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全站仪说明书
p 的部 分仅适 用 于 NTS360R 型 全 站 仪 。使 用 仪器 之前请仔细阅 读 ! 注:厂家保留对技术参数进行更改而不事先通知的权利!
特点:功能丰富
南 方 全 站 仪 NTS360/L/R具 备 丰富 的测 量 程序, 同时具有 数据存 储 功能、 参 数设置功能 , 功能 强 大 ,适 用 于 各 种专业 测 量 和 工 程 测 量 。
1、 绝 对 数码度盘
预 装 绝 对 数码度盘 , 仪器开机 即 可 直接 进行 测 量 。 即 使中 途 重 置电 源 , 方位 角信息 也 不 会 丢失 。
2、 SD 卡 功能
高记 忆容 量 、 快速传 输 数据、 极 大的 移 动 灵活性以 及 很好 的安 全 性等 功能 ,在 作 业当 中 各 种 数据 都 可 以 方 便 地 保 存 到 SD 卡 中, 通过 笔 记 本 电 脑插槽或 读 卡 器 就 可 以轻松 在 电 脑上 读 取 SD 卡 内 的数据 。在 进行 SD 卡 内 的文件 操作过 程 当 中 不 能 拔取 SD 卡 , 否则 会 导 致 数据 丢失或者损坏 。
SD 卡上每 1兆(MB ) 的 内 存 可 存 储 8500组 测 量 数据与 (由测 量 数据 转换 的 ) 坐 标数 据 , 或者 22000个 坐 标数据 。
3、 强 大的 内 存 管 理
大 容 量内 存 ,并可 以 方 便 地 进行 文件 系 统 管 理 , 实 现 数据的 增加 、 删除 、 修 改、 传 输 等 。
12. 免 棱镜型 NTS360R 系列全 站 仪 发 射光 是 激 光 ,使 用 时 不 能 对 准 眼睛 。
安全指南
内 置测距仪 (可见激光 )
警告 :
全 站 仪 配 备 激 光 等 级 3R / Ⅲ a 测距仪由 以 下 标 识辨 认:
在 仪器正镜垂直 制 微 动 上 方 贴 有 提 示标 签:” 3A 类 激 光 产 品 ” , 对面 也 有 一 张 同 样 的 标 签 。
该 产 品属 于 Class 3R级 激 光 产 品 , 根 据 下列 标准
IEC 60825-1:2001 “ 激 光 产 品 的 辐 射安 全 ” 。
Class 3R / Ⅲ a 激 光 产 品 :连续观察 激 光 束 是 有 害 的 , 要 避免 激 光直射 眼睛 。在 波 长 400nm-700nm 能 达 到 发 射 极 限 在 Class 2 / Ⅱ 的 五倍 以 内 。
警告 :
连续 直 视 激 光 束 是 有 害 的 。
预防 :
不 要 用 眼睛 盯着 激 光 束看 , 也不 要 用 激 光 束 指 向别 人 。 反射光 束 对 仪器 来说 都 是 有 效 测 量 。
警告 :
当 激 光 束 照射 在 如 棱镜、 平 面 镜、 金属表 面 、 窗户 上 时, 用 眼睛 直接 观看 反射光 可 能 具有 危险 性 。
预防 :
不 要 盯着 激 光反射的地 方 看 。 在激 光开关 打 开 时 (测距模式 ) , 不 要 在激 光光 路 或 棱镜 旁 边 看 。 只 能 通过 全 站 仪的望远镜 观看 照准棱镜 。
警告 :
不 正 确 使 用 Class 3R激 光设 备 是 有 危险 性 的 。
预防 :
要 避免 造 成 伤害 , 让 每个 使 用 者都 切 实 做 好 安 全 预 防 措 施 , 必 须 在可 能 发 生 危害 的距 离 内 (依 标准 IEC60825-1:2001)做 好 控制。
下面是有关 标准的 主要 部 分 的 解释 :
Class 3R级 激 光 产 品 在 室 外 和 建 筑 工 地 使 用 (测 量 、 定线 、 操 平 ) 。
a 只 有 经 过 相 关 培训 和 认证 的 人 才 可 以 安装、调 试 和 操作 此 类 激 光设 备 。
光 标 上 移 或 向 上 选 取 选 择 项 ) 距离测 量 键 进入 距离测 量 模式 (
光标 左 移 )
菜 单 键 进入 菜 单 模 式 (
星 键 用 于 仪器 若 干 常 用 功 能的 操作
显示符号 :
显示 符 号 内 容
V% 垂直角 (坡 度显示 )
HR 水平角 (右 角 )
页 数 软 键 显示 符 号 功 能
第 1页 (P1) 测存
启 动角度测 量 , 将 测 量 数据 记录到 相 对 应 的文 件 中 (测 量 文件 和 坐 标文件 在 数据 采集 功能 中 选 定 ) 。
置 零 水平角置 零
置盘 通过 键盘 输 入 设置 一 个 水平角
P1↓ 显示 第 2页 软 键功能
第 2页 (P2) 锁定 水平角读数 锁定
复 测 水平角 重 复 测 量
坡 度 垂直角 /百 分 比 坡 度的 切 换 P2↓ 显示 第 3页 软 键功能
第 3页 (P3) H 蜂鸣 仪器 转 动 至 水平角 0°90°180°270°是 否 蜂鸣 的设置 右左 水平角 右 角 /左 角的 转 换
竖 角 垂直角显示 格 式 (高 度角 /天顶 距 ) 的 切 换
P3↓ 显示 第 1页 软 键功能
页 数 软 键 显示 符 号 功 能
第 1页 (P1)
测存 启 动距离测 量 , 将 测 量 数据 记录到 相 对 应 的文件 中 (测 量 文 件和 坐 标文件 在 数据 采集 功能 中 选 定 ) 。 测 量 启 动距离测 量
模式 设置测距模 式 单 次 精 测 /N次 精 测 /重 复 精 测 /跟 踪 的 转 换 P1↓ 显示 第 2页 软 键功能 第 2页 (P2)
偏心 偏心 测 量 模 式 放 样 距离放 样 模 式
m/f/i 设置距离 单 位米 /英尺 /英尺·英寸 P2↓
显示 第 1页 软 键功能
坐 标测 量 模式 (三 个 界 面 菜 单 )
页 数
软 键 显示 符 号 功能
第 1页 (P1)
测存 启 动 坐 标测 量 , 将 测 量 数据 记录到 相 对 应 的文件 中 (测 量 文 件和 坐 标文件 在 数据 采集 功能 中 选 定 ) 。 测 量 启 动 坐 标测 量
模式 设置测 量 模 式 单 次 精 测 /N次 精 测 /重 复 精 测 /跟 踪 的 转 换 P1↓ 显示 第 2页 软 键功能 第 2页
设置
设置目标 高 和仪器 高
V : 90°10′ 20″
HR: 122°09′ 30″ N : [单 次 ]
Z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设置 后视 测 站 P2↓ 偏心 放 样 均 值 P3↓
[F1] [F2] [F3] [F4]
反射 体 : [反射 片 ]
]或 [
4、反射 体 :按 [MENU]键 可 设置反射目标的类型 。 按 下 [MENU]键 一 次, 反射目标 便 在 棱 镜 /免 棱镜 /反射 片 之 间转换 。
5、 指 向:按 [F3]键 出 现 可见激 光 束 。
6、 参 数 :按 [F4]键选择 “ 参 数 ” ,可 以 对 棱镜常数、 PPM 值和温度气压 进行 设置 ,并 且 可 以 查 看 回光信号的 强 弱 。
V :90
°10′ 20″
H R :122°0
9′ 30″
检 测 完 毕 , 并 自动 进 入 测 量 模 式 。
[例 ] 用软 件设置倾斜改正
操作过 程
操作 键
显示
① 进入 星 (★ ) 键模式 。
[★ ]
反射 体 : [棱镜 ]
单 轴 双 轴 关 P1↓
③ 若 仪器倾 斜 超 出 改 正 范 围 , 则 手 工 整 平仪器 , 按 “ 3.2、 安置 仪器 ” 中 介绍 的 方法 使 黑 圆点 居 中, 显示 屏
如 右 图 显示 。 ※ 1) 单 轴 :只 对 垂直角 进 行 补偿。 双 轴 :对 垂 直角和水 平角 进行 补偿。
补偿 器 :[ 双 轴 ]
单 轴 双 轴
关 P2↓ 补偿 器 :[ 双 轴 ] X: 0°00′ 00″
Y: 0°00′ 07″
2.3
设置测距类型
NTS360R 系列全 站 仪 可 设置 为红色激 光测距和 不 可见 光 红外 测距 ,可 选 用 的反射 体 有 棱镜、 免 棱镜 及 反射 片 。 用 户 可 根 据 作 业 需 要 自 行 设置 。 NTS360系列全 站 仪 只 具有红外 测 距功能 ,使
用 时 所 用 的棱镜 需 与棱镜常数 匹 配 。
● 关 于 各 种 反射 体 测距的 参 数 请 参 见“ 十 三 、 技术 参 数 ” 。
对 比 度 :2
照 明 补偿 指 向 参 数 ② 按 [MENU]键设置反射 体 类型 。 每 按 一 次 [MENU]
键 , 反射 体 的类型 就
在 棱镜 /免 棱镜 /反射 片 之 间 切 换 。 按 [ESC]键 , 保 存设置 并 返 回 到 测 量 模式 。 [MENU]
反射 体 : [无 棱镜 ]
PPM 值 : 0.0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第
2 步 [▼ ] 按 [▼ ]键 下 移 动 , 移 到 棱镜常数 的 参 数 栏
温 度 : 20.0 ℃
气 压 :1013.0 hpa
棱镜常数 : 0.0 mm
PPM 值 : 0.0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 1) 输入方法 请 参 阅 “ 3.7字母 数 字 的 输入 方法 ” 。
输入 范 围 :-99.9mm 至 +99.9mm步长 0.1mm 。
2.5 回光信号
回光信号功能显示 EDM(测距仪 ) 的回光信号 强 度 。 可 以 在 较恶劣 的 条 件 下 得 到 尽 可 能
对 比 度 :2
照 明 补偿 指 向 参 数
第 2步 [F4] 按 [F4](参 数 ) 键 , 显示反射 光的
强 度 (信号 ) 。 仪器接 收 到 的光 线
强 度 用 条形 图形 在 屏 幕 上 表 示
出 来 , 如 右 图 所 示 。
※ 1) , ※ 2)
温 度 : 20.0 ℃
气 压 :1013.0 hpa 棱镜常数 : 0.0 mm
PPM 值 : 0.0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第 2步 [▼ ] 按 [▼ ]键 下 移 动 , 移 到 PPM 值的 参 数
栏 。
温 度 : 20.0 ℃
气 压 :1013.0 hpa
棱镜常数 : 0.0 mm
PPM 值 : 4.0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反射 体 : [棱镜 ]
PPM 值 : 0.0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第
2 步 [F4]
按 [F4](参 数 ) 键 , 进入参 数设置 功能 , 输 入
温度和气压 ,系 统根 据 输入 的 温度和气 压 ,
计算 出 PPM 值 。 ※ 1)
温 度 : 25.0 ℃
气 压 :1017.5 hpa 棱镜常数 : 0.0 mm
P P M 值 : 3.5 ppm 回光信号 :[ ] 回 退 确 认
备 注 ※ 1) 输入方法 请 参 阅 “ 3.7字母 数 字 的 输入 方法 ” 。
温度 输入 范 围 :-30°~+60℃ (步长 0.1℃ ) 或 -22~+140℉ (步长 0.1℉ )
气压 输入 范 围 :560~1066hPa(步长 0.1hPa) 或 420~800mmHg(步长 0.1 mmHg)
或 16.5~31.5inHg(步 0.1 inHg)
如 果 根 据 输 入 的温度 和气压算 出 的大气 改正值 超 过 ±999.9ppm 范 围 , 则 操作过 程 自动 返 回 到 第 2步 ,重 新输 入 数据 。
2.7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
