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过度医疗的表现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
危害
一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影响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 过度医疗不仅加剧了看病贵,而且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二 过度医疗一方面损害了广大患者利益,给身心处于痛苦中的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少数医务人员的“丑劣行为”严重败坏了整个医务界形象,连累了那些“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
三“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被颠覆,中国人用抗菌药物是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关于社会医疗费用增长,多数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进步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其他因素则包括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保险等等。但在中国,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中除了以上的国际共性因素外,“过度医疗”成为不合理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 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屡见不鲜,医保基金流失过半
过度医疗导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和流失。人民网的报道称,中国医疗保险中的“六非”行为(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非合理收费、非合理医药定价、非参保对象享受医保待遇、非离退休人员享受离退休待遇)一直较为严重,有些医生无视医保政策规定、放弃用药原则,甚至还存在医患暗合,徇私舞弊等严重违规的现象。据估算,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至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
过度医疗的表现,统而言之为“小病大医、多检 查、多开药、多治疗、长住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在治 疗方面,用“豪华疗法”治疗普通疾病,开大方,用高价 。延长 疗程或住院时间 二 过度检查是过度医疗的又一特征。过度检查是指在医院接受与自身病情无关的检查过多,超出范围。过度检查”有三大根源。
一是现在国家规定了医院的“药收比”,即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国家规定药收比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医院对病人大开处方,避免病人花巨额药费,医院收获暴利。但面对“药收比”的规定,医院和医生另有增收新招:过度检查,让检查费成为新增长点。
二是医院为了减少仪器的闲置率,实现医疗仪器创造利润最大化,让一些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对于一些医院来说,购买重要检查仪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检查水平,同时这些仪器还成了院方的“印钞机”。
此外,由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一些医生为避免医患纠纷,纷纷让仪器给病人“看病”,一切按照仪器的检查结果“对症下药”过度用药过度手术
。
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说,现在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 、造影、核磁。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根据卫生部《医院评价管理指南》要求,三级综合医院CT 检查阳性率应达到70%以上,但很多医院都未达到。 滥用心脏支架,是过度医疗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3年每年增加6万个以上。在新加坡,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最多只能报销3个,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医生需要陈述理由。然而,我国有的病人竟然被放置了10多个心脏支架,被称为“钢铁长城”。对于冠心病患者,国际上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而我国高达12∶1,很多不该放支架的人 。
三 过度用药;能用基本药物治愈的却用高价新特药,口服药物 能够治疗的却用针剂或用输液等;滥用抗生素;举例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0%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近年来,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处方平均金额、总使用量都在逐年攀升,这从侧面说明医生增加了患者的给药剂量和频次。抗生素滥用,直接导致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道德素养)
崇尚大“药”小用
如果你是依赖输液以求快速解决头痛脑热等小病; 宝宝一咳嗽,各种高等级抗生素就成为你首选——静脉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吸收迅速,但被开放的静脉通道将失去天然屏障作用,从而引起不良反应。而儿童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滥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导致细菌群失调,降低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反而容易引起过敏。
四 过度保健在医疗保健方面,用“高、精、尖”设备进行普通体检, 医务人员成了推销员,用吃补药或补品的方式代替保 健。
五过度手术 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手术。举例 在“湖北省神经科主任同济论坛”上,武汉同济医院神经科朱遂强教授说:“相当部分患者?被手术?了”。他指的是,近十年来国内开展的脑梗塞后放支架。由于脑血管远比心血管复杂,这一手术应该有更为严格的适应证,由有资质的高水平的医院实施。然而目前许多资质不足的医院都在开展这一手术
几种常见的过度医疗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 (二)剖腹产手术 (三)肝炎的治疗 (四)抗生素的使用 (五)大型设备的检查度未达到70%者,不用放支架。放支架有很多的并发症,且该技术远期效果尚未肯定。一位专家估计,接受了这样“手术”的患者在30%以上。心血管领域也存在“过度手术”。《心脏病实践规范化治疗2006》指出,只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不稳定心绞痛、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心绞痛患者才需要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非高危患者,PCI 反而增加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
