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发现问题的方法探究
再探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发现问题的方法
1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性质探索》,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之一,它有很多性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o,四边形的外角和也为360o。 生1
师:对于特殊的四边形,又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动画演示下述性质)
生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生3:矩形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生4:菱形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互垂直。
生5:正方形具有上述各种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即对边平行,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平分。
师:这些四边形还有其它的性质吗,
(学生交流)
生6:这些特殊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各四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生7等:不对,只有菱形和正方形的对角线把各四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生8:这些特殊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各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
A形。 D
S师:对于正方形,所分成的四个三角形是面积相等而且全等的等腰直1角三角形。若改变条件:
P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任意一点,连接PB、PD,如图1,则这四S4S2个三角形的关系如何,
生9:?APB??APD,?CPB??CPD,S=S,S=S。1234
S3CB师:若这个四边形为菱形,这四个三角形的上述关系仍然存在吗,
图1
生10:仍然存在,如图2。
师:若这个四边形为矩形,这四个三角形的上述关系仍然AD存在吗, S1(学生讨论、交流)
生11:上述关系不存在。 PSS24生12:全等关系不存在,但面积关系仍然存在,即S=S,12
S=S。 34
师: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还成立吗,还有没有S3其它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引入课题:再CABD探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S图2 12 、相互合作,展现自我
(学生讨论、交流) PSS24
S3CB
图3
、h,由四边形的性质可知,h=h,生13:这种关系仍然成立,分别过点B、D作AC的高h1212
11而S=AP?h,S=AP?h,由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122122AD等可知S=S,同理S=S。 1234S1生14:我还发现了这四个三角形其它的一个关系:SS24S+S=S+S。 1324Phh21生15:我也发现了这四个三角形其它的一个关系:
SSAP21,因为它们的比值都等于。,S3PCSS34CB 图4
生16:由上面的关系自然也能得出:
。 S,S,S,SA2413D
S1师:若这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四个三角形
的上述关系仍然存在吗, PSS生17:虽然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反映四个24三角形上述关系的本质东西没有改变,所以若这个四
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四个三角形的上述关系仍然存S3在。 CB师:上述四个三角形的关系对于菱形、正方形成图5 立吗,(众生:当然成立) AD以上我们从最特殊的正方形出发,逐步改变条件,
S1得到了对于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具有的一个性质,这种
SS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我们进行科学发现常用的方法。24P(引入课题的附标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并板书方法之h1
h一:特殊---一般的方法) 23 、自主探索,学会发现 S3师:有了这样的方法,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有所发现,CB请你就上述结论再提出一个问题。图6
(学生动手画图,自主探索,突然有同学叫了起来:我有了A一个发现,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DS生18:我将上述结论再进一步一般化,即对于任意的四边1形是否还有相应的结论。 PS2师:请大家研究一下,若这个四边形为任意四边形,这四S4个三角形的上述关系仍然存在吗,
(自主探索并相互交流) S3生19:S=S,S=S此关系不成立,S+S=S+S也不成立,12341324CB
图7 SS21A,S,S,S,S但,似乎成立。2413SS34DS1 hh21PS2S4
S3
CB
图8
SSSSAP2121生20:,一定成立,因为仍然等于。,,S,S,S,S2413PCSSSS3434
师:这样我们从特殊到一般发现了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对于D
SSA21任意四边形,上述结论中的,都是成,S,S,S,S2413S1SS34S4S2P立的。哪位同学还有发现吗,
S生21:这个结论对于凹四边形还成立吗,3 CB
4 、发现方法,问题多多 图9
师:这个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它由
凸四边形想到了凹四边形,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发现常用的方法:
D类比的方法、联想的方法,还有其它问题吗,(板书方法之二:
类比的方法,方法之三:联想的方法) hAh21S1生22:若点P是任意四边形内的任意一点,或是平面内的任S4S意一点,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2P
生23:我将四边形的条件一般化,即对于任意的多边形也有S3相应的结论吗,比如说三角形、五边形等。 CB ??
