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 靳雁
[摘 要]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有力的抓手。本文从解剖武汉职业教育这一“麻雀”入手~评析了武汉职业教育发
讨了新时期发挥职业教育的智力和技术优势~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展的现状~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探
建设服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农业 职业教育 两型社会
国家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为首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彰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坚定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需要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在构建“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一定会大有作为。本文试图从解剖武汉市职业教育这一“麻雀”入手,评析现状、分析形势、研究策略,以期探讨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道路选择及发展趋势。
一(武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评价
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学校、农村夜校、业余教育,工农教育,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职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立足于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培训人才,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活力迸发,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持续攀升,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内容、办法和途径,为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
(一)职业教育走上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道路。“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在天津市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湖北省代表队共获得21块奖牌,武汉市职业学校选手成为湖北省夺牌主力军,摘得其中14块,包括4个一等奖,市仪表电子学校获得全国电工电子专业一等奖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这标志着武汉市职业教育恢复性增长、稳定持续性增长和质量内涵增长“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第三阶段,标志着武汉市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成功实现“变轨”,从规模外延式走上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道路。进入21世纪,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摆脱高校扩招的冲击,招生规模出现恢复性增长发展态势,2002年招生首次超过2万人。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稳定持续性增长,连续3年招生稳定在4.5万人左右,2007、2008年更是突破5万人。目前,全市共有市属中职学校93所(不含技工学校),公办学校79所,民办学校14所。公办学校中教育部门办40所,其他部门办39所。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5万人,占有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半壁江山,普职教育实现协调发展。在办学规模稳定持续增长的形势下,职业教
1
育改革发展的重心开始调整,通过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全面加强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等措施,使全市职业教育迈步走上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道路。
(二)免费接受农业职教的资助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始,武汉市农业学校率先对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同时享受国家助学金。2005年、2006年武汉市教育局资助百名贫困生上农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市教育局联合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局五部门下发了武农[2007] 8号文,出台资助新政策,一是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的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且专项用于补助学生的生活费。 二是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远城区中的20个老区贫困地区乡镇农业户籍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初中毕业进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新生(仅限一年级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外,再由 “市农转办”采取叠加的办法,据实按1000元/人对学校补助。 三是武汉市农业户籍家庭子女进入市农校学习涉农专业和进入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园艺、畜牧专业的,按每生3000元标准对学校予以补贴,学校不再收取这类学生的学费。全市83585名中职生享受国家助学金6269万元(每生每年3000元);6815人享受市级老区贫困生1000元资助和涉农专业3000元补助计867.9万元,510名优秀中职生获得市政府高中奖学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将5%以上的学费收入用于贫困资助,并把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作为贫困资助的重要补充措施。武汉市逐步建立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联纵”,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农业职业教育助学体系。
(三)城市圈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日趋活跃。武汉市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深化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推动“1+8”城市圈职业教育携手合作,在互动发展中拓宽办学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东西湖区职教中心初步成为全市职教战线推进城市圈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典范和缩影。2007年该校与孝感市孝南区合作,创办了武汉市东西湖职校孝南分校,将校企合作的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延伸共享到周边城市,首次招生超过500人,学校在校生达7200人,学校占地面积增长到200亩,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德育先进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2008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召开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座谈会,武汉市东西湖职校作为湖北省唯一的职业教育代表参加座谈,并就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安置就业以及与孝感市孝南区联合办学,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周济部长对东西湖职校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东西湖职校“很不错”;与“1+8”城市圈孝感市孝南区联合办学的模式要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发展,争取由7000人发展到20000人;教育部及省、市、区要对东西湖职校在资金、项目、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给予倾斜。8月5日受周济部长委派,教育部职成司刘建同副司长实地考察了东西湖职校,要求对该校的办学模式在理论上提升,在省市推广。
(四)运行机制与保障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普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实现紧密结合,“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2+1”办学模式广泛开展,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管理规范,教育部印发了专题简报予以推介。二是在办学机制上,推广了武汉市农业学校“试、训、推”,“产、加、销”于一体的教育、培训、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机制。武汉市农校长期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开发高新
2
农业产品,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坚持走农校牵头、院所协助、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之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科技生产力联合起来,探索“职校+连锁基地+农户”的新机制,鼓励远城区职教中心和乡镇成校参与市场经济大循环,在开展培训、推广技术、服务农民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改革经费体制,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培训效果。武汉市政府2006年始投入1亿元专项基金,加强职成学校实训装备建设,采用“财政投入为主、学校适当自筹、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东西湖职教中心的食品生物基地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到2007年,全市600多名专业教师接受过国家、省、市级培训,80多名校级干部参加新西兰、法国等国外研修班,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中层管理人员接受过市级培训。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2006年始,武汉市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在15所农业职校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受到教育部的肯定。
(五)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显著增强。武汉市职成学校积极参与“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及“绿色证书培训”、 “一村一名大学生”、“巾帼培训”、等培训项目全面展开, “十一五”以来,全市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量达到110万人次。其中,坚持农科教紧密结合,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49603人次,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培养行动”,面向农民工开展中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32000人;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示范性”和“引导性”培训85100人次,转移81028人;对111874名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普职渗透教育;组织42078名“两后生”参加“阳光工程”培训,转移25973人,获取“双证”11577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纵观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实践中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师资水平相对落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四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五是具有武汉品牌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发展不够。这些都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对武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的基本评价是: 职业教育在推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摇篮”,培训产业工人的“生产线”,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推进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然而,整体基础条件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发展优势。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分析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做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3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
