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教义存在于 《圣经》 和 《信经》 之中。 尽管基督教各派强调的重点不同, 但其基本教义为各派所共同承认和遵守。这些基本教义是:
(1)“三位一体”上帝说。基督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 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 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上 帝。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 位一体”中的第一位。 圣子为耶稣基督, 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 以自已在十字 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 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 圣灵是上帝与 人的中介, 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 使人弃恶从善。 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 (2)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旧 约·创世记》记载:上帝用 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 6天造人,第 7天歇息。 上帝创世说是基督教的核心。 因为上帝创造一切, 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 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 原罪说 。 基督教认为, 人本性有罪。 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 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 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 怂恿亚 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 被驱逐出乐园, “下放”到地上劳动。 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 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 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 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 虽 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4)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上帝派遣其 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 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 地上的活人和死人, 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 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 罪。基督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 看美景、耳听音乐”,“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 是不灭之火, 蛇蝎遍地, 可怕到了极点。 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设 立了炼狱 ,认为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 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6) 忍耐顺从说。 基督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 顺从、 听话, 不反抗。 《新约·马 太福音》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 过来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新约·罗马人书》讲,要 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神给的。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令,抗拒 的必自取刑罚。 《新约·彼得前书》又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忍耐,顺从主 人,不但要顺从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厉害的也要顺从。
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
Catholic ,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 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 Catholic 一词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 时也被称为“旧教”, 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 信徒们称所信 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称 为“天主教”。
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也相信圣母马利亚。其基本教 义是:宣扬圣父(天主)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降生成人,为救赎人类被钉在十 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是 赋予生命之神。宣称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 来的教会,有权赦免世人的罪。宣传诸圣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复活和永生。还说 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
天主教会组织特点:它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 主要反映在神品方面。 天主教的 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 (一品) 、 诵经员 (二品) 、 驱魔员 (三品)、 襄礼员 (四 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 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随着教会发展的需要,主教 品位 又分为主教、大主教、宗主教、枢机主教 (红衣主教 ) 。
中世纪时, 天主教在西欧各国占绝对统治地位。 它把一切学科都置于自己的控制 之下, 特别是把哲学作为“神学的婢女”。 它专门设立了异端裁判所 (亦称“宗 教法庭”)作为其维护统治,镇压“异端”的工具。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势力在欧洲一些国家里逐渐削弱,于是天主 教会加强对海外的传教活动, 鼓吹“在欧洲失去的要在海外补进来”, 向拉美和 东方一些国家派遣大批传教士。天主教教徒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 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美国、立陶宛、拉美和菲律宾等地。
天主教领导中心设在梵蒂冈, 首脑是教皇, 实行集权制, 教皇掌管除中国以外的 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 有权任命各地的主教, 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据 教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 9亿多人,占世界人口总数 18%强,其中欧 洲约 2亿多人,拉美约 3亿多人,北美洲约 1亿多人,亚洲约 8000多万人,非 洲约 9000多万人,大洋洲约 700多万人。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导致天主教的危机。 20世纪 60年 代以来,
天主教会为了克服危机,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开始在教义、礼仪、组 织和政治等方面走向现代化。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又称“更正教”、 “抗罗宗”, 在中国称为“耶稣教”, 通常又把“基 督教”作为“新教”的专有名称, 它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 1517年, 马丁·路 德因反对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而发起宗教改革运动, 产生了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新 宗派——路德宗, 即所谓“新教”, 从而使德意志帝国封建诸侯分成旧教诸侯与 新教诸侯两派。 1529年,帝国议会在德国斯拜耶召开会议,旧教诸侯人多势众, 强行通过决议恢复天主教会的特权,新教诸侯联合提出抗议书,维护新教权益, 被称为“抗议者” (后来, 新教各派统称“抗议宗”或“抗罗宗”, 即来源于此) , 结果引起德国内战。 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战败,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 承认路德宗为合法新教派, 并根据“教随国定”原则, 承认各国诸侯有权选择新 教为其国教。 于是新教正式成为合法的教派了。 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为路德
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后来又从这些宗派中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这些宗 派统称“新教”。
新教教义来源于《新约圣经》,认为它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新教的特点是,不承 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 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 反对天主教复杂的教阶制 度, 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 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 信徒可 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须教会与神父作中介,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圣礼, 废除禁止 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取消隐修制。不培训修道士,强调社会服务,不承认马利 亚为天主之母及“炼狱”,没有崇拜圣母、圣徒、天使、圣像、圣物的礼仪,圣 事只有两项:洗礼和圣餐礼。
新教内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长老宗)、 安立甘宗 (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循道宗)。此外,还有一 些小教派与教会, 如教友派、 五旬节派、 奋兴派、 基督复临派、 救世军等。 总之, 除天主教和东正教外,可以把基督教中其他一切教派都划归“新教”。
19一 20世纪,一些新教教派主张宗教和科学“调和”,对《圣经》作纯理性解 释,传播没有上帝的宗教。一战后,新教教会发起普世教会运动,号召全世界基 督教各派大联合。在这一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新教主要分布在英、美、德、荷 兰、瑞士、北欧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 据教会统计,全世界现有新教徒约 44985万,三分之二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1807年,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马礼逊开始来华传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派 陆续传入中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为侵华工具。 1949年以后,中国 基督教(新教)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 1954年成 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中国基督教(新教)会走上自 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之路。
东正教,或称东方正教, 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 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 帝国) 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 它是与天主教、 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 一。 “ 正教 ” 的希腊语(Orthodxia )意思是正统。
