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汇报
---领导:
我们云南---地方,自从---以来,滴雨未见,旱情相当严重,是--年以来未见的大旱,植物枯萎、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人畜吃水困难。为了能够减少损失,我们组织大家积极动员起来,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虽然我们尽力努力,但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由于缺少资金,致使抗旱设备跟不上趟,急需领导上给以资金帮助,以解眼前的燃眉之急。买---需要资金---元;买---需要资金---元;买---需要资金---元。敬请领导在百忙之中,给以更多的关照!
-------单位
年 月 日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报告应该要怎么写?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
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
据美国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
其中缘于旱灾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
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
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
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全国现在的旱灾和涝灾情况怎么样了?详尽些
解:(1)如图:(2)设水的调运总量为y万吨·千米,则有y=50x+30(14-x)+60(15-x)+45(x-1)=5x+1275,又∵14-x≥0,15-x≥0,x-1≥0,∴1≤x≤14,∵y随x的增大而大,∴x=1时,y最小=5*1+1275=1280(万吨·千米),∴调运方案为:从A地调往甲地1万吨水,调往乙地13万吨水;从B调往甲14万吨水,水的最小调水量为1280万吨·千米。
南非干旱进入灾难状态吗?
5月18日,经过对地震参数的详细测定,中国地震局将四川特大地震震级从里氏7.8级修订为里氏8.0级。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解释说,修订地震震级是国际惯例,是一项十分严肃和科学的工作,关键是要靠数据说话。
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
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将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
专家表示,修订地震震级有过不少先例。
例如,2005年印度洋发生海啸,最初确定的震级是里氏8.5级,后经过连续两次修订,确定为9级以上。
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
另据介绍,几年前,发生在我国昆仑山地区的地震震级曾达到里氏8.1级。
四川特大地震 原因有初步结论 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一次地震 不止一个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止一个。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震源: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57.9秒,国家地震局确认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
70岁的黄丽华当时正在位于成都市青羊宫附近的家中睡午觉,突然床和地板都一阵剧烈的晃动,她惊愕地看到,桌上的小摆设纷纷掉到地上,厨房也是一片混乱,橱柜被摇开,锅碗瓢盆互相撞击、响成一片,不断有东西掉到瓷砖上。
“我是一边哭一边跑出来的,吓死我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地震。
”黄丽华关于上一次地震记忆还是32年前。
史料记载,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四川有轻微震感;当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
而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7.8级地震。
震中汶川 在地震发生之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卧龙”或者“阿坝”的名字远比小城汶川熟悉。
这是一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的小城,位于成都以西195公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该县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穿境而过。
这就是四川有名的“龙门山地震带”,1976年发生大地震的松潘和平武,同样位于这一地区。
对每个去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导游都会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那一年的大地震,曾经将一个小镇整体埋入水下,人烟繁茂的地方成为一个海子,至今,这个海子还会不时长出血红的红藻。
这个传说中的海子,就位于汶川西北的茂县。
根据公开资料,汶川县下辖6镇8乡,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人口11万左右,2006年全县GDP23亿元。
这个数字虽然在四川的县市中不起眼,但是在阿坝州,却首屈一指。
尤其是当地工业发达,这在主要依靠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阿坝州,相当罕见。
12日下午4点,阿坝州民政局副局长夏拉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现在只能大致确定震源在汶川县的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一带。
”他说,前方通讯中断,联系不上。
地震震源所在的汶川县是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最东南的县。
由阿坝州民政局副局长孟健所率领的紧急救援队则需沿着梭磨河往南,到达来苏河之后,继续往东,到达杂谷脑河和岷江交汇的地方,即汶川县政府所在地。
但是这一路至少需要200公里。
“我们很着急,不知道汶川那边的伤亡情况。
” 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和外界联系全部中断,中央政府和四川省政府都无法了解当地情况。
国务院总理**当天晚上7点10分,在飞赴灾区之前发表讲话,将这一次地震称为“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
四川重创 汶川东边,是属于成都管辖的彭州市和都江堰市,截至发稿时...
1959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饥荒。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关于其主要成因,1978年前一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
但近年来国内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这三年“风调雨顺”,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人祸”即决策错误是唯一的原因。
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
结论是:从农业粮食减产因素看,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从农村一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因素看,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
中国旱灾最厉害的死亡人数是多少
按照《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8年,“1-8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冀、晋、陕、甘、青与西南川、滇、黔及华南粤、桂等省区。
春旱时间长,波及面广,严重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
河北省中部、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雨雪……5月中旬……西南、华南及冀东持续干旱。
入夏,华东、东北800多万顷农田受旱。
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
年内,旱灾波及24个省区2236万公顷农田。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
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7-9月,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遂“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 刘颖秋主编的《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6] 》认为,“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旱情最重的年份”。
1959年的大旱,在水文方面有显著的表现。
是年,松花江源濒于干涸,丰满水库缺水发电。
江、淮出现历史同期(记载)的最低水位。
江苏省山区塘堰、小水库干涸37万座(占本省同类型工程的67%)。
湖北省塘堰干涸达80%,8月中旬以后小河几乎全干;由于江水奇低,沿长江的121个水闸和161个明口,能够自流放水的也只有50个闸、13个明口。
湖南省邵阳、衡阳和湘西州的71万处塘坝,在9月中旬有半数干涸。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旱灾情况的介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