案例 A 是一位体育爱好者,特别喜爱打乒乓球。近年来,每到冬天的时候,赵先生总是感到自己左脚酸胀发凉,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不耽误打乒乓球。经和同事聊天,赵先生认为自己的情形特别像静脉曲张的症状。2005年12月12日,赵先生在《北京日报》上偶然看到了北京某民营医院的一则广告,广告声称该院根治静脉曲张,采用高新技术局部定位一次性介入疗法,治疗后曲张部位明显好转,恢复血液循环,使曲张的肌肤重现美感。去医院后导医说:“你的病是左肢大隐静脉曲张,已经非常严重了,再任其发展下去就有截肢的危险,可不能掉以轻心啊,需要马上治疗。”A 被吓坏了,忙问:“怎么治啊?”导医说,“我
们医院的一位副院长是这方面的治疗专家,可以为你做介入治疗,就是向你的腿部注射一些中药针剂,疏通你的血液循环,软化你的血管,曲张自然就恢复了。院长 就给A 的左腿注射了十六针液体,并将绷带将左腿包缠。院长说是疏通血管的药实际上是血管闭塞剂——鱼肝油酸钠;之后做了CT 造影 核磁 回家患者疼痛难眠,七天后脚背浮胀,再次到医院诊断为“左下肢硬化剂注射后;左下肢深静脉炎,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做了左下肢大隐静脉激光+交通支结扎术住院30天 实际上只需住院15天。但由于硬化剂已经给腿部造成了损害,且不可逆转,造成左腿局部硬结,时常疼痛,需要长期服药 还开了半年的特效药也有保健药品。最后忽悠病人这一现象被记者曝光。
范文二:过度医疗黑幕 心脏支架是最大的过度医疗
2010年4月8日我和牛牛、赵赵扫墓后的第二天,赵赵在博客中贴出一篇文章,回忆五年前她的婆婆——马中行老师当年治疗时的一些疑问,提出“过度治疗”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警惕“过度医疗”,因为保住老命很重要。人活着其实有时很无奈。我们能“不相信专业人士而把自己变成所有行业的专业人士么?”,肯定是不能的。那么警惕就是非常必要的。
过度医疗黑幕 心脏支架是最大的过度医疗
2010/04/05 23:5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 孙燕燕 王夕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常识目前似乎有些不好用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常规程序也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最好的?药物,接受?最高端的?检查,进行?最先进的?手术,当然,还有最昂贵的费用。
年近70岁的张春林坐在记者对面讲话时明显有些气喘,“现在我是家人的累赘,要不是当时装的那两个支架,我现在最多是心绞痛,也不会患上严重的心肌梗死。”
两年前的一天,张春林因劳力型心绞痛与老伴到北京某大型医院就诊。检查完,医生告诉他,病情非常危险,建议在冠状动脉内安装支架进行治疗。张春林的女儿此时正在国外从事心血管病内科工作。本来,他想与女儿沟通后再确定治疗方案,但鉴于医生说的“情况紧急”,他和
老伴没有犹豫,决定立刻手术。很快,张春林就被医生推进了导管室,一个多小时手术完毕,他的体内多了两个支架。
本以为就此彻底痊愈的张春林却没有想到,仅仅一年零两个月后,他又因心脏问题急诊入院,而这次的心脏造影结果显示,两个支架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此时,张春林的女儿正好回国探亲,于是,他找出一年多前的造影手术光盘,给女儿看。女儿发现,当时他的冠状动脉某一段仅仅狭窄50%,是心绞痛中比较轻的一种,药物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本不用安装支架。听到这种情况,张春林很生气,本想通过法律让医院对他现在出现的病情负责,“但考虑到女儿以后还要回国发展,我想还是算了。她告诉我这是国内医院的?潜规则?,我这么一闹,以后她就没法在这个行业立足了。”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外科搭桥疗法和内科介入疗法三种传统方法,以及尚处于研究初期的基因治疗等新型疗法。上世纪80年代,在以支架手术为主的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入中国之初,它曾被医生誉为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被患者称为能够“起死回生”的技术。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徐浩告诉《北京科技报》,简单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穿刺血管,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
开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重新流通。手术过程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但是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医疗人员很快发现,支架的再狭窄几率在临床中较高,医学上称为内膜增殖。也就是说,支架使血管通了,使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液供应,但支架内还会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再度狭窄。
虽然最新的有药物涂层的支架,即药物洗脱支架,可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由原来的20%左右降低到10%以下,并且使细胞增殖速度变慢,但是再狭窄的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国外研究表明,从1984年到1999年,搭桥和介入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仅为2%。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在处理冠心病时的态度通常是,能够药物治疗的绝对不安装支架,应该安装一个绝对不会安装两个,而且一个医院内不同的专家,不同医院的专家认识基本相同。
但是,在这一点,国内的医院并没有像发展技术一样与国外齐头并进,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
卫生部医疗风险监测和预警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康盛律师事务所医疗事务部主任王和平告诉记者,现在心脏支架手术在国内非常泛滥,他就曾接触过多起类似的纠纷。2010年,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给一位70岁的男性病人放了11个支架,手术后第二天,病人就死亡了,检查
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本来放支架是为了扩张血管,但是放太多,反而阻塞了血管。