如果以 “ 东部正统派 ” 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 “ 东部 ” 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 教会和罗马正教会。 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 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 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 “ 东部正统派 ” 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 “ 东方正统教会 ” (“Oriental Orthodox” 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 1054年发生了基督教大分裂,教会从这里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教会。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 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 这头衔。东部教会在自己的名称里头加上了 “ 正 ” (正统)所表示的是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 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有些人认为罗马天主教会代表的是 “ 西部传统 ” ,然而持 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罗马教会已经背离传统。
所有的东正教派教会都可以回溯他们的脉系直至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心:罗马教会、 耶路 撒冷教会、 安提阿教会、 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 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 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正式头衔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 会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在彼此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
历史
歧见和教会传教活动在和日后的罗马教会完全分裂之前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大分裂
公元 11世纪发生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大分裂导致位于西边的罗马天主教会和位于东 边的教会完全分离。 分裂的原因有对教条的不同见解和教宗的权力, 但是加剧最后分裂的是 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东边是希腊文化和希腊语,西边是拉丁文化和拉丁语)。
最后的分裂一般是认为在于公元 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结果。 西 边的拉丁教会直接参与了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 (正教宗主教所在地) 的十字 军东征。这次的战役所导致的东西边教会间的敌意一直持续至今。在 2004年,罗马天主教 会教宗若望 ·保禄二世对于发生在公元 1204年的此事件展开正式道歉; 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 巴多罗买正式的接受了道歉。
公元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在此之时,有正教派教会分布的埃及受到信 奉伊斯兰教的马木路克的控制, 但是正教派教会在俄国却是很强大; 所以当时称为第三罗马 (新罗马)的莫斯科就成了当时的新的正教派教会中心。
东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正教派并没有经历宗教改革, 而且新教派教会对正教派的态度从开始就一直不明确。 两边开 始时维持著一种热忱和友善的关系, 但是基本的教条神学歧见仍是突显了出来, 尤其是关于 神圣传统,圣灵 /圣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圣预定、称义(释罪)、圣礼 /圣事的数目、 洗礼(正教派的 “ 全部浸在水里 ” 相对于马丁 ·路德的 “ 用撒或是淋水 ” )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 的 “ 在洗礼后马上施行圣油礼和圣餐礼 /圣体圣事 ” ,圣餐礼变动的意义以及使用未发酵的面 包,教会和大公会议的无错误,崇敬,盛宴,对圣者、圣者塑像和遗物的祈祷,斋戒和其他 教会的传统。由于这些歧见,最终导致两者停止来往
组织
从最早的基督教会开始, 教会 (教堂 ) 就散布到不同的地方, 每个地方的教会领导者就成了 “ 主 教 ” 。其他受派的 “ 长老 ” 就成了 “ 神父 /牧师 ” ,然后受派的 “ 仆人 ” 就成了 “ 执事 ” 。一个地区的最 重要城市的主教有时候被称为 “ 大主教 ” ,其他小一点的地方教会就会向大城市里的教会寻求 领导。东方教派教会(东正教,东方正统教会,和东方礼天主教会)一直都允许结过婚的神 父 /牧师和执事,只是婚礼要在上任前完成。如果离婚或是成了鳏夫,神父 /牧师和执事不能 再婚,除非他们不再当神父 /牧师和执事。主教一直都是不能结婚因为他们是从僧侣中选出 来的。主教,神父 /牧师和执事一直都是由男性担任,女性是绝对不可以担任这些圣职的。
不同的正教派教会间可以说是以共同的信仰和各种仪式联系起来, 但是却没有政治上的从属 关系。他们没有如同罗马天主教宗般的教宗,也没有常设的主教大会议。
范文二:基督教
基督教
新约圣经的产生:原始基督教没有自己的经典,而是沿用犹太教的《旧约圣经》,随着外邦人(非犹太人)教徒人数的增加,犹太教经典渐渐不能适应传教活动的需要,故有些基督教社团对犹太教《旧约圣经》作了新的解释,并把耶稣传教时讲的话收集起来作为传教资料,最后经过加工,整理,编撰成《新约圣经》。这样,《新约圣经》就成为基督教特有的经典。 构成:P40共37卷,分福音书,使徒行经,使徒书传,启示录四部分。《新约圣经》的成书年代不一。最早可能是口头相传的,到公元1世纪半页至公元2世纪下半页陆续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后又经多次删改,至4世纪才最终定型。四部福音书,
口头福音阶段:《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书信:大部分是当时的著名教徒保罗,彼得等写给各地教会和其传道人的信件。也有部分书信体的论文。
《使徒行传》:是《路加福音》的续集,传统上是路加所作,是继福音书之后记载了耶稣门徒早期的传教活动,记载了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开直至进入帝国首都罗马的历史过程。
《启示录》:又称《约翰启示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犹太教“启示文”体裁写作的预言式著作,记载了作者通过异梦和异象受到的特别启示,用暗喻手法叙述关于救赎、末日审判等神学观点。
旧约圣经(犹太教的经典、希伯来圣经)canon《标准书》的产生:古代以色列人的各种文献都是以宗教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一些口头传说也陆续记录下来,起初这些经籍一部分存于耶路撒冷,一部分流传于民间,由于耶路撒冷遭洗劫和战争,大部分经典流失,公元前六世纪末,返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陆续将残存的经籍收集起来,进行编辑整理,后来称为《希伯来圣经》。公元前270年,传说埃及法老组织人在亚历山大将它翻译为希腊文称为“七十子译本”,简称LXX
构成:律法书(即摩西五经),历史书、先知书、诗篇。律法书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纪、尾数纪、申命纪(第二律法)。
摩西五经主要思想是六个重要的教义:
a.神的创造 b 人的尊严和郁落 c 神的救赎 d 神的拣选 e 神的主约 f 神的律法
2.巴比伦之囚:
犹太人的转折点,也是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公元前59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进军犹太,公婆耶路撒冷,将犹太人强制迁往巴比伦,并立西府家为犹大王。钱586年进入耶路撒冷并焚毁圣殿,洗劫全城,将王公贵族都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事件意义:
此事件对于犹太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对于沦为外国囚徒的以色列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他们进入到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的巴比伦时,眼界大为开阔,而又为他们处于被压迫与被奴役的境地,新的历史坏境使他们迅速形成了新的宗教观念,他们的民族神耶和华变成了世界神和宇宙神。其次,这时期的以色列人已经产生了具有世俗性的弥赛亚观念,祈求从现实生活力,从大卫王的后裔中出现一位弥赛亚来引导他们摆脱苦难,复兴故国。这样,犹太教中原有的地域观念和圣殿中心观念被大大削弱,一神论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后来基督教犹太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曾经战胜迦南的各种竞争对手,包括迦南人和非历史这样的外来人,原来的古迦南地也变成了以色列地。大卫建立的统一王国,甚至便以色列成为了当时迦南的一个强大国家。
然而王国的分裂,却注定了以色列人在政治上的失败。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变化:A。南北两国之间相互残杀,力量消耗殆尽;B。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个地方尽管不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中心,却一直受到这两个文明的影响和军事攻击。 在某种意义上,迦南的以色列人的处境与希腊人有些相似之处,希腊人虽然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希腊国家,也必须对付周围希腊世界的周边政治力量,何况他们根本无法统一起来,以色列人即使可以逃避王国分裂,也得对付来自周边的强大势力,后来称为巴勒斯坦的古迦南地,并不适合建立一个庞大帝国。当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君主重新扩张的时候,他们的国家就成了这些君主相互争夺的战场。希腊人和以色列人的命运,都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他们各自周边遭遇的列强。 基督教成为独立的新宗教:
内在原因:1、耶稣基督是信徒们信奉的对象。
耶稣最初是一个犹太教徒。他传道时并没有想到创立一种新宗教,而是继续拥护犹太教的基本教义。讲道时,他经常援引《旧约圣经》中的一些重要话,以强调自己主张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从《旧约圣经》中找理论根据,以证明自己是先知们所预言过的那位弥赛亚。耶稣反对犹太教上层撒都该人的腐化生活和法利赛人的伪善行为,也反对犹太教脱,离现实的教条主义和繁缛仪式。耶稣和犹太教的主要分歧点就是他声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即弥赛亚。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基督教与犹太教分道扬镳的内在原因之一。犹太教盼望弥赛亚来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还没有到来,应继续等待;而基督教则认为弥赛亚已经来了,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凡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就仍然是犹太教徒,凡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就是基督教徒。这样耶稣基督就成为基督徒信奉的对象。
2、编纂经典。
原始基督教没有自己的经典,而是沿用犹太教的《旧约圣经》。随着外邦人(非犹太人)教徒人数的增加,犹太教经典渐渐不能适应传教活动的需要,故有些基督教社团对犹太教《旧约圣经》作为新解释,并耶稣传道时的讲话收集起来作为传教资料,最后经过加工整理,编成《新约圣经》。这样,《新约圣经》就成为基督的经典了。
3、提出较为系统的教义和教规。
基督教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人类而“道成肉身”,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并将再次降临人间,施行最后审判。但是最后审判迟迟没来。于是对救世主的信仰必将根据现实情况重新解释。这一任务最终由“保罗书信”完成了,他把《福音书》中记载的训诲、寓言、神迹、预言等加以总结,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信仰神学、信理等问题,成为较为系统的教义和教规,为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准备了思想基础。
4、有了较为成熟的组织形式。
原始基督教社团是由一些使徒自行管理。信徒们组织在一起过集体主义生活,实行财产公有制,反对私有制,反对剥削制,社团成员一律平等,按劳取酬,不劳动者不得食,也有休息权,每七天休息一日,称守主日。随着社团的扩大,需要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聚会所,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为此,选出7名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作聚会所的执事,再从执事中选出一人作为监督(即后来的主教)。监督权力高于一切。这种管理制度后来逐渐被普遍采用,成为教会的雏形。这种较为成熟的组织形式,就是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准备了组织基础。 外在原因:
原始基督教社团自认为是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只派,他们参加犹太教的一切活动,一起在会堂过宗教生活。从宗教上说,他们是犹太教徒;从民族上说,他们是犹太教人。犹太人因受压迫,多次发动起义,反对罗马帝国统治。公元66—70年,犹太民族掀起了长达4年的反罗马斗争,即著名的“犹太战争”。当时犹太人基督徒都参加了这一斗争。《启示录》中对罗马统治者出满了强烈的民族仇恨就是有理的证明。随着外邦人基督徒在基督教社团中占了多
数,且取得了领导权,他们的政治立场影响了社团的政治态度,冲淡了基督教社团对罗马统治者的敌对情绪。相反,他们与犹太民族起义时,有些基督教徒就袖手旁观了。公元132—135年,犹太民族举行最后一次反罗马帝国的起义。P40
1、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但他们出现的时代却不同。
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年,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
2、基督教出产生于犹太教内部,其教徒参加犹太教的一切活动,与犹太教徒一起在会堂里举行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对罗马统治和民族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分道扬镳,形成了一个一段派别,即基督教。犹太教徒举行起义反对罗马帝国统治者,而外邦人基督徒却袖手旁观,甚至就连犹太人基督徒也不参加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斗争。
