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哈萨克婚礼2
新郎家到新娘家提親
騎馬去新娘家提親
天山網訊(記者金浩攝影報道)一片碧綠的新疆那拉提草原迎來一件喜事,二十四歲的哈薩克族男青年別克要迎娶二十二歲的帕麗旦。
那拉提草原上生活著1.5萬余哈薩克族牧民,被稱為是“哈薩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也是“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景區規劃面積達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
族青年擁有著充滿詩意的愛情,民族樂器冬不拉和優美的歌聲是他們表達愛情的“秘密語言”。
見面問好
婚禮儀式在草原風景區的“草原部落”舉行。迎親時,男方的朋友們抱著冬不拉和長琴等樂器,在氈房外快樂地彈唱。在離新郎不遠的另一頂氈房里,則聚集著身穿節日盛裝的女方青年男女,他們為婚禮做足了準備。
婚禮在歌聲中開始。哈薩克族的婚禮先要進行對歌,迎親隊伍到達女方氈房後,與女方親友分別組成兩大陣營,對歌按五道程序進行。男方以新郎為主體,另選三四名能歌善舞的阿肯(哈薩克族民間歌手) 作伴郎組成一大陣營,女方則以新娘為主體,另選三四名漂亮能唱的年輕婦女為伴娘。
婚禮中的阿肯彈唱
部落的男青年在新娘面前,唱起了“揭面紗”的歌曲。每唱到一段,他們便挑動一下新娘的面紗,新娘站在那里幸福地笑著。唱完後,小伙子們用系著彩帶的短木棍,挑開了新娘的面紗。
新娘在送嫁和迎嫁的姐妹陪伴之下,來到了新郎家門口。新郎家的親友們早早在家門口迎候,載歌載舞,歡樂無比。在歌聲中,新娘被扶向新郎家走來,最終送入洞房。 哈薩克族的婚禮,讓你感受不一樣的婚禮。
做婚禮前的禮拜
范文二:哈萨克婚礼-抢婚与赛马
哈萨克婚礼:抢婚与赛马
我终于明白,在草原的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并非主角。
雨雾蒙蒙,天地之中,一群人,正聆听着诗歌。每一滴包裹着词语的雨滴,都表达着勇气。面对浩大自然,微乎其微的人,尽量不哭,尽量把每一件干巴巴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
婚礼赛马风
在萨孜湖的日子,是牧民一年中最惬意的日子:将牛羊赶到草丛吃草即可,而人,要办其他季节不适合的大事:婚礼。草原上的习俗是冬窝子不办喜事。即便去年冬天已把媳妇迎进门,但也要等到来年夏天才办事。所以,米哈尔古丽家自上山来的一个月,接到了二十多个请柬。长方形薄纸,四周装饰有花边,文字从右往左,密密麻麻。她用手指着虚线下一行字说:8月1号的婚礼上要赛马。她补充说,婚礼上赛马,已经成风了。
他猛然从毡房门口钻入,模样显得很突兀:黝黑壮实,虽不会汉语,可讲述一连串哈萨克语时,浓密得几乎连在一起的眉毛飞扬着,眼神明亮狡黠,他就是著名的驯马人:43岁的萨纳提,喀拉乔克村牧民。他的一匹15岁的白色赛马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白鸽子。自6岁起,这匹马便成为职业选手;到8岁时,已参赛85次,为主人赢得八头大畜,两辆摩托车,名震萨孜湖。
萨纳提说,好赛马在比赛前不能见人,否则,马会慌,影响比赛心情。据说,白鸽子很瘦弱,和普通马没什么太大差别。但旁边村民补充说,只有驯马人的眼睛,才能识别出千里马。早在白鸽子在它的马驹时代,萨纳提就看出它的非凡。它是匹公马,且被去势(阉割),萨纳提即刻买下它。白鸽子的父亲是白色的,母亲是棕色的,它随父亲,浑身雪白。驯马有很多讲究的,但这是驯马人的看家本领,萨纳提不愿多说,我也不好多问。
