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
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
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
1、 移心法
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此法适用于初学。
2、 抽锋法
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
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特点是迅捷。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
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二者的变化是对应的。
二法中以内擫为难,欲要拉长转体过程,摇锋落纸后须使笔锋与笔身有些许扭角,以产生一定扭力,在行笔过程中利用这个扭力的释放,使笔锋自然转动,产生流转韵律,效果极为生动。
三、收笔笔法:
收笔笔法是一画书写结束时将笔锋提离纸面的方法。其目的是重新将铺展的笔毫聚拢成尖锥状,以便下一笔的书写。具体做法是提行,利用墨液的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将笔毫聚合在一起。因此收笔也称提收。
提收也有二种情形:一是于画内提收,画外不见痕迹。此为藏
锋收笔。二是于画外提收,即笔锋突破画界,外见形迹,此为出锋收笔。凡画之末端出锐尖者皆为出锋收笔,如悬针竖。
四、辅助笔法
除基本技法外,尚有辅助笔法。辅助笔法算不得真正用笔技法,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笔目的一种辅助手段。基本上有用逆和用衄。
1、用逆:
落笔之先,先以锋端按落笔方向相反的方向划行少许到所需位置按下。其作用只是保证落笔的位置准确和毫铺,与“藏其气”、“筋力内含”这些莫须有的玄话无关。
2、用衄:
用衄是锋面选取完成后,发笔前的整理工作。方法是横向振动笔锋。目的有调整心点、调整锋向、调整毫宽。书学上有所谓“蓄势”,指的就是这一过程。
技法举例——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并不是世人认为的那样是技法教程,其仅仅是一种笔法教学模式。即教授笔法是通过教授永字的点画写法来进行的。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将“永字八法”奉为书学经典大可不必。更不具有研究价值。但采用此种模式教授笔法倒是古人的智慧,永字点画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其它汉字所不及的。因此我们也采用这一模式,示范一下以上所讲的基本技法,是如何在书写实践中具体应用的。
1、点的写法:(见附图)
(1)、于A 点处以锋端着纸,内擫使转后,沿AB 方向落下按笔。稍横努,完成点的头部。
(2)、提笔缩锋,定心于b 内 使转后,曲行到C ,完成BC 段。
(3)、重复“2”的用笔过程完成CD 段,再重复“2”的过程完成DE 段。
(4)、于e 处沿A 向提收,于画内完成收笔,藏锋点完成。
如欲在腹部露锋,可于e 处提笔缩锋,用衄 蓄势后,以顿折法画外提收,即成映带式露锋点。
2、横折的写法:
(1)、逆锋入纸挑行至A ,顺锋竖向按下至B ,提笔缩锋后,外拓法使转90°,用衄整理笔锋,蓄势,顺锋横向行笔至B ,完成横折部。
(2)、于B 处沿BC 向稍按笔,按出BC 后,以心点b 为圆心向画内刮回,刮出C 角,后内 使转成CD 向,用衄, 整理蓄势后顺行至D ,完成CD 边。以心点d 为圆心向画内刮回到E ,刮出D 角。于e 处内擫使转成竖向,完成折的肩部。
(3)、顺锋、顺势下行可完成竖部。
3、钩的写法:
(1)顺锋行笔到A ,于a 外内擫使转成AB 向,顺锋直行至B ,完成钩的基部AB 段。
(2)、b 处提笔缩锋后顿折使转,蓄势后横锋提行出锋,完成钩画 。
4、提画的写法:
顺锋落纸,按出AB 边提笔缩锋后,外拓使转成AB 向,蓄势后顺锋提笔直至出锋收笔即可。
5、撇画的写法:
顺锋落纸,按出AB 边,提笔缩使转成AC 向后,蓄势顺锋提行至出锋收笔即可。
6横画收笔:
(1)、横画行笔至A 处后稍上努后,内擫使转成BC 向,曲行到C 。
(2)、提笔缩锋,内擫法使转成CD 向,蓄势后沿CD 向行笔,于画内提收,完成收笔。
7 竖画写法:
(1)、逆锋入纸,挑行到a ,沿ab 向按笔,按出AB 边,后刮回,完成B 角,后内擫使转成BC 向,用衄,使转后顺行至c 。
(2)于c 处缩锋内 使转成CD 向,沿CD 向行笔至d 。于d 处缩锋
使转成DG 向,沿DG 行笔至e 。
(3)于e 处外努,努出EF 段后缩锋,使转成FG 向沿fg 行笔至g 于g 处使转成GD 向上行,于画内收笔,完成竖画收笔。此为“垂露竖”。
另有' 悬针式’:于E 处竖直向下提行,出锋收笔即可。
8 捺画的写法:
(1)、以笔端逆锋入纸后,顺锋按下至B ,
稍上努,提缩,内擫使转成顺锋状态,
将笔心努回b ,完成一过笔。
(2)、于b 处用衄蓄势后沿BC 向徐徐按行至C 完成二过笔。
(3)、于c 处提缩,使转成CD 向,用衄蓄势后,顺势提行,出锋收笔,完成第三过。
所谓“三过”乃古说。所以不说“三折”盖由此间用笔三转,以区别无转之折。
旧时,我们家乡有个俗语称以写写算算为工作的文化人为“摇笔杆的”,学习八法后当之此语大有来历。使转为“千古不易”之法以此可见。
以上是套用古人《永字八法》教学模式示范技法应用。古之《永字八法》有名无实,后世莫明崇拜,反为障目,所以今人不知笔法。今有意与古人比肩者不可不研习本书之技法示范。成? 习之亦需数年,不能少于一年,儿童、少年非五年功夫不能熟练使转。习之切不可心急气燥。
书虽小技,然道法高深,古人那些苦学故事并非虚有,从本法的研习可见一斑。有志于书者谨识。
用笔境界
元赵孟頫有论“用笔不精,虽善犹恶“。意思是如果用达不到一定的境界,结字再妙,那么以书法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厌恶的。根据我们的书法定义,我们知道,用笔是书法的艺术形式。形式上不完美尽管有容,当然没人要看。
用笔的境界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技能、二是功力。 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全面,不乱法度。
全面即无偏无废,无偏可避免习气,无废造型无滞碍,点画多变。
“不乱法度”,法度即《通则》。不乱法度,即严格遵守通则,笔锋运行不可稍有悖离。表现为笔意明朗,节奏鲜明。
功力的最高境界是精准,表现为韵律精准,轻快自如韵律给人以举重就轻的感觉,给人以笔力感,其次是造型准;方圆分明。做到精准,就需善用锋端。所以董其昌强调要“提得笔起”。
提得笔起和轻快自如的韵律都源自臂力。不能达到臂坚如铁的程度,不足以做到精准。鲁迅在,《阿Q正传》中有段阿画押的描写,说他为了不丢脸,“要尽力使圆圈画得圆。可是手怎么也不听使唤,就在要封口时,咬紧牙关,可是手还是一抖,抖出一个犬牙来。”这是臂力不坚不能精准的最形象描绘。
方法可短时内学得,功力非时日不可。切不可“朝学弄笔便暮夸已能。
范文二:永字八法
浅谈“永字八法”
邸永君
中国书法,分为笔法、字法和章法等三个层次,而以笔法为其基础。所谓笔法,就是笔划之法,而“永”字恰有八划,且划划不同,集中了汉字楷书几乎所有的点划形式。“永字八法”,就是前辈书家以“永”字之八划,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之写法为实例,对中国书法中笔划之大要所作探索的概括与说明。