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决策,为武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武汉日趋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经过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规划,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为建设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对我市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打造武汉精品名牌,实现武汉中部崛起,必须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艺型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目前,武汉市常驻人口已达8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320万,占总人口的38.3,,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城镇人口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农民素质不提高,“三农”问题也难以从根本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难以推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途径,是解决失业问题,特别是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在描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市的教育事业经过长期奋斗,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美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当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人称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工作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于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为首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需要极大的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对职业教育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基于武汉职业教育具有现实和潜在发展优势的现状,抢抓新时期的发展契机,职业教育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职
4
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深化发展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实现质量内涵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一)推进城市圈职业教育联动运行
1、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1)开放招生。统筹城市圈职业教育招生,统一确定招生计划、制定招生政策和招生办法,统一组织招生工作。城市圈九市之间生源共享,相互允许对方招收部分异地范围学生,促进异域生源合理流动。
(2)学制互通。在自愿互利、依法依规的基础上探索“2+1”、“1+1+1”、职教对口升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和途径。
2、联建实训实习基地
(1)共建基地。按照省教育厅要求,遵循市场运作规律,积极探索“城市圈实训大基地”建设新模式,九市共建、共管、共享,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2)开放基地。相互开放农业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并为相应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共同开发经营项目,相互提供基地、信息、技术和市场。
(3)引进合作。武汉市将职业院校的食品工艺、农业机械等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引进城市圈八市职业院校,合作开发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型专业,增强活力。
3、联手搭建就业平台
建议政府制定对城市圈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订单式培养,搭建就业信息和推介平台。
(二)推进校企合作“2+1”、“1+1+1”办学模式改革
1、组建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委员会,吸纳企业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就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办学质量等问题对学校进行指导。
2、移植企业先进理念,开放办学,并肩发展。一是移植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企业公司管理制度成为农校的班级公约;企业管理理念成为学校班主任岗位培训的重要科目。二是移植企业的技术资源。如企业工段长、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成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企业工艺流程成为学生的专业教材。三是拓展技能训练空间。如企业成为校外技能培训基地,1/3以上的技能课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线上。四是借助企业生产线培养大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把全部专业技能课教师分批送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生产,使他们成为产学结合、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优秀人才。五是组织师生广泛参与企业文化活动,企业的大型庆典、文体活动,学校都要提供人力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3、推行“2+1”“1+1+1”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实习就业,让企业放心,让家长放心。职校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2+1)的学生达到90%以上。推广“学生一年在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学习文化基础课,一年在城市中实验、实习、实训设备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学专业技能课,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三段式’( 1+1+1)”办学模式。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开展为实习学生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的试点工作,通过为顶岗实习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减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确保实习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进行。
5
(三)推进免费农业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
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确保愿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不流失地进入到农业职业学校学习。
1(继续落实国家中职助学金。扩大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招生规模,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作为扩大招生的重点对象。全日制在校生中的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且专项用于补助学生的生活费。
2(市、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中央、省财政资助的基础上,试行武汉城市圈农业户籍家庭子女进入市农校学习涉农专业和进入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园艺、畜牧专业的,学校不再收取这类学生的学费。对革命老区的贫困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免费就读中职校。
3(实施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将中职校学生纳入全市高中学生奖学金范畴。品学兼优的中职学生获得各级人民政府高中奖学金。
4(职业学校将5%的学费收入用于设立奖助学金和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减免。
5(优先组织业职校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创业实践。
6(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农业职校中职学生的技能鉴定减半收费。
7(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试行学校集中贷款后,与学生及家长协商确立延期支付学习费用、实习或者就业后还款。
8(建立资助工作激励引导机制。资助名额的分配对招生规模较大,教学质量较高,就业形势比较好的一些农业职业学校进行重点倾斜。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每个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都能获得资助工作
(四)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加大武汉城市圈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农业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要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快造就一支强大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研究制定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实施职业院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职业学校用人制度。
(五)推进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和专业建设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渐优化,社会的认可度也有了明显提升。在农业职业教育规模逐趋稳定的态势下,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规模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品牌意识,扩大和稳定农业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一要建立地方财政投入、收取服务费、经济实体创收、教育部门奖励补助,社会捐赠助学,教师入股等多
6
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体制。二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推广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帮助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展示农业职业学校风采,实事求是地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平安、文明、健康、和谐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四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紧贴市场和企业需求,创建品牌专业。结合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引导职业学校和各职教中心开设一批市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加强专业审批和管理。职业职校开设绝色、环保等领域新专业,必须添置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实践设备,具备实训条件方可开办,不断提高实训装备水平。打造农业职业教育的品牌,在创品牌上开动脑筋,下足气力,做出成效。
7
范文二:职业教育如何推进区域发展
