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日本人文风情--鞠躬
日本人文风情--鞠躬
带着敬意介绍他人,鞠躬也是一门艺术鞠躬
在日本,当小孩子上学时,“尊敬”的概念就已深入脑海。对于游客而言,一个简单的点头或摆出要鞠躬的意思通常就已足够。
在介绍或提及他人时,鞠躬的时间长短和鞠躬的幅度大小都是很有讲究的。例如,介绍朋友时,可能只需要以30度角快速鞠躬即可;但在介绍办公室里职位较高的人时,需要以70度角缓慢地鞠躬。具体如何鞠躬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和场合。
除了鞠躬外,适当地介绍他人也很重要。例如,当你称呼史密斯博士为史密斯时,史密斯本人可能会觉得有点被怠慢了。同样,如果你在称呼日本人时,没有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敬语“san”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被怠慢了。若你要特别表示自己的敬意时,还要在名字后面加上敬语“sama”(意思为“大人”或“殿下”)。
通常,儿童很喜欢你们直呼他们的名,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在女孩和男孩的名后面分别加上“chan”或“kun&rdquo.
范文二:云南的人文风情
云南的人文风情
云南的人文风情是独具当地特色的,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说说这里的人文风情。
民族语言文字
云南省民语委成立以来,为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他们首先对世居云南的25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指导下,先后帮助哈尼(2种)、傈僳、纳西、景颇(载瓦)、苗(2种)、壮、白、瑶、独龙等10个民族新创12种民族文字或拼音方案;帮助彝、傣、拉祜、苗、景颇等5个民族改进、规范了7种民族文字,并有步骤有计划地报批文字方案。现德宏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哈尼文、拉祜文、川黔滇苗文、佤文7种民族文字方案,已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成为正式文字。由云南省民语委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现已公开出版发行。协助有关专家编辑出版了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等词典。
云南
宗教
佛教
合法宗教场所2333处,可统计的佛教信徒约256万余人。主要有三大教派: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共约62万余人,清真寺810处。每个回族村庄高高耸立的邦克楼是云南醒目的景观之一。
基督教
云南省可统计的基督教徒约53万余人,合法宗教场所2050处。
道教
云南省可统计的道教信徒约24万人,合法宗教场所127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巍宝山以及昆明金殿、黑龙潭等。
天主教
云南省可统计的天主教徒约6.6万余人,合法宗教场所58处。曾经建立昭通、昆明、大理3个主教区和西康教区的云南总铎区(在迪庆州有著名的茨中教堂)。
东巴教
历史上,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本主崇拜
为大理白族普遍信仰。
云南
节庆指南
花山节(苗族)农历正月初三蒙自屏边男女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大理土特产等物资及文化交流会。
木脑纵歌(景颇族)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六陇川芒市唱歌,跳舞敬米酒。
绕三灵(白族)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大理宗教祭祀活动,郊游,唱歌。
这里的人文风情希望大家亲自来体验一下,祝大家云南旅游开心愉快。
文章来自: 潮乐行 www.chaolexing.com
范文三:剑阁人文风情
剑阁○之人文风情
高观皮影
概览
高观皮影是产生、流传于四川北部剑门山区的一种灯影戏。人们称它为灯影中舞动的精灵,其唱腔以古代戏曲为主,高亢悠扬,清晰明亮,表演技艺生动传神,极具地域特色。2007年,高观皮影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现形式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戏曲,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巧妙地将光影原理、雕绘技术和演唱技巧结合起来。表演者用兽皮(高观皮影多数用牛皮雕刻而成)雕刻成的皮影人物映射在银幕上,通过演员手执竿子操作皮影人做各种动作,同时伴随着音乐、唱腔,上演各种典故和故事——这种皮影戏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如今被人们称之为“电影鼻祖”。 历史渊源