萨纳提平时根本舍不得骑赛马,只愿它将全部精力发挥在赛场上;上场时的骑手是他12岁的儿子别尔根(参赛骑手的体重须在40公斤以下)。别尔根是老骑手,7岁就开始骑马,一上马,就和马黏在一起。白鸽子常把第二名甩出50米或100米。有人要用10万元买白鸽子,萨纳提不干。弟弟的儿子要结婚,对方的亲家说什么都不要,就要那匹白鸽子。弟弟来求他,他想了想,忍痛答应。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自从白鸽子换了主人,整整两年,它没拿到过一次第一名。亲家就把马还给了萨纳提。看到白鸽子回来后,萨纳提抱住马头流下眼泪。一月后参赛,白鸽子又跑出第一名。
剽悍消失在离开马之后
在萨孜湖草原,养马之人分为三类:一类为家有长者(老人依旧保持拿马当坐骑的传统习惯);另一类,专为将马宰杀后做风干肉、灌马肠或卖马奶、马肉。一公斤马奶卖8元,马肉和马肠子的价格年年攀升。据说,在新疆,每年至少有上万匹马被吃掉;第三类,转为赛马而养―有婚礼必有赛马,对获胜者的奖励,大到皮卡车、摩托车,小到牛、羊。
攀比之风在草原日盛,谁家在赛马时设立的奖项越丰厚,谁家就会获得“威望”。糟糕的连锁反应是:很多人贷款买来摩托车,作为赛马奖品,只为撑面子。为逞一时之强,许多
牧人之家连续几年缓不过劲来(这片草原真正的富户没几家,多数牧民的收入中等偏下)。为此,县里专下红头文件,明令禁止赛马时奖励摩托车之类的大件,故现在,第一名的奖励为马(一匹大马价值5000元,相当于一辆雅马哈)或其他大畜,第二名得两岁公牛,第三名得绵羊,第四名得山羊或马鞍子,其余得毯子、毡子。
马曾带着草原部落的先民开疆拓土,取得过超乎寻常的位置,现在,这个维系游牧社会最基本的分子面临着被替代的命运。以前一户牧民要养二三十匹马,随着摩托车的普及,现在不养一匹。马不再是让牧民骄傲、信赖的家庭伙伴。马的嘴很刁,不像驴那么口粗,马料价格日渐暴涨,若想在草原上看到人马两帅的情形,已是稀罕事。
草原是个严峻的循环世界,如果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断起来,远比连接上更容易。那些和马相随的自由、率性、刚强、敞亮之感,也将不复存在。马是通人性的,和机器不同。马的体温,马的汗腺,马本身内蕴的不羁,皆无法和由铁皮、汽油、发动机组成的摩托车画上等号。随着马影远去,那些靠技能著名的牧人,也将逐渐消遁于传说中吗,那些关于套马、叼羊、马鞍的传说,似乎已成为下一代观摩的博物馆之物。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将成为最后一代牧人被时代的潮流更迭替换掉的目击者, 我突然想起酒―那些喝得烂醉的男人,他们的剽悍之姿,是从离开马之后,才消失的。
抢婚与分家
在草原,结婚后就要分家。米哈尔古丽因自己有工作,结婚时只分到一头牛;她的大嫂子分到牛马共十一匹;小嫂子是抢婚来的,后来也分到两头牛、两匹马、十只羊和一辆摩托车。我吃了一惊:抢婚,~(传统的哈萨克族青年结婚,须先经双方家长为儿女定亲,再完婚,程序严谨有序)她笑起来:“抢婚的,彩礼给得更多。”
她说:“现在的年轻人结婚较早。即便结了婚,如果闹了矛盾,也会提出离婚。老人们说年轻人把婚姻当儿戏,把他们一辈子攒下来的东西都折腾光了,可孩子们却想,过不好为什么要凑合。大多数年轻人初三毕业后不再升学,男孩帮家里放羊,晚上没事,就去帐篷商店喝酒,看到女孩就猛追;女孩子叛逆心更强,不甘心在家里做饭,女孩跟着男孩逃婚,在外面躲上十几天,待两边家长商定后,再回家。”
我问她,哈萨克族女子在家庭的地位如何。她说:“很高。如果一只羊和丈夫谈好了550元,但他的媳妇不愿意,要卖600元,这买卖就一定做不成。如果家里有老人,一定是婆婆做主。”
哈纳特提着熏得黑,,的羊头进来时,米哈尔古丽指着他笑着说:“他还替家里的弟弟撂过帽子。”我不懂什么是“撂帽子”。她说:“如果自己的儿子抢了人家的女儿,父亲就会央求周围的老人去女方家说情,女方家会放出狗来咬人,会派人骂。可男方家的人还是要反复上门赔罪。三四次后,女方的父母会带话问女儿是否自愿的,再和男方父亲见面。一见面,男方父亲就把帽子摘下来,撂在地上,请求原谅。如果是哥哥抢婚了,那弟弟也要替哥哥撂帽子。之后,女方父亲问男方父亲要彩礼5万(或五头牛),男方说2万(两头牛)行不行,最终协商到3万(三头牛)。”
