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历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编辑本段]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编辑本段]
年表及大事件
1949-1952年
政治:
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
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5 土地改革
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一五"计划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3-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4年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1960年
政治:
1.中共八大
2.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斗争
经济:
1."**"
2.人民公社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的经验教训,领导人民自我批评
1966-1976年
**
导火线: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全面发动:1966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表两个文件
全国动乱:以1967年初的上海"一月夺权"为开端;二月抗争坚决反对这种行为
调整整顿:九一三事件后,**和**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调整、整顿
走向结束:四五运动奠定群众基础;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达5000亿元,但社会还是有缓慢发展
1977-1978年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徘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前进”:教科文事业面貌一新,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的伟大转折
1979年,平反冤假错案,为党史最大冤案(**)平反;为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右派”平反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阐述这一构想的《政府工作报告》(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倾向发展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电影《早春二月》;
[编辑本段]
中国现代史综述
(1949年10月—今)
一、综述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此期从1949年10月 —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或转变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巩固新政权、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中心内容。此时期的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此时期又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以 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秩序初步建立。具体而言:(1)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上为了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又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没受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精简机构、整编军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初—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及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三大改造后期及“一五”计划后期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为以后“左”倾思想、急于求成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因如此的高速度给未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中共党人尤其是**以错觉,因为他们要急于摆脱落后,在中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超英赶美,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良好的心愿有可能发展成盲目冒进的“左”倾思想。
(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分为三大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56年底—1966年5月):又称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题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呈现出曲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理性探索与实践阶段(1957年1月—1959年6月):
?《论十大关系》标志我国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阶级变化及主要矛盾变化、任务,提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针,也作出党内民主生活决议;
?1957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政治方针,而整风运动本为反对党的不良作风,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政治生活主题,但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党的主要领导人**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左”倾思想开始抬头,而且一开始就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性认识,在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在认识上脱离了中国国情,成为党在以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在政治理论上的反右的“左”倾思想发生,势必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保守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导致总路线的提出及**和人民公社化的出现,造成严重的后果。总的来说,此阶段基本上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国家工作的指导方面基本上是正确的,尽管这一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出现了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经济上“三面红旗”运动的严重错误,但党和国家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实际工作中的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2)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阶段(1959年7月—1961年12月):庐山会议本为纠“左”,但由于以**为首部分中共党人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不懂经济规律,又由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不能从思想深处认识“**”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从现实失误中检讨思想深处的“左”倾认识,且由于中国历史的传统,每次取得重大斗争的胜利者往往把自己作为真理正义的化身,很少听进不同意见者;组织路线以个人专断代替党内民主,故错误地发动了反**斗争,践踏了党内民主,使“左”倾错误继续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斗争等“**”错误的发展、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1962—1966年)纠“左”、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全面贯彻,国民经济得到调整与恢复,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取得了新成就。但未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进一步扩展,并逐步演变为全局性的“**”错误,终于导致新中国历史上最大悲剧十年内乱序幕的出现。
2、“**”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此时期主要有发动原因、主要概况、性质、危害及教训。
(1)原因:
?除了国内的“**”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即“**”思想的继续发展和错误理论形成及付诸实践;
?国际形势恶化及过于严重的估计;
?还有深层原因:a、就制度而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很不健全,作为执政党的主席有着越过人大、以党代政,决定重大决策的无限权力。b、就**个人而言:他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一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在**的治国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故产生家长制、党内生活不民主的现象,这是家长制作风产生的历史基础;二是以**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但在几千年来唯心英雄史观的熏陶下的中国工农群众,容易将此功归于**个人,导致对**的崇拜到个人迷信,在当时中国人心理上认为**的言论就是真理,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的群众基础;三是自遵义会议以来,以**为首的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未遇到过重大挫折,**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戴,随着革命胜利,新政权建立,**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地位及思想、言论的权威性只能加强,不容质疑,对此也使一些党的领导人物形成一种错觉:首先混淆了**的个人思想与**思想这一科学体系,形成一个**个人言论指示作为其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其次混淆了党的主席与党的概念,认为反**就是**;再次混淆了党、国家、政府的概念与区别,认为既然中共是中国的执政党,故国家政府权力就是党可以随意支配的,就有以党代政、以党代法。总之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需要个人崇拜的心理因素。如上就是形成个人专断、党内民主屡遭践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深受破坏,**得以轻易发动和被利用的原因。
(2)性质:从**所有概况来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生产到意识形态、从党的传统到社会风气、从文教科技到外交政策,无不给予重大的破坏,所以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3)概念: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广义面,它是**亲自发动领导、由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参加,重点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发动亿万人民自上而下进行。
(4)危害:是中共党史上“**”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略)。
(5)教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分析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形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领导、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实行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正确认识教育、文化科技在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善于处理邦交关系,为国内建设争取和平的有利环境,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伟大的转折年、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三大内容:
(1)伟大转折是新时期到来的前提条件,而为转折奠定基础的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错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折,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开始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其证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进行改革开放,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它初步具备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雏形。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其目的是为加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继续探索是新时期保持常新的保证,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关于初级阶段:a、起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需要上百年时间;b、特点: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象征: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关系、商品经济与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需要不同性质规模的私有制经济作为补充;政权建设上旧势力、旧思想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阶级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表现在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需求间的矛盾;d、主要任务: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通过深化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此阶段的主要矛盾、任务,总结苏联,尤其是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经验。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而逐步形成此理论。
二、特征
(一)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时代,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
(二)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1、从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学的继续,具有模仿性的特点:80年代以前,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大都是模仿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模仿西方的经营方式、管理经验。
2、从探索的历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革命和建设进程或者被冒进脱离现实地超越,或者为**错误不时地中断,使工作重心不正确的转移,以致于经济建设从冒进至中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规,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从探索的内容看:具有独创性、连续性的特点: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坚持并扩大统一战线,把它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为祖国统一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认识
1、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是民族自强、外交独立的前提条件。
2、外国的先进思想、技术、经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要勇于学习借鉴,但所学要符合国情。
3、要得出合乎国情的认识与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则将使现代化建设事业遭受挫折。
4、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必将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