图10 师:这些问题都很好,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其它问题
大家回去后继续研究:若上述四边形退缩为三角形,如图9,A DS1SS21 ,,还成立吗,S,S,S,S2413SSSS234P4
(学生探索、交流) S3生24:此关系仍然成立,推理方法和前面一样,如图。CB 图11 5 、放飞思维,海阔天空
师:我们再从上述问题中选择一个:若点P是任意四边形内的任意一点,或是平面内的任意一点,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生25:此关系不成立。
师:在图中,上述结论不成立,你能就这个图形再发现一个A问题吗, D
(同学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师:比如四边形内是否存在到四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P' P
生26:初一时我们研究过这样的问题,此点就是该四边形对
角线的交点P’,这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便可解释,如图12。
CB
师:你有新的问题吗, 图12
生27:四边形内是否存在到四边距离之和最小(或最大)的点,
生28:四边形内是否存在到四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
生29:四边形内是否存在到四边距离相等的点,
生30:是否存在一条直线将这个四边形的面积等分,
生31:我想,对于三角形、五边形等其它多边形也有同样的问题,如:
三角形内是否存在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三角形内是否存在到三边距离之和最小(或最大)的点,
三角形内是否存在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
三角形内是否存在到四边距离相等的点,
是否存在一条直线将三角形的面积等分,
生32:三角形有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三角形也有三边关系定理,四边形同样有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那么四边形的四边是否也有四边关系定理呢,
??
B师:这些问题都很好,有些问题很有价值,请大家课后继续
研究,比如:三角形内是否存在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教师动画演示:拖动图中的点E,并度量EA+EB+EC的长,
可以发现当点E位于图中的点P位置时,EA+EB+EC的长度最小,P此时?APB,?BPC,?CPA,120?,这样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这E样的点,并板书方法之四:实验法。) C这样的点确实存在,1640年,大名鼎鼎的法国科学家费马曾
向同样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A因此这个点就被称为费马点,我们班级的鲍静逸同学提出了这个
图13 问题,我看这个点就称为鲍氏点,他就是我们班级的费马。
6 、自我小结,课外延伸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从探索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出发,找出了几种发现问题的方法,你有何收获,
生33:这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问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数学家哈尔莫斯就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刚刚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请同学们课后选择其中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其是否正确,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有新的发现,成为未来的费马、爱因斯坦。
编者的话:
这是一节习题课~侯老师没有了习题的堆砌~而仅仅从一个问题拓展开去~同样生成了一节丰富多彩的课堂。
数学教学固然需要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任何科学的创新起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谈创新、发现~因此~还需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显然~侯老师认识到这一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问题~并适时地总结提出问题的方法~将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这样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期
待着更多的尝试:
范文二:新发现的李大钊五峰山景对联
新发现的李大钊五峰山景对联
-------------
[IMAGE]
去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以及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叶楚伧等17人的书法手迹。在展出的书法手迹中,李大钊的昌黎五峰山景对联弥足珍贵,在台湾智邦艺术空间网站发布后得以广为流传。
李大钊书写的昌黎五峰山景对联为洗练、流畅的行书,上联为“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下联为“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署名“李守常”(“守常”为其字),并盖有一方阳刻小印。整个对联的意境潇洒自如,情真意切,令人读之颇有身临其境、悟领其情之感。对联的书写也相当酣畅、飘逸,质朴、凝重,显然是笔落意至、一气呵成之作。这副对联,应当说是李大钊书法的上品。
笔者之所以说李大钊的这副对联写的是昌黎五峰山景,是因这副对联用的词句,写的意境,与李大钊于1918年夏天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时吟出的《山中即景》组诗的前两首如出一辙,有着明显的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书法也同《山中即景》诗稿的手迹笔意几近相同,异常舒展、淳美。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仅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李大钊《游碣石山杂记》)。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与昌黎县境相邻的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自幼神往在村头可眺望的千古神岳碣石山,18岁时赴天津考学归来路经昌黎,与几个同乡学友冒雨到城北进山一游,无意中被碣石山中的“人间奇境”——五峰山的秀美风光深深吸住,嗣后每有机会到碣石山游览,必临五峰山韩文公祠,并曾客居数日。1917年冬天,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出任馆长以后,把五峰山韩文公祠定为自己的避暑之地。1918年夏天,李大钊第一次到五峰山避暑,在山中住有不少时日。当时,他一边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资料,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工作,一边忘情地陶冶自己的性情,并尝试进行白话诗的创作。就在那年的8月间,李大钊在五峰山吟出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之作《山中即景》。