3、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刚仍保留着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
4、基督教承了犹太教的“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和“启示”等观念。但不同点是犹太教敬拜耶和华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犹太教盼望弥赛亚降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尚未到来,应该继续等待,而其则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已经到来,他就是耶稣。
5、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其中包括了律法书、先知书、圣灵等,并把它称作《旧约圣经》。所不同的是,犹太教还有圣法经传《塔木德》,而基督教则适应时代的发展,编纂了《新约圣经》,以满足传教的需要。
6、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教会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但其差别在于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繁琐的礼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
7、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别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他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
8、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归化犹太教者必须领受割礼。犹太教徒以雅赫维神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比别的民族优越,故排斥其他民族。这种排他性和唯民族主义自然阻碍本民族的发展。
9、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年,历法改革,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用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历法则是
希伯来历。希伯来历对基督教教历和礼仪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复活节和圣主的节期,每年需按此变动。
10、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尾公元元年,犹太教原无纪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
5.基督教战胜犹太教的原因:
基督教早期的基本特点再议它打破了民族的狭隘性,建立起一种新的世界信仰,其教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基督教崇信上帝为宇宙唯一真神,上帝永远惠顾于其选民。其次,基督教强调只要信仰基督的降临,就能得到拯救和上帝的赐福,这是宗教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A。为穷人信仰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原始宗教考大量献祭才能赎罪祈福的传统,B。早期的基督教废除了犹太教的各种献祭与繁琐的仪式,打破了犹太教的排他性,孤立行,与保守性,为它在罗马社会下层的流传解除了思想障碍,C。对于贫穷的社会下层特别具有吸引力,适合
于罗马帝国的成长。
:P50
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
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
1、 圣父和圣子的关系问题——次会议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2、 确定了一些宗教节日贴别是复活节这一重大节日的日期问题——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最后,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观点。
尼西亚会议对基督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因这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形式取得一致意见,也是基督学发展的第一个起因。除此之外,有君士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志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限度的控制。而《尼西亚信经》的产生,亦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旨在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指导纲领;这在教会历史以及后来的欧洲历史上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对其后基督教发展影响长远重大。通过皇帝的权利召开基督教会的主教们聚在一起,是主教代表首次聚统一的教义声明,也是首次皇帝运用国家力量影响主教会议的程度。
1,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对象
2.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邻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 3,一些欧洲的朝圣者待会东方亵神的信息
近东地区虽然在七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内,但阿拉伯人对异族教徒则比较宽容,拜占庭和欧洲的朝圣者照样可以自由地进入圣地。11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赛尔柱厥兴起及其西征使近东局势复杂化,他们控制着整个小亚地区,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总督区,11世纪90年代,塞尔突厥人发生内讧,一些伊斯兰清真车被破坏,从海路来的朝圣者只要缴费就可以去耶路撒冷,然而教皇,教廷却编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圣者的消息,煽动宗教对立情绪。
4.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庞大的拜占庭帝国日益衰落。龟缩欧洲东南隅的狭小地区,1091年,一只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皇帝阿力克塞一世向罗马教皇乌永班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救,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传统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5.生活困苦与天灾赋税压迫的许多农奴与流民收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引诱他们向东方去寻求出路与乐土。中世纪西欧人民的处境很悲惨,绝大多数农民沦为农奴,各种赋税增多,封建主之间的混战破坏了农业生产,并经常向农民征发徭役。加之荒年又连年不断,(1世纪法国有26个荒年),1087—1095年西欧连续有七年大饥荒,从现实世界看不到希望的广大农民,很容易轻信关于圣战号召,他们真认为到东方去冒险可以发财和改善自己的处境,他们强烈渴望摆脱困苦,解脱重负,因此,当教会宣布参加十年东征的贫民和城市贫民可免付负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可免赋税,农奴远征可以获得·人身自由。东征便成为贫民,农奴摆脱困难的第一条路,并由此得到积极响应。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1.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时间教会的企图不仅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领的罪恶面目,使教会威信大为下降,后世 史家评论说:“在其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要失败些。”
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血洗。单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约15名避难者惨遭屠戮。十字军一个头目写给教皇信里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蹄列膝。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多古代艺术珍品被毁。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圣墓”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又投入到了新的烧杀掳掠。《耶史》记载说,十字军占领该城后,对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3天大屠杀。“勇士们”为夺取黄金,割开死人肚皮到肠胃中去找。后来因死人过多,干脆把死人堆起来烧成灰烬,再到灰烬里去找。
2..十字军东征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侵还是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学,代数,航海罗盘,火药,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征时传到欧洲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伴随着暴力的互动,从某种方面来说,十字军东征是在传播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超过了他的负面影响。
尽管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各国造成严重的损失但对整个欧洲有深远的影响,为基督教各国内战找到出口。使欧洲走上一条世界主义道路,他们带起了创造的火光。
从12世纪之后,回忆录,歌曲形成的文字诗歌兴起,在中世纪黑暗之后,十字军史诗发展的兴盛,被学者称为“12世纪的复兴”
十字军东征还将欧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在同一个发展中的世界融合起来。对中东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欧洲羊毛和纺织业的发展。十字军东征和中东拉丁王国的结束意味着获得亚洲贸易品的难度增加。但需求并未因此减少,一些历史学家推测,15世纪中东对欧洲的关闭加快了航海探险的步伐,并最终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回教徒之间新的做对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封建制度衰落,不少农奴参与十字军并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沙发,欧洲人还带回新奇纺织品,香料,这些物品加重贸易活力。意大利商业城邦国家因此得到发展,十字军带回来的金银财物,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十字军东征,间接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古希腊文化的遗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在传道之中,耶稣一方面肯定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有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起道理的总纲”,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A.伸是慈爱的“天父”a神与人的关系是父子关系。b天父的爱是无条件的c天父的爱是普世性的B“爱神”与“爱人”a爱神,b爱人如己
9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原因:
1、 罗马教会的首席地位
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基督宗教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使徒保罗曾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到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使徒彼得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使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具独家哦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XXXX
2、 新罗马的兴起。
公元前586年,灭亡犹大王国的巴比伦自己也到了灭亡的时候,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城。公元前538年,这位波斯国王为了与埃及和新崛起的希腊人抗衡,利用迦南(巴勒斯坦)作为缓冲地带,释放了一批被掳到巴比伦城的以色列人,他允许甚至鼓励保坤犹太在内的各民族流浪者回归家园,也允许犹太流亡者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除了留在巴比伦的人之外,公元前538年,犹太流亡者开始重返耶路撒冷,并于公元前515年,重建被巴比伦所毁的第一圣殿。这个重建的圣殿称为第二圣殿,从第二圣殿的建成直到公元70年为罗马人所焚毁。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称为第二圣殿时期。(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犹太国被西方的入侵者称为“犹太人之邦”即犹太地,罗马帝国将其占领后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对这块帝国的领地,罗马皇帝仍然担心哪里的“犹太性”会有所发展,故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皇帝哈德良吧这个行省的名字由犹太地改为巴勒斯坦,很显然,其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吗忘记这块地与犹太国民之间的联系。)