剑阁高观皮影戏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据推断,高观皮影是唐明皇幸蜀时由宫廷乐师传承并遗留下的,后经民间艺人深层加工精湛制作,将其民俗化、简单化。其历史悠久,同时是剑阁高观的民间艺人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纪录社会发展的典籍。 传承发展
高观皮影的艺术造型,有民间传统美术特点和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它既有白描、工笔画的清晰细腻,又有国画高度概括和精练的手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设备简陋的皮影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皮影这一艺术品或被束之高阁,当做画框工艺品,或被世人遗弃。“皮影”正以历史前进的最快加速度失去生存发展空间,民间传人越来越少,极度濒危。
美图集锦
剑阁花灯
概览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剑阁花灯汇集了唱、跳、说、演,还包括杂技、戏剧、曲艺,等中华民族艺术元素。剑阁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艺术团体灯棚或灯班,根据自我的想象、志趣和爱好,将花灯表演形式通俗化,逢年过节之时表演于庙堂,行艺于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剑阁花灯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和完善,逐渐成为了四川北部最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艺术奇葩。2007年,被列入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现形式
剑阁花灯的内容精彩丰富,从上天到下地,从人类到神仙,从鬼怪到妖魔无所不及。从某种意义上讲,剑阁花灯又成为了记叙农事,描写茶室,书録商事以及人神交流的民间宝典。这些内容不管是初成者所设,还是后继人所补,都充分地表现了剑阁花灯艺术来自民众的生活,表现了民众的所思所想,吟诵了民众对美好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
花灯的唱词包罗万象,雅俗皆备。其中不仅有农时节令,而且还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唱词、道白、戏词等等所涉及的内容皆是国学中的精华,历史中的亮点,传统艺术结合的产物。
花灯中的唱段,采用原生态音乐演唱,这些音乐节奏明快,韵律自然易唱易记,朗朗上口。不仅能从节奏和韵律中听到镰刀、锄头的叮当声,深沟山泉的叠映声,惊呼呐喊的号子声,而且还能听到婉转悠扬的倾诉声,娓娓吟诵的情缘声。
花灯的音乐中除锣、鼓、木鱼、云锣等打击乐器,有时夹杂一曲唢呐外,基本上无伴奏演唱,这其中有百人的大合唱。这些不同的形式,营造出了不同的气氛,或热烈激荡,或淡雅绵长,或如倾如诉,或委婉悠扬。
花灯的歌舞别开生面,表演更是别有洞天。在双人、四人、十二人的各种舞蹈表演中,随音乐而流动的舞姿里,既可看到艺人们举镰收割的动作,也可看到筛选择拎的动作,既可观赏到扁担软溜溜的舞韵,也可观赏到船儿慢悠悠的蹈风。从他们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述,手舞足蹈都可明显看出他们善恶、仁义、诚信的不同内心世界。让观者在欢笑声中学到艺术,感受到民风民俗,得到愉悦身心的综合效果。
历史渊源
剑阁花灯有史可鉴已有两百年以上。不仅有灯迷世家袁兴顺的百年传灯之说,更有灯痴杜尧以千块银元至成都捐“灯官”的传奇之举。据耍灯艺人说,剑阁花灯的形成时间可能与唐玄宗遭“安史之乱”有关。那时酷爱艺术的大唐天子出逃四川,宫娥彩女们途径剑阁,将长安年关时所表演的灯艺传给剑阁,后经剑阁文人贤达不断完善,便形成了现在的剑阁花灯。十八世纪始,剑阁白龙、金仙、鹤龄等地就广为流传“花灯”表演。
评价
剑阁花灯,一种被誉为剑阁人民精神食粮的绝妙民间艺术,一种被剑阁黎民百姓视为心肝宝贝的民俗风情,一种民心的倾诉,一种显露人类主宰宇宙的灵性。剑阁花灯的传承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剑阁先民的聪明才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艺术创造的执着。而且为我们书写了一部民间歌舞艺术发展的史诗。
唱词花絮
正月里来是新春,十二仙女下天庭,花容月貌动凡情。
二月里来龙抬头,兴周灭纣西伯侯,贾氏坠死在摘星楼。
三月里来桃花红,白马银枪赵子龙,万马军中逞英雄。
四月里来四月八,五娘身背孝琵琶,剪发描容人人夸。
五月里来端阳节,宋江杀了颜婆惜,梁山兄弟多忠义。
六月里来荷花放,黄土岗前赵玄郎,不辞千里送京娘。
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会,天河隔断美夫妻。
八月里来正中秋,堪菜山伯空访友,化作蝴蝶飞荒丘。
九月里来菊花黄,张生月下跳粉墙,多亏传书小红娘。
十月里来小阳春,孟姜女儿把夫寻,泪洒三关崩关城。
冬月里来雪花飘,桂英降住杨宗保,山寨估倒把亲招。
腊月里来迎新春,王允巧计献连环,关爷月下斩貂蝉。
美图集锦
杨村傩戏
概览
杨村傩戏产生于剑阁县杨村镇,它饱含古老的民间传统地方特色戏曲文化精髓。相传是在两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分九州时,几个放牛娃在白龙魏盘山放牛玩耍时的娱乐游戏。元朝改名为杨戏,流传于剑门山区。杨村傩戏作为一种来自民间、服务于大众的传统戏剧,它不仅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祈福愿望,也充分表现出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状况。
