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认知概念由来及发展
认知概念由来及发展
1. 认知的概念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知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加工处理理论将人的认知看成是一个过程,包括:①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②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③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狭义的认知概念是指认识。本文所应用的认知概念是广义的,尤其是侧重认识过程中的观念或态度形成及其改变的策略。由于认知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理论密切相关的,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与认知的接受过程密切相关,智慧、思维、情感和性格等与认知的应对、处理和结果预测等过程相关,因此广义的认知概念包括了传统心理学中的多种心理活动。
2.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虽然当时已经有一些先驱在考虑内部心理规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下列两个原因促成:一方面,20世纪中期以后,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只有把人的认识活动规律了解清楚后,计算机才能够“模拟运算”。为了说明心理活动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研究解决“黑箱”中发生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推动认知心理学产生的重要外部动力。另一方面,自从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以来,实验室的心理实验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逐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记忆研究方面,发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所不同,同时在儿童研究中,也揭示出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思维表现有不同的水平等等,这些都证明内部心理活动是可以研究的,构成了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 )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研讨认知活动的著作,标志着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的诞生。在这本书中,奈瑟强调指出,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这样一来,认知心理学就可以定义为一门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且,他还认为,认知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的检测、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学习策略、知识表征、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等均包括于其中。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仅仅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知心理学是在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上述各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中蓬勃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外两个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基本成形的时期。其指导思想是信息加工理论,将人脑比作计算机,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而20世纪90年代则是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的时期,这一进程大大促进了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过程特殊性的探索。联结主义使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认知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用计算机来类比,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并行的(平行加工),不是信息加工理论所认为的是串行的(顺序加工)。
从内部背景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尽管是在反对某些传统的心理学思想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观念,但是它高度赞扬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同时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强化理论也予以承认;它因重视人的智慧行为的研究而不同于精神分析,但它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意格式塔(gestalt ,即完形)心理学某些含糊的理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又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把人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表现出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从外部背景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并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信息的过程。
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家们不仅在研究认知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在研究认知的功能,研究认知的格式塔特征。当然,其根本的兴趣还是在于认知的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他们完全赞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在认知活动上的正确性,但是他们还在努力地探究这种格式塔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完成的。实际上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已变成一种思路,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都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探讨和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目的是分析、解释、控制与调节人的多种活动,包括社会交往等。
范文二:企业文化概念及要素
迪尔和肯尼迪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的群体对外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全景式管理 (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 企业文化核心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它往往决定企业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
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该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范文三:函数概念及三要素
函数概念及其三要素
【知识要点】
1. 说说你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如何判断两个函数相同?
2. 怎样去求函数值?
3.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 如何求函数的解析式,定义域与值域?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对函数中,相同的是: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 (x ) =
(3)y =2-x ; 2x -3x -2
例3 (1)若f (x ) 的定义域是[0,5],求f (x -2x -3) 的定义域;
(2)已知f (x ) 的定义域为[-1,2],求f (|x |)的定义域.
2(1)f (x ) =x 与g (x ) =x (3
)y =与y =x ; 2(); 2x 22(2)y =
与y =; x (4
)y =与y =x ; 3x +1+1; 2-x (2) f (x ) =-x +2x 2-1; (4)y =x -1; |x +1|+|x -1|
例4 (1)若f (x +3) 定义域是[-4,5),求f (2x -3) 的定义域 ;
(2
)已知f
例5 (1)已知f (x ) =2x2+1,求f (2x +1) ;
(2)已知a ,b 为常数,若f (x ) =x +4x +3,f (ax +b ) =x +10x +24,求5a -b 的值.
例6 (1)已知f (2x +1) =2x2,求f (x ) 的解析式;
(2)已知f (x +1) =x +1,求函数f (x ) 的解析式;
(3)设函数f (
22的定义域为[2,3],求f (x +5) 的定义域 1-x ) =x ,求f (x ) 的解析式; 1+x
例8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 =3x -x +2;
(3)y =x +-2x ;
例9 若函数f (x ) 的值域为?, ?,求y =f (x ) . 89
大显身手
1. 下列图形是函数图象的是:( )
(4
)y =2x -3. 2(2
)y =; ?34???