考“永字八法”之起源,大致有三说:一曰张旭说,见于宋朱长文所编《墨池编》;二曰智永说,见于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三曰蔡邕、王羲之说,见于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后历代书家多有涉及,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有云:“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因影响巨大,世人已将“八法”两字引伸为书法之代称。又因师承不同,解释多有差异,而以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之解说较为简单明瞭。
诸宗元(1874-1932)字贞壮,一字真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浙江绍兴人。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涵芬楼秘笈》题签即出于其手。有《病起楼诗》、《大至阁诗》、《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书法徵》等著述传世。结合多年书法实践,其将八法大致归纳如下:
笔划一,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笔划二,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划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划。笔划三,努。为一直向笔划,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划不宜直,否则无力。笔划四,趯。当竖直笔划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笔划五,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划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笔划六,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坚。笔划七,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笔划八,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划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划,并各得其精神气度。诸氏之“八法”解说准确扼要,但失之简约。笔者近日偶来雅兴,结合今人沃兴华先生等书家心得,特将“八法”要领归纳于下:
一、侧(点)
点乃最短之笔划,天然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发挥余地有限。若写得不好,很容易成为一个向心、内倾的圆,形式封闭则与周围笔划隔绝,而显得萎靡黯然。古人云,点若不露锋芒,“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因此,需要予以补救,其法有二。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划,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划,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划建立起顾盼映带之呼应关系;同时,应注重打破圆点之内倾特征以增加笔划向外的张力。
二、强调体势,其形态要避免过平或者过直,因平与直皆静止状态。而向左右稍作倾斜,则会产生动势,且需其它笔划配合,方能保持平衡。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乃指笔势,“向背”则指体势。由此与其他笔划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笔划之间内在联系必得强化也。正因如此,“八法”中称“点”为倾侧之“侧”。
一般而言,汉字每一笔划都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虽短小,仍亦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之动程甚短,完成三个动作较难,易现两病,一曰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行、收三笔不分,笔划瘦削简陋,空洞单薄。二曰按顿不力,因点之书写妙在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之大起大落,属所有笔划中是最具情绪化者,若不强调提按顿挫,则难免缺少激情。
二、勒(横)
横之笔划狭长,若行笔太快,过于流畅,则易显单薄空洞,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可信马由缰,一掠而过,须马缰紧勒,步步为营,以求稳重。因此,“八法”称之为“勒”也。唐太宗《笔法诀》有云:“为画(划)如勒,贵涩而迟”,具体的笔法为,运笔时应感觉前有物之阻拒,须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则可“变起伏于锋杪”,从而达到跌宕舒展,“如千里之阵云”焉。
三、努(竖)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然只是感觉,而绝非几何学意义上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只要达到视觉之平与直者,即使略有曲弧与波动,亦无不可。且曲弧与波动更具姿态,更显生动。因此“八法”称竖为“努”,努,古通“弩”,以“努”命名,意为形如弓弩而弯曲,且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有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皆是此意。
四、趯(钩)
汉字在篆书和汉隶(八分)中无钩,楷书之钩,乃由笔势演化而来。笔划于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与下一笔划连写,便会衍生出一段过渡,楷化时,钩便应运而生。钩是上下笔划连续书写之产物,是从按笔到提笔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义,《诗·召南·草虫》云:“趯草虫,趯阜螽”,此处指跳跃,为本义;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此处有飘然远引之貌,乃引申义。理解古文趯之两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集于尖锋,然后突然跃起,稍有犹豫,则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必失趯之本义,有背趯产生之前提也。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亦是此意。
五、策(挑)
挑者,横之变体也。较长之横自左而右运行至半时,便要下按蓄势,最后顿笔回锋,与位于左边的下一笔划起笔相呼应。挑是较短之横划,下一笔划之起笔在其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即可相接,不需一般横划之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策其实就是横划之前半部分,“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划,完整者称为收缰之“勒”,半截者则称为“策”,策乃扬鞭之意。《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较快,应得势即出。
六、掠(长撇)
