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花》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什么叫割礼,什么叫文明社会的愚昧和野蛮,什么叫幸运。你没有生活在一些缺乏伦理道德、缺乏知识、缺乏公平的国度里,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在很多地方,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一生痛苦,你不能去说,不能去诉,甚至还要把它视为神圣,以痛苦为荣,这种力量就是宗教和习俗。之前,我并不知道割礼是什么,为此,我还特地查阅了相关介绍,当看到它的具体内容时,我惊叹于这样惨绝人寰的习俗居然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现在,每年还有一亿少女要接受这种洗礼,每天还有几千个少女在接受这种肮脏愚昧残酷无人性的洗礼。一生的痛苦只是为了所谓的贞洁。这宗洗礼不单是针对少女们的,在很多地方,未成年男性也要接受相似的洗礼。 天,一想到割礼后妇女一生,特别在某些时候要承受的痛苦,我便无法写下去了。我甚至很奇怪,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将要经历的痛苦,她就忍心割的下去!?我无法继续了。 还是回到电影上来,总的来说,电影拍的一般,要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反而是附带的东西倒像下了不少笔墨。我不太清楚这是一部励志片还是一部伦理片,导演仿佛都想要,里边还有些友情爱情的元素。但是,多线情节必须有主有次,安排妥当,才能拍出丰富的质感。否则便会适得其反,让人不知所以然,让所有精彩的部分都褪色。这部电影的震撼只是源于割礼本身的震撼,拍摄的艺术并没有给其渲染出任何色彩。也许单纯的拍一部纪录片,都会比现在的电影更加深入人心。当然,这是自传式电影,尊重原著也许更为重要。记录原作者的一生,比讲述任何道理都要重要,但仿佛,这部电影又并非完全如此。对于Waris Diiriye,她的自传就是记录她自己。而对于导演而言,我总觉得,既然把它拍成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的形态,就必须有自己的主题,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极其主观的。不是只陈述,你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你想要给世人呈现的东西。
《沙漠之花》观后感
[《沙漠之花》观后感]今天是2月19日,农历1月17日,南京晚上的月亮格外的圆,《沙漠之花》观后感。
古人说15的月亮16圆,但是,16日却因为天气原因,不能看到圆圆的月亮。
坐在窗台,看着明月,脑海中却不断闪过电影《沙漠之花》中一幕幕场景,耳边回荡着女主角华莉丝在联合国的演讲。
《沙漠之花》是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
之所以"震撼",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在同一轮明月之下,在非洲,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礼仪-"割礼",如同中国历史上的"裹脚",深深地伤害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需要科学,需要两性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命运"与"运命"。
华莉丝为了不被"命"所"运",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运""命"。
华莉丝出生在物质和知识均贫瘠的非洲大陆,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之苦-饥渴、伤痛、欺辱,穿过茫茫戈壁,来到了英国伦敦。
儿时的非洲生活经历让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坚强,这是华莉丝人生宝贵的财富,是她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基础,观后感《《沙漠之花》观后感》。
为了能够留在英国伦敦,愿意在垃圾中寻找食物,愿意通过虚假婚姻获得英国的永久居住权,儿时的生活经历让她的"底线"比常人低很多,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
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华莉丝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周围也是常发生的,祖辈们总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便是对这样的故事很好地印证。
一个人的"底线"和对于命运改变的需求程度决定是否能够实现人生的改变。
对于爱情的忠贞。
"割礼"是愚昧的,但是,割礼背后的,对于爱情的忠贞却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剧中的华莉丝看到同居女友的性开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和另外一个女人进入房间,均表达了不理解,这是优秀的品质。
"割礼"是需要反对的。
对于女方而言不能滥性,对于男方而言同样不能滥性,"对于爱情的忠贞"、"男女双方的尊重和平等"是需要坚持的。
《沙漠之花》是一部值得尊重的好电影。
片尾90年代联合国便委任女主角在全世界倡导改变愚昧的行为,但是,直到2011年我才了解到了在我们地球某个角落仍然存在这种现象。
期望《沙漠之花》这部电影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改变愚昧落后的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沙漠之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
谁看过电影《沙漠之花》??
