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女性过年要穿红色,初二不能去别人家串门,一般扫墓都在冬至不在清明……算不算
莆田的春天作文400字(风土人情)
我的家乡在莆田,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有着荔城的美称。
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春天的时候家乡的木兰溪河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波光闪闪像一面大镜子。
活泼可爱的小虾小鱼儿在水里尽情地嬉戏,好像在捉迷迷藏。
河岸边郁郁葱葱的大树像庄严的士兵在站岗一样纹丝不动。
十分威武。
这迷人的景色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到了夏天,家乡的荔枝熟了,蝉在枝头上不知疲倦地叫个不停。
繁茂的枝叶丛中挂满了红彤彤的荔枝,犹如满天的星星撒在绿色的海洋。
来到荔枝树下,那熟透饱满的果子让人直流口水。
这时摘下一颗荔枝,剥一开果皮,里面白一嫩一嫩的果肉好像夜明珠一样晶莹剔透。
轻轻一咬一口,果汁四溢。
甜津津的泌人心脾。
让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我的家乡莆田,一个景色宜人物产丰富的南方城市,欢迎你来莆田做客。
有关陕西风土人情的作文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
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
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
武王伐纣在这里建立了周朝;始皇扫六合,在这里建立了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大唐盛世,在这里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厚厚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的神奇与神秘。
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你敢说每人10杯也许他根本不能喝酒,但只要你话音未落,10杯酒就咕嘟咕嘟都灌到了他的肚子里。
然而,关中人却容不得你对他进行欺骗和捉弄,尽管你也许不是恶意的。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几位关中乡党到南方某地参观学习,受到热情招待,喝酒时你推我让,最后决定每人喝干一杯,关中人二话不说,脖子一仰,全都见底。
而几位当地客主则耍起了滑头,凭借他们的伶牙俐齿,竟然占住了理儿。
关中汉子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提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喝几口,然后掉过头来,将当地人从椅子里拉出来,按倒在地,硬灌起来,吓得几地主人脸色都变了,因而和关中人喝酒,最好不要违背君子协定。
小吃小摊顺路摆 来过西安的人,对西安的小吃一定不会忘记,特别是在夜市,白天大马路上光光堂堂,什么也没有,一到晚上,就会冒出成百上千家小吃摊,将个宽阔的马路塞得密密麻麻,盏盏小灯,汇成灯的海洋。
夜市中以浆水鱼鱼,麻什子,面条,饺子,油面沓沓,荞面餄硌等关中小吃为主,加上关中回民的各种小吃,形成夜市的两大阵营。
夜市由于便宜实惠,又带有极浓的地方风味特点,因而不管是对外地客人还是对西安市民,都具有极强的主诱惑力,就连谈对象的年轻人,都把吃夜市当成他们恋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除了西安之外,关中几乎所有的城镇和所有聚居的地方,都有夜市存在。
成为具显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其实早在城市夜没有出现之前,关中的乡村夜市便已红红火火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关中乡村目前仍然沿用着这种最古老的夜市形式,那就是逢集过节的日子和筹办丧事时的戏台下面,白天下地干活的婆娘汉子们,摇身一变便成为小吃摊的主人,不过品种无非是油糕,醪糟,麻花之类的东西,尽管品种又少又简单,已逄是很新鲜的了。
小摊的位置一般是哪里人多往那里摆,因而常常堵塞人流,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追溯起来,这才是最正宗的关中夜市的来源。
高人都把名声埋 关中由于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的同时,也埋藏着众多的奇才高人。
比如在我老家华县就有一位姓吴的书法家,在他生活的几十里从来没有人知道他。
周围的人也只知道他能写字。
小时候正赶上“**”,他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握刷子,沿墙写标语,我们就跟在后面往桶里仍运动场。
谁也想不到他的写字水平有多高。
直到“**”结束后,某市书画收藏馆几名大书法家偶见吴老一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字幅,一下子为那老道无比,具有极高造指的书法艺术所折服,几名高手专程来陕,前往吴老家,渴望能得到一幅避开政治倾向的书法墨迹,以作馆内永久收藏,可惜吴老不肯动笔。