仪器 在 进行 平距测 量 和 高 差 测 量 时,可 对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 影响 进行 自动改正 。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 依 下 面 所 列 的 公 式计算 :
经 改正 后 的 平 距:
D=S * [cosα+ sinα* S * cosα(K-2) / 2Re]
经 改正 后 的 高差 :
H= S * [sinα + cosα* S * cosα(1-K) / 2Re]
若 不进行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 改正 , 则 计算 平 距 和高差 的 公 式 为 :
D=S·cos α
H=S·sin α
式 中 :
K=0.14 ……………………………… 大气折光 系 数
Re=6370 km ………………………… 地球曲率 半径
α(或 β) …………………………… 水平 面 起 算的 竖 角 (垂直角 )
S …………………………………… 斜距
注:本 仪器的大气折光 系 数 出 厂 时 已 设置 为 K=0.14。 K 值 有 0.14和 0.2 可 选 。 也 可 选择关 闭 。 若要 改 变 K 值 ,请 参 见 第 十章 “ 参 数设置 ” [3]:其 他 设置 。
2.8设置角度 /距离的最小读数
最小读数的设置 , 可 选择角度 /距离测 量 的显示 单位
仪器类型 角度 单位 距离 单位
NTS360R 1″ /5″ /10″ /0.1″ 1m m /0. 1m
3﹒ 存 储 管 理
4﹒ 程序
5﹒ 参 数设置 P↓
② 按 [3]键 (其 他 设置 ) 。 [3]
参 数设置
1﹒ 单位 设置
2﹒ 模式设置
4﹒ 自动关机 开关
5﹒ 水平角 蜂鸣 声 P↓
④ 按 [1]~[4]选择设置角度的 最小读数
选 项 。 例 :按 数 字 键 [4](0.1秒 ), 并 按 [F4](确 认 ) 。
[4] [F4]
角度最小读 数 1﹒ 1秒
2﹒ 5秒
4﹒ 自动关机 开关
5﹒ 水平角 蜂鸣 声 P↓
2.9设置自动关机
如 果 30分 钟 内 无 任 何按 键 操作 或 无 正 在 进行 的测 量工作 , 则 仪器 会 自动关机 。
操作过 程
操作 键 显示
① 按
[MENU]键 , 进入 主 菜 单 1/2,再 按 数 字 键 [5](参 数设置 ) 。
[MENU] [5]
菜 单 1/2 1﹒ 数据 采集
2﹒ 放 样
3﹒ 其 他 设置
③ 按 [4]键 (自动关机 开关 ) 。
[4]
其 他 设置 1/2 1﹒ 角度最小 读数 2﹒ 距离最小 读数
3﹒ 盘 左 盘 右 测 坐 标
确 认
⑤ 屏 幕 返 回
其 他 设置 菜 单 。
其 他 设置 1/2 1﹒ 角度最小 读数 2﹒ 距离最小 读数
3﹒ 盘 左 盘 右 测 坐 标
3. 选择编码数据文 件 4. 格网因子
P ↓
② 屏 幕 显示仪器常数 及 乘 常数 , 输入 仪器常数 值 , 并 按 [F4](确 认 ) 。 ※ 1), ※ 2)
输入 常数 [F4]
修 改仪器常 数
加 常数 : 1.5 mm 乘 常数 : 0 ppm
3. 选择编码数据文 件 4. 格网因子
P↓
3. 选择编码数据文 件 4. 格网因子
P ↓
② 显示选择编码数据文件 屏 幕 , 直接 输入 要 调 用 编码的文件 名 。 ※ 1)
选择编码数 据文件 文件名 :SOUTH
C003.SCO [编码 属 性 查找 退 出 P1↓
④ 按 [▲ ]或 [▼ ]键 可使 文件 表 向 上或 向 下 滚 动 , 选 定 一 个 编 码数据文 件 。 按 [
]则 进行 翻 页 。
[▲ ]或 [▼ ]
C000.SCO [编码 ] C001.SCO [编码 ] C002.SCO [编码 ]
3. 选择编码数据文 件 4. 格网因子
P ↓
※ 1) 输入方法 请 参 阅 “ 3.7 字母 数 字 的 输入方法 ”。
※ 2) 磁 盘 列 表 说 明 及 操作 请 参 阅 “ 11.1.1检查内 存 状态 和 格 式 化 磁 盘 ”。
4) 利用 管 水准器 精 平仪器
① 松 开水平 制 动 螺旋 , 转 动仪器 使管 水准器平 行 于 某 一 对 脚螺旋 A 、 B 的 连 线 , 再 旋 转 脚螺 旋 A 、 B ,使管 水准器气 泡 居 中。
② 将 仪器 绕 竖轴旋 转 90°, 再 旋 转 另 一 个 脚螺旋 C ,使管 水准器气 泡 居 中。
③ 再 次旋 转 仪器 90°, 重 复步骤 ① 、 ②, 直 到 四 个 位 置 上 气 泡 居 中为 止 。
2、利 用光学 对 中 器对 中
1) 架 设 三 角 架
将 三 角 架 伸 到 适 当 高 度 , 确 保 三 腿 等 长 、 打 开 , 并使 三 角 架 顶面 近似 水平 , 且 位 于 测 站 点 的正 上 方 。 将 三 角 架 腿 支撑 在 地 面 上 ,使其中 一 条腿固 定 。
2) 安置仪器和 对点
将 仪器小 心 地安置 到 三 角 架 上 , 拧紧 中 心 连 接 螺旋, 调整光 学 对点 器 , 使 十 字 丝 成 像 清 晰 。 双 手 握 住 另 外 两 条 未 固 定 的 架 腿 , 通过对 光 学 对点 器的 观察 调 节 该 两 条腿 的 位 置 。 当 光 学 对点 器大 致 对 准测 站点 时,使 三 角 架 三 条腿 均 固 定 在 地 面 上 。 调 节 全 站 仪的 三 个 脚螺 旋,使 光 学 对点 器 精 确 对 准测 站点 。
3) 利用圆 水准器 粗 平仪器
调整 三 角 架 三 条腿 的 长 度 ,使全 站 仪 圆 水准气 泡 居 中。
4) 利用 管 水准器 精 平仪器
① 松 开水平 制 动 螺旋, 转 动仪器 , 使管 水准器平 行 于 某 一 对 脚螺旋 A 、 B 的 连 线 。 通过 旋 转 脚螺旋 A 、 B ,使管 水准器气 泡 居 中。
② 将 仪器 旋 转 90℃ ,使其 垂直 于脚螺旋 A 、 B 的 连 线 。旋 转 脚螺旋 C ,使管 水准器 泡 居 中。
平距 :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电 量 充 足 ,可 操作 使 用 。
-------------电 量 已 经 不 多 , 尽 快 结 束 操作 , 更换 电池 并 充电 。
回 退 确 认
按 [9]输入 “ 9” ; 按 [0]输入 “ 0” 按 [. ]输入 度 “ °” 按 [1]输入 “ 1 ” ; 按 [0]输入 “ 0” 按 [. ]输入 分“ ′ ”
设置测 站点 测 站点 → 1
编 码 :
仪器 高 → 0.000 m
输入 记录 测 站
设置测 站点
测 站点 : 1
编 码 :
仪器 高 : 0.000 m 输入 调 用 记录
测 站
设置测 站点
测 站点 : 1
编 码 →
仪器 高 : 0.000 m
回 退 调 用 数 字 确 认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② 按 [F2](置 零 )
键和 [F4](是 ) 键 , 将 设置目标 A 的水平角 为 0o00ˊ00
[F2]
[F4]
水平角置 零 吗?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③ 照准 第 二 个 目标 B , 显示目标 B 的 V/H。
照准目标 B
V : 92°09′ 30″ HR : 67°09′ 30″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锁定 复 测 坡 度 P2↓ H 蜂鸣 右左 竖
角 P3↓
② 按 [F2](右左 ) 键 。 右 角模式 (HR)切 换到左 角模式 (HL)。
[F2]
V : 122°09′ 30″
HL : 269°50′ 30″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② 按 [F 4]键 , 转到 第 2页 功能 。
[F4]
V : 122°09′ 30″ HR : 90°09′ 30″
[
否 ] [是 ]
④ 照准目标 点 。 照准
锁定 复 测 坡 度 P2↓
※ 1) 若要 返 回 上 一 个 模式 ,可 按 [F3](否 ) 键 。
4.3.2 通过 键盘 输入进行 设置
确
认 处 于 角度测 量 模式
操作过 程
操作 键
显示
① 照准目标 点 , 按 [F3](置盘 ) 键 。
照准
[F3]
V : 122°09′ 30″
HR : 90°09′ 30″
回 退 确 认
③ 水平角度 被 设置 , 随 后 即 可 从 所 要 求 的 水平角 进
行 正常的测 量 。
V : 122°09′ 30″
HR : 150°10′ 20″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锁定 复 测 坡 度 P2↓
锁定 复 测 坡 度 P2↓
※ 1) 每 次 按 [F3](坡 度 ) 键 , 显示模式 交 替 切 换 。
当 高 度 超 过 45o(100%)时, 显示 窗 将 提 示 “ 超 限 ” (超 出 测 量 范 围 ) 。
4.5 角度 复 测
在 水平角 (右 角 ) 测 量
模式 下可 进行 角度 重 复 测 量 。 确 认 处 于 水平角 (右 角 ) 测 量 模式 。
A B
操作过 程
操作 键
显示
① 按 [F4](↓ ) 键 转到 第 2页 功能 菜 单 。
[F4]
V : 90°10′ 20″ HR : 120°09′ 30″
H R : 90°09′ 30″ 置 零 退 出 释 放 锁定
[否 ] [是 ] ④ 按 [F4](是 ) 键
。 [F4]
角度 复 测 次 数 [ 0 ] 和值 : 0°00′ 00″
均 值 :
HR : 120°20′ 00″
置 零 退 出 释 放 锁定 ⑥ 使 用 水平 制 动和 微 动 螺旋 再 次 照准目标 A ,
并 按 [F3](释 放 ) 键 。
照准目标 A [F3]
角度 复 测 次 数 [ 1] 和值 : 120°20′ 00″
均 值 : 120°20′ 00″
HR : 120°18′ 00″
置 零 退 出 释 放 锁定 ⑧ 重 复 ⑥ ~⑦ 步骤 , 直 到 完成 所 需 要 的测 量 次
数
。 例 :重 复 6次。 ※ 1) ※ 2)
角度 复 测 次 数 [ 6] 和值 : 722°00′ 00″
均 值 : 120°
20′ 00″
[否 ] [是 ] V : 90°10′ 20″
HR : 120°09′ 30″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锁定 复 测 坡 度 P2↓ H 蜂鸣 右左
竖 角 P3↓ ② 按 [F 1](H 蜂鸣 ) 键 , 显示 上 次 设 置 状态 。
[F1]
水平角 蜂鸣 声 [1. 关 ]
2. 开
确 认
④ 选择 完 毕 , 按 [F4](确 认 ) 键 , 屏 幕 返 回 到 测
角模式 。
[F4]
V : 90°10′ 20″
HR : 170°30′ 20″
测存 置 零 置盘 P1↓ H 蜂鸣 右左 竖 角 P3↓
② 按 [F3](竖 角 ) 键 。 ※ 1)
[F3]
V : 70°08′ 33″ HR : 170°30′ 20″
在 无 反 射 器 测
量 模 式 及 配 合 反 射 片 测 量 模 式 下 , 测 量 时 要 避 免 光 束 被 遮 挡 干 扰 。
红色 激光配 合反射片 测距
激 光 也 可 用 于 对 反射 片 测距 。同 样 ,为 保 证 测 量 精 度 , 要 求 激 光 束 垂直 于 反射 片 , 且 需 经 过 精 确 调整 。 (请 参 见“ 12.11无 棱镜测距 ” 部 分 )
确 保不 同反射棱镜 的正 确 附 加常 数 。