2009年10月,北京某三级医院,在相关检查不全面,进行心脏造影检查的同时就给一名曹姓患者进行了支架手术。手术中很多支架无法通过病人的血管,但是医生并没采取补救措施,而是继续硬塞进去了8个支架。因为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病人心源性休克,住院后的第七天死亡。而成都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给一位病人放了17个支架的“事迹”让很多业内人士听了都很惊讶。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也表示,放进不该放的支架,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它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进行其他手术时的不便,不会随时间而消失。比如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会觉得心脏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适应,并且安放后还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这两种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带来出血风险。他自己就遇到过一些“回炉”患者,他们有些并不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置入一个甚至多个支架,由于术后未按时服药,出现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2008年,中国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约18.8万人。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就曾对这个数字表示:“这的确说明冠心病介入技术得到普及推广,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病例中究竟有多少不合乎规范。例如,对再狭窄危险不大而出血风险大的患者来说,对其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是
不合理也不安全的。药物洗脱支架的潜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适用于大部分病人,但不适用于所有病人,但很多医院并没有在意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出现心脏支架的滥用,专家分析,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医院把它当作了经济增长点,医生也非常重视支架手术带来的利益。一枚支架,直径只有几毫米,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克,国产的需2万~3万元,进口的价格更要3万元以上,而术后的后续治疗也是一笔花费。
王和平告诉记者,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前后是一整条利益链,必须给医院还有实施手术的医生一定的回扣,回扣都是一对一的单线联系,厂家直接对某个医生,这是业内的潜规则。而且根据设备和供货商的不同,回扣的多少不一。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医院中,每年进行多少支架手术都在攀比,因为放得越多,显示收益也越大,甚至很多医院每年都会给相关科室下达放支架的指标,要求当年放支架的病例要达到多少。
2002年,强生公司研发的药物洗脱支架——“心扉”(CYPHER )率先在欧洲上市,随后获准进入中国,当时的市场定价是3.6万元,其中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可达50%。这种支架在国内的使用比例一度高达支架总使用数的98%。紧随心扉支架进入中国的,还有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研制的紫杉醇支架(TAXUS ),它选择直销方式,售价比心扉便宜一半仅1.8万元。然而,在其他国家市场占有率通常高达60%~70%的紫杉醇支架,在中国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销售量几乎为零。
此外,王和平也表示,学术上的要求也是造成支架泛滥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规定,医生亲自进行的支架手术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为以小样本量为案例的论文,科研价值很小。发表论文又是和评职称挂钩的,比如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才能评上高级职称,所以医生就需要大量的支架样本。
放进不该放的支架,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
现在心脏支架手术在国内非常泛滥
抗生素滥用也是一种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暗藏“猫腻”
在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少、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的条件下,医生就成为具有双重角色的人:一方面,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另一方面,是卖药、卖检查结果的生意人。
仅仅是泛滥的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让人窥一斑以见全豹,它背后的“过度医疗”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医患之间经济利益变得对立的最好证明。
胡大一说,人们发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常识目前似乎有些不好用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常规程序也不很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最好的”药物,接受“最高端的”检查,进行“最先进的”手术,当然,还有最昂贵的费用。
政协委员、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马亦龙教授在今年的两会上就再次拿出了关于治理“过度医疗”问题的提案。他告诉记者,这些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过度护理。
马亦龙说,过去曾经在医疗界流通的“金标准”,也就是什么样病情的病人应该遵从怎样的治疗方法,现在几乎没有人遵守了。病人一进医院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医生都比着开药。
《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综合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中,检查治疗费从1990年的2.1元,渐升到2004年的35.1元、2008年的45.3元;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中,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则从1990年的121.5元,攀升至2004年的1566.3元、2008年的1887元。在这背后,抛开物价增长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过度医疗带来的“效果”。
“就拿抗生素来说,现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可以说是滥得不能再滥。”王和平说,在美国一些大型医院,进行心脏病手术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他们认为,在无菌环境下实施手术本来就不应该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在医生看来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够。但在国内,小小的门诊疝气手术,医生就会给病人开上几天的抗生素。
