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智障儿童的教学训练
智障儿童学校 在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不管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态度,都是一门“学问”。
1、在给智障儿童进行教学和训练时,要千方百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训练。
2、训练中应安排个体训练、小组训练或集体训练。
训练形式的设计和训练内容的确定都要从被训练者的个体需要出发来考虑。
3、训练程序分解步骤要细和慢,便于智障孩子接受。
训练者要注意每个步骤都应坚持小步子走,多循环的原则,以使智障孩子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技能。
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法。
即把某一目标任务分析出几个步骤,按顺序训练完成目标。
一般用顺序法或倒序法两种形式完成。
顺序法也叫正向连锁法,依工作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训练,完成第一步后再训练第二步,直至最后一步。
倒序法也叫反向连锁法,依工作步骤从最后一步开始,完成这一步后再倒退教前一步,直至第一步。
4、如果遇到严重障碍的智障孩子,训练花费时间多,效果不佳,不过训练者不要着急,而应积极想办法帮助他采用辅助工具或改善训练环境实现相同的功效。
...
智障儿童制定一份特殊的教育方案怎么写。
?教育特殊孩子应做到:提供学习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逐步渐进、坚持忍耐、具体明确;不打不骂、不恐吓、多鼓励。
一、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愿意、能够接受、教化这群特殊的小弟兄。
也对这群小弟兄加以肯定——天生我才必有用;若善尽教养之道,则天无枉生之才。
二、共识-——这群弱势者,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与我们有同等的人权。
他们绝对有接受教育、训练的权利,他们也应有权参与工作,他们同样拥有人性尊严。
三、内涵——教学训练内容应该丰富、有内涵,并适合于个案的需要。
故自己应先习有相当的知识、技能、技术、技巧,针对个案的需要,教导之。
有内涵的教学同样受智障者肯定,反之没有内涵的教学是不被智障者尊重的。
四、方法——特殊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一定比一般的教育要多,困难若是找对方法,困难即解除,特殊教育尤其注意方法。
五、无教不会的原则——教学、训练的内容,难易度要适合个案,并与其要相近。
太难的没有办法接受,太容易则浪费时间,又不能引起学习的动机。
六、活泼、有力、运用教具、辅具——因为教学的对象系比较不会自动学习及创作思考者,教学要强而有力的引导。
七、启发学习动机——智障者由于智慧关系,本身缺乏远虑及计划。
适切适时的引起学习动机是帮助其学习的关键。
八、有目标、有程序、按步就班的教习——以个案的程度拟定长程、中程、短程教习目标,时常修正教习方法、技巧。
目标是在让个案学习得最多,最有有绩效。
九、正常化的原则——不把智障者当异类来界定他们,经教习后也是正常的人,故教习时,用字遣词要正确、正常化,不宜引用不正确的幼稚教习,如狗狗、糖糖、车车等。
重复的用词反而困扰他们。
虽然智障碍者有某些障碍,但教育、训练的目标还是指向正常的生活原则,不要以为他们不正常就以怜悯心可怜他们。
反而要正面积极的教育训练他们,让他们能分享人性尊严。
不把他们奉为喜憨儿就百般的呵护、乱宠他们,也不因为他们是阿达,就排斥、放弃他们,应以正常他的教育、训练、辅导之。
十、积极的教育——教习要有丰富正确的内容,应该做充份的准备,切忌无病呻吟、炒冷饭。
十一、Just do it——适时的教习,把握机会教育、训练时机。
当个案犯错时,及时清楚的告知错误在什么地方,并辅导正确的方案。
十二、避免以自己情绪的起浮而工作——教习智慧障碍者应本着正常的心并以承接天职之重任教习之。
十三、避免发脾气的时候处罚学生——学生有犯错,应该处罚时,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就一昧的可怜他们,教习他们能分辨好坏、善恶,但要处罚前应让他们清楚的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要如何修正。
十四、投资时间才能节省时间,多花点时间增进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丰富的内涵给予,提高教习品质。
二、 沟通技巧说话简单:?? 以浅白的字句交谈,需要时应说慢一些或重复;?? 可尝试请他们重申要点,以确保他们理解交谈内容;?? 用动作或示范,如身体语言,具体地表达;?? 用正面意思表达;?? 勿要求猜度,因智障人士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弱;?? 明确、具体的沟通,给孩子明确的指令。
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那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明确到能让孩子了解。
计划分工化的活动或游戏:?? 配合他们的实际年龄,而非智龄,如不要安排一位智龄两岁,实际年龄四十岁的智障人士到波波池玩耍;?? 配合他们的程度,如不作抽象的游戏设计;?? 由于部份智障人士有其它生理毛病,如心脏病(唐氏综合症者常患的病),故需避免一些过份剧烈的游戏,注意其身体状况;?? 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或游戏时,应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 聆听技巧??耐心聆听智障人士的说话,一方面有助理解其说话内容,同时亦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加深彼此关系沉默技巧??当要求智障人士表达或回答问题时,应保持适度时间的沉默,让对方有充足时间思考和组织,回答问题协助适应??尽量给予足够时间,切勿催促,尤其在转换一项活动时,更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适应鼓励及赞赏??应对智障人士的正面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及赞赏,除令他们有成功及满足感外,更引导他们对正面行为作确认。
给予智障成年人的训练??给予智障成年人的训练其实很需要来一次改革,我们不应该再训练他们做那些他们已经花了十年时间来学习的零碎项目,甚么大小肌肉训练、数数目、分大小、分颜色、过马路、打招呼、图片配对、实物配对、眼神接触、辨认钱币……实在数之不尽的儿童式训练啊!学来学去都是零碎的预备技巧,始终未能与日常生活整合,更加谈不上改善生活质素。
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尽量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使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着有尊严而独立的生活。
平日的训练其实可以是其它社区人士平日做的东西,例如上班工作、使用互联网、看电影、外出构物、文娱活动、康体活动、出外旅游、写日记(以录音或代笔)、信仰生活……数之不尽的日常活动其实...
培智教育课堂教学学情分析怎么写
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服务。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
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
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
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
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
”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
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