撇之收笔于分书(汉隶)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此变之目的,是为与下一笔划之连接。长撇之下一笔划在收笔处之右侧,需有一个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云:“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诀》云:“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需微曲,力贵均匀,而势要婉而畅。书者写字大多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略感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须下大功夫予以感悟也。
七、啄(短撇)
啄划从形状方面观察,与掠颇相类似,不过稍短一些而已,故而当今往往啄掠不分,统称为撇,然二者仍有区别。掠之下一笔划在右而长,掠之过程明显;啄之下一笔划在左,有顺势之态而短。啄划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应峻快利落,既速且锐,与鸟之啄食相类,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于策与勒的关系,皆后者的局部,可相互参照也。
八、磔(捺)
磔的本义是“分裂牲体”,以此命名捺画,颇有些不可思议,然仔细考察,或可作如下
解释。分书又称八分,八与分两字在《说文解字》中均训作“别也”。“八”为象形,象一物分别相背之形,“分”宇添加刀旁,表示所用器具。分书与篆书相较,特点是将回环缭绕的字形割裂成左右上下的组合结构,且对撇、捺的横向出势予以夸张,并将字形变长为扁。“八”的字义和形体准确地反映出分书的上述两大特征。分书发展到楷书以前,并无撇、捺之名目;以后始加以区别命名,撇和捺类似“八”形,于是顺其意义,将左边称作掠,右边称作磔,《穆天子传》卷五有“命虞人掠林”之句,此处掠有“斫伐”之意,与磔相近。而左掠右磔,可理解为分别相背的“八”字的含义。具体而言,左边称掠,是因从粗到细,结束时尚需有回顾之势,与掠字所含有的“拂过”之义相近;右边称磔,是因从细到粗,力量逐渐增加,类砍磔之态也。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划的写法,而趯(钩) 是笔划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划的附属部分;策(挑) 是勒(横) 的—半,啄(短撇) 是掠(长撇) 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永字基本笔划只有横、竖、撇、捺、点等五种而已。若思于书法方面有所进步,得其要领,首先需将永字各笔划练好写熟完全到位,而笔法只是书法之基础,若想得书法大要,则尚需摸索结字之法,结章之法。三法皆备,方可信手挥毫,潇洒落墨;而当今多无知无畏之辈,未学爬而思腾越,且到处题词,不知羞耻,则难免招致“墨猪”、“涂鸦”之诮也。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瞭。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欧 阳 询《结字三十六法》
一,排叠 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赢、爨”之宇,“奉”旁,“言”旁 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二,避就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三、顶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叠、垒、药、鸾、惊、鹭、髻、声、 医”之类, 《八诀》 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四、穿插 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 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奥、由、垂、车、无、密”之奥, 《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五、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盖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 之类是也。
六、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宏”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 丈、矢、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 又其妙也。《八诀》 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七、挑? 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八、相让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 “糸”旁、 “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辩”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辛”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又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
九、补空 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醴泉铭》“建”字是也。
十、覆盖 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十一、贴零 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十二、黏合 字之本相离开者,既欲黏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十三、捷速 如“风、凤”之类,两边速宜圆揽,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十四、满不要虚 如“圆、圃、田、国、 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十五、意连 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十六、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雨’头,“穴”头,“家、荣”字头,“奢、金、食、逢、巷、泰”之类是也。
十七、垂曳 垂、如“都、卿、卯、拜”之类,曳,如“水、支、欠、度、更、走、民、也”之类是也。
十八、借换 又如《醴泉铭》“秘”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又如“秋”字为“?”, “鹅”字为“?”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十九、增减 字之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字为“?”,“建”字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字为“?”,“美”字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二十、应副 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仇、转”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二十一、撑拄 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健可观。如“千、下、于、丁、手、可、 弓、司、予、矛,永、亨、亭、宁、卉、巾、草”之类是也。
