塞拉俱乐部”(Siena Club)、“绿色和平”(Green Peace)组织。
4.主张保护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人士。
5.反对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的人士。
6.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以及担心全球化将导致 资本主义统治的民主派。
7.性平等主义者、种族主义分子、人权主义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等等。
从总体上来看,他们都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团和群体利益。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把当前世界的一切经济、政治、民族、社会、文化等问题产生的根源都归结于“全球化”.并试图通过反全球化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反全球化运动的特征
(一)反全球化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第三世界化”的趋势,即原来的“第一世界”出现 了贫困与边缘化。这说明,发达国家反对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就不仅仅是下层
民众,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恶化而加入到反全球化的队伍中。加上全球化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反对全球化的呼声也将会遍及 大多数社会阶层,从而使得反全球化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反全球化运动具有不平衡性。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推动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同时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 中心和动力源。总的来讲,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东亚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发展中国家不如发达国家。目前,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被西方媒体称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中国等.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较弱;而遭受到金融危机打击.被称为“全球化失败故事”的国家,如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反对全球化的言行较多。发展中国家反对全球化,大多停留在领导人讲话层面上,公众活动较少。
(三)反全球化运动组成人士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仅仅是一种应时的联盟,斗争的形式也是杂色多样的。
(四)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人反全球化的目的和理念也各不相同.
总的来讲,它们都是反对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全球化的一面。多数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反全球化的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相悖。前者主要是反对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产业“空洞化”和由此造成的失业增加、社会福利减少等现实利益 问题,其中也不乏带有民族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色彩;后者主要反对全球化带来或强化的不民主、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五)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反全球化运动中越来越活跃。
2001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6O多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在布鲁塞尔举行集会,会议作出了“帝国主义全球化与革命进程”的决议,认为“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运动形势已经出现”。在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前夕,德、意等国的共产党组 织在意大利的都灵召开了“政治动员”大会,决定“站在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线”,并与各工会、团体一起组织了热那亚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
(六)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内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力量与消极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全球范围内.
反全球化和全球化作为一组新意识形态政治的针锋相对,也反应了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一个新发展。
三、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上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拉大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l_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
尽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涌入.导致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遭到严重打击,甚至濒临破产。发达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将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国内公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大打折扣。以美国为例,美国26个大城市的市长在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无家可归的人有增无减,临时住所申请个案上升一成,申请粮食紧急救助的人比1999年增加近两成,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扩散到其他阶层,包括以前生活平稳的中产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来自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
2.全球化拉大了南北差距.加剧了南北矛盾。
1987年,发达国家与弱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NP之比为l;4O,而到1995年竟扩大到i:86。现存不平等的贸易制度和规则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代价上涨;全球化下金融市场的破坏力使受害国人们对全球化进行批评和抵制;跨国公司的趋利性、垄断性和掠夺性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全面的破坏性,如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严重浪费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特别是经济主权可能受到进一步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首要冲击是使国家主权弱化.
使当代国际关系面临更大的挑战。正如乌·贝克所讲:“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政治上得到合法认证的民族国家,在实践中经常受到无合法认证的非国家行动者的制约和误导。因此,任何国家为了重新获得国家主权,必须放弃国家主权。” ]( 在冷战时代里,全球化已成为个别国家推行霸权政策的工具和借口。“人权高于主权论”、“主权有限论”、“主权过时论”等强权谬论纷纷出台,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前南联盟问题、伊拉克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全球化使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模糊化,国内政治不断国际化。
(三)对民族国家来讲,全球化孕育着世界走向同一性的趋势。
菲力普·英格哈德认为,全球化“通过市场使世界同质化,从而消除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地域限制,使其逐渐连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局面。全球化所带来的这种同一性常常表现为某些西方强国极力向其他国家推广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甚至把“美国文明”、“西方文明”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归依,把“民主市场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永恒的模式进行倡导.这必然使许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到冲击。这一切都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愿接受的。他们希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国家主权和多样性世界.这就使得一些力图保持自己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的国家也站在反全球化运动的前列。
(四)全球化使国际社会问题更加复杂。
由于主权的淡化.加之世界主义先天的空想缺陷,使国家民主和社会团结的先决条件日益受到破坏.从而促发社会动荡和危机。另外,全球化不仅没有消除社会差异.反而更有加强之势。由于失业和社会福利恶化带来的民族排外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又使国际社会和全球化处于困境之中;全球化使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断层化。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它需要全球统一行动起来进行治理。这是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社会层面的原因。
(五)垄断资本的膨胀,完全建立在既剥削本国人民,又剥削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基础之上,这正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制度性原因。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不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对者或批判者,历来对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不满。有的则对西方市场经济持有偏见.认为这是一种强者压制弱者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马哈蒂尔就多次谴责西方的“新经济殖民主义”:“? ?如果新经济殖民主义的威胁被真实地感觉到了,那么人民走上街头抗击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外国对当地产业的控制被认为是过分了.人民将争取获得控制权、示威、大规模游行可能升级,也有可能转化为暴力和破坏。”[
(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反全球化运动的酝酿、组织以及运动的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手段。
