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都没得。。。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
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张某,男,20岁,东营市某中学学生。
该生从小学习很好,经常考第一。
但“从小就非常不老实,在小学时,曾将胳膊摔断,而且也经常和别人打架,几乎天天被人找上门。
人家领着孩子找上门,我父亲就十分生气,就打我,这样我几乎天天挨打,但我仍旧不改。
我从小谁都不服,十分胆大。
” “到了初中,学习仍然很好,可仍恶习不改,还经常和老师闹别扭。
有一次,我又和校长打了一架,他不让我上学了。
后来,父亲向校长赔礼道歉,几经周折,我勉强又上学了。
” 此生考上高中以后,毛病依然未改。
刚入高中一个周,便伙同其他两人,与高年级同学打架,被学校严肃处理,受到严重警告处分。
可是,不久他又伙同他人,把另一个同学打成重伤,使其住院两月之久,赔了不少医药费,并被学校开除。
由于多方努力,在写了保证书的前提下,两个月后又来上学。
[主诉] “从那次打架后,我们两个被赶回家,我回家看到我家里人为了我的事整天奔走,愁眉苦脸,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下决心改掉老毛病,并把以后怎样为人处事写在家里的一个本子上。
” “重来上学后,我就认认真真按照我所规定的做,做事非常谨慎。
开始几天,除了和同学互相问候,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偶尔和同学们在一起,也不象以前那样,只是说些面上的话,同学们都说我变了许多。
过了几天,我觉得这样非常难受,渐渐说话又多了起来,但对自己言行仍是十分注意,有时和别的同学闹得有点厉害了,就生怕得罪了人,也开始胡乱猜疑。
有时看到别人目光有点特别,或者和我说话时面部表情有什么稍微的和以前不同,就十分紧张。
对老师见到我的表情,我也十分注意,稍微发现点什么就胡思乱想。
同时,对老师、同学对我的看法和评价也十分关心,与有的同学闹点小别扭,就生怕他在背后说我坏话,便努力使自己与所有同学都保持良好关系。
但以前的有些坏毛病仍无法改掉,如遇事总想显示比别人强。
同时,自那件事后,村里人对我的看法也有了新变化,所以,我重新上学后,非常小心,觉得如再被开除回家,我简直没法在村里呆下去了,因而,干什么事都前思后想,每干完一件小事,都重新想一遍该不该这样做。
” “到了后来,特别是考试时开始焦躁,如看到笔头有点小裂缝,就用透明胶粘起来,虽不影响写字了,但还是老觉得别扭,老是想它。
心里知道没事,不应该想,可是又总是想,心里很烦躁,影响了考试。
后来考试时,偶尔感觉到鞋底有点不平,腰带有点紧,就感到很不舒服,就老想,心里想不去管它,可是越想不想,就越想。
其实鞋底根本就很平,腰带也不紧。
自此以后,平时上课也想,无法好好学习。
后来又发展到看到衣服上有点脏或有点小线头之类的也想。
这一毛病持续了差不多一年。
” “后来我又开始嫌别人脏,嫌东西脏,总怕别人把什么病传染给我。
有一次,笔不小心摔在地上,我就想,笔掉的地方也许有人吐过痰,也许有人的鞋踩过,于是觉得很脏,摸完笔后就什么东西也不敢摸了。
还有一次,一个同学做了手术,我知道这种病根本不传染,但我仍然十分担心,有时这个同学碰我一下,我就十分紧张,把碰到的衣服的那个地方擦了好几遍才放心。
” “再后来,对学习上本不该想的问题胡思乱想。
如对 3是 6的1/2与 3是 6的 1/2倍,我就怀疑,心里也知道它们意思一样,但还是怀疑,就查找各种资料。
就这样无休止地怀疑,弄得头昏脑胀,十分难受。
就是买东西时也老怀疑算错账。
” [诊断] 强迫症的典型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冲突导致患者十分痛苦。
由上面来询者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患的是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观念(强迫疑虑为主)并伴有强迫行为。
〔原因分析〕 强迫症属于一种压力型的神经症,往往由重大现实生活事件引起。
张某自从打架被开除以后,面对学校、家庭及村里人对其看法的三重压力,产生了很强的悔改心理。
因而自返校后,为人处事十分小心,与前判若两人。
但因其毛病时间已久,担心克服不掉,再度引起同学及老师的不满,因而对老师、同学的反应十分敏感,便加强自我克制,而越加克制,越担心他人看法,矛盾症结由此产生。
随着压力的加大,矛盾的加深,矛盾冲突发生变形,由担心他人的看法发展为对自身物体及身体有关部位的关注,后来又发展到对他人的怀疑,最后发展到对学习内容的怀疑。
强迫症状的形成往往以强迫性格为背景。
张某原本性格开朗、大胆、满不在乎、不拘小节,自经历那次事件以后,力图改变自己的性格,由于改变和完善的途径不正确,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孤僻、刻板和胆怯。
这就具备了强迫性性格特征。
[咨询过程及指导意见] 患者于1997年3月份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室,面带愁容、燃怀。
我请他坐下后,他便立即述说起来:“老师,我十分痛苦,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对一些事情产生怀疑,虽然觉得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弄得我十分痛苦,老师您看怎么办?”从他这几句简单的表述中,我已初步明确这是一种强迫症状,于是我又问了几个具体问题,但他往往说不出来或语无伦次。
在这种情况...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
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
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
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
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
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
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
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
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
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
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
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
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
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
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
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
求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基本信息描述女性 十八岁 父母健在 有一哥哥 小时候寄养于外婆家,六岁后才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
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原因母亲的教育方式粗暴。
来访者心理问题描述和同学关系不好,不愿意与同学交往。
同时感觉自己很孤独,情绪上感觉抑郁。
经常做梦,晚上睡眠也不好。
心理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来访者因为受到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一种退缩的方式,导至了人际关系不良,又由于人际关系不良给来访者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压抑。
处理方式通过心理分析和催眠的方式找到了童年期心理创伤,向来访者,解释其童年母亲的教育给其带来的影响,让来访者明白,当前的问题根源就是因为其母亲的教育造成的,同时给来访者一些新的人际交往方式训练。
让其适应人际交往处理结果该来访者半年前来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半年后回访,来访者的心理症状基本消失,自述人际交往大为改善,同时情绪压抑问题也基本消失。
...
一例考试焦虑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姓 名:葛新磊单 位: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摘要】本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矫治,指导求助者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结果很好地改善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并帮助她学会用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同时辅助放松疗法,使她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方式面对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
本文详细记述了本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的过程。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报告一 、一般资料鹏(化名),男,12岁,六年级一学生。
成绩优异,是班里的班长。
平时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是同学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二 、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
在读幼儿园时就表现出聪颖可爱的一面,深得幼儿园老师的喜欢。