在 进行 距离测 量 前 通 常 需 要确 认 大气改正的设置和棱镜常数的设置 , 再 进行 距离测 量 。 关 于 大气改正和棱镜常数的设置 。请 参 阅“ 二 、 初 始 设置 ” 。
5.1距离测 量
操作过 程 操作 显示
① 按 [DIST]键 , 进入 测距 界 面 , 距离测 量
开 始。 ※ 1) [DIST]
V : 90°10′ 20″
HR: 170°09′ 30″
斜距 * [单 次 ]
平距 : 235.343m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③ 按 [F1](测存 ) 键 启 动测 量 ,并 记录 测 得
的数据 , 测 量 完 毕 , 按 [F4](是 ) 键 , 屏 幕
返 回 到 距离测 量 模式 。 一 个 点 的测 量工作 结 束 后 ,程序 会 将 点 名自动 +1,重 复 刚 才 的 步骤 即 可 重 新 开 始 测 量 。 ※ 4) [F1]
[F4]
V : 90°10′ 20″
HR: 170°09′ 30″
斜距 * 241.551m
HR : 170°09′ 30″
斜距 : 241.551m
﹤ 完 成 ﹥
※ 1) 当 光电测距 (EDM)正 在 工作 时, “ *” 标 志 就 会 出 现 在 显 示 屏 上 。
※ 2) 距离的 单位 表 示 为 :“ m ” (米 ) 、 “ ft ” (英尺 ) 、 “ fi ” (英尺·英寸 ) , 并 随 着 蜂鸣 声 在 每 次 距离数 据 更新 时出 现 。
※ 3) 如 果 测 量 结 果受 到 大气 抖 动的 影响 , 仪器 可 以 自动 重 复 测 量工 作 。
※ 4) 记录方 式 参 阅“ 7. 6数据 采集 设 置 ” 。
5.2设置测 量 模式
NTS360R 系列全 站 仪 提 供 单 次 精 测 /N次 精 测 /重 复 精 测 /跟 踪 测 量 四 种 测 量 模式 , 用 户 可 根 据 需 要 进行 选择 。
若 采用 N 次 精 测模式 , 当 输入 测 量 次 数 后 , 仪器 就 按 照设置的 次 数 进行 测 量 ,并 显示 出 距离平 均 值 。
操作过 程 操作 键 显示
① 按 [DIST]键 , 进入 测距 界 面 , 距离测 量
开 始。 [DIST]
V : 90°10′ 20″
HR: 170°09′ 30″
斜距 * [单 次 ]
平距 :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V : 90°10′ 20″
HR: 170°09′ 30″
斜距 * 241.551m
平距 : 2.309m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② 按 [F3](m/f/i)键 , 显示 单位 就 可 以 改 变。
每 次 按 [F3](m/f/i)键 , 单位 模 式 依 次 切 换 。 [F3]
V : 99°55′ 36″
HR: 141°29′ 34″
斜距 * 7.691ft
平距 :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② 按 [F2](放 样 ) 键 , 显示 出 上 次 设置的 数据 。 [F2] 放 样
平距 : 0.000 回 退 确 认
④ 输入 放 样 距离 (例 :3.500 m) , 输入 完 毕 , 按 [F4] (确 认 ) 键 。 ※ 1) 输入 3.500
[F4]
放 样
平距 : 3.500
dhd : -1.367 m 高 差 :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⑥ 移 动目标 棱镜 , 直 至 距离 差 等 于 0m 为 止 。
V : 99°46′ 02″
HR: 160°52′ 06″
斜距 : 2.164 m
平距 : -1.326 m
高 差 :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3. 平 面偏心
4. 圆柱偏心
③ 按 数
字 键 [1](角度 偏心 ), 进入偏心 测 量 。 [1] 角度 偏心
HR : 170°01′ 15″ 斜距 :
平距 :
高 差 :
正 在 测距 … … 设置 角度 偏心
HR : 170°01′ 55″ 斜距 * 2.207 m
平距 : 2.175 m 高 差 : 1.278 m 下 点
⑥ 显示 AO 点 或 A1点 的 坐 标 , 则 按 [CORD]
※ 2) [CORD]
角度 偏心
HR: 157°04′ 300″ N : 34.004 m
平距 : -1.326 m
高 差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② 按 [F1](偏心 ) 键 。 [F1]
偏心 测 量 1. 角度 偏心
2. 距离 偏心
输入 前 后 偏 距
: 0.000 m
回 退 确 认
④ 输入左 或 右 、 前 后 偏心 距 , 然 后 按 [F4](确
认 ) 。
输入左 或 右 、
前 后偏心 距
[F4]
距离 偏心
输入 左 或 右 偏 距
: 1.600 m
平距 :
高 差 :
测 量
距离 偏心
HR : 173°17′ 25″
斜距 : 4.698 m
E : 47.508 m
Z : 23.626 m 下 点
※ 1) 按 [F1](下 点 ) 键 ,可 返 回 操作步骤 4。
※ 2) 按 [ESC]键 , 返 回 测距模式 。
5.5.3平 面偏心 测 量
该 功能 用 于 测 定 无 法 直接测 量 的 点位 , 如 测 定 一 个 平 面边 缘 的距离 或 坐 标 。
此 时 首 先 应 在 该 模式 下 测 定 平 面 上 的 任 意 三 个 点 (P1, P2, P3) 以 确 定 被 测平 面 , 照准 测 点 P0, 然 后 仪器 就 会 计算 并 显示 视 准 轴 与 该 平 面交点 距离和 坐 标 。
平距 : 2.429 m
高 差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② 按 [F1](偏心 ) 键 。 [F1]
偏心 测 量 1. 角度 偏心
2. 距离 偏心
斜距 :
平距 : 测 量
④ 照准棱镜 P1, 按 [F1](测 量 ) 键 。 若 采用
重 复 精 测模
式 ,需 按 [F4](设置 ) 结 束 测 量 。
测 量 结 束 显 示 屏提 示 进行 第 二 点 测 量 。
照准 P1
[F1]
平 面偏心 第 1点
HR :
151°49′ 46″
斜距 :[重 复 ] -
平距 : 正 在 测距 … … 设置 平 面偏心 第 3点
HR :148°28′ 58″
平距 : 2.472 m 高 差 : 0.685 m 下 点
⑦ 照准平 面 边 缘 (P0)。 照准 P0 平 面偏心
HR : 157°57′ 29″ 斜距 : 3.068 m
E : 47.968 m Z : 26.299 m 下 点
※ 1) 按 [F1](下 点 ) 键 ,可 返 回 操作步骤 4。
※ 2) 按 [ESC]键 , 返 回 测距模式 。
5.5.4圆柱偏心 测 量
首 先 直接测 定圆柱面 上 (P1)点 的距离 , 然 后通过 测 定圆柱面 上 的 (P2)和 (P3)点方 向 角 即 可 计算 出 圆柱 中 心 的距离 , 方 向 角和 坐 标 。
圆柱 中 心 的 方 向 角 等 于 圆柱面点 (P2)和 (P3)方 向 角的平 均 值 。
设置测 站点坐 标 可 以 参 阅“ 6.2测 站点坐 标的设置 ” 。
平距 : 2.429 m
高 差 :测存 测 量 模式 P1↓ 偏心
放 样 m/f/i P2↓ ② 按 [F1](偏心 ) 键 。 [F1]
偏心 测 量 1. 角度 偏心
2. 距离 偏心
斜距 :
平距 : 测 量
④ 照准 圆柱面 的 中 心 (P1), 按 [F1](测
量 )
键开 始 测 量 。 测 量 结 束 后 , 显示 屏提 示 进 行
左边点 (P2)的角度 观 测 。
照准 P1
[F1]
圆柱偏心
请 照准 圆柱 中 心
HR : 147°13′ 57″
斜距 : 2.455 m
平距 : 设 置 ⑥ 照准 圆柱面右边点 (P3), 按 [F4](设置 )
键 , 测 量 结 束 后 , 仪器 和 圆柱 中 心 (P0)之 间
的距离 被 计 算 。
照准 P3
[F4]
圆柱偏心
右
HR : 122°08′ 05″
平距 : 2.863 m
高 差 : -下 点
E : 0.679 m Z :
下 点
※ 1) 按 [F1](下 点 ) 键 ,可 返 回 操作步骤 4。
※ 2) 按 [ESC]键 , 返 回 测距模式 。
范文二:全站仪说明书
简述
DTM 系列全站仪测角部分采用光栅增量式数字角度测量系统, 测距部分采用相位式 距离测量系统;使用微型计算机技术进行测量、计算、显示、存储等多项功能;可同 时显示水平角、垂直角、斜距或平距、高差等测量结果,可以进行角度、坡度等多种 模式的测量。
DTM 系列全站仪可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城市的三、 四等三角控制测量, 用于铁路、 公 路、桥梁、水利、矿山等方面的工程测量、也可用于建筑、大型设备的安装,应用于 地籍测量、地形测量和多种工程测量。
1. 仪器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1.1部件名称
1.2显示屏
显示屏采用点阵图形式液晶显示(LCD ) ,可显示 4行汉字,每行 10个汉字;测量 时第一、二、三行显示测量数据,第四行显示对应的测量模式中的按键功能 。 仪器显示分测量模式与菜单模式两种。
◆显示界面示例:
角度测量模式 距离测量模式 1
天顶距: 81°54′ 21″ 天顶距: 81°54′ 21″ 水平角:157°33′ 58
″ 水平角:157°33′ 58″ 斜 距: 130.216 m
距离测量模式 2 坐标测量模式 水平角:157°33′ 58″ 北向坐标(N/X)
: 5.838 m 平 距: 128.919 m 东向坐标(E/Y) : -3.308 m 高 差: 18.334 m 高
程 (Z/Z) : 0.226 m ◆菜单模式示例
主菜单(第 1页 共 3页) 设置子菜单(第 2页,共 3页) 按 F1键进入“数据采集” 按 F1键进入“角度单位” 按 F2键进入“ 放样” 按 F2键进入“最小读数” 按 F3键进入“内存管理” 按 F3键进入“测距单位”
◆显示符号
1.3按键说明
1.4功能键(软键)
软键功能标志在显示屏的第四行 . 该功能随测量模式的不同而改变 . 角度测量模式(二个界面菜单)
↓ ↓ ↓ ↓
距离测量模式(两个界面)
1.5 RS232 数据接口
RS232 数据接口用于将全站仪与计算机或电子手簿连接,使测量数据可以传输 给计算机或电子手簿;或由计算机将预置的数据输入给全站仪。
2. 电池盒使用
1. 1电池盒更换
1. 电池安装
将电池盒底部的突起卡入主机,按住电池盒顶部的弹块并向仪器方向推,直至电 池盒卡入位置为止,然后放开弹块。
2. 电池拆卸
向下按住弹块卸下电池。
3. 电池容量的确定
液晶屏的右边显示一节电池,中间黑色填充越多,则表示电池容量越足;如果黑 色填充很少,已接近底部,则表示电池需要充电。此时请正确关机并更换电池以 保证不丢失数据。电池工作时间见技术参数。
电源电压低
注:①电池工作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如:周围温度、充电时间和充电的次数 等,为安全起见,建议提前充电或准备一些充好电的备用电池。
②电池剩余容量显示级别与当前的测量模式有关,在角度测量模式下,电池剩余 容量够用,并不能够保证电池在距离测量模式下也能用。因为距离测量模式耗 电高于角度测量模式,当从角度模式转换为距离模式时,由于电池容量不足, 有时会中止测距。