后来又有人拿着吴老的墨迹展于书市,没想到竟成了极品,就是许多一流书法家也都自叹弗如。
可惜吴老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了,就像瞎子阿炳永远不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会成为千古绝唱一样。
像这样的高手,在关中简直是数不胜数,你到乡下去生活,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有极高水平的书画家、医师、工匠、文史学家、秦腔唱家等等,他们的水平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用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来形容关中,再恰当不过了。
家院城镇四方块 种地好像修花台 关中人在种地方面的细心和在生活方面的粗心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
来到关中,站在秦岭北麓,居高而望,可见秦川大地,沃野无边,平坦如镜。
条条道路,条条田埂,将良田划割得井井有条。
这当然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有关,但是与关中人世世代代,精心修整是分不开的。
关中地区的农活一般只忙夏秋两季,整个冬天人们都清闲。
关中人又不善外出做事,也不善做生意,因而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农田里。
平整土地时,他们精雕细琢,翻地时,他们甚至不用犁,觉得那样犁得不精细,因而用铁锨一锨一锨地翻耕,翻完之后,施上底肥,再用绳子将田埂打得端端正正,像花坛一样,非常适合作物生长。
种子播进去后,他们对庄稼的生长管理也十分认真,不管是浇水,施肥,还是打苗嫁接,样样都一丝不苟。
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而且几乎对每一棵长出的庄稼都能心中有数
关于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作文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向往已久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
当时北京还在大雪纷飞,气温是零摄氏度;三亚这片热土却是绿意盎然,暖风袭人,白天气温竟高达三十度。
这里不仅四季如春、风景秀丽,而且处处是山海奇观、阳光沙滩;不仅随处可见椰林椰风,更有那黎族独特的民族习俗使我流连忘返。
在黎苗族风情寨里,我参观了黎族传统的船形茅屋,观看了别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铜笛,看斗鸡、敲铜锣、跳竹竿舞、吃竹筒饭。
我都有点忙不过来了。
哎,那里有两位老奶奶坐在地上织布!我赶忙跑了过去。
几根简单的竹条,外加几根粗粗的麻绳,一个简易的织布机就做成了。
两位老奶奶把它平铺在腿上,续上彩线织出彩锦。
我兴奋地走到老奶奶跟前,参观这神奇的织布艺术。
忽然,我发现老奶奶脸上有绿色的花纹,就好奇地问:“老奶奶,您的脸上怎么有花纹呀?”老奶奶笑着告诉我:“过去,黎族妇女都有绣脸的习俗,那是为了保卫自己啊。
”说着老奶奶给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大陆有一个贫苦的少女叫乌娜。
她从小父亲便死了,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邻居有一个青年叫劳可。
乌娜与劳可的感属很好。
有一天,皇帝选美女,把乌娜选中了。
乌娜坚决不从。
皇帝就派人来抢。
乌娜和劳可就跳到大海中,抓住一块木头,飘洋过海到了海南岛上。
皇帝知道后,又派人去海南岛抓人。
乌娜用荆棘把脸刺破。
皇帝见她这副模样就放了她。
从此,乌娜便与劳可在岛上定居下来。
为了保护女儿不再被皇帝加害,于是黎族妇女都有绣脸的习俗。
老奶奶告诉我:绣脸,就是在脸上用染料染后刻上各种图案,两边对称,有点有线。
为什么要用浅绿色呢?因为她们觉行浅绿色的线条配上黎族妇女黄色的皮肤,有一种柔和细腻的美。
现在,这种绣脸习俗早就在黎族中废止了,只有在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中才能看到这一遗留下来的习俗。
两位老奶奶是自己主动到黎族风情寨来表演的。
她们一方面展示黎族的过去和今天,一方面与游客照相挣钱。
真想不到,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奶奶,竟会落落大方地向外国游客用英语说“Thanks”(谢谢),引得中外游客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
看到这张照片了吗?我也跪坐在老奶奶中间照了一张。
相片上,你会模模糊糊看到老奶奶脸上绿色的花纹。
那花纹是历史的见证,是黎族妇女保卫自己的象征,也是她们智慧、勇敢的结晶...
福建蒲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概括它的地方风土人情和环境、地理状...
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
现辖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
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
乌丘原隶属莆田县湄洲乡管辖。
以“这方热土”为题 写一篇作文,数字为800字以上,内容是:有...