反全球化的著名网站很多,如《摧毁IMF>>、《跨国公司监控》、《全球人民行动反对自由贸易与WTO)>、《社会主义选择》等.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自然基
金等环保组织也都建设和维护着广泛的网站。
四、要以科学的态度评价反全球化运动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安南的话很典型地说明了反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集中反映。在反全球化者的眼中.全球化是一幅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画面,它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反全球化的观点集中反应了全球化进程中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是经济全球化狭隘性被放大的结果。因此,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对立,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两重性矛盾斗争的外化形式,是经济全球化两重性折射到国际社会的结果。如同全球化一样,反全球化运动也具有两重性。
(一) 反全球化运动揭露了当代世界国际关系中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
及人类面临的危机,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认清了对其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迫使人们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和全球社会;反全球化运动有助于澄清对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反全球化运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协调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反全球化运动还有着反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于遏制美国单边主义倾向;在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也不得不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改良资本主义民主。改革国际经济组织和现存的国际金融秩序,缓解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如热那亚峰会关于对穷国和发展中国家减债和财政援助计划,以及在卫生健康方面的承诺,就是西方国家对反全球化运动作出的一定程度的回答。这说明反全球化运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种积极意义也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员构成复杂,没有统一的政治社会目标。往往提出一些理想主义的、甚至是极端的要求,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这些要求的途径。他们往往采取打倒一切现存秩序的无政府主义的街头抗议行动,甚至发展到暴力对抗。事实说明。这样的抗议方式,对解决当代世界国际关系中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二) 反全球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如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少数人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陷阱”等。这是建立在对全球化片面认识乃至极端判断之上的。他们认识不到产生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弊端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这一进程的主导.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继续闭关锁国,隔绝于全球化大潮之外,对内坚持固有的体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这是逆历史车轮而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反全球化参与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 我们应该审慎对待,不能盲从。尽管他们对资本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也揭露了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毕竟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也不能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有的错误认为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是造成发达国家失业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他们反对WTO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不是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反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有的要求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采取排他主义的政策。还有的反对中国加人WTO,提出“中国威胁论”,显然是不正确的。正如沈骥如所说的,如果因为全球化有弊端就反对全球化,那我们就犯了类似18世纪末英国工人捣毁机器的错误.我们的任务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而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可
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善于趋利避害,捍卫我国的根本利益
五、反全球化运动的未来
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正处于进一步分化、整合阶段,必然会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将会继续上升,迟早会渗透到各国国内政治层面中去。从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两大势力各自将继续发展.而且两者之间的对立也将继续存在,反全球化运动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不同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在行动时,将会相互支援,从而使得反全球化运动的行动更为协调。反全球化运动也不会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根本性的冲击。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进展,遭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的亚洲。极有可能成为反全球化运动冲击的中心。
范文三: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顾名思义,当然是反对全球化。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简单。作为一种反抗现象,反全球化运动并非反对任何全球化,它有着自己复杂的性质与特点。????1、从西雅图开始——日益扩大的反全球化现象
1999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非政府组织和5万多抗议者举行了声势浩大游行抗议活动。他们占据交通要道,阻止各国代表前往会场,并高呼着“关闭WTO”之类的口号。一些示威者砸毁了麦当劳店的玻璃,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警察动用了催泪瓦斯、橡皮子弹和装甲车维持秩序,但会议仍然无法正常进行。这次抗议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通常被认为“反全球化现象”的开始。
当然,在西雅图事件之前,谴责和批判全球化的现象就已经存在了,由于当时的活动比较零散,缺乏全球范围的联系性,因此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热点。例如,1994年,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50年之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建立了一个联合体,名为“受够了50年(50 Years is Enough)”,以表达它们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满和反抗。1996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菲律宾爆发了有十多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在西雅图之前的1999年6月18日,在德国科隆也发生了抗议八国集团的活动。
西雅图事件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主要原因是参与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被称为“本世纪最大规模的激进政治反抗运动”。参与抗议的不仅有人权、环保和美国劳工组织,而且还有欧洲、拉美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和大批反全球化积极分子。在过去,有关金融、贸易方面的国际会议是很少引起抗议活动的,但在西雅图之后,这类会议“吸引了成千上万反全球化行动者的关注”。 “反全球化运动”一词也是由此开始被媒体和学术界广泛使用。
自西雅图事件以来的反全球化现象,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西雅图之后,反全球化活动频繁发生,几乎没有间断,年年都有新热点出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一些原定的反全球化活动被取消。但“9·11”事件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反恐行动并没有使反全球化行动者们偃旗息鼓,他们在2002年初又重新活跃起来。在2002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之际,被称为“穷人经济论坛”的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阿雷格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反全球化行动者参加了这次活动。与会者就世界和平、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债务、就业、环境、人权等问题也是讨论的重点。参加者还就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反全球化提出了建议。8月底,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即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与此同时,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约400个非政府组织的3万多名代表也会聚这一城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全球人民论坛”。消除贫困、反对战争及可持续发展是此次活动的主题。会议期间,上万人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游行活动,呼吁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
下表列出的是2000年1月至2002年9月世界各地发生的主要的反全球化活动:
