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围困和弟子的问答的一段话
宥坐: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
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
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曰:“由!居!吾语女。
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
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其中在卫国前后三次时间最长,因此门人中卫国学生很多。
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礼遇,但却没有被任用,在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出仕。
孔子在卫国时,为国仪邑的那个封疆的官吏,要求见孔子。
他说:“到这里来的有道之士,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弟子,答应了他的要求。
那个执掌封疆的管吏见了孔子退出来以后,就告诉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各位何必忧虑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经混乱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铎,教他警醒世人呢!”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在离开卫国的途中,师徒口渴,忽然听到水声潺潺,于是循声前往,发现有一流泉清澈见底,弟子们正欲争相掬饮,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这种流泉喝不得。
”弟子们很诧异的王者孔子,孔子指着山上刻字说:“石上刻为‘盗泉’不是吾等所当饮。
”原来这盗泉是当年有位盗拓的盗匪,他洗劫卫国边境,并且杀人无数,卫将军率兵捉拿,盗拓逃藏在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后来发现了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盗泉”二字,永留纪念。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很不得志,在离开卫国经过匡这个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面貌很像阳虎,从前阳虎在鲁国造反失败,曾逃来匡迪,阳虎在匡横征赋税,匡人要杀他,阳虎连夜改装脱逃。
孔子被误作阳虎,在匡地被围困了五天,才被解危。
孔子在匡地脱难后,又回到卫国,为国有位贤大夫史鱼,是位非常刚正的人。
他数次向卫灵公进谏说:“不可用弥子瑕,要用贤士蘧伯玉。
”卫灵公一直不肯听从。
后来史鱼病入膏肓,自知无救时,便告诉儿子:“我在朝为官,生不能谏正君王,死不当成礼。
我死后,将尸体移放在牅窗下,且慢大殓。
”他儿子谨尊吩咐,当卫灵公前来吊丧时,不见大殓,很是诧异,孝子具实相告,卫灵公很惊愕的说道:“史鱼真是正直啊!已经死了,还行尸谏,感动国君进用贤臣。
”卫灵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乱。
有一天,卫灵公请南子同车出城浏览名胜,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卫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离卫去宋了。
孔子离开宋国后,经过郑国到陈国的途中,曾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便一个人独自站在东郭门外,子贡四处寻找,有位郑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它的额头像尧,头像皋陶,肩像子产,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他很失意的样子,像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之后,便把郑人的话转告老师,孔子笑着叹息说:“是啊!是像丧家之犬。
”
古代名人被水淹没的事例
春秋,尾生尾生抱柱.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可以参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
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
”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
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
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
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
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
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
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
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
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有关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很多,说几个经典的 孔子小故事 名正言顺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
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
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
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
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
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 “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
于是,孔子离 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
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
子路尤其高兴, 问孔子道: “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 子路不客气他说: “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 往何处摆了。
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 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 子的出入。
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
举一个“圣人无常师”的例子,(不要孔子的那个)。
急需
.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
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等的农夫求教。
一些人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有什么例子可以论证吗?
一以贯之第一度出现跟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关。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这只是人我关系,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孔子的道还包括知行--我所知道的跟我的行动一致,包括生死--如何生与如何死,包括天人--天命与人性,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
仁才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孔子教学很有方法的例子
说一个因材施教的例子吧。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的内容,看看孔子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是怎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的: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这四位学生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都向他的老师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问仁。
孔子听了,对这四个学生居然给出了四个深浅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在今天教育界“标准答案”盛行的氛围下,是很难理解的。
其实对孔子来说,这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道理。
原来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樊迟知道这些,孔子认为也就够了;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
孔子认为对于司马牛来说,通过教育让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做到慎言慎行也就达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了;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才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较全面。
来源: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88092.aspx
古代名人在逆境中,适应环境生存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卧薪尝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
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
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末。
请举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仁表述的十处例子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孔子说的“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①?”对曰:“未也。
”“居②,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⑤;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注释】①六言:六个字。
这是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②居:坐。
③贼:害,危害。
④绞:指说话尖刻。
⑤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翻译】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
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解读】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杨叔达在《论语疏证》中说:“本章言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而《阳货篇》则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勇之蔽同为乱,直之蔽同为绞。
然则二章义实同。
特彼言不好学,举其因,此章言无礼,明其果,为异耳。
此知不好学者正谓不学礼也。
”孔子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制中,礼求中,礼,亦为中,亦可以理解为度。
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
孔子所有的道德范畴,一言以蔽之,“中”而已。
“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皆言“直之度”。
举例;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根据上面的翻译,你应该有所了解.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就可以说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聪明才智,但是不去学习礼仪制度,那么他就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恃才傲物.就不会谦虚,学习到更多似的东西.希望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