【摘要】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不但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永川职教城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制度政策和服务手段,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城校互动 区域经济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成效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以城市为依托,职教发展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自实施以来,形成了区(县)级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找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支点。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职业教育效益显著提高。永川职教基地建成至今,职业院校从26所发展到30所,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从4所发展到10所。在职教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发展到20个大类90余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从1.6亿元发展到2.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从18亿元发展到21亿元以上。每年为社会培养了3成万多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7%以上,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职教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22个发展到27个,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和提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达到2万多人次。 经济持续增强。永川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其中,职业教育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从5亿元增加到5.8亿元、永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4.3亿元增加到5.5亿元。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永川技工”品牌的显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永川,促进了中山、大安、港桥三个工业园的形成,带动商贸、建筑、交通、旅游、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市文明形象极大提升。职教城的发展使永川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会公共文明程度极大提升。职教的发展不断扩大了城市容量,而且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三大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目前,重庆职教城的师生为11万,约占永川城区人口的30%,中职生与高职生从原来7:3比例发展到3:7比例,职教文化已经成为永川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永川职教基地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永川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拉动了社会消费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率具有高度正相关。据测算,每增长1万人的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引起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平均增长1846.34人,城镇化率平均增长0.46个百分点。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政府统筹 永川“城校互动”模式实践的实质,就是政府统筹、资源共享、城校融合、互动发展,其中地方政府对职教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制度和服务手段的统筹是核心。 统筹规划布局。永川区政府在建设“重庆职教城”之初就把职业教育当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树立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新观念,把职教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统筹规划。 统筹资源配置。根据永川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多主体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建设的待开发性和资源的可共享性四个特点,永川区政府加强了统筹、协调和整合作用。一是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各职业院校主办或主管部门领导参与,研究制定重庆职业教育基地院校间资源共享实施办法。二是在永川区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永川区委和永川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院校领导参与,制订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办法。三是在2005午11月,永川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重庆职业基地建设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明确了20多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既要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抓好落实,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从而形成了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资源共享的格局。 统筹政策措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并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配套政策,已初步构建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体系和措施,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教发展政策环境。 统筹招生与就业。为规范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永川区建立了招生与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了《重庆职教城招生规则》、《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关于规范招生行为扩大招生规模的意见》、《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招生诚信公约》等文件,切实统筹招生部署、招生宣传、招生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劳动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职教学生提供技能资格鉴定,人事、劳动部门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免费让学生和企业入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启示 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紧密关联。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从业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城镇化进程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因此,地方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宣传,唤起广大市民和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 加强统筹,制定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切实强化职业教育的干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强化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应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责任。统筹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实施宏观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统筹的重点体现在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规划、资源、发展和管理等方面,以确保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具体说来,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总框架,涵盖全日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将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待岗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等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范围。 落实和完善政策,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市场经济下“谁投资,谁收益。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地方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政策制度的投入。一方面,政府在落实和督查现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同时,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对各类型、各层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鼓励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确保职业院校财政经常性事业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职教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职教攻坚。职业院校也要加强自主资金投入,将学费收入全部纳入职教攻坚,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整合资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市场经济讲求资源配置最大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社会资源,搭建公共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实现区域内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就目前而言,一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二要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统筹、协调、整合职教资源,为职业教育搭建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公共实训平台、师资队伍交流平台、招生就业平台、学校形象宣传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等。三要切实履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作用,加强管理,规范招生、教学、就业等办学环节。特别是要规范招生行为,要根据招生目标责任和措施,确保愿意就读的青少年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要求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参与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合力,以推动其发展。特别是目前,职业教育要解决办学经费困难、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陈旧、专业结构调整、“双师型”教师紧缺、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和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两大培养主体制度化,以建设出能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本土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本文系2009年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促进行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F09051;2009年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研究成果)