第二,反全球化运动的规模在扩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活动也日趋联合,相互呼应。与西雅图之前相比,“反全球化现象”的全球化趋势增强。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活动中,参与者达6万人之多,美洲其他国家也同时发生了抗议活动。在热那亚的抗议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抗议者达10万人。2000年,为了避免抗议者,世界贸易组织决定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会议,尽管当地没有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但在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泰国等地则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抗议活动。2002年,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代表参与的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与第一届相比,其广泛性、全球性的特征明显加强。在全球范围,与反全球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和网站也迅速增多,新近涌现出大量“反全球化专业户”。
第三,西雅图之后,反全球化现象在程度上日趋激烈,经常与警察发生冲突。在巴塞罗那,大约8000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市中心进行游行抗议,一些人捣毁了商店和建筑物,使反全球化的和平示威演变为与警察的冲突。在热那亚,示威活动与警察的冲突导致一人死亡。激进的反全球化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向工人阶级和青年人宣战”的标志,是反全球化运动的“转折点”。这位反全球化青年积极分子则成为“反全球化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位死难者”。如今,维持国际会议秩序已经成为会议举办国的一大难题。
第四,一些反全球化活动趋于正规化、制度化,组织意识增强,其抗议方式和策略也日趋多样化。人们可以看到,一些针对重大国际会议而举行的相对立的会议已经经常化或制度化,像针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社会论坛”,自2001年1月在巴西举行第一次会议以来,拟每年举行一次活动,与世界经济论坛同时开幕。其口号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一个“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新社会秩序。
这几年来,反全球化行动者在组织上、策略上也在不断调整其战略和战术,反抗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发达国家,形成了许多集宣传、动员、培训、策划、组织为一体的“一条龙”式反全球化组织和网站。抗议活动更多采取了分散行动、四面出击的方式,以绕开警察阻拦,逃避法律责任。据说一些反全球化组织在采取行动前会讲授如何布置海报标语,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使用网络、录像机,乃至如何爬树、**,如何设置人体障碍,以及如何与警察周旋等策略和技巧。为了扩大影响,他们还设立了自己的新闻中心,有专人负责发布消息。还有对运动抱支持和同情态度的专业人员成为活动的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2、一种反抗性的社会运动
虽然人们已经给上述种现象或运动贴上了一个“反全球化”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活动的参与者反对所有意义上的全球化。这里的“反全球化”主要指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这些人或组织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反对全球化导致的悬殊差异。第二种情况是,一些人明确地将他们的行动与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他们宣称并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人将全球化视为“殖民化”、“西方化”或“美国化”,他们反对的是带有这种倾向的全球化。实际上,大多数“反全球化”积极分子都是全球化的积极支持者,他们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实际是在推动另一种模式的全球化。例如他们倡导全球民主制度、全球治理、全球工会组织以及全球统一劳工标准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社会主义全球化、无政府主义全球化或全球市民社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可见“反全球化”并不是定义这种现象或运动的一个准确术语,更多是因为它用起来简明、方便,因而很快流行起来。
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抗议活动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公司全球化(corporate globalization),也可以说这是所有反全球化运动参与者的一个最低纲领。他们最直接的反对目标有三类:一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耐克、麦当劳、微软等;二是大型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三是多边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反全球化者为公司全球化开列的罪名主要有:违反民主原则、破坏生态环境、践踏人权、弱肉强食、唯利是图、剥削劳工、破坏文化的多样性,等等。他们相信这种公司的全球化是贫困化、边缘化、单一化、集权化的根源。许多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将他们的行动称为“全球民主运动”、“全球正义运动”、或“公正贸易运动”,更简单、笼统的一种叫法是“运动”。
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或运动归于一种“反抗政治(politics of protest)”或社会运动,如妇女运动、劳工运动、人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反全球化运动与其他这些社会运动交叉重叠,是其中最包容、最庞杂的一种。几乎所有流行的社会运动都具有反全球化倾向,都是目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一部分,有人称之为反全球化“运动中的运动” (the Movement of Movements)。西方学者使用了许多类似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具有反抗性的社会运动,如“选择运动” (alternative movement)、“新抗议运动” (new protest movement)、“新政治” (new politics)、“批判运动” (critical movement)、“反体制运动” (anti-systemic movements)等,旨在强调这些运动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反全球化”中的“反”字则包含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反抗,代表了“不满”、“憎恨”、“批判”、“反对”、“抗议”、“抵制”及“反抗”等不同意思。
归纳起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反全球化运动主要包括四种形式:
(1)直接行动 这是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采取了直接行动,反全球化运动才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才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前面一节中列举的那些活动都属直接行动范围,包括在国际组织举行会议期间举行公开的游行示威、集会等活动。这些抗议活动大多是和平的,但也有少数极端分子采取暴力行为,导致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伤亡。另一种流行的直接行动就是在重大国际会议举行之际,举行相对应的会议。例如针对亚太经合组织的“亚太人民论坛”,针对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非政府组织论坛”,针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社会论坛”,以及针对“地球首脑会议”的“全球人民论坛”等。此外,还应该将一些国家持续进行的反政府、反资本主义斗争包括在内,如墨西哥的萨帕塔运动、巴西的无土地运动、哥伦比亚的“革命武装力量”等。这类反抗活动坚持时间比较长,采取了农民运动、建立合作社及武装斗争等形式,在拉美地区比较突出。
直接行动有固定式的,也有流动式的。例如,有些反全球化行动采取了旅行的方式,被称为“马路秀”("road shows"),参与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地区,甚至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这类活动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有的反全球化行动积极分子甚至单枪匹马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反全球化的宣传和动员。直接行动的组织者一般包括选定目标、宣传动员、培训、策划和分工等步骤。在确立目标后,组织者便通过网络发布宣传材料,公布行动的计划和方案。
(2)学术反抗 学术上的“反全球化”为行动上的反全球化运动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反全球化的著作十分畅销,那些有影响的反全球化理论著作总是具有强大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可以说,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是反全球化的理论先驱者,有的还是直接行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法国作家维维安尼(Viviane Forrester)在她《经济的恐怖》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反抗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争取更美好的生活。《经济的恐惧》一书已经于1996年后分别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南美洲出版,1999年其英语版也发行了。维维安尼·福莱斯特尔女士现在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反全球化作家”。
还有不少著作以描述和分析当前反全球化运动为题,这些著作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全球化的反对者,他们只是从纯学术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弊端,并从学术角度论证了这一运动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或替代方案。例如在西雅图事件之后,杰里米·布雷彻(Jeremy Breche)等人合著了《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团结的力量》一书,作者称这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反抗运动”,相信人民可以发挥影响全球化的作用,公司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全球化可能遭遇自下而上的全球化的抗衡。这类著作虽然不象维维安尼的书那么具有鼓动性,但从更深刻的理论层次为运动奠定了基础。这类著作的观点更理智、更客观,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更大。
(3)潜在反抗 人们常提到的另一种反抗形式是“未宣布的反抗”或“次政治反抗”。詹姆斯·H·米特尔曼(James H.Mittelman)将全球化视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霸权计划,而反全球化就是反对这种霸权的运动。他认为,为了掌握对全球化的抗拒形式,应该深刻挖掘个人和集体的那些不公开的日常的抗拒活动,也必须考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那些不明显的方面。他试图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习惯也纳入反抗范围,如主动购买国货,购买环保产品,拒绝使用跨国公司的名牌产品等。这些活动甚至可以包括个人穿戴的选择。
