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姓氏排序五百例,仝氏排在397名,远远后于童氏和佟氏,童氏和佟氏大部分是满族人,仝氏则大部分是金朝完颜阿骨打的后裔或者是夹谷氏的后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则表明仝氏是鲜卑人的后裔,在公元五世纪孝文帝改革时,随鲜卑铁骑入住山西接管盐池,成为北魏、西魏、东魏和北周国家财富的具体持有者。无论是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还是迁都洛阳。今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开采费用大多来自衮衮的盐商,仝氏一族虽人数不多,却像犹太人一样,散居世界各地,名商巨贾代有人才,他们其中不乏经邦理国之才。散居国内的仝氏后裔大部都是从山西运城安邑三家庄迁徙而去。众多纷纭的族谱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王姓家族史论文3000字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1、出自姬姓。
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
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
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
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
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
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
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
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
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
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
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
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
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
河南滑县万古梁村的仝姓历史名人
仝姓历史名人,河南滑县万古梁村的仝姓历史名人没有: 仝连信 男,1952年2月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副教授。
发明成果有:高效空气消毒剂、高效术前消毒剂、高效器械消毒剂、高效空气消毒剂取代传统空气消毒所使用的紫外线灯消毒法。
该消毒剂填补了国内外空气消毒剂的空白。
喷洒1分钟后对空气中细菌杀灭率达99.9%以上,对各种肝炎病毒有极强的破坏作用。
该产品分为三个品种:供医院,实验室使用。
供家庭、宾馆使用。
供飞机、轮船使用。
高效术前消毒剂用量少,杀菌迅速彻底,局部作用1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可持续6小时以上。
上述产品在国内分别获三次金奖。
他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分别刊登在省级、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并获省、市级新技术科级成果奖二项。
仝春东 男,1936年生,祖籍河南郏县,原任建设银行平顶山市分行工会主席,现已退休。
仝春东同志1961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坦克学校(中专),曾任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和平顶山市建行煤炭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等职。
1991年被全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工会干部”称号,被省建行评为“先进工会工作者”。
仝新顺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郑州锅炉厂厂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主要著作:《秘书工作人员一定要讲政治》1996年6月发表于《秘书理论与实践》(续编),获得河南省秘书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企业形象之我见们996年9月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建设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发表于《模范人物优秀人才成果大典》一书;《年薪制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7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4期,获'97全国“两个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如何制定企业经营战略》1997年9月发表于《时代工商》增刊,获'97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三等奖;《谈国有资产的管理》1997年11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6期,在'98首届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论文评审大会上获二等奖;《浅析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全员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宣读,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商家的参展艺术》1998年6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6期;《知识营销:市场竞争新利器》1998年11月发表于《时代工商》第11期;商标使用许可:一把双刃剑)1998年12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12期,《制定行业自律价格,抵制市场恶性竞争》1998年12月发表于《工业锅炉通讯》第6期,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仝宣州 1934年12月生,笔名州宣,河南南阳人,满族,1958年7月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执教于南阳市第四中学。
系河南省金卡联谊会副会长兼(金卡集邮报》副主编、南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市集报联谊会副会长。
1951年12月开始收藏,主集邮票邮品、钱币、报刊,新中国邮票邮品基本齐全(全新),报刊创刊号一干余种。
1993年,编组的“中国建筑艺术”极限邮集参加河南省集邮展览获“飞达杯”奖杯和奖金。
有四百余篇集邮文章及十余篇集币、集报文章分别发表于国家级及省、市级报刊。
《大河报》、《南阳日报》、南阳有线电视台、《中州集邮》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收藏事迹。
备新中国邮票、自制极限片、企业拜年卡、创试刊号报刊交换,恪守信誉,来信必复。
仝泽堂 1946年2月生,江苏睢宁人,中国石化总公司齐鲁石化公司第一化肥厂高级工程师。
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主集中外邮票邮品,藏品较丰,专题有文物、风景、花草、动物等;兼集火车站台票、参观门券、粮票、布票、电话卡等。
仝姓家族那个省人数最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姓氏排序五百例,仝氏排在397名,远远后于童氏和佟氏,童氏和佟氏大部分是满族人,仝氏则大部分是金朝完颜阿骨打的后裔或者是夹谷氏的后代。
最新的研究成果则表明仝氏是鲜卑人的后裔,在公元五世纪孝文帝改革时,随鲜卑铁骑入住山西接管盐池,成为北魏、西魏、东魏和北周国家财富的具体持有者。
无论是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还是迁都洛阳。
今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开采费用大多来自衮衮的盐商,仝氏一族虽人数不多,却像犹太人一样,散居世界各地,名商巨贾代有人才,他们其中不乏经邦理国之才。
散居国内的仝氏后裔大部都是从山西运城安邑三家庄迁徙而去。
众多纷纭的族谱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侯家家族史论文2000字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