据统计,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抗生素的滥用直接导致一些大医院中,患者体内金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0%,对头孢菌素耐药率约为30%~40%。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孙强告诉记者,他和相关的科研人员曾在山东一个县做过调查,随机抽了几百份的门诊处方,这些处方单涉及感冒、发烧、拉肚子、腰酸背痛等常见病。调查人员发现,级别越低的医院,药品处方过度的程度越严重。例如,同样的病症,县级医院,一张处方上可能开出2个药品,到了村里就是一张处方4个药品。处方针剂使用率,在村卫生所的处方中则达到63%,这其中,有很多是不合理使用的。而国际上通用的办法是,由于注射安全和卫生条件等存在着隐患,不建议在门诊使用针剂。
孙强说,中国85%的药品是医院卖出去的,是以药养医,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卖更多的药,挣更多的钱。一般大医院中,药品带来的收益能占到40%~50%,到了县乡级医院,药品收入则占到
60%~70%。但这个数字只能说明医院级别越高,药品收入所占的比例越小,药品的使用是否合理,从这里是看不出来的。
“过度医疗除了药品,还有过度检查,特别表现在一些大型的设备,比如CT 机的使用上。以前我们做结核病的研究时知道,很多诊断根据X 光胸片,再结合痰检就可以确诊,但现在很多医院,CT 的使用量已经远远高过X 光,因为X 光检查一次只要几十元,而CT 检查动辄就要两三百元。”孙强说。
此外,耗材,如支架、缝合线等,医生通常都会推荐病人使用更为昂贵的品种,但这其中很多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手术使用的电刀,本来根据规定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但现在医院做手术时基本是一个病人一把电刀,这不仅使病人看病的成本增加,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同时,医疗资源作为公共资源,“过度医疗”所带来的问题也会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公,使一些真正需要使用的人得不到好的治疗。
“过度医疗”问题之所以产生,马亦龙表示,作为医院和医生也很无奈。以他所在的肿瘤医院来说,每年国家划拨的财政费用仅够医院给离退休职工发放工资,因此,医院想要购进新的设备,改善医疗条件等就只能想办法创收。同样,现在如果一个医生不拿回扣,不在开药做手术上“动脑筋”,知名医院的副教授也许一个月除去奖金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因此,在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少、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的条件下,医生就成为具有双重角色的人:一方面,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另一方面,是卖药、卖检查结果的生意人。
此外,医生为避免出了医疗事故后患者家属找自己的麻烦,往往追求“全面”的诊疗方案。比如,《医疗事故鉴定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的举证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的过度检查。一项调查显示,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加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开药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司”。
同时,现在很多病人也存在“复杂的技术和设备会带来更好的疗效”的错误观念,他们会直接要求医生开某种药物或者要求医生进行支架手术、剖腹产手术等。
“目前,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非常难界定。”马亦龙说,因为临床医学非常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想要解决过度医疗问题,首先要对过度医疗设定标准: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好还是伤害。在治疗中,要看医生的目的何在,治疗是否产生预防作用,是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另外有几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病人的权利。
同时,应该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和监控网络。孙强说,欧洲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很完善,建立了药品控制的机制,就是要审核每一个医生所开的药品,如果医生药品开得不合理,保险公司不会把钱付给医院。瑞典还建立了抗生素使用网络,监管每一个处方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这个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不光抗生素,整个药品都可以建立起网络进行监控。”
马亦龙也提到,他在日本考察时也发现,日本同样存在这样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医生开出的药物费用过高时就会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这个医生就会被终身禁止行医。在新加坡,医保部门规定,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每人最多只能报销3个,如果超过,一
来医保部门不予报销,二来医生还要向专门的委员会陈述放入过多支架的理由。
此外,相关部门应进行医院体制进一步改革,建立补偿机制,使公立医院公益化,成为真正的非营利单位。医院分配制度要改革,让医生收入不与产值挂钩,实行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建立相关监督机构及严格评定标准,定期对公立医院进行考评,让过度医疗的机构和医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过度医疗的现状就会改变。
患者及其家属也要加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目前,不少国家都制定了有关病人权利的文件,有些国家制定了《病人权利法案》,先进国家这方面的做法可以作为国内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借鉴。
“我们要记住希波克拉底的忠告,永远?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胡大一说,我们应该提倡人文医学的理念,人文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老百姓对医院的学科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体悟不会很清晰,但他对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却感受非常直观。作为医生,应该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决策。把各种方案的利弊陈述清楚,请他们选择最终的治疗方案,医生更多地扮演一种提供不同方案的角色。一份优化的诊疗方案,其实是在获益和风险、成本与效益这两个问题中寻找平衡。
范文三:过度医疗的判定标准
找法网,中国最大的法律咨询中心 找律师,找法律,上找法网 全国免费法律咨询:http://china.findlaw.cn/
过度医疗的判定标准
来源:http://china.findlaw.cn/ (法律在线咨询)
