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辽宁沈阳)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开始为后金政权效力,此后侍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隶属满洲镶黄旗。
现在还有唐太宗李世明的后代吗?分布在哪里??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
据《珠堂李氏族谱》记载,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
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冷坑镇有4万多李氏后人,而他们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
冷坑镇谭福村委会谭拱村民李初爱老先生,是该镇李氏理事会推选出来的官伞保管人,记者来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谱》,“祖先有谁,上面全有记载”, 李初爱说,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
“如果从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算起来,我是第25世,如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算起来,则是第115世了”,李初爱说,如从唐太宗李世民算下来,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孙。
冷坑李氏理事会会长李浩林带记者来到去年新修建起来的李氏大宗祠,记者见到,祠堂墙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绍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陇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孙”。
李氏后人隐瞒显赫身份千余年 谈起怀集冷坑李氏的来龙去脉,李什八23代裔孙、谭福村87岁的李朝纲告诉记者,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什八多次与明军作殊死战斗,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372年败退至怀集冷坑,偶遇一姓郭放鸭村民,危急中他在桥底先拴好马,然后卸甲换装,化装成当地放鸭村民得以避过追兵,后遂在此解甲归田,立户开籍,繁衍后代。
扩展资料 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 [11]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后代如今分布在哪里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
语言、习俗与乌桓同。
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
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
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
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
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
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
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
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
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
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1.鲜卑分裂 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
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
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
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
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
同时慕容昧的弟弟饺莩澹ㄐ∶?锘剩?把嗟闹猩酵酰?笏韭恚┮步?⒘艘桓鲅喙??烦莆餮唷?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
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
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
南燕也被北魏所灭。
(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
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
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
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建立北魏。
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
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参见柔然。
西鲜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
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
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
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
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
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
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
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
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2.今天的鲜卑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岑春煊后代分布在哪里?
司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显然,土司历史文化是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议期间还专门抽半天时间到那劳考察岑氏一门三总督故居建筑群及其文化。
对土司之起源、变迁,民国初期,刘锡蕃有过深入的研究,在这里不妨引用他所著的《岭表纪蛮》(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商务印术馆初版)第二十三章土司中说的几段话。
在土司之起源中说:土司原起,大概不外两种条件:其一,原为土著之酋长,归顺中朝,因而予以爵封者;其二,则历代政府,因征蛮将士有功,因而裂土酬勋,藉以镇慑蛮夷者,考通志云:“广西两江溪洞,旧为荒服。
唐太宗时,诸夷内附,始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以其首领为剌史”。
是即为土司之萌芽时期;通志又云:“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推其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以...皆蛮夷酋长,因而裂土酬勋,大者为州。
汉人乃代蛮人而为其土官。
是即为土司之萌芽时期:“宋参唐制,藉以镇慑蛮夷者,乃悉落于汉人之手,考通志云,民国初期,以其首领为剌史”,悉以汉人易之。
显然,因征蛮将士有功,诸夷内附。
到狄青讨平侬智高乱之后,至此时乃完全确立——即为其成熟时期——惟其时为土官者,始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则历代政府;其二,因而予以爵封者,大概不外两种条件,推其雄者为首领,土司历史文化是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广西两江溪洞,以藩篱内郡:土司原起,刘锡蕃有过深入的研究。
”土司制度,而统之以汉人耳、变迁,会议期间还专门抽半天时间到那劳考察岑氏一门三总督故居建筑群及其文化。
对土司之起源,分隶诸寨,蛮人之政权。
其蛮长皆世袭,归顺中朝,籍其民为壮丁;通志又云,小者为县:其一,在这里不妨引用他所著的《岭表纪蛮》(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商务印术馆初版)第二十三章土司中说的几段话,总隶于提举,析其种落。
在土司之起源中说。
唐太宗时,又小者为峒,原为土著之酋长,旧为荒服司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裴氏主要分布在哪里?