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
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
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
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
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
”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
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
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
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
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
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
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
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
论文题目(我的家族史)
仝姓2008年11月7日 统计的全国前五百个姓氏中的排序为第478位。
仝姓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姓氏。
河北省的大名县、河南唐河县岗柳、新乡市封丘县、湖阳、安阳县曲沟镇、太康县、台前县,焦作市,温县、博爱县、都有集中分布。
山东郓城、山东鄄城、山东莒县、 江苏无锡、睢宁。
湖南宁远、山西广灵、浑源也有集中分布。
河北石家庄市正定、无极、行唐、元氏,保定的曲阳,沧州的泊头、衡水枣强、廊坊之大城县,都有仝姓族人分布。
其中正定县朱河村、北孙村、无极县前北焦村的仝氏一脉,约有五千多人,明初自凤阳府迁居正定朱河,逾600年传26代。
关于梁氏家族历史
梁氏家族祖籍陕西眉县,北宋末年迁到平遥梁官村。
金末,四世梁瑛降蒙,被封五路万户,子孙承继,成为平遥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后由武转文,明清时期成为科举世家。
梁家从元到清,曾进行过修建家佛堂、建家庙、修族谱、修祖坟等宗族建构活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宗族组织化建设的最高峰。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对梁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探讨宗族发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性等问题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汉人世侯,历史变迁,平遥,梁瑛家族学界关于元代汉人世侯的研究开展很早,成果很多,比如到何之《关于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1期),赵文坦《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等。
对世侯家族的个案研究也有许多,比如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 1,以蒙元时代河北、山东的六个重要的汉军世家为对象,详细论述各家崛起的经过、世侯的性质、忽必烈推行官僚制后对各家的影响、婚姻关系等问题。
就山西而言,瞿大风的著作:《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对山西的元代汉人世侯的发迹兴起、守土治理、与蒙古宗亲的关系、外出征戍等问题多有论述。
饭山知保《蒙元支配与晋北地区地方精英层的变动——以山西忻州定襄县的事例为中心》 2,则细致地清理了山西定襄县周氏、武氏等几个元代世侯家族的发展线索,研究这些家族内部承袭、事迹、家族后裔的去向分布、世系、世侯的剥夺及肢解后对所在地区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是对蒙元时期的世侯家族研究,从长时段的角度研究这类家族的成果也有,比如韩朝建:《边塞与宗族——宋金以降代州的权势变动和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对金元以降代州杨氏世侯地位的变迁、宗族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元代山西汉人世侯中任职最高的土著人物——平遥梁瑛 3 的家族为例,从长时段的视角,结合正史、地方志、家谱、碑刻、口述史等资料 4,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梳理这一家族金元以来的历史,探讨历史变迁与宗族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一区域社会宗族建构的一些特征。
一、军功起家梁氏在平遥的祖居地是梁官村,位于县城东北方15公里处,原名叫凤凰村,也叫麓台村。
据说是由于金元之际村人梁瑛功勋卓著,梁家后人世代为官,所以被更名为梁官村。
据说,当时村民筑土堡墙,梁瑛曾发动士兵背土支援,并修东、南、北三道门。
门用铁皮、铁钉包裹,是防盗、防匪的重要军事设施。
梁官村现属于襄垣乡管辖,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耕。
平遥在宋、金、元之间,出现了许多武将,光绪《平遥县志》记载:“宋金元之间,此邦号为极盛,英才崛起,如李帅彦哲、梁五路安定、杜沁帅。
父子兄弟祖孙爵列公侯,冠盖节钺,动名烂然。
一时鼎力,起家率多武贵,或亦山高水长,地气使然,非偶也。
”其中的梁五路安定就是说梁官村梁瑛家族。
据家谱 5记载,梁氏始祖名梁显,是“西雍平阳县槐芽村 6大族”,宋季因山西地广人稀,迁徙而来。
梁显长子名梁颜,奉旨迁于平遥县梁官村,世居村西头。
梁显还有一子名梁俊,寓居文水县梁家堡。
梁家在金代是读书人,梁颜之子梁秉钧“自幼治书”, 7“好施与,乡人以长者称之”。
8生有七子,长子梁瑜,“其性行亦纯厚,其貌魁然,二十四岁为本邑令,宽而有容,未尝见鞭竹棰及于人,故合郡吏民无不隐怀。
壬寅六月十二日,因疾卒于官,时年五十有八。
” 9根据年代推算,梁瑜担任平遥县令的时间是金泰和八年(1208年),说明梁家在迁入山西之后很快就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地方官员。
但是,由于汉人世侯守土治理,对蒙古统治形成威胁,忽必烈即位后,便开始采取各种削夺措施,“罢世侯,置牧守,迁转河东、山西、河南、山东官吏” 19世侯不能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地担任地方官,汉人世侯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但是由于元代用人选官最重根脚,这一官僚化政策并未得到彻底推行。
在蒙古建国过程中立有功勋的汉军世家的子弟仍然出仕较易,始终是有元一代官员的来源之一,尤其是军职方面,地位稳固。
元世祖本来规定“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死病则降一等。
总把、百户老死,万户迁他官,皆不得袭。
”但“是法寻废,后无大小,皆世其官” 20。
现据平遥梁氏家谱的《梁氏官爵序》,结合笔者所查的光绪《平遥县志》,将梁氏元代族人的官职、世系以及家庭情况列表如下:表1 朝代姓名职官世系明清时期,梁家再不能以往日显赫的家世作为资本。
为了延续自己的地位,实现家族的复兴,由武转文,读书考科举成为梁氏族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梁家在明清两朝曾出过许多科举人才。
明万历三十四年中举的梁殿邦,光绪版《平遥县志》载入“著述之家”,称赞他为“奇才异笔” 21。
梁殿邦还是有名的孝子,“幼孤,事嫡母阎、生母曹,曲尽诚孝,居丧守礼,不出户庭者三年。
” 22清顺治十四年中举的梁潢,与山西名士傅山交往密切,傅山曾为其作《赠梁天一令临颍》的诗文。
梁潢还参与了康熙十二年《平遥县...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
”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
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
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
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
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内容来源 http://www.jiapu.best198.com/g/vip_20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仝姓家族那个省人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