杨村的傩戏班,除了大祭于年外,平时哪家有丧事,有危重病人,瘟疫灾难,也可受请去设坛作法,演戏镇宅。演员们一人或多人着法衣、击法器、戴面具、打脸谱、唱神歌、演口技、跑穿花、舞旗幡等,多为愿主驱邪纳吉、消灾祈福、求子祝寿等。 表现形式
杨村傩戏面具的原料多为杨木和柳木,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而柳木民间认为可以辟邪。傩戏面具色彩较单一、和谐,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性格特征。
杨村傩戏多用艺术的形式教化人行善。表面上看,杨村傩戏舞者手持傩器,边歌边舞,实则戏里魔术、武术、杂技、戏曲样样都有,并且舞蹈独特,音乐原生。保留着原始的祭祀和生活气息。
历史渊源
杨村傩戏产生于民间,是由民间艺人心传口授以及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来传承的,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于民间自发式的传承。每年二月初三文昌诞辰,当地群众戴面具、拿道具,穿上五花八门的衣服作精彩表演,各现身手,一路从文昌帝君庙里出巡到新庙子去看望张公张婆。演出一般是从下午酉时(17:00至19:00)开始到第二天早上的辰时(07:00至09:00)结束,演出达16个小时左右。
经典荟萃
杨村傩戏《文昌出巡》里,戏里官员倒戴乌纱帽,身着黑袍,戴高粱秆眼镜,乘坐草制
滑竿作轿子,手摇羽毛扇,自有一套说词。官员在戏中角色叫做“丑驿官”,管理鬼界兵将。轿边重要人物为主将茶坊先锋。茶坊头戴破烂卷草帽,身着翻皮褂,足登草鞋,手持破扇子,奔跳狂乱,动作机灵,在轿前左右高声叫“闪开闪开,老爷过街”,带领驿官队伍,一路奔来。其身后队伍里跟着服饰诡异的60余人,或有面具或乔装真身,高举草旗、草伞。戏中角色分别是衙役、吼班、驿官娘子、雷公、闪电娘、裸裸、笑和尚、算命子、引兵土地、吴二爷、扯闹子道士、师娘子等。这些角色有的挑担、洒水,有的背竹篓、披破席子把柴灰乱撒,有的敲锣打鼓、旋神作法,有的押兵跑马。
美图集锦
范文四:(印度人文风情)地理
印度风土人情
四大传统仪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去的。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
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
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 。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搭配窄脚的长 裤,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
1.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2. 在印度,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视不洁的。
3. 在印度,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认为头部视神圣的。
4. 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拖鞋,最好入境随俗。
5. 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着短裤和短裙。
6. 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仪式举行时,千万不克鄙视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十大特殊习惯:
1. 印度人习惯以「纳玛斯特Namaste 」代替早安、午安、晚安或欢迎、你好...... 等一切问候语。
2 . 印度人回答问题时,通常头部都会向左右两边点一下,这是代表「OK 」「没问题」或「Yes 」的意思。
3. 印度大部份地区,都没有门牌地址,当地人习惯以地标、桥梁、寺庙、市集作为辨识。
4. 如果向10个印度人问路,会得到10个答案。
5. 印度人对游客最常说的话是:「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 ?」「You're my friend.」不过当他们说这些话时,都是另有意图。
6. 印度人思考逻辑很简单,动作也很缓慢,所以游客要有耐心。
7. 到印度人家里吃饭时,通常是由男主人作陪,最好不要勉强女主人同桌吃饭。
8. 印度人习惯用右手抓饭吃,并且将左手放在背后。
9. 印度男性很喜欢找外国女子搭讪,尤其当你被误以为日本女性的时候。
10. 很多印度人为了赚观光客的钱,都会学习各国的语言。所以在印度,能文化教育 文化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GDP 增长率仅次于中国。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绝大多数,为85%,其次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谐相处。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范文五:湛江历史人文风情