5、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近代史证明只有中共及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代史证明也只有中共和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wall, the entire project is a region-wide, only partial walls, the zone is local. (3) identify the axi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the drawings shown i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out exactly where the axis positioning, axis positioning function are: 1) to help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curtain walls; 2) acceptanc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ccurate; 3) adjust errors, and determine the error range. (4) find anchor points: according to site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axis,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s provided by the content determine the positioning point; number of anchor point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wo points. Repeated measuremen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 points must ensu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correct. (5) take level (level): level (minor works available in horizontal pipe), the two anchor points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Level according to use
范文二:历史中国近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第一阶段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3) 氏族成员共同 (4) 劳动、共同 (5) 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6) 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7) 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8)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9)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10) 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11) 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13) 奴隶制日益崩溃,(14) 封建制逐步形成,(15) 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16) 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17) 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18) 建立县制,(19) 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
(1) 政权总体稳定,(2) 但有不(3) 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220年),(4) 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5) 政权稳定。
(6)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7) 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 此外还制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西汉建立后,(9) 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10) 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11) 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12) 有所损益)。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3、文化方面:思想上秦朝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
(1) 政权更替频繁,(2)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
(3) 政治制度:士族制度。
(4) 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5) 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6) 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7) 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8) 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的改革,(9) 不(10) 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11) 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经济方面: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和
发展经济的措施。吴、东晋、南朝各政权统治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文化方面: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民歌等。三教并行发展。
第四阶段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经济方面: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3、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光耀千古。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 从分裂割据,(2) 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3)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初,(4) 为了巩固统治,(5) 宋太祖采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6) 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7) 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8)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方面:
经济中心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科技成就突出,我国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这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教育事业发达。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对人才的培养起了良好的作用。
文学繁荣。词的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第六阶段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3、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中国近代现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7-193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6-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1978-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第一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中国人民开始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的独立也主权(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但近代化并没有真正开始。
第二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经济上:地主阶级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2)政治上;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中华民族兴起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政治近代化起步。整体而言,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1)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进步。(2)政治上:一方面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 民次下层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3)思想上:开始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西方大量文化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这一时期是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
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一、政治上:(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第五阶段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六阶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特点: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两个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但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发表《论持久战》一文。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发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特点: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8)
特点: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
是**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和谈。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时期。
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第八阶段 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阶段特征】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
【基本线索】
本单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1949-1952)。
1、政治方面:新中国建立之初,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急需巩固,为此党和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1949—1951年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军,和平解放西藏,全部解放中国大陆。
(2)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
2、经济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压榨和战争的破坏,全国解放时,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边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
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合理调整工商业。
再次,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在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政治方面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努力,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局势较为安定。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实现。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制定的“一五”计划,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经济方面
从1953年起, 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开始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九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政治方面: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同年秋,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任务,同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根据“八大”的会议精神,1957年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但是,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国国情的分析尤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足,
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从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到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从60年代初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先是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接着召开七千人大会,对纠正“左”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但是 “左”的错误在经济建设方面尚未彻底纠正,终于导致“**”的发动。
(2)经济方面:
1956-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
“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使党的一些领导人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制约,从而不恰当地于1958年提出了盲目求快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自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2、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挫折——十年**时期(1966—1976年)
(1)政治方面
党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由此,导致了“**”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的发动和全面夺权。
**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四人帮的覆灭: 1976 10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2)经济方面
从1967年开始,“**”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按正常的发展计算,十年“**”里,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五千亿元;由于**、**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抑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1973年、1975年两次出现复苏。
第十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8-现在)及新中国统战、民族和外交(49-现在)
【阶段特征】本阶段叙述的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纠正“左”倾错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的历史。
【基本线索】
1、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质是要坚持“左”的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以后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1978.12-1982)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率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