【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
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
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
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
智障儿童的教学策略?智力障碍儿童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怎样有效科...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如何构建智障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亮点。
特殊教育的校本课程是今后成熟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认识和理解。
我国成立培智学校初期,招收对象以轻度智力低下儿童为主,进入培智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情绪表现比较稳定,有言语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认知基本能力,轻度智力落后学生。
这样的学生能够适应集体教学模式,也能学习基础学科知识。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普九”工作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轻度智障学生能够随班就读,现在培智学校的教学对象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的学生增多,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无法适应学生需要:不听指令,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集体教学;语言理解能力低,讲授知识听不懂;经常出现一个简单的数字教几年也学不会,毕业后的学生没有生活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作为从事智力障碍问题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一个世纪智力障碍儿童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在拓宽生活领域、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面临最具体而又最急迫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校的中、重度弱智教育现状,在研究国外的各种教育流派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培智学校生活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是建立在以社会要求、学校体系和儿童的发展为基点,以提高中度弱智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制和结构,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进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研究依据1、智障儿童生活实践论殊教育研究领域中,国内外现代心理学家站在了人的主体上认识、理解弱智儿童,从人的实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理解弱智儿童的生长历程,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直接导致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弱智儿童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因此他们认为弱智儿童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弱智儿童的大脑得到较好的康复,又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材就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都应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
3、新课程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
使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三、研究对象:学校3个教学班的学生,共44名学生。
年龄7—17岁,男生:32名,女生:12名,障碍类型:智力落后,其中伴有脑瘫:5人,精神障碍14名,情绪障碍2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通过对《智障学生“生活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找到社会需要人们有什么能力,将这些能力系统地教给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学会这些能力,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进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
探究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补偿,也为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在这过程中,我校根据弱智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将社会、学科、儿童三者融合在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实用性又兼顾各学科体系性,形成有系统的校本教材。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学校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且能满足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
形成适应智障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研究目标1、逐步完善学校校本课教学内容,并能够收集整理编辑图片,通过系统的校本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实,不断完善我校校本课内容。
3、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真实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题材,作为师生对话的基础,挖掘弱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作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方向。
4、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设置多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弱智儿童的生存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出发点。
5、培训教师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内容智障学生“生活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以生活为主线”的教育为校本课程编写教材并作为教材课程。
将智障学生的生活化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几个类别:安全、卫生、礼...