(4)网络反抗 在反全球化运动中,网络反抗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形式,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抵抗运动与过去抵抗运动最大的不同之处。比比皆是的反全球化网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反全球化行动者进行宣传、联络、组织抗议活动最便利、最重要的工具。网络使世界各地分散的反全球化个人和组织联系在一起,他们通过网络发布日程,确定方案,交流经验,召集新成员,筹集资金等。网络更是他们进行辩论和宣传的主要阵地。每当有活动进行,反全球化网站就会将大量文章、照片、音像制品放在他们的网页上。
另一种形式的网络反抗被称为“网络战争”。1999年6月18日,名为“J18”的反全球化网站采取了抗议行动,对多个商业组织进行了电脑攻击,5小时内使至少20家公司受到上万个电脑黑客的攻击。200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站遭到了反全球化组织支持的黑客攻击,导致该网站瘫痪。
重要的是,以互联网络为反抗形式和组织手段,使原本分散的反全球化运动形成了一种“超越国界的集体抗拒形式”,它可以“同时占据地方、全国、跨国和全球的空间。
3、自愿、自助的松散的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组织形式的非正式性和松散性。反全球化的抗议行动多为环保、人权、劳工等具有反全球化趋向的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有一些组织者是知名度较高并有一定规模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也有些组织者是新近成立的反全球化组织,如前面提到过的“受够了50年”、“全球交流”、“全球正义动员组织” 、“全球南方中心”(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等。除了全球性组织之外,也有一些活动是国内或地方性的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如美国的劳联和产联,加拿大的“全国妇女组织”等。一些国家的在野政党,尤其是共产党、绿党等,有时也发起类似的活动。
许多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者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一般是志同道合的个人组织起来,或若干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多数是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在预定的时间、地点汇集起来,一起参加活动。反全球化组织大多是在活动中,或者是在网络上招募新成员。许多人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反全球化活动,没有固定的组织。即便是集合在一起,也缺乏指挥,缺乏协调。人们这样描述世界社会论坛:“将世界社会论坛看作一种‘集会’而不是‘会议’可能更准确。没有统一的集中点,没有共同的任务,论坛更像一个大家庭,而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在资金上,反全球化运动主要靠三个来源:自理、赞助和商业赢利。反全球化活动的参加者大多要自己负担包括交通、食宿在内的各种费用。在自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形式,例如共同使用帐篷,分享食品,一起搭车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组织可能提供一定的活动费用,如工会组织可能向参与者提供食品、住宿和交通工具。此外,反全球化组织也通过出卖纪念品、宣传材料或举办培训班获得一定收入。例如,“骚动社会(Ruckus Society)”和“联合行动(Co-Motion Action)”组织就要求参加培训者每人付125美元,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支付。
与以往的社会运动一样,反全球化运动是极为松散的,凯米莱里将这类社会运动特点概括为“非正式性、临时性、不连续性、前后呼应性和平等主义”,它们主要是建立在“参与、运动、代言人、网络、自愿、自助以及捐款的基础之上。”在组织上,这类运动还具有广泛合作、非官僚主义、非等级化、共同分享等特征。
4、阵营庞杂的反全球化运动
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庞杂性和包容性,反全球化人群的背景和构成是复杂的,他们参与运动的动机是多样的,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一运动倾向于联合或包容环境、人权、性别等所有反抗性团体的斗争。
从参与运动的目的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综合反抗型”,他们不是反对某个具体的对象,或为达到某种单一目的而参加运动,他们将反对资本主义作为目标。在意识形态上,他们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或改良主义者,同时也可能是环保主义者、人权主义者。另一类为“单一目标型”,这类参与者具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如工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或农民运动者等。还有一些参与者可能是为了更为狭小、微观的目的,如争取动物权力、反对砍伐森林、反对建筑水坝、反对转基因作物或争取土著人权利等。
以下一些团体和组织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环保主义者 这是反全球化运动中一个非常积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唯利是图的公司为了利润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和人类资源。因此他们倡导可持续发展,主张贸易谈判应包括环保条款,反对跨国公司向环保标准低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提倡安全食品第一,健康第一,地球第一的口号。一些知名的环保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善待动物人民组织People for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热带雨林行动网络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地球第一(Earth First)”组织等,都是反全球化行动的积极参与者。
劳工组织 劳工组织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西雅图、尼斯等地的举行的反全球化抗议行动中,都有劳工组织的参与。劳工的参与对整个反全球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者来说,他们从中看到了工人运动复兴的征兆。发达国家工人认为全球化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削弱了工会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则受到跨国公司裁员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失业。劳工参与反全球化的目标主要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反对血汗工厂及降低劳动保障条件。他们要求提高工作待遇,制定全球最低工资,组织全球工会。要求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包括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条款等。
农民组织 农民组织谴责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了土地集中,使农民和土著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提出进行土地改革,反对土地被占有和出卖,反对单一作物。提出土地、水和种子要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例如法国农民“反全球化专业户”博韦(Jose Bove)组织了“农民联盟”,奔走于各国,鼓动反全球化活动,抗议农产品基因变种。他的行动在法国和其他国家得到很多支持。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农民则积极投身于争取土地的运动。
人权组织 人权组织参与运动的目的包括反对剥削、反对剥夺劳动权利、反对雇佣童工、反对与独裁国家或违反人权的政府进行交易等。他们还为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土著权利呼吁。人权组织提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规划贷款不能违背现存的国际人权条约和社会福利。“全球交流(Global Exchange)”、“直接行动网络 (Direct Action Network)”、“激进的根 (Radical Roots)”及“全球贸易观察(Global Trade Watch)”等组织,都是在反全球化运动中非常活跃的人权组织。
妇女组织 也许妇女对平等、公正、多样性等问题更为敏感,在反全球化运动中,涌现出许多女积极分子,妇女运动也是反全球化运动中非常活跃的运动之一。例如在巴西举行的“世界社会论坛”中,妇女参加者超过40%。南方妇女联合组织“新时期妇女发展选择”(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with Women for a New Era)为世界社会论坛中妇女席位据理力争,终使论坛增加了妇女问题的讨论,使第二次论坛中妇女代表几乎遍布各个小组。一位加拿大妇女组织领导者称,妇女运动是反全球化“运动中之运动”的完全参与者,提出“现在是应该承认妇女为性正义、经济正义和共享民主而进行斗争之重要性的时候了 …。”
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左派和中左派占多数,但一些右翼极端分子、种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组织也加入其中,如“黑色组织(the Black Bloc)”、“黑色军团(the Black Army Faction)”、“无政府主义行动集体Anarchist Action Collective”。“无政府主义新闻服务the Anarchist News Service”等。这些组织往往主张在运动中采取最激进的行为,包括采取暴力手段。
人们发现,与过去反抗运动相比,目前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范围更为广泛。工会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从教授到家庭妇女,从失业者到国家公务员,都成为这一运动的参与者。发达国家知识分子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先驱,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是最积极的直接行动参与者。
反全球化者们最大的分歧可能在于他们对如何建立一种更好的制度的看法。激进者主张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可以采取暴力手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今天全球化的种种弊端。持这种立场的多是左翼社会主义者或无政府主义者。另一派则主张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更多人对全球化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参与反全球化运动,只是反对全球化的某一方面。
5、发展不平衡的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反全球化的内容、形式及程度上是不一样的。
欧洲、北美的反全球化现象最为突出。法国的反全球化倾非常向引人注目,甚至被认为法国正把反全球化作为戴高乐主义的替代物,“试图在国际反全球化运动中起领导作用”,法国的反全球化带有反对美国霸权、维护法国文化传统的倾向,带有更多的国家民族主义和左翼社会主义的色彩,在其政府和领导人中也表现得的比较明显,例如法国农业部长公开说他从来都不吃汉堡包,总统希拉克则说“法国打算维持法国”。相比之下,英国的反全球化更多涉及全球化中的自由民主问题、市场与社会问题、政府干预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这也正是“第三条道路”试图解决的问题。在欧洲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中,还带有某种程度的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倾向,有一些人则是欧洲一体化的反对者。