C .
D . A. B .
2. 若函数f (3-2x ) 的定义域为[-1, 2],则函数f (x ) 的定义域是( ) 5A . [-, -1] B . [-1, 2] 21C . [-1,5] D . [, 2] 2
3. 已知函数f (x +1) 的定义域为[-2,3],则f (2x -1)的定义域是
( )
?5?A . ?0, ? ?2?B . [-1, 4] D . [-3,7] C . [-5,5]
4. 已知f 满足f (ab )=f (a )+ f(b) ,且f (2)=p ,f (3) =q 那么f (72)=( )
A .p +q C .2p +3q B .3p +2q D .p +q 32
?x +1, (x >0)
5.设f (x ) =??π, (x =0) ,则f {f [f (-1)]}=( )
?0, (x <0)>0)>
A .π+1 B .0 C .π D .-1
6. 若f (x ) =2x+3,g(x+2)= f (x ) ,则g(x)的表达式为( )
A .2x+1 C.2x-3 B.2x-1 D.2x+7
7. 已知f (x -1) =2x +3,且 f (m ) =6,则m 等于 ( )
12A . -1 4B . 1 4C . 3 2D . -3 2
8. 若函数f (x -1) 的定义域为[1,2],则f (x +1) 的定义域是: .
9. 若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是[-2, 4]则函数g (x ) =f (x ) +f (-x ) 的定义域是: .
10.已知f (x ) 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 (x +1) -2f (x -1) =2x +17,求f (x ) .
范文四:杠杆概念及五要素
1.在 的作用下,可绕 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物体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 ,杠
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 ,从 到动力作用线的 叫做动力臂,从
支点到 叫做阻力臂。
3.从 到 的距离叫力臂,力的作用点 在杠杆上(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4.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 或 状态,杠杆的平衡
条件失:
5.(1)在图1所示杠杆中,分别用L1和L2标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0是支点)。
图1 图2
(2)在图2中,画出力F1、F2的力臂L1、L2。
6、在图1中,挂在B点的两只相同的砝码质量均为50克。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沿竖直向上
的a方向拉时,杠杆平衡。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a= 牛。若弹簧测力计沿斜向上
的b方向拉时杠杆仍然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b Fa(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
图1 图2
7.如图2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B是AO的中点,杠杆长0.2米,在A处挂一重
为20牛的物体G,若要在B点施加一个最小的力F,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F的方向
应为竖直________,大小为________牛。
8.在图3中,每一个钩码质量均相等,杠杆已平衡,如果在支点左侧的钩码下加挂一个相同
的钩码,支点右侧的钩码一起向右移一格,则这时杠杆 平衡(选填“能”或“不能”)。
图3 图
4
9.如图4所示实验装置中,杠杆恰好平衡。图中钩码质量都相等,那么下列情况中能使杠杆
保持平衡的是( )
A.各减少一只钩码 B.各向内移动一格
C.各减少一半数量的钩码 D.各向外移动一格
10.某小组同学研究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他们在已调节水平平衡的杠杆上,用弹簧测力计、
钩码分别进行实验,研究过程如图14所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力为动力、钩码对杠杆的力
为阻力,钩码均相同且位置保持不变),请你根据实验情况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1)
由a、b两图中动力与动力臂大小间的关系可知:在杠杆平衡时,当阻力与阻力臂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四个图中杠杆的平衡与动力、阻力对杠杆转动效果的
关系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范文五: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
双月刊2007年5月出版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陆国君,宋建清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概念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概念(经验)功能。一方面,通过在词汇语法层面产生名词化,话语者可
以对所构建的经验意义(事件、关系、范畴等)进行抽象、归纳、浓缩;另一方面,通过将所构建的经验意义(过程)进行转换,体现为及物性隐喻,可以产生形象、生动、新颖等修辞效果,同时还能有助于语篇的布局。概念隐喻能力对语言学习者准确并充分地理解语篇和有效地表达观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概念隐喻;及物性隐喻;名词化;概念隐喻能力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7)03-0082-05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由语义(表意)、词汇语法(措辞)和音系(发声)三个层次(stratum)组成的系统,语义系统有三种元功能成分:概念功能(含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韩礼德根据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congruent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1]342