教师如何对待弱智学生
在教师的教学生涯当中,肯定会遇到个别弱智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呢?记住一点:教师要正确对待、充分挖掘弱智学生的潜能弱智学生,顾名思义就是指智力低下的学生。
他们也有潜能可开发?我确信"有"!他们是花园中那些迟开的花朵。
他们仍然有盛开怒放的一天,只不过这需要园丁辛勤地浇灌和他们自己奋斗不息生命力的支持。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要做到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分三步走。
一、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开发的可能性。
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这对学生来说无比重要。
尤其对于我们所教的弱智学生来讲,他们同样有自尊心,同样希望被家长、老师、社会认同。
但由于先天不足,他们的自尊心也几乎被磨灭了。
家人、同学、朋友不信任他们。
作为我们特教工作者,可一定要敞开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自尊、情感脆弱的孩子。
让他们在我们的怀抱中重新找到自尊、找回自我,抬头挺胸站起来,说一句:"我能行!" 二、善于发现潜能的火花。
既然我们已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潜能的存在,那么平时要多观察,多和学生相处,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把最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
以便我们去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可开发潜能。
潜能在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中找到后,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次潜能火花跳动的有利时机。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不仅要学会寻找有利时机,还要学会创造有利时机。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残疾儿童。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缺乏积极性和持久性。
这需要我们教师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维持他们注意的持久性,以延长有利条件的时间,为开发他们的潜能作好铺垫。
三、学会适时适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开发、培养学生的潜能。
如果在潜能火花跳动的一刹那不采用恰当的方法,那么一切都只会徒劳无功。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征以及弱智儿童所特有的注意力、思维和感情的投入,特别注重学生当时的心理、性情来设计教学方法。
就像有的学生喜欢拍皮球,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在讲故事时进行一定知识的灌注和一定能力的培养就较为理想。
但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绝对不同的,因为孩子们有他们的共性。
例如他们都好玩,在游戏的时候注意潜能的开发就很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例如:把语言训练溶入儿歌、故事、游戏,把思想教育融入故事、谜语。
不但使学生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身心的愉悦,学生的想象、思维、记忆、表象等都得到了发展。
这就不只是一举两得。
可见,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
经过努力可发现,经过三个步骤的认真实施,被发现的潜能在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开发,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我必须指出的是,潜能开发绝不能拔苗助长。
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应以此为依据,不然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潜能的火花很可能被熄灭。
只要牢记以上三点,并付诸于实践,相信弱智学生也能残而不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我们教师的权力,更是我们的义务。
开发弱智儿童的潜能是我们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我们应该为了孩子的明天,不断挖掘,开发他们的潜能。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语言能力
按照正常的人体发展规律,一般在一岁半到两岁开始正常的语言发展,而智障学生八成以上有语言障碍问题,家长甚至到孩子三四岁时才发现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语言能力发展。
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开始说话晚;口头发音含混,口齿不清;理解他人语言能力弱;表达方式过于单一、简单、重复等。
对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条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另外,语言表达更要建立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让沟通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正确表达。
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和生活中共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提高智障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中重度智障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缓慢甚至根本无法作出反应,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很有可能无法正常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严重地拖延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作用甚小。
所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是保证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耐心辅导,不断巩固。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智障学生的思维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况且在语言理解能力上还有障碍,教师的引导很难实现。
智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认识记忆过程缓慢,掌握困难等,都是智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耐心,不断提示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这里,及时观察学生的状态,确保学生稳定完成课程。
上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录音的方式,反复播放对话、语音等范例内容,配以简单移动的动画,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和语句内容。
一节课反复播放与巩固,但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是否产生厌烦抵触,适当调整重复次数,调整重复频率。
在学生慢慢形成记忆后,降低重复次数,但也要保持复习巩固课程,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对话中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知识点上。
二、使智障学生高效理解语言含义 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的程度,也有理解障碍的影响。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建立在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基础上的,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会说话,必须先学会说话。
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借助对话中对于他人语言的理解,正确理解了他人语言的内在含义,结合自我语言能力组织表达,才能构成完整的沟通交流思维。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说话的速度要尽可能慢,说话时不要使用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学生如果表现出困惑,就要适当变化表达方式,或者重复表达。
在课堂中及时总结经验,学生对何种表示方法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安排自己讲课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学生配合自己,教师由短句表达逐渐到完整的表达,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跟着教师重复,从短句表达开始重复,再到整句的复述。