《莆田最“热”》 莆田市为省辖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泉州市接壤,北和福州市毗邻。
全市面积3781平方公里。
人口323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归侨、侨眷17万多;另有数十万华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北美诸国;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
莆田市现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
气候属南亚热带,冬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2月。
莆田市自古有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名人辈出,享有“文献之邦”美称。
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
莆田市还是个著名的“田径之乡”,曾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优秀田径运动员。
莆田是“海峡女神”妈祖的故乡,已成为台湾同胞和全世界妈祖信徒朝圣的圣地。
人口、宗教、民族 人口300万人,有汉、回、满、畲、壮、苗、瑶、土家等33个民族。
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莆籍港、澳、台同胞计60余万人,其中华侨、华裔47万人。
行政区划 ?? 莆田市史称兴化、兴安,自古是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成为省辖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
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历史沿革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建省行政区重新划分。
莆田、仙游隶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更名为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7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仙游二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管辖,1971年4月闽侯专区改为莆田专区,辖莆田、仙游、永泰、福清、闽侯、闽清、长乐、平潭8个县,同年6月,莆田专区更名为莆田地区,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从闽侯县螺州迁至莆田城关。
1973年7月,闽侯县划归福州市辖。
1979年1月,改“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莆田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地和辖县不变。
?? 1983年5月,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撤消,并拆莆田地区的福清、永泰、平潭、长乐、闽清五县归福州市管辖。
同年9月9日,基于开发湄洲湾的需要及兴化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实际,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莆田市,辖莆田、仙游二县和由原莆田县城厢镇、城郊公社及涵江镇、涵江公社分别组建的城厢、涵江二区。
市人民政府驻城厢区。
自然地理 ??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8o27`-119o39`,北纬24o59`-25o46`,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构成了江南水乡。
城市建设 莆田古城经过不断改造和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规模达25平方公里,市政公用设施、住宅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日臻完善。
城市概况 ?? 田市是福建省著名的粮果区。
不仅荔枝、龙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罐头驰名中外,而且还享有“蔗乡”之称,目前这里是全国重要产糖区之一。
著名的兴化米粉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莆田市位于兴化平原,地势平坦,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内河运输网。
城厢区与涵江区之间可通小汽轮,纵横境内的福厦公路及其支线,将本市同福、厦、漳、泉、三明等城市连成一体。
经济发展 ?? 莆田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目前,工业已形成鞋革、电子、食品、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鞋城”、“电子城”、”啤酒城”、“工艺城”等称誉远播四方。
文化教育 ?? 莆田市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
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
全市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万多人,科研机构9所。
现有大中专学校19所,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150所,小学近千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000多名。
莆田景点 ??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时名“佑圣观”。
附近有迎仙桥、锦江春色、迎仙寨、戚公祠、锦城阁等胜变迹。
东吴石塔:又称吉蓼塔,位于湄洲湾北岸东埔乡东吴村,它雄居秀屿港主航道要冲,是古时入港的主要航标。
塔内有曲尺形石阶通往塔顶,游览者可凭借登高,倚栏远眺,秀屿港湾,尽收眼底。
?? 三会寺:位于仙游县城西5公里龙山下,相传古时有三龙相会于此,故名。
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写的重建三会寺碑文等。
大宗伯第: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位于城厢区长寿街庙前路(俗称铁树里)。
?? 夹祭草堂: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祭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
风土人情 ?? [节庆饮食] 大暑食荔枝、羊肉。
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兴化郡城因而雅称荔城。
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节令食俗。
莆田民间认为大暑这一天要把热气发透,全年方能无灾无病。
因而莆俗在大暑日专食羊肉、荔枝。
七月半食金果。
金果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
?? 中秋食月饼、芋头、米粉、栗子。
中秋食月饼,是我国各地的普遍习俗。
莆俗中秋也备月饼。
同时,莆仙民间过中秋最普及...
写一篇关于西部的风土人情的400字作文
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包头. 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关于平潭的风土人情
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西临海坛海峡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近南日岛与莆田市秀屿区隔海相望,北望白犬列岛与长乐市隔海相望,由海坛岛等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
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
全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
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县政府驻潭城镇平潭县,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
春温低于秋温。
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
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时。
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毫米,为本省少雨区之一。
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
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本省强风区之一。
7—9月高温干旱,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次。
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
夏季大旱出现机率高达54%,为全省之冠。
矿产有花岗岩、石英砂、明矾、黄铁、铜、高岭土矿等,花岗岩储量约8亿立方米;石英砂储量10亿吨,含硅量高达96%以上。
水生动物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海洋鱼类242种,海水虾、蟹类73种,海水软体动物(贝类)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
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
头年墓(或前年有新丧),要在清明当日或前一两天祭扫。
有“不孝子,清明不祭(扫)祭谷雨”之说。
遇虎年,一般忌清明日扫墓,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单位、学校团体常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表缅怀敬仰之意。
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
尾中元: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
50年代后,此习渐除。
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
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
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
冬至:也叫冬节。
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埘)。
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
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
埘分糯米甜埘和薯粉咸埘。
旧时搓前要放鞭炮。
而且在簸箕圈沿插上时花(旧称“瓷官人”),还要特别搓几粒染红的小埘,待次晨煮熟粘在门框两边及猪背鬃毛上,寓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愿。
煮埘一般要在冬节早晨,放完鞭炮后,合家人吃埘当早餐。
平潭有些地方沿袭福清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应给女儿、女婿送冬节花、红橘,俗称“搓圆花”,表示祝福。
新丧人家冬节不搓埘,由邻居或亲友赠送,要奇数,丧家以食糖回赠。
除上述节日外,民间尚有许多宗教节日,如佛教徒要过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等;基督教、天主教徒要过复活节、圣诞节等。
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
头年墓(或前年有新丧),要在清明当日或前一两天祭扫。
有“不孝子,清明不祭(扫)祭谷雨”之说。
遇虎年,一般忌清明日扫墓,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单位、学校团体常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表缅怀敬仰之意。
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
尾中元: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
50年代后,此习渐除。
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
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
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
冬至:也叫冬节。
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埘)。
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
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
埘分糯米甜埘和薯粉咸埘。
旧时搓前要放鞭炮。
而且在簸箕圈沿插上时花(旧称“瓷官人”),还要特别搓几粒染红的小埘,待次晨煮熟粘在门框两边及猪背鬃毛上,寓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愿。
煮埘一般要在冬节早晨,放完鞭炮后,合家人吃埘当早餐。
平潭有些地方沿...