据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堂读书时结下的同窗好友白坚武1918年8月20日日记记载,李大钊当时寄给他的《山中即景》第一首为:“自然的美,美的自然;绝无人处,流水空山。”第二首为:“人在白云中,云在青山外;云飞人自还,依旧青山在。”第三首为:“一年一度果树红,一年一度果花落;借问今朝摘果人,忆否春雨梨花白,”其中的前两首,被李大钊修改后发表在同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5卷第3号上。在发表这两首诗时,他把第一首也改成了五言句:“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第二首亦小有改动:“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难能可贵的是,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的《山中即景》手稿留了下来,在1933年就被刘半农先生辑印到北平星云堂书店影印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一书的首页。
[IMAGE]
细读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山中即景》,不难看出,李大钊的五峰山景对联,基本上是由《山中即景》吟唱的五峰山景的诗境凝练出来的。“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显然是“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一诗的炼句;而“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
响流泉”景观描绘的意境。从“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可知,“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歌吟的是五峰山“绝无人处,流水空山”的月光下的山水景色与意境。比较起来,“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的画面感更加强烈,诗味更加浓郁一些。而“泉流月近”显然是与“云飞人还”对仗的,“绝无白处空”又与“尚有青山在”相应,表现的是那年夏天他在五峰山感受的“自然的美”和“美的自然”的灵动景色,以及他内心深处鸣发的审美愉悦。从这副对联的上联与下联描写的情景看,上联“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显然是记述的五峰山白日的山色与景观,而“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则是描绘的五峰山夜晚的皎洁月色和山水情致了。一“日”一“夜”,一“山”一“水”,一开一合,把五峰山的白日和夜晚的壮丽、清秀景色巧妙地展现在一联之中了。这副对联,显然是李大钊在1918年夏天在五峰山感受和领悟的山光水色的诗情画意的进一步阐发,与其说是他的匠心独运,莫如说是他的审美感知和艺术情思的自然流淌。从这副对联的书写看,用墨毫无拘泥,笔意明了、酣畅,收放相当自如。显然,饱含其中的,除了他的深厚书法根底,就是书写时异常难得的情之所至,信马由缰了。
李大钊的五峰山景对联是写给谁的,何时写的,已经很难说准了。不过,从《山中即景》诗稿的发表时间看,当书写于1918年秋天或冬天。关于李大钊书写对联与条幅,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生前曾经回忆说:“有一阵,他极好书法,几乎每天都写,写了不少张。大多送给朋友和家乡来的人。他写的字,大多是山水诗,也写对联。他写字不盖章,那时好像都不盖章。留下来的除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外,还有一些唐朝诗人的山水诗,如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记得父亲还给我二舅赵小峰书写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诗。父亲很喜欢背诵唐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李葆华《我的回忆》)其中的“有一阵”是何时,李葆华已记不准了,仅记得是他小时候,家搬到北京以后。而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带着儿女第一次到北京与李大钊一起居住在回回营一所租赁的住宅,是在1918年9月至1919年7月(再一次举家搬到北京是在1920年9月);李大钊“几乎每天都写”条幅和对联当在1918年秋、冬时节。从内容看,李大钊的五峰山景对联,很可能自撰和书写于1918年秋天,乃乘兴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大钊书写的条幅和对联,留传至今的唐诗条副较多,对联较少,除给其妻的二姐夫杨子惠书写的那幅著名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之外,五峰山景对联当是迄今存世的第二副,这就更显得这副对联手迹的珍贵了。
责任编辑 谢凤英
范文三:探究对联的历史渊源
来源: 中华文化信息网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颇有见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对联究竟是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众说纷纭。但有谭嗣同考证,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来大家都认为是创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联作者要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创作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由于其精粹的特点,便像长了翅膀一般,从士大夫那里飞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它既像“阳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为它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对联热”经久不衰,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宝,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范文四: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新密二高 尹应贞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
②能够区分上下联、正确贴对联,并懂得如何撰写对联
③明确对联在高考试卷中的呈现方式,并掌握答题技巧
2. 方法与过程:参与活动,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随堂实战,训练能力;奇联共赏, 领略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①懂得如何撰写对联
②掌握高考对联试题答题技巧
学时安排
1课时
自学指导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 ——金·元好问
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
★★ 预习必知
1. 对联常识
①对联,又叫﹍﹍﹍﹍、﹍﹍﹍﹍、﹍﹍﹍﹍等。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 样式。对联由﹍﹍﹍﹍和﹍﹍﹍﹍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盛行于﹍﹍﹍﹍,可谓源远流 长。