2.2电池盒充电
1. 将充电器插入电池盒插孔中;
2. 将充电器交流电源插头插入 220V 交流电源,充电器显示红灯,此时表示正在充电。
3. 充电结束后,充电器显示绿灯,表示充电完成,从交流电源中拔出充电器插头,取 下电池。
3. 测量准备
3.1仪器安放
1、安放三脚架
首先将三脚架三个架腿拉伸到 合适位置上,紧固锁紧装置; 2、把仪器放在三脚架上
小心地把仪器放在三脚架上,通 过拧紧三脚架上的中心螺旋使仪器 与三脚架联结紧固。
3.2仪器整平
1、 圆水准器粗整平仪器
相向转动脚螺旋 A 、 B 使气泡移至 垂直于脚螺旋 A 、 B 连线的圆水准器 线上。
转动脚螺旋 C ,使水泡居于圆水准 器中心。
2、 长水准器精确整平仪器
松开水平止动手轮,转动仪器使长
水准器与脚螺旋 A 、 B 连线平行;相向转动脚螺旋 A 、 B ,使水泡居于长水准器的中心; 松开水平止动手轮, 转动仪器使长水准器与脚螺旋 A 、 B 连线垂直; 转动脚螺旋 C , 使水泡居于长水准器的中心;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仪器转动任意位置时,水泡都能居于长水准器的中心。
3.3用光学对点器置中仪器
根据仪器使用者视力进行目镜视
度调节看清分划板中心标志,然后对
目标进行调焦,松开三脚架中心螺丝
并平稳移动仪器,使光学对点的中心
标志对准测站点,然后拧紧三脚架中
心螺丝。
再次精确整平仪器,从复上述步
骤,直至仪器精确整平时,对点器中心标志与测站点精确重合。
注:对点时宜采取先用角螺旋对中,再用角架粗整平的方法
3.4望远镜屈光度、焦距的调节
1. 光度调节
将望远镜向着光亮均匀的背景(天空) , 但不要瞄向太阳,转动目镜使分划板十字 丝清晰。
2. 焦距调节
将望远镜对准目标,转动调焦手轮,使目 标的影像清晰;眼睛在目镜出瞳位置作上下 和左右移动,检查有无视差存在,若有,则 继续进行调节,直到没有视差为止。
3.5开机
1. 确认仪器已经对中整平。
2. 按红色(POWER )键开机。
3. 按提示转动仪器测距头一周。听到 “嘀”的一声响表示仪器初始化成功, 测站点
中心标志
可以正常使用。
确认显示窗中有足够的电池电量,
当显示“电池电量不足” (电池用完)
时,应及时更换电池并对电池进行充电。
确认棱镜常数值(PRISM )
、温度
(TEMP )和大气压值(PRESS ) 。
3.6关机
按红色(POWER )键。
3.7夜照明打开及关闭
按★键、然后再按 F2键,仪器液晶屏背光打开,再次按下 F2键,液晶屏背光
关闭。
3.8输入数字和字母的方法
字母和数字可由键盘输入,十分简单、快捷。
[示例一 ]选择数据采集模式中的点号、标识符、测站仪器高
星号指示将要输入的条目
按 [F1]键进入输入菜单
(默认为数字输入)
再按 [F3] 键进入输入字符菜单
(每按一次 [F3]键, 123、 ABC 依次切换)
按 [F3]键选择字符输入模式
按 [8]键输入“ D ”
(如连续按,显示将在“ D ” 、 “ E ” 、 “ F ” 、 “ d ” 、 “ e ” 、 “ f ” 依次切换) 待光标下移一位再按两次 [1]键,输入“ T ” 。
再按下 [5]键,输入“ M ” 。
依次输入“ -” 、 “ D ” 、 “ A ” 、 “ D ” 。此时点号为“ DTM-DAD ”
注:若输入错误可按 [F1](删除)键删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示例二 ]角度测量模式下输入角度
按 [1]键输入“ 1”
按 [9]键输入“ 9”
按 [0]键输入“ 0”
按 [.]键输入“ . ”
按 [5]键输入“ 5”
按 [9]键输入“ 9”
按 [4]键输入“ 4”
按 [3]键输入“ 3”
结束按 [F4](确定)键,此时水平角度 HR 为“ 190°59′ 43″”
注:①此种模式下只可以输入数字。若输入错误可按 [F1](删除)键再重新输入。 ②角度输入时,度值与分值之间以“ . ”间隔,分值与秒值之间不必间隔,输入 数字后并确定,程序自动区分并显示度、分、秒。
3.9垂直角倾斜改正开 /关
当启动倾斜传感器功能时候,将显示由于仪器不严格水平而需对垂直角度添加的 改正值。
为保证垂直角的精度,必须启动倾斜传感器。倾斜量的显示也可用于仪器精密整 平。若显示(OUT ) ,则表示仪器倾斜已超出自动补偿范围,必须人工整平仪器。 若仪器位置不稳定或刮风,则所显示的垂直角也不稳定。此时可关闭垂直角自动 倾斜改正的功能。但可能影响垂直角精度。
用软件设置倾斜改正(两种方法) 。
[
[
4. 角度测量
4.1水平角和垂直角测量
瞄准目标的方法(供参考)
1. 将望远镜对准明亮天空,旋转目镜筒,调焦看清十字丝(先朝自己方向旋转目 镜筒,再慢慢旋进调焦清楚十字丝) ;
2. 利用粗瞄准器内的三角形标志的顶尖瞄准目标点,照准时眼睛与瞄准器之间应 保留有一定的距离 ;
3. 利用望远镜调焦螺旋使目标成像清晰。
* 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或左右移动发现有视差时,说明调焦或目镜屈光度未调好, 这将影响观测的精度,应仔细调焦并调节目镜筒消除视差。
4.2水平角(右角 /左角)切换
确认处于角度测量模式
4.3水平角的设置
1. 利用锁定水平角法设置 确认处于角度测量模式
2. 利用数字键设置
确认处于角度测量模式
4.4垂直角与坡度(%)转换
4.5天顶距和高度角的转换(参见 11.3) 垂直角显示如下图所示 :
5. 距离测量
在进行距离测量前通常需要确认大气改正设置和棱镜常数设置, 再进行距离测量。 5.1大气改正设置
温度常数预置为 15°C ,若需修正,请手工输入(范围 -20°C ~+50°C )
气压常数预置为 1013hPa ,若需修正,请手工输入(范围 533 hPa~1332 hPa) 1hPa=0.75mmHg
此设置关机后仍保存在仪器中。
5.2棱镜常数设置
棱镜常数预置为 -30,如使用其他常数的棱镜,则在使用之前应先设置一个相应的 常数,常数设置范围 -999mm ~+999mm。此设置关机后仍保存在仪器中。
确认处于测角模式
确认处于测角模式
5.4距离测量(平距、高差模式) 确认处于测角模式
21
5.5测距模式设置
距离测量可设置为精测、跟踪、单次三种模式,此项设置关机后不保存,仪器默 认设置为精测模式。
精测模式:最常用距离测量模式,精度高但时间长
测距时间:<>
显示单位:0.001m 或 0.001ft
跟踪模式:此模式测量时间短但精度低,只精确到厘米位
测距时间:<>
显示单位:0.01m 或 0.01ft
单次模式:此模式为不连续的精测模式,测量次数为一次
测距时间:<>
显示单位:0.001m 或 0.001ft
仪器处于测距模式第一页
22
5.6偏心测量
当棱镜直接架设有困难时,此模式是十分有用的,如在花木的中心。只要安置棱 镜于和仪器平距相同的点 P 上。在设置仪器高度 /棱镜高后进行偏心测量, 即可得到被 测物中心位置的坐标。
当测量 A0的投影——地面点 A1的坐标时,设置仪器高 /棱镜高
当测量 A0点的坐标,只设置仪器高(设置棱镜高为 0)
23
5.7放样(距离)
该功能可显示出测量的距离与输入的放样距离之差。 测量距离 -放样(预置)距离 =显示值
●可进行各种距离测量模式如平距、高差或斜距的放样
24
25
6. 坐标测量
6.1坐标测量的步骤
通过输入同一坐标系中测站点和定向点的坐标可以测量出未知点(棱镜点)在该 坐标系中的坐标。
1. 要设置测站点坐标值,参见“ 6.2设置测站点坐标”
2. 要设置仪器高和目标高,参见“ 6.2设置测站点坐标”和“ 6.3设置棱镜高” 。
3. 要设置后视,并通过测量来确定后视方位角,方可测量坐标。
6.2设置测站点坐标
设置仪器(测站点)相对于坐标原点的坐标,仪器可自动转换和显示未知点(棱 镜点)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
测站点 (n. e. z)
原点 (0. 0. 0)
1)使用键盘直接输入坐标(仪器显示角度测量显示)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26
27
2)调用内存中坐标文件设置测站(仪器显示角度测量显示)
28
29
6.3设置棱镜高
电源关闭后 , 可保存棱镜高。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30
6.4设置后视
坐标测量模式下的后视设置与数据采集和放样(坐标)中的后视设置是相似的, 后视设置有三种方法:
1. 直接输入坐标数据(NE )
2. 调用内存中的坐标数据点
3. 直接输入方位角
1)直接输入坐标数据设置后视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2)调用内存中的坐标数据点设置后视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3)直接输入方位角设置后视
6.5坐标测量
进行坐标测量, 注意:要先设置测站坐标,仪器高,棱镜高及后视方位角。 未知点的坐标由下面公式计算并显示出来:
测站点坐标:(N0, E0, Z0)相对于仪器中心点的棱镜中心坐标:(n , e , z ) 仪器高:仪高
未知点坐标:(N1, E1, Z1)
棱镜高:镜高
高差:Z (VD )
N1=N0+n
E1=E0+e
Z1=Z0+仪高 +Z-镜高
仪器中心坐标((N0, E0, Z0+仪器高)
7. 数据采集
DTM 系列全站仪可将测量数据存储在内存中
内存划分为测量数据文件和坐标数据文件。
测量数据:被采集的数据(包括测站、后视等信息)存储在测量数据文件中。 坐标数据:仅将被采集点的坐标存储在测量数据文件中。
测点的数目:(在未使用内存于放样模式的情况下)最多可达 15000个点。因为内 存包括数据采集模式和放样模式使用,因此当放样模式在使用时,可存储测点的数目 就会减少。
7.1准备工作
DTM 系列全站仪内存中的文件划分为测量数据文件、 坐标数据文件, 因此, 在进行 数据采集之前应选择一种存储方式。
例:以坐标和测量数据文件(两种文件同时保存)为存储方式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7.2操作步骤
1. 选择数据采集文件,使其所采集数据存储在该文件中。
2. 选择坐标数据文件。可进行测站坐标数据及后视坐标数据的调用。 (当无需调 用已知点坐标数据时,可省略此步骤)
3. 置测站点。包括仪器高和测站点号及坐标。
4. 置后视点,通过测量后视点进行定向,确定方位角。
5. 置待测点的棱镜高,开始采集,存储数据。
数据采集的操作 :
7.3选择数据采集文件
数据采集首先要选择一个数据采集文件, 可以将测量数据存入所选定的数据文件中。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7.4设置测站点
1)调用内存中坐标文件设置测站
确认数据采集文件已经选定(参见 7.3选择数据采集文件)
41
确认数据采集文件已经选定(参见 7.3选择数据采集文件)
42
7.5设置后视点
1)直接输入坐标数据设置后视
确认坐标数据文件已经选定(参见 7.3选择坐标数据文件)
43
2)调用内存中的坐标数据点设置后视
44
45
3)直接输入方位角设置后视
46
7.6数据采集
47
8. 放样
放样模式有两个功能,即测定放样点和利用内存中的已知坐标数据设置新点,如 果坐标数据未被存入内存,则也可从键盘输入坐标,坐标数据可通过个人计算机从传 输电缆装入仪器内存。
坐标数据的个数 (在内存未使用于数据采集模式的情况下 ) 最多达 15000个点 . 因为内存包括数据采集模式和放样模式使用 , 因此 , 当数据采集模式在使用时 , 能 存储坐标数据量将会相应减少 .