【找法网 过度损害】过度医疗基本定义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或者说,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医疗行为。简单说,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医疗不是诊治病情所需,起码不是诊治病情完全所需。过度医疗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所被禁止的。
过度医疗的界定难度
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为,临床医学非常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就拿感冒来说,做CT那就是过度医疗,但如果做常规的血液检查那就不一定了,很多病症相似,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1]。此外,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度医疗的认识也不同。
对生命的保护,再奢侈也不过度,生命的价值是由他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漠视生命的社会属性,就会产生过度医疗的错觉,生命是平等的,生命的社会属性是不平等的。肯定了生命的社会属性,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健康权利。
过度医疗判定准则
一般来说,对过度医疗判定的基本准则是: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好还是伤害。在治疗中,要看医生的目的何在,治疗是否产生预防作用,是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另外有两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病人的权利。
过度医疗基本特征
(1)使用的诊疗手段超出了疾病诊疗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规律和特点;
(2)采用非“金标准”的诊疗手段;
(3)对疾病基本诊疗需求无关的过度消费;
(4)费用超出了当时个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找法网,中国最大的法律咨询中心 找律师,找法律,上找法网 全国免费法律咨询:http://china.findlaw.cn/
过度医疗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原因,如: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以药养医、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药品回扣、开单提成;
2、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医生的诊疗水平的原因;
3、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因,如:医疗事故鉴定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的举症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 的过度检查;据介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加各种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为病人开具药物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司”。
4、医生的道德水平的原因,比较少见。
5、其他原因,如: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http://china.findlaw.cn/jimo 即墨律师
http://china.findlaw.cn/yueyang 南昌律师
http://china.findlaw.cn/nanjing/baoxian 南京保险理赔律师
范文四: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
基本定义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 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1]。 或者 说,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 行的检查、治疗等医疗行为。简单说,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 断和治疗的行为 , 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医疗不是诊治病情所需, 起码不是诊治病情完全所需。过度医疗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以及相 关制度所被禁止的。
主要种类
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 治疗等)、过度护理。
界定难度
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 为,临床医学非常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 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就拿感冒来说,做 CT 那就是过度医疗,但如果做常规的血液检查那就不一定了,很多病症相似, 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 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 的,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2]。此外,在不 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度医疗的认识也不同。
判定准则
一般来说,对过度医疗判定的基本准则是: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 好还是伤害。在治疗中,要看医生的目的何在,治疗是否产生预防作用, 是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另外有两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 病人的权利 [2]。
基本特征
(1)使用的诊疗手段超出了疾病诊疗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规律和特 点;
(2)采用非“金标准”的诊疗手段;
(3)对疾病基本诊疗需求无关的过度消费;
(4)费用超出了当时个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原因,如: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以药养医、医 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药品回扣、开单提成;
2、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医生的诊疗水平的原因 [2];