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积极理解教师的话,再通过学生的重复,让学生多次自我理解,逐渐产生记忆,感受语言的含义,学生随着这样不断的感受与记忆,很快就可以做到边听边说。
三、鼓励学生参与师生集中课堂 智障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对于事物的认知较慢,所以,在集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的外界事物过多,很容易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对于语言能力的锻炼会产生负面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量在简单的环境中学习。
但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的实践,过于简单的关系,学生难以正确地使用和理解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毕竟是要求学生能在社会中正常交流,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难免限制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要善于在集体课堂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教学模式要尽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交流环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去,为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用平和的语言帮助学生接受陌生事物。
同时,教师也要维持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平和的学习气氛,避免学生之间的冲突。
还有就是教师在安排交流练习内容时要注意锻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建立新学期开学,同学之间相互认识的模拟环境,让学生与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或者让学生交流自己开心的经历,教师在学生交流期间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沟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整合到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思维。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环境中还要做好鼓励工作,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让学生接受课堂集中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沟通中体会沟通的作用和沟通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实际沟通。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教学 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表达知识、锻炼沟通能力等,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总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在社会中和生活环境中应用语言表达,家长和学校的配合教学很重要。
比如,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汇报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传达教师最近的教学内容,让家长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
弱智儿童怎么教育
针对智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是帮助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智障儿童一般指大脑受损而智力发展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语言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且大部分不善言谈。
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增加分析能力,在教材中设有“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想”是思维的过程,“说”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想得清楚,更要学生说得明白,智障学生因语言障碍往往不愿说,以至越学越难学,严重影响智力补偿、智力发展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严格把好语言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同时教师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语言。
1、从拼音入手,矫正口型,使之准确发音。
智障儿童听音区分能力差,语言器官存在缺陷,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很难区分相近的音节。
教师经常循循诱导,采取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矫正口型、协调运动。
2、运用有字到词,再扩句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储存词语,学说简单完整的话。
教学生认识字,在组成词,最后引导形成据的概念。
如:瓜——西瓜——西瓜是水果。
有看图学文到简单的句子组成课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从读到写,最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以理解,让学生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
教学中,教师在发音、用语、语调和表情等方面做到标准,起表率作用。
讲话简单明了,速度缓慢,尽量做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反复多次,不厌其烦,让学生听清听懂。
在听懂的基础上,让他们反复练习。
同时,充分利用语言训练进行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启发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3、根据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法。
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使他们听懂一句话,模仿一句话,能清楚一句话的意思。
对于语言发展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写日记,拥挤巨简单的话说清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教师面批后,让他们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接触和理解简单的句法。
二、充分发挥课余活动的辅助作用,在娱乐中渗透语言智障儿童喜欢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课余活动,特别是老师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兴趣更高,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此刻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的良机。
把握好这种时机,带着他们讲小故事,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儿歌。
跳舞的时候,要求边跳边唱。
做游戏的时候,要求边玩边背歌谣。
如:游戏“大家来唱歌”中,老师问“什么唱歌叽叽叽”一名学生回答:“小鸡唱歌叽叽叽。
”这样,在帮助学生认识动物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开展活动后,又引导他们说一说: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游戏玩得怎么样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课余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交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三、结合社会大课堂的环境教育作用,巩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智障儿童的语言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知,听、触、尝闻等,获得周围一切语言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深丰富智障儿童的语言。
最初,儿童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说话的,有些智障儿童在家庭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
通过座谈,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讲明互相配合、互相依靠的重要性,经常与家长分析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典范,多与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听与说的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