3、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不断深化(1982-现在)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它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在改革开放中,**及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4、统一战线: a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1982年,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一国两制: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业奠定了基础。
6、外交:解放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7、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国策。
《世界近现代史》
重要提示:
(1) 以下按生产标 (2〕准分时期:工场手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3)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即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以前的发展阶段,但
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基本线索】
1、经济方面:
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2、政治方面:
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如德意志的农民战争,更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3、思想文化方面
(12) 14-(13) 16世纪,(14)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15) 芽,(16) 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17) 掀起了文艺复(18) 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19)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20) 17-(21) 18世纪,(22) 资本主义不(23) 断发展,(24) 资产阶级日益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而(25) 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26) 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27) 三权分立等新思想,(28) 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各种蓝图,(29) 为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国际关系方面:
(1)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这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
义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都很尖锐。
【基本线索】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国、美国、德意志的一些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19世纪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8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基本线索】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经济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政治方面: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如法国的共和制等。就连一向奉行专制制度的日、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
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这一类型的国家在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专制的残余。 b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3)国际关系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本阶段是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注意:本阶段讲到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即一战当中)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2)资本主义:一战后初期,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到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一些变化: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增,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并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2)社会主义: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际关系方面: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第五阶段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演变(1945-现在)
【阶段特征】本阶段从1945年到现在,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1)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徒有其大国虚名,德、意、日法西斯成为战败国,不再是国际上的主角,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0年代又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2)社会主义: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国相继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a。二战后,经过短暂恢复后,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为突出,西欧国家加快合作步伐。 b.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格局。 c.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90年代出现繁荣,但除美国外,西方其它国家经济增长并不明显。(2)社会主义: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期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 a.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
复杂斗争。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苏联和东欧剧变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方面
5、现代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二战后期开始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其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呈现出新特点,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在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范文三:历史中国近代史框架 历史中国近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第一阶段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
1
段, (2)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3)氏族成员共同 (4)劳动、共同 (5)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6)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7)
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8)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9)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10)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11)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13)奴隶制日益崩溃,(14)封建制逐步形成,(15)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16)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17)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18)建立县制,(19)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2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
(1)政权总体稳定,(2)但有不(3)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220年),(4)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5)政权稳定。
(6)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7)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此外还制
3
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西汉建立后,(9)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10)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11)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12)有所损益)。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3、文化方面:思想上秦朝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基本线索】
4
政治方面:
(1)政权更替频繁,(2)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
(3)政治制度:士族制度。
(4)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5)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6)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7)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8)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的改革,(9)不(10)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11)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经济方面: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和
发展经济的措施。吴、东晋、南朝各政权统治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文化方面: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民歌等。三教并行发展。
第四阶段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5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经济方面: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3、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
6
领先地位;唐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光耀千古。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从分裂割据,(2)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初,(4)为了巩固统治,(5)宋太祖采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6)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7)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8)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方面:
经济中心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科技成就突出,我国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这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
7
界也是最先进的。
教育事业发达。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对人才的培养起了良好的作用。
文学繁荣。词的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第六阶段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3、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
8
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中国近代现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7-193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6-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9
1978-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第一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中国人民开始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的独立也主权(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但近代化并没有真正开始。
第二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经济上:地主阶级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2)政治上;一方面列强
10
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中华民族兴起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政治近代化起步。整体而言,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1)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进步。(2)政治上:一方面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 民次下层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3)思想上:开始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西方大量文化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这一时期是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11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
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一、政治上:(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
12
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第五阶段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13
第六阶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特点: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两个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但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14
**发表《论持久战》一文。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发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特点: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8)
特点: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
15
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
