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描写刘备经谋士徐庶指点(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当时刘备正处在穷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际,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因为前两次恰逢诸葛亮出游(或有意躲避刘备,试探其是否诚心厢请)。然而,刘备为了表达一片赤诚之心,连续三天斋戒,并且在关羽和张飞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愿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连续打了几次胜仗,迅速扩充了领地,为刘备后来建立蜀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称为"三顾茅庐"。
历史上虽然对"三顾茅庐"众说纷纭,但作者用本故事启发后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动力和根本。
兴趣之三------草船借箭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39集"火烧赤壁",讲的是刘备与东吴联合抵御曹操的故事。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怕以后成为东吴的后患,几番设计陷害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支凋零箭,以备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机会杀害自己,但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的大事,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利用大雾天气,巧妙的从曹操那里借来(巧取)了10万余支凋零箭,史称"草船借箭"。
该段故事虚构成分极多,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那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故事。"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因而船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极其夸张描绘了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进了孙刘的进一步联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狭窄,同时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诸葛亮,有为后来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笔;既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军事上势力的强大,又衬托出骄兵必败得哲理。该故事给我们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遐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来谁都能讲上几个段子,但真正要读懂《三国演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虽 爱《三国演义》,尽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几次电视剧,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难读懂罗贯中先生之真谛,也只能是从几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肤浅的启迪和错略的领悟罢了。
一是做人要谦虚谨慎,取得一点成绩决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讲的那样,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二是说明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诸葛亮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识。假设当时要有现在的天气预报,曹操怎么会如此上当,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识别只能靠经验和推测。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场,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产力。四是团结就是力量,在机关团结出干部,在商界团结出效益,在战场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古人为了抵御强敌都能做到孙刘联合。五是重义气,讲感情,当然不是拉山头搞帮派。刘备当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夺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义气和感情"帮助刘备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国演义》属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尤其是拍成电视连续后,更让人有流连忘返,韵味无穷,编排得当,紧张刺激,给人一种深陷其中之感。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著,便有一次收获,看一遍电视剧便有一次体会,本人只能愚钝的告诉各位同仁,《三国演义》好书,其情节妙哉,令我爱不释手。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描写刘备经谋士徐庶指点(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当时刘备正处在穷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际,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因为前两次恰逢诸葛亮出游(或有意躲避刘备,试探其是否诚心厢请)。然而,刘备为了表达一片赤诚之心,连续三天斋戒,并且在关羽和张飞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愿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连续打了几次胜仗,迅速扩充了领地,为刘备后来建立蜀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称为"三顾茅庐"。
历史上虽然对"三顾茅庐"众说纷纭,但作者用本故事启发后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动力和根本。
兴趣之三------草船借箭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39集"火烧赤壁",讲的是刘备与东吴联合抵御曹操的故事。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怕以后成为东吴的后患,几番设计陷害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支凋零箭,以备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机会杀害自己,但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的大事,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利用大雾天气,巧妙的从曹操那里借来(巧取)了10万余支凋零箭,史称"草船借箭"。
该段故事虚构成分极多,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那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故事。"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因而船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极其夸张描绘了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进了孙刘的进一步联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狭窄,同时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诸葛亮,有为后来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笔;既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军事上势力的强大,又衬托出骄兵必败得哲理。该故事给我们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遐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来谁都能讲上几个段子,但真正要读懂《三国演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虽 爱《三国演义》,尽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几次电视剧,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难读懂罗贯中先生之真谛,也只能是从几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肤浅的启迪和错略的领悟罢了。
一是做人要谦虚谨慎,取得一点成绩决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讲的那样,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二是说明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诸葛亮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识。假设当时要有现在的天气预报,曹操怎么会如此上当,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识别只能靠经验和推测。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场,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产力。四是团结就是力量,在机关团结出干部,在商界团结出效益,在战场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古人为了抵御强敌都能做到孙刘联合。五是重义气,讲感情,当然不是拉山头搞帮派。刘备当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夺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义气和感情"帮助刘备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国演义》属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尤其是拍成电视连续后,更让人有流连忘返,韵味无穷,编排得当,紧张刺激,给人一种深陷其中之感。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著,便有一次收获,看一遍电视剧便有一次体会,本人只能愚钝的告诉各位同仁,《三国演义》好书,其情节妙哉,令我爱不释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文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
而在西方则相反。
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
二、 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
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
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
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 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
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
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 等词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
为什么汉语用 "牛 "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
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
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
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 等敬语。
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
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
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 Thank 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 ), where(哪里 )."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
"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
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
如"浅谈…… " 、"试论……" 、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学与语言》) 。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
急求三国演义一回300~400字的梗概除了第二十一、一、三十七、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中国)明朝 罗贯中 著 [故事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00字写5篇,共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