进入小学,因为其母亲是小学教师,对他要求严格,他也很懂事,每次考试都能讨得母亲的欢心,母亲一直也引以自豪。
通过了钢琴业余八级。
还参加了作为班、奥数班、绘画班的辅导。
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习至今,似乎都没有过失败,从来都是一帆风顺。
求助者的性格有两面性: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表现的较内向,听话;在同学面前则能说会道,具有一定的领导才干,在同学中威望较高。
三 、主诉和个人自诉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上课时易走神,作业效率明显变差。
害怕各类考试,想到升学考试就更加烦躁。
个人自诉:求助者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前三名。
学习上特别勤奋,认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
今年春节走亲访友时,亲戚朋友对求助者期望很高,认为她肯定能考上市最好的中学。
母亲虽然没有给予求助者以压力,但行为表现出来,每天陪到深夜。
一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求助者得了七十几分,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下,自己也懊悔不已,自责自己考这么的分数,以后怎么参加升学考试?以后上课加倍认真,生怕考试再考砸,可是越担心越容易出状况,两个星期后的考试又不是优秀。
这样上课时开始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效率也明显变差,不该出错的地方老是出错。
一想到几个月后的升学考试,就浑身出汗,变得烦躁不安。
晚上睡觉有时也会翻来覆去睡不觉,故睡眠质量不高,担心长期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摆脱这一窘境,前来寻求帮助。
四 、观察和了解情况求助者独自求诊,长得眉清目秀,衣着整洁,举止得体,对咨询师极有礼貌,有涵养。
说话时言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表述自己近日为成绩退步感到恐慌,睡眠质量不高。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疼痛也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人格稳定,生活习惯均无异常。
社会功能方面:能正常地学习,做好班长工作,与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母亲曾带求助者上医院作医学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五 、评估与诊断:(一) 评估: 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偏上,自知力完整,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个性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
求助者主要问题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
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目前尚未从几次考试失误的事件中解脱出来,从而有了焦虑的情绪。
其症状表面上与考试失误有关,其实质与求助者存在非理性的信念密切相关,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诊断依据:1、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并且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局限在考试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从病程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综合以上,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心理测试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标准分65,提示有中等焦虑。
b)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有: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有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并且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己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
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和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
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
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某学生,女,14岁。
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
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很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
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
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七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1、存在问题: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
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
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了存在。
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
要是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
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七年级是中学阶段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
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
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
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给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
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
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
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
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
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
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
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
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
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
与孩子父母促膝交谈。
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
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
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4、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
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
努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
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生命才有价值。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论文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障碍的案例,通过对该生的行为纠正,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学生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李乐,男,十七岁,2008年9月升入我校,现为我校八年级101班学生。