是**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和谈。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
16
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时期。
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第八阶段 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阶段特征】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17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
【基本线索】
本单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1949,1952)。
1、政治方面:新中国建立之初,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急需巩固,为此党和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1949—1951年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军,和平解放西藏,全部解放中国大陆。
(2)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
2、经济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压榨和战争的破坏,全国解放时,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边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
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合理调整工商业。
再次,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在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
18
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政治方面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努力,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局势较为安定。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实现。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制定的“一五”计划,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经济方面
从1953年起, 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开始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
第九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政治方面: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同年秋,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任务,同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根据“八大”的会议精神,1957年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但是,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国国情的
20
分析尤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足,
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从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到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从60年代初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先是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接着召开七千人大会,对纠正“左”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但是 “左”的错误在经济建设方面尚未彻底纠正,终于导致“**”的发动。
(2)经济方面:
1956,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
“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使党的一些领导人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制约,从而不恰当地于1958年提出了盲目求快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自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2、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挫折——十年**时期(1966—1976年)
21
(1)政治方面
党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由此,导致了“**”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的发动和全面夺权。
**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四人帮的覆灭: 1976 10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2)经济方面
从1967年开始,“**”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按正常的发展计算,十年“**”里,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五千亿元;由于**、**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抑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1973年、1975年两次出现复苏。
第十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8,现在)及新中国统战、民族和外交(49,现在)
【阶段特征】本阶段叙述的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纠正“左”倾错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的历史。
22
【基本线索】
1、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质是要坚持“左”的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以后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1978.12-1982)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率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
3、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不断深化(1982-现在)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它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在改革开放中,**及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23
4、统一战线: a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1982年,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一国两制: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业奠定了基础。
6、外交:解放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7、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国策。
《世界近现代史》
重要提示:
(1)以下按生产标 (2〕准分时期:工场手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即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
24
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以前的发展阶段,但
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基本线索】
1、经济方面:
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2、政治方面:
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如德意志的农民战争,更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25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3、思想文化方面
(12)14,(13)16世纪,(14)随着资本主义的萌(15)芽,(16)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17)掀起了文艺复(18)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19)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20)17,(21)18世纪,(22)资本主义不(23)断发展,(24)资产阶级日益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而(25)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26)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27)三权分立等新思想,(28)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各种蓝图,(29)为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国际关系方面:
(1)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这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
26
展,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
义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都很尖锐。
【基本线索】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国、美国、德意志的一些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
27
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19世纪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8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基本线索】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8
(1)经济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政治方面: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如法国的共和制等。就连一向奉行专制制度的日、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
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这一类型的国家在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专制的残余。 b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3)国际关系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
29
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本阶段是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注意:本阶段讲到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即一战当中)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2)资本主义:一战后初期,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到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在
30
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一些变化: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增,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并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2)社会主义: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际关系方面: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第五阶段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演变(1945,现在)
【阶段特征】本阶段从1945年到现在,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1)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
31
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徒有其大国虚名,德、意、日法西斯成为战败国,不再是国际上的主角,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0年代又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2)社会主义: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国相继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a。二战后,经过短暂恢复后,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为突出,西欧国家加快合作步伐。 b.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格局。 c.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90年代出现繁荣,但除美国外,西方其它国家经济增长并不明显。(2)社会主义: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期拉夫)因高度集中的
32
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 a(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
复杂斗争。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苏联和东欧剧变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方面
5、现代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二战后期开始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其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呈现出新特点,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在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33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4
范文四:中国历史近代史1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其基本线索为:
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一种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一个主题,两个基本任务:一个主题即现代化;两个基本任务包括: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经济上,实现工业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工业化)。
5、两个阶段: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阶段。其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均为反侵略反封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6、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治民主而抗争,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皇帝
1、战争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战争的必然性)
(2)主要原因:清朝腐败落后,危机四伏。
(3)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①英国鸦片走私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白银外流(政府)、银贵钱贱(百姓)、体质下降(军队)、威胁清政府统治。
②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战争经过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主要事件:①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林则徐被革职。②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③1842年,英军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