在美国的反全球化运动中,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会主义者都非常积极。美国反全球化人士显然更关注劳工权力、医疗保健、环境、就业、移民等问题。在北美,反对多边贸易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很大势力。同时,右翼排外主义、白人种族主义也附和着反全球化运动而猖狂起来。因此,美国的反全球化运动中还夹杂着反对战争、反对美国霸权和反对白人至上的成分。在西雅图事件中,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活跃已经引起其他种族反全球化人士的警觉,他们提出,既要反全球化,也要反白人种族主义。
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活跃的,巴西是连续两次“世界社会论坛”的举办国,据说2003年第三次论坛还要在巴西召开。在拉美国家反全球化运动中,具有特色的是农民运动和土著人的运动。例如巴西的“无土地者运动” (MST – Movement of the Landless)、墨西哥的“萨帕塔运动”(Zapatista),它们都参与了西雅图、魁北克和热那亚的反全球化行动。同时,受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波利维亚、阿根廷等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强烈的反对IMF和本国政府对公共服务部门私有化的活动。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深受影响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出现了强烈的反全球化倾向,它们将一切不满和愤怒发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同时,在菲律宾等国,反对血汗工厂剥削的活动也很日益频繁。东亚的反全球化与维护“亚洲价值”和“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的,马哈蒂尔的反全球化言论早已被广为引用。在日本,多数学者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持反对立场,认为美国式的全球化有着重大的缺陷,其竞争机制是不可取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印度的反全球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捍卫民族经济和抵制西方全球化对印度民族文化和宗教的进攻上。例如针对外国产品的冲击,印度掀起了反对麦当劳、肯德鸡的运动,提倡购买国货的运动也得到广泛响应,流行着“要芯片不要薯片”的口号。
非洲反全球化运动并不突出,但在一些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当中,同样存在对全球化的反抗倾向,一些积极分子奔赴热那亚、巴西及其他国家,参与那里的反全球化活动。取消债务、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防止非洲的边缘化、抵制西方文化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维护非洲国家的民族和文化尊严等,这些已经成为非洲反全球化积极分子正在竭力推动的目标。他们要求发达国家考虑历史和资源上对非洲国家的剥削,考虑欠下南方国家应得的社会、历史和生态债务。
伊斯兰国家对全球化的抵触和反抗更多体现在对教义的捍卫,体现在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宗教极端分子对西方全球化的反抗将使伊斯兰国家内部面临着分裂,也使它们与非伊斯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东欧、中亚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东亚国家,尽管同样存在反全球化运动所揭示的一些矛盾和弊端,也存在着反全球化的势力,但声音比较弱。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是利大于弊,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反全球化针对对全球化的反应,由于所处地位和利益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及不同个人对全球化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反对的可能不一样,赞成和支持的也不一样。因此,反全球化运动是一种松散的、阵营庞杂的社会反抗运动,其内部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网2003年01月
美国共产党对“西雅图事件”的评价及对**劳工运动的态度--《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9期
范文四:反全球化运动
环境/国际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界环境恶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穷人,他们付出的代价亦最大??赤贫的人们生活在最为脆弱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风肆虐。”
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引者),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南北差距/国内贫富差距加剧分化
如南美国家阿根廷和智利等,并未得到充足的资金,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倒退。
自从信息经济盛行以来,南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不能享受到信息经济带来的好处。
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
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 “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国际经济规则/地区分工的不平衡: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承认:“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
拳击赛场上,40kg级和80kg级选手的比赛。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消除贫困的进程一直停滞不前,预计在2001至2007年间,将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实际收入减少。报告称,随着大量农民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进入城市工作岗位,进一步压低了工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
多数人只看到中国的经济成果,而无视其负面情况。各国主要担心的是自身的贸易逆差,以及因进口中国廉价商品对其造成的就业冲击,但是并未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背后日益凸现的巨大威胁。
中国的出口产品经常受到反倾销调查。
重要资源没有定价权(稀土),每年遭受巨额损失。
一只Iphone的流向,虽然众所皆知,热门的苹果商品都是在中国大陆制造,但最后依旧是品牌的宗主国??美国,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4 58.5%的利润。数字之高,超乎多数人预期。 一个iPhone,台湾仅仅分到0(5%的利润。
文化输出多是单向性的,传统文化受到影响。
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晚上,很可能去看个电影。要避开好莱坞的全球产品可不容易;
渗透到我的24小时生活细节里来的,难道是印度或埃及或阿拉伯的影响吗,不是的,
代表“全球化”的东西中,其实99,是西方的影响,是西化。然后再细看西化的内容,譬如说讲物质的品牌而言吧,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比例是美国来的东西。然而,你会看到很多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难道这是中国的全球化吗, ??
有人谈到美式快餐和流行音乐风靡世界,微软产品垄断全球软件市场,英语几乎成为世界语言,以此说明“全球美国化”了,但当中国服装和华人餐馆也走遍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人提“全球中国化”。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两者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你可以和大家谈莎士比亚、托马斯曼、海明威,但是你不能谈曹雪芹、庄子、韩非或张爱玲,因为,文化商品,大半是单向输出。
全球化利于跨国公司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
睡不着吗, 想吃一颗安眠药,你会发现,连安眠药也是全球一致的。
头疼的吗,止痛药也是全球一致的。
一个Ikea的家具就把每一个公寓,不管是在墨西哥还是上海、是赫尔辛基还是洛杉矶,都“统一”了。
出门坐车,别说是汽车就那几个固定的选择,连不同城市的地铁都是几个品牌公司的产品。连城市的样子都一致了。
耐克运动鞋、星巴克咖啡、麦当劳、壳牌石油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越国家之上(影响国家主权独立性,左右政府政策),等等。
金融危机:(金融)全球化的副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全球化开始加速成为势不可挡的进程时,我们面临了一次又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1980、1990年代的储贷危机、1987全球股灾、1994墨西哥披索危机、1997亚洲金融风暴、1998俄国卢布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和2007的次级房贷危机所引发的2008金融海啸。
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环境污染、高能耗、出口退税、压低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的恶性竞争等等,造成了中国在补贴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近20年来的低通胀,无疑正是中国补贴的结果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hb2NfrRVSQ
自己搜一搜反全球化运动
;-)
下面是赠送的范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
2013党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我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使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自己对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干净净履行职责
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采取了强力措施,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中央连续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法规,充分显示了坚持不懈反腐倡廉的强大决心。对于廉洁自律问题,要把握好两条:一要干事,二要干净,也就是既勤又廉。不勤政无以立业,就没地位;不廉政无以立身,就栽跟头。要把这两条统一起来对待,经得起考验,树立好形象。
1、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虽然只是公安局一名普通民警,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
2、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3、自觉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党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使党内监督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路子。我们广大民警都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二、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就要坚决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推进各项改革建设事业更快发展,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使求真务实成为行动的准则,贯穿和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
