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
(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3)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4)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关键。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 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 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后来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5)情境观 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 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二)有效性的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为了区分,人们自然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划一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应因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学习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而不是面对已知标准的受"欠缺"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区分"仍应成为研究性学习中转变性发展过程。
(2 )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
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习者、导师、学习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贯穿探索的始终,评价致力于促进经验的转变,但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有效性的评价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中心对象、主要的评价者。协作者或者同学、教师等重要参与者也应当在评价的主要实施者。评价中的首先应当是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
因此,使用量表对学习的评价将应当是以学生自身为评价的重要主体,以学习过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每项研究活动的不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还会出现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对研究过程实施的评价、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协作者的评价等等不同专项评价量规表。
(四) 有效性的评价的内容(根据评价内容设计量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1)是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A 小组成员出勤率 B是否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C是否积极参与D 是否有责任感 E 是否主动协作,组员关系是否协调 F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 G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
(2)是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A 查阅资料和筛选资料的数量和质量B 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 C使用新技术 D 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 E 对学习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3)是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查学生在一次探索式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4)是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5)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张简报、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的意义
(一)更有利于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组织评价意见怎么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不是简单的课程合并,需要价值观的重建,结构的重组,程序的再造,文化的重建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
建构教育生态化,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能力不足,需要学习,需要前行。
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构,“实践育人”新体系和新形态,“大项目,长作业”才会有深度的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发展水平、发展程度和发展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等等。
2、多元性原则 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
3、全程性原则 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和体验。
4、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紧扣课程目标,做到因人、因题而异,多激励、少批评,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力求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三个: 1. 学习的态度 态度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
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主题活动、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准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学习的态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态度:求知的态度、交往的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态度。
2、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期的概念,不太容易测量,但是行为目标却可以,把每一项能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
通过对学生行为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描述或测量来说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
3、 学生获得的认识、体验及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刻意去追求知识,但也并不排斥知识,十分关 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以及对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评价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全程性评价,制订相应的评价方案,这个评价方案可以包括如下项目:评价内容(或指标)、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
1、活动准备阶段 在活动准备阶段,重点对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计划制订的合理性进行指导与评价,具体可采用预测、调查问卷、观察、自我评估、提问、开题报告会、评价量表等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和学生事先共同制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量表,要预先让学生知道如何评价。
2、活动过程阶段 学生在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以后,主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的坚持程度、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团体合作意识与精神等予以具体而详细的记录和及时指导,真实反映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提供反馈和调节、积累学生发展和进步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节。
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以随机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具体可采用同伴评估、观察、 讨论、提问、卡片、访谈记录、日记等方式。
3、活动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的合作精神。
具体可采用实物展示、情景表演、报告会、答辩会、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参与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展示和综合评价。
四、收集评价信息 通过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评价主体搜集评价信息,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关键环节,也是容易存在问题与困惑的地方。
指导教师平时要注意对评价信息的收集,积累评价的材料,才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参与活动与发展的状况。
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如下: 1、观察记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观察结果的记录,可以按学生活动的顺序做实录,形成完整的原始资料;也可以事先把想要观察的事项列表...
求一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材料
一、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报告的含义与作用1、什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为了使研究的成果形成文字,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和获得新感想的书面报告。
由于研究和撰写的主体是小学生,研究的目标设定不一定很明确,研究的过程是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人们从未发现的规律,但对学生来说可能可能是新的发现。
撰写的书面报告观点很稚嫩,文字很平白,不一定是严密紧奏的,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是体验感悟到真实想法,得到的结论是学生现阶段认识的一个真实水平。
2、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报告的作用 (1)、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撰写研究报告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收集到的材料,研究中发现的规律,得到的体验和认识只有总结出来,形成书面报告才有价值。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要不断回顾讨论、提升,用“写”来完成研究性学的“收尾”阶段任务。
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意识,提高善于听取合作学习者意见的能力。
(2)、撰写研究报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的素质 学生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教师的指导。
这就“逼”教师去关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和结果,也“逼”着教师去读书。
学生的研究“逼”教师去钻研,这种压力是教学相长的压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动力。