范文三:大力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力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李静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 13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让我们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 型、技术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人才的必要性。现代教育是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 良好的教育环境。面对新的形势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我国专业 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是高等职业培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如何顺应形势形 成良好的转向,凭借高校的个性化的特色为社会提供出更好的服务,是否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的 发展发挥自身的特色将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命运。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 13-0176-02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知识经济时 代,无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新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竞争的实力和把握命运的主要资源。 知识的更新速度已使全社会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连续的,乃至终身性 的。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国家将 “ 加大职业教育与 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度 ” 。成人高等教育将 “ 实行一个 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 。职业教育是我国 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 术创新体系,还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 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力 素质差的现状,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应以加入 WTO 为契机,尽快 融人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所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出高等院校的 优势,利用这个资源为社会、为经济提供出更加科学的、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职业教育真 正达到一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方式。同时也更好的发挥了高等院校高科技的社会 实现价值。纵观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也急切地感到应该适时地注入一些新的办学思路和 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所存 在的弊病是发展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以传统的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全日制脱产教育 等学历教育为主,现代的远程教育、开放式教育、社区教育、各类层次的继续教育还未能启动 或很好的开展,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比较落后,主要还是以 “ 灌输式 ” 教学为主,很少有 “ 研讨 式 ” 、 “ 实验式 ” 及其他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也大多陈旧,基本上还是沿续普通高 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点,专业设置也大多是沿用普通本科的教学计 划,招生过程中计划性比较强,很难应对市场启动一些急需的专业,对市场的人才的需求很难 把握,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
范文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区域人才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区域人才发展 作者:鞠荣祥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4期
摘 要: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东营区域人才资源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要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区域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 黄河三角洲 区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东营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肩负着黄河三角洲建设和发展的重任。要实现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靠人才培养。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资金和项目可以引进,少量高级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大量劳动者的高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地方教育去培养。但目前东营区域人才资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社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部分企业、单位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一是重视项目、资金等物力资本,忽视人力资本,二是重使用,轻培养,人才储备意识淡薄,三是人才引进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在使用上不能人尽其才,造成人才资源缺乏与人才闲置浪费并存;四是用人不够规范,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树立和巩固。
(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结构亟待优化。从人才拥有量来看,每万人中人才总量为851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地方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分析,现有人才中,高精尖人才匮乏,科研学术带头人、专业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尤为紧缺,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从经营管理人才学历结构分析,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从技能人才总量分析,高级技术工人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数,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三)受整体素质能力的限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足。从“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要素的关系看,人才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提高有着正相关发展趋势,但关联程度仍远低于资金要素和技术要素。人才投入还没有像资金和技术投入那样转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主要原因是人才队伍整体效益发挥不够充分,在学术和科研上具有一定水平和权威性的科技带头人数量较少,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
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在当今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将取代资金、技术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尽快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其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四)人才布局不合理。从各类行业职业分析,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
7.16%、0.16%,人才行业布局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从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情况分析,农业技术人才仅占1.42%,人才总量不足;国有企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且高级职称人才队伍趋向老化;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且知识密集度较高或重点发展的信息、商贸、金融、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在人才的总量规模、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与本行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从各类行业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84%。从单位性质分析,现有人才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直接创造财富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人才。从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分析,第一产业人才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的中青年人才流失较多,高级职称人才队伍老化;第三产业中内部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且知识密集度较高或重点发展的信息、商贸、金融、交通运输、邮电讯通讯、旅游等行业,无论是在人才的总量规模、内部结构,还是在人才的总体素质、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与本行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大力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早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法宝。
东营市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参与主体上,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既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多主体参与的整体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各主体自主参与的复杂过程。在影响因素上,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既受到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又受到传统人才观念、人口发展因素、教育需求、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调整方式上,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从当地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相衔接、又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
(一)建设东营高等教育园区
充分利用东营环渤海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创建东营“大学园区”、“科技园区”和“大学社区”,形成三区联动的具有黄河三角洲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园区。
创建东营“大学园区”,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同时为吸引众多名校来东营合作办学建立平台。
范文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理论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1年和1996年,曾经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接受各类培训的人员达一亿人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一批职业学校正在做大做强,全国共建设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
生中自主创业的占2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放开招生计划,扩大服务面向,面向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培训,取得很好效果。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志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他还强调:“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说来,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朱,ó,,,?基总理在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着重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化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副总理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现“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
一步对外开放,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的要求。新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结构和生产水平、生产组织方式都很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正如**同志所指出那样:“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发展态势,我们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之竞争力的基础。而且,发展职业教育还关系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
2.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