②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也叫对偶, 要求是﹍﹍﹍﹍﹍﹍﹍﹍,﹍﹍﹍﹍﹍﹍﹍﹍,﹍﹍﹍﹍﹍﹍﹍﹍。
③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称为 “仄起平收” 。
④对联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张贴时,上联在﹍﹍,下联在﹍﹍,左右 以﹍﹍﹍﹍﹍﹍﹍﹍为分别。
2. 题型设置
高考对对联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题型:一是给出上联或下联,让你补写出另外一联;二是根据语 境或例子拟对联。如: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2004’浙江卷 24)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
此题属于补写对联,要根据对联的特点去仿写。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在形式上,上下联要字数 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形成对仗;在内容上,上下联要相互关联,或正对,或反对,或串对。 对于平仄,高考一般不作要求。
3. 考纲要求
2004年高考全国卷、福建卷、浙江卷等,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上有了 新突破,即采用了对联(主要是春联)的形式——当然,实际上还是句式的仿用。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 识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对联题的解答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但除了对仗工整外,有两点须注意:一是要考虑上下联 的相关性;二是所拟下联思想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格调。
★★学习过程
1预习检测
2兴趣激发
《笠翁对韵》 (节选)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 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 泉垂地三千丈;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注】觉奥句:觉奥和参微都是弄懂深奥微小的道理的意思,多用于教学或宗教方面。鱼书:汉 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之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雁字: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汉王朝向匈奴讨还苏武,匈奴推说苏武已死。苏武的随行人员 给汉使者出个主意,让他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脚上绑着苏武的信件,说明他 在某某地方。匈奴只好放了苏武。由此后来书信也称雁书、雁字。又,大雁在飞行时排列成行,有似 “一”字、“人”字,也称雁字。雉朝飞:乐府古题有《雉朝飞》 。红瘦句:(宋)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举杯句:李白《花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黄盖句:黄盖,孙权将,以“苦肉计”诈降曹军,成就赤壁之火攻。陈平句:汉高祖刘邦讨伐反叛韩王信,被匈奴困于白登,七天没有粮食,形势十分危急。据说靠陈平的奇计, 方才解围。至于使什么计策,在历史上一直是个问号,没知晓。陈平,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 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太白二句:李白《望庐山 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本此。孔明二句:杜甫《古柏行》 :“孔明庙前 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二句本此。
对子游戏
“细”――
“羽”――
“家禽”――
“砖” ――
“后”――
“死”――
3展示交流
“看了,不记得;
听了,我忘了;
做了,记住了! ”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练习中巩固答题思路,在点评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最后在讨论中完 善答题步骤及解题方法。
1张军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对联”的小组,他们收集了很多对联,整理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假如 你是这个小组的成员,请接着完成下面的工作。
⑴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馨悠()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A .巩义杜甫故居 B .汤阴岳飞庙 C .南阳卧龙岗 D .嵩山少林寺
⑵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 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2.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 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 )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3.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 其下联的句序、 结构已被打乱, 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内容已被打乱) :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调整为:
4.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
5.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母亲节到了,你准备送给妈妈怎样一副对联是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之情?
★★小结
★★作业
1. 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⑴书画院对联
上联 :____________
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
⑵茶叶店对联
上联 :幽借山颠云雾质
下联 :_____________
备选短语:
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 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
2. 高考临近,为了激励同学们,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句话,请你根据语境,写出下句, 要求显示出自己的信心或斗志,与上句语意相连,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老师问:百尺竿头,问你可能再进一步?