同一所指,不同能指。”依据隐喻式所form),即“
一、概念隐喻及其体现
从概念功能的角度看,语言所构建的现象(经验意义)按其复杂程度可分为序列(sequence)、构形
(figure)和成分(element)等三个层级(order),它们在
词汇语法层的典型的体现形式分别为小句复合体(clauseplex)、小句(clause)和结构成分(词组/短语)(group)等不同的"级"(rank)。当这些层级的经验意义(现象)被另一语义域(domain)重新建构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级转移(rank-shift),从而形成概念隐喻。[2]概念隐喻的形成缘于词语跨域使用,可以理解为从图形到成分,从某种动作过程到其他过程,从动词到名词的跨越,所以它通常以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两种形式体现。
及物性隐喻1、
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元功能中,及物性系统是
体现的语言元功能,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主要类型。前者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后者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反映世界经验的体现上,借助于言语反映世界本原的过程,本文拟对概念隐喻的体现形式及形成理据展开描写和阐释,并对概念隐喻在学习者语言理解和产出时的作用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7-01-16
作者简介:陆国君(1966-),男,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宋建清(1976-),男,南通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
82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及物性理论把人类的主客观世界的活动描写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可进一步分成若干次过程,例如关系过程可细分为集约型(intensivetype)、所有型(possessivetype)和环境型(circumstantialtype)。一般说来,及物性隐喻,即从一致式变换为隐喻式涉及到及物过程的变换或者同一及物过程内次过程的变换(domesticatedtransitivitymetaphor)。[1]327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时,该物体就可被物主作为财富一样拥有,因此就有了Themanhasblueeyes.
上述诸例中,a句是一致式,b为隐喻式。一致式和隐喻式不是具体的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在功能结构之间的隐喻化。物质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关系过程,同样,行为过程可以隐喻化为物质过程,逆向转化亦可发生。它们都是发生在语义功能层次上的变化。
名词化2、
概念隐喻除体现为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变化外,还可以发生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归于语法隐喻,确切地说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它是创造概念隐喻的最常见方式。[1]胡壮麟将名词化解释为,“名词化是将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
[3]
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1)a.Thepolicyofeducationchangedgreatlyin1998.(物质过程)
b.1998sawgreatchangesinthepolicyofe-ducation.(心理过程)
2)a.TheydancedinHungarianstyle.(行为过程)b.TheydidaHungariandance.(物质过程)3)a.Theyunderstandhistheory.(心理过程)b.Theycatch/gettheideaofhistheory.
(物质过程)
5)a.Ifmoregoodsareproduced,moresupport-
ingserviceswillbeprovided.b.Higherproductivitymeansmoresupportingservices.
6)a.Theoratorlecturedeloquentlysotheaudi-
enceapplaudedforalongtime.
b.Theorator'seloquentlecturedrewalengthyapplausefromtheaudience.
7)a.Thewitnessdescribedthesuspectingreat
detail.
b.Thewitnessgaveadetaileddescriptionofthesuspect.
8)a.Iadmirethismanwehonortodaybecause
heishumbleandgreatatthesametime.b.Ihaveadistinctadmirationforthismanwehonortodaybecauseofthehumilitywithwhichhecarrieshisgreatness.