二十二、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弼、斑”之类,尤欲相朝揖。《书法》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二十三、救应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八诀》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二十四、附丽 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 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
支”旁者之奥, 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二十五、回抱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菊”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二十六、包裹 谓如“团、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也。“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 “匮、 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二十七、却好 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二十八、应接 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三点者如“忝”则左朝右, 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 热”二字, 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相接。
二十九、小成大 宇以大或小者,如“门?”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竖钩,“欠”字一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三十、小大成形 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宇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三十一、小大大小 《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狭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 “一、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三十二,各自成形 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 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
三十三、左小右大 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三十四,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 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三十五、褊 学欧书者易于作字挟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
三十六、相管领 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
一、排叠就是书写时,根据每个字的点画多少和长短安排好体形大小与疏密,使其匀称停当,阔狭适度。对笔画多的,如“焘、藁、馨、窦、墨、颦、羸、爨”等字,虽然排叠紧密,但能互不触犯,对横排“糸”旁、 “言”旁的宇,点画也须各有位置。在《八诀》中所说的“分间布白”,又说,“调匀点画”,都是这个道理,唐高宗《书法》中讲的“堆垛”,也是此意。(文内所举字例,将“寿、画、笔、丽”换用了“焘、馨、墨、颦”,皆因原字已经简化。以下诸条类同)
二、避就就是使字体结构的疏密、险易、远近,彼此变化得当,映带合宜。例如作撇,“庐”字的外撇既长又尖,内撇就要短些,避免雷同,“府”宇的长撇已经向下,短撇就应向左,使其有所变化。再如作捺,“颇”字的皮捺要缩短,就叫作避;“昶”字的永捺伸长,则称为就。另如平钩,“鸠”字的钩收当是避,“馗”字的钩展出则是就。还如“逢”字的下?拔出,则上边必作一点,也是避重叠而就简径的缘故。
三、顶戴 指的是字体组成,以下承载上者居多,但对上大下小的字,就须顶正而不偏侧,视为上重下轻的字,要稳重而不浮漂。例如“叠、蘖、鸳、鹭、骞、譬、聱、聚”等之类,就是这种情形。《八诀》中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说“不可头轻尾重”,也是这个意思。
四、穿插 指的是通过横竖笔画贯穿,和斜势线条交错方法来协调疏密、长短、大小的字形,达到均衡间架结构的目的。例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禺、爽、掇、襄、甬、耳、娄、由、垂、车、曹、密”等之类。《八诀》中所说的“四面停匀,八边具备”就是这个理喻。
五、向背 结字有相向与相背之分,各有体态姿势,不可紊错。相向的如“卯,好、知、和”是一类,相背的如“北、兆、肥、根” 是一类。
六、偏侧结字端正者故然很多,但也有偏侧、欹斜者,可以按照各个字势结体不同,相应地分布设置。例如偏向右方者的“心、戈,衣、几、飞、也”是一类,偏向左侧的“ 夕、乃、朋、勿、少、宏”为一类。基本上端正略有偏侧的有“亥、女、丈、又、互、不”为另一类。从字法来讲,每个字皆有一主笔为势,其余点
画辅以成势,因此偏侧的形态可以写正,而端正的姿势也可略偏,所谓平而寓波,曲中求直,就显得更加美妙。《八诀》中说“勿令偏侧”,亦是此意。
七、挑? 字体形态,有的则须挑拗,使偏侧之势达到整体平衡,某种笔画就要伸展。例如“戈、弋、武、
九、气”之类的字,应当用纵戈纵腕法,运笔适宜于劲健,避免弯曲力败。又如“献、励、散、断”之类的字,左边堆垛既然较多,须得右边拗之,再如“省、炙”等字,上面偏侧须得下边拗之,使其均衡相称为佳。
八、相让 结字多为左右合体,点画多者易拥挤,少者易松散。书写时,偏旁部首须要彼此相让,互不影响,妥帖安排,方能为善。例如“马”旁、“糸”旁、“鸟”旁相合的字,须要左边求得平直,便于右边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再如“辩”字,以中间的“言”字上画短,便于两“辛”字突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互揖让,还如“呜、呼”字,口在左边,适当近上为 好, “和、扣”二字,口在右边,又宜近下,才不互碍。此类的字体,均须如此设置。
九、补空 指作书时补其空处,务使神气贯通,四面调匀,整体相称。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相同。再如“袭、辟、餐、赣”之类,以四面完满方正为好,如《醴泉铭》的“建”字那样。
十、覆盖 即指字的上面盖住下面,像似宫室屋顶,全然容纳覆尽。例如“宝、容”之类,点须当正,画须圆明,不宜相黏或者上长下短。
十一、贴零 即是粘贴零星点画,用于收笔之处,务求摆好位置,与上列笔画相离过远就会松散,靠的过近显得窘促。例如“令、今、冬、寒”等字,就是此类情形。
十二、黏合 有些字的形象,本来欲要相离开,即将彼此黏合靠拢,以使各就其位。诸如“卧、施,品、晶,壮、非”,就属此种类型。