该生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旷课,和一些已经不上学的社会青年交往;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穿着时髦,甚至有早恋行为,时常在学校里制造一些事端,学校领导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对于在课堂上批评过他的老师采取极端的抵触性绪,甚至表示完全不学这一科,甚至在老师对他解释过不该说那些过激的话之后,仍不能理解,为此,老师们对该生极为头痛。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其生活起居均由爷爷照顾,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从小就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好吃零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喜欢到处乱跑。
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对父母的话经常是漠然视之,甚至视父母为仇人。
二、案例分析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该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德行为等。
在本案例中,此学生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爷爷、奶奶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有求必应,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差。
因此,该生虽然物质上比较优越,但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一种乱花钱,讲吃穿,甚至攀比、早恋、厌学等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三、个案处理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在辅导之前,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问题—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首先,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报馆,他觉得在与父母相处的极少的时间里,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关爱,而且还经常遭到严历的批评、教育,他认为,在父母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因此,形成了与父母的对抗心理。
2、理解学生,树立他的自信心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
”可见像这样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
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
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
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
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
此学生由于与父母接触较少,父母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并且对其还有着较为强烈的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当他在学校表现不好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对他的责骂、惩罚,使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是一种对父母的仇视。
反过来爷爷、奶奶又对他的溺爱又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常年在外打拼为的就是让他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我通过与其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父母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
与其祖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不能对孩子...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强迫型心理障碍。
更本原因在于他不自信。
估计这位同学平时做事优柔寡断,力求完美的人。
主要是家里给的保护太多。
比如说他问“人活着为了什么?”这其实就是自我认同感不够。
而且感觉他没安全感。
解决方法 增强自信,做了就不要犹豫。
自我要求不要太高了,洒脱一点,像个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
比如以后换了椅子就换了不要在换回来了。
看里面说这位同学还是不错的能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去解决,我觉得只要调整好心态他肯定可以变得更好。
...
心理咨询案例的过程
阿敏的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记录个案1基本情况;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
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
(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问题和成因分析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教育和辅导过程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
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
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
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改变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
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
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
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
对于林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
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
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
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
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辅导效果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朋辈心理辅导》案例分析作业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邮轮弗吉尼亚号上,工人丹尼在头等处的钢琴旁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
丹尼不顾他人的嘲笑,独自抚养该婴儿,并取名为“1900”,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于各个码头而逐渐长大。
然而不久,丹尼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丧生。
奇迹出现了,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海上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演奏。
从此,1900开始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至的旅客。
期间,1900邂逅了麦克斯和一名清秀动人的女孩,他们的出现,使得1900的内心开始波动,他燃起了欲踏足陆地的冲动。
然而1900顾虑于自己在陆地上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出生过一样,所以最众他没有离开船。
他生于船,长于传,死于船。
请用埃里克森的理论解释1900终身未踏足陆地的原因。
答: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最主要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何方,在社会中处于的稳固和连贯的知觉(1分)。
而自我认同感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大千世界中我属于什么位置等等(1分)。
埃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这些青春期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1分)。
如果青少年能顺利渡过这次危机,那么他们将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
而片中的1900似乎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又一生没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
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能够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是何位置,所以,他只能留在船上,不断重复颠簸的旅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求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