1、要有求真的精神。求真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从大的方面讲,是科学判断新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探求办法措施。具体到我们普通民警来说,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公安事业发展放在首位,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同时,又要看到我们良好的工作基础、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公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年比一年快、一年比一年好。求真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2、要有务实的作风。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3、要有实干的行动。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遇到困难不缩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科学的决策再加上实干的行动,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4、要有实际的效果。
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实绩。只要是领导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
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鞭策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全局,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们应自觉自愿拥护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形象,各负其责,支持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到廉洁自律,自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基层党组织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腐败,做到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已的表率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彻底转变“反腐败是额外负担”“我们小民警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确保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平衡发展。我作为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民警,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民警。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把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共中央****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的全面讲话,此次讲话可以说拉开了我们党党风廉政建设新的篇章。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20XX年XX月XX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
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从这些讲话来看,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地兴旺发达,领导中国人民和政府一步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实现小康,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始终坚定不移,特别是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始终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反腐倡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反腐倡廉就是要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廉政,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谋幸福;就是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腐败分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诸多利益和政治文化权益。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能永葆我党的先进性和国家政权的人民性。
然而,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在我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组织管党不得力,一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强。二是当前经济类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如2006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就有623起。三是利用干部人事权,司法权和行政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突出。四是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五是领导干部与配偶子女串通进行腐败活动相当突出。六是作案手段隐藏性加强。七是一些领域中制度和体制还不完善。
从以上种种现象来看,当前反腐倡廉的斗争还非常艰巨,其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场斗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关系到我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与勇气。因此,为了真正打好我们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一生死战役,必须正确分析和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认真审视反腐倡廉的形势。所以,当前必须要做到的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正确处理好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作用,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整体合力。
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一定要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作法,那种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作法,以及那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和那种只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搞花架子的做法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自学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扎实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知道,实现社会和谐,一个主要前提是政通人和,有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风对政风民风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果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给群众做出好样子,群众就会密切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反之,如果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会使人民群众与党离心离德,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 线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上。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依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一个政党的领导班子作风好,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其执政基础就稳固;一个政党的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必然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信任,其执政基础就会逐渐瓦解。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永葆先进性。
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腐倡廉必须始终为促进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和干扰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坚决查处违纪案件。要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使反腐倡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审视、判断和分析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促进权力阳光运行上要有新突破,在加强监督上有新举措,在查办案件上有新动作。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找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和办法,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果。
范文五: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作为一种客观趋势,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但是,在人们言必称“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都高度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反全球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江起。很有意思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反全球公运动本身也成了一种“全球化”,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全球化。