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要求赔款先例。
C.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倾销商品,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利于列强商品倾销。
(2)《南京条约》的附件:包括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通过条约附件,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主权进一步丧失)、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租界”的起源——“国中之国”,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等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1844:在五口“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中法《黄埔条约》1844:在五口“自由传教、修坟,清朝地方
4、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具体表现:
政府负责保护”。(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2)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战争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被清政府拒绝 2、战争经过
(1)时间:1856—1860年
(2)主要事件:①1856年,英军炮击广州城;1857年占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攻占北京并焚毁圆明园;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
④俄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年俄国用武力恫吓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中国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割给俄国,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瑷珲条约》,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
1864年6月,俄国趁新疆各族民众起义之机,出兵新疆伊犁地区,逼迫中方代表订立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81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伊犁条约》,俄国割占中国西北地区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俄国是近代对华侵略的列强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获得权益最大的侵略者。
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英、法、美、俄)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②十口通商:开放营口、烟台、江宁(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台湾(台南)、汕头、琼州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的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的内地。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开始丧失内地经商权,扩大了在宗教文化领域的侵略。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加重人民负担。
(2)《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俄)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②出现洋务派并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
③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2)经济上:①侵略势力伸向内地,便利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②近代企业产生,现代化起步。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加剧,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中体西用”论盛行。
(三)考点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历史背景(简言之: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1)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3)广西地瘠民穷,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准备)
2、过程(1851—1864年)
(1)兴起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发展与全盛
①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②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A. 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目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得得到土地的愿望
B.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评价:a.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局限性:没有安定的环境,是绝对平均主义,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③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3)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标志。
(4)挽救危局
①重建新的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
②《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A.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B.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①进步性先进的中国人首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5)失败:①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②失败原因:a.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主观原因: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3、历史影响:①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教名常,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揭开了中国近
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新特点:①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④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⑤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⑥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2)成因: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光绪皇帝
1、战争爆发背景
(1)日本:为打开市场掠夺原料,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经过(1894~1895年):
(1)战争爆发标志:1894年丰岛海战。
(2)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3)几次重大战役:
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日军占领平壤。
②黄海战役: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日本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李鸿章不许海军提督丁汝昌出战,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内容及危害: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2)赔款:赔偿军费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通商: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列强对中国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丧失了更多主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战后中国民生凋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刺激社会各界救亡图存:①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②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③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895年5月,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军。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光绪帝
1、战争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瓜分中国,寻求市场和原料。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由民间组织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评价:(1)进步性:爱国,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反帝。(2)局限性:“扶清”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2)意义:①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②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八国联军的罪行:①攻占天津,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②攻占北京,洗劫圆明园;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8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
▲内容及危害:
(1)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搜刮人民,生活贫困。
(2)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便于列强镇压反抗。
(4)严惩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进一步控制中国外交。
(6)修订商约。
4、影响: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 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演变的过程:《南京条约》——开始;《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最终完成 考点4: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2) 清末新政、宪政失败,阶级矛盾激化。(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发展受阻。 ▲根本目的: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
2、兴起和发展
(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发展:①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 (1)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4)评价a.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b.反映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d.无明确反帝要求,无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阶级局限性)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③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与武昌起义并寿”。
3、爆发: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武汉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影响: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4、高潮
(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由参议院制定并颁布) ①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主权在民
b.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选举和被选举等各项权利——自由平等
c.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
d.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评价:a
5. 妥协:1912.3,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6、历史意义:
(1)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7.民国初年政局:(了解)
(一)1912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
(二)1913 宋教仁遇刺;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反袁独裁
(三)1914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总统制)——
(四)1915 袁世凯复辟;蔡锷等护国运动 (成功) 洪宪/日本《二十一条》
(五)1916 袁世凯取消帝制
(六)1917 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1、历史背景
(一)国际 一战,日本加紧侵华 2、俄国十月革命
(二)国内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中: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废除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2、列强:拒绝,山东权利转交日本
2(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5):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第二阶段:(6月5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
(3)结果: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在《巴黎和约》签字(第一次说不)。
3、性质: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历史意义:(1)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2)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 1、成立条件
(1)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会议任务:成立中国共产党。 (2)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建立中国共产党。②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即最高纲领,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与中国的国情不符)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正确分析中国国情,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
。
(一)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见考点5)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原因
①中共认识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比较民主,有威信和根据地,孙中山屡次失败后希望合作。(认清了军阀的真面目)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讨论的中心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②主要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 ③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开始。
2、国民革命运动
(1)主要活动:
①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并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②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