范文三:基督教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独一神和人类中保、为人类救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的主要教派有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亚述教会、安立甘圣公教会、路德信义教会、加尔文改革派教会、浸信教会、循道教会、五旬节教会、安息日教会等4万余个非共融的独立教派。西方教会可以分为罗马帝国末期开始的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各占世界基督徒总数的50%和38%。其中新教教会大多直接以基督教相称,而天主教会则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般视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相信那位独一的神(或译为上帝,或天主)创造了世界,并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后来人犯罪堕落,带来了死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他降世为人,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三天后复活。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赎价,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也将复活,与神同在,有永远的生命。他是人类的救主。
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建立,约于公元325年由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因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差异化发展,形成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为首的西方基督教,和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东正教)为首的东方基督教。16世纪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奠定新教(更正教)基础。基督教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及欧洲宗教改革后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传入世界各地。
20世纪,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成立,以求促进普世基督宗教各派之间的合
一。 现在全世界的基督徒约有24亿人,约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 美国是当前全球基督教最兴盛的国家之一,有接近80%的美国人属于基督教的各种教派,包括少数东正教和摩门教。中国大陆基督徒人口难以确切统计,某些人估计在9千万-1.1亿。 在中国五大宗教占据两席。
基督教的经典
四十余位执笔作者,前后写作时间跨越约1600年。
旧约圣经
《旧约圣经》是在耶稣的时代以前所写成的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记载了从耶和华创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纪为止以犹太民族为核心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摩西五经,记载了神给犹太民族的律法,另外还有历史书、智慧书、先
知书等内容,原文以希伯来语写成。成书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 现今,有7卷被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的旧约经书未被列入现在犹太教和基督新教承认的圣经,被基督新教称为次经,不同教派间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包括分卷、排列。天主教旧约圣经46卷,东正教50卷,基督新教39卷。 新约圣经
《新约圣经》是耶稣离世以后由耶稣的门徒写成,内容有福音书(记载耶稣言行生平)、使徒行传(天主教中文译为宗徒大事录)、使徒书信、启示录(天主教中文译为默示录)等几部分共27卷书,原文以希腊语在第一世纪写成,从公元2世纪开始被编排成典,于公元4世纪正式定型,得到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共同承认。
对圣经内容的观点与论述
传统的基督教教义认为圣经是神启示,由人写下来的,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根据。但不同教派和思潮对圣经的观点有所不同。天主教对教会的圣谕也给予很高的地位,新教则提出“唯独圣经”,19世纪出现的自由派神学否定圣经是神的启示,与之对立的基要派则提出“圣经无误”。
圣经本身多处宣称自己是神的启示。圣经常常直接引用神的话语,“神吩咐这一切的话”(出埃及记20:1),“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耶利米书1:4),新约福音书直接引用耶稣的话语,保罗对自己书信的内容宣称“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加拉太书1:12)。保罗总结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3:16)。此处“圣经”原文应该是指《旧约圣经》,因为这封书信本身是新约圣经的一部分,写的时候新约圣经还未正式成典,但新约成典以后,基督教将这句话的意思推及整本圣经。
4世纪的奥古斯丁著有“论基督教教义”,专门讲读圣经的方法论和由此所得到的对神的认识,他认为圣经是教义的根本基础。在第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教会逐渐形成一些增补的教导、礼仪,后来教会认为也是神所启示的基督教信仰的必要部分,与圣经一样重要。16世纪宗教改革,以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为代表,提出“唯独圣经”,基督新教只承认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正确、不变经典,并且反对罗马公教教会与教皇有诠释圣经的最高权威。
19世纪开始出现自由派神学思潮,认为圣经最多来说是神对当时的人的一些启示,有历史的时限性,而且记载中有很多错误,中间很多东西根本只是传说、寓言、想像,总之圣经中有很多,甚至绝大部分,是错误、过时的内容,比如童女怀孕、死人复活、行神迹等,因而反对用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只使用圣经中一些他们认为可取的道德教训。这种思潮影响到不同教派。福音派基督徒反对这种看法,称自由派神学的人根本就是不信基督教。福音派中间的一些对圣经的权威性进一步强调,提出“圣经无误”,一般这些人被称为基要派。
基本信仰
上的共同性远大于其差异,以下的教义尽量涵盖各教派公认的基本信仰。 神学教义
? 独一真神(“神”或译“上帝”、“天主”):宇宙间有一位独一的至高神,是自有永有、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称为耶和华。
? 三位一体:独一神有圣父、圣子、圣灵(又译为圣神)三个位格,圣父是万有之源,圣子是耶稣基督,圣灵是神的灵。三者同质、同能、同永恒,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是神,但只有一位神,而非三个神。阿塔拿修信经对三位一体进行了比较得到公认的解释,但这仍然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圣经中没有“三位一体”这个词,所以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较受争议的一项,但也被许多相信三位一体的基督徒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项教义。否认三位一体的理论当中有一位一体论(只有一个神,乃是父)、三位三体论(父、子、灵乃是三个神)、形态论等。由于源自犹太教思想的教派,也同样坚持“一神”论,因此三位一体与非三位一体论的争论焦点往往是耶稣基督的地位问题。
? 创造:神创造了天地万物,最后照自己圣洁良善的形象造人,乃是造男造女,名为亚当和夏娃。
? 罪与死:基督教的“罪”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不中靶心”,“罪”指一切不符合神的圣洁良善的行为、思想。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带来了死。从此,罪与死入了世界,世人生而有罪(罪性),必然会犯罪(罪行)。如果没有神的救赎,都要走上灭亡之路,不仅肉体要死亡,灵魂也要永远死亡,而灵魂的死,不是永远的消亡,而是永远受火湖折磨。
? 基督救赎:耶稣基督本为神的儿子,与神同在,他就是神。耶稣基督为了将世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而降世为人,从三十岁开始传道,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他的无罪之身成了赎罪的祭,赎了世人的罪。他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与父同在,他让父差下圣灵住在信他的人心中,与他们同在。他还活着,他在继续地作工。他将要再来,审判一切的活人死人,彻底地消灭罪,成就新天新地。
? 复活与永生:耶稣基督将要再来,所有的人都要复活,接受最后的审判。信耶稣基督的人罪得赦免,得到永生,与神和好。罪不得赦免的最后会因罪而下地狱,与神永远隔绝。(圣经对末世的启示不是很清楚,基督教的末世
论在细节上可以很复杂,不同意见也比较多。)
? 荣耀:人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全然归给神,使人真正的谦卑下来,做“荣神益人”连结人的枝子。
自由派神学的神学观是例外,他们基本对上述教义全部否定,只承认有一位慈爱的神,但他创造世界、能行神迹、将来审判都是不大可能的事。耶稣在世上传播爱的福音,后来被人迫害而死,是我们学习的道德典范,但童女怀孕、死后复活,都是不大可能的事。福音派认为自由派是不信基督教。
人伦道德
与基督教的神学教义有紧密联系的是它的人伦道德的教导,如果说神学教义侧重于人与神的关系,那么这些道德的教导就是侧重于人与人的关系,但这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些道德的教训是圣经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爱”是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观的最重要的一点,神对人最大的诫命是要爱神、爱人。另外,基督教也强调认罪、悔改、饶恕、谦卑等等。“十诫”和“登山宝训”是圣经中对道德的比较集中的论述。
基督教信仰中的伦理道德观虽然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伦理道德观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根源、目的、方法、侧重又有诸多不同,这十分关键。基督教认为爱来于神,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善行需要出于真心的爱。基督新教特别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好行为应该是对神的信心的结果,不应该脱离信心而单独强调做好事。
宗教比较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承接二者若干渊源而另立旁支,三者可称为亚伯拉罕诸教。这三者有若干相似之处,与其他宗教相比,它们颇为独特。 ? 相信有一位独一的神。这与其他的多神论宗教就区分开了。
? 相信这位神是有位格的神,就是神有自我的意识,并进而有思想、意志、情感,这与自然神论不同。
? 相信这位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是永恒、全能、全善、全知、全在的神,他还要来审判。相比起来,中国传说里的盘古、印度教的梵天,创造世界之后现在已经不在了。审判的观念非常独特(犹太教对于审判的观念比较模糊一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很清楚)。
? 相信这个世界只是神的创造物,非常忌讳将神的创造物当作神来拜,因此非常强调不可拜偶像,这与许多宗教都不相同。
? 强调经典: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这几个宗教传统上都很强调其经典是神的启示,是无误的,是其信仰的重要基础。它们对经典的严谨态度比其他许多宗教更强(19世纪开始的自由派神学在这一点上反对传统的观念。)
这三者之间殊途同源,关系错综复杂。按时间的先后 -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后来出现的信仰对前面的信仰多多少少有些承认,同时又有很多的发展/变化,前面的信仰都不承认后来的信仰。下面列表就其基本神学观念做简略比较,在具体的宗教实践上,许多细节纷繁复杂,比较变得比较困难。提一点,
基督徒生活
相比起犹太教、伊斯兰教来说,基督教对于基督徒的生活在形式上 - 比如在礼拜、衣着、饮食方面 - 要求是比较少的。旧约圣经中神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很详细的律法,涉及到宗教礼仪、饮食衣着条例、司法民法等方面。基督教在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初期过程中,与保守的犹太教徒在是否要遵行旧约的律法条例产生了矛盾,以保罗为代表的基督徒认为旧约律法的目的是带领人认识耶稣基督,律法的总纲是爱神与爱人,这是我们要坚守的,而非关道德的律法不重要。律法终将归于无有,而信、望、爱却将长存,其中最大的是爱。关于律法的不同理解是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礼仪,宗教改革中间新教教派对这些礼仪进行了改革,许多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增加了普通信徒的参与。
礼拜与聚会
基督徒在拜天聚会礼拜,这个做法在圣经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初期教会就开始了,宗徒大事录(使徒行传)20章提到“一周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掰饼的时候”,可见那时就有了。一般解释这是纪念耶稣基督在这一天复活。一些教会按照需要会增开更多的礼拜时间,一般基督徒按自己时间参加其中一次。
传统宗派(天主教、正教会、东方教会)视主日为最主要的节庆,并按十戒守安息日的精神,邀请教友共同参与基督的祭献(弥撒/神圣礼仪),把一周的成果奉献。现代主日弥撒时间横跨周六晚上(提前主日)至主日晚上,开设数台弥撒,以方便教友参加。
基督新教的礼拜堂一般比较简朴,并且不用雕像,画像一般也较少,用意是希望信徒全心敬拜那无处不在的神。
天主教、东正教传统的教堂比新教教堂宏伟壮观,堂内圣像或是圣像画,展现基督在世的生活,或是教恩的果实(圣人),以激励信众在世成圣自己,并以圣人为榜样。
基督新教的礼拜仪式一般有会众唱圣诗和牧师讲道的环节,部分传统教会每次都领圣餐,有些教会不是每次都有,其他环节依各个教会安排而定。
天主教,正教会主日及每日的祈祷生活以弥撒为中心。分为圣道礼(悔罪、读经、讲道、信友祷文 (主日及大节日) )及圣祭礼,以圣体圣事作礼仪的高峰。
而同时亦有时辰祈祷(日课),在弥撒以外供热心教友选择在不同时间,个别或集体祈祷。
基督新教的教会常常在礼拜天的礼拜以外有其他的周间的小型聚会,称为团契,或者查经班。天主教现在也有这样的聚会。