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近几年来,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开到哪里,反全球化的抗议者就跟到哪里。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2000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00年2月1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示威者针对的并非贸发会议,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的确是我们关注的反全球化运动的时候了,的确是我们反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时候了。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正如现代科技进步催生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一样,现代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由于最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反全球化抗议的组织工作因而变得越来越简捷高效起来了,再加上一些组织主要是非政府组织专门为反全球化的抗议者进行培训,因此反全球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声势越来越大,从而引起了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二、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
所谓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也就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呢,是因为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的尤其是社会问题;是因为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世界却日益分裂化;是因为当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对待世界每个国家,不能公平对待世界多数人民;是因为作为客观趋势,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如果继续照此轨迹进行下去,那人类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前途就遥遥无期,人类就会有面临毁灭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就曾郑重向与会代表指出:“由于其生存的自然条件迅速不断地消失,一个重要的生物物种——人——有灭绝的危险。”(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人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人们对当今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人们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在世界各地,一场场反全球化运动成
星火燎原之势地爆发开来了。
那么,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或者说,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呢,关于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现代资历本主义》中作了这们的概括:“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引者),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可见,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问题。哥伦比亚总统内斯托?桑佩尔曾经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同样的好处,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0日)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趋向不是使发展全球化而是使贫穷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我们各国的主权,不是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团结一致而是主张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各寻活路。”(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日益贫富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我们看看美国《商业日报》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题为《穷人与富人》的文章中提供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吧,这些事实是从联合国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中摘选出来的,主要是有关全球穷人和富人享受商品和服务的比例。这篇文章写道:“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富人可能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例如,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穷人与富人》,美国《商业日报》1998年10月16日)
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事实甚至连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不讳言,他在一篇题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的谈话纪要中指出,现代世界是20%的国家掌握着全世界的80%的财富。他自己也认为,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他还指出,世界上现有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黄晴:《危险的失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5日)
关于当今的全球贫困问题,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一点就是,这种贫困是“富裕中的贫困”。现在全球一天生产的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远非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的财富相比,更遑论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时代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与贫富之间、发达与此同时不发达之间巨大的、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悲剧。尽管千万年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努力求解走出贫困之道,但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空前增长的今天,又有谁敢说,人类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呢,又有谁敢宣称人类贫困问题的历史已经终结了呢,在这里,我只能说,人类呀,虽然你富于智慧,但你却偏偏让它酣睡。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的进程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同步,这不能不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人们纷纷指责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精英们及其控制的经济实体做出的决定往往不民主,因而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西方发达的国家却“慷慨地”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让世界的大多数人民“尽情”品尝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恶果。1998年9月14日墨西哥《至上报》上一篇题为《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臁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谴责说:“工业化国家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源头。但是,最终为污染和滥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最贫困的国家的人民。”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人文发展指数报告的结论,每年大量死于空气和河水污染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此外,他们民深受土壤贫瘠之苦,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因为地球气温上升而遭水灾、地震和歉收之害。
实际上,工业化国家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是世界原料最大的消费者。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一期题为《环境污染 穷人受害》的文章也指出:“全世界死于环境污染的大多是穷人,他们是迄今为止自然界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贫困的人们中间展开一场悄无息(且鲜明为人知)的‘大屠杀。’举例而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界环境恶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穷人,他们付出的代价亦最大??赤贫的人们生活在最为脆弱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风肆虐。”
当今全球化进程产生的问题还有许多,如不平等的经济发展问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改头换面的新殖民主义问题,还有失业、社会分裂和忽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待。
三、人们究竟反的是什么样的全球化,
严格说来,“反全球化”这一词本身并不确切,因为人们并不对全球化本身,尤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那些强烈抗议全球化的示威人群自己都不大使用“反全球化”一词。准确地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说的那样,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年4月3日发表的《我们人民:二十一世纪联合国的作用》(即《千年报告》)中也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首先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当今的全球化进程是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和推动的,因而,我们很难设想这一进程不会深深打下它们利益的烙印。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的全球化明显带有西方强权主导的意味,因为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都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法国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第7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全球化实际上可以说就是过去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就是西方发达