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
B.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
C.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D.重大成果:a.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革命中心的转移)。c.1927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a推动各地工农运动高涨;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
E.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英勇作战等。
(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①失败: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②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失败的原因:
A.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主观原因:中共犯**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
④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3)历史意义:①反帝反封建人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扩大共产党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 ▲理论探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思想形成。
(1)发动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贺龙、叶挺、**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9,**,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结果:起义军进攻大城市受挫,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根据地十几块,红军人数10万人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农民革命热情高涨。
2、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
(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根本原因:王明等**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
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王明**错误依然存在)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历史意义:
A.结束了王明**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胜利(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②长征的实质:中共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地区。
③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
▲
(四)考点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日军全面侵华
(1)军事侵略: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东北三省沦陷(局部抗战开始了)
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E.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12月南京大屠杀。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中共军队改编,西北红军→八路军,**、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
①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
▲日本活动: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速战速决,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
▲中共活动: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1937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C.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第一个,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安中央所在地。
E.**发表《论持久战》,号召人民战争。
▲国民党活动:
A.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组织会战,积极抗日:a.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第一场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太原会战是两党真诚合作、通力配合的一次典范。 c.徐州会战:指挥者:李宗仁,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d.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进入相持阶段。
C.意义: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牵制日军,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和唤起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
D.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群众)。结果: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②相持阶段:1938年秋~1945年5月。 ▲国民党活动:积极**,消极抗日,在国统区独裁统治。国统区经济上统制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日本:扫荡敌后根据地 ▲共产党活动: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
(1)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a.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华北,彭德怀。
b.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c.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
(2)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地点:延安。
a.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b.内容:**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以**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c.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③反攻阶段:1945年5月~1945年8月
▲共产党:1945年8月,**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大反攻全面开始。
▲国民党:派兵开驻重要战略位置,积极抢夺胜利果实。
▲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马关条约》割出台湾,抗日战争收回)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近代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收回台湾,取消领事裁判权等。
(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2)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内战场与国外战场的相互配合。(3)正确的战术和中国官兵的英勇作战(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海外华侨支持。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2、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9年10月)
(1)战略防御: 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失败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 ①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基本路线:耕者有其田,平均分配土地。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3)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①三大战役:1948.9——1949.11 辽沈战役(锦州),开始最早、我军人数占优的战场
1948.11——1949.1 淮海战役(徐州),规模最大、歼敌人数最多,动员人力最多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
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河北西柏坡,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
③蒋家王朝覆灭: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4)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支持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
主要讲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实。复习中可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重点掌握各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主干史实并分析变迁原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背景&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③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2)表现: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A.原因:a.资本主义入侵,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最主要原因);b.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技术低,成本高等.c.列强大量购买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
B.表现: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C.影响:自然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②近代企业相继出现,具体为:外商企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兴起背景: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②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1.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封建制度、纲常伦理;西学——先进科学技术)
(3)口号与目的: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②目的:旨在“自强”、“求富”;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主要内容:①创办军用工业:A.以“自强”为旗号。B.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 C.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D.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A.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技术、运输问题。(19世纪70年代)
。B.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
(6)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7)结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原因:根本原因: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力的领导核心等。
(8)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作用,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大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3.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1)产生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外商企业利润刺激③洋务企业技术诱导
(2)产生概况: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②地区:东南沿海地区。③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④代表:方举赞上海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
民资特点:1.先天不足: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2.后天畸形:轻工业为主,东南沿海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1)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商部,奖励工商 ③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表现:①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③涌现出张謇、荣宗
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3)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②形成“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易错扫描】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小农经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这是一个特例。
3.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虽然也有私人资本参与,但改变不了企业的官办性质,具有很强的封建性,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大相径庭,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
4.“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高额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一战期间)
(1)背景: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尤其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抵制日货、倡导国货。④“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其原因)
(2)表现:①1912年——1919年,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②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③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和实业团体。
(3)影响: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②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③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特点:以轻工业为主;自然经济占主体;外国资本占优势
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年)
(1)背景:①全国基本统一。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36年,民族资本一度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原因: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②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
表现:(1)沦陷区:民资企业有的被毁,有的被日军吞并,日本采取了“军管理”办法,将民资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资企业。
备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指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利用国家权力,以权利和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近代企业。
4.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原因: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②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备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指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利用国家权利,以权利和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近代企业。