婚姻与家庭
天主教要求全职的神父过单身的生活,基督新教没有这个限制,反而一般希望牧师有家庭。
天主教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基督新教认为不是,但也很重视婚姻,认为这是神所设立的的男女的神圣结合。
天主教在理论上不许可离婚,但可以宣告婚姻无效。基督新教的教导是反对离婚,但教会对于普通会众离婚没有制约权力,信徒离婚的比例往往也不低, 天主教目前的正式教导是反对避孕的,基督新教一般没有这样的看法。
传统的基督教会反对堕胎,至少在对母亲生命没有威胁、并且不是由于强奸怀孕的情况下是反对堕胎的。
传统的基督教会反对同性恋行为,认为这是一种罪。
工作与教育
基督教提倡积极工作,特别是基督新教往往这种思想比较突出。
基督新教在周日除了礼拜以外一般开有主日学,是儿童和成人会众进行圣经 教育的时间,周间的团契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也是学习圣经。天主教现在也出现有主日学和团契的做法。
基督教设立了许多的神学院,授予从学士到博士多种不同的学位,神学院一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宗派倾向。
在历史上教会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修道院就有教育的职能,后来又出现神学院,现代的大学就是从此脱胎而出。
教会组织
天主教只有一个教会,就是天主教会,是以教宗为首领的全球性的教会。基督新教在组织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派和教会,宗派下面有各个地方的当地教会,也有许多教会是无宗派的独立教会,这种情况在华人教会中比较常见,因为没有产生宗派的许多历史因素。宗派和教会的组织结构往往是团队领导,重大事情通过会众投票来决定。
目前基督教在各个国家一般都是政教分离,这个理念最早从美国开始,现在被基督徒广泛接受。
基督教历史简介
创始起源
基督教认为,这个对独一真神的信仰是从创世之初就有的。神起初创造了人,亚当夏娃与神有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信仰的最高境界。亚当夏娃所犯的罪的根本就是不信神:神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人选择了相信蛇,而不相信神,于是他们犯罪堕落了。后来的人常常悖逆神、忘记神,这个信仰就被遗忘、被扭曲。但神不放弃人,他派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来,将信仰的真义完全彰显出来,将此一古老的信仰再次发扬光大。耶稣基督本身是三位一体的永恒的神的第二位格,称为圣子,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说他“建立了基督信仰”,在最纯粹的意义是指他从起初创造人开始就在人心里面启示了对神的信仰。
如果讲到一个被世人称为“基督教”的完整教义和独立组织的建立,这是从圣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传道、受死、复活之后开始的。按照圣经,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罗马帝国犹太地区,童贞女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下耶稣。他三十岁开始传道,自称神的儿子,宣扬爱神和爱人的福音,宣称信他的人会永远不死。传道三年以后,他被犹太祭司控告,被罗马官府判处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这正好成就了耶稣降世的目的,他的死为人的罪付上赎价。他三天以后复活,显现给他的门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后升天,坐在父神的右边。他还要荣耀再来,审判一切的活人死人,信他的人将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信的人将与神隔绝,永远沉沦。
耶稣受难的时候,他的门徒失去了信心,但耶稣复活以后,他们的信心被重新建立,开始真正理解耶稣所传的福音。耶稣在升天以前,把传福音的大使命交托给他们: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
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8-20)
这以后,门徒们开始聚集、传道,这就是教会的开始。
早期教会
圣经《使徒行传》记载了初代教会到约公元60年的历史,按照使徒行传的记载,耶稣复活又升天以后,耶稣的门徒约有100人在耶路撒冷聚集,然后开始对周围的人传讲耶稣是基督的福音,效果明显:
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
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
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
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使徒行传2:41-47)
教会就这样开始成长,但很快逼迫临到他们,一位门徒司提反成了第一位殉道者,没有经过任何审判被用石头打死。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几位使徒以外,众人暂时逃离,这也使得福音开始传向各地。
逼迫基督徒的人中间有一位叫做扫罗,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法利赛人,精通犹太律法,司提反殉道他就有参与,然后抓了很多人下监。他拿了大祭司的文书前去大马士革,要逼迫那里的教会,路上耶稣向他显现,他便改信耶稣,并改名保罗,从此一生致力于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就是非犹太人),并写了新约圣经27本书中的至少13本书,最后殉道而死。
基督教开始还被看作是犹太教的一部分或者一个分支,比如,保罗去一个地方传教的时候,都去到犹太教的会堂。保罗传道很多犹太人都不接纳,相比起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不强调行律法,而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后来二者渐渐分道扬镳,被他们自己和别人都看作是两个不再相同的信仰。“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的”,这大概是公元43年的事情。基督教在外邦人中间反而渐渐传开了。以上是根据圣经的记载。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一说是尼禄皇帝为了建新城而故意纵火烧掉旧城。尼禄皇帝将大火归罪于基督徒,大大迫害基督徒。后面几个世纪教会也遭遇多次大逼迫,基督徒被火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钉十字架,等等。十二位使徒(犹大背叛之后补选一位)中只有约翰寿终正寝,其余的都殉道而死。基督徒学习耶稣的榜样,并不反抗。在逼迫中基督教却越来越兴旺。
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归信基督教,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引发了日后罗马与君
士坦丁两地教会对教会领袖地位的争执。
公元325年,教会召开尼西亚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使徒们在世的时候所写的福音书、书信被教会保存,到第二世纪末,已经形成《新约圣经》的基本形态,到公元393年的大公会议被正式定型。
这时期著名的基督徒,在使徒彼得、保罗、约翰之后,有特土良、坡旅甲等。 罗马国教
君士坦丁之后有一位罗马皇帝尤利安被称为叛教者,重新恢复罗马宗教,但他执政时间不长,到了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公布了一道谕旨,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这道谕旨在米兰谕旨的基础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罗马帝国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纳的一个信仰。它虽然没有明确的说,要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但它作为皇帝的命令方式发布,结果带来许多人不得不成为基督徒的气氛。
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公元410年罗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西罗马帝国算是灭亡。有一种理论认为罗马帝国相信爱和平的基督教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武力,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力量还是很可观。
这时期著名的基督徒有奥古斯丁,耶柔米、圣帕特里克等。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包括从6世纪至10世纪,这段时间,特别是到9世纪初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灭掉西罗马帝国的外族,以日耳曼的一个分支法兰克人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国。这些外族在攻陷罗马的过程中常常对基督徒礼待有加,他们自己在6-7世纪中间也渐渐归信基督教。这些民族文化很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可以称为是蛮族。教士和修士读书识字,成了黑暗时代中间文化的曙光。
教会中开始兴起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农业、商业、慈善事业上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罗马教会在众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君士坦丁教会的矛盾也加深。
基督教在耶稣活动中心的中东发展不大。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迅速扩张。
公元751年法兰克王国进入卡洛林王朝,势力扩大,查理曼大帝时代尤其强盛,公元800年,罗马教宗里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显示并进一步扩大了基督教的政治影响力。欧洲开始走出黑暗时代。
这时期的著名基督徒有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等。
中世纪中叶
中世纪中期是11-13世纪。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教导权主要于教宗与大公会议;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口号,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经院哲学成为神学的主流,引入亚里斯多德的思想,非常地思辨和哲学化。修道院的学校演变成为大学,教堂采用哥特式建筑,显示了技术的发展。教会渐渐腐败。
这时期的著名基督徒有托马斯·阿奎那、圣法兰西斯等。
中世纪晚期
赎罪券的发行日益盛行,成为后来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新教改革
1517年,奥斯定会的修士马丁·路德张贴了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再次分裂。传统派被称为大公教会,中文又称天主教,改革派被称为新教,中文又称基督教(狭义用法)。同时期的著名改革家还有慈运理,加尔文等。他们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否认罗马教会和教皇的权柄,他们的信仰要点可以用五个唯独来概括, 与罗马天主教会产生极大的对立。英国出于政治的原因也脱离天主教控制,成立了英国国教会。信仰冲突席卷整个欧洲,加上其他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欧洲爆发许多的战争,包括三十年战争。天主教会内部也出现改良运动。
新教内部后来出现很多不同的宗派。
启蒙运动至今
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方殖民扩张,基督教传到了世界各地。1583年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1807年马礼逊将基督新教传入中国。
启蒙运动开始了对神的理性质疑,基督教内部出现了自由派神学,与正统基督教神学传承有出入。
二十世纪出现灵恩运动,重视方言、医病、赶鬼等异能,在教会中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中南美地区。也有传统教会抵制灵恩运动。
1950年代以后欧美的基督徒人数下滑。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基督徒迅速增长。
对基督教的批评与护教
基督教与暴力
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美术
? 基督教建筑
? 基督教音乐
? 基督教文学
以基督教为材的现代艺术。
? 现代基督教美术
? 现代基督教建筑
? 福音音乐(Gospel )
? 当代基督教音乐(CCM )
? 华人基督教音乐
? 现代基督教文学 ?
重要人物
初期基督教
? 耶稣基督
? 保罗或译保禄
? 彼得或译伯多禄
? 安得烈或译安德肋
公义者雅各
? 坡旅甲
? 帕皮亚
教父时期
? 亚历山太的革利免
? 罗马的革利免
? 特土良
? 居普良
? 俄利根
? 圣奥古斯丁
? 耶柔米
? 安波罗修
? 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 教宗额我略一世
中世纪
? 大阿尔伯特
? 托马斯·阿奎那
? 圣伯尔纳铎
宗教改革以来
? 圣依纳爵·罗耀拉
? 马丁·路德
? 加尔文
? 慈运理
? 约翰·卫斯理
? 约翰·纽曼枢机
? 爱德华滋
? 司布真
?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众多圣经事件的地方。== 重要城市 ==
基督宗教并没有伊斯兰教的麦加那种必须前往的圣城,但朝圣是古今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项目(见一 圣年),古时作悔罪的行程,现今作反思信仰的行动。 下面是基督宗教历史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城市。
?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众多圣经事件的地方,并每主要地点都建有教堂作纪念,并作为朝圣点。
? 伯利恒(或译为白冷,白冷多由天主教称之)——耶稣的出生地。 ? 拿撒勒(天主教称纳匝勒)——耶稣长大 的地方,耶稣又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
? 安提阿(或译为安提约基雅)——基督教向罗马帝国开展的中心。 ? 罗马——罗马天主教教会的中心,历任教宗的办公地点。在前往耶路撒冷受阻的年代,该城作为替代耶路撒冷圣地的地方。
(见:罗马四大殿)。
? 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一直是东正教的中心。 ?
