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http://www.pku.edu.cn/academic/zggds/005/002/002.htm
你自己去看吧,贴不下的!
PS.这么多才给10分,很难有人愿意花大精力去找啊!
东晋门阀政治的介绍
《东晋门阀政治》是2005年0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余庆。
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
有什么关于南北朝历史的好看的书,并简要评价一下
田余庆的 《东晋门阀政治》,《拓跋史探》这2本比较深刻 通俗一些的有 梅毅 写的 《华丽血时代》 简介: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最解决、个性最张扬的唯美时代。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鲜卑子,汉家儿,羌中杰,氏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变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
虽然时间黯淡了不尽精彩,流年老去了多少英雄,但两晋南北朝时代那些未经雕饰的、人性化的、非戏剧而又恰恰是最戏剧化的出出“大戏”,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无尽的神往之情。
这是一部有着崭新内容和形式的断代史。
本书以人串史、以人物烘托事件,这种独辟蹊径的写作方法,既避免了一般历史小说不必要的“虚构”,又比学术化的历史研究著作更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的角度和研究方法也非常独到,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全书文笔生动,舒卷自如,能给人以在沉睡的历史深处突然发现珍宝奇物般的超乎想像的惊喜。
东晋士族的介绍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按东晋高门士族兴起的顺序一般是王庾桓谢。
但就影响力,还是王谢为大。
至于其他的真是不太好排,他们或为后起士族诛灭,如庾氏为桓氏所驱除,桓氏灭于刘裕为首的北府兵;或家族发展没有持久力,仅因人物而骤盛,如郗鉴后高平郗氏无出众人物,势力仅在北府,已大异往昔。
勉强排列的话,东晋一朝的顺序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观点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两晋南北朝士族研究》)至于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则更在其后了。
可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此为论东晋士族、政治的宏著。
有读过《东晋门阀政治》的吗
东晋王朝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其所表现出来的门阀政治,“士族和皇权共治,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等特征,贯穿东晋一朝的始终,而最终仍无法避免衰落之势。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多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解释,认为东晋门阀政治的衰落至崩溃,其原因不外乎逆历史之潮流而动、寒人的崛起、农民起义的冲击、门阀士族政治地位的变化和皇权的伸张等。
然本文以为,除上述原因外,尚可通过对此一时期之奇特的“身份内婚”现象的研究来挖掘门阀政治衰落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以王、谢等东晋世族豪门为例,为巩固其家族地位、政治特权、经济利益以及扩大其家族影响力,东晋世族遂逐渐严格实施“身份内婚制”。
这种以婚姻为媒介的政治措施,在造就了士族大家的极度辉煌的同时,也为门阀政治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祸根。
其结果使士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血缘近亲婚和异辈婚,从而带来了遗传萎缩等严重后果,致使家族成员人口质量逐步下降,出现“既无高官,又无俊秀”的现象,士族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谁能细数一下晋代门阀及各自起源?
(即“阀阅”。
指封建社会中的世家门第。
东汉前期,许多人已赖以被荐举。
有些保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
魏晋南北朝时尤重门阀特权,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为突破门阀的限制,取得富贵,往往投靠诸王公、外戚和少数族酋豪。
《后汉书.韦彪传》:“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李贤注引《史记》曰:“明其等曰阀,积功曰阅。
”《北齐书.羊烈传》:“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汴州大中正。
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刺史,卿世为我家故吏。
”《陈书.傅宰传》:“后主即位,朝臣以[章]华素无伐阅,竞排诋之,乃除大市令。
”《旧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齿之年,已腰银艾,已袭朱紫。
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此女廉吏血胤,无惭阀阅。
愿亲家即赐为儿妇,以践始期。
”)引自(百度)。
不过我想提及: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
促使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实我觉得堕落的制度没必要称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1)萌芽(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门阀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
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
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
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
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