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全球化。在这种以市场和资本为杠杆的全球化下,一切似乎是建立在市场规律之上的自愿原则基础之上的。与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为确立其在全世界的统治而直接诉诸武力侵略、霸占领土的作法不同,西方垄断资产阶级这次主导和推进全球化进程是通过所谓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自由贸易”夺取和霸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来实现的。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
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自然首先要求我们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也就是要求我们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爆发的历次反全球化运动中不难看出,当前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资本的趋利性以及现在的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制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很轻松地把一些在发达国家难以牟利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巨额利润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的低工资、低福利。他们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根本动因就是要求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关注他们的福祉。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环境保护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减免穷国债务的宣传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抵制者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力量。当然,那些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非常不满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他们自然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面介绍几个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减免债务”(Drop the Debt):该组织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其前身是Jubilee2000(纪念2000年)。该组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游说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撤销第三世界国家债务上,它不断向八大国(G8)施压,已经成功地游说富裕国家撤销了第三世界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在它的压力下,八大国家承诺进一步撤销第三世界国家600亿美元的债务。
“直接行动网络”(Direct Action Network):该组织是一个由北美洲多个组织组成的松散网络。成员之间常常互相用铁链锁住、手挽手组成人墙,并表演街头剧或高举巨型木偶嘲笑世界贸易团体。该组织是1999年11月世贸组织(WTO)西雅图会议示威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该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关注全球化中的南方”(Foeus on the Global South):该组织主要是由泰国的一些智囊人士组成的,这些智囊人士经常开展一些极具争议的全球问题研究。该组织主要强调亚洲地区、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悬殊。
“救助平民的金融业务征税联合会”(ATTC,英文全名是Association for Tax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for the Aid of Citizens):这是一个以巴黎为基地的组织,主张要发展中国家向投机活动收取0.5%的税项,以减慢资金的林量流入或流出。该组织已经替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筹集到1000亿美元的款项。该组织强调自己为非暴力组织
“全球贸易监察”(Global Trade Watch):该组织是由2000年美国总统选取举独立候选人奈达领导的,强调贸易协议要有责任感,并努力监察全球化对就业、社会、环境和民主的影响。
国际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这是一个总部位于荷兰的68个国家环保组织联明,主要游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贸易官员多注意当地的需要,并评估他们的计划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以法国为基地的“取消第三世界债务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以日本为基地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网络”(Network for Safe and Sec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以菲律宾为基地的“反对走私妇女联盟”(Coali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in Women)以及阿姆斯特丹多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等非政府国际组织也是很有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五、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评价
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呢,我认为,顺势而生的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有助于我们注意当前全球化进程产生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我们注意世界经济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危机。反全球化这一运动的兴起,不仅会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反思他们主导的全球化,也会使世界多数人民受到教育,因而有助于世界多数人民很好地认清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本质,从而有助于作为客观趋势的“全球化”这艘人类不得不乘坐的“大船”不致偏离正确的航向。
但是,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我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也就在于提出问题而已,因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各种分散的化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很难统一起来,且不说反全球化的运动的人士没有真正从全球化角度而只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或者说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问题,且不说他们没有真正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最高纲领,单从反全球化运动人士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家”,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
关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1998年11月1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八次圣保罗论坛会议上说得非常好:“资产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提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拉美社墨西哥城1998年11月1日电:《资本主义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彻底埋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另外,在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反全球化运动各种力量的出发点不同和关注点不同,因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的难以汇合,更遑论发展中国家的与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运动力量的汇合了。明眼人只需要看一看77国集团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开的首脑会议,就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首脑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他们之间的分歧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与会者当时就发表评论说:“如果说77国集团的133个成员国中的1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南方首脑会议的话,那么在走廊里就出现了180种不同的意见。”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与发达国家中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就更加难以团结一致了。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反全球化运动人士往往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政府未能有效阻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廉的劳动力对他们国家的工人构成了竞争。他们甚至建议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多地提高劳工的社会标准,这无非是找一个借口来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的冲击。
正因为当今的反球化运动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力量分散化的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人类离那种世界人民、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全球化,离那种世界人民从历史运动的客体(即作为少数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转变为主体(即作为自己的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从历史的被动地位转变到主动地位的全球化,离那种伴随全球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交往的普遍开展和地球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道德水平普遍大幅提高的全球化,一句话,离人类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尽管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毕竟它已经开始了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战斗,开始进行战斗是很重要的,正如拿破仑?波拿巴所说:“首先得投入战斗,然后便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