8.1放样步骤
1. 选择坐标数据文件, 可进行测站坐标数据、 后视坐标数据及待放样点坐标数据的调 用。
2. 设置测站点。
3. 设置后视点,确定方位角。
4. 输入或调用待放样点坐标,开始放样。
8.2坐标数据文件的选择
运行放样模式首先要选择一个坐标数据文件,您也可以将新点测量数据存入所选 定的坐标数据文件中。
在此模式下现有的坐标数据文件可以被选定,也可以创建新文件。
确认在角度测量模式下
48
8.3设置测站点
1)使用键盘直接输入坐标
49
2)调用内存中的坐标设置
50
范文三:全站仪说明书
1.全站仪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
(1)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电池的安装(注意:测量前电池需充足电)
①把电池盒底部的导块插入装电池的导孔。
②按电池盒的顶部直至听到“咔嚓”响声。
③向下按解锁钮,取出电池。
2)仪器的安置。
①在实验场地上选择一点,作为测站,另外两点作为观测点。
②将全站仪安置于点,对中、整平。
③在两点分别安置棱镜。
3)竖直度盘和水平度盘指标的设置。
①竖直度盘指标设置。
松开竖直度盘制动钮,将望远镜纵转一周(望远镜处于盘左,当物镜穿过水平面时),竖直度盘指标即已设置。随即听见一声鸣响,并显示出竖直角。
②水平度盘指标设置。
松开水平制动螺旋,旋转照准部360,水平度盘指标即自动设置。随即一声鸣响,同时显示水平角。至此,竖直度盘和水平度盘指标已设置完毕。注意:每当打开仪器电源时,必须重新设置和的指标。
4)调焦与照准目标。
操作步骤与一般经纬仪相同,注意消除视差。
(2)角度测量
1)首先从显示屏上确定是否处于角度测量模式,如果不是,则按操作转换为距离模式。
2)盘左瞄准左目标A,按置零键,使水平度盘读数显示为0°00′00〃,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瞄准右目标B,读取显示读数。
3)同样方法可以进行盘右观测。
4)如果测竖直角,可在读取水平度盘的同时读取竖盘的显示读数。
(3)距离测量
1)设置棱镜常数
测距前须将棱镜常数输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对所测距离进行改正。
2)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大气的温度和气压而变化,15℃和760mmHg是仪器设置的一个标准值,此时的大气改正为0ppm。实测时,可输入温度和气压值,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大气改正值(也可直接输入大气改正值),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
3)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4)距离测量
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HD为水平距离,VD为倾斜距离。
全站仪的测距模式有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粗测模式三种。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mm;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cm,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cm或1mm。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MODE)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
应注意,有些型号的全站仪在距离测量时不能设定仪器高和棱镜高,显示的高差值是全站仪横轴中心与棱镜中心的高差。
(3)坐
标测量
1)设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2)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或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当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时,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方位角,并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
3)设置棱镜常数。
4)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
5)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6)照准目标棱镜,按坐标测量键,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测点的三维坐标。
应注意的两点:
1、应使用仪器的竖丝进行定向,严格使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B点地面要有牢固清晰的对中标记。
2、B点棱镜中心与仪器中心是否重合一致,是保证检测精度的重要环节,因此,最好在B点用三脚架和两者能通用的基座,如用三爪式棱镜连接器及基座互换时,三脚架和基座保持固定不动,仅换棱镜和仪器的基座以上部分,可减少不重合误差。
范文四:全站仪说明书
全測站經緯儀
SET210\310\510\610
內部程式功能操作手冊
九十二年七月,五版
台中市中港路一段85號12樓 12F, No.85, Sec.1, Taichung Port Rd., TAICHUNG, TAIWAN, R.O.C.
TEL/ 886-4-23011000 FAX/ 886-4-23010099 http:www.sokkia.com.tw
I
目 錄
一、基本認識……………………………………………….…………….1
1-1 面板操作
1-2 儀器參數設定
1-3 按鍵功能定義
1-4 按鍵功能定義設定步驟
1-5 按鍵功能儲存步驟
二、角度測量……………………………………………………………5
2-1 兩點間角度測量
2-2 已知方向的設置
2-3 水平角複測法
三、距離測量……………………………………………………………8
3-1 返回訊號檢測
3-2 距離和角度測量
四、座標測量……………………………………………………………10
4-1 輸入測站數據
4-2 設置後視座標方位角
4-3 三維座標測量
五、面積測量…………………………………………………..………13
六、懸高測量…………………………………………………………. 14
七、偏心測量……………………………………………………………16
7-1 單距偏心
7-2 角度偏心
7-3 雙距偏心
八、對邊測量…………..………………………………………………..22
九、後方交會…………………………..………………………………..24
十、工程放樣…………………………………………………………..26
10-1 角度及距離放樣
II
10-2 座標放樣
10-3 懸高放樣
十一、直線放樣………………………………………………………..32
11-1 定義基線
11-2 直線放樣點
11-3 直線放樣線
十二、點位投影………………………………………………………..37
12-1 定義基線
12-2 點投影
附錄A…………………………………………………………………..40
附錄B…………………………………………………………………..42
附錄C…………………………………………………………………..46
附錄D…………………………………………………………………..50
附錄E…………………………………………………………………..53
1
一、基本認識
1-1 面板操作
{ON}:開機
{ON}+{*}:關機
{*}:面版背光開關
{F1}~{F4}:執行或輸入所對應之功能
或文數字
{FUNC}:換至下一頁(輸入文數字時,
按住片刻則換回上一頁)
{BS}:刪除(亮點左邊一個字符)
{ESC}:取消或返回前一個工作目錄
{SFT}:字母大小寫切換
{〓}:選取或進入
{ ▲ } { ▼ }:向上或向下移動
{ } { }:向左或向右移動;選擇其他選項
1-2 儀器參數設定
1.EDM(電子測距) 參數設定:(操作步驟參詳附錄E)
在[MEAS(測量)]之模式下,進入[EDM(改正)]。
Mode( 測距模式) :Fine”r”*(重複精測) Fine AVG(平均精測)
Fine”s”(單次精測) Rapid”r”(重複粗測)
Rapid”s”(單次粗測) Tracking(跟蹤測)
Reflector(反射鏡類型) :Prism*(稜鏡) Sheet(稜鏡貼紙)
Pc(稜鏡常數) :-90〓+90 mm (-30*)
Temp.(溫度) :-30〓+60 ℃ (25*)
Press.(氣壓) :500〓1400 hpa (1013*)或375〓1050 mmHg (760*) Ppm(氣象改正數) :-499〓+499 (0*)
2.CNFG(設置) 模式下之參數設定:(操作步驟參詳附錄A)
※Obs.condition(觀測條件):
Dist mode(測距類型) :Sdist*(斜距) Hdist(平距) Vdist(高差)
Tilt crn.(傾斜補償) :Yes(H,V)*(H 和V 補償) Yes(V)(V 補償)
No(不補償)
coll.crn(視準差改正) :Yes*(改正) No(不改正)
C&R crn(地球曲率與折射改正) :No*(不改正) K=0.142 K=0.20 2
V index(垂直度盤指標設定) :Auto*(自動設定) Manual(正倒鏡觀測) H index(水平度盤指標設定) :Auto*(自動設定) Manual(開機為0)
V.obs(垂直角格式) :Zenith*(天頂距) Vertical(水平0 °) Vert90 °(水平 ±90°)
Ang.reso.(角度最小顯示) :1” * 5”
Coord(座標格式) :N-E-Z* E-N-Z
※Instr.config(儀器設定):
Power off(關機) :30min(儀器在無任何操作30 分鐘後即自動關機) No*(按鍵關機)
Reticle lev(十字絲照度) :0〓5 (3*)
Contrast(面版對比度) :1〓10 (5*)
Resume(恢復功能) :on(開) off*(關)
EDM standby(EDM 待機) :on(開) off*(關)
EDM ALC(EDM 自動亮度調整) :Hold*(手動) Free(自動)
(註有”*”為一般之設定)
1-3 按鍵功能定義
[DIST]:距離測量
[◢SHV]:距離模式切換
[0SET]:水平角歸零
[COORD]:座標測量
[REP]:重複角度測量
[MLM]:對邊測量
[S-O]:放樣測量
[OFFSET]:偏心測量
[EDM]:進入電子測距參數改正
[H-ANG]:將水平角設為已知值
[TILT]:電子氣泡傾斜顯示
[MENU]:選單
[REM]:懸高測量
[RESEC]:後方交會測量
[R L]:左旋右旋水平角選擇
[ZA %]:天頂距或%坡度之切換
[HOLD]:水平角鎖定和解鎖
[RCL]:顯示最新測量數據
[D-OUT]:將觀測值輸出到計算機等外部設備
[AIM]:測距信號檢測
3
[AREA]:面積測量
[F M]:距離單位轉換
[HT]:儀器與覘標高
[S-O LINE]:直線放樣測量
[P-PROJ]:點投影
[REC]:記錄
[------]:未進行功能定義
1-4 按鍵功能定義設定步驟
1. 在[設置(CNFG)]模式下,選取”按鍵功能
(Key function)”,再選”按鍵定義(Define)”
進入顯示有按鍵定義的螢幕中。
2.按{ }或{ }將光標移至需要重新定義
功能的按鍵上。
3.按{▲}或{▼}選取所需功能;再按{ }或
{ }將光標移至下一需定義之按鍵位上。
4. 重複步驟2 至3,對全部需定義的按鍵
進行定義。
5. 按[OK]結束按鍵功能定義返回〈按鍵定
義〉螢幕。
4
1-5 按鍵功能儲存步驟
1. 在[設置(CNFG)]模式下,選取”按鍵功能
(Key function)”。
2.選取”按鍵登錄(Registration)”後選取用
戶定義鍵位”自定1(User1)”或”自定
2(User2)”。
3.按{〓}將已定義的按鍵功能儲存到所選
的”自定1(User1)”或”自定2(User2)”上。
5
二、角度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用於量測兩點間的夾角,而其中水平角複測法主要是使其精確度提高。
2-1 兩點間角度測量
利用水平角歸零功能”0SET”量測兩點間的夾角,該功能可將任一方向的值設置 為零。
步驟:
1. 將儀器望遠鏡照準目標點1。
2. 在測量模式選單第一頁下,連續按[歸零
(0SET)]兩次,此時目標點1 之水平角為零。
3. 照準目標點2,此時螢幕上顯示的水平
角”HAR”即為兩目標點間之夾角。
2-2 已知方向的設置
利用水平設置功能”H.ANG”可將照準方向值設置為所需值,然後進行角度測量。 步驟:
1. 照準目標點1。
2. 在測量模式選單第二頁下,按[方位角
(H.ANG)]。
6
3. 選擇”水平角(H. angle)”。
4. 輸入已知方向值後按{〓},其目的是將照準
方向設置為已知值。輸入方式:度度. 分分秒
秒。
5. 照準目標點2,此時所顯示的”HAR”即為目
標點2 之方向值,該值與先前的已知值之差
為兩目標點間的夾角。
2-3 角度記錄
能記錄單點的觀測資料。
步驟:
1. 在測量模式第三頁下,按[記錄(REC)]。
2.選擇”角度資料(Angle data)”。
3.按[記錄(REC)]去記錄所要記錄的角度,按
[編輯(EDIT)],去編輯下列值:
a.目標點點號