十三、捷速 就是快速用笔法,对于有些字的点画,下笔意如放箭,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例如“风、凤”等字,左边的长撇 纵腕,宜取快速运行,右侧背笔还需“意中如电”才能写得好。
十四、满不要虚 对于包围结构的字,内部须要充满,不宜多留空白,然而又忌点画分散,免与外围相逼,采取疏密匀称,大小适 宜为佳。例如“圆、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等字,均须用此法布置。
十五、意连 结体当中,有些字的点画,形态互不相交,笔势彼此相反,书写时须注意起伏照应,力求字势不予隔绝,形虽断而笔意相连。例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等字,即是如此。
十六、覆冒 类同覆盖的结字法理,为一种注下之势;凡是上部分大者,必然覆冒其下,但须左右停匀,不能偏侧欹斜。例如“雨”头、“穴”头,“家,荣”字头,及“奢、金、食、逢、巷、泰”一类字体的头,就是这样。 十七、垂曳 即垂下牵引的笔势,右垂而左面略缩,如“都、卿、卯、拜”之类,右曳而左侧稍短,如“水、支、欠、皮、更、走、民、也”之类即是。
十八、借换是指书写时,将合体字的点画彼此借用,或者左右调换,有的把上下堆叠,拆为横式并排。例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秘”字,就将“示”的右点作为“必”的左点,即为借用。又如“灵”字下部,法帖中或作“罡”或作“巫”字,也是借换。再如“秋”字写成了“?”, “鹅”字写成了“?”,皆为变化体态。而如此互借,相互调换,人们也称作“东映西带”。
十九、增减 是指书写时,视字体某处点画的多少,自行增减。因为笔画少而增添上的,如“新”字为“?”,“建”字为“?”,
或因笔画多而减省的,如“曹”字为“?”,“美”字为“?”。有的书家为使书写形势茂美,不论古代字体如何,也就独出心裁的借换变动了。
二十、应副 指有些左右合体字,在结构上刻意达到对应相称的目的。对点画稀少者,如“之、小、以、川”是一类,对点画茂密的,如“肆、瞿、翡、鼎”是一类。即一画对一画,相应也相副。
二十一、撑拄 凡是单体结构,并以最后一竖支撑的字,书写时务求立得稳、撑得住,方能显得劲健有力。例如“千、下、巾、丁、于、手、可、司、弓、永、予、矛、宁、亨、亭、卉、草”等字,皆属此类。 二十二、朝揖凡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件合体的宇,皆须相互顾盼,彼此联结,力求避免松懈离散。而以两文成字的形体最多,如“邹、陈、晓、耀、琼、楼、婉、转”之类,还有三体合成的字,如“谢、锄、储、
澈、斑、弼、掰、辩”之类,颇似相互朝揖。《书法》中所说的“迎相顾揖”,即是此意。
二十三、救应 每当书写作字,第一笔才落纸,便要想到第二三笔如何呼应,倘若前笔已经失势,后笔就要即刻补救。《八诀》中提出的“意在笔先,文向思后”,即含此意。
二十四、附丽 字的形体,凡适宜于相互紧密的,不可使其彼此离散.如“形、影、起、超、饮、昶、毡、勉”等字。凡有“文、欠、支”偏旁一类的字,则以小附大,以笔画少者附笔画多的为宜。
二十五、回抱 系指书写时回锋勾抱笔法,须要注意宽狭合度,过宽松弛,过狭窘蹙。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菊”之类, 回抱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即是。
二十六、包裹 系全包围或半包围的结字方法。例如“园、圃”打圈一类的,属四围全包裹。“尚、向”是上包下, “幽、凶”为下包上,“匮、匡”称左包右,“旬、匈”乃右包左。
二十七、却好 指书写时,掌握包裹结体方法,讲求规矩,避免失势,使之恰到好处。
二十八、应接 字的点画,要作到互相应接,以使笔势富有意趣。两点者如“小、八”自然彼此应接,三点的“忝”字,其左点朝右,中点朝上,右点朝左,四点的“然,热”,两旁二点相应,中间二点相接。
二十九、小成大作书须一丝不苟,对于关系全字的所有笔画,即是小处,也不可疏忽。字有大成小者,如”门、?”下大者是一类。更多的是小成大,例如“孤”字只在最后的一捺,再如“宁”字也是最后一竖钩, “欠”字则为一拔, “戈”字末尾在一点, 均能决定全字的好差,而一字有时又关系到整篇的优劣。
三十,小大成形 就是说小字、大字各有形势,各具本身特点,因此两类字的写法也就各不相同。苏东坡说;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换句话说,若把大字写得结密紧凑,把小字写得宽绰疏朗,就会尽善尽美了。
三十一、小大大小《书法》中说:“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狭得宜。”譬如“日”字为小型的,难以与“国”字写得一般大,再如“一、二”字是最疏朗的,其笔画就不能与密积的横画相同,必须考虑所处位置的摆布,相互映带,才能称为上品。或“叫作上小下大,上大下小,使其大小相称”。
三十二,各自成形 凡写字,欲将二三字合为一字也好,或者分为异体书写亦好(所谓“妙在可拆”)主要看其能否各自成形,即是上覆下载,左右映带为由。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也是如此,当视能否彼此匀称,整体合谐为准。
三十三、左小右大 字体结构,应当形体方正,重心平稳。这一节所说,乃是结字当中的毛病,左右大小,须要彼此相当,而人们写字,正是易于左小右大,所以此节与下节讲的均为字的病态。
三十四、左高右低、左短右长 字体结构的特点是,端正庄重,四面均称。写字不可左高右低,那叫作“单肩”之弊。而左短右长,正如《八诀》中所指“勿令左短右长”的病体。
三十五、褊 学欧阳询书体,易于出现作字狭长,故此结字强调体态整齐,收敛紧密,倡导排叠有序,能成老气。孙过庭的《书谱》讲“密为老气”,也是贵在褊狭。
三十六、相管领 管领的基本含义,是上管下,前领后。为了彼此顾盼,达到不失位置,一字的结体规则,故然上边覆盖下面,下部承载上部,左右向背之间,亦须相互揖让(同样,相管领的意义,还可以引申到全篇的章法布局,《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即是这个道理) 。
汉字线条表, 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 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 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 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 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 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 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 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 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 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 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 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 笔画记清晰;
同类找细别, 感悟有心得;
此时下笔练, 事半功又倍;
首先练笔画, 对贴分毫差;
始求形相同, 慢慢悟神功;
点如空坠石, 力量有千钧;
横如天边云, 来势更凶猛;
撇如断象牙, 亦是松生崖;
捺如武士刀, 霍霍斩豺狼;
折为士曲臂, 内中含刚力;
上述要心领, 下笔才神会;
此时可练字, 学书刚开始;
不求写全帖, 可选代表字;
入室求心定, 朝夕要认真;
见异思迁忌, 专心持之恒;
待到写它字, 形神出心间;
与帖不相右, 功到自然成;
此期看秉赋, 长短不可论;
此为一阶段, 功夫要下深;
追求神品界, 须待后阶段.