关于信阳风土人情的作文不少于三百字
题目:《信阳的风土人情》我的家乡在信阳,那里青山绿水,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有“云中公园”鸡公山,有“豫南明珠”南湾湖,更有让人垂涎的各种美食。
说起家乡的美食,首先就是热干面。
其实,热干面并不是信阳的特色,原本是武汉的食品,不知道什么时候传到了信阳,经过改良之后的热干面,成了信阳人的最爱。
说来也奇怪,除了信阳之外,在河南省的其它地方,热干面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可能与调料,水有很大的原因。
信阳的热干面所用的调味品中有一味神秘的调料--鲜辣粉,在别处是买不到的,甚至连郑州这样的大城市也无处可寻。
氽过开水的热干面舀一勺芝麻酱,加上鲜辣粉,胡椒粉,再浇上豆酱汁,生抽,加点儿味精,洒上切碎的榨菜,翠绿的葱花,鲜嫩的香菜,最后淋上点儿香油,再来点儿熬的通红的辣椒油,拌好味儿的热干面,黄的面,绿的葱,红的辣椒,闻着香气扑鼻,吃起来鲜香咸辣,真是色香味俱全,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热干面,信阳的美食还有很多,像勺子馍,有的地方也叫面窝。
加入黄豆浆的勺子馍酥香细腻,口感绵软,外焦里嫩。
玲珑蒸饺,安静地躺在蒸笼里,半透明的面皮隐隐可以看见其中诱人的馅心;被油煎的面皮焦香的水煎包,整齐地一排排躺在平底锅中,半开的发面皮儿仿佛在向人示意,其中滋味儿不可抵挡。
其它还有牛肉丸子汤,菜盒,鸡蛋灌饼,摊饼之类,真的是品种繁多,口味各异,让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美食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不仅是因为好吃的原因,更是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
关于黄河风土人情的作文
初秋的一天下午,爸爸带着我去黄河参观。
到了黄河岸边,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向河堤疾步走去。
走在黄河大堤上,堤上的柳树就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微风吹过枝头,柳条轻飘,就像在欢迎我的到来。
我放眼望去,黄河很长很长,简直望不到边。
听爸爸说黄河大约长五千四百多公里。
黄河水是黄色的,走进它,一看就非常浑浊,竟然看不到一条小鱼。
我想:大概是水太浑了,小鱼都搬走了吧。
我想看个究竟,便顺着石阶走了下去。
我看到河面翻起层层波浪,顺着河床向东奔去,有的撞击到岸边的石头上,被挡了回来,形成了一个个漩涡。
我寻找到一处比较平坦的地方,蹲下去,把手伸进河水里,水好凉呀,同时,我感觉有一股力量冲击着我的手。
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真不愧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此时此刻,我才真正领略到黄河的气势,它是一条不可触怒的长龙,用强大的身躯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这时,妈妈对我喊:“孩子,危险,快上来。
”我转身向大堤走去。
返回堤上,走在用石头砌成的堤坝上,它多么像妈妈的胳臂,抱着自己的孩子。
黄河水撞击堤坝的声音,就像妈妈哼起的歌曲,让孩子可以安静的入睡。
再回头看看咆哮的黄河水,果然温顺了一些,多么神奇的黄河呀! 夕阳西下,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黄河的景象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
黄河真不愧是我们的母亲呀!它不仅养育了它的儿女,还激励着儿女们不断奋进,永远向前。
...
关于民风民俗的文章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
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
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
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
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
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
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
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
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
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
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
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
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
小腿上缠有裹脚布。
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
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
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
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
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
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
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
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
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
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
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
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
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
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
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
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
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
“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
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
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
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