范文四:基督教
这些宗教实际都是基督教。在基督教会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对权力、对教义等等的分歧,教 会内部发生了分裂。但是天主教一直继承者基督教的衣钵。
再一个,在国内你所见到的基督教就是 16世纪后的新教。
第一次分裂:出现两大分支罗马公教(又称加特力教、公教、天主教、旧教)和东正教。首 先是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因素有很多
1、交通困难
2、语言分歧
3、皇帝对宗教的过分干涉
4、神学争执激烈
5、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对教宗权利只是硬头皮接受
6、对圣像的争执
7、宗主教佛西要与弥格尔 ·塞鲁来拒抗教宗,终于 1054年正式分裂
详细经过:1053年君士坦丁堡主教弥格尔 ·塞鲁来要做东方教宗,关闭东方拉丁礼教堂,致 函罗马。诋毁罗马, 否认信经及擅改宗教道理。教宗良九世为免分裂。 派以亨拜枢机为首的 使节团,可惜因缺乏外交手段,被禁止举行弥撒圣祭。 1054年,亨拜与同伴在唱大日课时 进圣莎斐亚大殿,将开除教籍的判词,放在祭台上,并喊 “ 愿天主鉴临,评判吾辈。 ” 弥格尔 不肯低头,将诏书当面焚毁,为争取同情,把枢机的措施,曲解以激怒众人,裂教局势在东 方的一切教会中, 教随他而去。 实际使东正教与罗马分离的是彼此的不谅解与成见, 应当努 力避免不必要的对立,达成彼此间谅解、尊重和友爱。
目前: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有人说除了宗座首席权的问题外, 天主教会 和东正教会基本上都快合一了。 不过, 在未实现有形可见的圆满合一之前还是有一个条文应 该遵守的, 最主要的是有关圣事共融的的原则。 天主教会尚禁止其神职人员与东正教神职人 员有圣事性的共通, 法典 908条规定:禁止天主教司铎和未与天主教会完全共融的教会团体 的司铎或圣职人员共同举行圣祭。 当然, 随着合一进程的进展, 我们相信有一天会达致圆满 的合一的。 在东正教神职人员手里领受圣事是有效的, 但天主教会禁止我们出于好奇和好玩 去领受。
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也就是这次新教(在中国被误称为基督教)从 基督教里面分裂出去了。
德国马丁路德的分裂。 天主教会发展到一五一七年, 德国的马丁路德神父出于对教宗的种种 不满而离开了天主教会, 把圣经和教义做了一些改变后另创新教, 但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教 派, 都相信同一位天父, 就是创造、 救赎和照顾人类的天主 (基督教弟兄称 “ 神 ” 或 “ 耶和华 ” ) , 并相信天父所打发来的耶稣基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 因此人们为区别两个不同的教会, 把天 主教称为基督教旧教 (即原始基督教) , 而把马丁 ·路德所创立的新教 (Protestant , 原意是 “ 抗 议 ” )误译为 “ 基督教 ” ,在学术界则称为 “ 抗罗宗 ” 。在国外,基督教(Christianity )是指所有 相信耶稣基督的各教会的通称。 在中国, 学术界渐渐用 “ 基督宗教 ” 来概括所有信耶稣基督的 教会。
英国的清教徒 (Qingjiaotu )是 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 纪上半叶, 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 (圣
公会) ,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16世纪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 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 因此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 要求废除主教制和 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 自 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 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 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 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 1843年在威斯 特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 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清教徒受到迫害。 1688年光荣 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 ,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 公职仍有所限制, 到 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因此上可以说英国的清教属于新教。
在我们中国农村大部分是天主教信仰者, 但也有很多新教的信仰者。 中国的天主教信徒官方 数字 500万,新教大概 1000万。
圣经是基督教的,所以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有圣经。
圣经数目:天主教圣经 — 旧约 46卷.新约 27卷.合计 73卷。
基督教圣经 — 旧约 39卷.新约 27卷.合计 66卷。
基督教旧约少 7卷:多、友、巴、智、德、加上、加下。因为这 7卷旧约是用希腊文写成, 其中加下 12:38-45为亡者献祭,涉及炼狱的存在,因此,这 7卷旧约,不被基督教承认 为圣经。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成义,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歧有很多方面, 但根本上都是从成义这里衍生出来的。 详细区别:答:天主教与基督教有共同点及相异点:以下分七项答覆:
⑴同根分枝 ⑵基本信仰 ⑶基本敬礼⑷基本伦理
⑸传道使命 ⑹行政组职⑺主内合一
一.同根分枝:从信仰根源及教会历史作简要分述
1.同根:从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稣建立的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和初期信友 传下来的教会。在这信仰根源上,没有区分「天主教」 、 「基督教」的名称。
2.分枝:从教会历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会,在历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 1054年,合一 的教会分成二个教会: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 东方教会, 史称希腊公教会或东正教;西方教 会,史称拉丁公教会或罗马公教会。 东西方教会在信仰根源上,可说完全相同,而在表达信 仰及敬礼上,却有各自的特色; 在教会行政上,各自分治,东正教由其首席教长以象征性领 导,罗马公教会由教宗以实质性领导。为辨别这两个公教会,一般称希腊教会为东正教 (ORTHODOX),称罗马公教会为 ( CATHOLIC中译:天主教 ) 。 16世纪从罗马公教会再分 枝的基督教,主要有四个教派:
(1)路德教派 (信义宗 ) LUTHERAN CHURCH ———— 1517年
—— 重洗派 ANABAPTISTS —————————— 1534年
—— 士文克特派 SCHWENKFELDAINS ————— 1539年
—— 门诺会 MENNONITES. —————————— 1545年
(2)慈运理派 ZWINGLIANISM. —————————— 1523年
—— 清教派 PURITANS. ———————————— 1559年
—— 公理宗教会 CONGREGA TIONAL —————— 1581年
3) 圣公会 ANGLICANM CHURCH ————————— 1534年
(4)长老会 PRESBYTERIAN ——————————— 1537年
—— 加尔文派 CALVINISM —————————— 1541年
以上 (1)至 (4)教派,一般称为基督教。这四大教派可说是后来 400多个基督教派的源流。其 中圣公会因延续宗徒的「主教」品位,因此,圣公会在信仰、圣事礼仪、行政体制,都与罗 马公教会相近。罗马公教会在 16世纪 —— 明朝末年,由罗明坚和利玛窦,二位传道士来到 中国后,他们在 1583年,把罗马公教会 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译用「天主教」 ,以 别基督教在中国译用的「基督教」 。
以下只分述初期基督教在 16世纪从天主教分枝后的同与异:二至七项
二.基本信仰:两教信仰渊源、圣经数目、讲解圣经、基本信仰、人得永生、之同与异
1.信仰渊源:两教都根据圣经 —— 旧约和新约:上主对人的启示,人对上主启示的回应。 天主教信从圣经,也信从圣传,即宗徒及历代教会的传承。基督教只信圣经不信圣传。
2.圣经数目:天主教圣经 — 旧约 46卷.新约 27卷.合计 73卷。
基督教圣经 — 旧约 39卷.新约 27卷.合计 66卷。
基督教旧约少 7卷:多、友、巴、智、德、加上、加下。因为这 7卷旧约是用希腊文写成, 其中加下 12:38-45为亡者献祭,涉及炼狱的存在,因此,这 7卷旧约,不被基督教承认 为圣经。 3.讲解圣经:天主教强调全球统一的圣统制,由圣职人员依照训导权核准的圣经 注解,讲解圣经;基督教强调地方教会及每人直接由圣灵指引,信友可自由讲解圣经。
4.基本信仰:两教根据圣经共同的基本信仰包括:(1)信拜唯一至爱的上主 (2)信传上主创造 天地万物和人类 (3)信传上主一体三位在耶稣身上救赎人类, 死亡及复活 (4)信传圣灵 (神 ) 恩赐 信从圣子耶稣的人,获得永生、肉身复活,共享天国荣福。
5.人得永生:天主教强调,信望爱三德,是人得永生的必要条件;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 炼狱、地狱。基督教强调,信耶稣必得永生 —— 因信成义,不靠人的行为;相信有赏善罚恶 的天堂、地狱、无炼狱。
三.基本敬礼:两教敬拜上主、敬礼圣贤、圣事祈祷、之同与异
1.敬拜上主:两教在礼仪祈祷时,都共同「敬拜」唯一上主一体三位,及天人的中保耶稣 基督。
2.敬礼圣贤:天主教「敬礼」圣贤包括:圣母、天使、圣人、圣女、人类历史中的圣贤,
祖先;并绘制有形象的耶稣,圣贤和祖先的牌位,表达敬意、效法善行、彼此相通、请求转 祷上主.基督教依照旧约禁拜偶像(申 5:6-10) ,只以耶稣为天人中保,不敬礼圣贤、祖 先。
3.圣事祈祷:天主教有七件圣事礼仪,即圣洗、坚振、圣体、告解、圣职、病老傅油、婚 姻. 以弥撒感恩祭典为中心, 全球有统一的团体祈祷经文, 也有地方教会自行编用的祈祷经 文。基督教各教派都有圣洗圣事,而无弥撒圣祭、也无其它圣事;圣餐 (圣体 ) 也只是纪念主 耶稣的最后晚餐;团体祈祷,注重读圣经、讲道,献唱圣诗、祈祷。