米哈尔古丽用手一指毡房外,说远处那个由小汽车、面包车、大卡车、摩托车围成圈
的地方,就在举行婚礼。我说我不认识他们,能不能参加婚礼,她说,你走进任何一座毡房,只要坐下来,就会有馕吃,有奶茶喝。
新时代的新郎新娘
我跨过小河,独自走向那里。半小时后,走到毡房前。我穿得有些少,冷得浑身打颤。一打听,是迪娜拉要嫁给卡斯提。虽然他们两个我都不认识,但我还是一低头,钻进一座毡房,看到块空地,就盘腿坐下。环绕成一圈的,全是中老年男子。在我身旁的大叔,掰了块馕塞给我,往茶碗里倒上奶茶,一个劲说,喝、喝。一口气喝了三碗奶茶,吃下一块馕,体内才算有些热力。
走出毡房,草地上红色汽油发电机嗡嗡作响,红砖砌起的炉灶上,一溜烟,搁着15个茶壶,亮晶晶反着光,旁边是五六个半米多高的白色塑料大水桶;邻居大嫂们当临时招待员:头巾、西装、筒裙、黑皮鞋,腰间系同一种规格的围裙(白底、粉边、红花、绿叶,缀白口袋)。妇女皆深目阔脸,双颊泛红,眼纹深刻,戴耳钉、项链、戒指。男人则蓝衣蓝裤,或戴花帽,或戴西部牛仔礼帽,或戴黑色、红色鸭舌帽。
摩托车越聚越多,搭在车座上的棉垫或毡垫、皆颜色艳丽(如过去骑手装饰马鞍~)。它们的主人将矿泉水瓶一割两截,盘腿草地喝啤酒;骑马而来的中老年男子仅五人,盘腿坐在车轮旁,大腿上搁着马鞭,左手夹烟卷,右手玻璃杯摇晃着啤酒。远处,一身运动装,戴花帽的小男孩才是真正的骑手。他们慢腾腾聚拢,轻盈下马,将马拴在一起,共七匹。赛马鼻孔喷着粗气,不断挪动脚步,不像摩托车那么规矩,它们更像是草原的附属物,而不再是某种精神的寄托。它们活下来,全靠娱乐。骑手和驯马手将在赛后炫耀它们的速度,像展示自己新买的衬衫―速度成了件小事。在遥远的过去,生死对决的战场,马和战士融为一体,用速度铸就辉煌历史。现在,马成为生活的调味品。那些汇聚在马鞍上凸起处的一点银光,像闪着磷火的雪绒花,浓缩着整个冷兵器时代。
两个男子走来,皆蓝西装,红领带,戴鸭舌帽,分不出谁是新郎。一问才知道,高一点的那个是卡斯提,新郎的帽沿上饰有一圈银钉,帽子右侧绣着白色的Y-3,在黑底的映衬下很明显。他25岁,皮肤黝黑泛红,笑起来,眼尾纹已很深,右手无名指上,银戒熠熠闪光。几分钟后,新娘自毡房里被簇拥着出现:白色束腰纱裙,腰部缀多个玻璃水晶,裙摆盖住脚背,饰有树叶和花朵形状,错落点缀银亮片。透过头纱,可见新娘盘起的发髻上插着粉红头花,脖颈挂水晶项链。
每一滴包裹着词语的雨滴
婚礼即将开始:音响里传出冬不拉弹唱。歌手30岁左右,褐色西装,头发向右偏分,怀里的琴缀着团猫头鹰羽毛,比平日所见的更蓬松宽大,随风摇摆,像在应和主人歌唱。他的身旁站着高个男子,将话筒举起,对在他的唇边。在歌声的开场白后,新娘的头纱被挑开,随后,戴花帽,穿红西装的主持人出场后,婚礼正式开始。
先是撒糖。很有仪式感:三个老太太兜着一块布,弓着身子,抓起一把用力抛出,喊一声哎呦,小孩子们忙四处捡拾。有个老太太撒完糖,就站在场子中央擤鼻涕,再晃悠悠返回椅子,每走一步,都像在搬运一座大山。主持人将话筒对准老人们,在风中传出的讲话语调绵长,类同吟诵。有个老人对着麦克风太多激动,止不住咳嗽起来;而另一个,戴墨绿色绣黄花帽子的老人,则颤巍巍从怀中掏出一页纸,对着念了起来……这时,人群中钻出个酒鬼,老人每说一句话,他就开始举手做大幅度夸张动作,等老人结束时说,安拉,艾克拜尔时,酒鬼亦发出超大声调,夸张重复。
等到下一位老人时,半空中的云已聚成团,撒下细雨,可人群却纹丝不动,根本不散,在细雨中坚持着。新娘的婚纱显然有些单薄,伴娘为她撑起一把伞。小孩子们照旧打闹,跑动,对变化中的天气熟视无睹。那个烧茶的妇女,端坐在炉火旁,看守着十五个茶壶。