范文三: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艺术中,汉字每一个的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規律性。汉字是由“永字八法” 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相传“永字八法” 是王羲之所創,其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完善了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方法。王羲之【兰亭序】第-字即“永”字,该字中的八种笔法早已规范:第-画是点,称为“側”,意谓以側锋落笔,势足收锋;第二画是横,称为“勒”要做到逆锋落纸,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第三画是竖,称为“努”,中锋落笔,直中有曲;第四画是钩,称为“趯”要做到顿笔停锋,突然提笔出锋;第五画是仰横,称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力;第六画是长撇,称为“掠”,起笔有力,一写到底;第七画是短撇,称为“啄”,左撇用力,如鳥啄食;第八笔是捺,称为“磔”,落笔要轻,行笔缓而有力。王羲之用+五年的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永”字的八个笔画,是中国书法中汉字的基本笔画,其它基础笔画如点中的两对点、相对点;还有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分别是在“永”字八画上
的演变。
“永字八法” 对我们学习书法,超脱对笔法之“形”的束缚,具有-定意义。“永”字从第一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关联呼应的轨迹,也就是点画之间隐含的笔断意不断的意境,使全字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所以古时有很多练习书法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写几+遍“永”字。“永字八法” 不仅仅是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和通俗化,而是其笔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方法,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它在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历程中,
成为书坛学子学习、把握书法技巧的最佳途径。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钟、张、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随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工书多载,+五年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之八画是也。
解释:张怀罐【玉堂禁经】说:八法起源于隶字(按:唐人称楷书为隶字,称隶书为八分书)創始之时,自崔瑗、钟繇、张芝、王羲之传授,应用在所有的字之中,这是翰墨之道的最重要的东西,不能不弄明白它。随朝的僧人智永,阐明了八法的要旨与深趣,传授给秘书监虞世南,此后流传得更广泛而彰显了。李阳冰说:王羲之工于书法多年,+五年间偏攻“永”字,是因为它具备了八法的笔势,能通一切字。八法就是“永”
字的八个笔画。
-,点为側。 二,横为勒。 三,竖为努。
四,挑为趯。 五,左上为策。 六,左下为掠
七,右上为啄。 八,右下为磔。
解释:一,点称为策。二,横称为勒。三,竖称为努。四,钩挑称为趯。五,左上的一笔称为策。六,左下的一笔称为掠。七,右上的一笔称为
啄。八,右下的-笔称为磔。
诀-
側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努弯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
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趞以迟移。
解释:口诀-(相传为颜真卿【八法颂】)側(点),像蹲着的鸱鸮(猫头鹰),又象坠落的石头。勒(横),缓慢地行笔以藏有玄机(丰富的内涵)。努(竖),要弯曲有弧度,笔势强屈而有弹性。趯(钩),要峻拔锋利像锥子-杛。策(挑),仿佛像是勒。掠(撇),似乎应该肥-些。果断地起伏而迅速地行笔。磔(捺),抑趞(重按而敏捷),又
沉着地送出。
诀二
側不愧卧,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趯宜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
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掩,磔趞以开撑。
解释:口诀二(传张旭所作)側(点),不怕横斜側卧。勒(横),失误常常在于过分平直。努(竖)如果僵直就沒有力量了。趯(钩),要稍驻笔蓄势然后挑出才得笔势。策(挑),笔势向右上方而逐渐收拢笔锋。掠(撇),向左下轻快地送出笔锋。啄(短撇),果断落笔又迅速
地收缩。磔(捺),敏捷轻健地重按以撑笔毫。
永字八法详说
側势第一
側不得平其笔,当側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之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側锋顾右,借势而側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勤也。问曰:側不言点而言側,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側之,故名側也。止言点,則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側,则横敌无力。故側不险则失于钝,钝則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側者側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
乃反揭,则棱利矣。
觧释:側势第-。側(点)不要平板地用笔,要使笔杆微側向右写出。口诀说:先向右翻腕,然后顿笔入锋,要在很紧凑的范围里取势,巧妙地顿挫,趁势出锋。太快则失掉中间的顿挫,若-带而过,又让人觉得浮滑轻俗。側锋时笔杆**,点就借此笔势而成为側卧之形,要顺着这股劲轻轻地收束笔毫,巧妙地暗中送出,为写勒(横)做好准备。问道:側(点)不叫点,而叫側(点),这是为什么呢?论述说:这是说笔锋在左而顾盼石側,看到险峻有力的笔势,而成側卧之形,所以叫做側(点)。如果只说点,就不明白笔锋要向右頋盼,也就没有了笔锋顿挫、笔毫向背落墨的势态。如果笔锋向左顾盼,而实际側到右边,那就是横扫沒有了力量。所以,側(点),没有了险势就失败于钝拙,钝拙就是锋芒圭角都看不到,字的神采格调也都丧失了。【笔诀】说:側(点),就是側着下笔,使墨彩随笔势巧妙地落到纸上,稍后反向收锋,这样就
显得棱角锋利了。
勒势第二
勒不得卧其笔,中髙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口诀云:头傍锋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笔,不趯而暗收,则薄圆而疏,笔无力矣。夫勒,笔锋似及于纸,须微进仰策峻趯。问曰:勒不言画而言勒,何也?论曰:勒者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今之言画者,虑在不趯,一出便画,则锋桊而怯薄也。夫勒者藉于竖趯,趯则笔劲涩,亡其流滑,微可称工矣。笔诀云:策笔需勒,仰笔复收,准此则形势自彰矣。