以上各例中a均为一致式,b为隐喻式。在例5)中,小句复合体a被隐喻化为小句b,a中的小句(构形)moregoodsareproduced和moresup-portingserviceswillbeprovided分别被名词化为b中的词组(成分:参与者)higherproductivity和moresupportingservices,从而构成概念隐喻。
例6)的一致式a中,lectured和applauded分
4)a.Theman'seyesareblue.(集约型关系过程)b.Themanhasblueeyes.(所有型关系过程)
由于过程的变化,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从经验意义的角度看:1)a和1)b表示了基本相似的意义,又都是通过一个构型来表示意义的,但从词汇语法的角度看,例1涉及一个及物性隐喻,即过程类型的转换(trans-
ference):1)a中用物质过程(changed)来表达事件,在1)b中该事件被隐喻化为一个心理过程(saw),该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即拟人化的名词词组(感知者)“1949”和名词化短语(greatchanges)。原来的参与者thepolicyofeducation
隐喻成了环境成分,句法上是个介词结构体现的状语。类似地,例4是一个在同一类过程内发生的次过程之间的隐喻化现象。对于其中的隐喻式b,我们或许已辨认不出它是一个语法隐喻。但是经过我们的假设和推导,认为它的一致式应是a句。对于特征的描写英语里有一个非标记的(un-
marked)一致式,即集约型的关系过程Theman'seyesareblue。当我们把人眼的特征看作物体
83
陆国君,宋建清
别是小句复合体中两个并列小句里表示过程的动词词组中的事件(Event);而在隐喻式b中,它们分别被lecture和applause代替,在名词词组中充当事物(Thing)。这两个名词词组在隐喻式中分别充当一个小句的动作者(Actor)和目的(Goal)。另外,在一致式中,连词so表达了小句复合体里两个并列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在隐喻式中被动词drew代替,作为动词词组中的事件,充当小句的过程。再者,在一致式中,副词eloquently和介词短语for
隐喻系统。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模式的体现。[6],[7]
人类在选择词汇语法手段构建经验、调整人际关系时一般倾向于选择与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体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属性、动作、观念等有某种相似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选择与人们对这些东西范畴化的认知模式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句子/语篇结构模式。这些句子或语篇结构模式由于和人们的认知模式存在某种结构上的象似性,因而是无标记的或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和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人们也会使用有标记的句子/语篇结构方式,它们往往表达某种有别于一致式的语篇意义,这就产生了语篇隐喻。
概念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概念(经验)功能,即如何通过表意构建经验。[1]18构建经验主要关注交际的效率,即如何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所谈到的语义发生(semogenesis)的三个维度。[4]17-18其中,从话语发生(logogenesis)的维度看,名词化产生于说话人在展开话语的过程中,对各种经验意义不断加以概括、抽象和转换,并将其归纳、整合为更加抽象、浓缩的范畴和关系。其目的在于让说话人以更小的认知努力构建经验,同时使受话人理解话语的认知努力最小化。例如:
alongtime分别在小句复合体中的两个不同小句
中作为环境成分(方式和时间),在隐喻式中分别被形容词eloquent和lengthy替代,在两个不同的名词词组中充当描述语(Epithet)。例8)的隐喻式
b句中的参与者成分admiration,humility,great-ness分别由一致式a句中表过程的admire及表示
属性的humble和great隐喻而来,同时,这一隐喻化还使得原来的评价更为客观。
二、概念隐喻形成的认知理据
Halliday&Mathiessen把语篇的意义潜势
构形和成分三种层(semanticpotential)分为序列、
次,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非标记体现形式(即一致
小句和词组。[4]227当这些意式)分别为小句复合体、
义潜势体现到其他词汇语法层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在语法隐喻的过程中,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往往交织在一起。
但是为什么一致式能向隐喻式转换?虽说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学家从语义的角度作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特殊的结构装置和组合弹性。[5]一方面,不同的词汇和句法可以表现同样的意义,如用一致式和隐喻式都可表达同样的意义;另一方面,同样的词汇和句法可表达不同的意义,如词汇有字面义和比喻义;物质过程也可表示心理过程。换言之,语言系统内部具有这样的转换规律,语义可以在一致式和隐喻式中相互转化。而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词义由字面义向比喻义的演变和句法转换背后潜藏着人的理性因素,只有研究人的概念系统的移植才能弄清语法
9)TheSecondWorldWarfurtherencour-
agedtherestructuringoftheAustralianeconomytowardsamanufacturingbasis.Between1937and1945thevalueofindustrialproductionalmostdoubled.Thisincreasewasfasterthanotherwisewouldhaveoccurred.