一蓝西装男子上场,人群发出嗡嗡声。他偏分着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浑身洋溢着知识分子味道。伴随手势,他开始朗诵诗歌:起伏跌宕的语调,从麦克风中迸出,回荡在草地上。那不是一个普通之人的喉咙发出的语调,而是遥远的祖先通过一种仪式,在为子民训诫。诗人的朗诵很长,持续十分钟。他不断翻页,诱发出七次掌声,最激烈的鼓掌者,是手持马鞭的伴郎。
青年知识分子退下,上来个中年男子,凸着圆圆的大肚,蓝色便帽,T恤衫,黄坎肩,风格豪放。不拿稿纸,手举麦克风,开口就说。语速奇快,语调激烈,如旋风刮过,一句赶着另一句。兴致所至,他居然围着场子转起来,一边高声朗诵,一边向观众侧身,掷去猛烈眼神。他怒吼,他激情万丈,他将声音咆哮出来。高潮时,语调中居然出现哭腔。他闭着眼睛,浑身向内缩成一团,然后一跺脚,猛地打开自己,将眼神射向远方,手指用力一指。我看到他超越了自己的界限,化身成另一种存在。他成为茂盛感觉的代言人。他提醒着,将同情心重新归附于并不相干的事物之上,激发出阵阵掌声涟漪。
我终于明白,在草原的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并非主角。
雨雾蒙蒙,天地之中,一群人,正聆听着诗歌。那些我陌生的词语裹挟着风中的雨滴吹来,像整个草原袭入我的身体,想让我崩溃―此刻,我那么羸弱,而它那般强大~每一滴包裹着词语的雨滴,都表达着勇气。面对浩大自然,微乎其微的人,尽量不哭,尽量把每一件干巴巴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
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感觉落在颊上的雨是温的。
作者系知名诗人.现居深圳
范文三:哈萨克婚礼2.doc
新郎家到新娘家提親
騎馬去新娘家提親
天山網訊(記者金浩攝影報道)一片碧綠的新疆那拉提草原迎來一件喜事,二十四歲的哈薩克族男青年別克要迎娶二十二歲的帕麗旦。
那拉提草原上生活著1.5萬余哈薩克族牧民,被稱為是“哈薩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也是“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景區規劃面積達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
族青年擁有著充滿詩意的愛情,民族樂器冬不拉和優美的歌聲是他們表達愛情的“秘密語言”。
見面問好
婚禮儀式在草原風景區的“草原部落”舉行。迎親時,男方的朋友們抱著冬不拉和長琴等樂器,在氈房外快樂地彈唱。在離新郎不遠的另一頂氈房里,則聚集著身穿節日盛裝的女方青年男女,他們為婚禮做足了準備。
婚禮在歌聲中開始。哈薩克族的婚禮先要進行對歌,迎親隊伍到達女方氈房後,與女方親友分別組成兩大陣營,對歌按五道程序進行。男方以新郎為主體,另選三四名能歌善舞的阿肯(哈薩克族民間歌手)作伴郎組成一大陣營,女方則以新娘為主體,另選三四名漂亮能唱的年輕婦女為伴娘。
婚禮中的阿肯彈唱
部落的男青年在新娘面前,唱起了“揭面紗”的歌曲。每唱到一段,他們便挑動一下新娘的面紗,新娘站在那里幸福地笑著。唱完後,小伙子們用系著彩帶的短木棍,挑開了新娘的面紗。
新娘在送嫁和迎嫁的姐妹陪伴之下,來到了新郎家門口。新郎家的親友們早早在家門口迎候,載歌載舞,歡樂無比。在歌聲中,新娘被扶向新郎家走來,最終送入洞房。
哈薩克族的婚禮,讓你感受不一樣的婚禮。
做婚禮前的禮拜
范文四: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婚礼
迎亲的队伍
我参加过朋友和亲戚的婚礼已不下数十次,但参加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婚礼还是第一次。盛夏8月,我随魅力新疆万里行采访团前往那拉提草原采访。车沿着伊犁河的支流巩乃斯河前行,沿途美景吸引着每一位记者的眼睛,大家不停地赞叹那拉提草原的魅力。