解释:勒势第二
勒(横)不能卧倒笔,中间髙两头低,以笔肚按下写成。口诀说:勒(横)的前端,笔锋在侧上方,成仰势而行笔,然后迅速将笔锋收回成为中锋。如果一下笔就侧锋,没有在运笔中渐渐收为中锋的动作,笔画就浮薄圆滑而凋疏,用笔就显得没有力量了。说到勒,笔锋刚落到纸上,就要在很短的运笔中采用仰策(上挑)、峻趯(钩)的收锋动作(使之迅速变成中锋运笔)。问道:勒(横),不叫横画,而叫勒(横),是什么道理?论述说:勒(横),这种笔画,就是要趯笔(很快就拢聚笔锋)而行笔,开始轻轻地側入,接着就用力而且迟涩地行笔,这样就写成功了。如果只叫横画,思想上没有想到如同趯(钩)的迅速收锋动作,一开始就顺入笔锋来画出,则笔锋沒有铺开,就显得浮薄、拘谨。勒(横),这种笔画,借助于竖趯(即横画的竖下笔,紧收锋),紧收锋运笔就强劲迟涩,没有流滑的感觉,稍微可以称有功力了。【笔诀】说:策笔(指切入下笔)需要立即约束,仰笔(指笔锋在侧上方)要马上收拢,做到
了这样,那么(横画的)形势自然就突出了。
努势第三
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又雲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而争力。口诀云:凡傍卷微曲蹙笔累走而进之,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怯散。夫努须側锋顾右潜趯,轻挫其揭。问曰:画者中心竖画也,今谓之努,何也?论曰:努者,势微努。曰努,在平 笔下行。若直致其画,则形圆势质,书之病也。笔诀云:努笔之法,竖笔徐
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
解释: 努势第三
努(竖)不宜行笔太直,笔画直就没有力量了,直立笔管,笔锋向左側,斜卧而下行,最需要的是力量。又说,需要在顿挫中藏锋,如同曲折臂骨以显示力气。口诀说:努(竖),就要使笔锋落于左旁,然后微卷上行,裹住笔锋,凝聚力量向下行笔。太直了,上述的所有笔势都失去了力量,行笔滞缓,竖笔的神气就会力怯而渙散。努(直),必须让笔锋在左而向右顾盼,暗中回锋上搶,轻轻顿挫再回锋写出。问道:这一画是中心的竖笔,现在把它叫做努(竖),是什么原因呢?论述说:努(竖),这个笔画,就是要使它有蓄力待发之势。所以叫做努(竖),在于它运笔敏捷地折锋向下行笔。如果太直地处理这一笔,則外形圆滑,笔势太实、拙,这是书法的毛病。【笔诀】说,努(竖)笔的写法,竖直笔管,慢慢行笔,在接近笔画左边缘的地方引笔作势,整个笔势不要太直,直
就没有笔力了。
趯势笫四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趯与挑-也,锋贵于涩出,适期于倒收,所谓欲挑还置也。夫趯自努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论曰:挑者语之小
异,而其体一也。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则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笔诀云“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 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
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解释: 趯势第四
趯(钩)需要停顿后提按调整笔锋,使笔势用到而后出锋,出锋的同时自然地收拢笔毫。又说:因为前一笔(竖)卷笔裹锋,所以需要再提顿,另外聚拢笔锋而写出。口诀说:笔锋在左旁,轻轻地上挑借前笔之势,如果笔势不劲健,笔下无顿挫则笔意不深厚。趯(钩)和挑是一样的,笔锋贵在迟涩地送出,要求不直接地挑出,所谓想要挑出先作停畄。趯(钩)是从努后而出的,笔锋在笔画中轻轻顿挫后,借势挑出。问道:大概字出锋就叫做钩挑,现在改叫做趯(钩),为什么?论述道:挑这个说法与趯是语言上的稍有不同,但体势是-样的。趯(钩),是指笔锋挑离纸面而言的。趯(钩)从努(竖)画的收锋处竖直笔管积蓄力量借势而趯出的。【笔诀】说:就是在努(竖)笔向下端杀笔(顿挫压住)而后趯(钩)起,就是这个意思。方法是必须顿挫提按,改变笔锋的走向,然后出锋,凝聚着书写者的思绪和技能,这样的趯就精气神兼备。
策势第五
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髙,中以笔心举之。口诀云:仰笔潜锋,似鳞勒之法,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捷归于右也。夫側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便画,不务迟涩、向背、偃仰者,此备画究成耳。
笔诀云“始筑笔而仰策,徐转笔而成形” 是也。
解释: 策势第五
策(挑)必须如砍断似的下笔,向左下用力顿笔,向右上方收笔。也就是向行笔相反的方向砍下,而向右上仰收,笔画的两头髙,中间提起笔以中锋写成。口诀说:笔势上仰,笔锋潜藏,如似用迟送涩进步步着力,也就是“鳞勒”的办法,揚起手腕向右上挑出笔势。藏锋的重要在于笔画之势,自然利落地收锋于笔画的右端。策,这-笔,入笔时是仰锋(笔锋在上边),向下切又向上挫笔(竖趯)用轻巧的力量借助竖钩的笔势,以刚健峻抜的姿态与下-笔掠相顾盼呼应。问道:策(挑),还有一个名字叫“折异画”,现在叫它策(挑),为什么?论述道:策(挑)之与画,笔法原理是不同的,锋在上方,顿挫笔锋,轻捷地提起笔而行进,所以叫做策(挑)。如果落笔就顺势画出,不去追求迟涩、向背、偃仰的活,那是纯粹画成的。【笔诀】说:开始重砍下笔,笔锋上仰而顿挫,
然后转成中锋完成整个笔画,就是这个意思。
掠势第六
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口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注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畄则伤于缓滞。夫側锋左出谓之掠。问曰: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趣,意欲畄而必劲。又孙过庭【书谱】云“遣不常速”,明矣。笔诀
云:从策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则自然佳。
解释: 掠势第六
掠(撇)这-笔,要轻拂快掠而过,所以动作要迅速,它的笔锋向左下方送出,而且应该锋利。又说要稍微弯曲向下,笔的中锋要送到末尾的舒卷处。口诀浼:撇的运笔过程叫做掠,借助策笔之势,轻轻运动笔锋
如同泉水注下,向**斜手腕,加速送出,笔势弯环向左,笔法的关键在于涩而有力,笔意要流畅而婉转,行笔慢而迟疑则会带来软缓滞混的毛病。側引笔锋向左叫做掠(撇)。问道:掠(撇)还有个名字叫“分发”,现在称作掠(撇)是什么道理?论述说:掠(撇)乃是快、慢有度,自然地随着笔势,锋向左下送出,要取得强劲、险峻,尽势而又有节制的效果。发,则一出笔运行是没有目标的,所以掠(撇)有精微旨要可以把握。掠(撇)的笔趣,似乎有迟畄的意思,必然显示出更劲速的笔势。再有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遣不常速” 真是说明白了。【笔诀】说:接着策(挑)的笔下方,向左行笔送出,而且笔锋劲利坚挺不
松懈,那么这笔就自然好。
