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考试作文是一组材料,根据考生回忆,大概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囊,有些东西需要被装进去,有些需要拿出来;有些此时需要,有些未来需要……自立角度。
2015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都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优秀作文: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2014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 开窗看问题 优秀作文:窗外
2013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以“莫言”为材料自拟标题。 优秀作文:闻吾过 心窃喜
2012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 范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范文)
2010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请据以上材料写文章。 满分作文:心灵的暖春
2009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目:《见证》
2008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满分佳作:蝶变
2007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满分佳作: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人们在地上看月亮的时候是晶莹明亮的,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候才发现,月亮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是凹凸不平的。从这则寓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除散文以外文体的作文。
历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2016高考语文考试作文是一组材料,根据考生回忆,大概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囊,有些东西需要被装进去,有些需要拿出来;有些此时需要,有些未来需要……自立角度。
2015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
”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都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优秀作文:价值观念决定选择2014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 开窗看问题 优秀作文:窗外2013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以“莫言”为材料自拟标题。
优秀作文:闻吾过 心窃喜
2015年高考作文山东卷怎样立意
1、2015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作文材料出自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原本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就是这则材料所叙述的)得到了两个启示:一、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上述两个角度都是很有深度的,是作者本人的经验认知和感悟。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
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 生可能更多的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
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
总之,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学生以丝瓜和肉豆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原题如下: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关于突破的话题作文
材料+提示+话题+要求”,是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考生的限制少了,但限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
海阔凭鱼跃,鱼不能跃入天空;天高任鸟飞,鸟不能飞进水底。
从这几年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因审题不仔细而导致偏题跑题的作文仍占一定的比例。
所以,审题仍是抓好作文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审材料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
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
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
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 “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材料中“丢弃”是个关键词,“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是个关键句。
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必须做出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
尽管故事没有给出结论,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不可抛。
这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据此立意命题,方可准确无误。
尽管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但文章内容必须围绕“诚信不可抛”来写。
然而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可见是未审透材料、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话题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
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
“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
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
“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 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忘记与铭记”是在引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地看待历史。
考生只有正确解读了材料的内涵,方能从容应对,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审提示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
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正如最后一句“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所言,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
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乡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鹃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
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
不是常说“一粒砂粒看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提示: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应从相似联想的角度寻找作文材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自己家的孩子最聪明,妈妈的话语最可信,故乡的水最甜,家乡的月儿最亮,情人眼中出西施等。
高中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子以为我美也是如此。
“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为考生寻找作文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天空——相反联想,即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
这方面的作文材料考生也应能找出许多。
古人所提倡的“唯才是举” “内...
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
1990年:《带刺的玫瑰花》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
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1991年:《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
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
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
写成一条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近墨者黑》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2年:《动口与动手》春雨潇潇,路灯朦胧。
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
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大玻璃罐当作足球踢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一摊黑糊糊的东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
”我心理暗暗贵备他。
一辆自行车急驶而来,从车上跳下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
“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的男女挨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在一旁的碎玻璃上。
脚一崴,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瑚糊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
”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
“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
雨停了。
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摊黑糊糊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
我开始是发愣,然后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过。
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1.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梧桐树下的对话》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帮忙想一下
今天(6月7日)上午,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作文题目再次成为网友们吐槽的对象。
大众网记者也第一时间邀请了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吉林絮对2016年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进行了解读。
吉林絮认为,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在形式上选取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内容上集中探讨“人生漫漫旅行,我们的行囊中到底需要准备些什么”。
这段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解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虽然“人生行囊”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比去年的“肉豆”更直观,但不少家长和网友认为,凭高中生阅历想要写好这篇作文难度很大。
那考生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对此,吉林絮表示,考生在解析“行囊中的储备”时,既可以谈及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这些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谈及诉之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概念的解说是不可或缺的,背后原因的挖掘能体现理论深度;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某些情境下建立联系或相互转化,最终成就文章的高度。
吉林絮认为,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
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201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 全国I卷:阅读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山东省历年高考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