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去二十多年的记忆,我猛然发现我这二十多年来只活了一个轮回——上学、读书,然后升学,之后继续上学、读书、升学。这7000多天我竟然没有太多的回忆,也没有太多的感觉,留下的仅仅是那无尽的书海。这到底是一种可悲呢,还是可叹?
——题记
我的成长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毁友情,中学毁爱情,大学毁亲情,还好我不用去考公务员,不然连良知也给毁掉了。
我上小学那时候,正好赶上六年制教育的出台,要是俺爹娘早一年送我去上学,也许站在这里的会是另外的一个人。小学的感触呢,很少,也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发生,朦朦胧胧、浑浑噩噩地过了六年。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我真的很失败,那时候的我内向,不说话,总是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点不高兴就回家乱发脾气。
学校嘛,来来去去最多的也就是学生和老师。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那时候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前两者曾轮流担任过我小学的班主任,而后者则是我不喜英语的缘由。
数学老师在我一二三年级时是我的班主任,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期待。也是因为她,我才对数学十分感兴趣,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二年级的时候她亲手给我戴上的红领巾,三年级的时候为我上课小动作而生气,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奥数第一颁奖……可以说,数学老师就是我小学时候的偶像,我所憧憬的人儿,我渴望着像她那样去做一位老师,教书育人。
后面的班主任则是语文老师,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她在我心中树立了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这样的理念。这影响了我的一生,在其之后,我从未质疑过任何老师,尽管之前也没有。语文老师的眼里容不下沙子,几乎全部男生都被她训斥过,这也造就了我后来对于老师的畏惧。
我到现在都一直讨厌英语,很大的原因是小学和初中的英语老师。我小学三年级时正好赶上教育部整的全民英语,我也就邂逅了我的第一个英语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英语老师长得很漂亮,现在想起来也是无可挑剔。因此,像我这样的人在三年级的时候英语也考过高分。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在教了我们这群学生一年之后便离去了,了无音讯,正如她默默地来,她也默默地走了。随后的一位英语老师教的很差,也只会让我们抄单词,我也开始讨厌英语了。
人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小学时候学生还是男女混坐的,得幸于此,班里的同桌相处还是很融洽的。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和一个女孩坐,尽管我们不停地划分“三八”线、为一粒橡皮争吵,可是我还是十分想要和她做朋友。可惜的是,三年级的时候,那孩子转学走了。于是我那还未开放的花朵便枯萎了。整个小学阶段我也没什么知心的朋友,一毕业大家也就各奔东西,现在基本也没什么联系了。
中学,本该是一段浪漫的时光,当然只是我个人这么认为的。大概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吧,刚升入初中不久,我便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子。她白白净净的,体态轻盈,一条俏皮的马尾甩在身后,仿佛符合了我对女孩子所有的幻想。于是乎,朦胧的我在全班的面前告白了,当然很果断的就被KO了。从此那个女孩就从来不正眼看我了,之后随着升学和各种琐事,我也没有再关注别的女孩。被拒绝的经历让我学会把情感放心里,放弃表面上的东西。
中学其实是一段很苦逼的日子,比起小学的悠闲,大学的空闲,它其实很无奈。中学时的我们要为了前往更好的学校努力去考出好成绩,被家长逼,被老师逼,被社会逼。我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太好的回忆,仅仅剩下的也许就是对英语以及英语老师的厌恶了吧。
中学的英语老师教我们英语的方式就是抄抄抄。背不住课文罚抄,写不出单词罚抄,不顺她的意思罚抄……再就是中学的英语老师是位四十多的女人,大概正处于更年期吧,总是动不动就骂人。如此种种,不喜欢英语的众多男生都不喜欢这位老师。也许就是在她的淫威之下,我三年的英语从未及格过,我也从不愿意提起中学的英语。尽管我的英语老师不讨人喜,但是她也确实是为了提高我们这群孩子的英语成绩,这点我无法否认。但是在我看来,凡是英语老师都有一定程度的偏执,学生与老师的意识形态不同难以交流,最终只能导致双方的互相不理解。可惜的是,我中学并没有这么看得开,于是我讨厌英语。
因为讨厌英语,我的中考成绩不能把我送入父母所期望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面对巨额的择校费,我果断和另一个同学去了市区的一所职业中学。这里得说下我父母,他们是老一辈的农民工,从农村出来,走南闯北,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只为了让我成长成才。我父母对读书的期望很大,他们深信——读书可以光宗耀祖,高考可以鲤鱼跃龙门,我也就走上了这条与父辈们决然不同的道路。
我的高中可以说是我读书以来最轻松的时光了,当然大学除外,大学是颓废的。职业高中是很轻松的,只要你完成了作业便随你怎么玩,考试也只是一种检测手段。我几乎没什么烦恼,每天玩玩手机混混日子,和新的同学吹着牛玩着游戏。那时我常想,混个三年,等年龄到了就出去工作,少给父母继续添麻烦。
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和一群死党混了两年,我上了高三。本来对于职高来说,学生高二就出去实习的,但是近年国家政策下来了,职高生有了升学的途径。因此,我们学校就有各种专业的升学班。可惜的是,我这一届正好赶上五校合并,五所职业高中合并成一个集团学校,我们这一届的升学班就被分到另一个小的学校读高三。
新的学校很小,由于只需要呆下我们二百多号人,学校只有三栋教舍,一个篮球场。然后因为是高三冲刺,于是便规定我们两星期回家一次,期间补一次课。狭小的空间,繁忙的课程总让我觉得,这学校,这人,这事像一个个牢笼一般,把我关着,关住了我的心。
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就高中毕业,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面临高考。职高学生也能参加高考,这一直让我觉得很神奇,可惜我自己就去考了。我可以说是我们班里的异类,别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最后的努力、拼搏,我依旧玩着手机,乐呵乐呵的。在他们走上考场,内心忐忑的写着答卷时,或许我已经交卷走人了。我对于高考就像一个过客,尽管有父母的压力,我依旧我行我素,一切随缘。这样的我,神奇地走上了大学的末班车,无疑是一种讽刺。
本着有学就上,我带着个人去上了大学。毕竟百无一用是书生,长了这么大的我却无一技之长,只好去大学。第一次体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感觉,淡淡的,有点忧愁。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能够拼爹的不担心未来,能够拼自己的也不担心,只剩下了中间像我一样的人,迷茫而孤单地徘徊在城市的角落。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5000字)要求原创。
我是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自我成长报告我是谁,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
每个人都以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这是我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得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
大学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我从小学到现在,和大多数的学生一样,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考重点高校,考重点大学。
我那时的想法,就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好好考大学,好的大学就等于将要有好的工作。
每天都是这样说,我就按父母说的,一步一步的走下来,这期间我都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努力往父母说的做,其他的也都是人云亦云,这样一直到了大学开学。
我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我才到了我的低潮时期,这时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这里我接触到的人,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生活方面的事。
仿佛一切都变的很难,一切都要自己去想,去做。
那时的我很迷茫,也想了不少。
以前的我,无忧无虑,只要做好学习,一切由父母安排。
现在一切都得自己拿注意了。
一时不习惯起来。
在刚开始的时候,还和同学同寝发生过不愉快。
那时的我,觉的和这的生活格格不入,总想回家,每天都过的很压抑。
现在未免有些莞尔。
到了现在,我也想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
心里也觉的好了很多。
我也想到了我的未来该怎么做。
所以我现在觉的,大学的生活真是很锻炼人,真是塑造一个人的黄金时刻。
这时候的心理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会影响以后的生活的。
直到了那个时刻,我才觉的,我的生活才刚开始呢。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高潮和低谷,我知道以前无论如何,都已经过去了,未来才是我该认真考虑和为之奋斗的地方。
我是谁。
我的回答是,我就是我,父母只能给予意见,而不能给予实际。
一切都只能自己去做。