b.覘標高
c.編碼
4. 完成後按[OK]。
7
2-4 水平角複測法
水平角重複測量可獲得較高精度的水平角測量結果。
步驟:
1. 在測量模式選單第二頁下,按[選單
(MENU)]。
2. 選擇”重複測量(Repetition)”,此時方向值顯
示為0°
3. 照準目標點1 後按[OK]。
4. 照準目標點2 後按[OK]。
5. 第2 次照準目標點1 後按[OK]。
6. 第2 次照準目標點2 後按[OK]。
顯示內容:
和值(HARp):重複測量角度值之和
重複次數(Reps):重複測量的次數
均值(Ave):重複測量角度值之平均
*於顯示”後視讀數(take BS)”時按[取消
(CE)]可取消該次測量,返回並重新測量
目標點1。
7. 重複步驟4 至5 繼續後面的量測,完成後按
{ESC}結束。
注意:重複測量最大次數為10
8
三、距離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進行距離測量前先完成以下四項設定:(操作步驟參詳附錄E)
〓測距模式
〓反射鏡類型
〓稜鏡常數改正值
〓氣象改正值
3-1 返回信號檢測
檢查並確認有足夠測距信號返回,這對長距離測量尤其有幫助。
步驟:
1. 精確照準目標點。
2. 於按鍵定義中,選擇[AIM]後,回到測量模式下,按[AIM]。
3. 按[鳴聲(BEEP)]打開蜂鳴聲,當返回訊號足以測距時,儀器會發出蜂鳴聲。
4. 如要量測,則按[距離(DIST)]開始測距。
3-2 距離和角度測量
步驟:
1. 照準目標。
2.在測量模式第一頁下,按[距離(DIST)]。
9
3.待測距完成後,可按[切換(◢SHV)],以顯
示斜距”S”,平距”H”,高差”V”。
4. 可在測量模式第三頁下,按[記錄(REC)]將
資料記錄下來。
5. 選擇”距離資料(Dist data)”。
6.在記錄模式下,按[記錄(REC)]後,按[編輯
(EDIT)],去編輯點號、編碼、覘標高。
7. 完成後按[OK]。
10
四、座標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在輸入測站點座標、儀器高、覘標高和後視點座標方位角後,用座標測量功能可 以測定目標點的三維座標。
AzZSNN cossin01 ××+=
AzZSEE sinsin01 ××+=
fhihZSZZ 〓+×+= cos01
S :斜距 Z :天頂距 Az:方位角 ih:儀器高 fh :覘標高
4-1 輸入測站數據
進行座標測量前,需將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等數據輸入儀器。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和覘標高。
2.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11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4. 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結束。
4-2 設置後視座標方位角
步驟:
1. 在〈座標(COORD)〉模式中,選擇”測站定
向(Stn.Orientation)”,之後選擇”設定水平角
(Set H angle)”。
2. 選擇”後視(Back sight)”,按[編輯(EDIT)],
輸入後視座標,待輸入完成後按[OK]。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12
3. 螢幕上會顯示測站點座標,如正確按[OK]。
4. 照準後視點後按[YES]設置後視點座標方位
角。
4-3 三維座標測量
步驟:
1. 待前述之測站座標及後視方位設置完成
後,照準目標點。
2. 進入[座標(Coord)]模式中,選擇”觀測
(Observation)”開始觀測。
3. 待觀測完成後,會顯示其下畫面,按[儀高
(HT)],其儀器資料可重新設定。在觀測另一
測點前也可先輸入其測點的覘標高。
4. 按[記錄(REC)]可記錄觀測資料,在其中可
自編點號、編碼與覘標高。
5. 再照準下一目標點並按[觀測(OBS)]開始觀
測,直至所有目標點觀測完畢;按{ESC}離
開。
13
S
P1
P2
P5
P3
P4
五、面積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觀測或讀取儀器內已存之三個或多個點的
座標數據,計算出由這些點連線封閉而成的圖形面積;其應用在工地面積的量測。 步驟:
1. 在第2 頁測量模式下,按[選單(MENU)]。
2. 按方向鍵去選擇”面積計算(Area calc)”,之
後按[測量(MEAS)];如要從內存記憶體中取
資料計算之,可按[取DATA(READ)]。
3. 照準第一個目標點,按[觀測(OBS)]開始觀
測;觀測完成後如資料無誤,按[OK]。
4. 第2、3、4…..目標點則如上述步驟測得,
待一封閉面積之目標點皆量測完成後,按[計
算(CALC)]即可計算面積。
註:面積測量時要依順時針或逆時針順序量
測。
5. 按[OK]結束面積計算返回測量模式。
注意:
〓點數至少3 個點
〓點數必須依順時針或逆時針觀測或讀取
〓構成圓形點數範圍:3〓30 點
14
六、懸高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懸高測量功能用於無法在其上設置稜鏡的物體,如高壓電塔、懸空纜線、橋樑等 高度的測量。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和覘標高。
2.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4. 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結束,回到測量模式畫面。
15
6. 把稜鏡放置待測物的正上方或正下方,視準
對準稜鏡後,在測量模式第1 頁下,按[距離
(DIST)],待螢幕出現量測距離(S),垂直角
(ZA),水平角(HAR)後,按[停(STOP)]使之
停止測量(使用重複精測或粗測模式下) 。
7. 在測量模式第2 頁下,按[選單(MENU)],
去選擇”懸高測量(REM)”後,將視準對準待
測物,當其螢幕出現”高度(Ht.)”時,可按[停
(STOP)]去停止計算懸高。其中”高度(Ht.)”
值即是待測物的高度。
8. 如要繼續觀測,按[觀測(OBS)]進行觀測;
之後,按[懸高(REM)]進行懸高測量。
另法:進入[懸高(REM)]模式下,照準稜鏡後,按[觀測(OBS)]進行觀測,待螢幕 出現量測資料後,將視準照準待測物,按[懸高(REM)]進行懸高測量,當 螢幕出現”高度(Ht.)”時,其可按[停(STOP)]去停止計算懸高。
16
偏心點
測站
待測點
七、偏心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偏心測量用於無法直接設置稜鏡於點位或不通視時,其距離和角度的測量。 當待測點由於無法設置稜鏡或不通視等原因不能直接對其進行量測時,可將稜鏡 設置在距待測點不遠處之偏心點上,透過對偏心點距離和角度的觀測求出待測點 的距離及角度。
7-1 單距偏心
當偏心點設於待測點左右兩側時,應使其與帶測點及測站之夾角為90°。 當偏心點設於待測點前後方向時,應使其位於待測點與測站之連線上。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
2. 在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與儀器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17
4.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離開,回到測量模式畫面。
6.照準偏心點後,在測量模式第1 頁下,按[距
離(DIST)]進行觀測。
7. 在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偏心(OFFSET)]
進入偏心測量模式。
8.選取”單距偏心(Offset/Dist)”並按[編輯
(EDIT)]去編輯距離;之後按{〓},按左右鍵
去編輯方向。
距離:偏心點至待測點之平距
偏向:偏心點方向;
←:位於待測點左側
→:位於待測點右側
↑:待測點遠離測站
↓:待測點靠近測站
9. 按[觀測(OBS)],重新觀測偏心點。(如步驟
6 有執行者,此步驟可省略)
10. 按[OK]去計算並顯示待測點的距離及角
度。
11. 按[記錄(REC)]可記錄觀測資料,在其中可
自編點號及編碼。
註:按[YES]返回偏心測量選單
按[NO]返回原距離和角度顯示
按[XYZ]使距離、角度與座標切換
按[記錄(REC)]記錄計算結果
18
偏心點
測站
待測點
偏心點
7-2 角度偏心
角度偏心是使偏心點盡可能與待測點位於同一圓周上,透過對偏心點的距離測量 和對待測點的角度測量,所獲得待測點的測量值。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
2. 在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3.選取” 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與儀器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4.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離開,回到測量模式畫面。
6.照準偏心點,在測量模式第1 頁下,按[距
離(DIST)]進行觀測。
7. 在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偏心(OFFSET)]
進入偏心測量模式。
19
待測點
測站
偏心點2
偏心點1
8. 選擇”角度偏心(Offset/Angle)”。
9. 照準待測點方向後,按[OK],可顯示待測點
的距離和角度值。
10. 按[記錄(REC)]可記錄觀測資料,在其中可
自編點號及編碼。
11. 完成觀測後,按[YES]返回偏心測量選單。
註:按[YES]返回偏心測量選單
按[NO]返回原距離和角度顯示
按[XYZ]使距離、角度與座標切換
按[記錄(REC)]記錄計算結果
7-3 雙距偏心
雙距偏心測量是透過對與待測點位於同一空間直線上的兩個偏心點的測量,並輸 入靠近待測點之偏心點間距離,以確定出待測點之座標。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
2. 在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20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與儀器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4.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離開,回到測量模式畫面。
6. 在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偏心(OFFSET)]
進入偏心測量模式。
7. 選擇”雙距偏心(Offset/2D)”。
8. 照準偏心點1 後按[觀測(OBS)],如正確就
按[YES],否則按[NO]。
9.再照準偏心點2 後按[觀測(OBS)],如正確
就按[YES],否則按[NO]。
21
10. 待兩點觀測完成後,輸入偏心點2 至待測
點的距離,按{〓},其待測點的座標將顯示。
11. 按[記錄(REC)]可記錄觀測資料,在其中可
自編點號及編碼。
註:按[YES]返回偏心測量選單
按[NO]返回原距離和角度顯示
按[HVD]使距離、角度與座標切換
按[記錄(REC)]記錄計算結果
22
八、對邊測量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在不搬動儀器的情況下,量測多個目標點與某一起始點間的斜距、平距和高差; 其高差也可用坡度來顯示;其可運用在坡度量測上。
步驟:
1. 照準起始點P1,並按[距離(DIST)]進行觀
測,待觀測值出現後,按[停(STOP)] (使用
重複精測或粗測模式下) 。
2.照準第二個稜鏡(P2),在測量模式第3 頁
下,按[對邊(MLM)]開始觀測,其觀測值敘
述如下:
S :斜坡距離
H :水平距離
V :垂直距離
23
3. 照準下一個稜鏡(P3),按[對邊(MLM)]開始
觀測,可用同樣的方法觀測其他目標稜鏡與
起始點之斜距、平距、垂距。
註:。按[S/%]可顯示出目標點與起始點間
之坡度。
。照準起始點後按[觀測(OBS)]可對起
始點重新觀測。
。觀測完某目標點後按[MOVE]可將該
點設為後面觀測的起始點。
4. 按{ESC}結束對邊測量。
24
九、後方交會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後方交會用於對多個已知點做觀測,而定出未知點座標。
步驟:
1. 於測量模式第2 頁下,按[選單(MENU)],
之後選擇”後方交會(RESEC)”去執行後方交
會測量。
2.選擇”NEZ 座標(NEZ)”並且按[編輯
(EDIT)],輸入數個已知點座標及儀器高,當
輸入完成後按[測量(MEAS)]。
註:當執行[取DATA(READ)]時,是從內存
資料取出使用。
3. 照準第一已知點,並按[距離(DIST)]開始量
測,其量測結果會顯示在螢幕上。此時可輸
入覘標高,但在編輯已知點座標資料時,有
輸入覘標高時,此處則不輸入。
4. 按[YES],使用第一已知點所量測到的結果。
(註:當按[ANGLE]只進行角度測量,其距
離值不會顯示)
25
5. 重複3〓4 步驟。當觀測量足以計算測站點
座標時,螢幕將顯示[計算(CALC)]。
6. 按[計算(CALC)]或[YES],將自動開始計算