3、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因,如:医疗事故鉴定 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 的举症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 的过度检查 [3];据介绍, 美国 的一 项调查显示,在 300名全科医生中,有 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 加各种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为病人开具药物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 “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 司” [4]。
4、医生的道德水平的原因,比较少见。
5、其他原因,如: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范文五: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现象之我见
秋冬时节, 一旦气温骤降,各地大医院输液室就人满为患。忙着配药打针的护士, 人头 攒动等着输液的患者, 蔚为壮观的输液室 “ 吊瓶森林 ”…… 这种热闹的就医场面, 其实很大程 度上是 “ 过度医疗 ” 的真实写照。过度用药不仅欲速则不达,反而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甚 至导致安全风险。 “人均输液 8瓶”将尖锐的医患矛盾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过度医疗” 的存在,严重恶化着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
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过度护理。是指 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 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 只是徒 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为,临床医学非 常复杂, 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表现, 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 治疗方法也不同。很多病症相似,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 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 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 哪些是多余的, 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 因此, 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此外,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人 们对过度医疗的认识也不同。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 138克,而美国仅为 13克。过度用药的危害不可 小觑。某种程度上,过度用药不啻饮鸩止渴医疗领域公认的原则是:能吃药尽量不要打针, 能打针尽量不要输液。 但这一原则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违背。 究其原因, 除了病人盼望痊愈的 迫切之心, 更关键的还是利益驱动。 在 “ 以药养医 ” 的体制下,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用 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的滥用,被戏称为 “ 三菜一汤 ” 。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在医学院接受的医学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站在患 者的角度处理问题。同样,在医生的角度,只有当在开处方、化验单时,一心想着如何更有 效更经济地给病人解除病痛, 而没有其他利益诉求杂糅其中, 才能为病患做出尽可能有益的 治疗方案。
求解过度医疗, 仅依靠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远远不够。 而很多人主张国家加大医疗卫生 投入, 依靠提升医务人员待遇来解决过度医疗的方法, 也不能够根除本源, 因为人都是有趋 利性的, 且不说中国庞大的医疗队伍基数, 国家的投入杯水车薪, 在不改变院方盈利模式的 情况下,甚至可能“抱薪救火” 。在医药事业纠结于公益与盈利属性之间,需要摆脱层层叠 叠的利益纠结, 将医患双方的利益一致化,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 因此我 个人认为新一轮医改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变激励机制。参考国外经验,改变医院对于政府给予医保定额“不用作废”的观 念, 政府将结余的医保金额以一定的比例返予院方作为奖励。 这种方法可以在政府与医院间、 医院与科室间、 科室与医生间贯通使用。 如此,医生就会力求以最高效、经济的方法诊治患 者,像打仗一般“节约弹药”了。
二、整顿医药企业。美国的制药公司仅数十家,其中大部分为跨国公司,除制药外,尚 从事严谨细致的医药开发研制工作。 由于药物利润巨大, 我国大小制药企业成千上万, 以仿 制成熟药物为生, 进而造成了我国药物品牌纷繁复杂却种类单一的现象。 其中抗生素的情况 最为严重,以常用的二代头孢为例,口服药、针剂、静滴相加有数百种之多。因疗效接近, 市场的争夺只能依靠给医生回扣的方式进行, 因而形形色色的 “药代” 是加剧过度医疗的 “中 坚力量” 。对此个人认为,新医改中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即旨在实现这一改变。该制度是国
家针对主要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问题, 在所有上市的同类药品中, 由专家利用科学方法优化 选择出的、 最具安全有效性、 成本效益最佳的药品。 政府可对进入医保同一类型的药品须统 一招标,以高效低价者为先。同时对回扣现象予以严查、重罚。若此,大部分不合格的医药 企业都将被市场淘汰。
三、 规范诊疗流程。 在一些地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 过度使用医疗设备的状况却有 所抬头, 所谓压下葫芦起来瓢。 对于医患关系这一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而言, 前者因为高 度的专业性而占据强势地位。 医院和医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哪个环节都可以下手。 故 而以流程图的形式制定出一整套囊括各疾病诊疗流程的指导意见, 包含症状、 必要检查、 可 选检查、阴性结果的后续相关检查、 确诊指标、治疗药物等。 出现患者对相关诊疗的必要性 有疑议时提供参考, 让医疗路径更透明更公开, 让患者一方拥有更大的知情权, 改善医患信 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缓解双方矛盾。
四、加强人文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行业自律。医者仁心,医生的工作应该是 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鼓励他们养成明智、 健康的生活习惯, 而不是鼓励他们用药和对 他们多用药。 世界上不缺药物, 真正缺乏的是用药的思维和方法, 以及对人的关怀。 少用药、 巧用药和最好别用药,应当是医生首要的治疗原则。
转变错误认识 避免“过度医疗”
