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既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历史唯物主义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问题,最好能举个例子
唯物辩证法可简单地概括为 2+3+52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或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3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5是五对范畴: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可能现实,偶然必然,内容形式。
总特征方面,考发展的可能性大些,如科学发展观。
三大规律方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以每考必出。
对立统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或对立和统一,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或共性和个性,这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种规定性“质”和“量”,它们统一于“度”(分寸、火候);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肯定和否定,特别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有继承有发展;事物发展的“三二一”即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而事物的发展是无数个周期;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几对范畴从略。
例子:有人把封条贴在门的正中央,这在哲学上就叫抓不住重点。
有人问你“学生在哪里考试?”,而不说明是哪个年级的哪个班的或哪个专业的,这在哲学上就叫不具体,忽视了特殊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各个观点的例子
(一)唯物主义1、含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2、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也叫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一、机械性。
二、形而上学性。
三、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观点在考试中怎么用,怎么答题?举个例子给讲讲...
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的观点: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3.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还有它藐视一切的魄力和威慑力: “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 否认一切,又不置可否。
在现实中,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条件论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首先,要弄清楚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
从事件发生流程过程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事物内部孕育着它将要变化的条件,而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叫做内因。
到底该事件能不能发生,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1)跟必要条件(2)共同构成某一事件A发生的充分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那么,什么叫做必要条件呢?现在假定我们已知事物内部条件和事件A已经发生了,经过逻辑思维和实践经验,可以得出“A事件发生”必然是由于事物具备了外部的条件(1)和条件(2),那么我们就分别把这两个条件叫做“事件A发生”的必要条件。
现在,我们把上面两点结合起来,条件(1)、条件(2)都是“事件A发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条件(1)、条件(2)两者共同构成“事件A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上面分析的事件发生流程过程可以得出事物发展或变化的一般规律:当将要变化的事物同时具备了内因——内部条件和外因——充分必要条件时,事物必然会在质或量上发生变化。
看一个事件究竟会不会发生,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从本质上说,事物内部条件也是其变化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弄清楚条件论的内容核心。
条件论的一部分重要运用便是推理。
推理包括推理前提、推理过程、推理规则以及推理结果的处理。
(一)推理的全部前提可以看作是这一推理的预设。
日常的具体推理往往是省略的推理,有些前提并没有明确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对预设作全面的分析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给顶的语境中,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无论是进行陈述、提出问题还是发出命令、作出请求,往往是相信或假定了一些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这些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就是这一语境中该语句的预设。
② (二) 推理的过程是条件论的核心。
它应该涵盖各种推理过程形式及其各推理规则。
推理的过程形式包括直接、间接推理,关系命题的推理以及三段论,还有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等值推理,以及复杂的符合命题推理。
因为这些内容在现行的逻辑学课程中有全面涉及。
笔者认为,逻辑学里的东西只是条件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条件论体系的基础知识。
对日常的推理,笔者认为有这样三个基本要求:⑴必然性。
这一条其实就是推理的最基本的规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由条件引发必然结果时,条件必须符合充分必要性,其次,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具体的推理要求当全部前提为真时,必然能得出结论。
这里的“必然能得出”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一个具体的推理通常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语境下表述的,大多和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⑵相互关联性。
日常的推理是建立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意义、内容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相互关联性。
③⑶前提可假设为真。
推理要求:如果前提为真,并且按照推理的规则和逻辑规律,则得出的结论为真。
譬如“假设-----”所引导的语句提供的是一种假设,即要求假设前提为真,并不要求断定前提都真。
是,前提假设为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全部前提必须无逻辑矛盾,如果前提是有逻辑矛盾的,那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将无法被假设为真。
其次,推理还要讲求逻辑规律,如果说推理规则是微观地为推理服务,那么,逻辑规律就是在宏观上为整个逻辑思维服务。
(三) 按照逻辑推理的规则分析完一个命题,还要对结果做回归处理。
按照规则进行推理,其结果和原命题一模一样,这类结果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意义的,另一类是得出的结论在本应该推出结论的范围之内,因此,这两类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进行推理。
日常生活领域、生产领域、管理、科研领域都是条件论用武之地。
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撑:管理、科学、技术,这三者都是在条件论的指导下去完成他们各自的使命。
管理,在上一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从美国泰勒的“胡萝卜加大棒”制到今天的MPA、MBA,它的实质是研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发挥到极点,人的潜能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来,一个组织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功,都特别重视事件发生的条件。
在政治、经济、文化到处都充满了条件的信息,但我们民族的条件论意识几乎没有,只是凭借经验去做事,在前面提过,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变是不变的真理,应对处在变化的环境之中的变化的事物,如何去解决它,关键在于建立自己思维支持下的认识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笔者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平台、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谁能简单地说一下辩证法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不要复制的。
先给你举个例子: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当然."教授说."它既好又不好.""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有点心虚了吧,你真了解哲学吗?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你是说‘首先'?"我问."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第二堂课: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野狗?"我莫名其妙."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好像不会.""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是啊,为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我明白了.""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对,看他怎么说.""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是有道理.""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这怎么说?""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
为什么说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请用哲学的理论说明,...