我就是我,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给我的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我就是我,我的未来,由我自己把握。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选择。
无论对错,结果只能自己承担。
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否到了成人的境界。
但我知道,我以后该好好的判断自己的选择,好好的走自己的路。
我觉的这种想法很重要。
至少,给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也许我从以前到大学之前,我都是浑浑噩噩的走过来的,但我知道,我决不会浑浑噩噩的走过这大学四年。
我一定会知道,这四年我的目标和意义。
我的将来,我也无法想象的出来。
也许我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吧,但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知道该怎么去走。
我觉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和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
所以我从不干扰别人的生活,至多给别人一些我的想法。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随意批评别人的想法是不对的,是不尊重别人,所以我从不随意批评别人的意见。
我觉得说谎会给人不诚实的表现,即使是开玩笑也不合适,所以我从不说谎,只开开小玩笑。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也都很容易受伤,所以我从不说别人。
我很愿意和他人在一起。
因为我觉的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和其他人在一起可以很好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恶人或善人,真正绝对的恶人或善人都是无法生存的。
我觉的我应该好好锻炼自己判断能力。
为什么别人能看到的优点我却看不到。
这就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
不止这,我觉的我还有些地方得加强,比如和他人的交流能力,愿意和别人交流不代表能够很好的交流。
还有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胆量,我还是不能很从容的和陌生的人交流。
还有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加强。
在大学,失败和被超越是家常便饭。
没有好的承受能力,很容易自暴自弃。
我个人比较欣赏比尔·盖茨,主要是我觉的他不仅是为成功人士,更是我觉的他有许多过人的地方。
第一是他的眼光,他知道以后IT业将飞速发展,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从事了IT业。
第二是他做事的手法,他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同种问题,还可以创新性的来解决问题。
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里也许有些先天的因素,学习不来。
但是,他的心理素质是绝对的好。
IT业向来都是沉沉浮浮的,他没有失败而放弃,看到成功就预测到了下次的成功。
这是我欣赏的地方,不为实力,只为那心态。
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觉的有些收获。
我一直觉的,我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我在这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
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
我在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
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
我还想知道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
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
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不少于2500字啊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网上投票。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如何以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已经成为了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调查结果 ■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
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教育与企业的需要脱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情感问题: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
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部分同学通过爱情排解心理压力,有的女同学或者男同学过于腼腆,和异性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
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师(9%)、学长、学姐(6%)、心理咨询员(5%),而有38%的大学生选择不找任何人。
调查结果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
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大学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
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
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
调查结果显示:当周围朋友存在心理问题时,87%的大学生会开导他、8%的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无所谓、对外宣传他有问题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
表现了大学生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
■85%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
在问及多长时间去一次心理咨询室时,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一个学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选择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的大学生达85%。
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不大,前来咨询的学生人数不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信任度低、咨询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前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95%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时,95%的大学生表示要认真对待,根本不用在意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68%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是在面...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
但随着旅游逐步深入生活,关于旅游的投诉也常见于报端。
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导游和旅行社方面。
对于没有随团出游的受访者,旅游费用以及旅行社的信誉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调查报告于2007年2月底实施,大学生调查报告采用电话访问的方法,共完成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家中有电话的居民。
调查结果可以推论 随团旅游:不满意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
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
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
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
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
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大学生调查报告中还挑出了不满意的地方是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
其中,有些人是由于 “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
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
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从分析看,家庭收入越高,有随团旅游经历的人所占比例越大。
在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时,90%左右的人没有随团旅游的经历,而在家庭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时,则超过一半的人有随团出游的经历。