另外,名词化由于其突显方面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名词化结果,产生不同的意义内涵。[8]有的突显动词词干射体(即它的内含主语),如“(抱怨者),“(掺和者);有的plainer”blender”突显动词词干地标(即内含宾语),如“(应draftee”征入伍者),“(受劝告者);有的突显工具,advisee”如“(摇椅),“(扶手车);有的突显结rocker”walker”果,如“(画),“(肿块),“(标painting”bruise”mark”记);有的突显背景/方位“(餐车),“diner”lounge”(休息室)等。在不同语境下,行为事件名词化各个
84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方面的突显也是不一样的,它们可能分别突显事件的方式、持续性、性质、甚至事实性。
从个体发生(ontogenesis)的维度看,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认识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增加,总是需要对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各种经验意义不断加以归纳、概括、整合,概念隐喻得以产生。使用及物性隐喻常常是为了取得形象、生动、新颖等修辞效果,说话人总是将在一致式中用某一过程体现的经验意义(事件)转换为隐喻式中的另一过程,同时常常将一致式中用词组(或短语)、小句或小句复合体体现的事件相应地浓缩、抽象或转换为隐喻式中用单个的词、词组(或短语)体现的参与者或环境成分,
如下例中的protested→
(protests)camein/floodedin:
达说话者所期望的最有效的信息组织方式,可以按事件发展状态或按说话者的思想意识组织,无须特殊的阐释,而是体现在普遍抽象能力或过程的自然结果上。
11)Fewissuesareasclearastheonethatdrewaquarter-millionAmericanstotheLincoln
Memorial30yearsagothisAugust28.AmericahasgiventheNegropeopleabadcheck.[9]
该段文字精炼,内涵丰富,并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为什么被拟人化了的“Fewissuesare能在30年前的今天———8月asclearastheone”
28日,把25万美国人引领到林肯的墓碑前,从而
明白了“的所指,即林肯生前所做的abadcheck”承诺至今没有兑现,美国黑人的地位还是处在“二等公民”的地位。作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用隐喻化的成分来替代众所周知的事实,生动地描述了美国黑人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从而谴责了美国的罪恶法律。再如:
10)a.Verymanypeopleprotested.
b.Protestscameininlargequantities.c.Protestsfloodedin.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隐喻化现象或称隐喻表达式在英语语篇中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我们甚至对它们已习以为常,几乎判断不出它们是隐喻。比如较之YouspeakEnglishverywell.和YourEng-
lishisverygood,隐喻化的说法:Youspeak(very)
goodEnglish.也是相当常用的。其它还有Sheen-joysexcellenthealth.Theygiveusafriendlyhand.Shehasafortableine.Wewillspendalotofenergyonthiswork.等等。
三、概念隐喻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人们对隐喻式与一致式的语篇识解存在差异,而语法概念隐喻方式则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其原因就是它建立在人们的认知反映世界经验的基础上。在一致式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式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双重语义特征,原因是隐喻的体现方式可以是语义复合体。
隐喻式作为世界经验的再认识比一致式的信息展开更合乎认知能力处理信息的最佳模式,更能激发大脑对百科知识和语篇知识的成功调用和有效处理。使用隐喻式有利于识解作者的意图,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创造性的拓展,其工作机制是表
12)Inshort,theonce-separateworldsofputingandmobiletelephonyarenowcollid-ing,andthegiantsofeachindustry-MicrosoftandNokia,respectively-aresquaringupforafightforpre-eminence.