(3)、撰写研究报告是学生共享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研究报告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特别研究过程学生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学生自己对材料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让同学共享,成为学生互相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3、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特点 (1)、科学性 一般的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在立论上要求作者不得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出科学合乎实际的结论。
但学生经验少,研究取得的材料不全面,分析概括的能力有限,所写的报告中得到的结论受限制,只能是学生现有认识水平上的结论。
但切不能主观想象。
(2)、具体性 学生选择研究内容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领域选题。
研究的问题是学生关注,或有兴趣的,往往是很具体的,切入口很小的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针对具对问题。
缺少高度概括和专业性。
(3)、创造性 创造性是研究报告的生命,学生研究报告的创造性很难有新意、有深度,只能是孩子带着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这个创造性体现孩子的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所没有的。
是经过亲身实践活动得出的。
二、撰写研究报告具体指导1、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的原则 (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指导撰写研究报告集体指导是必要的。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要形成一个反映学习结果的报告需要教师的指导。
集体指导主要讲清楚共性的要求,如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研究报告各部分撰写的要求等。
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占有的材料不一样,研究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差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具体的指导。
(2)、讲评与修改相结合的原则 大部分同学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后,教师要进行讲评。
选择存在典型问题的报告进行阅读讲评。
让师生共同讨论并进行修改。
修改后再进行交流修改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修改。
修改后的内容有什么优点。
(3)、欣赏与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完成了研究报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欣赏同伴研究报告的优点,并向同学提问,让参加研究的成员进行回答。
在这一过程中共享同学的研究成果,2、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方法 这是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引文阶段的指导。
这一阶段的指导涉及基本格式,内容结构等具体的要求指导。
学生的研究报告切入点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收集的材料杂乱。
一定要为学生进行写作共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基本格式大同小异,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也称题目或文题,即研究报告的名称。
它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起“画龙点睛”作用,故称研究报告的眉目。
指导学生在学标题名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题文相符。
标题开门见山点出研究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简单明了。
标题字数要少,不宜超过20个字。
使人一目了然,不产生岐义。
③富有童趣。
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方式进行研究,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指导时切忌用成人眼光审视,扼杀童趣。
(2)摘要 摘要是研究报告内容的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单交代。
成人报告字数一般在200—300字之间,学生以人200字左右为宜。
摘要让读者特别是小读者决定要不要读报告的关键,要让读者获得研究报告的主要信息,要用清晰的文字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指导学生写摘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利用研究报告的提纲写成摘要。
二是等研究报告写好了最后写摘要。
(3)、研究的背景 一般研究报告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是开头部分。
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主体,随着进行研究学习,有时又产生...
如何加强课堂学习互助小组的管理与评价
使学生受益最大的是“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它是在教师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实施的课程。
这种课程要求教师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参与方式。
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化是课程能否有效落实到学生头脑中的关键。
因为一堂课,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究竟用多少时间主动学习,多少时间主动思考,学习的方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发展。
要实现这种转化,其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调整教学关系,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变教师是主宰为学生是主人。
而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的核心和本质。
一、 使每个学生都生动起来一堂课中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非难事,这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中也不少见,但要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却并非易事。
从 2004年开始,我们针对当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到 1/3的学生能与教师的课堂讲授同步学习,2/3以上的学生处于厌烦、焦虑、消极应付状态,课堂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课业负担和因考试造成的心理负担日渐加重,直至恶性循环),总结提升本地和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开发并由点及面地推广应用了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生动起来的目标。
所谓自主,就是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的选择以及信息搜集等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不同,有读书、有思考、有练习、有实验、有操作、有观察,也有必要的切磋交流。
所谓互助就是基于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往,由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检查学生。
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互相制约,实现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制约及共同发展。
互助大大增加了学生说的机会、交流的机会、思维碰撞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和锻炼的机会。
互助的积极性也不是 自然而然产生的,这需要小组文化建设、规则建设和学生对小组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塑造。
学习型课堂变以教为主宰为以学为主体,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以互助学习为主,变先生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
概括起来讲,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了课堂结构,调整了教学关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生动起来。
我们曾做过一项样本 100人的问卷调查,开始,喜欢新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占 52 ,两个月后同样的问卷调查,喜欢新学习方式学生上升到 69 ,三个月后,再次问卷调查,喜欢新学习方式的达 88.6 。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学生逐步适应的过程,也反映了新学习方式逐步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愉悦。
二、面向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不仅能顾及到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差异。
认知差异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认知前提(经验、智力、能力等)的差异,这些都表现为学习中遇到问题的不同。
学习认知前提实质上是学习的起点,学习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学习中随时解决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信的必要条件。
自信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力之源,学生缺乏了自信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必然导致学校生活质量不佳,生命活动质量下降,其主动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自主一互助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基于他们自身已有的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互助、交流、共享和思维碰撞进行解决。
“各个学生的经历和生活体验不同,每个学生按照 自己适合的方式学习,通过 自身体验达到预期目标。
”①布卢姆认为,教学策略“必须与处理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某种方式相结合,即把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与特征联系起来。
”②使教学从每个学生的起点开始和随时解决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是保证教学适应既定学习者的程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与特征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
面向学生的认知差异,还包括有效反馈矫正策略。
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其特有的自主一互助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保证了频繁反馈和及时矫正。
它的课桌凳摆放不是固定的秧田式,而是:体现了互助特征的多样性。
在自主学习阶段既有学生之间随时地交流互助,也有集中地反馈矫正;在交流合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在展示提升阶段除了展示成果还要展示问题;在反馈落实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反馈矫正。
这些都说明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教学反馈矫正系统。
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面向学生的认知差异,保证教学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需求,并把反馈矫正落到实处,使一大...