四.基本伦理:两教都强调该遵行上主十诫,并以主耶稣所教导的:「你们该彼此相爱,如 同我爱你们一样」为互爱的准则。
五. 传道使命:天主教较注重普世教会及用天主教教理传道, 推展修会男女会士到世界各地 传道、 建立教会;地方教会则由圣职人员负责牧灵工作; 而忽略信友的传道使命。 梵二大公 会议 (1962-1965 ) 重视地方教会,并积极推动信友传道的意识及传道工作,并以当地文化 传道建立地方教会。 基督教开始就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 注重信徒直接用圣经传道及扩 展地方教会。而较忽视当地文化。
六.行政组织: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治理普世教会。 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 教会。
基督教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 ,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
七.主内合一:自 16世纪基督教从天主教分离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基 督教分枝有数百教派, 但在基本信仰上, 天主教与基督教各派, 可说在主内同根、 大同小异。
合一的宗旨:本着天主是爱,凡是包容凡是相信 “ 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虽异,目标则 一。每一种宗教都强调人类的改善、爱心 、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在这方面,各种 教的看法和目标都大致相同。 ” 。有了众多的共同点各宗教都在努力实现同归一牧同属一栈 的理想,基督教为了促进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设立了「普世基督教协会」 ;天主教召开梵二 大公会议, 除了革新整体教会, 并以大公主义法令,从彼此的共同点交谈, 合作促进所有基 督徒合一; 梵二后, 也设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积极推动与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访交流、 共同 祈祷
范文五:基督教
第二章 关于崇拜的圣经依据
关于基督教崇拜的圣经依据,我们从二个方面考察:一是旧约资料,二是新约 记载。
一、旧约资料:
旧约关于崇拜的资料有四项,分别是:西乃事件、圣殿、会堂与节期,此外, 旧约圣经还有一个经典的圣殿敬拜的记录。
1、西乃事件:
出埃及记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四章记载了上帝在西乃山跟以色列人立约的始 末,特别是二十四章一到八节有上帝与人相会的详细记载:
耶和华对摩西说:“ 你和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要 上到我这里来,远远的下拜。唯独你可以亲近耶和华;他们却不可亲近:百姓也不 可和你一同上来。 ”
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 耶和华所吩 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清早起来,在山下筑一座坛, 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又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又向耶和 华献牛为平安祭。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 他们说:“ 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
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说:“ 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 们立约的凭据。 ”
上帝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脚下的相会,意义重大,显示着上帝与祂子民相会的 基础和相会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既是集体崇拜的基本要素,其后也反映于犹 太教的敬拜和基督教信徒的崇拜中。这些要素有五项,分述如下:
第一,上帝主动促成这次相会。 上帝亲自召唤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并且带领 他们到西乃山,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脚等候祂的降临,他们成为“耶和华 呼召的会众”(Q’halYahweh) ;由此观之,真正敬拜的先决条件源于上帝的呼召。 第二,以色列人依从安排,各司其职,有问责的结构 。摩西蒙上帝差派为以色 列人的领袖,崇拜过程中的其他角色分别由亚伦、拿答、亚比户、以色列长老中的 七十人、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和百姓担纲。整个过程不是领袖们在敬拜而其他人在 观看, 而是百姓会众各按其位分竭力、 共同参与, 像一首交响曲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整体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群体。这正好反映崇拜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整体的参 与。
当然这里所讲的整体参与,并不是某些教派的那种人人起来讲道分享的参与, 这里所讲的整有与,是各按位份、各司其职,以达到互相配搭,整体和谐的目标。 第三,圣道的宣讲是上帝与以色列人相会的主要特色。 我们所信的上帝是又真 又活的上帝,又真又活的上帝必定说话。上帝向祂的子民讲话,将祂的心意表明; 因此,如果有崇拜而没有聆听接受上帝的话语,则该崇拜必有亏缺之处。
第四,以色列百姓回应时,许诺遵行上帝立约的条款,表示愿意聆听和实行上 帝的吩咐。 这涉及一项主观意愿,表示以色列民愿意承担听从上帝话语的责任。犹 太教和基督教崇拜传统惯例之一,是由会众不断地重新个别立志。在崇拜中,会众 得以重温上帝与祂子民定立的约。
最后,上帝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相会达到高潮。 这次相会的高潮是以代表肯定 盟约、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表征,为上帝与人所立之约封印。 (摩西听上帝的吩咐, 将祭牲的血一半洒在坛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说:“你看 ! 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 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在旧约,上帝常常以祭牲的血为立约的凭 据,这些祭牲的血喻表耶稣基督的祭。这洒血的礼,相当于新约教会所实行的圣餐 礼,以基督的圣体宝血,作为上帝子民在基督里,所享受永恒新生命的圣洁饮食。
2、圣殿:
有关崇拜原理的第二个旧约资料,是会幕或圣殿。
(1)透过会幕或圣殿,我们看到“符号原则”。
会幕的建造,表示出上帝临在于以色列人中间,表示出上帝与祂的子民同在, 如上帝在出埃及记二十五章八节中对摩西说:“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 们中间。”
从宏观上看,会幕就是代表基督;从微观上看,建造会幕的每一个细节,都跟 基督的属性直接相关,与救恩的原理直接相连。因此,会幕就成为一个“有形有体 的符号”,或者说是“可看可摸的符号”,见证着基督,也见证着上帝与以色列人 的关系。
(2)在会幕和圣殿的表征作用中,特别突出分别为圣的空间、分别为圣的仪 式和分别为圣的祭司。
看圣殿里分别为圣的空间,我们会发现外院、内院、圣所、至圣所有相应的位 置安排,表明不同敬拜者与上帝之间的距离。一切器皿与圣物的摆设,都象征着上 帝跟人相会的情景与特点。没有一物可随意摆放。
此外,圣殿也是举行圣礼的地方。然而所举行的圣礼,没有一件是可随意而行 的。祭司如何按手在祭牲头上,牛、羊如何宰杀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献祭 之礼都是可见的礼仪,象征着上帝与祂子民的关系,行这些祭礼为的是要坚定西乃 山之约,同时也预表基督献上自已为祭 (希伯来书第十章) 。
至于祭司,并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可以作祭司的,必须是利未支派中的亚伦子 孙,并且到达规定的年龄,通过膏立的仪式之后,才可履行祭司的职责。
【附】插几句题外话:
宗教改革期间, 马丁路德曾提出“信徒皆祭司”的概念, 后来意识到这将引起教会的混 乱,到后来默兰顿整理路德的文献时,去掉了这一说法。
提出“信徒皆祭司”的概念, 是因彼得前书中有:“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 是有君 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彼前 2:9) ,这是从功能上讲的,任何一个基督徒,都应 担负起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 使人与上帝和好, 这是在发挥祭司的功能。 然而并不是任何一 个信徒都可以做圣体圣事,祭司的功能与祭司的职份是不同的二个概念。
其实, 旧约的以色列也被称为是祭司的国度:“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 为圣洁的国 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出 19:6) 。是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是祭司的国度,所以人 人都可以进入圣殿烧香呢?是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是祭司的国度, 所以人人都可以参与祭坛的 事奉呢?不是的!能进入圣殿煤烧香的人,必须是亚伦的子孙、必须是受膏的祭司。因此, 祭司的职份与祭司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信徒具有祭司的功能,因此要担负起福音的责任,并且以美好的德行见证基督的美德, 从而吸引人归向耶稣基督。 但有权举行圣体圣事, 祝圣饼、 杯的, 应该是接受过按立的司祭。
这些亚伦子孙,经过隆重的膏立仪式,被分别为圣,事奉上帝 (出二九章) 。祭 司穿着的袍服须按上帝规定的式样制成 (出二八 40— 43, 三九 1— 31) ,祭司的起居生 活也有严格规定,他们必须持守圣洁的生活方式 (利二一 l 至二二 10) 。