此例中,作者使用了collide,squareupforafight等战争或运动方面的词汇或词组。倘若有BUSI-
NESSISWAR和MARKETSAREBATTLEFIELDS这两个概念隐喻作提示,读者便能准确地
理解其意义:“为占有市场,双方犹如展开了一场战争,互相碰撞与倾轧”,并且展开联想,真切地感受到“竞争的残酷”。
从英语写作的角度看,隐喻化是通过把一个过程隐喻化为一个事件,导致了词语形式缩小,并充当新过程的一个语法成分,一方面节省了说话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增强了明晰度和表达力。这就为我们呈现事实、说明事由和解释道理创造了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写作者可以凭籍隐喻化手法使自己的说理、论证更生动形象、提高说服力。如
Themutualdislikebringstheirmarriagetoanend.Hemakesarigorousspeechtodisplayhisrichknowledgeinthisfield.Heworkshardto
85
陆国君,宋建清
getmoresatisfactionoutofit.Youcannotswal-lowtheideainthatbookovernight.Thatisasharpremark.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往
往可把抽象的概念幻化为具体的事物或物体,把具体物体的概念功能映射到抽象概念上。所以借助隐喻化的表达来谈抽象概念要省力得多,明晰得多,而且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甚至可以说,不通过隐喻的手段,抽象概念的意义是难以表达清楚的。
名词化作为概念隐喻的一种形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点”。[1]它既能减少句子或分句的出现,又能包容大量的信息,并体现客观性。刘国辉根据对大学生英语习作的调查和统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篇好的作文一般情况下名词化出现率较高,我国大学生的英文写作中存在着名词化缺失现象”。[8]研究者分别选择了北京大学等四所重点高校大学生的优秀作文20篇,和一所普通高校学生的习作20篇。体裁统一为小型议论文,统计出其中的名词化百分比。结果发现20篇优秀作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为7 ̄8%,而普通习作中的使用频率仅为5 ̄6%。而研究者另选取的20篇英语国家学生的英语作文中的名词化频率达到10 ̄15%。从这一结果看来,虽然统计出的名词化百分比不甚精确,所选用的普通高校学生的习作样本代表性不够,整体样本数偏少,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名词化的隐喻手段表达简洁且客观,在书面语中理应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概念隐喻的使用不仅满足了经济省力和明晰表达的需要,还能取得形象、生动、新颖等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
mmar[M].2nd.ed.London:EdwardArnold.
[2]刘承宇.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级转移的逆向性[J].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5,(4).
概念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概念(经验)功能。一方面,通过在词汇语法层面产生名词化,话语者可以对所构建的经验意义(事件、关系、范畴等)进行抽象、归纳、浓缩;另一方面,通过将所构建的经验意义(过程)进行转换,体现为及物性隐喻,可以产生形象、生动、新颖等修辞效果,同时还能有助于语篇的布局。培养学习者概念隐喻能力很有必要,有助于他们准确而充分地理解语篇和有效地表达观点。
[3]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4]HallidayM.A.K.&C.M.I.M.Mathiessen.1999.Con-
struingExeperiencethroughMeaning[M].LondonandNewYork:Cassell.
[5]郎天万,蒋勇.从认知角度拓展韩礼德等对英语语法概
念隐喻的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
[6]Langacker,R.W.1991.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
mmar,Vol.II.DescriptiveApplication[M].StandfordUniversityPress.
[7]Lakoff,G.and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刘国辉,陆建茹.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9]李明琴,崔曙光,普昆.论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存在差异
[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责任编辑黄毓任
ACognitiveAnalysisofConceptualMetaphorsandLanguageLearners'
MetaphoricalCompetence
LUGuo-jun,SONGJian-qi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NantongUniversity,Jiangsu,226007,China)
Abstract:Conceptualmetaphorsareassumedtoperformtheconceptualfunctionsoflanguage.Bynominalizationatthelexico-grammaticallevel,conceptualmeaningsincludingevents,relations,categories,etc.canbehighlyabstractedandcon-densed;ontheotherhand,thetransitivitymetaphorcharacterizedwithvigorandnoveltymayservetoconstructconceptualmeaningsthroughtransference.Forlanguagelearners,amandofconceptualmetaphoricalpetencewillplayanim-portantroleintheiradequateinterpretationofthemetaphoricalsensesintheirreadingandeffectiveuseofconceptualmetaphorstoreinforcetheir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transitivitymetaphor;nominalization;metaphoricalpetence
86