如:春天到了,带学生到校园花草基地进行实践——拔草、播撒种子、除虫害、浇水,让智障儿童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自己的感受。
让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接触。
如:带领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放风筝、运动会等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与年龄接近的班级进行游戏与联谊会,让他们与本校的聋生一起娱乐,然后,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讲述活动以及活动中大家的表现。
有意地让他们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家长、老师、同学。
交代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们去超市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
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进行与客人打招呼,进行交谈、沟通。
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话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以及环境教学,帮助智障儿童突破语言关,是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关键的一个台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智障生良好学习习惯 95
【摘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从学生和自己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榜样作用充分运用技巧对智障儿童在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生活自理、卫生饮食等各方面进行行为干预,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各方面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促进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生活适应 良好生活习惯 行为干预 俗话说“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在生活体验中,孩子对“诚实”、“礼貌”、“守纪”、“爱”“善良”等概念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对于孩子良好品质和是非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同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一叶知秋”,指的就是由品行看人,还有一句“三岁看大”也是这个道理。
而在这一养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助推器”。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为干预”,也叫“行为矫治法”,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他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习惯来自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教育同样也要依据于孩子的生活实践。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引导教育,这样不良习惯被我们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习惯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一、 文明的日常活动习惯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
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掌握日常礼仪(如问候),在教学楼内如何走路,如何开关门,室外如何规范游戏,校外如何注意安全等。
使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育孩子要和谐与人相处,对伙伴要团结,有爱心,使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 规范的自理习惯 在这里教师必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己穿衣、洗漱、卫生、劳动等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游戏,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按时睡眠等。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卫生、节约等。
三、 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注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必须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时运用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围着你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你的需要教变成学生的需要学。
第一、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有何专长,有哪些习惯等等,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教育时更好的依靠主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思维的人,是和我们平等的,不是小猴,给点吃的就翻跟头,他们是有主见、有自尊的。
他们认识是较浅显的,很多都只是屈从于表面现象,再加上在家里无拘束,出现问题很正常(如说脏话,乱跑、不规范的亲近方法等)。
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正带正,教师应因势利导。
第二、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
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而孩子是主体,你教育的成果要由孩子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执法者”,你是孩子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如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都是教师“导”的结果)。
我们的第一作用是榜样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习惯,言行一致。
同时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生感到你很棒,让学生崇拜你。
这种威信树立不是武断打压,而是来自于生活自然形成(如帮孩子完成一些工作—彩绘—制作等)(再如学生活动时多给孩学生一些知识或方法)。
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调节作用,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学长,带领者,让学生随着你的节奏走(如对时间的安排---对活动内容的安排等)。
第三、正确看待孩子的习惯。
对于好的习惯,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要有鼓励和奖励,(一定要奖惩分明)对于不良习惯教师不要遇到问题一棒子打死,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有的上升到品质问题,没有必要,孩子的习惯养成有自身的道理,是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慢慢自然形成的,有些习惯到一定年龄或由外部因素自然消失(如画墙问题、丢玩具问题),有些习惯需要教师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结合孩子生活实践,让他体验到好习惯的快乐(如阅读习惯---给学习带来便利----更深一层可以培养孩子的品行)。
所以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合作,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是有可塑性的,所谓“动气不如动心”。
(比如孩子上网打游戏,不要认为打游戏都是坏事,益智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心智、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现在已有针对智障孩子专门的训练游戏)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下面几点 第四、教师要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
1、教学环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威力巨大,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影响至深,生活即是教育,所以学校应该积极为智障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教职员工应当经常在行为、举...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弱智生语文教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