看来,尽管对旅行社而言,价格的可调节余地不太大,但普通工薪阶层对旅游费用的可支持能力依然有限。
或许在达到效益情况下,价格还可以适当调整,毕竟目前,降价仍是看家法宝。
大学生调查报告中表示对于信誉问题,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扭转人们心中已形成的观念则非短时间内即可达到的,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观念相近的意见。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
写学生心理成长报告时,你要例证所要表达的观点:1.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2.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几个突出特性3.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其它学业时间段(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老人,成年人)的明显不同4.大学生心理成长应该导向有健康活力的必要性5.总结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和数据,其实就可用韩国鸟人的“江南时代”冲击中国大学生心理成长整合说明,如有些人热捧“江南时代”(知名大学生跳塌舞台的事故),有些人饿搞“江南时代”(如刚弄死它视频的红火),从多个不同面对它分析得出结论6.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未来趋势做出一个估评.........OK?慢慢想吧....................................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要写些什么
写学生心理成长报告时,你要例证所要表达的观点:1.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2.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几个突出特性3.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其它学业时间段(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老人,成年人)的明显不同4.大学生心理成长应该导向有健康活力的必要性5.总结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和数据,其实就可用韩国鸟人的“江南时代”冲击中国大学生心理成长整合说明,如有些人热捧“江南时代”(知名大学生跳塌舞台的事故),有些人饿搞“江南时代”(如刚弄死它视频的红火),从多个不同面对它分析得出结论6.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未来趋势做出一个估评.........OK?慢慢想吧....................................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
最佳答案 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恰逢**结束。
我成长于一个干部家庭,父母均是单位上的领导干部。
学龄前时期,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或加班加点,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只好将我送到市里一家全托幼儿园,每周只能回家同父母呆一天。
或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点,我从小就比较开朗外向,虽然不像其他同龄人能和父母朝夕相处,但并没有感到孤单,寂寞,反而增强了自立能力,独立性也很强。
上小学之后,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从不松懈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使我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特别是我的母亲,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强人,不但事业有成,生活中更是一位贤妻良母。
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一个我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的母亲。
她坚强、乐观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
就这样,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始终是在掌声和鲜花中度过的,那时的成长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刚入中学,一切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
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
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
于是,走过了陌生,一切都变得快乐起来了!中学的生活主要是学习,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英语课,从第一节开始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讨厌上了这门课,还为自己找了个“满意”的借口:我相信我很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
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长大了还是得学。
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后才得知,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
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
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单纯的,不过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并不怎么来往,往往喜欢一个人却老是和她作对,喜欢她却老在别人面前说她的坏话。
现在看来,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出现对异性的好感和接近异性的欲望。
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
中学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单纯的,在开心中我结束了我的中学生活,结束了我的单纯生活。
经历了高考这个人生重大的转折点,迈进高等学府之后,接触的人和事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我开始学着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所谓成长吧!此后,我渐渐拥有了成人的感觉――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相反它却隐含深远的意义。
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
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
”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了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
参加了教育实践工作,这也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了心理咨询这个领域。
在学校这个群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但也有着共同的群体特征,比如文化水平较高等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影响下促成个体社会化的领域。
在一个组织中,群体是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基本单位。
对于一个教育的管理者来说,仅仅了解单个学生个体和对个体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处在一定群体中的人以及对群体本身进行研究,才能对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观察、思考,不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逐渐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周围学生和朋友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些人由于不堪忍受心理重负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将会怎样毁坏自己的生活、消磨意志、降低自身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我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种希望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唯物主义者。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伦理要求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恰恰符合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所有心理咨询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要求。
“以人为本”也许是最不强调咨询技术的心理咨询,但它是最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的,...