当我们到达今天的宿营地那拉提草原部落时,硕大泛红的夕阳开始落山。大家纷纷挤着跑下车门,有的媒体记者开始拿起数码相机,有的记者则端起摄影机开始捕捉草原上的夕阳美景,更有的记者兴奋地跳着唱着,如同孩子一般。
8月的那拉提草原正是旅游的旺季,这里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这里有草原的辽阔,又有溪水的柔美,有群山的俊秀,又有松林如涛的气势,那拉提草原犹如一块镶嵌在黄绸缎上的翡翠。以草原文化旅游为主的那拉提景区面积达400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1.5万哈萨克族牧民,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多的草原,还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第二日,我们在草原上采访时,看到了哈萨克族的赛马,看到了具有浓厚风趣的姑娘追,看到了场面宏大的叼羊,品尝了哈萨克美味布尔萨克、手抓肉等美食。在采访团中,有些媒体对牧民的各种民俗风情感兴趣,有些媒体对草原风光的秀丽多彩感兴趣,有些媒体对牧民搞旅游增收感兴趣,有些媒体对牧民骑上了摩托进城感兴趣,还有的媒体对那拉提开发景区成功的经验感兴趣,但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遇到了一场哈萨克婚礼。在婚礼的现场,四周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有魅力新疆万里行采访团的记者们。
一位穿着大衣的老者主持婚礼,在婚礼开始前他告诉我们,哈萨克青年拥有着充满诗意的爱情,冬不拉是他们表达爱慕的语调,歌声是哈萨克姑娘倾吐思念的情愫。他说,一般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在女方家订婚礼仪式,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在男方家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这一步就可以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方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方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方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方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婚礼开始了,现在正是哈萨克族青年的正式迎亲仪式,男方的朋友抱着各种哈萨克乐器,有摇鼓,有冬不拉,有长琴等等,开始在毡房外轻松地弹唱,身披哈萨克服装的未婚夫与女方部落的青年男女,聚集在离新娘不远的另一顶毡房里,大家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一名哈萨克歌手唱起婚礼起始歌作为婚礼的开头,他旨在通报婚礼程序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并代表客人向主人表示祝贺,然后新郎的伴郎唱起了接亲调,这是要说明女大当嫁的道理。男方则向新娘描述婚后生活的美好,女方多叙说离家的痛苦。新娘被感动了,在家人的簇拥下,她从毡房里出来了。