圣殿模式预表的一切, 直至新约时代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应验 (可一四 58, 五 29、 38;约二 19— 21) ,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教会成为圣殿,成为上帝的居所 (林前三 16一 l7,六 19;林后六 16;弗二 21— 22) 。与此同时,属灵生命和活动亦具有形体 的层面,这项源于圣殿模式的教导仍然存留于新约时代初期教会的崇拜模式中。新 约信徒反对诺斯底派所主张排除形体的唯灵主义,继续以有形有体可见的方式,表 达心灵的信仰。因此,圣化的空间(教会建筑) 、圣化的仪礼(感恩礼) ,以及圣化 的祭司(受按立担任牧职者)的概念,无不受圣殿的模式影响而发展成为基督教的 崇拜。
3、会堂:
会堂是两约之间(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的产物,不是纯一的旧约机制。犹太 人盼望能在犹太人的社群之内保存和宣讲耶和华的话,这是促使他们建立会堂的原 因。后来会堂逐渐成为犹太人聚居城镇或乡村的宗教、教育和社区中心。透过这些 会堂的活动,犹太教的传统得以一代接一代保持。
会堂的崇拜模式与圣殿的崇拜模式极不相同,没有任何圣礼仪式,也没有祭司 体制,只着重诵读和讲解耶和华的话。
会堂的崇拜程序包括认信、祷告和读经。
认信的内容主要是申命记六章 4至 9节,宣告耶和华为独一的主,并且表明犹太 人的首要责任就是“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我们的上帝”(申六 5) 。第二部 分见载于申命记十一章 13至 21节,是“奖”与“罚”的信条;第三部分见载于申命 记二十八章 1至 11节,确认每个人的责任是追求圣洁,因为上帝上圣洁的。
会堂的崇拜程序也强调祷告。祷文按其内容分三组,须站立背诵。第一组祷文 以赞美上帝为主题,归荣耀给亚伯垃罕、以撒、雅各的上帝。第二组祷文是会众集 体的祈求,恳求增添智能、悟性、赦免过犯、以色列国的复兴、身体健康、上帝的 保守等等。集体祷文特别着重悔罪、祈求赦免过犯,求上帝赐智能研读《妥拉》 (Torah) , (即律法书) ,求上帝施行拯救,脱离困逼、疾病、饥荒;祷文也提及弥赛 亚将临,并且恳求上帝悦纳以色列民的祷告。第三组祷文为结束祷告,内容是个人 对上帝的感谢,并且以祈求平安的祷文为结语。
会堂崇拜程序第三项就是 《妥拉》 , 也就是宣读律法书。 以色列民族, 无论何人, 即使是平民百姓, 也都应该认识和学习 《妥拉》 , 在犹太教而言, 关于以色列的传统, 以及以色列民与上帝的关系的各项教导,都应当公开学习,而且每个犹太人都必须 认识、遵行和教导子女及家人。
诵读《妥拉》后,接着就是讲道 (参阅路四 16— 30) 。通常而言, 《妥拉》须逐节 诵读, 再辅以翻译 (翻译是一项必需的程序, 因为不少犹太人以其侨居地的语言为其 常用语文,对《妥拉》原文不甚了解) 。讲道是解释刚才所念的经文和讲解如何把经 文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讲道者的目标是给予道德和神学的教导,讲道者透过讲解教 义和律法书,教导会众如何生活处世,同时也为听道者带来安慰之言和对人生的盼 望。
4、节期:
百姓每年按节期庆祝或纪念影响以色列民族至巨的特别事件。因着这些节期, 以色列入注意如何数算日子 (分别时间为圣) ,与这些节期有关的敬拜,也让以色列 入领悟上帝如何在历史过程中不断保守以色列民族,并且对上帝没有间断的同在, 有所醒觉。
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是以色列入三个主要节期,其中逾越节、五旬节对初 期教会的崇拜模式影响最深。
逾越节纪念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的境况中被释放, 是一个纪念救赎之恩的节期, 旧约圣经对守逾越节的细则有十分详细的规定, 包括日期、 时间和守节的饮食规矩。 在家庭用膳时。为人父者复述逾越节的历史,述说逾越节的意义,及当时的时 代背景,一面带领家人进膳,一面解释各样具表征作用的食物、衣着和行事规则。 主耶稣在逾越节设立“主餐“特具意义,重点不单在于主耶稣是逾越节的羔羊 (林前五 7) ,再在于主餐是新的盟约,是新约一切礼仪的核心。
五旬节是另一个对基督徒崇拜影响深远的节期,五旬节又称为七七收获节,从
逾越节起计算五十天,就是五旬节。这节期在收割季节之末,是感恩欢乐的节期, 百姓从各地各乡到耶路撒冷庆祝 (申一六章; 徒二 5) 。 使徒行传一至二章记载, 在五 旬节圣灵降临后,信徒都以五旬节为教会被建立之日。
5、一个经典的圣殿崇拜范例:
这就是以赛亚书第六章 1— 9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七个特点:
(1) 上帝的临在(六 1) ;
(2) 赞美之声(六 2— 4) ;
(3) 认罪与代祷(六 5) ;
(4) 宣赦(六 6— 7) ;
(5) 聆听上主的圣言(六 8) ;
(6) 回应与奉献(六 8) ;
(7) 奉差与服事(六 9) 。
小结:
旧约的崇拜和新约的崇拜有很明显的分别,原因是导致以色列人敬拜的历史事 件和新约信徒的敬拜的历史事件不一样。旧约的崇拜,源于以色列人被带领出埃及 的史实;而新约信徒的崇拜,其根据于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十架受死、复活升天 的史实。
但是,新约时代信徒崇拜模式的发展,又确实旧约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归 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西乃事件奠定上帝与人相会的一般原则:上帝主动召唤, 与人相会; 百姓各 按其分,有系统地事奉;上帝话语被宣讲;百姓的回应及许诺;上帝与人相会有立 约的血为凭据。
2、圣殿的模式强调上帝的同在和圣化空间、仪礼、祭司。
3、会堂的聚会着重认信、祷告和圣言的教导。
4、节期着重复述历史,使人的心灵有所预备,圣化时间。
基督事迹使旧约的预言得到应验,所成就的一切已超越旧约,因此,旧约时代 用以预表弥赛亚降临的内容已再无需要,都被废除。有些信徒以旧约和新约的崇拜 作比较,认为前者为外在仪式,后者为心灵的敬拜。这种二元论是错误的,因为持 此观念的人,并没有认清旧约崇拜的历史内容(西乃事件)和新约时代信徒敬拜的 内容(基督事迹) ,无论在旧约或新约时代,崇拜都同时有属灵层面,又同时有外在 的层面。当我们发展崇拜的外在因素时,我们仍可见到旧约时代崇拜原则活现在基 督徒的崇拜中,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分别,在于新约信徒认识到耶稣基督的事迹—— 也就是基督徒的信仰。
二、新约记载:
新约经文对崇拜有关的事项, 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 也没有作出决定性的说明。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新约时代的敬拜产生在耶稣基督应验了旧约对弥赛亚 的预言上。 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大工, 引进一个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全新的族类, 因此, 新约的崇拜肯定有新的内涵。
1、主耶稣基督的态度:
关于新约时代的崇拜,我们可以首先看主耶稣基督的态度。
必须强调,主耶稣拥护旧约的崇拜。主耶稣对圣殿、会堂和犹太人节期的关系 密切,可证明这一点。主耶稣往圣殿去的故事,福音书均予以记载。当然,圣经没 有提及耶稣献上任何祭牲,那是因为耶稣基督不是亚伦体系的祭司,基督是麦基洗 得等次的祭司。 主耶稣以圣殿为敬拜之所, 祂看见殿里的人把圣殿变成买卖的地方, 便赶出做买卖的人,洁净圣殿,这是证明耶稣对圣殿的尊重态度。路加福音记载主 耶稣“照祂平常的规矩” (路四 16) , 在安息日进了会堂; 主耶稣也参与犹太人的节 期(约七,十 22) 。从主耶稣在最后晚餐的时候与门徒守逾越节的详细记载,可见主 耶稣对这重要节期的认识与赏识。
其次,主耶稣以旧约崇拜礼仪指向祂自己。正是如此,洁净圣殿与耶稣认为圣 殿献祭之礼将要终结有关。祂亲自终止犹太人对祭礼的迷信,其实是表明祂自己要 献上那永远有效的赎罪祭,应验一切有关祭礼的预表。基督教日后才将这一切明白 过来。
主耶稣曾说:“但我告诉你们,在造里有一人比殿更大”(太十二 6) 。 这话 奠定了崇拜的基础。主耶稣稣已宣告圣殿祭礼的存在目的是指向祂自己。主耶稣在 会堂里引用旧约经文, 说明这些经文都要应验在自己身上 (路四 16— 30) , 该段记载 是唯一载录主耶稣在会堂讲道内容的经文,耶稣对会堂里的人说:“今天这经应验 在你们耳中了”(路四 21) 。逾越节的时候,主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太二六 26) ;又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太二六 28) 。在救赎 论的意义上来说,逾越节的预表在主耶稣身上应验了,礼仪和节期的含义也因着主 耶稣而活现。由此可见,旧约的敬拜和礼仪,与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不无密 切关系;这是主耶稣清楚说明的。
既然如此,第三项有关崇拜事宜的原则,应该不难理解:主耶稣具有重新诠释 犹太人崇拜礼仪的权柄。法利赛人就安息日当守的规矩问耶稣,耶稣回答说:“安 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二 27— 28) 。主耶稣打破安息日的规矩,行祂当行的;对于洁净与不洁净的规矩,祂也 持这样的态度(可七 1— 23) ;对于禁食的传统和祷告的惯例,祂也是如此,打破那 不该有的,行祂当行的(太六 5— 8、 16— 18) 。在每一事件中,主耶稣都在宣告祂的 身分与祂的主权,在历史里祂与上帝启示的关系。主耶稣就是这样为即将在崇拜模
式上出现的重大改变作准备,正因上帝的子民不久就要发展一个崇拜,反映整个旧 约应验在基督耶稣身上。
2、圣经对新约时代崇拜的记述:
正如旧约的崇拜庆贺西乃事件,新约的敬拜宣告整个新的出死入生事迹,也就 是基督的事迹。
耶稣基督的降生引发无尽的赞美,最美妙的赞辞是马利亚的“尊主颂”:“我 心尊主为大, 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 (路一 46— 55) , 尊主颂被公认为教会 最早采用的诗歌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在主后初期,礼仪和教义模式开始确立,供在不同地区教会的 崇拜和教导时使用,这些模式不久亦为其它地区的教会广泛使用。不少学者认为尊 主颂(路一 46— 55) 、撒迦利亚颂(路一 68— 79) 、大荣耀颂(路二 14) 、四面颂(路 二 29— 22)全都是教会圣诗,在列入福音书之前,已在初期教会唱颂,为信徒熟悉。 同样地歌颂主耶稣基督的圣诗(约一 1— 18;腓二 6— 11;西一 15— 20) ,以及启示录 引述的三一颂(启四 8、 11,七 12,十一 17— 18,十五 3— 4)也是如此。
3、启示录展示永恒中的敬拜:
启示录第四章、 五章 6— 14节、 十九章 1— 8节记载上帝启示使徒老约翰关于永恒 中(天上)的敬拜,有五个特点:
(1) 敬拜的时间是昼夜不住(4:8) ;
(2) 敬拜的行动是歌唱、俯伏、呈上冠冕(4:10) ;
(3) 敬拜的对象是三位一体的全能上帝(4:8、 11; 5:9) ;
(4) 敬拜的内涵是称颂上帝的创造与救赎;
(5) 敬拜的高峰是庆典,是荣耀、完美、得胜的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