这得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说起,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具体外在表现或特征就是联系.矛盾是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从外在表现看,就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因此,表面是联系,内容与实质是矛盾.因此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举例来说: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从联系的角度看,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联系,从矛盾观点看,是引力与离心力的对抗.
谁给我举几个能体现辩证否定观例子
所谓新辩证法,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可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但要选择正能量的看问。
比如一个班级里面的女同学,根据颜值的高低按名次排队,如此同一事物,就会产生有两种不同的想法了,有些同学就会认为“一个比一个难看”,而有些同学就会认为“一个比一个好看”,前者就属于消极负面能量的想法,而后者就是积极正面能量的想法。
虽然面对同一个相同事物,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前者负能量的结论也对,后者正能量的结论也对,两者都符合客观事物!但问题是,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答案也不同,由此导致人群体开始分类了,即富人成功人士与穷人失败人士,因为成功人士看到的是成功的方法,忽略的是失败的理由,而失败的人关注的是万一我不成功怎么办从而关注的是失败的理由,由于关注“方法”与“理由”的不同,出现了成功人士和失败人员的分群!...
论文:如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800字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称自己在19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
辩证论点:时势造英雄(就是说明下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举点例子)...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历史又作用于人民群众。
于是人民群众的意志被统一到“英雄”身上,继续创造历史。
如此反复。
从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顺序上讲,是时事造英雄,但“时事”在当时不叫“时事”,“英雄”在当时也未必叫“英雄”,也许最初称呼为“大才”、“能人”,称“潮流”、“顺”。
二者是辩证发展的。
...
谁能帮我举几个诡辩论的例子
故事1: 有两个15岁的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
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
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
”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
”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
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 “干净人。
”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
”老师又反驳说。
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
”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
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
”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
”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地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解释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 故事2: 《艾子杂说》中有如下一个故事。
有个营丘人,很不通事理,却喜欢跟人家瞎争。
有一天,他去找艾子问:“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 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
如果它们在夜里行车,有人突然狭路迎面而来,来不及让路就会出事。
有了铃,叮当叮当地响着,双方就能准备互相让路了。
” 营丘人说:“塔的上面也挂着铃,难道也是为了叫人准备让路吗?” 艾子笑着说:“你这个人不通事理到这个地步!鸟雀喜欢在高的地方做巢,鸟粪会把高塔弄得很脏。
塔上挂了铃,风一吹,叮当一响,鸟雀就会被吓散。
你怎能拿它跟大车和骆驼比呢?” 营丘人还要争辩:“猎人养的鹞鹰尾巴下也挂着铃,哪有鸟雀到鹞鹰的尾巴上去做窝呢?” 艾子大笑说:“你这个人呀,不通事理得太奇怪了!鹞鹰出去捉鸟雀,它脚上系着绳子,有时会在树枝上缠住,如果它一扑翅膀,铃就会叮当响起来,人们就可以朝着铃声去寻。
你怎能说是为了防鸟雀来做巢呢?” 营丘人仍然争辩道:“我曾经见过送丧的挽郎,手中摇着铃。
嘴里唱着歌,难道也是为了怕给绊在树枝上吗?” 艾子不想跟他再争辩下去了,就说:“那挽郎是给死人开路的。
因为这个死人生前专门喜欢跟人瞎争、诡辩,所以,摇铃让他乐一下!” 故事3: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物。
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
他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
这无疑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赫拉克利物有个学生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
他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
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如果我们问他:“这是漓江吗?”他一定回答:“不,我无法说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
”于是,“这位克拉底鲁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歪曲成了诡辩。
”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
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而言静止的一面。
现代科学表明,有的基本粒子就是这个基本粒子,它没有变成别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研究它,承认它的存在,承认它的静止。
否则的话,事物只是在不停地动,以至于无法知道是什么在动(当你说什么在动时它就变了),那还凭什么搞科学研究?我们只好“听天由命”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他们师生关于河流的不同意见。
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按字面理解也存在问题。
因为一条河流只要它未被大海吞没,未隆生一座高山,即未发生质变,那它就仍然是这条河流,人当然可两次、三次、百次地踏进。
不过,赫拉克利物的意思不在这里,他是在强调河水(不是强调河的位置、走向等)发生了变化,第二次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了(相比较而言,他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名言要好些,因为它承认第二天的太阳仍然是太阳,只不过发生了变化)。
克拉底鲁则不同了,他说“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你说它是这股河水...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