【易错扫描】
1.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期间,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处。
3.关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3)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4)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
4.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5.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
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考点3: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饰:①原因:A.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B.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②表现:A.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B.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C.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房: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3.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表现:
①“断发”运动:A.“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B.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运动:A.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B.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③日常礼仪: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显示民主、平
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④婚姻礼仪: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和官宦人家。
⑤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
⑥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⑦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考点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①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③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建成多条铁路,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⑤民国以后,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程缓慢。
(2)轮船和水运: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②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4)飞机和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
③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邮政: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领事邮政代办处”;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后又设邮传部,
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报电话: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②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
开通第一部电话。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掠夺。 1.报刊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2)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
(3)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
(2)《定军山》(1905年)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难夫难妻》(1913年)是我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成为我国的代国歌。
3.报刊、电影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清朝君臣习惯地称走私鸦片的英国人为“岛夷”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 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进行了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外患的形势
(2)提出者: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进行了洋务运动)
(3)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 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①背景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等维新人士的政治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①康有为: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学说作武器,结合儒家经史,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强调非“变”不可,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
4.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年)
(1)开始: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①概况:A.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B.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C.创办学堂:湖南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D.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②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①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种力量的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②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③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④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在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但是,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5、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积极作用: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最突出作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2) 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 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 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
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 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思想
(1)**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发表,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意义:在**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思想解放潮流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①背景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等维新人士的政治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①康有为: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学说作武器,结合儒家经史,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强调非“变”不可,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
4.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年)
(1)开始: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①概况:A.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B.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C.创办学堂:湖南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D.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②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①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种力量的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②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③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5、戊戌变法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
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6、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②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主观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只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②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④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5、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积极作用: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最突出作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考点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
③思想方面: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得到空前得到解放;
②中国知识份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1920 年3 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出现“俄罗斯研究会”等。
③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在此期间,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和**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范文五: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1839.6.3)
(1840-1892)《南京条约》强占香港岛(1842)火烧圆明园(1860)
侵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略(1856.10-1860.10)
与
太平天国运动
反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
抗
收复新疆收回伊犁(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84)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1894.9)
(1894-1895.4)《马关条约》强占台湾(1895.4)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血洗北京城(1900.8)辛丑条约(190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结束)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运动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19世纪60年代到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曾、李鸿章)90年代)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近代民用工业
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近魏源《海国图志》
代开始: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定化序幕:公车上书
的探戊戌变法
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索百日维新(1898.6-9)二
严复《天演论》组织兴中会(1894)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同盟会(1905)(1911)
武昌起义(1911.10.10)成立中华民国(1912)中华民国建立后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新青年》杂志
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每周评论》
九一八事变(1931.9.18)
局部柳条湖事件
西安事变(1936.12.12)国共第二次初步合作抗
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12.9)
日战卢沟桥事变(1937.7.7)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
全面
争八一三事变(1937.8.13)南京大屠杀(1937.12)四
平型关大捷(1937.9)台儿庄战役(1938)胜利
百团大战(1940.8)中共七大(1945.4)
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1945.8.15)
重庆谈判(1945.8-1845.10)内战爆发(1946.6)解转战陕北(1947.3)
放挺进大别山(1947)战
争
辽沈战役(1948.9-11)淮海战役(1948.11-1949.1)五
平津战役(1948.11-1949.1)和平改编
渡江战役(1949.4)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1949.4.23)
五四爱国运动(1919.5.4)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中共一大(1921.7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
分析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重申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新(1922)
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民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主国共第一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主次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义
创办黄埔军校(1924.5)
革北伐战争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命北伐战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兴**成立“国民政府”(1927.4)起南昌起义(1927.8.1)三
八七会议(1927.8.7)秋收起义(1927.9)
星星之火
文家市决策可以燎原
三湾改编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井冈山会师(1928.4)长征(1934.10-1936.10)
红军不怕遵义会议(1935.1),确立**领导远征难
吴起镇会师(1935.10)会宁会师(1936.10)
海瑞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