寸金公园的历史
寸金桥公园原名“西山公园”、“人民公园”,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 的无理要求,并于当年闰三月初二(1898年4月22日)派出军舰在遂溪县的海头汛武装登陆,强占海头炮台。对此,清政府却委曲求全,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员与法军划定租界。法帝国主义入侵后,所到之处四出烧杀掳掠,妄图扩大“租借”范围。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进而爆发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1898年6月19日)南柳、海头、绿塘、洪屋等村民众500多人在吴帮泽等的率领下首揭抗法义旗,歃血誓师,以大刀、长矛、木棍等为武器,攻打广州湾的法巢。尔后,抗法斗争风起云涌,湛江人民在代理知县李忠珏(上海人) 的支持下成立抗法团练,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的信念,与敌战斗十余次,打退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数次进攻。 慑于人民的反抗,法国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现遂溪县新桥糖厂附近) 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桥(今寸金桥),租界范围从纵深一百几十里缩小至三十里。
1964年2月中央领导**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听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隔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湛江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强大富饶而奋斗!
湛江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于1961年与湛江戊戌抗法纪念馆会并成立湛江专区博物馆,1972年改称湛江地区博物馆,1983年称现名。内设文物保管部、陈列美工部、群工宣教部和行政办公室。下辖美术装潢服务部和雕塑室。 该馆展览大楼外观仿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楼高5层, 顶置五星尖塔。分设6个展厅, 布置基本陈列、地方历史、文物专题、自然资源、建设成就和各类艺术作品的临时展览, 提供讲解、讲演、报告、导引考察文物古迹等服务项目, 是湛江市中小学校的重要社会教育基地之一。馆藏文物、标本约7000件, 多具地方特色。珍品有独木舟、铜鼓、唐代昆仑女人铜头像、明代灭虏铁铳和一批瓷器、字画、近代文物。
市博物馆一贯重视积累地方人文、史志资料, 逐步编辑成册, 供社区学校教学和有关部门修志编史参考。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湛江、遂溪抗法斗争》、《黄学增传》、中学历史乡土教材《湛江历史》等;参与编撰《中国文物地图·广东分册》《广东省文物志》、《湛江市志》、《凌十八起义》等史志书籍, 曾多次受到省文物部门的奖励, 并被评为省文明博物馆
湛江革命史讲解(1921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
精选点:寸金桥公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
抗法英雄吴邦泽雕像
抗法英雄吴邦泽雕像位于赤坎寸金桥公园正门内,正气凛然,威武不屈。吴邦泽是南柳村青年农民,他当时24岁,他为人正直,会武艺,善长使棍。当法军逼近南柳村的时候,他被村民们推举为“棍头”,也就是战斗指挥者的意思。1898年7月吴邦泽带领村民700多人攻打法军军营,牺牲在战场上。
塑像底座上的“一寸河山一寸金”七个大字,金光闪闪,记载着湛江人民不畏强敌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寸金桥
寸金桥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原广州湾租界西面界河赤坎河(又称文章河)上。1899年,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与法国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寸金桥为西线租界一部分,桥之西为华界,?桥之东为租界,是为纪念1898 ━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国强租广州湾的斗争的史志性建筑物。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霞山麻斜渡口的大榕树。
法军登陆后,最先在这棵大榕树上悬挂法国旗,占领附近炮台,烧毁郑屋查,打死郑屋查群众,激起群众的愤怒反抗。当地群众在这附近体伏击法军,并把法国首级悬挂在这棵大榕树上。 这棵古老的榕树,是广州湾-湛江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法国公使堂