啄势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亦云卧笔疾罨右出。口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衄去之。不可缓滞。夫笔锋及纸为啄,在潜劲而啄之。问曰: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立。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啄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工,攻之远源,或不妄耳。笔诀云:啄笔速进,劲若铁石,側势成也。
解释: 啄势第七
啄(短撇)的笔法,好象是禽兽啄东西。立直笔管,向左下方收敛笔毫,必须迅速才好。又说形状象鸟兽側卧扑食,倾斜发力。也可以说侧卧落笔,迅速收势,自右而出。口诀说:从右向左之势称为卷啄,先按下笔轻顿笔锋,积蓄笔势在右方,然后借此笔势收敛笔锋,迅速如同抛物,转而向右写磔(捺),必须精劲险峻地衄挫行笔,不可缓慢滞塞。笔锋接触纸为啄,在于先积蓄力量突然发力而写成。问道:撇之与啄(短撇),
同出-种笔法而名称不同,为什么?论述说:撇这种称呼是启蒙时的通俗说法。啄(短撇)这一各称是因笔势而定立的,绝不是用虚妄的比喻来贻误学习书法的人。啄(短撇)以轻巧劲利为胜。脱尽飘浮、拘谨、肥重,才算有功力,致力于探究深远的笔法根源,大概不会妄费气力的。
【笔诀】说:啄(短撇)笔要迅速前进,坚劲像铁石,那么笔势就成功
了。
磔势第八
磔者不徐不疾,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赲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口诀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势紧赲,傍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潜收,在劲迅得之。夫磔法笔锋须赲,势欲险而涩,得势而轻揭暗收存势,候其势尽而磔之。问曰:发彼之笔,今谓之磔,何也?论曰:发波之法,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径。磔毫耸过,法存乎神,而磔之义明矣。凡磔若左顾,右則势钝矣。赲重锋缓,则势肥矣。须遒劲而迟涩之。凡险劲风骨,泥滞存亡,以法师心,以志专本,则自然暗合旨趣矣。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
后磔之。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
解释: 磔势第八
磔(捺)这-笔不慢不快,战笔(行笔中要克服阻力,略带起伏振颤)而行,笔锋好象要折回,又停一下,再行笔(一波三折)。又说敏捷地顿挫入笔,行笔中似克服巨大的阻力(赲笔战行),然后翻笔转下,出笔处笔毫撑开,写出捺脚。口诀说:向右送出的波画都叫做磔(捺),向右翻起手腕,就势快速地行笔,向右側迅速地撑开笔毫,末尾轻轻提起,自然收速笔鋒,磔(捺)的笔意应在劲健的笔力和迅疾的速度中得到。磔(捺)的笔法,笔锋需要快行而且撑开,笔势要险劲而又迟涩,
尽得笔势之后,轻轻提笔,自然收锋,畄住余势,待行笔到尽头,这样才形成捺脚。问道:“发波”这种笔画,现在叫做磔(捺),是为什么呢?论述说:“发波”这种笔法,追寻到古代沒有来历,探索笔法的来源,磔(捺)法是正路。撑开笔毫,提笔尽势而过,此法蕴含着用笔的神釆,而磔(捺)的意义很明白了。大凡写磔(捺)要与左旁相顾盼,若只顾右边笔势就迟顿了。如果顿挫重而笔锋行进缓慢,那么笔势就太肥了。磔笔要遒劲而又迟涩地写成。大致险劲、滞塞、生动、死板,这些笔意源自作者的心灵,所以心志要专一而寻求根本,那么就自然合于旨趣了。
【笔诀】说:迅速地顿挫下笔而精微地控制力度,接着向下慢慢行笔。笔势充足后写出捺脚,这-笔或藏锋或出锋,完全由作者的爱好决定。
范文四: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永字八法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tì](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zhé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唐. 李阳冰)论永字八法
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
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 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 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 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书法漫谈(沈尹默著)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们引申为: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摘自 书法漫谈(沈尹默著)
范文五: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 即是点。象鸟儿翻然侧下。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 即是平横。象用缰绳勒马。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横拖。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 ,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 即是竖。状如挽弓之用力。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露珠状即收笔。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趯 即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 出钩,力集于笔尖。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策 即是提(仰横) ,亦称挑。象用鞭子策马。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 即是长撇。象梳掠长发。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撇出,象鼠尾巴。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啄 即是短撇。象鸟儿啄食。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具体写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 即是捺。象用刀子划肉。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牛头 即是作点时用力太大,或笔没有提按,从而使锋角显露而又臃肿。有的人将起笔写的粗而大也是此病。
鼠尾 写撇或垂针竖时,起笔时粗重而到笔画末端时,突然变细,轻飘而行,一拖而过。
蜂腰 指作背抛转折时,中间圆转处笔画变细,而抛出处又变粗,上下呈脱节状。
鹤膝 就是转折处用笔过重或笔没有提起,使折处肥大突出,象鹤的膝骨。
竹节 指笔画中间细,而二头粗重,比例失调。
棱角 就是起笔、转笔或收笔时抛筋露骨,棱角尖细显露。
折木 指没有起笔、收笔的笔画,粗野破碎。
柴担 就是指横画两头低下,中间隆起,分曲过分,如挑柴的担子。
要克服八病,就要认真分析自己运笔的不足,何以导致? 同时,要刻苦练习永字八法,掌握基本运笔方法,使点画线条写得圆满浑厚,符合书法艺术规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