市民认为的好药和贵药,大都是新特药。其实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其适应证,越 普通,越说明是经过长期临床使用验证的药物,其副作用小,疗效非常稳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孝心 ”让医疗无止境。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有关负责人 告诉记者, “糖尿病、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要想‘ 治根 ’非常难,不少患者 在求医的过程中,因为
司空见惯的“过度医疗”
“千万别小看了‘吊瓶’输液的风险。 ”李元启说。 湖北省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的数据显示, 近年来湖北报告的不良反应中因静脉点滴所致占七成以上, 其中由抗生素引起 的不良反应约占五成以上。
不分病情轻重的输液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过度医疗。 李元启说, 不少患者认为注射要比口 服药物见效快,一有感冒发烧就主动要求静脉点滴。其实, 在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点滴三 种给药途径中,风险最大的就是静脉点滴 ,过多注射会增加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及不良反应。
过度医疗在临床手术中也十分常见:通过放置价格昂贵的脑血管支架来治疗脑中风; 不 必要的剖宫产滥用,剖宫产率在一些医疗机构中达 70%以上;在前列腺炎、乙肝、肿瘤等常 见疑难疾病诊疗过程中, 不必要的细化检查、 未得到公认的联合治疗、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大 量采用??患者付出大量金钱,得到的是饮鸩止渴般的短期效果和长久的身体伤害。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由于医疗技术力量薄弱、 “以药养医”等原因, 一些机构过度用 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滥用的情况比较严重。病人来了,往 往就开这三种药,被称为“三菜一汤”。
过度医疗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
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 包括过度检查、 过度治疗、 过度护理 等。小病大治、大病豪治、无病滥检的过度医疗,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徒增医疗 资源耗费。目前,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过度医疗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过度医疗在中国的盛行,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
医患纠纷实行举证倒置, 医生实施“防御性医疗”等问题也是造成过度医疗的重要 原因。 为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生要求患者全面检查,以检验、心 脑电图等来记录医疗过程,进行“医疗防卫”。一位年轻医生说:“我开始职业生涯时,得 到的第一句告诫便是:学会保护自己, 因为医生是一只脚跨在法院中的。 ”但目前“医疗防 卫”已明显过当。
根治过度医疗任重道远
过度医疗不仅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损害患者健康, 还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它既是技术问 题,也是道德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唯有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做到“合理检查、合理 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让现代医学造福广大患者。
过度医疗最直接的危害是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造成资源浪费。 资料显示, 医疗机构滥开 药、滥检查等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可达 20%~30%。我国因过度医疗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医源性 疾病不断增多,相关卫生医疗资源浪费每年超过万亿元。
更令人忧虑的是, 过度医疗还会损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形象, 损害医患关系, 影响社 会和谐, 甚至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整体的“信任危机”。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 各地医疗机构 不时出现患者及家属伤害医护人员的极端暴力事件。
“人人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过度医疗贻害无穷, 必须站在整个民族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高度,来看待过度医疗问题。”李元启说。
专家建议, 首先,国家要加大卫生事业投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彻底改变医务人员收 入与医疗收入挂钩的做法, 引导医务人员靠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取得较高报酬, 获得 社会认可。
其次,制定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建立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评估的指标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合理性监管和审查机制, 医保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对医疗服务提 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
据了解,在欧美一些国家, 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 该实施怎样的治疗, 包括 手术药物的费用, 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 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就不会转嫁到个人 头上。这从源头上遏制了过度医疗的发生。
同时,加强医院管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公 众用药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用药习惯,要意识到药品是把双刃剑, 不要随意用药, 平时治病 要坚持“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如医生开超过病情需要的药,可以拒绝。 如遇到大病, 最好到社会美誉度高的医院去治疗, 选择治疗方案前要听不同专家的意见。 (记 者 黎昌政 )
医生的工作应该是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鼓励他们养成明智、 健康的生活习惯, 而 不是鼓励他们用药和对他们多用药。
世界上不缺药物,真正缺乏的是用药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对人的关怀。 少用药、巧用药和最 好别用药,应当是医生首要的治疗原则。 (张田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