法国公使堂位于湛江市霞山区海滨路,旧称公使堂,始建于1903年。原是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以后法国在中国的广州湾租界的统治机关的驻地。1943年——1945年曾为广州湾日本占领军军部。1945年抗战胜利,9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建湛江市,市政府曾驻此。1949年湛江解放后,市人民政府亦曾驻此。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为混凝土建筑3层(含地下室),总面积1902平方米,一层处理成基座(地下室),三层以上筑钟楼。正门为弧形台阶,直通二楼,两侧各有两个小弧形台阶,二、三层前均有欧式花栏围廊。室内宽敞,筑有壁炉、装饰性门窗。具有鲜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是广州湾——湛江市百年历史的见证物,是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物。1986年核定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底正式移交湛江市博物馆管理使用。
湛江傩舞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每年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雷州半岛部份城乡都举行盛大的舞雷傩活动,其主要分布于雷州市的南兴、松竹、白沙、雷高、附城、沈塘、麻章区的太平、湖光以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镇的村庄。雷傩舞的主体是雷公和五雷公将6个傩面具。人们抬着雷首公,带着雷公与五雷公将的傩面具,穿着五色衣服,雷首公左手拿凿,右手举斧,指挥雷公、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遣灾”。祈祷雷神赐予风调雨顺,庇佑平安。
雷州歌
雷州歌分布于湛江市的各个县(市)区,以及茂名市的电白县,雷州人所迁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地区。雷州歌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按雷州方言声韵,有较严整的平仄句式与严格规定的歌韵律押韵,句首可垫字,有异于律诗七言绝句。
吴川飘色
吴川闹元宵中的飘色最引人注目,它是当地民间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传统的飘色造型取材于典故、戏曲以及喜庆风俗片断,如“六国封相”、“游湖借伞”、“奥运健儿”“广东音乐”、时迁偷鸡“”梁祝化蝶“等。吴川飘色讲究型、光、声与新、巧、美的结合,以至造型优美,形神兼备,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曾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十佳奖、创新奖、优秀奖。
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主要分布于湛江市的雷州市、徐闻县、麻章区、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东海岛区以及廉江市东南区域的城乡。石狗文化底蕴厚重,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化发展过程。石狗多安置于祠庙、村路、巷头、门口、山坡、河岸、墓地等处,为镇邪驱凶,庇护平安,是民间民俗信仰的载体。
遂溪醒狮
遂溪醒狮活动历史悠久,是一门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遂溪醒狮的基本动作程序有睡狮、醒狮、狮子出洞、窥测方向、欢天喜地、戏狮、过桥、採青等。表演形式有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美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04年,遂溪醒狮高桩上狮飞越3.7米最大跨度,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8月8日17时45分,文车醒狮艺术团120人饰演的50只醒狮代表广东晋京参加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演出。
东海岛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项广泛性的古老民间艺术,分布于东海岛东山圩和雷州市沈塘圩。人龙舞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数十乃至数百名青壮年身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 “长龙”, 成为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节假日及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人龙188人,长76米,誉称“中国第一长人龙”,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日本人文风情--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