电影根据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畅销书改编。
华莉丝从索马里沙漠中走出到成为世界顶级名模,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会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
那是很难想象在生活里遇见的、美丽的黑色的脸…… 她在索马里沙漠里出生。
四岁时就被父亲的朋友奸淫。
五岁时被迫接受了数年前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
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跋涉所留下的深度伤痕吓坏了后来的同台模特们。
18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英语……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伦敦做佣人,留在伦敦,被发现,拍照片,成为一名很红的模特。
她最有名的是把自己3岁时曾受割礼的惨痛经历公之与众,希望能有更多的非洲女人不再受这种酷刑。
38岁时她成为联合国反对割礼的代言人。
关于电影《沙漠之花》的配乐和片尾曲
电影根据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畅销书改编,导演为雪瑞·霍尔曼。
华莉丝从索马里沙漠中走出到成为世界顶级名模,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会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
那是很难想象在生活里遇见的、美丽的黑色的脸……书名《沙漠之花》
推荐电影 沙漠之花 看完后印度女什么都是浮云
《沙漠之花》是雪瑞·霍尔曼执导的剧情片,制片于英国,由莉亚·科贝德、莎莉·霍金斯等主演。
《沙漠之花》根据索马里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畅销书改编。
讲述了华莉丝从索马里沙漠中走出到成为世界顶级名模的故事,于2009年在英国上映。
[1] 中文名沙漠之花外文名The Desert Flower其它译名Wüsten blume出品时间2009年出品公司Desert Flower Filmproductions 发行公司Bac Films制片地区英国,德国,奥地利导 演雪瑞·霍尔曼编 剧Smita Bhide,Waris Walsh,雪瑞·霍尔曼制片人Martin Bruce-Clayton类 型剧情主 演莉亚·科贝德,莎莉·霍金斯,克雷格·帕金森,梅拉·沙尔,安东尼·麦凯片 长122分钟上映时间2009年9月24日对白语言索马里语,英语,法语色 彩彩色imdb编码tt1054580主要奖项2009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欧洲电影[2] 2010年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提名[3]
窈窕淑女的影评
2007-02-12 23:10:47 来自: zizi My Fair Lady / 窈窕淑女的评论 一个卖花女偶遇一位语言学家赫根,竟成为这位语言学家和他一位朋友打赌的目标。
赫根要把这位发音不准举止粗俗的卖花女阿特莎培训成为能出入上流社会的名媛闺秀。
最终他成功了,但就在他成功之时,他这个害怕女人恐惧婚姻的独身主义者竟悄然爱上他的“实验品”——卖花女阿特莎。
喜欢这部影片是因为它具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喜欢这部影片,首先是因为它是一部音乐剧式的影片,剧中人物的一些对话及心理表白大多是在轻松恢谐的音乐伴奏下唱出来的。
另外,这是我接触奥黛丽‘赫本的第一部影片,虽她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了,得见其表演,果是名不虚传。
把一个卖花女蜕变为名媛的过程演得如此形象逼真,当她被迫学习发音时,对赫根极为不满,她诅咒赫根的那段心理在节奏感很强的恢谐音乐伴奏下唱出来,充满了趣味,让人不得不认为她可爱至极。
还有,当这位灰姑娘变成“公主”时,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与前不同,奥黛丽]赫本把这种巨大的差距演得如此传神,把卖花女的纯真、自尊的性格表现得如此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其演技自可从中窥见一斑。
这个故事是主题依然是爱情。
一个抱定独身主义的语言学家,一个穷苦出身的卖花女,当他们的生活在某一时刻发生交集之后,他们幸运地双双陷入爱情。
语言学家与卖花女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别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王子和灰姑娘,但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只在顷刻间就爱上了灰姑娘,而在这部影片中,语言学家赫根却是无意识的喜欢上了自己的曾经十分讨厌的“实验品”。
正是这种无意识,让他们的爱情显得妙趣横生。
尤其令人发笑的是赫根在描述女人时候的那种调侃和幽默,他把女人描绘成一种可怕又烦人的动物,他深深地厌烦女人,他在自己朋友面前极尽所能地讽刺挖苦女人,然而就是他这样一个人却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卖花女阿特莎!他自己竟然没有察觉这种爱,直到阿特莎在他们胜利参加晚宴归来,因为他们无视自己的存在而愤然离开。
这位语言学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之前对女人的种种坏感觉全部瓦解!他疯狂地寻找阿特莎,当阿特莎告诉他自己要和另外一个小伙子结婚的时候,他那种男人的嫉妒本能让他再也不能无视自己对阿特莎的爱情。
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各自内心中悄悄地播下爱的种子,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它生根发芽,而当它终于成熟的时候,让我们不得不敬佩爱情力量之伟大! 爱情让他们穿越了阶级地位,穿越了知识界线,年龄界限,表现在赫根身上,爱情让这位固守独身主义几十年的单身汉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执著,他明知道女人这种动物的烦、厌,却又不得已的爱上了她们中的一个,并且竟然爱到了不可自拔。
这两个特别人物的爱情也是特别的,当他们深爱对方的时候竟然是相互诅咒,但是在他们每一句的诅咒中,我们都能听到他们彼此已经无力抗拒的对对方的爱!而正是这种当事人无法抗拒的爱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 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的话,卖花女阿特莎的自尊自爱表现的一点也不比“简/爱”差,她的表现甚至更为坚强和勇敢。
她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独立自由,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尤其是当她愤然出走后,在赫根母亲家对赫根的那段表白:“没有你,我照样能活,没有你,时间照样流逝,没有你,事情照样进行。
”把自己的坚强独立表达的有趣而可爱,一个完全不依附别人的人格独立自尊自爱的可爱姑娘就赫然站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而赫根之前对女性的所有偏见都在他不知不觉堕入情网之后再也没有落脚之处了。