当她走到毡房的一侧站着,这个时候她放下了头上的纱巾。能歌善舞的主婚人腕缠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的马鞭,即兴发挥起来,且歌且舞,当他欢快的曲调唱到让香甜的杂拌糖果撒下吉祥这句时,慈祥的哈萨克老婆婆便从毡房里端出来一大盘糖果,将糖果一把一把地撒向新娘新郎和前来祝贺的客人们。来宾们纷纷去接那些撒来的糖果。一时间,宾主和一对新人尽情欢笑。随后不多会,在主婚人的揭面纱歌唱起来后,新郎部落的男青年也跟着在新娘面前唱起揭面纱歌来,每唱到一段,他们便挑动一下新娘的面纱,新娘站在那里幸福地笑着。唱完后,小伙子用系着彩带的短木棍挑开新娘的面纱。
这时候,新娘开始在送嫁和迎嫁的姐妹陪伴下送到了新郎家,他们开始在新郎家门口等待。新郎家的亲友们早早在家门口迎候新娘,他们载歌载舞,欢乐无比。在歌声中,新娘被扶向新郎家走来,最终走进洞房。
直到婚礼结束时,许多媒体的记者还想探出他们结婚时,这样做是代表着什么,那样做又是代表着什么,最终一场哈萨克族婚礼成了各位记者笔下和摄影的良好素材,我感慨看这哈萨克族的婚礼现场不亚于看一处美丽绝顶的风景。
天猫|http://lashouwang.taobao.com
范文五:哈萨克刺绣
民民民俗俗俗风风风情情情
哈萨克刺绣
丁昌明
哈萨克族妇女擅长一门传统的本民族手工艺术———刺绣。丝路游!"
丝路游!"民民民俗俗俗风风风情情情哈萨克刺绣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古朴大方,带有一种强烈的草原民族风韵。虽然构图大多用对称的手法,但表现的风格不落俗套,毫无生硬呆板、枯燥单调的感觉,表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健康、朴素的审美观。哈萨克刺绣色彩亦有该民族独特的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火、太阳和光明;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幸福;黄色象征智慧、丰收;黑色是大地;绿色象征着青春以及生命……哈萨克刺绣的题材、内容、色彩都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牧民们从自然界直接取材,观察细致,但不受自然形态的约束,十分重视艺术的概括、取舍和提炼,流行用省略、夸张、变形来突出主题。刺绣作品中,马的嘶鸣、鹿的跳跃、花朵的对称及色彩搭配都设计独特,各具风格,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风貌、生活习惯和世代相传的民族意识。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学刺绣,长大订婚以后,专门在家把自己喜爱的花草、山鹿、骏马等图案绣在枕套、被罩、布幔、床幄、挂囊、窗帘和壁挂服饰上,这些刺绣品便是姑娘的嫁妆。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搭起一顶叫“吾陶”的小型毡房,专供摆放新娘的女红,房子里面被刺花、绣花和补花的装饰品装扮得十分漂亮,几乎是一座哈萨克人绣花、刺花、补花工艺品的展览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聪明智慧的哈萨克族妇女,在本民族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地区的刺绣、缝纫技艺,在题材和技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她们还把这些技艺应用到皮革和毛毡等服饰品的制作中,使这项民间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民民俗俗情民俗风风情情风
丝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