裴氏家谱推荐列表(详细情况,请点击"家谱分布图",分省查询更快捷!)1、监利裴氏分支传略: 不分卷:[湖北监利] 题名监利裴氏分支传略: 不分卷:[湖北监利]作者裴来湘主编版本1997年, 1997年方正打印行胶印本居地湖北, 监利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元]裴文达; 先祖:[明]裴纶摘要始迁祖文达,约于宋元之际自湖广景陵宦居监利。
六世孙纶,明永乐间探花。
谱载序、源头、派行、分布、世系表、规诫、家传、告族众书、修谱考、编后语等。
索取号XP922、天台裴氏宗谱: 十卷:[浙江天台] 题名天台裴氏宗谱: 十卷:[浙江天台]作者裴敬华等修版本2002年, 电脑排印本居地浙江, 天台先祖/名人始迁祖:[元]裴承宝摘要始迁一世祖承宝,旧谱称世居山西闻喜裴柏村,元末辗转迁来天台坦头。
今后裔主要居于坦头、溪南。
卷一谱序,卷二裴氏源流考,卷三至九世系图,卷十裴度传、名人录、公职人员名录、后记。
索取号XP1219-243、湾里裴氏族谱: 六卷,首一卷:[黟县] 题名湾里裴氏族谱: 六卷,首一卷:[黟县]作者(清)裴元荣等纂修版本清咸丰5年(1855), 木活字本居地安徽, 黟县堂号敦本堂先祖/名人始迁祖:[宋]裴三德; 先祖:[明]裴长贞; 先祖:[明]裴长孙摘要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
三德十三世孙长贞、长孙兄弟,明末复迁湾里,是为湾里始迁祖。
卷首谱序,卷一谱例、祠规、家规,卷二祠堂记、祖像、基图、墓图,卷三列传,卷四世系,卷五、六行传。
索取号920462-654、中华裴氏: 十部:[全国] 题名中华裴氏: 十部:[全国]作者裴来湘主编版本1999年, 铅印本摘要是书收集国内各省市裴氏家族资料,有安徽合肥、海南万宁、广西官井、广东和平、山西侯马、河南新安、福建清流、建阳、江苏泗阳、河北永年、湖北荆州、监利、江西等地。
部一公德录,部二各地简介,部三报载裴氏,部四考古家裴文中,部五书信选录,部六监利裴氏,部七来稿选登,部八优生优育,部九通讯选录,部十神医传奇、编后语。
索取号XP885、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 十三卷 题名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 十三卷作者裴汝曾等主纂版本民国20年(1931), 木活字本居地江苏, 丹阳, 云阳堂号绿野堂先祖/名人先祖:[唐]裴从矩; 始迁祖:[元]裴希祖; 先祖:[清]裴学易; 先祖:裴积四摘要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
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
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
卷一谱序、源流、外纪、遗像等,卷二家训,卷三四礼,卷四、五系图、世系、行序、雁行,卷六至九世表,卷十至十二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卷十三公产、仪盰、名氏录、跋。
有明唐顺之文、赞。
索取号925677-86 JP256 JP256-16、湘潭裴氏四修族谱:十七卷末一卷:[湖南湘潭] 题名湘潭裴氏四修族谱:十七卷末一卷:[湖南湘潭]作者清裴焕春等修版本宣统二年,木活字本居地湖南湘潭先祖/名人 摘要 索取号zzjpg-sx7、福建安溪湖头仙都裴氏族谱: 二卷:[福建安溪] 题名福建安溪湖头仙都裴氏族谱: 二卷:[福建安溪]作者苏财源主编版本2002年, 电脑排印本居地福建, 安溪先祖/名人先祖:[南宋]裴洙摘要本族先祖于宋代来福建。
明崇祯以前旧谱奉元代人一公为仙都始祖,称“仅一公之名存焉,余不可考矣”。
此谱则奉南宋人洙为一世祖,云是始居安溪湖头,以一公为第三世。
载明崇祯以下谱序、唐裴度至一公世系表(一脉图)、本族各支世系传。
索取号XP1568-698、裴氏世牒: 四卷:[闻喜] 题名裴氏世牒: 四卷:[闻喜]作者(清)翟凤翥纂修版本清康熙7年(1668), 刻本居地山西, 闻喜先祖/名人始祖:[汉]裴遵; 先祖:[汉]裴晔; 始迁祖:裴睶; 始迁祖:裴绾; 先祖:裴辑; 先祖:裴徽摘要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
遵曾孙晔,徙闻喜东五十里裴柏。
晔孙四:睶、绾居闻喜,称中眷;辑仕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
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寿春等地。
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
卷一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卷二列传。
世表自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
索取号XH9、裴氏宗谱: 三卷:[江西南丰] 题名裴氏宗谱: 三卷:[江西南丰]版本民国25年(1936), 木活字本居地江西, 南丰摘要参见清裴盛万修《裴氏重修族谱》条目。
卷一序文、族约、规训、凡例、艺文、迁徙、里居图、像图、墓图等,余卷皆世系。
索取号929557-5910、固始裴氏宗谱: 不分卷:[河南固始] 题名固始裴氏宗谱: 不分卷:[河南固始]作者裴熙民等纂修版本1999年, 1999年铅印本居地河南, 固始堂号绿野堂先祖/名人始迁祖:[元末]裴志刚摘要始迁祖志刚,元末自山西闻喜礼元镇裴柏村徙居河南固始古蓼国东南乡清河里。
谱载谱序、凡例、源流考、宗训、家训、墓志、寿序、传、世系、风俗轶事、茔墓图、名人录、后记等。
索取号XP40911、中华裴氏通讯录: 不分卷:[全国] 题名中华裴氏通讯录: 不分卷:[全国]作者裴王旗修版本1998年, 1998年打印本摘要参见裴来湘修《中华裴氏》条目。
此为各地裴氏人员通讯录。
索取号XP9312、裴氏重修谱: 五...
明朝平播将军李化龙的后裔分布在哪里?
裴氏起源姓氏: 裴 祖籍: 河东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姓氏来源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
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
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
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