測站的點座標。其螢幕會顯示測站的座標及
標準偏差。
7. 按[結果(RESULT)]去檢查結果。若有已知點
未測或需新加一個已知點,按[加(ADD)],若
無錯誤則可按[記錄(REC)]記錄測量結果。
8.若有一已知點的測量結果有問題,可移動光
標至該點上,按[BAD],則該點左邊會出
現”*”。
9. 可按[重新計算(RE CALC)]重新計算,或按
[重新觀測(RE OBS)]重新測量該點,直至沒
問題後方可記錄所計算出的測站座標。
應避免下列情形:
(1)測站點與3 個或3 個已知點在同一圓周上
(2)測站點與已知點在同一直線上
(3)2 個已知點之間夾角太狹窄
26
參考方向
放樣距離
測站
稜鏡
△距離 放樣位置
十、工程放樣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工程放樣用於工地實務上測設出所要求的點位。在放樣過程中,透過對照準點角 度、距離或者座標的測量,將顯示出預先輸入的放樣值與實測值之差,以指引放 樣。
10-1 角度及距離放樣
角度和距離放樣是根據相對於某參考方向旋轉的角度和至測站點的距離量設出 所需點位。
步驟:
1. 照準一參考方向後,按[歸零(0SET)]兩次,
使其水平角歸零;或按[方位角(H,ANG)]輸
入一已知角度。
2.之後,於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放樣(S-O)]
進入放樣測量模式。
3. 選擇”放樣資料(S-O data)”。
27
3. 按[▲S-O]選擇距離輸入模式;(1)S-O S:
斜距放樣,(2)S-O H:平距放樣,(3)S-O V:
高差放樣,(4)S-O Coord:座標放樣,(5)S-O
Ht :懸高放樣。
註:此處以斜距放樣為例。
4. 按[編輯(EDIT)]做下列編輯:
(1)斜距(Sdist):測站置放樣點之距離
(2)水平角(H ang):放樣點與參考方向之夾
角
5. 按[OK]完成放樣值的設置。
6. 旋轉儀器直至”水平角差(dHA)”為0,並安置
稜鏡在視準軸線上。
7. 按[觀測(OBS)]進行觀測,其可顯示觀測值
及與放樣值之差(S-O S)。
8. 照準方向上移動稜鏡並按[觀測(OBS)]直
至”放樣斜距(S-O S)”值約為0;即是所要放
樣的位置。
9. 可按[← →]可顯示移動方向。
註:
←:將稜鏡左移
→:將稜鏡右移
↓:將稜鏡移向測站
↑:將稜鏡遠離測站
10. 按{ESC}結束放樣返回<放樣(s-o)>螢幕。
28
10-2 座標放樣
在給定放樣點的座標後,儀器自動計算出放樣的角度與距離值,利用角度和距離 放樣功能便可測設出放樣點的位置。
步驟:
1. 量取儀器高和覘標高。
2.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4. 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結束。
29
6. 在〈座標(COORD)〉模式中,選擇”測站定
向(Stn.Orientation)”,之後選擇”設定水平角
(Set H angle)”。
7. 選擇”後視(Back sight)”,按[編輯(EDIT)],
輸入後視座標,待輸入完成後按[OK]。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8.螢幕上會顯示測站點座標,如正確按[OK]。
9. 照準後視點後按[YES]設置後視點座標方位
角,完成後按{ESC}離開。
10.於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放樣(S-O)]進入
放樣測量模式。
30
11. 選擇”放樣資料(S-O data)”後,並按[▲S-O]
直至〈放樣測量座標(S-O Coord)〉出現。
12. 按[編輯(EDIT)]編輯放樣點的座標;完成後
按[OK]。
13. 按[觀測(OBS)]開始觀測目標點,持稜鏡者
依觀測者指揮慢慢接近所需放樣的點位,待
座標差似乎為零時,即找到放樣點。
14.可按[← →]可顯示移動方向。
註:
:低於放樣高程
:高於放樣高程
15. 按{ESC}結束放樣返回<放樣(s-o)>螢幕。
10-3 懸高放樣
懸高放樣適用於測設目標物位置過高或過低而無法在其位置上設置稜鏡的放樣 點位。
步驟:
1. 把稜鏡放置放樣點的正上方或正下方,量取
覘標高與儀器高。
2.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3.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31
4. 按[OK]完成輸入。
5. 按{ESC}結束。
6.於測量模式第3 頁下,按[放樣(S-O)]進入放
樣測量模式。
7. 選擇”放樣資料(S-O data)”並按[▲S-O]直至
〈放樣測量高度(S-O Ht)〉出現。
8. 按[編輯(EDIT)]編輯放樣點的高度;完成後
按[OK]。
9. 按[懸高(REM)]後,擺動望遠鏡至所要放樣
的點位上,直至”放樣高度(S-O Ht.)”約為
0.000m ,即是所需放樣點位。
註:在做懸高放樣時,一定要先量測位於放
樣點之正下方或正上方的稜鏡,才能按
[懸高(REM)]做懸高放樣量測。
10. 可按[← →]可顯示移動方向。
註:
:向上旋轉望遠鏡
:向下旋轉望遠鏡
11.按{ESC}結束放樣返回<放樣(s-o)>螢幕。
32
十一、直線放樣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直線放樣可藉由測定基線及給定長度與偏距,得知所要放樣的點位,再利用其點 位當做工程放樣的放樣點位進行放樣;其可運用在建築基地放樣上。 11-1 定義基線
要進行直線放樣測量前,首要定義基線。
的水平距離)(透過輸入的座標計算
平距離)(透過測量值計算的水
比率
Hdist
Hdist'
=
〓不觀測第1 已知點或第2 已知點,比率為1
步驟:
1.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2.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3. 按[OK]完成輸入。
4. 按{ESC}結束。
33
5. 在〈座標(COORD)〉模式中,選擇”測站定
向(Stn.Orientation)”,之後選擇”設定水平角
(Set H angle)”。
6. 選擇”後視(Back sight)”,按[編輯(EDIT)],
輸入後視座標,待輸入完成後按[OK]。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7.螢幕上會顯示測站點座標,如正確按[OK]。
8. 照準後視點後按[YES]設置後視點座標方位
角,完成後按{ESC}離開。
9. 於測量模式第2 頁下,按[選單(MENU)],
之後選擇”直線放樣(Set-out Line)”。
34
10. 選擇”定義基線(Define baseline)”。編輯基
線起點與終點,待完成後於第2 頁按[測量
(MEAS)];如不執行觀測時,直接按[OK]。
11. 照準第一點並按[觀測(OBS)]觀測,按
[YES]使用此觀測值,按[NO]再對第一點
做觀測。
12. 照準第二點並按[觀測(OBS)]觀測,按
[YES]使用此觀測值。
13. 之後會出現觀測值與計算值的XY 比例,
如正確則按[OK]即基線已定義完成。
35
11-2 直線放樣點
直線放樣點測量用於透過輸入長度及距基線的偏移值來找到需要點的座標。
步驟:
1. 在〈直線放樣(Set-out line)〉模式中選擇”
點(Point)”。
2.按[編輯(EDIT)]去編輯長度與偏距。
註:
長度:沿著基線從第一點至測點的距離。 偏距:測點距基線之Y 方向的距離。
3. 按[OK]。所需點之座標會計算出並顯示。
4. 按[▲S-O]可執行工程放樣功能;於此以座
標放樣為例。
5. 確認放樣座標無誤,按[OK]。
6.按[觀測(OBS)]開始觀測目標點,持稜鏡者
依觀測者指揮慢慢接近所需放樣的點位,待
座標差似乎為零時,即找到放樣點。
7.可按[← →]可顯示移動方向。
註:
:低於放樣高程
:高於放樣高程
36
測點
水平距
(Offset)
Profile View
1st Pt
基線
2st Pt
Cut
Offline
測點
Lenght
11-3 直線放樣線
直線放樣線測量可確定距基線之測點的水平距離,並確定距基線之測點的垂直距 離。
步驟:
1. 在〈直線放樣(Set-out line)〉模式中選擇”
線(Line)”。
2.按[編輯(EDIT)]去編輯偏距。
註:偏距(Offset):基線移動多少。
3.照準所要觀測的點,按[觀測(OBS)]進行觀
測。
4. 按[YES],確認測量結果,顯示測點和基線
之差。
註:
偏離:正值在基線右邊,負值在基線左邊。
偏低:在基線下面。
偏高:在基線上面。
長度:沿著基線從第一點至測點的距離。
37
Y 方向
1st Pt
投影點
1st Pt
X 方向
基線
2st Pt
十二、點位投影
適用機型:
SOKKIA SET210\310\510\610
目的及應用:
點投影用來將一觀測點投影到基線上。點的投影可以透過測量或輸入方式實現。 顯示從第1 點到(要投影的點向基線引垂線與基線正交的) 垂足之間的距離。
12-1 定義基線
與直線放樣之基線定義略同。
步驟:
1. 在第1 頁測量模式下,按[座標(COORD)]。
2. 選取”測站定向(Stn data)”後,再選取”測站
座標(Stn. Coordinate)”,按[編輯(EDIT)],
輸入測站座標、儀器高、覘標高。
註:如要取用記憶體內之座標資料,可按[取
DATA(READ)]。
3. 按[OK]完成輸入。
4. 按{ESC}結束。
38
5. 於測量模式第2 頁下,按[選單(MENU)],
之後選擇”點投影(Point Projection)”。
6. 選擇”定義基線(Define baseline)”。編輯基線
起點與終點,待完成後於第2 頁按[測量
(MEAS)];如不執行觀測時,直接按[OK]。
7. 照準第一點並按[觀測(OBS)]觀測,按[YES]
使用此觀測值,按[NO]再對第一點做觀測。
8. 照準第二點並按[觀測(OBS)]觀測,按[YES]
使用此觀測值。
9. 之後會出現觀測值與計算值的XY 比例,如
正確則按[OK]即基線已定義完成。
39
12-2 點投影
步驟:
1. 在〈點投影(P-PROJ)〉模式中選擇”點投影
(Point Projection)”
2.按[編輯(EDIT)]去編輯座標,或者按[觀測
(OBS)]去觀測所需投影的點位。
3.如按[編輯(EDIT)]去編輯座標時,則按
[OK];而按[觀測(OBS)]時,待觀測後按
[YES],上述兩種方法皆會自動計算出下列
項目值:
。長度:沿基線方向從第1 點到投影點的距
離(X 方向)
。偏距:要投影的點位到其在基線上投影的
投影點之間的距離(Y 方向)
。高差:基線與投影點的高差
4. 按[▲S-O]可執行工程放樣功能;於此以座
標放樣為例。
5. 確認放樣座標無誤,按[OK]。
6.按[觀測(OBS)]開始觀測目標點,持稜鏡者
依觀測者指揮慢慢接近所需放樣的點位,待
座標差似乎為零時,即找到放樣點。
7.可按[← →]可顯示移動方向。
註:
:低於放樣高程
:高於放樣高程
40
附錄 A
設定操作
一、 觀測條件(Obs.condition)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設置(CNFG)]。
2.選擇”觀測條件(Obs.condition)”,進入修
改觀測條件設定。
3.按上下鍵,至所要更改設定的位置,再
以左右鍵去更改之。
4.更改完成後,按{〓}直至回到設定畫面,
即設定完成。
41
二、儀器設定(Instr.config)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設置(CNFG)]。
2.選擇”儀器設定(Instr.config)”,進入修改
儀器設定。
3. 按上下鍵,至所要更改設定的位置,再
以左右鍵去更改之。
4. 更改完成後,按{〓}直至回到設定畫面,
即設定完成。
三、通訊設定(Comms setup)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設置(CNFG)]。
2.選擇”通訊設定(Comms setup)”,進入修
改通訊設定。
3. 按上下鍵,至所要更改設定的位置,再
以左右鍵去更改之。
4. 更改完成後,按{〓}直至回到設定畫面,
即設定完成。
42
附錄 B
文件操作
一、專案選擇(JOB selection)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選擇”專案(JOB)”,進入專案操作畫面。
3.選擇”專案選擇(JOB selection)”。
4.按左右鍵去更改專案名稱,並可在座標
搜尋下按左右鍵更改所要搜尋的專案。
5.如要修改尺度比,則按[S.F.]去改之。
6..完成後按{〓}回到專案操作畫面。
43
二、專案名稱編輯(JOB name edit)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選擇”專案(JOB)”,進入專案操作畫面。
3.選擇”專案名編輯(JOB name edit)”。
4.修改專案名稱,完成後按{〓}離開。
三、刪除專案(JOB deletion)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44
2. 選擇”專案(JOB)”,進入專案操作畫面。
3.選擇”刪除專案(JOB deletion)”。
4.按上下鍵選擇所要刪除之專案,之後按{〓}。
註:如專案名稱前面有*號者,表示為下
載之資料,不可刪除。
5.畫面會詢問是否刪除,如要刪除按
[YES],完成後按{ESC}離開。
四、通訊輸出(Comms output)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45
2. 選擇”專案(JOB)”,進入專案操作畫面。
3.選擇”通訊輸出(Comms output)”。