活动成果总结怎么写
强调活动的意义、检查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
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
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
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
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
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
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
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
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
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
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qc小组成果范文哪儿有
建筑qc小组成果范文_建筑qc小组成果范文 悬赏分:5 - 提问时间2008-7-23 20:04 问题为何被关闭 提问者: 南瓜屋子 - 一级 帮忙想一个建筑QC小组课题,研究哪一方面? 2009-11-12 XXQC小组成果报告(DOC 3)想看看大家对XXQC小组成果报告(DOC 3) 的评论吗?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友们一起 报告,讲座,技巧,案例,手册,范文,总结,范qc小组成果范文范本,鉴定,范例,表格,例文,图片,投标书, 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文书范文第十三条QC小组活动形式要灵活,要注意数据的积累,活动取得成绩后,应填写“QC小组成果报告单”(见附五)一式三份,报行政办公室,并附上QC成果材料。
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易·范文大全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范文,范文。
第六章表彰奖励第二十三条获得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的奖励标准为:一等奖qc小组成果范文奖奖励800元,二等奖奖励600元,三等奖奖励500元。
qc小组成果范文http://hi.baidu.com/%CB%E6%D2%E20500w/blog/item/2370276fe8245cf0421694e8.html
评价小组协作是否有效的依据有哪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
在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
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
(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
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
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
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
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
(3)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
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
(4)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
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
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
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关键。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
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
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
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
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1)互动观 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
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 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后来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5)情境观 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 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二)有效性的评价的基本原则(1)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
为了区分,人们自然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划一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应因个体多样化的发展。
学习的目的...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和特长成果】400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
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合作与交流 自我评价我在与小组合作交流时都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也会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同时认真听取同学的见解,和同学一起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
合作与交流行为记录袋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与他人分享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
如果要你办一期黑板报来展示活动成果,请写出你的设计要求:<br/
1.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喜爱动植物,关系周围的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 (1)接触自然环境,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与奥妙。
(2)探索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了解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 (1)集合概念学习,从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各角度给物品进行分类,比较多少。
(2)数概念主要认识10以内的,包括数的感知、认读、书写、形成等。
(3)空间感知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方位、时间等。
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操作活动来学习,是在做中学科学,而不是听科学;要以自己操作物质材料的主动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而不是观看教师的事物演示,听取教师的语言讲解。
要引导幼儿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追求固定的结论。
另外,自然科学活动注重个别学习,每个幼儿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学习。
常用的方法幼儿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摆弄、操作物质材料(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和学习,获得科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幼儿必须建构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这只能从他的运动和感知活动中提取。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触摸和摆弄物体,操作法的运用既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建构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是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方法。
操作法又以观察、实验为主: 观察是指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提供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的机会。
观察法主要包括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比较观察和长期系统观察等。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方法。
幼儿的科学实验,往往是一些简单的操作实验。
通过摆弄、操作、尝试物体,以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
(2)讨论法。
师幼、幼幼在观察、实验等操作的活动中不断地交流互动、互相碰撞、启发,使得探究活动不断走向完善、深入的方法。
(3)资料法。
科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亲身的经历和验证,也包括通过查阅资料学习。
(4)展示法。
幼儿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展示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重视考虑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5)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通过教师展现直观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呈现出来。
讲解演示法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第一,演示的教具要直观,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第二,教师讲解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情景法。
教师创设包含数学教育价值的情景,使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幼儿有意义的活动紧紧地整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情景创设法。
课堂上主题情景的创设可分为生活化的情景和虚拟化的情景两种方法。
自然科学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由于内容不同,在方法选择上也有较大不同。
一般来说,方法(2)(3)(4)更多于自然科学学习活动,(5)(6)更多于数学学习活动,而操作法是对两种数学活动都很重要的活动方法。
存在问题 指导策略 注重形式设计,缺乏对指导方法有效 加强对指导方法有效性的思考。
性的思考。
*指导方法为活动的重难点服务 引导幼儿交流时对幼儿个体探索经验 关注幼儿行为,把握指导的关键环节。
的关注和总结提升不够。
A、活动开始时——激发探索兴趣。
创设情景(环境、语言)简洁直接切入主题。
B、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敏感的观察力,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扣紧活动目标观察指导幼儿。
C、活动结束时——引导幼儿交流提升经验。
灵活的教育机智,引导幼儿交流、总结经验,并加以提升。
交流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集体(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②过程演示法:幼儿演示说明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经验。
③作品展示法:幼儿可随时展示自己在幼儿园、家中的实验结果记录、绘画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栏中,也可以装订成册和大家分享。
④经验提升法:教师根据幼儿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儿的认识,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引导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索。
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一、在交流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的同时,应适时地帮助幼儿总结提升经验,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二、引导幼儿交流时指导语要简洁明了。
例:已经装满玻璃珠的瓶子还能不能装进东西?(行,不行)那你们试试。
为什么能装进去?(大玻璃珠比较大装不进去,小珠子比较小能装进去。
)(瓶子里还有一个一个的洞)这个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空隙”...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请帮我完成作业:设计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