你回答:
★★回音壁
亲爱的同学,经过上述活动,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对教学有什么建议, 请写在下面,老师一定会认真听取,虚心接受,谨慎取舍,努力改进,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范文五:楹联知识--对联自对的探究
楹联知识--对联自对的探究
刘发荣
一、什么是对联的自对?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对联的自对可分为同句自对(或称句中自对)和邻句自对(或称句间自对)两类。
(1)对联的同句自对。
对联的同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现举例于下。 ▲北京昌平县居庸关联:
居此雄关, 易守难攻 ,庸人慎勿自扰;
凭斯险寨, 克敌制胜 ,壮士尽能荣归。
上联“易守难攻”与下联“克敌制胜”并不对仗,但上联“易守”与“难攻”自行对仗,下联“克敌”与“制胜”亦自行对仗,而且自对工整,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了,并且视为是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上下联的一句之内(即在第二句)完成的,所以称为同句自对。
▲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 ,此地有崇山峻岭 ;
仰观俯察 ,是日也天朗气清 。
上联的“游目骋怀”与下联的“仰观俯察”并不对仗,又上联“崇山峻岭”与“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联首句“游目”与“骋怀”自对,第二句“崇山”与“峻岭”自对。下联首句“仰观”与“俯察”自对,第二句“天朗”与“气清”自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南京市夫子庙明远楼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 ,群嚣尽息;
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 ,一览无遗。
上联“俯伏低徊”与下联“江山人物”并不对仗,但上联“俯伏”与“低徊”自对,下联“江山”与“人物”亦自对,这样,全联便算对仗了。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对联(喜联、挽联、楹联、春联)在原则上须用工对(包括借对和“诗”、“酒”一类的对立语),不大可以用邻对、更不能用宽对。”(见该书P·175)表明对联在词类对仗的要求,高于律诗对仗的要
求。所以,有时即使上下联之间已经对仗,只是不太工整,作者为了求工,亦常采用自对方法,以作补救。现举例如下。
▲上海市徐光启墓联:
治历明农百世师, 经天纬地 ;
出将入相一个臣, 奋武揆文 。
这副对联,上下联间已经对仗,但不是工对。上联首句“历”(指历法)与“农”(指农学),都属知识类名词。下联“将”与“相”都属官职类名词。不同门类的名词相对,自然是属于宽对。但上联“治历”与“明农”自对,下联“出将”与“入相”自对,都是同门类的名词相对,是属工对。同理,上联“经天纬地”与下联“奋武揆文”相对,是属宽对。但上联“经天”与“纬地”自对,下联“奋武”与“揆文”自对,都属工对,这样,上下联间虽然是宽对,但经自对补救后,全联便视为工对了。
▲辽宁省海城茅儿寺多罗亭联:
佳日值春秋 ,对水郭烟村 ,回望平铺图画好;
群贤聚觞咏 ,喜河声山色 ,一齐飞送酒樽来。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间虽已对仗,但不工。上联首句“春秋”与下联首句“觞咏”只是宽对。但上联“春”与“秋”自对,下联“觞”与“咏”自对(属“诗”、“酒”一类的工对),却是极工的。由此可见,同句自对不限于由两个字组成的词相对。单个字词亦可相对。上联“水郭烟村”对下联“河声山色”也只是宽对。但上联“水郭”与“烟村”自对,下联“河声”与“山色”自对,却属工对。经过自对补救后,这副对联就工整了一些,但因还有其他词类对得不工,所以全联仍称不上工对。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现举例如下: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北京市颐和园澄爽斋联:
芝砌春光,兰池夏气;
菊合秋馥,桂映冬荣。
上联“砌”与“池”都是名词,下联对应处“含”与“映”都是动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但上联“芝砌春光”与“兰池夏气”自对,下联“菊含秋馥”与“桂映冬荣”自对,而且都对得极工,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而且是工对了。
▲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 ,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 ,一樽来坐画图间。
上联第一、二句与下联第一、二句并不对仗,但上联第一句与第二句自对,下联第一句亦与第二句自对,这样全联便视作已经对仗了。
有时上下联间虽已对仗,但对仗不工,作者为了达到工整,除可以利用同句自对补救外,亦常使用邻句自对作补救,现举例于下。
▲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联:
力扶汉鼎,道阐麟经 ,秉忠义伐魏拒吴,统南北东西,四海咸钦帝君仙佛; 气禀乾坤,心同日月 ,显威灵伏魔荡寇,合古今中外,万民共仰文武圣神。 上联“汉鼎”和“麟经”都是偏正复合词,而下联对应处“乾坤”与“日月”都是并列复合词,所以上下联间的对仗是不工整的。但上联第一、二句自对,下联第一、二句亦自对,而且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工对了。
▲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联:
一部廿四史,演成古今传奇, 英雄事业,儿女情怀 ,都付与红牙檀板; 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 酒座簪缨,歌筵丝竹 ,问如何绿野平原。 上联第三、四句“英雄”与“儿女”都是并列复合词,下联对应处“酒座”与“歌筵”都是偏正复合词,故上下联间的对仗是不工的。但上联第三、四句自对,同时下联第三、四句亦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该处的对仗便视为工对了。
二、自对中的同字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但是,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现举例于下。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辽宁省海城县茅儿寺延爽亭联:
佳气郁东西, 山不必深,林不必密 ;
游人恣来往, 休者于树,歌者于途 。
上下联的第二、三句没有对仗,这是明显的。但上联第二、三句自对,下联第二、三句亦自对。虽然上联有“不必”两个同字相对,下联有两个“者于”同字相对,但仍算是工对,可见邻句自对,亦不须忌同字对仗。