这似乎是对女性的一种褒扬,是对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一种赞美! 本片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社会阶层间相互转化的一种荒谬,当卖花女阿特莎盛装参加大使们的晚宴时,竟被王子第一个邀请跳舞,而且被认定是匈牙利的公主,他们的依据就是她的发音和谈吐。
而阿特莎的父亲,一个无所事事的酒鬼,却奉行着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最后竟因赫根的一封信变成了中产阶级,而且开始了让他感觉疲惫的生活,当女儿阿特莎来找他时,他甚至向女儿抱怨,说赫根害了他,夺走了他的自由,而当女儿问他为什么样要赫根帮忙的那些钱时,他竟然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
是啊!谁能拒绝金钱、地位和体面的生活呢?即使这样会失去做酒鬼流浪汉的自由和快乐! 影片中运用了很多的群众演员使得社会阶层这个队伍变得庞大而具有代表性。
开始时,卖花女阿特莎在剧院门口初遇赫根,周围的人们七嘴八舌的说话,还有阿特莎父亲结婚前和领居们的狂欢以及阿特莎随赫根两次参加大型宴会时那些同样出席宴会的人们。
基本上,这部影片中的群像跟随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出身也有很大的不同。
阿特莎一开始做卖花女时反映的是周围的勤劳工作的下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他们辛苦忙碌,贫穷但也不乏做梦的乐趣。
而阿特莎父亲成为中产阶级之后,他周围的又是中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之后就是享乐至上,而阿特莎成为赫根的实验对象之后,跟随赫根接触的又是上层社会的人们,他们自视甚高,讲究表面的优雅和高贵,他们在赛马时,只是...
《通天塔》影评以及导演介绍
借此执导了一些广告影片,主持摇滚乐节目备受欢迎,“伊纳里图”是母亲的家族姓,只有350万美元,本片首先在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隔年再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由于此片颇获好评,2003年之作品《灵魂挽歌》(21 Grams)入围2003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竞赛,男主角西恩·潘获最佳男演员奖。
1991年成立“Zeta Films”制片公司。
亚历桑德罗21岁时从事广播业。
2000年之作品《爱情是狗娘》入围2001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亚历桑德罗遂被邀往美国执导电影《通天塔》(Babel)是一部获得2006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电影的剧情片。
由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2007年美国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
2006年作品《通天塔》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专门制作电视节目。
后来亚历桑德罗开始和吉勒莫·亚瑞格合作编写剧本,据说花了两年的时间写出36个版本才为《爱情是狗娘》定稿。
制片预算精简。
1990年进入墨西哥最大电视网“Televisa”担任艺术指导,“冈萨雷斯”是父亲的家族姓,1963年8月15日-),墨西哥电影导演,生于墨西哥墨西哥市,“亚历桑德罗”是他的名字
寻求经典电影,比如《沙漠之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启示录》《...
肖申克的救赎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海豚湾 / The Cove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伪装。
美丽人生美丽的灵魂成就美丽的人生。
阿甘正传 / Forrest Gump一部美国近现代史。
辛德勒的名单 / Schindler's List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
三个傻瓜 / 3 Idiots英俊版憨豆,高情商版谢耳朵。
海上钢琴师 /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教父千万不要记恨你的对手,这样会让你失去理智(史诗级的关于黑手党的电影,尤其是该系列第一部)天堂电影院 / Nuovo cinema Paradiso 如此美丽,如此悲伤。
那些吻戏,那些青春,都在影院的黑暗里被泪水冲刷得无比清晰。
乱世佳人 / Gone with the WindTomorrow is another day.放牛班的春天 / Les choristes天籁一般的童声,定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
忠犬八公的故事 / Hachiko: A Dog's Story永远都不能忘记你所爱的人。
十二怒汉 / 12 Angry Men1957年的理想主义。
小鞋子 / ?????? ?????奔跑的孩子是天使。
飞越疯人院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自由万岁。
教父2 / The Godfather: Part II优雅的孤独。
鬼子来了 / Devils on the Doorstep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一篇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
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
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
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
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
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
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
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
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
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
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
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
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
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
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
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
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
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选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