问题。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时刻关注的大事。同时,我国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有一些岗位合格人才奇缺,有些行业社会需求旺盛,但从业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就业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3.在深化改革不断发展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在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所缩小;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等。这一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提案。200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肯定
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建议。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建议。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引导、落实政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政策和思想基础,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关心下召开的。今年4月27日,**副总理听取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和会议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7月8日,朱,ó,,,?基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了职业教育工作,原则同意《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送审稿)》。为了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三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共同研究讨论有关政策措施。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和教育部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有关部门还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契机,推动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大力发展职
业教育的方针。
****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育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加快发展也同样是今后教育事业鲜明的主题。由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紧迫。“十五”期间,我们要力争使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五”期间,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要实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要增加1700万,因此,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很大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好各项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规划好,发展好。
2.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
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主要是强化以下四个方面服务功能:
一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要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努力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改变目前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偏低的状况,以满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实用性,要成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十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实施,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每年为3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使职业教育
提供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长远支持政策。
三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农村将有大量初中毕业生,这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也是我国新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要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教育培训、科技示范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心。
四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力争到“十五”期末,从目前年招生79万人扩大到120万人,使西部每万人口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要从目前每年的3200万人次提高到4400万人次。努力扩大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为西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西部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给予支持,适当降低这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学费标准,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并认真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
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系和机制,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体系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主要责任在地方。确立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在加强政府统筹中,主要是要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改变目前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效益。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青岛、烟台、宁波、苏州等城市的职业教育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在于建立起了市级政府统筹的机制。
二要加大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这些民办职业学校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灵活多
样地开展办学,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机制,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中,也可以借鉴和汲取这些有益经验。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伴随其工业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们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三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努力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通过企业举办或合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要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使之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证明,职业学校没有一定办学规模,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
适应性。
原有职业教育模式单一、办学机制不活、适应性不强,是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培养造就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二是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三是要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四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
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
五是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六是要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对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投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大力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是要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要根据专业实际需要,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免试技能考核。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目前,要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推动和密切配合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充分发展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
三、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开拓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1.真抓实干,把会议精神落在实处。
这次会议确定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做好管理工作,
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研究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教育部将全力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中央将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真抓实干,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要认真学习这次会议所出台的各种政策,运用金融、税收优惠等手段,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为困难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对职业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统一认识,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好社会各方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主动沟通情况,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制定当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资聘用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统一政策。要积极为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牵线搭桥,要主动争取企业事
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举办职业教育或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贡献赢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3.振奋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要正确认识目前职业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既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招生数量下降等困难和问题,又要看到职业教育的结构在调整,活力在增强,效益在提高;既要看到社会就业趋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既要看到一些职业学校尚未走出困境,又要看到一些学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知难而进的办法,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鼓励改革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创造性地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的精神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把这次会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