三、对联自对的领字
同句自对或邻句自对,有时在其前面置放领字,领字数目不等,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等,现举例于下。
▲上面提过的辽宁省海城茅儿寺多罗亭,其中同句自对部分,上联“ 对 水郭烟村 ”,“对”字就是一字领,统领自对的“水郭”和“烟村”。同理,下联“ 喜 河声山色 ”,“喜”字是一字领,统领自对的“河声”和“山色”。
▲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葛岭联(粗体字表示领字)下同:
跨鹤登临, 看 日出扶桑,潮来龛赭 ;
扪云顾盼, 正 天心月上,水面风来 。
“看”与“正”都是领字,这是含一字领的邻句自对。
▲曾国藩的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 况曾 保抱提携 ,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 即论 人情物理 ,也当泣血三年。
上联的“况曾”是领字,统领自对的“保抱”与“提携”。下联的“即论”是领字,统领自对的“人情”与“物理”。这是含二字领的同句自对。
▲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另一副对联:
楼上主人已矣, 且喜 西圃春回,东园月好 ;
湖畔游客盛哉! 竟遇 北方豪士,南国嘉宾 。
这是含二字领的邻句自对。
▲樊荫荪先生的“保定大慈阁宣讲所阅报处”联:
漫论他 后到先来 ,但愿个中人,作不速佳客;
略增些 耳闻目见 ,也算这层阁,是进步阶梯。
这是含三字领的同句自对。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平湖秋月联:
凭栏看云影波光, 最好是 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
把酒对琼楼玉宇, 莫孤负 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
这是含三字领的邻句自对。
四、一副对联含自对的数量
对联中含自对的数量多少,全由作者自定。一般而言,长联的容量大,含自对的数量相应多些。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就有多副对联,其上下联各含同句自对两处。长联更侧重于邻句自对,尤其多用四字句的邻句自对。例如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联,上下联各含邻句自对四处:
五百年 稳占鳌矶,独撑天宇 。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 看 东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粤峤,北带巴夔 ,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 恰好 于矢碉隳,乌蒙箐扫 ,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 高临牛渚,永镇边隅 。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 想 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罗甸 ,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 对此 象岭霞生,螺峰云送 ,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五、多于四言的邻句自对
以上所述,均为四言的邻句自对,但自对不限于四言,兹分别举例如下。
(1)五言邻句自对。 上海市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含五言自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便觉眼前生意满;
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 ,不知门外有尘寰。
(2)六言邻句自对。 清代翰林院编修俞樾撰之《贺金安清六十寿》联,含六言自对:
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 ,陈同甫一流人物,如是如是;
醉吟几篇旧诗,闲尝数盏新酒 ,白香山六十岁时,仙乎仙乎?
(3)七言邻句自对。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有联,含七言自对: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4)八言邻句自对。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阁联,含八言自对:
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 ,无限吟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待谁反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 ,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
六、一联中含长短不同的邻句自对
兹以四川省峨眉山一长联为例,内含四言、五言、六言与七言之自对: 海拔越三千,高凌五岳。碧嶂苍岩,岚光艳艳映重霄。 看 萝峰晴云、灵岩叠翠、象池夜月、白水秋风 。袅袅晚钟消俗虑,蒙蒙晓雨润洪椿。胜迹任遨游, 快赏大坪霁雪,乐听双桥清音 , 休忘却 仙峰探九老,金顶览祥光 ,尽将峨眉十景收眼底;
峥嵘逾万纪,秀绝瀛寰。云蒸霞蔚,瑞霭缥缈萦岭际。 溯 楚狂歌凤,蒲髯追鹿,真人炼丹,涪翁习静 。皇皇功德郁楠林,赫赫神弓诛蟒孽。道场斯仰慕, 欣诵子昂感诗,细研蒋史山志 , 须长咏 太白半轮秋,石湖广行纪 ,会当天下名山注心间。
对联的特色在于对仗美,如无对仗,则与散文无异。自对便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故为前人乐用。尤其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二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有领悟,故长联自对最为普遍。更何况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甚至不对仗的情况下,自对还可以起补救作用,所以善于使用自对,对撰写对联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专家学者,也对自对作过研究,但在其著作中,只作附带的简单交代,未有深入详尽的论述。笔者从未见过有学者讨论自对的定义、自对的分类、自对的领字以及多于四言的邻句自对。也未见过有学者讨论自对的同字对仗。故笔者不揣浅陋,对“自对”作初步研究之后,加以详述,意在抛砖引玉,祈大雅赐教,不胜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