4.按上下鍵至所要輸出專案的位置,之後按{〓},使其出現”Out”字母。
5. 按[OK],選擇”文件輸出(SDR)”,按{〓}
即開始下載。
46
附錄 C
已知資料編輯
一、鍵入座標(Key in coord)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選擇”已知資料(Known data)”。
3.選擇”鍵入座標(Key in coord)”。
4.編輯NEZ 座標及點號,完成後按{〓}儲 存,並按{ESC}離開。
二、通訊輸入(Comms input)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47
2. 選擇”已知資料(Known data)”。
3.選擇”通訊輸入(Comms input)”。
4.待PC 已啟動開始上傳時,即開始上傳。
三、座標刪除(Deletion)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已知資料(Known data)”。
3.選擇”座標刪除(Deletion)”。
48
4. 按上下鍵,選擇所要刪除的座標點號, 之後按{〓}。
註:此功能為逐一刪除座標,如要全部刪 除時,請參詳”清除座標”功能。
5. 確定要刪除,按[DEL]。
四、檢視座標(View)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已知資料(Known data)”。
3.選擇”檢視座標(View)”。
4.按上下鍵選擇所要檢視座標的位置,之 後按{〓},即可顯示該點座標。
49
五、清除座標(Clear)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已知資料(Known data)”。
3.選擇”清除座標(Clear)”。
4.如確定要清除時,按[YES]。
50
附錄 D
編碼編輯
一、鍵入編碼(Key in code)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編碼(Code)”。
3.選擇”鍵入編碼(Key in code)”。
4. 編輯所需之編碼,之後按{〓}即儲存後離 開;如需再編輯,則需再進入即可。
二、刪除編碼(Deletion)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編碼(Code)”。
51
3. 選擇”刪除編碼(Deletion)”。
4.按上下鍵,選擇至所要刪除的位置,按
[DEL]即可刪除。
註:此功能為逐一刪除編碼,如要全部刪 除時,請參詳”清除編碼”功能。
三、檢視編碼(Code view)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編碼(Code)”。
3. 選擇”檢視編碼(Code view)”。
4.按上下鍵檢視所編輯的編碼。
52
四、清除編碼(Clear list)
步驟:
1. 於主畫面按[儲存(MEM)]。
2. 選擇”編碼(Code)”。
3. 選擇”清除編碼(Clear list)”。
4.如確定要清除,則按[YES]。
53
附錄 E
EDM 參數設定
步驟:
1. 於測量模式第2 頁下,按[改正(EDM)], 進入EDM 設定。
2.按上下鍵於所要更改設定項目下,以左 右鍵更改之。
3.如需編輯常數、溫度、ppm 、壓力時, 按[編輯(EDIT)]去編輯之。
范文五:苏一光全站仪说明书
RT S 6 3 2 B RTS632BL RT S 6 3 5 B RTS635BL OTS632B OTS632BL OTS635B OTS635BL
LCD
8
4 ,
VZ: 81 HR:157 54 33 21 58
VZ: 81 54 21 HR:157 33 58 SD:130.216m
P1
S/A P1
1
81 157
54
33 21
58
81 157
54
33 21
58
130.216m
HR:157 33 58 HD:128.919m VD:18.334m
S/A P1
N: E: Z: 5.838m -3.308m 0.226m
S/A P1
2 157
33 58
5.838m -3.308m 0.226m
128.919m 18.334m
1/3
F1 F2 F3
F1
F2
F3
11/2 P P 1
F1 F2 F3
3
F1
F2
F3
12
VZ
VH
V%
HR/HL
SD/HD/VD
N
E
Z
PT#
ST/BS/SS
Ins.Hi(I.HT)
Ref.Hr(R.HT)
ID
PCODE
P1/P2/P3//
//
//
/
F1
09
F4
ESC
/ MENU
DISP
ALL
EDM
VZ: 90 HR:156 16
16
00
18
P1
[F1][F2][F3][F4]
VZ: 90 HR:156 16
16
00
18
P1
P2
P3
N:
E:
Z:
123456.789m
-123456.789m
-0.789m
S/A P1 P2 m/f/iP3
VZ: 90 HR:156 SD: 16 00
16 18
0.000m
S/A P1
m/f/iP2
HR:156
HD:
VD:
1618
0.000m
0.000m
S/A P1 m/f/iP2
F1 F2 F3 F1 F2 F3 F1
F2 F3 F1 F2 S/AF3 F1 F2 m/f/iF3 F1 F2 S/AF3 F1 F2 F3 F1 F2 m/f/iF3 /
/
%
2.
(6)
VZ: 90 HR:156 16
16
00
18
P1
1
2
220V/110V
334h
1
2
1
A A 9
C 10
2
A A B 11
A C
12 B B
B B
630BL
+----
[F3]
[F1](+)
630B
1 ( 2 )
()
FOIF RTS630B V1.0 09-10-13
(PSM)
PSM 0.0 -
PPM ---0.0
(PPM)F1(+) F4( F2(-)
)
+
() VZ: 90 16 HR:156 16 00
18
P1
() F3(
F4()
)
------
[]
[MENU][MENU]
F1 F2 F3 1/3 P
[F1][F1]
[F1]
FN=_ SPC [F1]
1)
S
[ U
N
-
[F1] [1]
]
SPC FN=SUN_
[1][1][1]
[5] [5]
[-]
[F1]
FN=SUN-01 SPC
01 [F4] [0] [1] [F4]
(X) []
[F4] [F4] VZ: 90 16
HR:156 16
00
18
P2
[F1]() [F1]
X:-0 01 [ 12 ]
------[] [F3]()
1)
[F3]
[ESC][ ESC]
------
[]
[
1.
2.
3.
4.
5. ]
( )
6.
7. 555.8
[ [] ]
6
[][][]
8 []
[][]
6 6 1) 2)
6
[][]
6
[F1][F1]
6
[F2] [F3] [F2] [F3]
[F4][F4]
(A)
A
VZ: 89 HR:157 25 33 55 58
P1
A
0 [F1]( [F3](
) 00
00 )
[F1] [F3]
--- --- [] 55 00
P1
[
]
VZ: 89 25 HR: 0 00
(B) A B
B
B
VZ: 89 25 HR:168 32 55 18
P1
[F4]
P2(P3) P1[F4]
[F4]
VZ: 89
HR:157
25
33
55
58
P3
[F2]() [F2]
VZ: 89 HL:202 25
26
55
02
P3
VZ: 89 HR:191 25
23
55
42
P1
[F2]() [F2]
HR:191 --- 2342
[][]
1)
[F3]() [F3]
---
VZ: 89 HR:191 25
23
55
42
P1
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1
[F3]() [F3]
HR=_ ------[F3]
1)
:80 [F4]( [F4]( 30
)
)
50
[F4]
[F4]
[80.3050]
HR=80.3050_
------
25
30
55
50
P1 VZ: 89
HR: 80
2)
[F4](P1) 2 [F4]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1
[F3]( 1) ) [F3]
V:0.99%
HR:168 36 18
P2 P2
[F4] 3 [F4]
[F4]
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3
[F3]( 1) ) [F3]
VH: 0
HR:168
34
36
55
18
P3
0 270
00 180 (1 00
00
)
1
(
00
1
(
)
1
90
)
00
270
00
90180 0 (1 00
) 00
[F4](P1
3
P2) [F4]
[F4]
VZ: 89 25
HR:168 36
55
18
P1 P2 P3 [F1]() [F1][]
[][]---
[F1](
( / )
) [F2][F1]
[F2]
[][]
[] ---
[F4]() [F4] 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1
[DISP]() [DISP]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1
[F1]( 1) ) [F1]
VZ: 89
HR:168
SD*[r]
25
36
55
18
m S/AP1
2) [ESC] 5) VZ: 89 25 55
HR:168 36 18
SD:88.888m
S/AP1
[DISP]() [DISP]
VZ: 89 HR:168 25
36
55
18
P1
[F1]( 1) ) [F1]
VZ: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2) [ESC] 4) VZ: 89
HD:
VD:
25 55
88.886m 0.042m
S/AP1
=-( (HD) )
(VD)
(SD)
[:]
[F4] (P1) [F4]HR: 89 25 55
HD:0.000m
VD:0.000m
m/f/iP2
[F2]() [F2]
HD:0.000m
---[F1](
1)
) [F1]
[F4] [F4]
()
[F4](P2)
[F1]( )
+
- [F4]
[F1]
HD=123.2m ---
HR: 89 25 55
dHD:-12.410m
VD:0.000m
m/f/iP2
50m 50m 50m 50m 50m 50m
:
3s(
1mm
:
)
2s(
10mm
)
[F2]() [F2] 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F1][F2][F3][F1]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F
[F2] [F3]
0mm
0mm -30mm 0mm
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F3](S/A)[F3]
PSM 0.0 :[
PPM PPM ]
T-P 0.0
[F1]() [F1]
=0.0
------
mm
=-30mm [F4]()
[F4]
------
630B
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F3](S/A)[F3]
PSM [F3](T-P)[F3]
0.0
:[
PPM
PPM ]
T-P 0.0
[
[]
]
---
=20.0 1020.0 hPa
---
[F4]
[F4]()
---
=18.0 1020.0 hPa
---
630B
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F3](S/A)[F3]
PSM 0.0 :[
PPM PPM ]
T-P 0.0
PSM [ESC][ESC]
0.0
:[
PPM
PPM ] T-P 0.0
HR: 89 HD: VD: 25 55
0.000m 0.000m
S/AP1
[F3](S/A)[F3]
PSM 0.0 :[
PPM PPM ]
T-P 0.0
[F4]() [F4]
=1
[F4]() 1) [F4]
=3
()
[DISP]() [DISP]N: E: Z: 0.000m
0.000m
0.000m
S/AP1 P2
[F4](P1)
2(P2)
[F4]
N: E: Z=
123.456m -987.015m 0.m
[F3]() [F3]
1) 2) N:
E:
Z=0.
123.456m -987.015m m
[F4]() 2 [F4]N:
E:
Z:
123.456m
-987.015m
0.803m
P2
(P2)
630B
3 N:
E:
Z:
0.000m
0.000m
0.000m
S/AP1 P2 m/f/iP3
[F2]() [F3]
N=0.000 E: Z:
m 0.000m 0.000m
1) N:19.451m E:23.562m Z=0.000m
[F4] () [F4]
HR:
>
12 2334
[F3]() [F3]N: E: Z: 0.000m 0.000m 0.000m
m/f/iP3
3 (P3)
N: E: Z: 0.000m 0.000m 0.000m
m/f/iP3
[F4]
1[F4] N:
E:
Z:
0.000m
0.000m
0.000m
S/AP1
[F1]() [F1]
N: E: Z:
6.134m 13.159m 1.030m
S/AP1
(
) 630B
10
(
100000
)
1.
2.
3.
4.
[MENU]() [MENU]
F1 F2 F3 1/3 P
[F2]() [F2]
FN:
[F3]() [F3]
F1 F2 F3 1/2 P
放樣(s-o)>放樣(s-o)>放樣(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