写一份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
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都有些什么好题目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 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靠父母,13%的同学依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
由此可见,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
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含在其中。
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调查表明,烟台大学有47.2%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入校仅有6%的学生拥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拥有手机者已经高达82%,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平均拥有率。
约有83%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
虽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
在选择手机时,他们认为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
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
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依次降低,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
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了。
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更甚。
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大已经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
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
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我发现,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
由于山东省经济算中等发达,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还要低一些。
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
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
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我有。
这是我自己暑假做的。
里面有些设计到地方和名字的你自己改下就可以了。
这篇字数在5000左右。
当时我这篇论文期末获得的分数是87分。
特别说明,里面有两张图片,这里没法显示,你要是要的话可以给我你的QQ,我发到你邮箱。
内容如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成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创业 内容摘要: :背景介绍 2: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3:大学生就业现状 4:大学生就业问题浅究 5:创业与就业 6:后记 7:注释 8:参考文献 一、背景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在市场和国际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有节节攀高的趋势。
其中,大学生——这个在人才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便倍受关注。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对中国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近几年,由于办学条件的逐步提高,大学生数量有了惊人的突飞猛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和规律下,便涌现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就业难,创业盲,专业不对口,高不成低不就等等。
那么这些问题近几年的具体现状究竟如何,有无改善的趋势,政府对这些问题有些什么措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应该如何得到“发泄”?这一些列问题正是本报告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本报告以成都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为基础,以建国60周年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为线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关知识为理论武器,简单探究了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现状,通过调查和查阅一些数据知识,合理的研究了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此对大学生给出了几点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近几年,大学生数量达到了空前的“天文数据”,而又遇袭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近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位大学生、每位家长乃至各地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就业的具体形式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对专业缺乏信心,对前途很迷茫,以此亟待对这方面有个具体的“问题答案”,同时让大学生认清形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的处理就业与创业的关系,调整态度,正确面对择业与就业的问题,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当今高校校园里,流行这这样一句话: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心里恐慌。
父母辛辛苦苦供养我们上学达十多余载,我们辛辛苦苦励志磨剑16个青春岁月,难道换来的就是这个结果?!其实不然。
因为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是根本不知其然!只是听老师、父母和一些学长们说就业如何如何难,他们创业如何如何成功,而一些又创业如何如何打击自信。
我们可以看出,大多都是“道途听说”,没有细致、理智的了解分析就业形式便盲目感性的下结论。
笔者便首先对成都市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具体情况和具体形式做了详细的了解,并查阅了许多资料,以换就业和创业形式一个真面目,让大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要谈就业问题,就得先来了解高校近几年招生的情况。
下面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建统计局的数据[1]。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4.6万人,在学研究生128.3万人,毕业生34.5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7.7万人,在校生2021.0万人,毕业生512.0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0万人,在校生2056.3万人,毕业生570.6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7.0万人,在校生2476.3万人,毕业生836.1万人。
全国初中招生1856.2万人,在校生5574.2万人,毕业生1862.9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695.7万人,在校生10331.5万人,毕业生1865.0万人。
特殊教育招生6.2万人,在校生41.7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2475.0万人。
这份数据只是大概给出了一个总体学生类分布情况,从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占的比重比较合理,但后继高校新招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但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就业也是一道双向选择题,既有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有就业者自己的选择,因此,有必要了解就业者的意志情况。
下面我们再看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1年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2]。
1、对就业地区的趋向选择: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最想到下列那个城市工作”时,在列出的全国各地八个城市中,最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
3%,其次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另外,想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与此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城市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工作。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整体就业趋向选择分布是不合理和相对集中的,因此造成的直接问题是就业难,大家挤破鼻子也想去分一份羹,但毕竟粥数量有限,就业问题突出也就不言而喻了。
2、工资要求: 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资最基本的要求。
调查显示,名校的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明显偏高。
在2001年的调查中,回答“你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56%的人选择集中在1000——3000之间(这是2001年的数据,因此在2009年,要求绝对不会低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