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附人体背部空位图)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附人体背部空位图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1
2
范文二: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
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患者无痛苦,疗效显著,而在民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并着它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使用额度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
例如以下各科诸多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显著。
3.1 内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
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
3.2 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
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3.3 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
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3.4 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
经闭、痛经、白带、黄带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
3.5 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
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3.6 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
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
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3.7 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
经闭、痛经、白带、黄带
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
症状 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
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
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
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
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
75、脾俞77
腹泻、腹痛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
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
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
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
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
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
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
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
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
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
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
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
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
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
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 腰
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
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
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
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
山64
强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
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
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
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
曲池52、合谷102
扁桃体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
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
谷102
湿疹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 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
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
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
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
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
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
人迎:结喉旁开
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
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
天池:乳头外侧
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
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
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
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
天枢:脐旁开
神阙:肚脐孔窝正中
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
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
归来:肚脐孔下
曲骨:前正中线,脐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1寸,当四肋间 4寸处 5寸处 4寸处 2寸处 3寸处 4寸处 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 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 1.5寸处 1.5寸处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
委中:月国窝中央。
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
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水道:关元穴旁2。
(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
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明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一、体表标志
体表标志可分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
1. 定型的标志: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骼和肌肉标志。
2. 动态的标志:如各关节的皮肤皱纹,经络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会;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 。
二、折量分寸
对离体表
标志较远的部位则用折量的方法,即将一定的部位折作几等分。这也是为了 定位方便,不要将它看成拘泥、呆板的规定。常用的各部折寸如表8—1。在体表标志和分部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也可以用自己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三、指量法(如图8-1)
- 11 -
1. 直指量 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 横指量 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 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 12 -
范文三: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
感冒、头痛、发烧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
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
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
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
脾俞77
腹泻、腹痛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
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
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
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
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
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
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
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
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
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
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
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
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
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 腰阳
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
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
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
64
强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
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
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
52、合谷102
扁桃体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
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
102
湿疹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 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
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
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
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
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
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
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
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
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
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
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
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
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
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
天枢:脐旁开2寸处
神阙:肚脐孔窝正中
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
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
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
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
委中:月国窝中央。
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
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水道:关元穴旁2。
(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
指量法(如图8-1)
1. 直指量 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 横指量 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 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范文四: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附人体背部空位图)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附人体背部?空位图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1
2
范文五:拔罐后颜色诊断
拔罐后颜色诊断
紫黑色--------------------供血不足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
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
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
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
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
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
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
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
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1)皮肤肿瘤或皮下不明包块者,局部忌罐。
(2)有皮肤溃烂或严重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白血病)不宜拔罐。有接触性传
染病。
(3)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部、乳房部不能拔罐。
(4)颈部、心尖部以及体表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5)严重水肿者或关节肿胀者忌用拔罐。
(6)精神高度紧张,急躁或抽搐不合作者,忌用拔罐。
注意事项
1、拔罐时环境干净温和,避免风寒和嘈杂。
2、过度疲劳、酒后、饥饿等情况下,应休息饮食后再进行拔罐。(手法要轻)
3、根据病情选定主要穴位和配合穴位,一般以2—3部位为佳,
4、使用火罐、针罐等罐法,应避免烫伤并对罐具进行消毒。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附人体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